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

合集下载

常见的家庭暴力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家庭暴力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家庭暴力类型有哪些?一、家庭暴力类型1、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殴打、脚踢、扇耳光、使用工具进行攻击等。

2、冷暴力及语言暴力:是指用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使用伤害自尊的言语,对对方不理不睬,从而使他人难受,造成心理方面的伤害。

3、性暴力:是指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故意攻击性器官等。

目前,在我国配偶暴力是最常见一种家庭暴力形式。

配偶暴力:即夫妻之间发生家庭暴力行为,包括夫妻之间的辱骂,殴打。

可以说“配偶暴力”包含在以上三种家庭暴力的特点,二、家庭暴力特点1、身份的特定性。

家庭暴力由于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因此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具有特定的身份和关系。

2、时间的连续性。

家庭暴力因伴随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生活,施暴者会因不同的事由,在不同的时间里,多次或长期对同一受害者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方式,不定期地施暴。

3、行为的隐蔽性。

家庭暴力大多数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所,即多数发生在施暴者与受害者共同居住的住所,其暴力行为很难让世人知晓,大多数受害者认为,家庭暴力系个人的家庭隐私。

“家丑不可外扬”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为了不使家庭矛盾激化而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故而受害者大多采取忍耐态度,不向外张扬,更谈不上要通过法律程序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由此导致施暴者更加猖狂,且不让外人知晓,隐蔽性很强。

4、手段的多样性。

家庭暴力,既包括肉体上的伤害,例如殴打、体罚、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也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如威胁、恐吓、咒骂、讥讽、凌辱人格等,甚至还包括性暴力。

其后果是严重的,不仅造成受害者身体、精神的痛苦、心理的压抑,还威胁到家庭的和睦与稳定,甚至会导致恶性案件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是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一种身体、心理或经济上的恶意行为,这些行为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或威胁。

家庭暴力是一种违背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严重侵害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1. 家庭暴力的类型家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类型包括:(1) 身体暴力:包括殴打、踢打、扔掷物品等直接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2) 心理暴力:如恶言恶语、恶意羞辱、精神恐吓等以心理手段对家庭成员进行侮辱和羞辱;(3) 经济暴力:主要指以经济手段对家庭成员进行控制,限制其经济自主权;(4) 性暴力:在强迫、胁迫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对家庭成员进行性侵犯或虐待;(5) 社交暴力:包括对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进行社交控制,限制其与外界的交往和沟通。

2. 家庭暴力的危害家庭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身心伤害是深远的,其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个人身心健康的伤害:受害者可能遭受身体伤害、恶化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下降;(2) 对亲密关系的破坏:家庭暴力不仅影响受害者个人,也会严重破坏夫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导致家庭关系疏离和冷漠;(3) 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暴力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对其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并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健康发展;(4) 社会问题:家庭暴力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3. 家庭暴力的原因家庭暴力涉及许多复杂的原因,常见的因素包括:(1) 权力不平等:暴力行为常常与家庭成员的地位、权力的不平等有关;(2) 生活压力:家庭成员面临的经济、人际关系等压力可能导致暴力的爆发;(3) 文化观念:一些文化观念中存在着对暴力行为的纵容和认同;(4) 心理问题:一些施暴者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控制欲、缺乏自我控制等;(5) 酗酒或药物滥用:酗酒和药物滥用可能导致暴力行为的爆发。

4. 预防和处理家庭暴力(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大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警惕性;(2) 法律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保护受害者的权益;(3) 提供援助和支持:建立相关的援助机构和咨询热线,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援助和支持;(4) 心理治疗和康复:为暴力受害者提供心理治疗和康复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和独立性;(5) 培养家庭关系和谐: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培养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家庭暴力的法律案例(3篇)

家庭暴力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女)与张某(男)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张某性格暴躁,婚后多次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

2019年,李某不堪忍受张某的暴力行为,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解除与张某的婚姻关系,并要求张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

二、案件经过1. 起诉阶段李某在起诉书中详细描述了张某实施家庭暴力的经过,包括辱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

李某还提供了相关证据,如医疗鉴定报告、报警记录、邻居证言等。

2. 审理阶段法院受理了李某的离婚诉讼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传唤张某出庭应诉,但张某未到庭参加诉讼。

3. 判决阶段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与张某婚后,张某多次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益,损害了李某的身心健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准予李某离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家庭暴力,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三、判决结果1. 准予李某与张某离婚。

2. 张某赔偿李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四、案例分析1. 家庭暴力的认定本案中,张某对李某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包括辱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这些行为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关于家庭暴力的定义。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认定了张某的行为构成家庭暴力。

2. 离婚诉讼的适用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本案中,张某实施家庭暴力,符合上述第二条规定的情形,法院依法准予李某离婚。

3.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的规定,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受害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的七十个解决方案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的七十个解决方案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的七十个解决方案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影响社会和家庭稳定的问题。

