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成语及解释
高中语文必修成语及解释
1. 成语:一蹴而就。
解释: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例子:哎呀,你可别想着减肥能一蹴而就呀,那得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坚持才行呢!就像学习,哪能一下子成绩就超好啦,得慢慢积累呀!
2. 成语:美轮美奂。
解释: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例子:哇,你看那宫殿,真是美轮美奂啊,简直就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这哪里是房子呀,简直就是艺术品嘛!
3. 成语:脍炙人口。
解释: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例子:李白的那些诗呀,那可真是脍炙人口,大家都喜欢读,都能背诵好多句呢,这才叫经典呀!
4. 成语:相濡以沫。
解释: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后用来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例子:你看那对老夫妻,一辈子相濡以沫的,多让人感动呀!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不像有些小年轻动不动就分手啦。
5. 成语:万人空巷。
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例子:上次那场演唱会呀,那真的是万人空巷,大家都跑去看啦,那场面简直太震撼啦!
6. 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例子:他这次可真是破釜沉舟啦,放下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呀,真牛!
7. 成语:贻笑大方。
解释:被内行的人笑话。
例子:哎呀,我可别干出什么贻笑大方的事呀,不然得被人笑死啦!咱可得长点本事,别闹笑话哟!
我觉得这些成语都特别有意思,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呢!大家可得好好学起来呀!。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
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
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一、知识准备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①古代寓言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②历史故事例、破釜沉舟乐不思蜀③诗文语句例、老骥伏枥万马齐喑④口头俗语例、一言为定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①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②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③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④感情的褒贬性。
含有褒贬色彩例、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1)联合式披坚执锐苦尽甘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承接式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主谓式胸有成竹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毛遂自荐(4)动宾式不见经传莫名其妙如数家珍如丧考妣(5)动补式退避三舍逍遥法外荒谬绝伦轻如鸿毛(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入木三分(7)因果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8)连动式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指桑骂槐(9)目的式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10)兼语式引狼入室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化险为夷(11)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二、复习指导:了解成语误用现象的主要类型成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通常要注意这些方面:⑴色彩不明: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固定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简练精确的特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比较复杂,所以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避免出错或误解。
本文将介绍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使用成语的前提。
成语虽然短小精悍,但其内涵却往往十分丰富。
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应该先通过查阅词典或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确保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成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出现与原意相悖的情况。
例如,在描述人物个性特点时,可以使用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一个做事十分认真、严谨的人。
但如果我们误用成语,可能会导致表达的内容与本意相反,给人产生误解。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确保自己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二、正确运用成语的语境成语的表达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不同的语境会对成语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解读。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使其更好地与周围的语言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使用成语“水落石出”来形容一种情况变得清晰明朗,毫无疑问。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成语用于其他语境,可能会引起误解,降低表达的效果。
因此,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表达。
三、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在语法上有一定的特点,掌握了成语的语法结构,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
在成语使用中,一些常见的语法结构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等。
例如,成语“一鸣惊人”中的“一鸣”是主语,“惊人”是谓语。
如果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改变了语法结构,可能会让人产生困惑。
因此,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是使用成语的基本要求。
四、避免成语的滥用和重复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过度使用或滥用成语会使文章显得艳俗和不自然。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度,避免成语过于频繁地出现。
高中语文成语典故及其运用
高中语文成语典故及其运用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成语典故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理解和正确运用成语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先来说说“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它源于秦朝末年项羽的一场著名战役。
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为了激发士兵们的斗志,项羽下令把渡河的船凿沉,把做饭的锅打破,让士兵们明白只有奋勇向前、取得胜利才有活路。
这个典故展现了项羽的决心和勇气,也让“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有了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的意思。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这样运用:“面对这次挑战,他破釜沉舟,决定全力以赴,不成功便成仁。
”再看“滥竽充数”。
这一成语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里面充数。
