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纲要(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科目名称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基础课程设计人课程名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第三单元学校新密市实验小学适用年级六年级总课时数14 日期2013年2月编写依据依据一基于课程标准的分解一、本学段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摘录:第二学段(4~6年级)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5、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二、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依据二基于学材的研究一、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具体内容安排如下:教材还在本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个“阅读资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斐波那契数列”的由来及特点,寻找其规律,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
其次在练习中增加应用问题,例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练习过去都限于判断、组比例或解比例式题,现在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
第三专门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一、课程要素课程名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实施教师:五年级数学教师课程类型:自然科学类课时:半学年,共61 课时开设对象:五年级学生二、课程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内容标准: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到的物体形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内容标准: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标准: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内容标准: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内容标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第三单元统计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课时:5课时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者:洪常完全小学背景: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课程目标:1、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学习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学习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课程实施:教学方式:1、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增加自主探索、设计与制作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程进度大致安排:统计(5课时)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2、平均数………………………………………2课时左右3、整理与复习…………………………………1课时学习方式:1.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课
程
内
容
课
程
实
施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课时左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4课时左右
比例的应用
5课时左右
整理与复习
1课时左右
综合应用
1课时左右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已有的知识:比的有关知识(比的意义、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等,在以前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学生也曾见过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15:10=3:2),不过当时只是从比的基本性质的角度认识这样的等式而已),解方程(解比例本身就是解方程,只是比例形式的方程与以前学习的方程形式不同,需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它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形式罢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例如,学生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并会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但学生并没有从把其中一个量看做常量、另外两个量看做变量的角度,去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归一、归总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正、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学生已经会用归一、归总的算术方法解答)。
基本认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原来多,教学要求比原来高。
本单元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等,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编排的特色。
学生已有的经验:图形相似放大或缩小的生活现象(例如:第32页、第56页的情景,这些相似放大或缩小的现象学生都见过,也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只是没有从比例的角度去认识这些生活中放大或缩小现象的数学含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它可以迁移到画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活动中),生活中的地图(例如,学生都知道中国地图是把祖国的实际版图缩小后的样子,有的学生可能知道它是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的,还有的学生可能留意过上面的比例尺,只是不可能全班学生都准确、全面地理解比例尺的数学含义)。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城关镇甘寨小学科目名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高爱敏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学生课时数量:10课时左右一、课程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二、课程内容1、1――5的认识…………………………3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三、课程实施㈠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2.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要落实到位。
课程评价1、过程性的评价⑴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⑵过程作业评价按时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和练习册的相关作业,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2、结果性评价即对学生“双基’ 的评价。
可采用试卷检测的形式:根据平均错误率按照A、B、C、D四等作等第评价。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学科组:五年级数学备课组课程类型:基础性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授课时间: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1课时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1课时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的组合 1课时总计 3-4课时一、单元目标图形与几何:1.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二、单元内容安排单元主题课题名称单元任务课时安排观察物体1.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1.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2.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33.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的组合 1机动一课时三、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的开发1.导学案:根据本校环境、本年级学生和本班学生特点,由本组老师共同商讨一起编制导学案。
2.网络:利用班班通的丰富资源,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下载或者自制课件;班班通上的配套练习。
3.试卷:配套的单元测试卷。
4.配套的教具和学具。
(二)教法实施1.利用教具和学具拼图、观察,设计需要学生想象、猜测、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借助已有图形的表象,在头脑中对它们进行组合与调整,再通过拼摆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教师要切实组织好课堂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学法运用。
1.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利用学具拼图、观察进行探究活动,借助已有图形的表象,在头脑中对它们进行组合与调整,再通过拼摆验证。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杜庄小学三年级数学组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授课时间:总计 62课时授课教师:沈世周【课程总目标】一、数与代数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4.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5.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7.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8.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9.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10.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5. 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7.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三、统计与概率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3.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5.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四、综合应用1.有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学习方式
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2、学习活动时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学习活动
实践操作学习:在观察图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新知的学习,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合作的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作用。
1课时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39页例2)
1课时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42页例1)
1课时
求平均数(43页例2)
1课时
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4、重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三年级数学学科下册单元课程纲要
单元名称《统计》编教师杨丽霞编写时间
2月11日
课程目标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来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学习指标中的第1——3个统一按照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学习指标中的第4就按百分制进行评价。
课程评价
评价指标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3、问题解决:学生探索并掌握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初步养成认真计算、规范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除法的积极意义。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单元课程纲要
五年级年级上册数学(学科)第三单元
学校
碑廓镇中心小学
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
主备教师
刘倩倩
使用年级
五年级
总课时
12
执教教师
刘倩倩
主备时间
2018.9
学生、资源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进行小数乘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依据单元测试,查漏补缺,形成计算技能,注重自我评价。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安排
第一单元:整数运算
- 学习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 进行实际问题的整数运算
第二单元:小数的认识与运算
- 学习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 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 进行实际问题的小数运算
第三单元:分数的认识与运算
- 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 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数运算
第四单元:图形的认识与绘制
- 学习不同类型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 学习使用尺规作图工具进行图形绘制
- 进行实际问题的图形分析和绘制
第五单元: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 掌握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 进行实际问题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课程评估
本课程将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评估,以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辅助教材:练习册、习题集等
教具:尺规作图工具、计算器等
注意事项
- 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向老师请教问题
-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的内容概要,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顺利学习数学课程,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六年级数学第3单元课程纲要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一、学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分数除法的应用;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以及比的应用。