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需要寻找并应用一系列解决方案来应对家庭暴力问题。

下面是七十个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方法,帮助受暴力困扰的人们重建安全与尊严的家庭环境。

一、提高意识和认识1. 教育公众关于家庭暴力的危害和影响。

2. 推广家庭暴力防治常识,包括法律规定和途径。

3. 鼓励媒体和社交平台积极宣传家庭暴力防治的信息。

二、加强相关法律和执法措施4. 完善家庭暴力法律条款,明确罪行和处罚措施。

5. 增加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机构,帮助受暴力困扰的人们维权。

6. 提高警方对家庭暴力的处理能力,确保家暴案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建立支持机构和资源7. 设立家庭暴力防治协会或组织,提供支持和安全庇护。

8.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受暴力困扰的人们恢复心理健康。

9. 开展培训和工作坊,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技能培养。

四、积极干预家庭暴力10. 鼓励亲友关注家庭暴力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11. 开展干预措施培训,帮助相关专业人员正确应对家庭暴力。

12. 搭建沟通平台,鼓励受暴力困扰的人们寻求帮助。

五、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13. 推广有效的沟通技巧,减少家庭冲突和暴力行为。

14. 提倡共同解决问题的家庭价值观,减少暴力冲突的发生。

15. 加强亲子关系,培养家庭的和睦与和谐。

六、推广性别平等和人权意识16. 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消除性别歧视,降低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17. 提倡人权教育,增强每个人的尊严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18. 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明白其免受家庭暴力的权利。

七、促进社会支持和参与19. 鼓励社会各界机构参与家庭暴力的防治工作。

20. 设立家庭暴力防治基金,支持相关项目和活动的开展。

21. 建立志愿者队伍,提供义务服务和支持。

八、提供经济独立和安全保障22. 加强妇女就业和职业培训,提高经济独立性。

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征

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征

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征家庭暴力指的是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

它是一种家庭成员对另一位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进行身体、心理或经济伤害的行为。

家庭暴力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不平等:家庭暴力往往出现在有权势或控制力的家庭成员对更弱势或较为依赖的家庭成员进行施虐的情况下。

这种权力不平等的存在增加了受害者无法抵抗的概率,使他们更容易成为暴力的目标。

2.遵循循环模式:家庭暴力往往存在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施暴者可能会通过脆弱的言辞、威胁、恐吓、打骂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伤害,然后再以道歉、悔过、慰抚等手段来让对方产生幻想,以期重复施暴的行为。

这种循环模式使得对家庭暴力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3.多种形式的伤害:家庭暴力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还包括心理上和经济上的伤害。

身体上的暴力可能包括拳打脚踢、咬伤、勒颈、扔物品等;心理上的暴力则可能包括恶言恶语、威胁、羞辱和控制等;经济上的暴力可能包括强制控制财务、剥夺经济资源和强行限制经济自主等。

4.心理操控和控制欲:家庭暴力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暴力,最显著的特征是施暴者对受害者的心理操控和控制欲。

施暴者往往希望控制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和决策,并以各种方式将其束缚在自己统治之下。

5.长期的消极后果:家庭暴力对受害者以及整个家庭的伤害是长期而严重的。

受害者可能会受到一系列身体和心理问题的折磨,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等。

暴力还会破坏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并对孩子的正常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

为了防止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宣传: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宣传和教育,促使公众对家庭暴力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度。

2.法律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打击家庭暴力的责任和权力,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4.依法制裁:加强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维护家庭成员的安全和权益。

5.提供帮助和庇护:建立家庭暴力受害者庇护所和危机热线,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和保护。

家暴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家暴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5月,某市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纠纷案件。

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于2010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不久,李某开始对王某实施家庭暴力,包括辱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

王某不堪忍受,遂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李某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案件事实1. 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感情一般。

2. 2012年起,李某开始对王某实施家庭暴力,包括言语侮辱、殴打身体、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

3. 王某曾多次向李某道歉、忍让,但李某的行为并未停止。

4. 2017年,王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了行政处罚。

5. 2018年,王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李某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 家庭暴力的认定及法律责任2. 离婚案件的管辖权问题3. 离婚案件中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问题四、法律分析1. 家庭暴力的认定及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对王某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包括言语侮辱、殴打身体、限制人身自由等,符合《反家庭暴力法》中家庭暴力的定义。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行为的人,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行为的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警告、罚款或者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离婚案件的管辖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离婚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本案中,被告李某的住所地为某市A区,而王某的住所地为某市B区。

因此,本案的管辖权应由某市A区人民法院行使。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的七个解决方案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的七个解决方案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的七个解决方案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家庭暴力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七个解决方案,以帮助受害者应对家庭暴力。