后来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人单独吹竽,南郭先生就逃走了。
这个典故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
比如:“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滥竽充数的人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
”“卧薪尝胆”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被迫求和。
勾践回国后,睡在柴草上,每天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最终打败了吴国。
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例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卧薪尝胆,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叶公好龙”的故事也很有趣。
叶公非常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当真龙知道后,来到叶公家里,叶公却吓得面无人色。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实际上并非真正喜欢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总是说自己热爱读书,可实际上只是叶公好龙,一本书都没认真读过。
”成语的运用不仅能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炼、生动,还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在使用成语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有些成语的意思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或者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空穴来风”,原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成语填空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几点解题技巧和方法: 1.掌握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成语知识,了解每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只有在对成语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在填空的时候准确运用。
2. 根据上下文推断填空。
一般来说,成语填空的选项都是相关的,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哪个成语更加恰当。
同时,也需要注意排除那些不合适的选项。
3. 注意成语的搭配和语境。
很多成语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考生需要注意这些搭配并根据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4. 学会反复推敲。
考生需要反复推敲填空的答案,尤其是在选择两个或更多成语填空时,需要仔细比较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并根据语境来判断哪一个更为恰当。
5. 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
最后,考生需要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和搭配,提高成语填空的解题能力。
总之,成语填空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考生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成语知识,熟悉成语的用法和搭配,并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 -。
高一语文成语
高一语文成语成语是汉语中表达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学习成语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高中语文成语。
一、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用来形容为已经完成的作品或说话之中,再加上一笔或一句,使其更加精彩、出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代谢灵运的一篇《七发之一龙画》,文章写到最后为龙加上眼睛,画面顿时生动起来,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成语在写作和演讲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在临近结束时,以关键的一点来突出主题或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用“画龙点睛”来形容自己在结束时说出的最重要的一句话,突出演讲的重点,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用来形容事情发生错误或有缺失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毛公鼎·周书》:“不亡羊而补牢”,含义是指即使把遗失的羊得到了,也应立即修补羊圈,以防羊再次走失。
例如,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发现自己第一时间没有答对某道题,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再次仔细审题和思考,亡羊补牢,避免过多的失分。
三、珠玉在前成语“珠玉在前”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精彩的内容在前,后面所说的相对平凡或普通。
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杜牧的《泊秦淮》诗:“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其中“鹊桥归路”指的是送别时的归程,与“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相比较而言,显得平凡。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可以用“珠玉在前”来形容首段所写的情景或故事,而后续的内容相对平淡,以凸显开篇的精彩之处。
四、蚍蜉撼大树成语“蚍蜉撼大树”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小事物与某个巨大的力量相抗衡。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的《秋水》篇:“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例如,在一部小说中,一个相对弱小的主人公与统治者或强权势力进行斗争,可以用“蚍蜉撼大树”来形容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五、纸上谈兵成语“纸上谈兵”用来形容只在纸上讨论兵法或战争,并没有实际经验和实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摘要】“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一、我们应该区分习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如:例1成都乌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邀请的主教练和外援都是德国人,他们雄厚的财力使其他A-B球队迎头赶上。
(1998年高考试题)“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二、我们应该区分具体习语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
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的即兴演讲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
三、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如:只要你把自己放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被牺牲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这取决于习语与其他词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高中语文-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谦敬错位
高中语文-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谦敬错位1.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2.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
3.蓬筚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4.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用于自谦,表示推辞某事。
5.心向往之:用于表示对某人或事的景仰之情。
