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第3节胆色素代谢与黄疸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bilirubin)、胆绿素(biliverdin)、胆素原(bilinogen)和胆素(bilin)等。
这些化合物主要随胆汁排出体外。
胆红素是人胆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大脑不可逆的损伤。
但近年发现胆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剂功能,可抑制体内的一些过氧化损伤发生。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胆红素是铁卟啉化合物转变而来,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
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7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其他主要来自含铁卟啉酶类。
肌红蛋白由于更新率低,所占比例很小。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
衰老的红细胞在肝、睥、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
正常人每小时有l~2×108个红细胞破坏,约释放6g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随后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珠蛋白可降解为氨基酸,供体内再利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主要是脾和肝的星形细胞)微粒体含有非常活泼的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在氧分子和NADPH的存在下,血红素加氧酶将血红素铁卟啉环上的甲炔基(-CH=)氧化断裂,释放CO,并将两端的吡咯环羟化,形成胆绿素。
释放的铁可以被机体再利用,一局部CO从呼吸道排出。
胆绿素在胞液胆绿素复原酶的催化下,从NADPH获得2个氢原子,生成胆红素。
〔见图12-5〕胆红素由3个次甲基桥连接的4个吡咯环组成,分子量为585。
虽然胆红素分子中含有2个羟基或酮基、4个亚氨基和2个丙酸基,这些基团均为亲水基团,理应溶于水,但由于这些基团在分子内部形成6个氢键,使胆红素分子形成脊瓦状的刚性折叠,极性基团隐藏于分子内部,胆红素便成为非极性的脂溶性物质。
脂溶性胆红素分子量小,且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对组织细胞造成毒性作用。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PPT课件
.
22
.
23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
1
胆色素是体内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及细胞色素类等铁卟啉化合物分解代谢的 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
胆红素成金黄色,是胆汁的主要色素。胆色素代 谢以胆红素代谢为主,肝在胆色素代谢中具有重要作 用。
.
2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
.
6
肝细胞内含有两种载体蛋白,Z蛋白和Y蛋白。他们能特异 的结合包括胆红素在内的有机阴离子,主动将其摄入细胞 内。胆红素与载体蛋白结合后以胆红素——Y蛋白、胆红 素——Z蛋白形式运送至内质网进一步代谢。肝细胞摄取胆
红素是可逆、耗能的过程。 Y蛋白是碱性蛋白,是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主要载体蛋白。 Z蛋白是酸性蛋白,胆红素浓度较低时优先与Y蛋白结合, 当Y蛋白饱和时Z蛋白的结合才增多。 Y蛋白也是一种诱导蛋白,苯巴比妥可诱导其合成。新生儿 出生7周后Y蛋白水平才接近成年人水平,故容易发生生理
.
4
二、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作用 (三)肝对胆红素的排泄作用
.
5
(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随血液循环到肝内,先与蛋清分离, 然后迅速被肝细胞摄取。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很强。 胆红素可自由双向透过肝血窦与肝细胞膜,肝细胞对胆红素的 摄取量主要取决于其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
.
20
3.为什么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而未结合 胆红素没有增高?