解决方案一:寻求支持和安全的庇护所受害者在面对家庭暴力时,首先需要找到支持和安全的庇护所。

这些庇护所为受害者提供了暂时的住所,同时也提供心理和法律援助。

受害者可以向社会福利机构、妇女保护组织或当地警方寻求帮助,他们将指引受害者如何寻找庇护所。

解决方案二:建立支持体系受害者需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支持体系,包括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员。

这些人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建议和帮助受害者制定应对家庭暴力的计划。

受害者不应该独自面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

解决方案三:了解法律权益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是应对家庭暴力的关键。

受害者可以咨询律师或相关组织,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保护措施。

这包括申请保护令、报警和起诉施暴者等。

掌握法律知识将帮助受害者在法律上维护自己的权益。

解决方案四:参加心理辅导家庭暴力会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参加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受害者恢复自信,解决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等问题。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治疗,帮助受害者重建自己的生活。

解决方案五:学习应对技巧受害者可以通过学习应对技巧来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

例如,学习冷静应对施暴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受害者更好地面对危机,并避免进一步的暴力行为。

解决方案六:经济独立经济独立对于受害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经济依赖,受害者可能无法离开暴力环境。

因此,寻找工作、提高技能或通过社会福利机构获取经济援助等都是重要的步骤。

经济独立将使受害者能够摆脱暴力环境,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解决方案七:宣传教育最后一个解决方案是宣传教育。

只有提高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

家庭暴力及其法律后果(3篇)

家庭暴力及其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破坏家庭和谐,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的定义、表现形式、法律后果以及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二、家庭暴力的定义及表现形式1. 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2. 表现形式(1)身体暴力:殴打、捆绑、残害等直接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2)精神暴力:经常性谩骂、恐吓、侮辱、孤立等对受害者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

(3)性暴力:强迫、威胁等手段对受害者实施性侵犯的行为。

(4)经济控制:限制、剥夺家庭成员的经济来源,使受害者依赖施暴者。

三、家庭暴力的法律后果1. 民事法律后果(1)离婚:家庭暴力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另一方提出离婚的,法院应当判决离婚。

(2)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施暴者因家庭暴力给受害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 刑事法律后果(1)故意伤害罪:施暴者故意伤害受害者,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2)虐待罪:施暴者长期对受害者实施虐待行为,构成虐待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3)强奸罪:施暴者对受害者实施性侵犯,构成强奸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4)非法拘禁罪:施暴者非法限制、剥夺受害者人身自由,构成非法拘禁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3. 行政法律后果(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公安机关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或者行政拘留。

(2)告诫书:公安机关可以对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人出具告诫书,责令其停止家庭暴力。

四、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1. 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家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使施暴者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

有关家庭暴力的知识

有关家庭暴力的知识

有关家庭暴力的知识一、什么是家庭暴力在国际社会上,家庭暴力的界定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狭义的家庭暴力,即指实施身体暴力,并造成身体伤害;而广义的家庭暴力则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暴力四种类型。

我国《婚姻法》对家暴的界定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殴打、砍击、捆绑、罚跪、拘禁、性虐待等非法暴力。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人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者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夫妻之间、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伤害是最普遍的。

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是最大的,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的施暴。

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从骇人听闻的高楼抛妻、逢妻会阴案、到暴打至妻子鼻青眼肿、体无完肤,到几拳、几巴掌致妻精神上痛不欲生,都是家庭暴力。

概括地讲,家庭暴力就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身体的、精神的以及性的伤害,这其中包括了人身方面的侵害、强制;精神方面的凌辱、胁迫;性方面的强迫、虐待;财产方面恶意损毁、剥夺以及其他造成家庭成员身体、精神损害的行为。

二、有关家暴的法律目前,我国有关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散见在不同法律和政策当中。

2001年修改的婚姻法、2005年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都对家庭暴力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妇女权益保障法》在第七章《婚姻家庭权益保障》中对家暴做了如下规定:第三十三条禁止以殴打、捆绑、残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伤害身体和精神的手段,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履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职责,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第三十四条家庭暴力的受害妇女有权向公安机关、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妇女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请求保护。

家庭暴力法律案例分析(3篇)

家庭暴力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于2015年12月27日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为打击家庭暴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案例涉及一起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纠纷。

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张某因性格暴躁,经常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导致李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李某不堪忍受,于2018年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二、案件焦点1. 家庭暴力是否构成离婚的法定理由?2. 如何认定家庭暴力?3. 如何处理家庭暴力案件?三、案例分析1. 家庭暴力是否构成离婚的法定理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同时,《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在本案中,张某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符合《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故家庭暴力构成离婚的法定理由。

2. 如何认定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认定家庭暴力,应从以下方面进行:(1)行为人是否具有家庭关系;(2)行为人是否实施了家庭暴力行为;(3)家庭暴力行为是否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具有夫妻关系,张某对李某实施了殴打、谩骂等家庭暴力行为,导致李某身心受到伤害,故张某的行为构成家庭暴力。