6.一得之见:谦词,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意见"。
资料补充:一、谦辞1、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2、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
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3、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4、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5、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6、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7、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8、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
9、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10、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11、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
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12、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低下。
13、挂一漏万:挂,列举;漏,遗漏。
提到一个,漏掉上万。
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14、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15、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16、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17、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成语的基本使用方法
成语的基本使用方法A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例如: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又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的语境中去。
例如:贬义色彩的成语有:无所不为、虚张声势、夸夸其谈、处心积虑、好高骛远、随声附和、满城风雨、趋之若骛、死灰复燃、肆无忌惮、信口雌黄、炙手可热等等。
褒义色彩的成语有:蔚然成风、集腋成裘、从容不迫等等。
C对象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去。
例如: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例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形容夫妻;“天伦之乐”形容一家人;“凤毛麟角”指的是罕见珍贵的人才或事物;“一挥而就”指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改弦更张”指对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变更;要特别注意“如”字结构的词语。
D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
例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E重复累赘,是指在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
例如: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c l a s s =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 b d s f i d = " 9 5 " > i mg c l a s s = "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_ p i c " s r c = " / / s t a t ic . / i m g /d o c / 1 . 0 / m / i c o n _ w o r d . p n g " a l t = " " bd s f i d = " 9 6 " > d i v c l a s s = "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_ m s g " b d s f i d = " 9 7 " > d i v c l a s s = "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_ t i t le " s t y l e = " t e x t - d e c o r a t i o n : n o n e ; " b d sf i d = " 9 8 " > 0 b 韹剉鶺 ,g •O (u 筫誰 . d o c 0 / d i v >。
正确使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凝练了丰富的寓意和情感,能够生动地形容事物和表达观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广泛运用和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有时会误用或滥用成语,造成误解或让人感到突兀。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
成语通常具有含蓄和隐晦的特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只有真正理解了成语的实际含义,才能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误用或滥用成语。
二、注意成语的语境成语的使用要结合语境进行,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才能发挥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成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要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气,适当调整它们的用法和形式。
三、避免滥用成语虽然成语可以起到形象生动的表达作用,但滥用成语可能会造成矫揉造作、过于庞大或煞风景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在不适合的场合频繁使用成语。
四、注重成语的形象表达正确使用成语需要注重其形象表达的效果。
成语通常采取了一种隐喻或象征的方式,能够更加形象地描绘事物。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选择具有明确形象的成语,并且在表达时要尽量贴近成语的意义和形象。
五、积累丰富的成语搭配正确使用成语需要积累丰富的成语搭配,掌握它们在实际语境中的用法。
通过广泛阅读和实际运用中积累搭配,能够更好地把握成语的使用方法,避免误用或滥用成语。
六、注意成语的变化和演变成语是语言的产物,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有些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可能与原来的含义有所出入,因此要注意对成语的了解和掌握,以避免发生因过时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误用。
七、避免直译成语有些成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直译成语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歧义或不通顺的表达。
因此,要避免在跨文化交流或翻译中直译成语,而是选择合适的翻译或替换。
八、注重成语的适用性虽然成语已经成为中文表达中常用的固定搭配,但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使用成语。
【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一成语整理(用法及释义)
3 天伦叙乐 叙天伦之乐,叙谈父子、兄弟间的快乐之事。
忸怩不安
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 。
大红大绿 指颜色浓艳。
目不交睫 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厝火积薪 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大堰
河 筚路蓝缕 形容创业的艰苦。
大堰 河
讳莫如深 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安步当车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8 头破血流 多用来形容惨败。
摇头摆尾 现用来形容人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小狗
逆来顺受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 态度。
包弟
半死不活
指没有生机和活力。 。
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相濡以沫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 助。
困境中
9 叱咤风云 形容威力极大。
