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追本溯源
李姓寻根溯源
李姓寻根溯源一、寻根溯源: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
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
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
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第一种说法: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
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
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
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多种方法追溯祖先根源
多种方法追溯祖先根源
除了郡名和堂号,各姓氏族人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追溯祖先根源:1.查阅家族谱系:家族谱系是记录家族世系和家族成员信息的文献资料。
通
过查阅家族谱系,族人可以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族人的迁徙情况、家族成员的生卒时间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2.研究族谱系联:族谱系联是指同一祖先的不同分支之间的关联。
通过研究
族谱系联,族人可以了解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家族的分支情况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3.了解祖上事迹:通过了解祖先的事迹、历史背景等信息,族人可以更深入
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4.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帮助族人
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例如,DNA检测技术可以帮助族人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从而推断出祖先的起源地和迁徙路径等信息。
综上所述,各姓氏族人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族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认同自己的家族根源。
寻根溯祖张氏起源图腾——权威版
寻根溯祖张氏起源张氏图腾“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你姓张吗?你知道弓长张的来历吗?你知道你源自何处,根在何方吗?你想追溯我们张氏的祖先吗?那么请随我来,让我们共同穿越历史的时空!于中华姓氏诞生的源泉中,倾听那奔流自张氏祖先血脉深处的滚滚涛声。
贵姓?姓张,弓长张。
这是所有姓张的人对自己姓氏的“张”字的诠释。
我们以姓张为豪!!《说文解字》把张字也解释为“张,施弓弦也,以弓,长声”。
《辞源》中说:“凡施弓弦皆曰张,罗取鸟兽曰张。
”“张”还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南方第五宿。
那么,姓氏中的“张”与“弓”、“长”与二十八宿的张宿,又有怎样的渊源和关系呢?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姓氏这个大题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根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过程中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
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和宗族系统的称号。
在原始的奴隶社会时期,姓与氏是既关系密切,又用途不同的两个标志。
人立姓以别于族群、以别于禽兽;氏则用来区别贵贱。
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记载,“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左传·隐公八年》中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
”其大意为:帝王立功德之人为诸侯,据其出生血统赐予姓,分封土地,并具地以命氏。
可见姓重血统,氏重地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奴隶社会逐渐被封建社会所代替,特别是自秦汉以后,中华一统,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姓与氏便开始合二为一,混合使用。
在后来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姓氏早已突破与每个人的姓名相关,单纯标志着人种遗传的范畴,它更深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姓氏最初的来源主要有“因生赐姓氏”、“因德赐姓氏”、“因地赐姓氏”三种。
《百家姓》姓氏溯源
《百家姓》姓氏溯源1 、汪姓氏来源:汪姓的主源有两支~其一出自远古时期汪芒国。
汪芒国是帝舜时期的一个邦国~奉命驻守封、禺二山,今浙江武康境,。
禹时~大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汪芒国君防风氏迟到被杀。
消息传到汪芒国~国人西迁至浙江湖州一带的深山中~历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又迁至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以原国名为姓氏~即汪芒氏~后又去繁就简~单姓“汪”。
其二出自鲁国。
鲁国始封君伯禽传至19代鲁成公时~赐支子食邑于汪~其他约在今山东西南部。
这支鲁国贵族遂以邑为氏~改姓汪。
此外~还有翁姓所改的汪姓。
北宋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生子6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6姓为氏~其第六子翁处休遂又名汪处休~他与5位兄长均以才学显~同中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芳”。
由此~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形成汪姓中颇为著名的“六桂堂”。
历史名人:当今~汪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57位。
汪姓历史名人~唐代有越国公汪华、诗人汪伦~宋代有文学家汪藻、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明代有戏曲作家汪道昆~清代有医学家汪昂、书画家汪士慎、哲学家汪中、剧作家汪笑侬等。
2 、戴姓氏来源:戴姓的来源主要有二~得姓方式分别是以谥为氏和以国为氏。
以谥为氏的戴姓出自子姓宋国的宋戴公。
西周初年~周公旦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卒~建立宋国~定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
宋戴公是宋国的第11位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在位。