3. 如何处理家庭暴力案件?(1)对家庭暴力行为人进行处罚。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行为,并依法调查取证。

家庭暴力(百度百科)

家庭暴力(百度百科)

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而暴力本身更趋向生物性,因为它毕竟是一种野蛮的行为。

自人类组成家庭以来,就伴随家庭暴力的发生。

在家庭暴力中,受害者多半为妇女和儿童。

尽管引起暴力的因素很多,但心理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至少在当时就存在心理障碍。

有许多精神障碍是诱发暴力的重要因素。

一、人格障碍占家庭暴力的1/4,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儿童时期就有暴力行为记录,这类病人不仅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而且是社会暴力的制造者。

他们不仅经常殴打妻子或孩子,还威胁配偶不得离婚。

冲动型人格障碍常为一些琐碎小事大发雷霆,进而出现暴力行为。

而他们的配偶一旦提出离婚即痛哭流涕或者以死相要挟。

二、情感障碍中的躁狂症病人通常无暴力行为,只是在病情严重发作时有暴力倾向,但易较快消失。

抑郁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后果较为严重,多可发生凶杀或自杀现象。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和自残行为。

他们有时把自己的配偶当成魑魅魍魉进行殴打,常常把亲人打的鼻青眼肿、头破血流甚至残废。

四、更年期精神病以女性居多,暴力行为也常见于女性。

嫉妒妄想是更年期精神病的主要症状。

她们因无中生有地怀疑丈夫另有新欢而不断地辱骂和殴打自己的忠实伴侣。

五、经前期综合症是引起家庭暴力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妇女几乎每月都会挑起家庭争端,所谓小吵天天有,大打月月有就是指这类家庭。

家暴的课件

家暴的课件

提供安全庇护
设立安全庇护所
为受害者提供安全的住所,远离施暴者的威 胁。
紧急庇护
在紧急情况下,为受害者提供临时庇护,确 保其安全。
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
要点一
法律援助
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
要点二
心理咨询
为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重 建信心。
帮助受害者重建生活
提供就业援助
为受害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建立支持网络
为受害者建立互助和支持的网络,鼓励其相互帮助,共 同成长。
06
家暴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更加严格的反家暴法 ,明确家暴的定义、范围 和处罚措施,为执法提供 有力依据。
强化执法力度
加大对家暴行为的惩处力 度,对施暴者进行严厉制 裁,形成有效震慑。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设立专门的家暴投诉渠道 ,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获 得法律援助和保护。
提高公众意识和教育水平
普及家暴知识
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活动,提 高公众对家暴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增强性别平等意识
倡导男女平等观念,打破性别刻板 印象,减少家庭中的权力不平等。
提高教育水平
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 育,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 任感。
性暴力
总结词
性暴力是指通过强迫或威胁进行性行为或性接触来实施的控制或恐吓。
详细描述
性暴力包括强奸、性侵犯、性虐待等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并可能导致性传播感染和性心理障碍等问题。
02
家暴的影响与后果
对受害人的影响
身体伤害

家庭暴力防治手册

家庭暴力防治手册

家庭暴力防治手册概述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实施身体、心理或性上的暴力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个人权益,造成身心伤害,并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这本家庭暴力防治手册旨在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源,帮助受害者了解家庭暴力的特征及其危害,以及如何应对与预防家庭暴力。

目录1.定义与类型2.家庭暴力的影响3.早期警示信号4.应对策略•寻求帮助与支持•制定安全计划•学会有效沟通技巧5.预防措施•教育培训•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政策与法规改进1. 定义与类型家庭暴力可以涵盖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身体虐待:包括拳打脚踢、殴打、掐捏等身体伤害;•心理虐待:言语侮辱、恐吓威胁、精神折磨等造成心理创伤;•性暴力:强迫性行为、性侵犯等不法行为;•经济控制:限制经济权利,剥夺经济资源等。

2. 家庭暴力的影响家庭暴力对个人和家庭产生严重影响:•受害者身体健康受损,可能导致长期身体后遗症或残障;•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家庭关系破裂,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社会参与度降低,就业和经济自主权受到限制。

3. 早期警示信号了解早期警示信号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家庭暴力存在的潜在风险。

一些常见的早期警示信号包括:•被动争论和冲突升级•支配性行为和控制欲增加•插手个人事务并剥夺自主权•激进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暴力•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和不健康4. 应对策略寻求帮助与支持如果您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您保护自己并获得支持:•联系当地的家庭暴力协助机构或警方报案;•建立一个积极的支持网络,与朋友、亲人或专业人士沟通;•探寻法律援助资源以获得法律保护。

制定安全计划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安全计划可以帮助您应对家庭暴力,并确保自身安全:•高风险时刻和地点设定预警;•收集重要文件和准备应急包;•学习如何使用紧急电话号码。

