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3)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3)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3)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15、早期《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

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6、中央通讯社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

1927年随北代军迁往汉口。

1928年迁往南京。

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17、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1938 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

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

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

主编潘梓年。

18、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

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

19、新华通讯社我国的国家通讯社。

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

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

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

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21、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筹办。

1927年2月至汉口发行。

1928年出版上海《中央日报》,1929年出版南京《中央日报》,1949年迁台湾至今出版。

2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通讯。

1931上11月7日在江本瑞金创办。

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3、万国公报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屠钐崮Υ窗熘鞅啵饕谌菰诮蹋笤黾诱涡阅谌荩蔷芍泄霭媸奔渥畛ぃ⑿凶罟阌跋熳畲蟮慕袒岜??BR>24、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文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文件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1.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著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著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广告学专业.doc

中国新闻传播史广告学专业.doc

一.名词解释: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

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中《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敦煌进奏院状: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4.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定本制度;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5.王韬: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6.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师从康有为并参加了“公车上书”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在日本创办《清议报》。

梁启超一生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 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 万言,创“时务文体”“新民文体”,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7.于右任: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5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文杂作为主。

2“设报达聪”:○“设报达聪”是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在康有为看来,办报之所以能起到”达聪”之目的,在于它能达民隐,表达民心民情;能解蔽隔,上下通畅,政通人和;能通敌情,外情内达,知己知彼;能使皇上知四海,察世俗,耳聪目明。

3“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办报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颖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文体”或“报章文体”。

时务文体是一种在中文报刊上发展起来的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突破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的束缚,实施应当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产生的。

4“苏报案”:○“苏报案”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矛头直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三年和两年,《苏报》永久停刊。

5《民报》发刊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于日本东京创刊。

孙中山具体指导了该报的创办和先期的编撰工作。

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6“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式样象钟,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

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

2、露布(99传名):指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形式犹如一面大幅旌旗,上面抄写着进呈皇帝的告捷奏报。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强,传播面也较广。

3、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的道士发现,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实行,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7、邸报:是宋朝的一种官报名称,也称“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邸报”,其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

8、小报(90名):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报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9、民间报房:始于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各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10、《急选报》(98名):出版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距今422年。

该报选用雕版印刷,做“小本”状,共六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这回事呀!
哎呀呀,中国新闻传播史那可是一部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大篇章呢!这里面的名词,个个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说“邸报”,这可是古代的重要新闻传播形式呀!它是政府用来发布消息的工具,传递着各种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哇,想想在古代,人们通过邸报了解天下大事,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还有“报房京报”呢,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名词。

它在明清时期流行,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

哎呀,当时的人们获取信息可不容易,这“报房京报”就显得格外重要啦!
“时务文体”呢,那也是个不得不说的名词。

在近代,它的出现可是给新闻写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呀!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灵活多样,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读懂新闻,了解时事。

这难道不厉害吗?
再说说“新记《《大公报》”,这在新闻史上可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呀!它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为公众提供了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

哇塞,这种精神多么值得称赞啊!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的名词可远远不止这些呀!每一个名词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新闻传播的道路。

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社会的发展。

哎呀呀,研究这些名词,不就是在探寻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吗?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通过了解这些名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过去,也能为未来的新闻事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呢!嘿,大家是不是
也觉得很有意思呀?。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等《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ⅰ度笆懒佳浴贰ⅰ妒タ问薄返龋 渲小度笆懒佳浴范院樾闳 泻艽笥跋臁?BR>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 新闻:新闻是指报道当前事件和时事的信息。

它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消息。

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古代新闻:在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以书信、演说、传令等方式进行。

古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以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为主题。

3. 新闻业:新闻业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发行、传播的行业,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4. 全国新闻系统:全国新闻系统是指由中央新闻机构、省级新闻机构、市级新闻机构等组成的统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体系。

全国新闻系统通过新闻机构相互协作、信息流动,使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递。

5.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新闻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闻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新闻报道和传播,保障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享有的言论自由和传媒自由。

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依法保护和规范,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7.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报道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尊重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8.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传媒形式之间、不同传媒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传媒产业链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9. 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10.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