他去世后~长子司空继位~史称宋武公~次子及以下的子孙则成为宋国贵族。
宋戴公的孙辈中~有人为表明自己的血统所出而以祖父的谥号为氏~就是戴氏。
今这戴姓人多为此支戴姓后裔。
以国为氏的戴姓出自姬姓戴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在今河南权东。
公元前713年~戴国为郑所灭,一说灭于宋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戴氏。
历史名人:戴姓在当今按人数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4位。
戴姓历史名人~西汉时有著名经学家戴德及其侄戴胜~分别被称为“大戴”和“小戴”~今为《礼记》即二人编,东晋有画家戴逵,唐代有诗人戴叔伦,近现代有诗人戴望舒等等。
中华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一、姓氏的由来“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姓”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
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
《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
”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
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
一百大姓新旧对照及起源(前50姓)
一百大姓新旧对照及起源(前50姓)“新”与“旧”,分别指《人民日报》2006年1月11日报道的姓氏排序及1987年5月3日报道的姓氏排序。
新100大姓中,有86姓的排列次序与原100大姓不同。
其中,原100大姓落选5姓:汤、易、黎、乔、文。
新增5姓:韦、严、施、牛、洪。
全起源于河南者40个,部分源头在河南者43个,合计源于河南的姓氏共83个;不源于河南者17个。
1李(原排名1)/ 全源于河南当今第一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4%,源于河南鹿邑。
起源简述: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yáo),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裔历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亦即树上结的果)充饥,因而保全了母子的性命,然后到苦(gǔ)县(今河南鹿邑县)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2王(原排名2)/ 部分源于河南当今第二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2%,源于河南卫辉、洛阳及山东泰山等地。
起源简述:王姓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有出自子姓之王、出自姬姓之王、出自田姓之王,大抵都是王族的后代,故号曰王氏。
其中,世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出自姬姓、源于河南洛阳的王氏。
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被时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出自姬姓之王还有两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系王族,故以王为氏;二是战国时魏国(祖先姓姬)公子无忌之孙卑子,当魏国被秦灭掉后逃往泰山,被时人呼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出自子姓之王形成最早,是比干的后代。
比干为子姓,是商王太丁之次子,被殷纣王杀害后,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其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
出自田姓的王氏,是齐王田和的后裔。
寻根溯源
第一篇寻根溯源一、姓氏之源相传,人间起源地——宛丘。
人们把伏羲神农氏和女娲氏尊称为“三皇”,即为人类始祖。
女娲氏使大地出现生机而拯救了人类。
伏羲氏教会人们织网打鱼,捕获野兽来维持生存。
炎帝神农氏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品尝百草药,发明医学。
称为“神农氏”。
中华民族姓氏源远流长。
姓氏总源头归纳为: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姓氏是远古原始社会数万年后,今约四千至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四千多年前黄帝时期而漫延。
而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黄神农氏)姓氏基础。
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四高辛氏、唐尧陶氏、帝舜有虞氏)姓氏漫延和发展。
祝融一世、二世都于郐,今河南省客县东南曲梁乡大攀庄古城寨。
典(太典)烈山氏迁今密山县随洲烈山。
后迁厉山(今山西省南部厉山)。
少典.妣有娇氏女安登为妃。
迁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宝鸡东北之间),生二子,长子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公孙氏)。
炎帝神农氏石年,祝融的五代玄孙,姓姜名轨,字石年,号神农氏又曰,魁愧氏。
石年生于姜水,后迁伊阴谷城,伊水耆田,又为伊耆氏。
甲戌年建都陈仓,后迁宛丘,再迁曲阜。
78岁死于衡山,择地建陵而葬于茶陵县东部景阳山之野,又名茶山。
故名茶陵。
癸巳年母后命临魁嗣为炎帝。
中华民族姓氏,炎黄氏胄总始祖少典,于黄帝纪年(前26 世纪岁次丁亥)诞生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土地上。
衍传炎黄世胄两大主流,而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药性,以疗民族。
黄帝轩辕氏初始创建国家,画野分洲岛屿。
天子建德,因生存以赐姓。
胙之士而命其氏。
中华民族姓氏,有五至六千年的历史。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
二、龙姓之源溯根追本,龙姓其源,宗族发源,繁衍生息,演变迁徙。
自古至今,本姓叱咤风云人物知多少,历史演变事件其如何,不得不寻根溯源、千古明鉴。
吾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氏。
据《中华百家姓秘典》载:龙氏来源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
不忘老家根源姓氏的文案
不忘老家根源姓氏的文案
"请问,贵姓?"是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第一个问候。
"行不改姓,坐不改名"是我们的传统。
姓与名,是文明社会个体的符号,也是个人最重要的社会标识。
历史,都是个人的历史。
每一个人的家史,就是一部姓氏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历史。
我们只要上溯几千年,都会找到共同的祖先:炎帝和黄帝,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根。
姓氏,是寻根溯源最有效的线索。
台州目前有六百多个姓,绝大部分从北方南迁而来。