学会有效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有助于解决冲突,并促进健康的家庭关系:•尝试使用"I"语气表达感受,而不是用"你"指责他人;•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并寻求妥协解决问题;•寻求专业帮助以学习更好的沟通技巧。

家暴的三种常识

家暴的三种常识

关于家暴的三种常识
关于家暴,你必须谨记的三点常识
从小我们就知道,发生斗乱找警察。

但是在婚姻家庭里,大家一直信仰着这么一个道理:床头吵架床尾和,关起门来一家人,没有什么事是不能解决的。

其实有一个问题,大家常常忽略,那就是家庭暴力的问题。

1、只要造成身体或精神的损害,就构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一耳光就已经构成了家庭暴力,而多次的、持续性的家庭暴力,已经构成了虐待。

2、第一次遭受暴力后,千万不要做这两件事:容忍遇激烈反抗,前者会让你以后遭遇无数次暴力,后者严重的话,则会让你当场死亡。

反而要做好这三件事:(1)一定要保持冷静,喝止对方的暴力行为,告诉对方家暴是违法的,并要求其书面承认错误并赔礼道歉,(2)如果对方不停止家暴行为,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锁上,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然后质问对方:为什么要打我?对方只要说了打你的原因,意味着他承认了家暴的事实。

(3)如果身边没有手机,可以往有监控的地方跑或者往有人的地方跑,通过监控或者证人来证明家暴的事实
3、遭遇暴力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在后续笔录中强调家庭暴力几个字,在警察到来前想办法远离暴力源,如有可能向周围领居寻求帮助。

在去医院就医时,就医的记录里也写明是家暴导致的。

然后再去做伤情鉴定。

家庭暴力对一个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多地是精神伤害。

现代社会人们没有勇敢站出来的原因,就是受到传统的束缚,忽略了法律可以提供帮助,长时间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也让我们忽视了一个可以为我们辩护的天使——律师。

找到一个好的律师,能够让你脱离苦海,让你活出自我。

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

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

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家庭暴力,也称为家庭暴力,一般来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经济的恶性行为,对受害者的受害程度较重。

一、家庭暴力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身体攻击、心理暴力、文化暴力、社会支持缺失等行为特征。

1、身体攻击:指受害者被家庭成员打、摔、抓、踢,或施以其他身体攻击行为,造成受害者身体受伤,导致生理或心理上的创伤,或者对其生理机能构成永久性伤害。

2、心理暴力:指家庭成员经常以言语、脸色等方式表达的针对受害者的威胁、攻击和侮辱行为,以及有意无意的歧视受害者的行为等,对受害者造成情感暴力给受害者带来或潜在的重复伤害。

3、社会支持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不发生家庭冲突,但家庭成员之间对对方的支持点建议缺失。

他们之间缺乏情绪交流、没有和谐的生活状态,不共享将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当做统一的利益,而是现实主义的本质上造成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

4、文化暴力: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尊重的感恩的友情的情感沟通,以及别有用心的对受害者的文化活动,如对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歧视攻击,这些问题可能会动摇受害者的心理安全感和自尊,甚至影响受害者的全人发展等。

1、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能自行摆脱:家庭暴力最大的特点是暴力者对受害者的威胁影响,受害者往往是在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威胁中而无法摆脱。

2、家庭暴力常常是暴力者和暴力受害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状态:暴力者一方控制受害者,实施暴力,受害者一方不敢反抗、不敢抗争,存在恐惧。

3、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会伴有深刻的心理痛苦、情感受挫、学习成绩下降等表现:随着暴力累积在家庭,家庭成员尤其是受害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以及深刻的遭受折磨,表现出低落、焦虑、抑郁等 thoughts as well as decreased academic grades.4、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上述症状伴随恒久不变:家庭暴力长期存在,受害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即使暴力发生有时隙,但心理压力并不会及时缓解,上述症状也会持续存在。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
全球多达38%的谋杀妇女案件系由亲密伴侣所为。除了亲密伴侣的暴力行为外,全球7%的女性还报告曾遭到 伴侣以外的人的性侵犯。大多数亲密伴侣暴力和性暴力由男性针对妇女实施 。
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 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其中明确表示遭受过配偶殴打的为5.5%, 农村和城镇分别为7.8%和3.1% 。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
第三条
国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 的权利,有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
第二十五条
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
201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在“妇女与法律”发展领域,《纲要》明确提 出了“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目标,并提出了“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推动预防和制止 家庭暴力的立法进程。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抵制家庭暴力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受家庭暴力侵害妇女的 自我保护能力。完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多部门合作机制,以及预防、制止、救助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策略措施。
按受害者类型分类
亲密伴侣暴力
亲密伴侣暴力是指发生在结婚伴侣之间针对另一方进行的躯体、精神或性侵犯行为(在恋爱双方之间发生的 暴力通常被称为“约会暴力”),这些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行为(例如:踢打、击打),精神虐待(例如:胁迫、 蔑视和羞辱),强迫的性行为和其他形式的性胁迫,各种管制行为(例如:隔离、监视)等 。
家庭暴力
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01 定义
目录
02 常见类型
03 现状