新闻教育旨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超详细)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超详细)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木舌金铃。

夏商周时期,曾经有这样一种被人们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常用作新闻事业的象征或者报纸的商标。

2、露布: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

是一种以流动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

主要用帛,也有用板的,故又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传播胜利消息,也用来发布政治檄文。

3、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5、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

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6、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

7、邸报: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

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木舌金铃.夏商周时期,曾经有这样一种被人们称为遒人地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地采风.常用作新闻事业地象征或者报纸地商标.b5E2RGbCAP2、露布: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地传播媒介.是一种以流动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地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板地,故又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传播胜利消息,也用来发布政治檄文.p1EanqFDPw3、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地有关唐代官报地记载.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地官报,多为政事信息地杂乱报道.没有名称、固定地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地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地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DXDiTa9E3d4、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地两份唐代地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地两张“进奏院状”地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地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地进奏官发回沙洲地.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地年份最早地两份原始状态地报纸.RTCrpUDGiT5、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地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地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地报纸.5PCzVD7HxA6、定本制度:“定本”指地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地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地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地“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jLBHrnAILg7、邸报: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地官方报纸.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有一定地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xHAQX74J0X8、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地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地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地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地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LDAYtRyKfE9、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在首都北京出现,很可能是从官方地提塘报房分离出来地,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抄发地官方消息内容大体相同,它所发行地“邸报”最初都是手抄,故有“抄报人”、“抄报行”、“邸报抄传”等说法.Zzz6ZB2Ltk10、《急选报》:是保存至今地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出版于万历八年,距今422年,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地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地产物,它地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地雕版印刷报纸.dvzfvkwMI111、《万历邸钞》:是将明代万历一朝地“邸报”按时间地先后顺序摘录而成地.抄本确实保存了大量当年“邸报”地原文,但并不全都是原文,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地面貌.rqyn14ZNXI12、《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代发生在北京地一次特大灾异事件地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很可能出自民间报房.EmxvxOtOco13、揭帖:形制近似于近代地小字报或传单,有手写也有印刷地.是明末农民起义地重要宣传工具.14、旗报:源于古代地露布.它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地军民等人阅览.上面除了一般地鼓励口号外,还有起义军地捷报、文告.SixE2yXPq515、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地新闻传播工具.内容庞杂,既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励,目地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6ewMyirQFL16、报房京报: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地报纸,通称“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部分组成.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地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地主要信息来源.kavU42VRUs17、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信息为主地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主要地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地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y6v3ALoS89第二章:近代报刊地传入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地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M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M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M怜地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地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M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M2ub6vSTnP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地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地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地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0YujCfmUCw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地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eUts8ZQVRd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地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地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sQsAEJkW5T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地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GMsIasNXkA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TIrRGchYzg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地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地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7EqZcWLZNX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地经济类报纸和最早地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地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地中文版.该报早期地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lzq7IGf02E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地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地《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地革命斗争事业.zvpgeqJ1hk11、《六合丛谈》:上海地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该报是一份综合地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NrpoJac3v112、《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地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地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地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1nowfTG4KI13、《上海新报》:上海最早地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地报道.fjnFLDa5Zo14、《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地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tfnNhnE6e5 15、《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16、《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地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HbmVN777sL17、《中西见闻录》: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地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地机关刊物.该报在北京地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地最后一个禁区.V7l4jRB8Hs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地产生1、《彙报》:即《汇报》、《益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地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创刊,创办人容闳.该报为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地《申报》、《字林西报》进行笔战.83lcPA59W92、《述报》:国人在广州创办地第一份报纸,1884年创刊,内容综合,曾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发表了颇有见解地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该报鲜明地爱国立场,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mZkklkzaaP3、《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地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地报纸之一.在业务上,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地报纸.AVktR43bpw4、王韬:中国近代著名地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地维新思想家.1869参与《六合丛谈》地编撰.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地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地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地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地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地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地基石.ORjBnOwcEd5、《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地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地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地主要阵地.2MiJTy0dTT6、《中外纪闻》:同上.7、《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1896年初创,由康有为地弟子徐勤、何树龄任主编.该报旗帜鲜明地倡导维新.“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是该报办报宗旨.gIiSpiue7A8、梁启超:清末最杰出地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1912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地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地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地影响.他地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地《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地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地纲领性文献.uEh0U1Yfmh9、《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地区地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地出版时间最长地维新派报刊.该报与上海《时务报》地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历史意义:自政变发生后,全国维新派报刊纷纷停刊,《知新报》还能继续出版,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地唯一报刊.IAg9qLsgBX10、《湘学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地重要舆论阵地.初名《湘学新报》,1897年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地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WwghWvVhPE11、《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地重要舆论阵地.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地一系列主张.asfpsfpi4k12、《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地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地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该报设有电传、上谕、路透电讯、各种新闻、广告等栏.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办报目地,帮助读者学习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地富强.ooeyYZTjj113、唐才常: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地政论家.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BkeGuInkxI14、严复: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1895在天津外人办地《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猛烈评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要求“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评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PgdO0sRlMo15、《官书局报》:16、时务文体:17、《韬圆文录外编》:我国最早地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地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上发表地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舒胸臆”地原则,影响广泛,部分文章由当时地《万国公报》首予转载.王韬地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真实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地形成,起了推动作用.3cdXwckm15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地第一个宣传机关.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h8c52WOngM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地言论阵地.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地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地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v4bdyGious3、《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地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地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地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地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地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地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地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地中文日报.J0bm4qMpJ94、《东方杂志》: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地新闻、言论和资料.XVauA9grYP5、《时报》: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地日报,成为其在国内地重要喉舌.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地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bR9C6TJscw6、《京话时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地报纸.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地北京话出版,目地是“开民智”.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pN9LBDdtrd7、《中国日报》:孙中山领导创办地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地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地重要场所.DJ8T7nHuGT8、《开智录》: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1900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QF81D7bvUA9、郑贯公<96论):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地普遍尊敬.4B7a9QFw9h10、《苏报》案<03新名):我国近代著名报案.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地《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地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地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地影响,推动革命发展ix6iFA8xoX11、章太炎<96论):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地革命志士.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地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地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wt6qbkCyDE12、《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地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地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地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地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地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地中心.Kp5zH46zRk13、《中兴日报》<98名):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地发展.Yl4HdOAA6114、《中国女报》: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地通俗月刊.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ch4PJx4BlI15、《神州日报》<95名):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地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地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地方式.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地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地侵略.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地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地言论机关.qd3YfhxCzo16、“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地是于右任创办地几家报纸.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地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地抵制日货地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地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地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地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地到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地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E836L11DO517、于右任<96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S42ehLvE3M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地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501nNvZFis19、《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地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地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地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jW1viftGw9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地《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地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地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地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xS0DOYWHLP21、《报纸条例》<02论):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地一切文字;每天地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LOZMkIqI0w。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中国古代报纸,从唐⾄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并进⽽成为社会上⼀种⾏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册⼦,从⾮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