这里曾是百越的故乡。
但现在纯粹的百越族群已经没有了:大部分迁徙了,留下的,都同化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和我们合而为一了。
姓氏是流动的,从来没有静止过。
台州的姓氏从几十个,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个,说明人口流动的加快、经济交往的频繁。
现在户籍在台州的六百万人中,有一百多万人长期在外,他们的子孙未必就会回到故乡;现在户籍不在台州、但在台州生活的一百多万新台州人,他们是未来的本地人。
我们继前三年的《台州边界行》《家园》《台州江海行》之后,今年推出《百姓台州》,是为了展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
描绘"和合圣地"上平凡台州人的喜怒哀乐,既记录他们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当代人姓氏源流的资料。
从长远看,记者就是史官。
屠姓的先人会杀猪姓氏索源
屠姓的先人会杀猪——姓氏索源现代人提及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
事实上,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的初义截然不同。
姓字的古体为“”,意思是人所生也,因生而为姓。
在古代,姓生通用,《左传》有“蔡杀其医生公孙姓”句,公孙姓其人常被写成公孙生。
那时,姓还有生子之意,《释名》曰:“女生曰姓,谓子也。
”春秋时鲁国医生叔孙豹曾遇一妇女送他一只野鸡,叔孙豹问其姓,妇人说“我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能捕捉野鸡,而且很听我的话。
”姓的最终确义是由许慎定下来的。
许慎定姓之篆体为“”,释义为“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氏,古代汉简引石经中写作“”,中间一横象征地,弯曲伸延于地下的笔画象征根须,出于地头的笔画则如抽生的嫩叶。
可见氏字的字源本意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
上古三代,有姓有氏,二者产生的时间和条件各不相同。
姓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
其时若干氏族公社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有其独立性,彼其间又有密切的联姻关系,姓作为识别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标志,“别其种族,分其类,使相从”(孔颖达语)。
由于那时是母权制社会,因此最初的姓多从女旁。
古姓来源有二:一是按照女性始祖受孕的原因此得姓。
如契母简狄因吞燕卵而生契,古商人姓子(卵);后稷母姜源因踩熊迹而生后稷,故周人姓姬,这已经有点图腾化姓的端睨了。
二是按照女性始祖生育时的地址而得姓。
《说文解字》载:“姚,虞舜居姚虚,因此为姓。
”“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
其它如妊、姒、妫等姓皆孕含“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之内涵。
氏的源起步姓以后,目的是“别其子孙所自分。
”母系氏族后期,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愈来愈庞大的氏族不能不分出一个个小支派,远程跋涉,重觅家园,从而衍生出新的氏族,这些新氏族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姓,但新的分化又使他们有了拥有一个区分新氏族的名号的必要。
氏,便应时而生了。
出产氏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先涌现的无疑是那些先人的图腾崇拜物。
《史记》有文曰:“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看看你的姓是从哪里来的【图文】
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看看你的姓是从哪里来的【图文】中国姓氏的由来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氏在最早期,其‘姓’与‘氏’有着不同的意义。
‘姓’如字面所示,是指女人生的子女,原义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
随着社会由母系发展成父系社会,姓则由随母姓转为随父亲。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而开始分散居各处后,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会保留姓以外,还往往以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官职等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在当时一个家族的姓是永恒的,而氏却会时常变化。
中国姓氏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未能做出确切的统计。
这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姓氏繁杂,造成了统计相当困难之故。
若要对中国姓氏的历史溯源,则往上可达四五千年之久。
从上古的传说中可以知道,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就有姓氏,分别为:风、东方、姜与轩辕。
在上古时代,中国的姓氏是男女有别的,在男子为氏,女子为姓(姓字的女字偏旁也源出于此)。
这诚如古书《通志.氏族略序》所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此外,在上古时期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有姓,奴隶与平民是只能有名不得有姓的。
随著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繁衍,中国男女的氏和姓逐渐统一为姓,并且姓氏也逐渐地平民化。
百家姓历史溯源——毛姓——主要在湖南繁衍
百家姓历史溯源——毛姓——主要在湖南繁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了。
毛国所在地,根据人们的考证,就在今河南宜阳一带。
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
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另一来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灵宝一带。
聃是周文王的独生子,是个伯爵,人称伯聃。
其子孙亦以邑为姓。
这两支毛姓其实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
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是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南北朝时期,毛姓也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加入,这就是《姓氏考略》所说的:“又氐酋有毛氏,苻键将有毛贵,见《后秦录》。
”世居北方的毛氏,南迁江南各地,据后来的学者考证,约在汉唐时期。
一支毛姓人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江西吉水),其后便在这里发展繁衍。