什么是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1. 定义家庭暴力指在家庭关系中,其中一方以言语或实际行为对另一方进行恐吓、打骂、虐待等行为,使被害方在生理、心理上遭受伤害并感受到恐惧和威胁。

这种行为在家庭成员之间展开,常常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包括其他近亲和伴侣关系。

2. 类型家庭暴力有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心理暴力和经济暴力。

身体暴力是最直接的形式,包括打骂、伤害、掐等;性暴力则是强迫性行为、性侵犯等;心理暴力包括言语威胁、辱骂、打击自尊等;经济暴力指的是一方利用经济的控制手段来对另一方施加控制和威胁。

3. 影响家庭暴力的影响非常严重,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和心理创伤,还会影响到整个家庭和社会。

被害人会感到恐惧、自卑、愤怒和绝望,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自杀、自虐等行为。

另外,家庭暴力对整个家庭的影响也非常大,可能导致家庭破裂、孩子受到伤害、失去联系等问题。

甚至整个社会会因为家庭暴力的存在而陷入一定的紊乱和冲突之中。

4. 预防和处理预防和处理家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和管理,制定更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死亡和伤害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应该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摒弃暴力和压迫的行为,尊重自尊和个人权利。

受害人应该及时寻求帮助,寻求法律支持和心理辅导。

5. 总结家庭暴力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对被害人造成极大的伤害,还会波及整个社会。

有关部门应该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为家庭和社会创造一个更加理想和稳定的环境。

家庭暴力问题与解决方案

家庭暴力问题与解决方案

家庭暴力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仍有一些让人不安的问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

其中,家庭暴力问题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探讨家庭暴力问题的含义、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家庭暴力的含义家庭暴力,指的是个体或团体成员之间,以家庭成员关系为背景和场所,利用实体、心理、经济等方式,未经家庭成员同意或得到授权,对家庭成员实施身体、性侵犯、言语、精神或经济上强迫、残虐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侵害家庭成员人格尊严和权利,危害家庭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家庭暴力的影响1、对受害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受害人受到家庭暴力后,将产生一系列身心不适,有些甚至会由于长时间的压抑而导致自杀。

身体上,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会面临肢体和脸部的创伤,内部器官受损和健康受影响。

如果受害人受到了长时间的袭击,就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症等。

2、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暴力除了对个人的影响以外,还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暴力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甚至离婚,对家庭和子女的成长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家庭暴力会导致社会治安紊乱,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家庭暴力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家庭认为男性有更多的权力,女性则不同。

家庭成员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这种权力结构,当他们感觉到威胁时就会使用家庭暴力。

2、社会问题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对家庭暴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有关家庭暴力的调查研究表明,经济压力和生活不稳定是家庭暴力的一大原因。

3、黑暗事件的影响有些家庭暴力是由精神问题导致的,例如精神疾病、药物滥用等。

四、家庭暴力的解决方法1、宣传教育,提高意识一方面,我们需要向公众普及知识,并提高影响家庭暴力的意识。

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到家庭暴力的危害,并积极帮助受害人,同时减缓家庭暴力的滋生,减少家庭暴力发生的机会。

什么是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或多方施加或威胁使用暴力或控制行为,导致受害者身体、心理或经济上受到伤害的现象。

这种形式的暴力可能发生在配偶、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等家庭关系中,而家庭暴力本身是一种社会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家庭暴力的形式和危害家庭暴力可能采取以下形式:1.身体暴力:施暴者在身体上使用暴力,例如打、踢、绑、锁在房间中等。

2.心理暴力:施暴者在言语、行为、威胁等方面对另一方进行攻击、威慑、控制等,导致受害者产生压力、焦虑、恐惧、自闭等心理问题。

3.经济暴力:施暴者在经济方面控制另一方,例如拒绝支付家用、强制签署文件、破坏财物等。

家庭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他们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经济上都可能遭受损失。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家庭暴力受害者为儿童、妇女和老年人。

由于其年龄和弱势地位,他们受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更加严重。

如何预防家庭暴力1.加强家庭教育,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对他们施加暴力,让他们明白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和包容。

2.加强法律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公安机关应该及时向群众传递刑法、妇女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知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家庭暴力,如何预防家庭暴力,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3.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

社会各界应该支持和帮助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安全住房等方面的支持。

总之,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教育、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预防和治理家庭暴力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安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什么是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中,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实施的,包括肢体、心理和性侵害等的一系列暴力行为。

其实它不止是针对妇女,而且也不单纯是指妻子、女友受到的攻击,还包括儿童、老年人和男性成员等等。

如果这种暴力被封锁和忽视,那么它往往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如身体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死亡。

1. 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家庭暴力不仅表现为肢体暴力,还包括性侵害和心理虐待。

