【精品】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等。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 现象:通常表现为物质的形状、状态的改变。

如固体的粉碎、液体的蒸发、气体的液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现象: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石蜡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再燃烧(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颜色、气味、状态),铁的硬度较大(硬度),水的沸点是100℃(沸点)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稳定性、不助燃性)等。

-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能”“会”“可以”“易”“难”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词语来描述;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

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水分蒸发、玻璃破碎、车胎爆炸等。

(2)伴随的现象: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常伴随形状、状态或大小的变化。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铁生锈、食物变质、蜡烛燃烧、火药爆炸、高粱酿酒等。

(2)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是上述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就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3)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

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在变化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三、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例如:煤能燃烧就决定了煤可以做燃料,而煤在燃烧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了煤具有可以燃烧这个性质。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与实验基本操作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反应容器(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2)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使其受热均匀,以防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物质的概念: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学性质相同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化学符号: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来自其拉丁名的缩写。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将化学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的表格。

5.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上靠近左侧的元素是金属,靠近右侧的元素是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有一部分元素被称为过渡金属。

6.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符号通常是将元素拉丁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有两个相同首字母的元素,后一个元素的符号会加上一个小写字母。

7.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割的。

8.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9.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质量的99.9%,电子的质量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对质量约为1,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

10.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11.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结构被称为分子。

12.分子式和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的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式是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的标志。

13.离子的概念:在化合物中,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物质,这种带电的物质被称为离子。

14.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名称一般保留原来的元素名;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之为阳离子,其名称用元素名后加“阳”表示。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那么。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假设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初三化学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物质的变化(通常表现的是正在进行的过程,常出现字眼有:在、已经、了等)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二、物质的性质(通常表现的是一个结论,常出现的字眼有:如:会,能够,易等)1、物理性质:物质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填空】新物质、新物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化学变化、需要化学变化【例题】下列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氢气的可燃性B. 铝的导电性C. 氢氧化钠的腐蚀性D.碳酸的不稳定性【答案】B【解析】导电性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总结】判断性质:1、是否通过化学变化体现;2、记牢常见字眼。

【知识点2】实验室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

2、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固体。

3、剩余药品(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广口瓶1、取用块状固体用。

(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

(一斜二送三直立)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细口瓶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①瓶盖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标签(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试管口,缓缓地倒(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刮一刮,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分离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纯净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3.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纯净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分解成元素。

4.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5.常见的分离方法常见的分离方法包括过滤、蒸发、结晶、提纯、沉淀、浓缩、萃取等。

第二章:酸、碱和盐1.酸碱理论酸的特性是酸味、酸性反应和导电性;碱的特性是苦味、碱性反应和导电性。

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2.盐的特性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产物,具有晶体结构、无味、无臭、导电性等特点。

3.酸碱指标常用的酸碱指标物质有酚酞、酸碱指示剂和pH值。

4.酸的实验室常见性质酸具有腐蚀性、变色性、产生气体等性质。

5.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在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用H+(酸)和OH-(碱)表示。

第三章:金属与非金属元素1.金属的性质和分类金属的性质包括金属光泽、导电性、热导性等。

金属可以分为常金属和稀有金属。

2.金属的反应金属可以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反应,常见的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

3.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非金属的性质包括不良导电性、不良热导性等。

非金属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4.非金属的反应非金属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常见的反应有非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非金属与酸的反应。

第四章:氧气、氢气和水的性质1.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氧气可以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二氧化锰制备。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与金属和非金属发生反应等性质。

2.氢气的制备和性质氢气可以通过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等方式制备。

氢气具有轻、无色、易燃等性质。

3.水的制备和性质水可以通过合成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方式制备。

水具有透明、无味、无色、能溶解许多物质等性质。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初三化学第一单元一、绪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有一些化学工艺发明较早,例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

XXX和XXX等科学家得出了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研究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蒸发B、潮解C、水变成冰D、物质燃烧。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D、镁带消失。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一般有“能…、可…、会…、易…、极易…等”描述。

以下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F、铁生锈;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蜡烛燃烧实验是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物质和变化的认识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质经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a.物理变化:物质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而改变形态,但其内部结构不发生变化。

比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等。

b.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发生内部结构的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比如金属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二、原子和分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具有质量和电荷。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壳中。

3.元素和原子符号:每种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用原子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的原子符号为H。

