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区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学案
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教学设计
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教案课题: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课标要求:课时安排:1课时1、理解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2、掌握日界线形成的原因、特点。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方时形成的原因,理解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特点2、掌握日期与时间的运算3、理解两条日界线的特点及判读三维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时刻计算产生的问题和实际生活经验,理解日期和时刻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
3、学生实际动手计算某个地区的日期和时刻,总结日期变化和时刻计算的技巧和具体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同时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2、两条日界线的特点及判断教学难点:1、日期和时间的叠加运算2、两条日界线的判断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读图,讨论、探究等教学过程:【复习旧课】课件展示两道题,学生思考并完成,教师加以讲解以便学生巩固经纬网的应用这部分知识。
【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在看时间,都以时间来生活,那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我们的时间怎么来的?【板书】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一、地方时(讲解)在必修一我们了解到地球是在不断的自转的,同一时刻,同一纬度上东边的地方更早看到日出,这样同一纬度就有了时间的差异,时刻就有了大小之分,这就产生了地方时。
我们把因为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板书】1、地方时的形成原因及概念(过渡)请同学们思考下地方时有什么特点呢?【板书】2、地方时的特点(讲解)(1)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2)在同一纬线上,位置相对偏东边的地方时刻要比偏西地点的时刻大。
(3)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过渡)我们学习地方时最主要的还是要知道它是怎么换算的.(讲解)我们先来看看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课题名称:地方时与区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地方时与区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和计算方法,学会自己计算相关的地理计算题;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地理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差别【教学难点】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教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一个就是产生时差——地方时,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是难点,但这部分知识是来自于生活,因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一内容,并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没有学习地理,地理知识基本一穷二白,加上平时不关注身边的事情,对地理感知比较欠缺。
对注重逻辑性和理解性的时差知识,部分学生会比较吃力,因而教学过程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状况。
【教学策略】案例教学、板图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具准备】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2课时【学习过程】1.课前知识回顾A.地球自西向东转,本初子午线划分东西经,东经向东度数在递增,西经向东度数在递减;B.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则从东向西进行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
2.地方时与区时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A. 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 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C.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2)时区:地球上的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 (强调区域)A. 全球共分为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B. 时区内各点的时间都一样,采用所在时区的区时;C. 相邻两个时区相差小时;D. 东西十二区包括,区是时区和时区的界限。
3)区时:各时区都以自己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时间(强调时间)A. 各时区的中央经线有什么规律?提示:均为的倍数★北京所在时区:北京时间:北京(116°E)的地方时:3.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方法1)经度与时区的换算时区数= 已知经度÷15【方法】若所得余数<7.5 °,则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若所得余数>7.5 °,则所得整数 + 1为时区数例如:求110°E ,116°E所在时区2)求区时某地时区=已知时区+两地的时差数×1小时(东加西减)例如:当东八区为8点时,西五区时间为?3)求中央经线中央经线=区数×15°例如:求东六区、中时区的中央经线4)地方时的计算方式【方法】某地地方时= 已知时间 + 两地时差两地时差= 两地经度差×4分钟例子:当北京时间是7日下午5时,华盛顿(西五区)的时间是多少?随堂练习1. 圣诞节(12月25日)前夜当地时间19:00时,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
地方时 教学设计
《地方时、区时、日界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主要讲述的是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问题,它们与前面讲过的昼夜交替互相关联,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
(二)、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运算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和学生调时钟活动,让学生理解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用生活实例,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地方时和区时及日界线的计算方法二、教法阐述:选择教法的依据: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三个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1、自主探究教学法: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实践体验引导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例如计算东十二区区时和西十二区区时时,发现两个区时的时间的特殊性从而又产生了日界线的新问题,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发展过程。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立体化。
例如船只经过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三、学法指导:(一)、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自然地理知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而且本节知识在生产、生活上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时有较大的好奇心、较强的求知欲。
地方时和区时(学案).doc