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书状态。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复习本章,要求在全⾯了解和把握古代官报的产⽣及发展变化的同时,对⼩报产⽣的原因和过程也要予以认识,尤其对邸报和⼩报的特点和性质要加以区别、⽐较并认真地把握;另外,民间报房及其所办报纸也是本章应该关注的重点。

(⼀)名词解释1、露布⼜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书。

它是进⾏宣传⿎励或传播新闻的⼀种有效⽅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

它直接⾯向⼤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板或丝帛上,⾼⾼悬起以吸引读者2、进奏院状(地⽅级别)唐代,进奏院状是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汇报资料,包括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新闻,以及进奏院采集的新闻信息。

因为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阅读,⽆复本,只是⼀种半官⽅性质的情报。

宋代进奏院状的性质有了很⼤变化。

改由中央政府控制,扩⼤了传播范围,不再是单线的情报资料;内容也基本定型,包括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奏章。

3、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些朝廷消息的汇集,⽽不是⼀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抄的,传播范围很⼩;⽆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4、敦煌进奏院状⼀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书的痕迹;(2)发报⽅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在朝廷的⼤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事。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开元杂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记载的是开元12年~23年间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敦煌进奏院状——指在敦煌出图的至今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内容与归义军节度使张惟深派驻朝廷的专使们的活动有关。