风和日丽 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褒义
风云人物 指活跃一时,言论行为能影响大局的人物。 偏正式、含贬义
2 怙恶不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含贬义
目不窥园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善贾而沽 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
诗两 首
师出无名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 由。
三缄其口 形容说话谨慎。
不敢不肯,非不愿意
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高中语文必修一成语整理(释义及用法)
课文 成语 释义 1 峥嵘岁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用法 多指革命年代
风华正茂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含褒义
书生意气 指同学们意气奔放。
指同学们
沁园
春· 指点江山 指评论国家大事长沙Fra bibliotek风流人物
高中语文学习应该积累的成语及其释义和例句
高中语文学习应该积累的成语及其释义和例句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例句:维权爆料有着正面的意义,可以将暗中不法之事暴露在大众眼前,这对于作奸犯科....、贪官渎职的官员有着遏制作用。
风调雨顺:指风雨适合农时。
例句:“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提示一年劳作的开始,也蕴含着劳苦大众风调雨顺....的希望,调子是积极昂扬的,如龙昂首向上。
兼容并包:把内容、性质不同的东西都吸收并保存下来。
例句:文化并无高低之分,差异也并非无沟通之法。
对待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兼容并包....,共同学习,互相包容,而不是封闭和诋毁。
莫名其妙:形容事出稀奇、无法理解或不合常理。
例句:考研要保持一个好心情,学习时间长了会莫名其妙....地烦躁,这时候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但是不要太放松,要时刻绷着考试这根弦。
不毛之地: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
例句:多年前的不毛之地....,经过浐灞生态区大手笔的运作后,这片土地正成为一块千年的福地。
天衣无缝:形容诗文、言论等周密完美,没有破绽。
例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古人的成果信手拈来,抵达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等密集排列。
例句:勾禾德山城位于吕贝隆山谷高石崖之上,一座座独特的瓦石房依山而建,从山脚“蔓延”到山顶,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十分壮观。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不一般,对人有吸引力。
例句:荷兰馆如一朵盛开的马蹄莲形状的构筑物分外引人注目....。
在天之灵:尊称死者的精神。
例句:集中安葬散葬烈士的举动,无疑是告慰烈士在天之灵....,让烈士精神代代相传的德政工程。
尽善尽美:形容事物完美无缺。
例句:一个粉丝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尽善尽美....的偶像,而是一个可以亲近、让人喜爱并带给人快乐的人。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跟人的关系不很紧密。
例句:布冯与尤文图斯最近的关系可以用若即若离....来形容,每次与转会扯上关系后,很快双方就会联袂出来辟谣。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成语的运用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成语运用成语运用今年高考考什么成语的复习具有如下难处:成语数量较多,难以条条记忆,复习未免有大海捞针之嫌;成语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化石”,其释义更多保留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痕迹,因而考查角度多样,复习时难以面面俱到。
下面提供几道解决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在复习迎考的时候,要注意资料的积累。
课本、复习资料和试卷上,都会出现成语,这些成语在题目中出现,如果是自己一眼能看出问题、已然掌握的,则可以一带而过;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应该做出适当的标记或者直接摘录到本子上。
时间允许的话,把一本小型成语词典从头到尾翻一遍,是不错的做法。
其次,对于数目繁多的成语题目,要学会把成语的考查点进行归纳和分类,然后找出相应的记忆、复习方法。
满分必备攻略一、要切实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
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诗文,是根据这些故事或古诗文的内容掐头去尾抽象概括出来的精髓,它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
对这关成语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
例如:1.凿壁偷光——不能把它解释为:小偷挖墙入室,把别人的东西偷得干干净净。
如这样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
而它的实际意思是:凿开墙壁,借助邻居的灯光读书。
此成语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后来就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文不加点——如果这样按今天常用的字面义,对“点”字进行望文生义地理解,是会贻笑大方的。
而成语的实际意思是: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此成语出自《文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此类容易望文生义的常见成语还有:差强人意、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目无全牛、久假不归、为之侧目、从井救人、不赞一词、口血未干、明日黄花、目不窥园、再作冯妇、七月流火、述而不作、登高自卑、尾大不掉、河鱼之患、不忘沟壑、悼心失图、南州冠冕、一定不易、具体而微等。
成语用法知识点
成语用法知识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精炼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掌握成语的用法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
一、成语的基本用法1.比喻与象征:成语通常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一箭双雕”比喻一举两得,“珠联璧合”比喻完美搭配。
2.惯用搭配:成语在使用时常常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表达方式。
例如,“拔苗助长”中的“拔苗”不可分开,表示过早地干预可能适得其反。
3.修辞手法:成语在修辞上有时可以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例如,“如雷贯耳”中的“如雷”形容声音之大,加强了形象的描述。
二、成语的常见用法1.用于修饰名词:成语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起到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
例如,“一针见血”中的“见血”修饰“一针”,形容直截了当。
2.用于比较、对立:成语可以通过比较、对立的方式来表达出事物的特点和差异。
例如,“才高八斗”中的“才高”和“八斗”形成了对比,强调才华出众。
3.用于警示、劝导:成语常常可以用来警示、劝导他人,通过成语的形象表达方式来加强语气和效果。
例如,“守株待兔”告诫人们要主动积极,不可过于依赖外在机会。
4.用于叙述、解释:成语也可以用来叙述事情的经过和解释一些现象或原因。
例如,“一曝十寒”的成语,可以解释一时得意忘形的后果。
5.用于标题、引语:成语也经常可以用作文章的标题或者引语,突出主题和点明观点。
例如,“忍辱负重”可以作为一个文章的标题,引发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三、成语的运用技巧1.用多义成语:多义成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灵活运用,增加语言表达的变化和丰富性。
例如,“兵强马壮”可以表达军队的实力,也可以用来形容身体健壮。
2.陈述与反问:在句子结构上,可以通过使用成语来加强陈述的语气,也可以用于反问,增强反讽的效果。
例如,“一败涂地!”表示完全失败,“一事无成?”表示事情没有任何成果。
高中语文四字成语的错误用法
13、挂一漏万:挂,列举;漏,遗漏。提到一个,漏掉上万。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14、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15、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
30.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梵语指一切生物。原为佛教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用以指一大群普普通通的人。不能用作“众多的~”