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明朝立国之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挢(今湘乡火车站附近)。
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迁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
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
从此,上述两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带生息繁衍,辛勤劳作,默默耕耘,直到由毛太华下传20代,才出了一位改写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毛泽东。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毛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6位。
(中华文化信息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寻根溯源
第一篇寻根溯源一、姓氏之源相传,人间起源地——宛丘。
人们把伏羲神农氏和女娲氏尊称为“三皇”,即为人类始祖。
女娲氏使大地出现生机而拯救了人类。
伏羲氏教会人们织网打鱼,捕获野兽来维持生存。
炎帝神农氏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品尝百草药,发明医学。
称为“神农氏”。
中华民族姓氏源远流长。
姓氏总源头归纳为: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姓氏是远古原始社会数万年后,今约四千至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四千多年前黄帝时期而漫延。
而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黄神农氏)姓氏基础。
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四高辛氏、唐尧陶氏、帝舜有虞氏)姓氏漫延和发展。
祝融一世、二世都于郐,今河南省客县东南曲梁乡大攀庄古城寨。
典(太典)烈山氏迁今密山县随洲烈山。
后迁厉山(今山西省南部厉山)。
少典.妣有娇氏女安登为妃。
迁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宝鸡东北之间),生二子,长子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公孙氏)。
炎帝神农氏石年,祝融的五代玄孙,姓姜名轨,字石年,号神农氏又曰,魁愧氏。
石年生于姜水,后迁伊阴谷城,伊水耆田,又为伊耆氏。
甲戌年建都陈仓,后迁宛丘,再迁曲阜。
78岁死于衡山,择地建陵而葬于茶陵县东部景阳山之野,又名茶山。
故名茶陵。
癸巳年母后命临魁嗣为炎帝。
中华民族姓氏,炎黄氏胄总始祖少典,于黄帝纪年(前26 世纪岁次丁亥)诞生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土地上。
衍传炎黄世胄两大主流,而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药性,以疗民族。
黄帝轩辕氏初始创建国家,画野分洲岛屿。
天子建德,因生存以赐姓。
胙之士而命其氏。
中华民族姓氏,有五至六千年的历史。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
二、龙姓之源溯根追本,龙姓其源,宗族发源,繁衍生息,演变迁徙。
自古至今,本姓叱咤风云人物知多少,历史演变事件其如何,不得不寻根溯源、千古明鉴。
吾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氏。
据《中华百家姓秘典》载:龙氏来源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
追本溯源话粘姓
追本溯源话粘姓(第二稿)追本溯源话粘姓---河北邢台孔桥粘氏源远粘领印粘(nian)姓,一个在大汉民族传统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姓氏,一个几乎被社会遗忘的姓氏, 因2015年7月2日在河北邢台孔桥社区出土了“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而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追本溯源,发现粘姓是一个源自我国北方女真民族,与大金朝皇族完颜姓氏一脉相承的姓氏。
“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落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与之相佐的还有一幢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粘氏祠堂重修碑、和清同治二年(1863年)“源远流长”族谱碑,记载的粘氏始祖为粘宗翰。
现存于福建晋江粘氏祠堂的“粘始祖序”上首记载粘氏始祖也是宗翰。
始祖粘宗翰是八百多年前,大金国开国功臣,原姓完颜,完颜宗翰的爷爷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父亲是同胞兄弟,《金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载:宗翰(1080——1137),本名粘没喝,汉语讹(e)称粘罕,国相撒改之子也。
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王宏北发表在哈尔滨学院报的文章《论完颜宗翰》记,完颜宗翰生于1080年(辽道宗太康六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卒于1137年(金熙宗天会十五年,宋高宗绍兴七年),出生于金源内地的涞流水河畔(今黑龙江省五常县拉林河流域)。
宗翰“是金初女真族完颜姓氏中最杰出的军事统帅。
无论是辅佐阿骨打灭辽建国,还是协助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灭亡北宋,而雄踞中原,以及扶持金熙宗以登大位,宗翰作为金朝的三朝元老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所以《大金国志》将其列为开国功臣第一人,并盛誉为女真建国罕功最巨”。
《金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史,“赞曰:宗翰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
临潢既捷,诸将皆有怠忽之心,而请伐不已。
越千里以袭辽主,诸将皆有畏顾之心,而请期不已。
观其欲置江、淮,专事陕服,当时无有能识其意者。
甫释干戈,敛衽归朝,以定熙宗之位,精诚之发,孰可掩哉”。
《金史.卷四.本纪四》,记:十五年(1137年)“七月辛巳,太保,领三省事,晋国王宗翰薨”(hong,死的意思)。
百家姓的来历
百家姓的来历姓氏的来源记忆着祖先的繁衍生存,姓氏的迁移述说着祖先的辗转奋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百家姓的由来,欢迎阅读。
百家姓的来历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
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微号,这就是图腾。
“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
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
由于那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