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方时1、概念:各地因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特点:(1)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2)同一上的地方时呈“东早西晚”。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1小时转过个经度;分钟转过1个经度o (lh—, min—1° )4、地方时计算步骤:%1画数轴,求经度差%1求时间差(经度差X 4分钟)%1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 + ” ;在西边,则用“-”)练习:(1)已知两地经度,求两地地方时时差35° E 与112° E 相差;11° W 与105° W 相差;56° E 与134° W 相差o(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巳知经度地点的地方时甲地(45° E)现在时刻是中午12点,则90° E现在的时刻是, 30° W 是o (3)已知某经线所在地的地方时,求未知点的经度15° W现在时刻是8: 00,与其地方时相差3个小时的经线是和o二、时区与区时1、全球以个经度为间隔,共划分为个时区。
即每个时区的时间间隔为。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口期差1天,且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要一天。
2、每个时区以其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零时区以作为中央经线。
3、时区与区时的计算问题:(1)时区的计算步骤:%1画出数轴%1求时区差(时区差X 1小时)%1东加西减(2)区时的计算步骤:%1区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1中央经线=时区数X15。
(E/W)%1时区=已知经度数;15° (四舍五入)练习:82° E位于o41° W位于o4、重要时区北京时间——东八区——120° E地方时(全中国都使用北京时间);伦敦时间——零时区——;纽约时间————75° W地方时。
练习:(1)求出以卜•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东七区;西十一区:东三区;西八区。
(2)求出以下城市位于哪个时区:东京(140° E)位于;悉尼(151° E)位于;洛杉矶(119。
部编版初中地理时区教案
部编版初中地理时区教案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3.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4.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5.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6.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 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准备:1.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2.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回顾上学期学习的全球地理知识;2. 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那么亚洲作为其中一大洲,它的位置在哪里?它有哪些特点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总结亚洲的位置特点;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结合地图,详细讲解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 讲解亚洲的地形特点,如高原、山地、平原等;3. 讲解亚洲的河流分布特点,如长江、黄河、恒河等;4. 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地图和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点;2. 每组派代表分享实践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亚洲的位置特点和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地图,绘制亚洲地形和河流分布图;2. 结合家庭、学校、社区实际情况,观察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亚洲的位置特点、地形和河流分布,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亚洲地形的认识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地方时区时教学设计及学案
【课题】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意义》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本节内容中地方时的相关内容是教学难点,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多展示相关图片,并广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教材及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本节课内容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由于我校生源较差,学生这些能力普遍较差,所以教学中应降低教学难度,并多通过图像材料及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方法与过程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教学难点: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主要教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读图,讨论、探究等。
地方时和区时教学设计-柴毅波
《地方时和时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方时、时区的含义。
2、理解时区的规定。
3、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他们的地方时和所在的时区。
【教学重点】时区的划分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时区的划分【教学设计】1.新课引入我同学在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读书,5月1日早晨9点给他打电话,祝他五一节快乐,他却说,明天才五一节呢!你知道为什么吗?2.学习新课(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东边的地方时比西边早。
(3)地方时的计算。
议一议:a、如果世界各地都采用各自的地方时,会引起什么问题?b、全世界都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又会产生什么问题?c、假如你是专家,你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4)时区做一做:制作时区图在制作时区图的过程中,学习时区的划分(5)时区的计算a、时区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b、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ºc、某地的时区数=该地经度÷15º○1、商四舍五入○2、余数大于7.5进一,余数小于7.5舍去练一练:计算各地所在的时区3.作业:做一个时间计算盘【教学流程】引入:我同学在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读书,5月1日早晨9点给他打电话,祝他五一节快乐,他却说,明天才五一节呢!你知道为什么吗?新课教学:(一)地方时(板书)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直接出示下图:通过该图,结合晨昏圈的知识,逐一出示问题:(1)哪边是昼半球,哪边是夜半球?经度180度的地方是一天中的几点?(学生回答)(2)当经度为180度的地方是正午12点时,0度的地方是_____点,处于早晨6点的是________经线的地方。
(学生回答)(3)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处于图中的位置关系的一瞬间,你能找出处于同一时刻的两条不同经线么?(学生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直射,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
(板书)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师: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不同就有早有晚,请看AB两地,谁早谁晚?为什么?出示课件。
学案地方时、区时学案
地方时【概念】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
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1.地方时的早晚辨析:(从方位上来看)一般而言: 早于判断以下的地方时早晚:60°E 的地方时 35°E 的地方时 60°E 的地方时 135°E 的地方时 60°W 的地方时 35°W 的地方时 60°W 的地方时 135°W 的地方时说明:在时间计算中,因涉及到时间早晚问题,需要对两地在东西方向作出判定。