4.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用分子式来表示,如水的分子式为H2O。

三、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和箭头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的构成: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组成。

3.化学反应类型的表示: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来表示,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1.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的反应。

3.置换反应:一个元素或基团从一个化合物中被另一个元素或基团置换出来的反应。

4.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氧化产物。

5.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6.物质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适用。

五、实验方法和技巧1.观察:通过眼睛和仪器进行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观察。

2.记录: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设计: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前的思考和计划。

4.安全: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事故的发生。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如何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2.药品的取用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量一般取多少?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正确读数量筒?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3.物质的加热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4.药品和仪器的处理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铁丝、硫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3.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4.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列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5.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6.化合反应氧化物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列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一章)1.1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一、化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以及化学研究什么①研究大洋深处“可燃冰”的组成、性质和用途②研究金刚石内部结构,探究其高硬度的原因③研究用空气中的氮气来生产氮肥④研究天然纤维的组成和结构,开发以石油、煤为原料制造合成纤维的途径化学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就需要探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

还要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把自然界的许多资源转变成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如从矿物中获得金属生产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性质优良的人造物质,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人类文明史中,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与化学有紧密的关系。

据统计,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发明的新物质五十多万种,近一百年里,人类发现和合成的新物质有两千多万种之多。

㈠古代化学发展:酿酒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发明造纸瓷器烧制烧石灰㈡现代化学贡献:工业原材料动力能源农药化肥医疗药品塑料铁制品铝合金①19世纪,低成本钢铁冶炼方法的发明,使钢铁产量猛增,成为当今主要的结构材料,如地铁,钢铁结构的建筑物(为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鸟巢”)。

②炼铝的出现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铝轻盈美观,不易生锈,铝合金有可与钢铁媲美的强度,使铝成为生活中金属制品的主角,如高层建筑的铝合金幕墙、铝质包装材料、生活中的水壶等铝制品。

③塑料非常坚固稳定,可以制成人造骨骼、人造关节、人造血管,植入体内不会有排异作用,已为数百万伤病人带来福音。

④化学工业为城市建筑提供了水泥、玻璃、钢材等材料,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

⑤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为治疗疾病作出贡献。

⑥电脑的产生促使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⑦由玻璃、石英、塑料等构成的光导纤维发明,被制成了医疗上的内窥镜。

化学已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将成为历史。

三、趋利避害,用好化学化学不仅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伴随而来。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有白烟,白烟是凝华的石蜡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②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7.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8.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倒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倒入试剂,倾倒完毕,盖上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9.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精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10.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11.用于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等。

其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需要垫上陶土网再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

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核中质子的数量。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分子的性质:- 分子保持了组成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

- 分子的质量是其组成原子质量的总和。

5.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是单一的元素,而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组成。

-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所在的分子环境。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的性质:-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5.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元素是单一类型的原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 元素具有一致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结构。

三、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定义:-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

-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本质、结构、性质及其行为的总和。

它决定了物质的化学反应性、物理量和物理性质,如比重、熔点、沸点、闪点等。

2、原子模型原子模型是指关于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假设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卢瑟福模型、牛顿模型等,它们提供了物质的构成,即原子。

3、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稳定的实体,它不能再被进一步分离成其他的物质。

例如氢、氧、铁、碳等。

4、原子核原子核是指由原子核粒子组成的中心,它是原子的核心,也是原子量的基础。

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封闭在一个非常小而稳定的球形物质里。

它决定了原子的原子符号、原子量和原子序数。

5、共价键共价键是一种物理性作用,它是由原子核及其他原子的外层电子之间的一种电子传递所产生的。

它是化学键的基础,其传递的电子有单工字电子及共享双工字电子,分别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6、分子分子是指原子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非常小的化学物质,它是由共价键维系着的。

它是最小能够独立存在的化合物,它具有特定的化学、物理和热力性质。

7、混合物混合物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物质,它既不是单一的物质也不是混合体,它没有固定的结构。

一般分为溶液、固体混合物和气体混合物等。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分类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经激活作用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它是物质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由反应物、激活能量、产生物、平衡位置等构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指用化学式标注反应物及反应后产生物,并用等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可以清楚地表示反应物及反应后产生物的含量,以及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实际变化情况。

3、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存在多种以离子为主要形式的反应,它可以分为氧化性反应、还原性反应、溶解性反应等,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