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最早见于秦国该石《诅楚文》,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
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姓,如姬、姒、姜、赢等,都带有“女”字。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
《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
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社会职能上说,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正如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能”。
何姓的姓氏来源和得姓始祖
何姓的姓氏来源和得姓始祖何姓来源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
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
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
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
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
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
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
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
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
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
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
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中华姓氏源流考
中华姓氏源流考姓氏是一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个体和家族的历史渊源。
中华姓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华姓氏的源流进行考察,以展现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历史。
一、姓氏的起源人类社会起源较早,而姓氏的使用则晚于人类的出现。
最早的姓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氏族系统,而是依靠部落或部族的名称来命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简单的部落名称已不足以满足命名需求,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姓氏来对个体进行标识的方式。
中国的姓氏起源博大精深,来源多样。
主要来源有官名、地名、宗族和部落名称以及其它相关因素。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部落社会,当时以部落为单位,人们使用自己所居之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
随着历史的演变,姓氏逐渐由地名转变为官名、宗族和身份的象征。
二、姓氏的分类根据姓氏的类型和来源,中国的姓氏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其中最常见的有地名姓氏、官名姓氏、职业姓氏、宗族姓氏、字姓氏以及外来族群的姓氏。
1. 地名姓氏:这类姓氏以地名作为姓氏,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2. 官名姓氏:这类姓氏以官名作为姓氏,例如:王、李、张等。
3. 职业姓氏:这类姓氏以职业称谓作为姓氏,例如:医、农、工等。
4. 宗族姓氏:这类姓氏以宗族团体的名称作为姓氏,例如:赵、钱、孙等。
5. 字姓氏:这类姓氏是古代文人、士人为了标识自己的身份而使用的字号,例如:尚、宗、仲等。
6. 外来姓氏: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外族或者外国的人口迁徙到中华大地,他们的姓氏也逐渐融入中国,形成了一部分外来姓氏,例如:赫、佩、华等。
三、姓氏的变迁与传承姓氏的变迁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演进。
姓氏的变迁既受到人口迁徙、战乱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文化观念的塑造和转变。
在中国古代社会,姓氏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血脉的延续和家族宗法制度的维系。
家族中的男丁通过世袭的方式将姓氏传给下一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这种传统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
关于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关于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一、以氏族图腾为姓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物体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能够保护自己,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图腾是氏族的象征,它具有区分群体、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的作用,因而成为了本氏族的徽号和标志,直至后来演化成氏族全体成员的姓氏。
原始人将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也被视作氏族始祖的名号,以始祖名号为姓氏是古人广为遵循的方法。
现在的马、牛、羊、熊、鹿、龙、凤、山、水、花、叶等姓,都与古代的图腾信仰有关。
二、以封地住地为姓①以封国为姓这一类姓氏起源很早,夏朝实行分封制,因而以封赏国为姓氏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并流传至今。
周文王的第三子管叔鲜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即以国为氏,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二姓的开氏始祖。
鲁姓是周公(姓姬名旦)之子伯禽的后人。
周成王封伯禽在鲁地,所以后人便以鲁为姓氏。
战国时的纵横家鲁仲连,三国时的吴国名臣鲁肃都是伯禽的后人。
曹姓是周武王兄弟叔铎的后人,苏铎被分封于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附近),其后人以曹为姓氏。
以国为姓的还有卫、韩、祝、吕、杞、雷、薛、杨、魏、秦、楚、宋、郑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都成为了今天的姓。
②以封邑为姓邑,又叫采邑,是一国君主分封给贵族的田地。
这些贵族的后裔有的便以邑名为姓。