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暴力行为:(1)肢体暴力:这是指在家庭中发生的实际或威胁性的身体伤害,包括推、打、踢和折磨等现象。

(2)心理暴力:这是指使用言语和行动对一个人进行的侮辱、恐吓、故意忽视和孤立等行为。

(3)性侵害:这是指使用威胁、暴力或其他形式将性行为强加给他人的行为。

2. 家庭暴力的根源在哪里?家庭暴力的成因非常复杂,它可能与社会、家庭和心理因素有关。

(1)社会因素: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平等、性别角色固化、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出现。

(2)家庭因素:家庭暴力可能跟家庭成员的个性、婚姻关系、经济状况、教育状况和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等因素有关。

(3)心理因素:有些家庭暴力的加害者可能存在精神障碍、人格缺陷或其他心理问题。

3. 如何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一旦发现家庭暴力的行为,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帮助受害者。

(1)关注幸存者的情绪:幸存者需要情感上的支持,所以应该用包容的态度向他们传递爱和支持。

(2)提供紧急援助:如果受害者需要紧急援助,可以拨打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或寻求当地的非政府组织的援助。

(3)改变加害者的行为:改变加害者的行为是减少以后发生暴力事件的重要方法。

加害者可能受到专业辅导或治疗,以帮助他们掌控自己的行为。

让家庭成为一个安全的地方,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得到尊重、保障和支持。

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暴力婚姻的保护性体系-------- 中国农村受虐妇女的个案研究摘要:在国外的家庭暴力研究中,受虐妇女通常将离婚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而在中国,情况却完全不同。

通过对农村受虐妇女的访谈,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村妇女为什么宁愿忍受暴力婚姻,而不肯离婚;她们是怎样应付自己的婚姻暴力的。

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存在了一个保护性体系,维持了暴力婚姻的稳定,在这个体系中,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生存,妇女不得不发展出自己的应付策略。

关键词: 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应付策略保护性体系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battered women would choose divorce as a means to end their abusive marriage. However, it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ase in China.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battered women in a villag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exploring why they stay in the marriage and endure their abusive husbands, and how they cope with their lif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a protective system that keeps the abusive marriages intact. Cultural, social, famili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ve system. Under this system, women have to develop their own coping strategies that help them to move on with their lives. Qualitative method is applied i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Key words:一、前言虐妻问题(wife abuse)作为社会问题在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国外对受虐妇女的研究中,离婚被看成是受虐妇女解决暴力婚姻关系的出路之一(Bowker, 1983; Gay-ford, 1975; Gelles, 1974; Johnson, 1992; Okun, 1986; Pagelow, 1981; Pfouts, 1978; Strube, 1988; Strube & Barbour, 1984; Walker, 1979)。

在中国,在九十年代中期,学者们开始关注对虐妻问题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大部分以定量研究,和二手资料研究为主,重点放在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上(Liu & Chan, 2000),对受虐妇女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心态、个人感受关注较少,她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的?又是怎样应付自己的暴力婚姻生活的?这些成为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空白。

本文根据对10位受虐妇女的访谈,将重点探讨两个问题:(1)面对暴力,农村妇女为什么会选择维持婚姻关系?(2)她们是怎样应付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将讨论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因素限制了这种选择。

本研究重点放在受虐妇女的个人经验和感受上,从她们的角度去考察她们自己对婚姻的感受和评价,探讨她们的应付策略,旨在再现她们的生活状况,发展出本土的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框架。

二、文献回顾虐妻(wife abuse)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刘梦,2001),最常见的研究领域是受虐妇女的决策过程和应付策略(Gelles, 1974; Gondolf & Fisher, 1988; Johnson, 1992)。

下面,我们将侧重回顾国内外有关研究状况。

(一)国外的研究1.受虐妇女的决策过程对于受虐妇女为什么不离婚这个问题,Gelles (1976)指出,妇女是否决定离婚,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暴力程度。

暴力程度越轻,离婚的可能性就越小,向外求助的可能性也越小。

(2)童年经验。

有过童年受虐历史的妇女,结婚后受到丈夫虐待时,主动离婚的可能性很小。

(3)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

妇女拥有资源越少,就越会受到丈夫的控制和虐待,向外求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4)外部的社会环境,警察、社区工作者、医务人员以及法律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妇女的决策。

Herbert, Silver & Ellard (1991)发现,不离婚的妇女对自己婚姻的看法十分积极,很少认为自己的婚姻有问题,因此,她们采用了积极的应付措施来忍受婚姻暴力。

不管暴力的程度如何,这些妇女都能够找到婚姻中的积极因素,来支持自己留在婚姻中。

Johnson (1992) 通过对受虐妇女决策过程的研究发现,妇女的经济地位是妇女决策的首要决定因素,其他因素还有:职业地位、年收入、自我评价,和暴力严重程度。