这两份文件为我们提供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事物,还正式了唐代进奏院状自下而上点对点传播的特点。

邸报——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完全从官文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

其主要内容为皇帝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

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

小报有一批专门的采访人员,读者范围很广,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万历邸钞——明代万历的“邸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手抄本,内容有间断,且被摘删。

这部抄本保存了大量的原文,但它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的雕版印刷报纸,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前后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内容除了宣传宗教,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文章,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会宣传模式。

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它注重研究读者的心理特点,文章短小,文体多样,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国人办的报刊。

发表政论文章、重视新闻的真实性、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善于经营副业。

《循环日报》——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报刊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报刊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夏商周时期,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

(木铎、金铎)“木铎,金口木舌,施教时所振......”——朱熹2、“露布”:指的是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

3、进奏院状:唐代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治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其性质接近于邸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也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没有固定的名称,也被称为"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4、开元杂报: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5、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甘肃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按照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它反映了官方对新闻事业管理的加强。

7、《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报道不是由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

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传播史:传播史是研究人类传播历史的学科,一般而言,传播史的起始时间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算起。

传播史是文化史的一支,其研究的主题,包括传播媒介的生产者、生产过程、及媒介本身内容,以及其与历史文化思想等背景的关连等。

语言、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信息系统的形成,意味着人类传播的能力不断扩展和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立性不断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不断增大的过程。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是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师群。

本书是介绍从隋唐开始到近代中国新闻媒介发展的一部史书。

内容简介:本套丛书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大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

本书作者皆为新闻学领域的大家,他们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由于本书的论述时段截至2000年,所以网络传媒等新兴新闻传播活动也被纳入了作者的视野,从而使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是新闻专业学生及新闻爱好者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①夏商周时期: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其他传播媒介:甲骨(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金石(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②汉代:邮驿制度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

传播媒介:竹简和木简。

(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出现)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布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其他传播媒介:烽燧(用于军事方面,主要是为了防备西北少数民族武装入侵)、谣言、木简、竹简、木牍等。

2、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开元杂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记载的是开元12年~23年间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敦煌进奏院状——指在敦煌出图的至今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内容与归义军节度使张惟深派驻朝廷的专使们的活动有关。

这两份文件为我们提供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事物,还正式了唐代进奏院状自下而上点对点传播的特点。

邸报——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完全从官文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

其主要内容为皇帝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

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

小报有一批专门的采访人员,读者范围很广,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万历邸钞——明代万历的“邸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手抄本,内容有间断,且被摘删。

这部抄本保存了大量的原文,但它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的雕版印刷报纸,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前后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内容除了宣传宗教,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文章,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会宣传模式。

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它注重研究读者的心理特点,文章短小,文体多样,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国人办的报刊。

发表政论文章、重视新闻的真实性、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善于经营副业。

《循环日报》——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

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

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

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

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11、《六合丛谈》: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

该报是一份综合的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

12、《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

13、《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14、《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15、《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

16、《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

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17、《中西见闻录》: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

该报在北京的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的最后一个禁区。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1、《彙报》:即《汇报》、《益报》。

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创刊,创办人容闳。

该报为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字林西报》进行笔战。

2、《述报》: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84年创刊,内容综合,曾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发表了颇有见解的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

3、《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4、王韬: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

1869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5、《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

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

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

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的主要阵地。

6、《中外纪闻》:同上。

7、《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1896年初创,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任主编。

该报旗帜鲜明地倡导维新。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是该报办报宗旨。

8、梁启超: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

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191 2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

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的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的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9、《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

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的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该报与上海《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

历史意义:自政变发生后,全国维新派报刊纷纷停刊,《知新报》还能继续出版,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

10、《湘学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初名《湘学新报》,18 97年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

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11、《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

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

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2、《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该报设有电传、上谕、路透电讯、各种新闻、广告等栏。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办报目的,帮助读者学习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13、唐才常: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的政论家。

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

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14、严复: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

1895在天津外人办的《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猛烈评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要求“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评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

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

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

15、《官书局报》:16、时务文体:17、《韬圆文录外编》: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

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部分文章由当时的《万国公报》首予转载。

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真实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