以这种方式取得的姓在汉族姓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例如,周代统治者虽然姓姬,但周文王之子季载受封的采邑叫冉(湖北荆口),所以季载的后人便以冉为姓氏。
周昭王之子的采邑在翁(广东翁源)这个地方,其后人就以翁为姓。
梁文王之子在卜梁(山西河曲)这块采邑生活,后代便以卜梁为姓。
楚武王之子食采邑于屈地(湖北子秭),因此就以屈为姓氏,诗人屈原就是其后裔。
晋国有一个地方叫羊舌(山西临汾),晋国公靖侯的后代得封地于羊舌,因此羊舌就成了他们的姓。
又如古代秦国有公族大夫封于逯(lù)邑(今属陕西省境内),其后人就以封邑取姓为逯。
五年级下作文姓氏追踪
五年级下作文姓氏追踪我的姓氏普普通通,姓张。
每次想到这个姓氏,我都会忍不住好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张”字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渊源呢?为了搞清楚“张”姓的来龙去脉,我可是下了一番功夫。
先是缠着爸爸妈妈问个不停,他们被我缠得没办法,就告诉我一些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只言片语。
可这哪能满足我强烈的好奇心呀!于是,我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在那一本本厚厚的姓氏书籍里寻找“张”姓的蛛丝马迹。
我发现,关于“张”姓的起源,还真是有不少说法呢。
有一种说法是“张”姓源自黄帝的孙子挥。
据说挥十分聪明,他观察到天上的弧星,受到启发,发明了弓箭,被黄帝封为弓正,后来就取弓长之意,赐姓“张”。
哎呀,想到我们老祖宗这么厉害,能发明出这么重要的武器,我心里还真有点小骄傲。
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张,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张氏。
这也让我感叹,姓氏的传承还真是充满了各种机缘巧合。
不过,这些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虽然有趣,但总觉得离我有点遥远。
我更想知道在现代社会里,姓张的人们都有着怎样的生活,“张”姓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这不,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活动,居然意外地对“张”姓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阳光正好,社区组织大家一起去郊外植树。
我早早地到了集合地点,发现已经来了不少人。
工作人员拿着名单点名分组,我这一组里居然有好几个姓张的!一个是张爷爷,精神矍铄,笑声爽朗;一个是张叔叔,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还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叫张明明,虎头虎脑的特别可爱。
我们一边挖坑种树,一边就聊了起来。
张爷爷说:“咱们姓张的,走到哪儿都得挺直了腰板,要像老祖宗发明弓箭那样,有股子创新和进取的劲儿!”张叔叔也点头赞同:“是呀,我工作的时候也常常这样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出一番成绩。
”张明明则眨着大眼睛说:“那我学习也要加油,不能给咱姓张的丢脸!”听着他们的话,我心里热乎乎的,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种完树休息的时候,张爷爷还讲起了他年轻时候的故事。
杨氏姓氏的族谱研究与家族文化传承
杨氏姓氏的族谱研究与家族文化传承一、引言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家族的根与源。
进行杨氏姓氏的族谱研究,不仅能够探索杨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更有助于传承与弘扬家族文化,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认同。
本文将通过对杨氏姓氏的族谱研究与家族文化传承的探讨,以期展示杨氏家族的独特魅力,激发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与研究。
二、杨氏姓氏的起源杨氏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广泛的分布。
据史书记载,杨姓源自黄帝时期的杨戬,他被封为伯爵,后世便以封邑为姓,得名杨。
杨姓后来又分为南杨和北杨两支,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和分支家族。
在其发展过程中,杨氏家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与价值观。
三、族谱研究的意义1. 追本溯源:通过族谱研究,可以追溯杨氏家族的源流,了解其起源、迁徙和发展的轨迹,探索杨氏家族的渊源与成长。
2. 家族联系的建立:族谱中记录了杨氏家族的成员名字、生平事迹等信息,通过研究族谱,可以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认同,增强家族凝聚力。
3. 重拾家族文化:族谱中不仅有杨氏家族的人物事迹,还包含了家族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可以帮助家族成员重拾并传承家族的文化。
四、族谱研究方法1. 田字格法:田字格法是一种常用的族谱编写方式,可以按照世系排列杨氏家族的各个分支,并记录每一代的姓名、出生、逝世和事迹等内容。
2. 采访法:通过采访家族长辈和长者,收集家族的口头史和传说故事,加深对家族历史的了解。
3. 归档法:将族谱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家族档案,方便后代查阅和继承。
五、家族文化传承1. 家族价值观传承:杨氏家族的价值观念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家族聚会、讲座等形式,传承杨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节俭、崇尚学问等价值理念。
2. 文化活动组织:通过组织家族活动,如文化交流、篮球比赛、书法展览等,培养家族成员的文化意识和家族荣誉感。
3. 传统技艺传承:杨氏家族既有自己的传统技艺,如书法、篆刻等;也有与地域特色相关的技艺,如制陶、酿酒等。
寻根溯源的建议
寻根溯源的建议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上必有祖宗所创起,下必有子孙所传承”。
正是因为先辈们的代代传承,才使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生活,我们身上流动的血液里记录着先祖的信息,这就是俗语所说的“一脉相承,血肉相连、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
对先祖的追思,对根的追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凡是有一点良知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在心中产生这样的想法:本支氏族从哪里迁徙而来?根在何处?源自何方?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寻根溯源,大都属这类情况:八年抗战期间或“文革”时期,氏族的家谱被焚毁,家族始迁信息和根脉祖地失考,希望能找到本支姓氏来自何方?还有一种情况是:少数氏族收藏有完整的谱书,家族迁移史也有明确记载,但希望能追溯本支姓氏更早期、更准确、更多的家族信息。
那么,在寻根溯源过程中,有没有“章法”和“套路”可以借鉴?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首先搜集资料和相关线索,弄清楚本支姓氏的源流、始迁祖情况。
