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为什么又发生在四川
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精)
![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精)](https://img.taocdn.com/s3/m/88291303c281e53a5802ff92.png)
四川省北川县县城内垮 塌的建筑物 四川省北川县县城周边 山体滑坡现场
四川北川地震灾区一位 老人坐在垮塌房屋旁
北川中学生在武警 官兵帮助下救助被 压同学
四川北川县县城边受损严 重的公路上撤离
武警战士在四川 省北川县搜救被 困群众
四川眉山医务人员投入避 震救灾工作 成都区 县医院 将病人 转移至 空旷地 带
医护人员在抢救都江 堰市聚源镇中学学生
四川南充市的大 学生踊跃献血
南充市民在街头准备为 地震灾区伤员献血
新华网成都5月13日电 (记者侯大伟、黎大东、 丛峰)5月12日19时30分, 记者驱车赶到了都江堰市 的聚源中学。中学一栋六 层高的教学楼除了两边楼 梯间以外,已经全部垮塌, 由于地震时学生正在上课, 四层楼的24个班级的学生 大多被埋在废墟下面。
救援 人员 在都 江堰 聚源 中学 冒雨 进行 工作
5月13日,救援人员继续在四川都江堰市聚源 镇聚源中学冒雨进行救援工作,虽然地震造成 大量伤亡,但仍有迹象表明废墟中有幸存者。
被震裂的道路
汶川县情概况:
自然地理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 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 “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 乡。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 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 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 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
专家称汶川地震能量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2008年05月13日06:00 环球网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7.8级地震。震级与32年前唐山大地震相同。 2006年7月28日,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老 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地震分会会长何永年 曾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30年后共同回顾唐山大地 震时。他当时在解释唐山大地震破坏性为什么如此 巨大时表示,“唐山大地震是7.8级,能量相当大, 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岩石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 相当于400颗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成因及次生灾害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成因及次生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75ac63e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d.png)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成因及次生灾害宋洪伟;夏凡;龙文华;殷夏【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里氏8.0级浅源地震。
震区范围长240km,宽30km,等震线呈长椭圆形,长轴为北东向,震中烈度约为10度,深度为12~19km。
震区涉及四川绵阳市北川,德阳、汶川,成都、都江堰、广元、重庆以及甘肃、云南、陕西、河南等地区。
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
在北川、汶川等多地区出现次生灾害。
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遣带中央断裂带。
%At 2:28 p.m. on May 12, 2008,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31°N, 103.4°E) at Wenehuan County, This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8.0 produced an earthquake zone 240kin long and 30km wide.【期刊名称】《城市地质》【年(卷),期】2011(006)002【总页数】4页(P1-3,17)【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四川汶川【作者】宋洪伟;夏凡;龙文华;殷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8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8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8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8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1;P694地震是部分地壳的震动.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最为危险.它在短短几秒钟内突然降临,令人难有机会逃生.除了生命的伤亡,它所造成的损害也要花上许多年才能恢复[1].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被人感觉到的5万多次,具破坏性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分布广.20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地震灾害系中国地质灾害的"群害之首" [2-4].1 汶川地震基本参数概况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震中烈度为10度左右,深度12~19km,为浅源地震.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2008年5月21日12时,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62次,其中5级以上26次, 6级以上4次(图1).这次地震造成严重地质灾害和社会经济损失.图1 汶川地震震中分布图(据互联网上资料)2 地震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2.1 震区地形地貌和区域地质构造(1)自然地理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居阿坝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总人口(2005年)106119人,岷江穿过汶川县境东部地区,长达88km.县城威州镇位于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县域东西宽84km,南北长105km,总面积4084km2.(2)汶川地形地貌汶川县以高、中山地形为主,仅沿田坝河谷分布一些平坝地貌.区内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m,最高点四姑娘山海拔6250m,相对高差5000余m,山地发育,沟谷切割强烈,支沟纵坡降大.(3)区域构造四川省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地震.目前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北推移,其快速运动意味着在大陆板块的边缘部位积聚了较大的能量,进而引发能量的剧烈释放,常形成地震.(4)龙门山断裂带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3条断裂带组成:从西向东分别为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这3条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活动特征均表现出由南西向北东斜向逆冲,并伴随右旋滑动分量.3 地震发震原因初探根据地震震源推断,汶川强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也称北川--映秀断裂.该断裂在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逆冲运动,属于逆冲型地震.地震破裂滑动面向西倾,倾角约60°.发震断裂上盘由西向东有逆冲和右旋走滑活动分量,形成能量释放.根据主震和余震分布情况,初步推断这次大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破裂方向主体受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控制(见图2).图2 四川强震成因图(资料来源:王乾盈教授)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20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以前长时间地震释放的能量,几乎都被同在四川的鲜水河断层消耗掉.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这次"复活"的龙门断层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往北北东方向以每秒3km速度裂向广元,约用时100s裂完,震区范围长240km、宽30km,尤以破裂至北川县时错动最为显著[9].