31.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很不安宁的样子。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不能用作“心里一直~”。
32.感激涕零:涕,泪,零,落。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得流下了眼泪”。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第四类语境不合
1.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不能用。
2.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3.名不虚传:\名\是\名誉\是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用此语以示保留)。
16、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17、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
用语。
18、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19、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14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
成语用法解析技巧
成語用法解析技巧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形式,具有固定的词序和特定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成语。
学习和掌握成语的用法解析技巧,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成语的用法解析技巧。
首先,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是理解成语用法的基础。
成语的来源大多数是古代的典故和故事。
通过了解成语的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成语“画蛇添足”中的“画蛇”源于古代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意为做了多余的事情。
了解这个典故,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其次,注意成语的搭配和用法。
成语的用法有时候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例如,成语“一箭双雕”意为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一定要求一定要有箭和雕的存在,而是可以用来形容一举多得的情况。
因此,我们在运用成语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成语的适用范围和意义。
此外,注意成语的词义转化和引申。
有些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成语“守株待兔”原指守着树桩等待野兔,后来引申为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努力。
因此,我们在运用成语时,要注意成语的词义转化和引申,避免产生歧义。
另外,成语的用法也与时代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有些成语在古代很常用,但在现代用法中已经较少见。
例如,成语“狼狈为奸”原指狼和狈(一种兽类)联合起来为恶,后来引申为形容坏人勾结在一起。
虽然这个成语在古代很常用,但在现代用法中已经较少见。
因此,我们在运用成语时要注意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避免使用过时或不恰当的成语。
最后,学习成语的用法解析技巧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实践。
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报纸杂志、观看电视剧电影等方式来积累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善于观察和思考,从中发现和运用成语。
总之,成语是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成语的用法解析技巧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与方法
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与方法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汉语的精髓,更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
合理运用成语,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添文采。
然而,学会运用成语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种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与方法,帮助读者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成语。
一、充实成语库学会运用成语的第一步,就是充实自己的成语库。
成语的使用范围广泛,内容涉及多领域,涵盖众多主题。
因此,为了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成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扩充成语的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如成语词典、成语典故故事集等,了解成语的来历、意义以及用法。
此外,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有丰富的成语库,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和灵活的运用。
二、了解成语的义项成语虽然简洁精练,但一个成语通常会有多个不同的义项和用法,因此要了解成语的具体义项,才能更加恰当地使用它。
有些成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会有所偏移,如果不了解其具体义项,就容易使用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的语义解读。
在学习成语时,要重点掌握成语的不同义项及其使用场景,尽量避免误用成语造成语义上的混淆。
三、辅之以字典在运用成语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的用法或者近义词的选择问题。
这时候可以借助成语字典或者网络搜索等工具,查找相关的成语搭配和解释,确保自己使用的成语准确无误。
字典是我们学习成语的得力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使用错误或不恰当的成语。
四、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1. 上下文语境:运用成语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根据文章的主题、情感等,选择相应的成语,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2. 对比与比喻:成语常常用于进行对比与比喻,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可以使用成语“亡羊补牢”来比喻在事情发生后进行的补救措施,以呼应文章的主题。
3. 借助描写:成语能够提供丰富的描写方式,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成语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高中语文复习提升-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
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而走5﹑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无所事事”中的“事”字,用在“所”之后,用作动词,译为“做事”。
综合以上五种情况,当名词作动词时,在词中充当谓语成分,后面一般都有宾语。
成语用法详解知识点
成语用法详解知识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并具有固定的词义和惯用的搭配。
成语广泛应用于汉族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成语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点。
一、成语使用方法1.理解成语的意义:在正确使用成语之前,首先需要理解成语的意义。
成语往往由两个或以上的字组成,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但整个成语的意义通常与字面意思不完全一致。
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成语的出处、来源和用法来加深对成语意义的理解。
例如,成语“画龙点睛”字面上意思为在画龙时点亮龙的眼睛,但实际意义是在文章或作品中加入一句关键的话语,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正确运用成语:成语往往有固定的搭配和用法,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遵循成语的惯例。