祖居地和始迁祖的信息,如有文字记载或口传信息,这当然是极好的条件,这些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很多氏族的始迁信息、甚至始迁祖的大名都失考了,那就只能寻找和搜集相关资料或旁证(含口传信息),如:郡望、和谁是同源或同支、字辈、迁移史、与邻村别姓是否有关联?如果您准备寻根溯源,必须做好上述“功课”,这是寻根溯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和重要的一步,做好了这一步,下一步的寻根进程,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大海捞针、无功而返。
| 二、不仅要研究家族史料,更要赴实地考证搜集家族的迁移信息和相关资料,然后进行研究、分析、推理等步骤,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实地考证。
有些古地名,家谱上记载的清清楚楚,但“按图索骥”,却找不到这个地方,这是因为:1. 许多的地名,由于历史变迁、改朝换代、行政区划,人口迁徙等各种因素,造成名称变化;2. 有些地名,当初是本地族人所取的土名称,历经数年(数十、数百年或上千年)的时光后,地名改变;3. 代代的口传而发生口误或变音,造成地名的变化;4. 地名的演变、或谐音而改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追本渊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
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不仅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还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
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
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姓生。
”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
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
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
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
中国姓氏的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一、以姓为氏。
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国名为氏。
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
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
三、以邑名为氏。
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
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
有苏、上官等姓。
四、以乡、亭之名为氏。
有裴、陆、欧阳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为氏。
有东门、西门、东国六、以字号为姓。
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
七、以次第为氏。
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
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八、以官职为姓。
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九、以技艺为姓。
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
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十、以谥号为姓。
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十二、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
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当代百家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到了近现代,在人口和姓氏的统计手段上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一些有关的科学家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了较为准确的我国姓氏的使用数字和各主要姓氏的人口数量。
据前些年国外出版的《吉尼斯纪录》一书记载,我国的姓氏以张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或12.1%,共有7400万人左右。
又如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84年11月召开的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成果鉴定会上,向外界公布了使用计算机对姓氏用字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结论是王姓人口最多。
此后,又有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60年代台湾的有关资料,研究得出全国的姓氏使用情况及其排列次序。
另外,在一些人口普查和姓氏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区,也有地方性的姓氏使用情况及其排列次序。
如在上海市,约有87.24%以上的人使用的姓氏在当地的前100个大姓中。
这100个大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钱许马唐郑蒋蔡姚潘高丁俞石施何叶林袁夏戴谢宋倪严董郭冯范韩薛陶汪邵方卢姜汤龚秦罗毛葛章吕傅程江余任邱季粱殷杜史庄盛魏萧凌华洪苏崔翁侯钟虞郁奚邹田包孟于乔童彭谈应邓再如台湾省,根据1978年的统计,当地的绝大多数人也使用前100大姓。
这100大姓依次是: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许郑谢郭洪邱曾廖赖徐周叶苏庄江吕何罗高萧潘朱简钟彭游詹胡施沈余赵卢梁颜柯孙魏翁戴范宋方邓杜傅侯曹温薛丁马蒋唐卓蓝冯姚石董纪欧程连古汪汤江田康邹白涂尤巫韩龚严袁钟黎金阮陆倪夏童邵柳钱至于我国目前姓氏的使用情况,由于人口过于众多和统计手段滞后,至今还没有十分确切的统计资料公诸于世,仅有一些抽样调查资料供人们引述。
在这些抽样调查资料中,较有影响的,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称,目前我国占汉族总人口4%以上的姓氏共有5个,即李、王、张、刘、陈,其中李姓人口超过8700万,王姓超过8000万,张姓超过7800万,刘姓超过6000万,陈姓超过5000万。
5大姓合在一起,人口共有3.5亿多。
至于包括上述5姓在内的100大姓,总人口占汉族人口总数的87%,亦即9亿多人。
这100大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上述100大姓仅是一个抽样调查的成果,其依据也主要是我国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