地震发生地北川-映秀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可以传播很远而能量却没有明显衰减.4 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地震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砂土液化、河流与水库决堤等;还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暴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山体滑坡与泥石流震后大雨致使多处地区的山体发生大面积的滑坡,掩埋了道路,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5月18日,德阳市红白镇通往三江村的道路完全被山体滑坡所摧毁;在24km2中,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上百处.汶川等灾区所在的高山峡谷区,遇到强降雨本就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2)环境污染汶川大地震后,造成什邡市的化工厂倒塌,大量液氨泄漏,造成环境污染.(3)堰塞湖地震形成的山体崩塌、滑坡或泥石流常堵断河流,形成堰塞湖;而后又因湖水漫溢、堤坝溃决,给下游造成洪水灾害.在绵竹市最偏僻的小木岭伐木场,就是因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悬河,对外交通完全阻断[10].汶川大地震使什邡市红白镇山体大面积滑坡,数万方的土石从山上滑落到低洼深沟,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阻塞了河道,使原有河道分隔,形成了多处堰塞"悬湖".其中,位于松林村六组的悬湖,近2km长,最深处约30m.在马槽滩塌方区,由于多处榻方,也形成了数个悬湖.离北川县城1.6km的唐家山境内出现一个堰塞湖,水面面积达3.2km2,蓄水量已达7100万m3.堰塞湖对灾区群众安全形成了一定的威胁.(4)耕地受损地震损害12个重灾县市上百万亩耕地,其中,北川、汶川山区损毁耕地50%以上,其他10个县市耕地损毁率10%~20%.5 防震减灾对策地震瞬间迸发的能量如此巨大,依据当前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采取"避"、"防"、"预"和"救"四方面工作[11-14].(1)"避",即远离强震区,特别是避开潜在的发震断裂.根据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活断层等地震地质研究,居住区应避开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2)"防",即把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加固,即使遭遇地震也不会被破坏或者不致倒塌.诸多大地震显示,造成伤亡是建筑物的坍塌.此次地震房屋倒塌多为农村地区.(3)"预",即地震预报.准确的地震预报,可以让在没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建筑物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临时躲到空旷的地方或抗震能力足够强的建筑物里,以保障安全.但地震预报至今还是世界科学难题,还需要努力探索.(4)"救",即发生强震后及时的抢险救灾.为了做好这一点,必须有应急预案和准备.6 结论(1)汶川地震的发震原因为龙门山构造带中央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逆冲运动,释放能量造成的.地震造成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严重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2)龙门山断裂带处于地震高发带,此次地震带来了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今后应加强该地区地震地质调查研究,为地震科学预报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 潘懋,李铁锋.地质灾害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361.[2] 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三)--我国的地震灾害及其应对.[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3):1~5.[3] 陆仲家,黄培华.地震地质学简明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4]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41~671.[5] 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川滇强震区地震地质调查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6] 程思,易加强.四川省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2):1~6.[7] 朱皆佐,江在雄.松潘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8.[8] 何冬晓,谢世友,孙在斌,邓晓军.2005年8月5日云南省会泽-四川省会东5.3级地震四川震区地震宏观烈度考察.[J]四川地质学报,2007(27):31~36.[9] 白兰香,闻学泽.龙门山断裂带茂汶--汶川段的长期强震潜势[J]四川地震,1994(3):51~58.[10] 胡先明,钟国平.四川省天然地震的次生水灾害[J].四川地震,2007(3):28~32.[11] 韩渭宾.地震灾害基本特点及防震减灾对策的几点思考[J]四川地震,2004(3):1~5.[12]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编.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3] 张梁,张业成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20~281.[14] 蒋承菘.中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工作[J].中国地质,2000(4):3~51.。
汶川地震相关背景
![汶川地震相关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c14862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7.png)
汶川大地震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时间和地点!地震参数: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纬度:31.0°N经度:103.4°E深度:14km震级:里氏震级8.0级,矩震级7.9级最大烈度:11度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大邑县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历史背景: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地震成因: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藏、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台湾等地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
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
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专家详析:汶川地震破坏性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
为什么四川地震那么多
![为什么四川地震那么多](https://img.taocdn.com/s3/m/e01dcec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7.png)
为什么四川地震那么多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应力释放过程中。
中国境内地震频发的地区之一就是四川。
很多人对于为什么四川地震那么多感到好奇。
事实上,四川地震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环境、构造特征以及地球板块运动等因素。
首先,四川位于中国地理大断裂带上,地震构造特征复杂。
中国地理大断裂带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地震带之一,与川滇地势陷坑构造相连。
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位于这一地震带上,地壳裂隙纵横交错,脆弱易破裂,导致地震发生频率高。
加之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存在多个地震断层,活跃度较高,地震的频发也与此密切相关。
其次,四川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处于地壳运动的重要交汇点。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带,是青藏高原、滇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汇区域,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震频繁。
四川地区正造中的大规模构造抬升改变了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应力分布,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此外,四川地区还存在着巨大的地质应力积累。
四川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这是一个地质应力积累较大的区域。
两个板块的碰撞与摩擦使得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非常频繁。