4、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多种物质组成的反应系统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变。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判断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如氢气能燃烧)、助燃性(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 液体药品:较多量液体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滴管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在容器口塞橡胶塞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 仪器洗涤:标准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 常见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等),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等。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外形或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2.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 常见现象: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例如,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铁生锈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铁锈,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首先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然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有特殊气味(气味),铝的硬度较小(硬度),水的沸点是100℃(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碳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等。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的取用。

- 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操作时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三化学学习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以及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特征的言辞,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等,如溶解、升华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铜、非金属碳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均匀、性质各部分相同的混合物,如盐水、空气等;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不均匀、性质各部分不同的混合物,如沙水、油水混合物等。

三、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为了获得纯净物质,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分离。

以下是常用的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利用滤纸或滤器将固体颗粒截留下来,只让液体通过。

2. 蒸发法:蒸发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3. 结晶法:结晶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加热或减少溶剂浓度,使溶质结晶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通常放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 品可以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块状固体 或重金属药品的取用: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慢慢使试管竖立,药品缓缓滑入试 管底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 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 年,门
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根本 特征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伴随 现象
形态的变化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 发光等
2、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 、外焰(温度最高)
(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 3)检验产物 水: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二氧化碳: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四)洗涤玻璃仪器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五)托盘天平的使用 天平一定放平整,左物右码先调零,由大到小夹砝码,称毕归原要记清。 左盘的质量 =右盘的质量 +游码的质量
一、 药品的取用 (1) 块状药品的取用 : 一横二放三慢立
横放容器,把药品放在容器口
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顺着器壁滑到底部 (2) 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一斜二送三直立
Ⅱ. 液体药品的取用 (1) 多量取液 —— 倾倒到指定容器
(2) 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
俯视读数会使测 量值偏大
仰 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小
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1. 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底处相平。 2. 量筒底无“ 0”刻度。 3. 不能加热。 4. 不能做反应器、不能溶解、稀释溶液。 (3) 少量取液——滴管
2、给物质加热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6)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如果向上倾斜,固体加热后的水蒸汽遇 冷形成的冷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 (三)连接仪器装置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双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来,则装置不漏气。
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F 、铁生锈;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3、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放在细口瓶里。①大量液体常用倾倒法取用。取下瓶盖, 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标签应向着手掌心, (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 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读偏 大,仰读偏小③取用少量液体用滴管。 a、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b、取液后的滴管,不要平放或倒置。 c、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 地方,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 取其他试剂。 注意: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 (二)物质的加热
3、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四、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
1、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①“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 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②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 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 1~2mL 为宜。③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 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性质内容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 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一成般新指物物质质,之或间物能质否的发可生燃反性应、生助
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燃性、稳定性等
性质确定
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观察和确定
描述
一般有“能 , 、可 , 、会 , 、易 , 、极易 , 等”描述
小结 1) 酒精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2
)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四分之一
3)与桌面成约 450 角
4
)手不要拿试管夹的短柄
5)外壁有水,加热前要擦干
6
)加热后不能马上用冷水冲洗
7)先预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
8 )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突然接触灯芯
9)试管夹要由下往上,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注意:“焰心”和“灯芯”的写法
【注意事项】
1. 使用滴管 时,滴 直 于容器正 上方。
2. 取液后的 滴管应 保持橡 胶胶帽 在上,不 要平放 或倒放 。 3. 用过的滴 管要立 即用清 水冲洗 干净(滴 瓶上的 滴管不 用冲洗 )。
用滴管取少量的液体

滴瓶 用后的滴管的放置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绝对用燃着的 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 3)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 用水冲。
区别
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联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A 、蒸发 B 、潮解 C 、水变成冰 D 、物质燃烧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 、产生耀眼的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0、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11、拿到热的蒸发皿

12、使烧杯、烧瓶均匀受热

13、给较大量加热,较大量物质反应容器

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1、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2、搅拌、过滤、蘸取液体时常用

3、向 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

4、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5、取粉末状药品

6、溶液蒸发、浓缩和结晶 8、将锌粒加入试管
。7、量取 80mL的盐酸 。9、取 18 克 NaCl 固体
。 。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
一、绪言: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我国有些化学工艺发明较早, 象造纸、 制火药、 烧瓷器; 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会制造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
3、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得出了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