二、内容标准: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1、分数除法计算。
2、解决“解决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3、比的认识和比的应用。
五、学习难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发现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六、课时安排:13课时七、教学实施:课时1:例1 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例2 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课本P28、29例1、2,练习八1—3)课时2:例3学习分数除以分数。
(课本P30例3,练习八4、5)课时3:练习分数除法计算(课本P33,练习八6—9)课时4:学习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课本P34例4,练习九1-4)课时5:练习分数除法计算及四则混和运算(课本P36,练习九5—10)课时6: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课本P37,练习十1-3)课时7:练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P40,练习十5-9)课时8: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课本P39例2,练习十4、10-14)课时9:学习比的意义(课本P43-44,练习十一1、3)课时10:学习比的性质、化简比(课本P45、46例1,练习十一2、4-6)例1教学化简比。
课时11:学习比的应用。
(课本P49例2,练习十二1-4)例2学生了解按比配制的实际意义。
课时12:比的应用的综合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第九课程纲要全部整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课时:4课时授课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设计者:二年级数学组/新密市曲梁镇下牛中心小学背景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也不例外。
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内容课程内容课时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认识角、直角 2 认识锐角和钝角 1 解决问题 1实施一、课程资源1.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数学(上册)为主要资源,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增减学习内容。
2.充分利用现有的班班通资源,自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提高学习效率。
3.家长帮助制作、准备的学具。
二、学习活动本学期仍延续生本课堂的学习方式,老师注意做好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大家将通过前置性作业的研究和学习探究数学,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主动探究知识,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和大家交流。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人教版课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程纲要任现军、刘英杰课程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具体内容如下:数与代数: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比一比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统计与概率:课时安排:一、数一数(1课时)二、比一比(2课时)三、 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1、1~5的认识。
3课时左右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左右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左右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五、分类(2课时)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2、10加几的加减和相应的减法。
2课时八、认识钟表(2课时)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1、9加几。
3课时2、8、7、6加几。
4课时3、5、4、3、2加几。
3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十、总复习(4课时)课程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学校名称:书院河路小学课程类型:小学三年级数学必修设计教师:顾慧丽设计时间:2013.9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课程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程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6课时)【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第三单元四边形内容标准: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
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
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教学重点: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教学课时:4课时设计者:米村镇米村学校背景本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目标1、我能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我能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内容锐角和钝角。
1课时平移和旋转。
1课时剪一剪。
1课时练习讲评课。
1课时实施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也就是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评价(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给以及时的评价。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单元进行整理复习2.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第三单元纲要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课时:7课时授课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背景圆柱和圆锥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因此,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能力,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此突破重难点,同时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目标1.通过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实例能从中辨认出圆柱和圆锥,能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
能通过观察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指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说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内容圆柱的认识 1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1课时圆柱的体积 2课时圆锥的认识 1课时圆锥的体积 1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实施一、课程资源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2.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3.郑州市教育信息网班班通中的学习资源。
二、学习活动评价本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30%,结果性评价占70%。
一、过程性评价(30%)过程性评价= 课堂评价(10%)+作业评价(10%)+速算能力表现(10%)二、结果性评价(70%)以单元学业水平测试卷面成绩的70%计入。
备注:若学生最终的成绩在60分以下,可以按学校规定在针对性复习之后补考。
第三单元数学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必修内容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5月第1版授课时间:10课时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设计时间:2015年9月【背景】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结合现实情景进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引入计算器。
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的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
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
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
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
故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课程目标】(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三年级数学三、四单元纲要
⒊小组交流时是否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否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否能完成小组中承担的任务(1=很少,2=一般,3=能)
⒋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1=不足,2=一般,3=强)
课
程
目
标
学会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意义
课
程
内
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商场销售记录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1课时左右
统计身高会看条形统计图
1课时左右
收集瓶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1课时左右
打篮球平均数的应用
1课时左右
练习十一
1课时左右
课
程
实
施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进行学习。
2、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8、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9、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课
程
内
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认识年月日
2课时
24时计时法
第三单元学习纲要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第3课(节)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4课(节)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剪围一圈的小纸人。明白为什么会联手或围一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分解课程目标,将课程标准中抽象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准确、精炼地描述学习目标。)
第三单元学习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三年级数学组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标准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授课时间:
四边形 1课时
平行四边形 2课时
周长和估计 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实例中,会辨认出平行四边形,会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
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会说出周长的含义,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二、内容安排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知
识点,拓宽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如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教师的环境、图书、报刊杂志、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班班通教学资源等进行数学学习。
2、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如结合校园的建设资源来学习,让学
生贴身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进行一些
课外知识的拓宽和补充,如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等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教学实施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学生的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学校的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教材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形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
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吧“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一个年级的学习重点,有注意前后连贯。
4、重视培养估测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也拓展”的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思,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下午放学时间,对当天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表现优秀的在班级评比栏内加星。
学生相互交流一天内自己或同伴的课堂表现(遵守纪律、听讲认真、善于动脑,回答问题积极,学习主动踏实),推选出当天表现好的同学,说出大家向他学习的地方,及时的在班级评比栏中加星,进步大的同学也有机会加星。
2、利用班会课,对学生一周的课堂作业进行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
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先自我评价再进行小组内评价,组长每天做好记录,每周一小结,根据记录情况进行奖励,在“争星栏”上加星。
3、利用校讯通、家校联系卡等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阶段性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作业评价和课堂表现,分类给家长发校讯通,告知孩子近段时间的在校表现,及时给家长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评价主体是学生、小组成员,也有家长和老师。
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还可以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评价时我们采用多种检测方式,既可用书面考试也可用口试、操作等方式。
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检测方式和多元的评价方式下,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