特别是四川地区经常发生大规模地震,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此外,四川地区的地质环境也是导致地震多发的因素之一。
四川盆地地处山区交汇带,地理环境复杂,地势起伏明显。
地下水和地下岩浆活动导致地壳应力积累,从而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四川地震频发。
这对于四川的居民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提前发现地震迹象,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减轻地震对人们生活和财产的影响。
总之,四川地震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环境、构造特征以及地球板块运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复杂交织使得四川地区地震频繁发生。
然而,通过科学研究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震,减少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为地震灾区人民带来更多的安全和保障。
汶川地震热点问题及防震减灾知识问答
![汶川地震热点问题及防震减灾知识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8f26e91159eef8c75fbfb356.png)
丰台乡伍仲小学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主题:地震热点问题及防震减灾知识问答时间:2013年5月12日主讲:盖成英出席:全校师生地点:学校前院1.震级与烈度的含义有何不同?这次地震震中的烈度是多少?答: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度,它反映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
地震时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一般把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震级在3.0—4.5之间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在4.5—6.0之间的地震称为中强地震,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其中把震级大于8级的地震称之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8.9级地震。
烈度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般用“度”来表示。
用来划分地震烈度的标准是地震烈度表,我国技术标准规定地震烈度使用十二个等级划分,从Ⅰ度到Ⅻ度依次反映地震震动及其破坏程度从弱到强的程度。
地震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大小和影响程度的两把“尺子”。
同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一般不止一个。
不同的地区由于震中距不同或地下构造不同,地面受到的破坏程度和人对地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地震烈度也不相同。
一般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据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组初步考察认定,这次汶川8.0级地震的震中烈度达到Ⅺ度。
2.为什么汶川会发生这次8级特大地震?为什么要对这次地震的震级进行修订呢?四川省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频次较高的地区之一,其北部的龙门山地区位于我国6大亚板块断裂带的茂汶大断裂带上,其中北川—彭县—灌县一带的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层,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也是区域地震危险性的潜在震源。
从历史记录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发生过强震。
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这次8级地震就是地壳聚集的巨大能量在瞬间突然释放的结果。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害成因及次生灾害初探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害成因及次生灾害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b565df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9.png)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害成因及次生灾害初探宋洪伟;夏凡;刘继朝【摘要】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 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震区范围长240 km、宽30 km,等震线分布形态总体呈长椭圆形,长轴为北东向,震中烈度约为10°,深度为12~ 19 km,为浅源地震.震区涉及绵阳市北川、德阳、汶川、成都、都江堰、广元、重庆以及甘肃、云南、陕西、河南等地区.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大多数建筑物受损,在北川、汶川等多处地区出现次生灾害.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也称北川-映秀断裂带的活动有关.【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3页(P174-176)【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四川汶川【作者】宋洪伟;夏凡;刘继朝【作者单位】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地震是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最为危险。
它在短短几秒钟内突然降临,令人难有机会逃生。
除了生命的伤亡,它所造成的损害也要花上许多年才能恢复[1]。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被人感觉到的地震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可见地震灾害确系中国地质灾害的“群害之首”[2-4]。
四川地震史
![四川地震史](https://img.taocdn.com/s3/m/4d14ee3067ec102de2bd894b.png)
1732年1月29日(清雍正十年正月初三)西昌6级以上地震,波及米易、会理、守南和云南昆明、宜良等地。
1738年5月19日(清乾隆三年四月初一日),南坪地震,波及甘肃文县。
1900年8月(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邛崃地震,荥经、犍为等地有感。
1904年8月30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四日)道孚7级以上地震,二百里内沿途房屋大多震倒。七月三十日、八月初二又震。
1905年11月8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二日)自贡地震,宜宾也震,十几天内余震19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的年份,甚至一年中发生多次地震。而最近的汶川地震发生和波及的地区曾发生过多次严重地震,造成的灾情与这次非常相似。而在1933年8月25日,茂汶县叠溪发生7.4级地震,15公里内的山岭川泽全部崩坏,50公里直径内均为重灾区,死亡6800多人。主震40多天后,因山崩导致岷江断流而形成的堰塞湖突然溃决,灌县(今都江堰市)以上村镇被夷为平地,死亡2500多人。
1854年12月24日(清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五),南川(今属重庆市)西南发生5级以上地震,人畜死伤严重,波及巴县、涪陵、綦江。
1870年4月11日(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巴塘发生7级以上地震,引发山崩,数百户人家没于乱石。房屋全部倒塌,并引起大火,死亡千余人。次生地质灾害极其严重。
1896年2月1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二)富顺西北地震,波及犍为、简州、三台、蓬州、渠县、合江及贵州仁怀等19个州县。4天后又震,余震延续至六月二十日,共30余次。
1816年12月8日(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炉霍6级以上地震,倒塌楼房118间,平房986间,压死2854人。
汶川地震成因
![汶川地震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4f1e390716fc700abb68fc2f.png)
成因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引发地震的原因在于龙门山断裂带,其时印度板块往北推进,向亚洲板块挤压并不断地向亚洲板块下插入,导致青藏高原迅速上升,并在高原的边缘形成了地震多发的断裂带,其中就包括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这一地震带非常活跃,半个世纪以来已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多达10余次,距离汶川不远的松潘附近地区曾于1938年和1976年发生过7级以上的大地震。