而在时间计算中方向的判定,是建立在经纬网定向的基础上,但有差异。
60°W 的地方时 120°E 的地方时 135°E 的地方时 60°W 的地方时 地球上 度经线即是最东侧,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又是最西侧,是旧一天的结束。
(从时刻上来看)2要求:利用下列数轴来说明地方时的早晚之分①为东经的点为 ,两者东经值较大的为: ,为西经的点为 ,两者位于东侧的为②将 A 、B 、 C 、D 四个点中,地方时从早到晚进行排列: 。
【重要】地方时的判读: 将昼半球平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将夜半球平分)地方时为0(或24)点。
在赤道上(或春秋分)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0° 180° 180° E3.读“某时刻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回答有关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日光照图。
(2)此时,晨昏圈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其中晨线的经度是________, 昏线的经度是__________。
1地方时区时学案
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一.地方时
(1)定义:因不同而产生的时刻的不同。
(2)成因:地球自西向东,同一纬度地区的地点比的地点时间早。
(3)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是相差。
经度每隔1°,地方是相差。
(4)有关地方时的计算:已知A、B两地经度和A地的地方时,求B地的地方时:
B地地方时=A地地方时±
在A地的西面用“-”)。
算一算:
例1:已知高一四班在上第四节课,北京时间3月21日10:40时,求纽约时间(75W)的地方时。
例2:我国的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约73°E,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的东部经度约为135°E,试算一下东西时差?若此时我国的最东端的地方时为早晨9:15,那么此时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为?
例3:已知:61°W的地方时是12点,乙地的地方时是9点40分,问乙地的经度是多少?
经度差?4分钟(如果B地在A地的东面用“+”;如果B地10
二.时区和区时
小组讨论回答如下问题:
1.理论上,全球共划分为多少个时区?每个时区占多少经度范围?
2.中时区是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是如何划分中时区的?其它时区是如何划分的?
3.其它时区的正中央经线有什么特征?各个时区是如何通过正中央经线确定的?
4.哪两个时区和二为一?
5. 780E属于哪个时区?1230W呢?
6.区时的定义是什么?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已知北京时间此时11点,东二区呢?西十一区呢?能总结一个公式吗?。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区时与昼夜交替的教案Doc1
段勇仙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2、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和周期和规律3、认识地方时、区时、时区等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1)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周期,晨昏线的判定以及不同时间晨昏线与经线的位置关系;(2)地方时、区时、时区的概念、特点、规律、计算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三、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
2.晨昏线的判定。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4.日界线的特征四、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
2.不同时间晨昏线与经线的位置关系。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五、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六、课时安排:40分钟七、知识准备: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
(一)、地球自转知识(回顾)1、概念: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是一条遐想的轴线。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的自转方向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4、地球的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5、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线速度与角速度)(1)角速度:15度/时,除南北极外,全球角速度相等。
(2)线速度: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
(赤道最大为1760Km/s 纬度60度的地方约为赤道的一半为837 Km/s)(二)昼夜交替1、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同一时间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而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就不停的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2、晨昏线的判读晨线是指地球上某些地方结束黑夜进入白昼状态的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到昼的晨昏线为晨线。
)昏线是指地球上某些地方结束白昼进入黑夜状态的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到夜的晨昏线为晨线)3、晨昏线的形状及特点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一个大圆。
地方时与区时教案
生:动手画图,个别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并探究规律。
师:通过问题的解答,强调“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小时;经度相隔1°,地方时相差【投影】已知杭州(120°E)的地方时为生:计算结果。
师:讲授解答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数轴法”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反馈。
利用自定义动画说明时区的构成(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及范围),“东八区”及“北京时间”(flash演示)师:自定义动画展示东八区范围(中央经线及左右边界),介绍“北京时间”。
生:进一步加深对时区构成的理解,初识“北京时间”。
师:投影,让学生思考“北京时间与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一样的吗?”。
生:思考。
师:解答学生疑虑,说明“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116°E)地方时,而是120°E的地方。
并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事例说明“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东、西十二区”及“国际日期变更线”师:自定义动画展示“东、西十二区”的构成范围,并让学生思考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特点。
生:发现国际日期变更线基本上穿过180°经线,但有3处转折。
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转折。
生:思考原因并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说明转折处是为了避免割裂陆地,对当地居民生产及生活产生麻烦。
师:用自定义动画给学生演示时区的计算方法,说明时区差“同减异加”及“东加西减”的具体操作方法。
师:观察新旧一天各自的范围有什么特点。
生:仔细观察,进行探究。
生:进行练习,及时巩固。
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予以反馈。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方时和区时的一些概念及计算方法,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相关知识,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相对较难,请同学们课后及时进行复习与巩固。
板书设计:地方时与区时一、地方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15°/小时1°/4分钟。