从那以后,我国人口又增加了两亿多,各姓人口和排列顺序当然会有一些新变化。
只可惜再也没有新资料公布,一些根据后来人口普查资料而得出的研究成果也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束之高阁。
所以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我国当代百家姓的材料,仍是包括上述成果在内的一些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抽样调查所得出的研究成果。
神秘的“姓氏基因”在一般人看来,“姓氏”与“基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
然而,在一些科学家的眼里,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科学根据是:人的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
对女性而言,她们只有X染色体;而男性既有X染色体又有Y染色体。
换句话说,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
由于在一些国家,姓氏随男性代代相传,女性通常只保存一代。
因此,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
正因为如此,在研究者看来,姓氏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
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
姓氏与染色体遗传的这种奇妙关系,为生物遗传学提供了考古研究的科学依据。
科学家称这一发现为“姓氏基因”理论。
姓氏与基因当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时,有着五千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未意识到姓氏会和基因有多大关系。
那一年,斯福扎教授找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这位国际著名的群体遗传学权威提议与中国大陆科学家共同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信息的研究。
“洋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主要是看中这里的科研资源。
因为,欧洲的姓氏记录只有两三百年,日本普及姓氏也才一百多年,中国姓氏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从那时起,我国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科学家正式加入到这项研究中。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
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
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继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
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
惟有Y染色体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染色体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
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人口资料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
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研究者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
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这一发现,无疑说明了“姓氏基因”存在的可能,而且证明研究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
探幽访古知道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后,科学家马上意识到它可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查基因可知你姓什么”就是这项技术在人类学中的应用。
中国人姓氏历经数千年,很难说每家的姓氏都是千年一脉。
而查基因则可以检验人群是否同宗。
我国科学家在太原市郊区就作了这样的研究,发现了很有意义的现象: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牌位。
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
但研究人员从史书记录发现,正宗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
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姓氏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
按照“姓氏基因”理论可判定,这些同姓人群应该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是历史上中途改姓加入进来的。
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从基因密码上找到自己真正的祖先。
如果考古学家找到古代男性遗体骨骼,从它的DNA上提取出Y染色体不同位点基因密码,那么只要找到同样基因密码的人就能认定是他的后人了。
如果这位古人的墓志铭可证明他的真实姓氏身份,后人还可知其祖上原姓。
但“姓氏基因”只能验证近几千年的遗传关系。
由于人类早期是母系社会,要考查母系氏族时期的血缘关系,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测线粒体DNA的图谱。
对“姓”下药“姓氏基因”的发现,为探索与疾病有关的高发易感人群的分布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为新药特药的研制提供了“钥匙”。
早在1999年,中科院生理所的科学家就提出研究开发不同姓氏人群服用的基因型药品的设想。
中科院生理所“神经和精神遗传疾病基因研究组”成立之后,对封闭地区的典型个案进行取证分析,并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前沿的生物遗传诊疗学甚至有“对姓下药”的观点。
近年来,利用基因研究成果开发新药成为国际制药业的新热点,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和各大制药厂的慷慨投资。
今年5月中旬,在上海召开的“环境基因组学和药物遗传学国际研讨会”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提出中科院将启动药物创新体系。
据悉,这是一项利用基因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疗革命,该体系将首先在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试点。
研究者指出,以往在新化学药物的研究中,有90%以上的药物因在临床前的实验中对大多数动物或部分人群效果不够理想或有毒性而遭淘汰,最终未能进入临床应用,而这些药对另一些人群很可能非常有效但却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