不过,也有专家推断中国推动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其中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称这次地震有可能是紫坪铺水库蓄水引发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宏观的解释是,“板块碰撞,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
”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倪四道说,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倪四道说,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
龙门山是新的青藏隆起板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地震多发区。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
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板块挤压、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四川为何是地震多发区
![四川为何是地震多发区](https://img.taocdn.com/s3/m/c835dea9910ef12d2bf9e70a.png)
四川为何是地震多发区四川为何是地震多发区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部多山区,中间是盆地。
四川的地震,与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着相关性。
这条俗称做“山”的地形,正是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越500公里,宽达70公里。
本来,以岩石组成的坚硬地壳几乎坚不可摧,它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大的断裂、扭曲,一定是有什么强大的力量撕裂了它。
于是,科学家们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中岩石的应力场发现,这股强大的应力的确客观存在,而它,则来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阶的地域——青藏高原。
应力场分析表明挤压应力来自青藏高原,那么,为什么青藏高原要提供这么大的应力场,持续不断地压迫它东部边缘的四川盆地,以至于在前锋形成这么大的断裂系统呢?原来,青藏高原也不是根本原因,它依然是一个结果,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正面碰撞的结果。
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相撞不比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接触,后者,一个轻一个沉,大洋插到大陆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弧(如日本岛)。
而大陆是一直漂在洋壳之上的,数亿年从不消失,密度基本相同,谁也不让谁。
这种大陆板块之间的正面相撞,消减不掉两者的物质,于是,这些物质就只有堆在地表,堆出一个巨大的土堆,放在我们人类的视野下,便是巨大空前的高地势——喜马拉雅山系与青藏高原了。
龙门山断裂带中多发的地震,就是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
龙门山是山区与盆地两个地质体的接触带,由于对刚性客体来说,默认其力作用在两者交界的边缘,因此,山与盆接触的前锋带,便成为了应力场释放其机械力的集中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地震便多发了起来。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这次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震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
四川雅安地震是哪一年
![四川雅安地震是哪一年](https://img.taocdn.com/s3/m/41f7e35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5.png)
四川雅安地震是哪一年四川雅安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震事件,发生在2013年4月20日。
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对雅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四川雅安地震的发生背景、地震过程、影响和救援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雅安地震发生在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该地区距离中国的地震带非常接近。
因此,这个地区经常发生地震,人们对地震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
然而,这次地震的规模和破坏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雅安地区发生了7.0级的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13千米,地震波传播非常迅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震中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周围的地区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地震持续了几十秒钟,人们经历了剧烈的摇晃和恐慌。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另外,大量的土石流和滑坡也发生在山区,导致山体滑坡和崩塌,给救援工作增加了巨大的困难。
地震对雅安地区的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造成了196人死亡,11634人受伤,324人失踪。
这个数字后来又有所上升,因为在震后搜救行动中,有一些人被掩埋在废墟下。
此外,大量的人口被迫撤离家园,无家可归。
面对地震的严重后果,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抢险和救援工作。
各级政府和军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队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他们迅速建立起了紧急救援指挥部,并协调了各种救援资源。
救援队伍利用直升机、救援船和各种交通工具,进入受灾地区,搜救被埋的人员,提供紧急救助和医疗救治。
此外,国内外各个机构和组织也纷纷伸出援手,提供物质和经济援助。
大量的帐篷、食品、水、药品等救援物资被送到受灾地区,解决了灾民的生活需求。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受灾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救援和支持,人们渐渐重建了他们的生活。
四川雅安地震不仅对受灾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国内外对地震防范和救援的深思。
中国政府加大了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力度,加强了地震监测和研究。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775caf2d76a20029bc642dd9.png)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 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大、强度 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新疆 青海
华北
(唐山)
主要分布地区:如图所示。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西藏
四川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云南
台湾
[思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 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所以我国 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B 4.地震发生后,需要重点防范以下哪些次生灾害( )
①滑坡 ②泥石流 ③台风 ④堰塞湖 ⑤蝗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当堂诊学: 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 震,震源深度约16.7千米。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台湾 岛多地震感明显。这起强震造成高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台 湾领导人痛斥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下图示意 此次地震震中位置。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2节 地质灾害
目标引领 1 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3 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1
地震
独立自学1:阅读课本P106-107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限时2分钟)
一、地震 1、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P106第一自然段 2、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破坏程度分别用什么来衡量?