“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教案
“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
2.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
1.地方时的概念和特点。
2.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
2.运用计算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2.讲解新课:讲解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介绍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复习。
教学评价:
1.学生对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是否清晰。
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计算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地方时和区时之间的关系。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方时的含义,能够熟练地方时的计算方法2.理解时区的由来和全球时区的划分。
3.理解区时的含义,熟练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方时的计算方法2.熟练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导学法、讲解法、图表展示与启发引导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讲义地理图册、特级教师的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导入设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在多媒体大屏幕上以问题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课堂设计】引导学生自告奋勇地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点评。
结合高考考试大纲,对于高考经常涉及的考点给予详细点拨。
一.地方时1.定义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2.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
二.区时(一)时区的划分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区时和时区教案
区时和时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时和时区的概念;2.掌握世界各主要城市所在的时区;3.理解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4.能够根据不同时区计算出对应的时间。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区时和时区2.世界各主要城市所在的时区3.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4.如何根据不同时区计算出对应的时间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1.老师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北京时间”吗?它是如何确定的?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北京时间是中国标准时间,全国各地都使用北京时间作为统一标准。
而北京时间则是以东八区为准,即东经120度。
3.然后,引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区时和时区”。
二、讲解新知识1.“区时”指某个地方所用的标准时间,也称为本地标准时间。
2.“时区”指按经度划分地球表面上24个等分带,每个带宽15度。
每个带内采用统一标准时间,即该带中心经线上的本地平太阳时作为该带的标准时间,称为该带的“标准时间”。
3.世界各主要城市所在的时区:(1)纽约:东五区(2)伦敦:格林威治时间(3)巴黎:中欧时间(4)莫斯科:莫斯科时间(5)北京:东八区4.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1)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所用的时间不同;(2)以北京时间为例,与纽约相差12小时,与伦敦相差8小时,与巴黎相差7小时,与莫斯科相差5小时;(3)因此,在跨越不同时区进行国际航班、电话或网络交流时需要进行时区转换。
三、练习新知识1.老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和北京所在位置。
2.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地图上标出各城市所在的时区。
3.老师出示一个北京时间为10:00的钟表,并让学生计算出纽约、伦敦、巴黎和莫斯科此时应该是几点钟。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寻找其他国家或城市所在的时区,并计算出与北京时间的差异。
2.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时区的名称和标准时间。
五、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区时和时区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时区转换;2.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要去纽约度假,需要提前多少天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四、教学资源1.世界地图;2.钟表。
地方时区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学案
精选讲课讲课方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讲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讲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意义》讲课方案【课时安排】1课时【课标要求及剖析】本节课标要求为“剖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经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讲解日夜更替与四时形成的原由;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察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辰和中午太阳高度),并查阅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意会”。
本节内容中地方时的相关内容是讲课难点,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讲课中应多展现相关图片,并广泛联合生活实质,表现“学习身旁合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教材及学情剖析】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因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色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认识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入,重申现象自己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本节课内容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想,因为我校生源较差,学生这些能力广泛较差,所以讲课中应降低讲课难度,并多经过图像资料及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1、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方法与过程1、经过读图培育学生的读图能力。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感神情度与价值观经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然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心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培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质的思想方法【讲课要点、难点剖析】讲课要点:1、剖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要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地方时区时教学设计及学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教学设计金堂实验中学高二年级杨贵容【课时安排】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内容中地方时的相关内容是教学难点,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多展示相关图片,多进行相关练习,并广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教材及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本节课内容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由于我校生源较差,学生这些能力普遍较差,所以教学中应降低教学难度,并多通过图像材料及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关于时差的几个概念。