答: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 成间接胆红素,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汁, 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由于胆道阻塞,使胆汁 无法顺利排泄,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增高问题。
生物化学第四节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小节练习第四节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2015-07-07 71886 0胆色素( 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 biliverdin)、胆红素(bilirubin)、胆素原(bilinogen)和胆素(bilin)。
这些化合物主要随胆汁排出体外,其中胆红素居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一、胆红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降解产物(一)胆红素主要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约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
小部分胆红素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无效红细胞生成),还有少量胆红素来自其他各种含血红素蛋白。
肌红蛋白由于更新率低,所占比例很小。
如细胞色素P450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生理情况下,正常成年人(70kg)每小时约有1~2x108个红细胞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被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系统细胞识别并吞噬,每天释放约6g血红蛋白(每g血红蛋白约可产生35mg胆红素)。
释出的血红蛋白随后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珠蛋白可降解为氨基酸供体内再利用。
血红素则由单核吞噬系统细胞降解生成胆红素。
(二)血红素加氧酶和胆绿索还原酶催化胆红索的生成血红素是由4个吡咯环连接而成的环形化合物,并螯合1个二价铁离子。
血红素由单核吞噬系统细胞微粒体的血红素加氧酶( heme oxygenase,HO)催化,在至少3分子氧和3分子NADPH的存在下,血红素原卟啉Ⅸ环上的α甲炔基(—CH=)桥碳原子的两侧氧化断裂,释放出一分子一氧化碳(CO)和Fe2+,并将两端的吡咯环羟化,形成线性四吡咯结构的水溶性胆绿素。
释出的Fe2+氧化为Fe3+进入铁代谢池,可供机体再利用或以铁蛋白形式储存。
胆绿素进一步在胞质活性很强的胆绿素还原酶(biliverdin reductase)催化下,由NADPH供氢,还原生成胆红素(图11-7)。
12.2 胆色素代谢和黄疸
12.2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Metabolism of Bile Pigment and Jaundice1. 掌握胆色素的种类和代谢过程;2. 掌握胆色素与黄疸的关系。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化合物的统称,除胆素原族化合物无色外,其余均有一定颜色,随胆汁排出。
胆素含血红素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
血红素蛋白血红素+蛋白部分氨基酸胆红素珠蛋白单核吞噬系统细胞吞噬衰老红细胞血红素•血红素转变成胆红素N N NNHOOC Fe 2+COOH2O 2NADPH+H +NADP +CO Fe 3+H NH NP NP H NOONADPH+H +NADP +H NH NP P H NOOHHhemebiliverdinbilirubinheme oxygenasebiliverdin reductaseH NδⅣⅢⅡⅠγβα亲水胆色素NN H NNOCOOOHCOHHOHH疏水胆色素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有3种同工酶:HO-1、HO-2和HO-3。
HO-1:诱导型,32KD,可被缺氧、高氧、EPO、内毒素等多种因素诱导,功能重要HO-2:组成型,36KD,主要存在大脑和睾丸组织HO-3:组成型,33KD,与HO-2高度同源(90%),无酶活性胆红素-胆绿素循环磺胺类药物、镇痛药、抗炎药、脂肪酸、胆汁酸等高胆红素血症二、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竞争结合剂•意义: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
三、胆红素在肝细胞生物转化——解毒胆红素-白蛋白双向渗透Y 、ZH NH NH NH NOOHHH 2C CH 2CH 2COOCH 2CO OO H HOHHOHCOOH H HOH O H OHHOH H HOHH COOH <7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结合胆红素H NH N H NH N OOHH H 2C CH 2CH 2COOCH 2CO OO H HOHHOH COOH H HOH O H OHHOH H HOHH COOH 重氮试剂紫红色化合物乙醇或尿素等重氮试剂直接反应间接反应理化性质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同义名称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肝前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结合未结合结合水溶性小大脂溶性大小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及毒性大小能否透过肾小球随尿排出不能能与重氮试剂反应间接阳性直接阳性两种胆红素理化性质的比较肝窦肝细胞结合胆红素MRP2胆小管四、结合胆红素主动转运分泌到胆小管五、结合胆红素排泄:在肠道内代谢转变第一步,脱去葡糖醛酸第二步,加氢还原生成无色的胆素原第三步,胆素原(80~90%)在肠道下段氧化生成棕黄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体外六、胆素原的肠肝循环http://people.upei.ca/bate/assets/images /ER02.gif胆红素的去路80-90%10-20%10%90%尿胆素原、尿胆素、尿胆红素在临床上称为尿三胆胆红素代谢过程250~400mg/天>3 000 mg/天3.4~17.1μmol/L (0.2~1.0 mg/dl)七、血清胆红素含量增高可出现黄疸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含量为3.4~17μmol/L (0.2~1mg/dl ),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不超过总量的4%。