提示:(1)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2)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 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 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多发区。 (3)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 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或喀斯特地貌 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 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文川大地震的故事
![文川大地震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5399da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e.png)
文川大地震的故事2008年5月12 日,中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级为8.0级,为中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代号为“汶川”的大地震,据统计,获救的死亡人数超过8万,受灾面积超过110万平方公里,受灾程度颇重。
1. 由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力度为8.0级的大地震。
四川省的众多县城遭受到震动,部分建筑物倒塌,据估计震级8.0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6800百万立方米的核爆,相当于20个核爆的威力,地震过后,整个省份都陷入了恐惧和悲伤之中。
2.大地震造成的惨重后果这次“汶川”大地震给中国带来了惨痛的损失,据统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8万,失踪人数超过18万,受灾面积超过110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超过3700万。
失踪人口、受灾人口和死亡人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多的一次です。
3.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在面对这次大地震的灾难后,中央和四川省政府立即派出了大量的紧急救援队伍,分散在受灾的各地进行自救和抢救工作。
同时,国家政府还拨款大量的金额用于重建受灾地,全国范围内都有一种特殊的气氛,大家都在一起筹款给受灾的地区。
4.精神的继承和传承即使受到如此毁灭性的损失,也没有阻挡中国人民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四川饱受大地震侵袭,但人们仍然坚持自救自立,展现出Laobaixing的品质,以及困难时期的意志力。
在国家募捐与国际援助的帮助之下,受灾省份得以重建,省会成都的夜景重新展示给人们。
5.汶川大地震的历史意义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史以来使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它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但它也带给人们重拾信心与力量的机遇,在困难时期,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展示了真正的勇气和团结。
它亦留下了尊重自然,全民抗震救灾的行为规范。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624a8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f.png)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篇1一、引言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本文将对这次地震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震灾背景、震灾情况、救援措施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
二、震灾背景四川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因此,当地居民对地震有一定的警觉和防范意识。
三、震灾情况1. 人员伤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据统计,地震导致数十万人受伤,其中数万人不幸丧生。
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2. 房屋损坏: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房屋倒塌,许多居民失去了家园。
据估计,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坏和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损坏:地震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损坏,给当地的交通和电力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 生态环境破坏:地震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四、救援措施1. 政府救援: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大量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政府还协调了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工作。
2. 社会救援: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也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纷纷前往灾区,为受灾居民提供食品、衣物、住所等物资援助和精神支持。
3. 国际救援:国际社会也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救援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国政府共同应对这场灾难。
五、后续影响1. 灾后重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受灾居民已经重新拥有了家园,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逐步恢复。
2. 防灾减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四川为什么地震那么多
![四川为什么地震那么多](https://img.taocdn.com/s3/m/0985953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5.png)
四川为什么地震那么多四川为什么地震那么多四川频发地震的原因有:四川地处板块之间,地壳运动极其频繁,加之被高山包围的盆地地形,以及柔软的地质,造成地震频发。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西邻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造成地壳隆起,变形的地壳本身就不稳定。
我们生活的地球由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地震正是由于板块之间,边界的互相碰撞挤压,释放出来的能量,形成的强烈的震感。
四川的地质较为坚硬,而青藏高原的地质比较柔软,一旦板块发生碰撞,边界之间产生的能力就会挤压地壳,较软的地质会覆盖在较硬的地质上面,并且随着地壳运动的方向运动。
四川是一个盆地,周边的力量挤压过来,碰到了较硬的地质,这股力量没办法向周边扩散,于是四川地震的频率非常高。
在四川西部有山,但是地壳运动积累的能量,恰好被板块运动中形成的西部地区高山挡住了,当能力达到一定的界限时,西部地区的地壳也开始变得不稳定,产生了裂隙,使得地震频发。
四川为什么经常地震四川经常地震原因:四川处在亚欧板块的碰撞处,也就是处在亚欧地震带边缘。
所以经常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四川宜宾为什么地震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西邻青藏高原,东为山地丘陵和平原,省内有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的地质较为坚硬,青藏高原的地质较为软一些,所以在地壳的挤压作用下,较软的物质覆盖在较硬的物质至上,并且随着地壳运动方向运动。
当较软的物质碰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时,物质不能通过四川盆地,而是在其西部形成了高山,也使得川西地区的地壳也变的不稳定——裂隙产生了.地壳运动积累能量,当能量不能再积累时便会爆发,这就是地震。
为什么是汶川?
![为什么是汶川?](https://img.taocdn.com/s3/m/a05792b1fd0a79563c1e729b.png)
,
、
房 屋 大 都倒 塌
。
震 时 出现 崩塌
泥 石 流淹没 村庄
、
滑
,
汶川 处于 中
。
从 这 个角度
。
坡
。
震 后 降雨
,
,
堵
。
南北 地 震 带上 个大地 震 带 中国 中国地 震 局 的专 家认 为 东 部 和 西 部 的地 质 分 布 地 壳 厚 度
,
、
讲
,
这 个 地 方 是 个 地 震 多发 区
—
平武 7
地 震 密集 带
2 级地 震
。
川 会 再次发生强 烈地震 呢?
宏观 的解释 是
“
,
印 度洋 板 块 由
,
四 川地 震 为 何 3 2 年后 又 再 现 ?