Strube and Barbour (1983, 1984)重点考察了心理承诺(psychological commitment)和经济依赖(economic dependence)对妇女决策的影响。

他们发现,一旦妇女对自己的婚姻关系承诺了很多责任和义务,就很难作出离婚的决定。

同时,结婚的时间越长,陷在暴力婚姻中的的可能性就越大。

此外,还有学者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角度,解释受虐妇女为什么留在婚姻中。

在男性主权的文化中,男性在其社会化过程中,被鼓励要具有攻击性、勇敢、学会使用暴力,而女性则被教化成屈从、忍受、温顺,从而成为暴力的牺牲品。

.这种文化规范允许丈夫对妻子使用暴力,并要求妻子接受这种暴力,因此,结婚证就是打人证(the marriage license is the hitting license)(Straus, 1980; McMaster & Swain, 1989; Gelles & Cornell, 1990)。

2.受虐妇女的应付策略妇女们的应付策略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个人应付;寻求正式支持;寻求非正式支持。

(1)个人应付很多研究表明,在暴力事件发生时,妇女们常用的应付策略有:哭叫、咒骂,逃到另一个房间,对打,报警,离家出走,威胁离婚,劝说丈夫改正暴力行为等等(Gelles and Straus,1988; Gayford ,1975; Finn, 1985; Gelles,1976; Bowker, 1983)。

(2)非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的帮助和庇护所的服务等 (Bowker, 1983; Finn, 1985; Gondolf,1988; Homer, Leonard and Taylor;1985),其中,向家庭成员和朋友求助的比例较大,其次是庇护所。

(3)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指来自正式社会机构和组织的支持,包括警察、社会服务机构、律师、地区检察院、教会牧师、妇女组织等 (Bowker, 1983; Finn, 1985; Gondolf,1988;Frieze et al. 1980; Shulman, 1979),内容包括: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社会救济等。

上述研究解释了受虐妇女的决策过程,总结了她们的应付策略。

可以看出,妇女的决策过程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应付策略。

当然,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观点都是在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提出的,是否能够直接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检测,还有待于证明。

尽管这样,它们还是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和参照,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这个现象。

(二)中国的研究虐妻的研究在中国只有几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规模。

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频率和严重程度根据1990年第一次中国妇女地位调查的结果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妇女有过被丈夫殴打的经历,其中,0.9% 的人报告是经常被殴打,8.2% 的有时被殴打,20.1%偶尔被打(陶春芳,蒋永萍, 1993)。

1993年在7省市的家庭关系调查中发现,在婚姻冲突中,丈夫动手打妻子的比例分别是:北京9.32%,上海8.54%,成都9.36%,南京17.19%,广州6.71%,兰州13.21%,哈尔滨15.22%(沈崇瞵,杨善华,1995)。

2001年,笔者参与了中国的第一个大型的有关家庭暴力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的样本量为4200人,涵盖三省10个城市。

结果发现,在夫妻冲突过程中,丈夫动手的频率分别为:每周一次的仅为:0.4%,每周几次的为0.5%, 每月一次的为2.4%, 每月几次的为1.9%, 几个月一次的为:29.5%.从不动手的比例为65.1%.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家庭中,夫妻冲突时,动手的比例有34.7%,其中大部分为几个月动手一次(29.5%)(刘梦,张李玺, 2002)。

2.虐妻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在探讨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时,有学者提出,家庭暴力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女性素质低下,丈夫社会地位低,文化程度差(罗萍,1997);家庭经济状况差,施暴者早年的受虐经验(佟新,1995),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欲太强,女性的软弱,接受丈夫的暴力等(高鸣鸾,1998),妻子的语言攻击和唠叨,引发了丈夫的暴力(徐安琪,1997)。

王行娟(2002)通过对热线中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求助电话的分析,发现妇女留在婚姻中,是因为男权为中心的今日的社会﹐提供给她们的社会支持和各种资源非常之少﹐她们很难借助社会的力量制止暴力﹐改善处境﹐乃至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这些研究从某个方面解释了家庭暴力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妇女为什么不愿离开暴力的婚姻关系,但是,没有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不是每个男性都打老婆?暴力婚姻中,一定有一些机制性的东西制约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家庭暴力存在的机制在一项对成都地区的婚姻家庭关系研究中,有学者发现,57% 的被访妇女报告说在她们的婚姻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丈夫的身体虐待,这不包括非身体虐待行为。

虐妻现象的存在,与中国现存的夫权制家庭制度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有密切关系,同时,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婚姻质量不高,夫妻之间缺乏正常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也都是造成虐妻普遍存在的因素(Xu, 1997)。

刘梦(1999)指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政府只是片面的教育女性男女平等的思想和意识,忽视了向男性灌输这种思想,女性的平等意识被激发了,而男性依然保留了男权意识,一旦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希望与男性平权时,男性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威胁时,他们只有用武力来解决,这是当今中国家庭暴力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