不能随意改变成语的语序或成分,否则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
例如,成语“班门弄斧”指的是老师傅在木匠班门口摆弄斧子,意思是用自己的斧头在专业方面向专家炫耀。
如果将“班门”改成其他地点,或者将“弄斧”改成其他动作,就无法表达成语原本的意义。
3.恰当使用成语:成语虽然有一定的表达效果,但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用。
在正式的场合或者严谨的文体中,使用成语要谨慎。
在口语交流、幽默或者故事情节中使用成语则更为合适。
例如,在正式的商务会议中使用成语可能会显得不够正式和严肃,而在家庭聚会或者友好交流中使用成语则可以增加趣味和交流效果。
二、成语的相关知识点1.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通常有四种,分别是《诗经》、《论语》、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里面留下了许多成语的雏形。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也被后人发展成了成语。
2.成语的用法:成语可用于修辞、比喻、点题、判断、议论等方面。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声势,使语言更具韵味。
3.成语的分类:成语按照词义可以分为形容词成语、动词成语、名词成语等,其中形容词成语最为常见。
高中语文成语的两种语境用法介绍
高中语文成语的两种语境用法介绍高中语文成语的两种语境用法1、秀色可餐: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也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
例1、这女子容貌娇好,秀色可餐,到哪里都犹如众星捧月一样地被男人宠爱着。
例2、苏杭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人间天堂"实不为过。
2、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例1、就在那次交谈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诗人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例2、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3、洋洋洒洒: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
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例1、他才思敏捷,一眨眼就洋洋洒洒写下了近千字的文章。
例2、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4、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例1、一时管弦嘈杂,钏动钗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直到九点多钟,方才散席。
例2、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5、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例1、他们两个眉来眼去,早就好上了。
例2、吴三桂与多尔衮之间,早已眉来眼去,暗中交通。
6、处之泰然: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指对事情无动于衷。
例1、面对剑拔弩张的阵势,他处之泰然,没有显露出任何惊慌之色。
例2、对这么严重的问题,有的同志还处之泰然,不以为意,我们有提醒这些同志引起注意的必要。
7、鬼斧神工:像是鬼神所为。
形容建筑、雕刻技艺精湛高明,几乎不为人力所及。
也形容山石的奇形怪状,凌然峭立。
例1、全县都有石刻古迹,我们看了宝顶山和北山两处。
作为艺术品真是鬼斧神工,不可思议。
例2、黄山的怪峰奇石,形态千变万化,无怪乎人们要叹为鬼斧神工了。
8、左右逢源:事情不管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为人处世圆滑。
例1、如果生活丰富,知识广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懂一点,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
【摘要】“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如: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 B 球队望其项背。
(1998 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 (1997 年),“炙手可热” (1999 年),“首当其冲” (2000 年春季)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
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 年)。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 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 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 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
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
骛。
(1997 年高考题)
例5 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 (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 (1995 年),“处心积虑” (1998 年),“殚精竭虑” (1999 年),“蠢蠢欲动” (2000 年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如:例6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
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 (1999 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 (2000 年),“车水马龙” (2001 年),等等。
七、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
大小。
如:例7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
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八、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如:例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九、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如:例9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1997 年)
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
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
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
高考考
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 年)。
十、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如:
例10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5 年高考题)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
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
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
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 年),“淋漓尽致” (2000 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 (2001 年春季),等等。
十一、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
如: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
胜收” (1996 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1998 年),等等。
十二、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
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例12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
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
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
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