1 9 7 6 年 8 月 1 6 日和 2 3 日
,
南 向北 碰 撞 欧 亚 板 块
碰 撞 的地 区
震 重 复性 在四
” ,
种现 象 叫 地 是指 历 史上 发生过强 烈
,
,
2 0 公
,
主 要 集 中在 龙 泉
金
而 从 小 的方 面 说 川 龙 门 山地 震 带 上
。
极震 区规模小
。
,
面积 约 2 9 平 方
,
因 为 龙 泉 山脉 是 地 壳挤
龙 门 山是 新 的
公里
极 震 区 内破 坏 严 重
砖 木结构
,
所 以每年有地壳运 动时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为 什 么 是 汶 J II
[
维普资讯
零景母 r s p e c t iv e 色
四川两次大地震
![四川两次大地震](https://img.taocdn.com/s3/m/5db868196c175f0e7cd1373b.png)
置 了一些数量 不多的临时 医院 ,以救 治伤员 。 两 个多 月后 ,时任 川边 镇守 使的 陈遐龄 才 向 各 部 院发 电求援 ,称地 震灾 区数 百里之 内炊 烟 断
绝 ,伤亡人 口在 3 0 以上 。其 时四川 的情 况相 00名
当棘 手 ,川边 军政 既没 钱 ,也 没人 ,地方 的救 援
措施 只是 杯水 车薪 。因 此 ,陈遐 龄在 电文末 恳求
当地 报 纸 新 新新 闻 派 出记 者 前 往江 油 、 新 都 、绵竹 、犍为 等余 震 较烈 的地 区采访 ,由此
得 以被社会 知悉 。对 此次地震造 成的 巨大堰 塞湖 ,
大总统黎 元洪特 拨 l 万 元赈灾专款 ,但未得 到同 0
固
四川 两 次 大 地 震 9 民 国 政 府 拒 绝 救 灾
文/四 一
12 年 3月 2 93 4日,四川炉霍 、道孚地 区 ( 今
来 是川 西北 高原 军事 重镇 和汉 、藏 、羌 族 人 民的
属 甘孜 藏族 自治 州 ,位 于川 西北 ,汶川 以西 )爆
发 7 3级大地 震 。当 时 民国地方 政府 的救 援 手段 ,
( 成都 水 利知 事公 署 技术 主 任 ) 、诸 有 彬 ( 四川 大
学学生 )等十余 人前去调 查悬湖 危机 。1 月 9日, O
之 急 。四川 省 主席 刘湘 则 以 四川善 后督 办 公署 名
义, 拨款 1 00元用 于疏导叠 溪积水 工程 。刘文辉 、 20 杨 森 、 田颂 尧 等 四川 军政 要 人 ,也 捐款 捐 物 。但
同 时要两 县知 事开 仓借 给粮 食 ,免 误农 工。还 设
底 ,国 民革 命军 第二 十八 军军 长邓 锡侯急 电南京 政 府 行政 院及各 部 ,汇报 灾情 并恳 求援助 。此 时 中央政府 已经有 专 门的赈灾 机构 , 叫赈务 委员会 。
中国四川大地震
![中国四川大地震](https://img.taocdn.com/s3/m/80c416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7.png)
中国四川大地震中国四川大地震是指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省的一次毁灭性地震。
这次地震被认为是自人类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地震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探讨这次地震的原因、影响以及灾后的重建工作。
一、地震的原因中国四川大地震是由中国在亚欧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活动引起的。
这一地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导致其与欧亚板块碰撞,这种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活动。
二、地震造成的影响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绵阳市附近,而震中周边的四川、重庆和湖北等省份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地震造成了超过6.5万人死亡,数以十万计的人受伤。
大量建筑物倒塌,包括学校、住宅和工厂等。
这次地震还引发了多次山体滑坡和土石流,导致了进一步的灾害。
此外,电力、交通和通信网络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得救援工作更加困难。
三、救援和援助工作中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救援行动。
数万名救援人员迅速赶往灾区,包括医生、护士、消防员和志愿者等。
政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物资输送,为受灾地区提供食品、水源和急需的药品。
同时,国际社会也伸出援助之手,包括紧急救援队伍和物资的提供。
随着救援工作的进行,被困的人们逐渐被救出,伤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此外,临时避难所和医疗设施也得到了建设和投入使用,以提供基本的住宿和医疗条件。
这些救助措施帮助了数以百万计的受灾群众。
四、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是一个庞大的任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灾区进行重建工作。
首先,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重建基础设施,包括住房、学校、道路和水电设施等。
其次,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受灾人民的生计和经济恢复。
这些措施包括提供贷款和补贴,鼓励农民重新种植农作物和发展新的产业等。
最后,重建工作还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援助和资金,用于帮助灾区的重建。
这些资源和专业知识对于恢复受灾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总结中国四川大地震是一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损失。
四川为什么经常地震
![四川为什么经常地震](https://img.taocdn.com/s3/m/9da539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0.png)
四川为什么经常地震四川为何频繁发生地震?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疑惑。
作为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四川地震频发背后隐藏着哪些原因呢?本文将从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地壳变动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来解析四川地震频发的原因。
首先,四川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缘带,坐落在川西活断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多条断裂带的交汇区域。
这些地质构造使得四川地区地壳处于活动状态,发生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