2、掌握关于时差的计算。
方法与过程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主要教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读图,讨论、探究等。
主要学法:观察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设问】已知北京时间为9月19日9:00时,求70°W所在地的区时?【讲解】(1)先计算两个时区的时差(提示学生注意时区的方法)求所在地时区=某地经度÷ 15°(余数>7.5°,商数加1即时区数;余数<7.5°,商数即时区数)(2)求时区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即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相减;若一个在东时区,另一个在西时则相加。
地方时与区时的教学设计23
§1.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与区时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这节课主要学习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在学习时,不仅要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相关概念和设立的原因,还要总结出地方时和区时计算的技巧和具体方法,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材分析】“地方时与区时”是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地方时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上涉及的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内容很重要,在自然地理中属于一个重点,是历年会考、高考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时差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且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初中地理知识,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内容和昼夜交替知识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已经基本能够构建地球的经纬网,为本节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因地球自转造成时差产生的原因,明确时差的形成机制;(2)学生能够自己划分全球24时区,计算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和每个时区的经度范围,学会计算任意经度所在的时区;(3)能够计算某地的区时和地方时;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经验和具体的读图思考,能够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同时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计算地方时,总结出地方时和区时计算的技巧和具体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地方时和区时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同时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整节课基本上是地球运动这一节的重点,在地球运动这一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节课重难点为:时差的形成原因;全球时区划分;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以及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PPT【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刚刚过去的南非世界杯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经常他们是下午举行的球赛,可是我们却是晚上收看;还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倒时差”,一些明星从国外回来后,都会一脸疲惫,因为时差的问题没睡好……那么,究竟时差是什么呢?为什么世界各地在某一刻的时间会不同呢?这个不同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地方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意义》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本节内容中地方时的相关内容是教学难点,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多展示相关图片,并广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教材及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本节课内容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由于我校生源较差,学生这些能力普遍较差,所以教学中应降低教学难度,并多通过图像材料及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方法与过程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教学难点: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主要教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读图,讨论、探究等。
主要学法:观察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地球自转的意义包括昼夜更替、地球的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本节课选取的是地球的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对于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处理,直接按照教材的顺序。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该内容在第二课时已经讲解;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需要结合时区分布图、经线分布来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等。
在讲授计算方法之后,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进行教学,如乘坐国际航班到达目的地要“倒时差”等,一方面提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与日期的差异,可以从180°经线东、西两侧分别是地球上时间最晚和最早的地方,并结合例子(如双胞胎出生时间问题)来说明;三是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河水中漩涡的旋转方向、导弹发射中方向的确定等,由于学生对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难以理解,因此该部分内容教学中主要是讲清偏转规律,并使学生认识到促使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力是地转偏向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二)时区1 时区的划分投影上述图片,讲解时区构建【讲解】划分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
向东西各7.5°,经度跨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叫做中时区或者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经度跨度为7.5°;在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经度跨度也是7.5°。
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叫做东西十二区。
这样,全球就划分出24个时区。
【设问】每个时区的时间如何统一呢?【讲解】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是该时区的“标准经线”,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世界时就是中时区的区时。