此外,四川还位于中国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汇聚区域,板块运动极大地加剧了地震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特别是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等大型地震,都是由于断裂带上的地震活动引发的。
其次,地壳变动也是四川地震频发的原因之一。
由于四川靠近青藏高原,该地区地壳变动神速。
青藏高原上的大规模岩石抬升和变形,会通过传导作用使四川地区的地壳发生变动,进而引发地震。
此外,四川地区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及大规模的水库建设,这些人类活动也可能对地壳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地震的发生。
再次,四川地区地震频发也与人类活动有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地区正面临着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巨大压力。
这些人类活动会导致地下水开采、挖掘矿产资源、填埋固体废物等行为,使地下地质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增加地震的发生概率。
此外,四川地区的煤矿开采和地下水钻探等人类活动也可能导致岩石应力的改变,对地震活动造成影响。
然而,尽管四川地震频繁,我们也不能忽视地震的深刻教训和科学研究对于减少地震风险和灾害防范的重要性。
四川地区政府、科学家、地震学家们在地震预测、应急救援和防震减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
通过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公众地震安全教育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总之,四川地震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地壳变动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了解造成地震的原因对加强地震灾害防范和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继续深入研究和科学探索,相信未来四川地震防范和灾害减轻工作将会得到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再析512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与成都平原
![再析512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与成都平原](https://img.taocdn.com/s3/m/523a093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c.png)
再析512⼤地震——龙门⼭断裂带与成都平原该⽂是从⽹路上偶然看到的,觉得对地质分析⽐较透彻,可以作为参考。
在认识龙门⼭断裂带时,也让⼤家明⽩了为什么北川竟然⽐汶川损失⼤?也让⼤家明⽩了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之间的龙泉⼭,是⼀个弱的断裂带。
龙门⼭断裂与龙泉⼭断裂成都周围的四川盆地是属于扬⼦克拉通的⼀部分,⼀般来说克拉通是稳定的,但并不是说它永远是“铁板⼀块”。
在适当的条件下,稳定的克拉通也会重新活化,变得不稳定。
例如,龙门⼭脉就是由扬⼦克拉通的西缘在青藏⾼原向东强烈挤压下重新活化⽽形成的⾼⼭。
印度⼤陆就像⼀架巨型的推⼟机,往北使劲地推进,它推起了辽阔的青藏⾼原,当青藏⾼原平均海拔⾼度超过5000⽶之后地壳就很难再增厚了,⾼原内部热的、塑性的、甚⾄部分熔融的下地壳物质被迫东移,将热量、构造应⼒和热液流体传递给扬⼦克拉通的西缘,使那⾥的岩⽯软化变形(褶皱与冲断),形成⼀条南起泸定和天全,北达⼴元和陕西勉县⼀带,长近500公⾥、宽约40-50公⾥、北东⾛向的龙门⼭脉。
20公⾥深以下的龙门⼭地壳以缓慢的韧性变形为主,每年向北东⽅向前进约2毫⽶,也就说,每⼀百万年⾛2公⾥;从地表到15公⾥深度之间是脆性变形层,不地震时不变形,直到地震那⼀刹那才向前猛冲⼀步,以改变⾃已落后的状态,追上龙门⼭下地壳的韧性位移。
这⼀步的长短取决于地震的级别,5.12汶川8.0级⼤地震使龙门⼭断裂带以西的松潘-⽢孜地块向东边的四川盆地斜冲了近6⽶。
可见,这是⼀次每3000年才⼀遇的⼤地震。
龙门⼭下15-20公⾥深处是脆-韧性转变带,它的⼒学性质界于脆性和韧性之间,在地震休眠期作韧性或半脆性变形,但在地震时作脆性变形,破裂可以从震源扩传到这⼀层。
龙门⼭断裂带内有三条主⼲断层:西边⼀条叫龙门⼭后⼭断裂,沿汶川—茂县⼀线;东边⼀条叫龙门⼭⼭前主边界断裂,沿安县—都江堰—天全⼀线;中间那条叫龙门⼭主中央断裂,沿映秀—北川⼀线。
这次5.12主震发源于主中央断裂。
汶川地震原因
![汶川地震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4dff5f7ba1aa8114531d903.png)
篇一: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开展趋势及注意的问题昨日,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开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
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
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剩余能量还要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要防范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
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防止引发更大的灾害。
有震感地区≠本地发生地震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地区,并不等同于本地发生地震。
国家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形容此次地震强度大,涉及面广,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某、某等省区市均有震感。
震感不等同于地震,但有些地区群众最先以为本地发生了地震。
释放能量大导致有震感地区广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涉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
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涉及造成的。
篇二:汶川地震成因分析中新网5月18日电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
初步认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震为什么又发生在四川
四川为何地震多发?
找一张中国地图,大致看看四川省的结构。
西部多山区,中间是盆地——这可能是我们对这个“天府之国”最为直观的印象。
把视角切回到四川历来大大小小的地震上,如果将震中所在的位置投影在地图中,大致能发现——这些地震发生的地点,大致都排在西部的山区里,而且似乎平行于山区-盆地的交界线而呈线性分布。
至于盆地中央,虽然会遭到地震的影响,但很少是直接的震中区域。
四川地形图
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投图步骤,可得出第一步推论:四川的地震,与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着相关性。
这个来自经验的推论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已经抓到问题的实质了。
因为这条俗称做“山”的地形,正是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越500公里,宽达70公里。
本来,以岩石组成的坚硬地壳几乎坚不可摧,它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大的断裂、扭曲,一定是有什么强大的力量撕裂了它。
于是,科学家们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中岩石的应力场发现,这股强大的应力的确客观存在,而它,则来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阶的地域——青藏高原。
应力场分析表明挤压应力来自青藏高原,那么,为什么青藏高原要提供这么大的应力场,持续不断地压迫它东部边缘的四川盆地,以至于在前锋形成这么大的断裂系统呢?原来,青
藏高原也不是根本原因,它依然是一个结果,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正面碰撞的结果。
大陆
与大陆之间的相撞不比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接触,后者,一个轻一个沉,大洋插到大陆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弧(如日本岛)。
而大陆是一直漂在洋壳之上的,数亿年从不消失,密度基本相同,谁也不让谁。
这种大陆板块之间的正面相撞,消减不掉两者的物质,于是,这些物质就只有堆在地表,堆出一个巨大的土堆,放在我们人类的视野下,便是巨大空前的高地势——喜马拉雅山系与青藏高原了。
龙门山断裂带中多发的地震,就是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
龙门山是山区与盆地两个地质体的接触带,由于对刚性客体来说,默认其力作用在两者交界的边缘,因此,山与盆接触的前锋带,便成为了应力场
释放其机械力的集中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地震便多发了起来。
02
汶川地震后,“四川数千年无大震”是谬误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震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
5.12大地震的动力来源,就是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并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产生的长期能量积累和突然释放。
所以自然就有了“汶川地震已经把几千年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四川要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又在几千年之后”这样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汶川地震把震源点上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和流体压力释放差不多了,在这个点上2000至3000年不会有大震了,这并不等于说整个四川三千年就不震了。
相反,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映秀-宝兴-泸定)、石棉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四川盆地内部的龙泉山断裂带和华蓥山断裂带南部,因汶川大地震发生,应力反而增加。
2008年《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认为,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端压力增加,而雅安震中就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
雅安芦山县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点击查看大图)
即使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应力释放也主要集中在映秀-北川-青川断层(275千米长)和灌县-安县断层(100 千米长)上。
附近地区其他断裂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平武-青川断裂、江油-广元断裂基本上都没有参与5.12地震系列的活动。
那些有很强的发震能力但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地震(缺震)的断裂带是地震空区,说明那里能量已经积累起来,更有可能发生强震。
根据地震学家嵇少丞的通俗说法,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换句话说,本来还需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达到了。
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应成为今后几年重点的防范区域,而绝非什么“安全地带”。
03
这次的地震是汶川的余震吗?
雅安芦山距离汶川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左右,许多网友可能会问,这次雅安地震会否是汶川大地震的余震?
所谓余震,是指跟随在主震后发生的一连串地震。
主震发生后,断层上的应力分布会产
生改变,在应力再调整的过程中就造成一系列的余震。
余震与主震通常发生在同一个破裂带上,比主震的规模小。
余震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只能在地震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才算,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余震才是地震的常态。
据《自然》杂志2009年11月5日发表的文章表明,许多最近发生的地震都有可能是几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了规模宏大的地表破裂带,但其方向是从汶川向东北方向展开,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中-北段以及前山断裂的中段展布。
芦山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并不位于汶川地震破裂带上,因此有专家认为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余震,而是龙门山断裂带上一次新的主震。
然而,有时主震造成的应力变化会不局限于主震所造成的破裂面上,这个现象称之为库仑应力转移。
汶川地震后,如前所述,不少专家就认为地震使得库仑应力向龙门山断裂带南部转移了。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就认为,本次地震与汶川地震有一定的关联。
到底雅安地震能否算作汶川地震余震,可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04
此次地震与三峡大坝有关?
采石、采煤和钻探等各种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地震,水库并不特殊
首先理清一个概念,“地震”这种天灾只是一个结果,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它的概念说的很明确,地震的诱因是有内外两种力的。
三峡等水坝常受质疑的原因也在于此,由于蓄水产生的压力,会增加额外的地壳应力,水坝沿线的地震活动也会略有增加。
当然,这一点也不是中国独有,科学家早就发现建于1935年的胡佛水坝在建成10年间内,附近的地震活动是有增加趋势的。
除饱受指责的水坝外,能够诱发地震的人类活动还有很多。
包括采煤、采石、石油钻探和向地下注入废水。
而人类引发地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今年二月朝鲜核试验时造成的4.9级“非天然”地震。
但水库诱发小微地震和能远距离引发破坏性的大地震是两回事
水库可以诱发地震,和能证明这些项目会引发大地震完全是两回事。
“大坝建成前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率是多少?大坝建成贮水后该活动率增加了多少?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就很难做出判断。
" 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小组的地球物理学家罗斯斯坦因这样表达他的观点。
”
前文已经提到,很多种人类活动都能引发一定程度的地震,所以有关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其实很多。
科学家们也总结出了它的特点:第一是,水库地震的震中仅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一般位于水库及其附近5km范围内, 震源深度大多在5km 内,少有超过10km。
第二是,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全球来看,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小于
里氏5 级,属于弱震或微震,数量占水库诱发地震总数的80%以上。
而5.0-5.9 级的中等强度地震10例,6.0-6.4级强度地震仅4例。
在中国,最大的水库地震1962年3月发生在广东省新丰江下游新丰江水库,这场地震虽然造成了不少人物损失,但震级也只有6.1级,震源深同样不足5公里。
而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也只有6.4 级,于1967 年12 月发生在印度Koyna 水库附近。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的专业观点更明确,他曾这样描述水库与地震的关系:“水库的蓄水与放水可以诱发一些极浅源的小震,但再大的水库也不能直接导致一个深源且特大震级的地震的形成。
大地震的发生与否,绝不像往骆驼背上加草那么简单。
”
而综合这些因素看,不论是震级还是距离水坝距离,汶川地震和此次雅安地震要和数百公里外的三峡大坝联系上都过于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