【过渡】我们中国疆域辽阔,领土的最西端位于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领土的最东方端位于黑龙江的黑瞎子岛(135°E),同学们知道这两个地方各在哪个时区吗?【板书】3 区时的相关计算①计算某地所在时区边板演边讲解计算方法: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商……余数余数>7.5,商进1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余数<7.5,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
【设问】116°÷15的商为7,余数11,时区数就是7+1,即东八区,为什么余数>7.5商就要进一呢?【板图】112.5°E 120°E 127.5°E如果要计算120°E在哪个时区,我们用120÷15,商为8,再向东7.5°,刚好到该时区的边界,再继续向东则超出该时区的范围进入东九区,其他的时区也是相同的道理。
【设问】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和最西端区时相差几个小时?(4学生齐答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学生计算并回答利用图像讲解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讲明原因,利于理解记忆小时)如何计算?学生回答9-5=4,继续设问(学案上例题),如果要计算北京和纽约的时差呢?还是用8-5吗?(学生回答不是)【板书】②计算两地时差投影上述图片,刚刚计算的东5区和东9区同在东时区,现在西5区和东八区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通过时区的分布图我们知道西5区与中时区时差5小时,中时区与东八区时差8小时,所以两个时区的时差应该当是5+8=13小时。
【讲解】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中国领土境内有四个小时的时差,为了统一全国的时间,我们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的统一时间,我们称之为北京时间,即北京所在的东8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是是不同的。
【总结并板书】两地时差=A 地时区数±B 地时区数(A,B两地以 0 时区为参照,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设问】已知北京时间是10月1日9:00,请问东京的区时是?纽约(西五区)呢?【讲解】先计算两个时区的时差,再根据两个时区的相对位置确定符号【板书】③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时区) 【讲述】a.符号的用法:东“+”西“-”。
b.该计算中东西方向的确定:我们认为东时区西时区的东边(此处不考虑劣弧原则);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在东边;西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在西边。
【设问】时区和区时都规定好了,这样的时间的计量还有没有问题?投影下图学生计算,单个回答学生自行计算,教师提问结果及思路学生思考用计算结果使学生知道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时差4小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时差多久?(学生简单计算,24小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二者在同一个时区,区时应当是相同的,这样时间还是有混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规定为日界线,即国际日界线。
【板书】4 日界线(1)概念: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 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讲述】投影下图我们来看看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情况,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自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记忆: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反之则加一天。
为了方便附近国家居民的生活,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于是就有了几处弯折,所以我们发现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
【思考】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有个孕妇她坐飞机自西向东飞行,就在穿越日界线之前她生了个女孩,穿越日界线之后她又生了个男孩,若干年之后,男孩长大了,他说:“我出生的日期早,我应当是哥哥。
”同学们可下思考他说的到底对不对,为什么?接下来给大家看一些有趣的现象。
【投影】请同学们看教材20页最下面的内容,思考、自由组合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 在我国河流沿岸建房,为什么人们通常选择左岸还而不是右岸?2 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中沙金含量较多,许多人在河中淘金,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是地转偏向力作用投影时区分布图,形象直观总结规律,利于学生掌握展示一些跟现实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人在左岸,有人在右岸,谁的收获会大些?3 为什么深圳地铁龙岗线益田往双龙方向的铁轨总是右侧比左侧磨损严重?【总结并板书】二、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1偏转的原因及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转南半球:向左偏【提问】前面那个淘金的问题,同学们说应当选择在哪一岸?【讲解】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半球的河水会向左偏转,于是河流的左岸水流冲刷较强,水流速度较快,反之,右岸水流速度较慢,利于泥沙的沉积,也就有利于沙金的沉积,所以右岸沉积的沙金较多,在右岸的人收获更大。
以上是偏转的规律,那么我们如何简单地判断物体的偏转方向呢?【板书】2 偏转方向的判断方法投影展示顺物体运动方向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可运用手势辅助判断,伸开手掌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的指向就是物体偏转的方向。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如图:布置学生讨论完成学案课堂练习地转偏向力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施加影响【板书】3 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流与港口,大气的运动,三角洲的形成,洋流的运动;【投影】长江三角洲的形成热带气旋来说明的结果,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完成学案练习有趣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图片展示,形象直观,易于掌握及时巩固,检测掌握情况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课下可以观察一下家庭中抽水马桶的水流或者小河里的漩涡,看一看验证一下是不是向右偏转的。
以前我们学过,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惯性离心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地球才呈这种形状。
图片展示,形象直观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另外两个地理意义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这是我们本节及本章的重点、难点,希望同学们课下及时巩固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上的课后练习【板书设计】§1.3 地球的运动(三)—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地方时、时区与日期的更替(一)地方时1 地方时的产生2 概念3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二)时区1 时区的划分2 区时3 区时的相关计算4 日界线二、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1 偏转的原因及偏转方向2 偏转方向的判断方法3 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后反思】本节内容为整个高中阶段的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既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它,只有从生活中入手,这些源于生活中的事例对他们来说比较熟悉,所以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