胆色素代谢异常与黄疸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胆色素代谢减 缓或中断,从而引起黄疸
2
胆色素代谢异 常的类型
胆色点素代击谢添异常加的标类型题
根据胆色素代谢异常 的原因,可以将其分
为以下几种类型
胆色点素代击谢添异常加的标类型题
1
肝前性黄疸:由于胆道阻 塞或胆汁淤积等原因,导 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
而引起黄疸
2
肝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 损或肝功能异常等原因, 导致胆色素代谢异常,从
点击-添加标题
而引起黄疸
3
肝后性黄疸:由于胆道结 石、肿瘤或其他原因导致 胆道阻塞,从而引起黄疸
3
黄疸的症状
点黄击疸的添症加状 标题
01 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巩膜和 黏膜等部位的颜色变黄
02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症状
03 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肝性脑病、肝 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4
胆色素代谢异常与黄疸
>>
点击-添加标题
1 胆色素代谢异常的原因 2 胆色素代谢异常的类型 3 黄疸的症状 4 黄疸的治疗方法 5 总结 6 预防胆色素代谢异常和黄疸 7 总结
1
胆色素代谢异 常的原因
胆色点素代击谢添异常加的标原因题
胆色素代谢异常通常是由于胆道 阻塞、胆汁淤积或肝细胞受损等
原因引起的
5
总结
点击总添结 加标题
胆色素代谢异常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 响
了解胆色素代谢异常的类型和原因,及时诊断和治疗黄疸,是维护身体健康 的重要一环
同时,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饮酒、定期体检 和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胆色素代谢异常和黄疸的发生
肝胆生化(3)
肝胆生化(3)第三节胆色素代谢与黄疸胆色素(bile pigments)是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时所产生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胆红素(bilirubin)、胆绿素(biliverd in)、胆素原族(bilinogens)和胆素族(bilins)。
正常时主要随胆汁排泄,胆色素代谢异常时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黄疸。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一)胆红素的来源体内含铁卟啉的化合物有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等。
正常成人每天约产生250~350mg胆红素,其中80%左右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其他则部分来自造血过程中某些红细胞的过早破坏(无效造血)及部分来自非血红蛋白的其他含铁卟啉化合物的分解。
(二)胆红素的生成过程体内红细胞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衰老而被破坏。
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d,衰老的红细胞由于细胞膜的变化而被肝、脾、骨髓的网状内皮系统识别并吞噬。
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正常成人每小时约有1~2×108个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约6g血红蛋白,每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含4个血红素分子。
血红蛋白的分解,其珠蛋白部分被分解为氨基酸,再被利用;血红素则在上述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微粒体的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催化下,血红素分子中的α-次甲基桥(=CH―)的碳原子两侧断裂,从而生成CO、铁和胆绿素,此步反应需O2和NADPH的参与。
已知血红素加氧酶有三种异构体,即诱导型的血红素加氧酶-1和组成型的血红素加氧酶-2与血红素加氧酶-3,其中血红素加氧酶-1的分布广泛,可受血红素、缺氧等多种因素的诱导而使其表达增加,所以与血红素加氧酶-2和血红素加氧酶-3相比,血红素加氧酶-1在应激状态下对胆红素生成的影响更大。
血红素中的铁进入体内铁代谢池,可供机体再利用或以铁蛋白形式储存,一部分CO从呼吸道排出体外。
胆绿素进一步在胞液中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还原生成胆红素。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PPT课件
胆色素
胆素
80%为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其他则部分来 自造血过程中某些红细胞的过早破坏(无效造血)及部分来 自非血红蛋白的其他含铁卟啉化合物的分解。
3
胆红素的生成
部 位:肝、脾及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中 限速酶: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
4
△血红素是由4个吡咯环连接形成的环状化合物,并螯合1个二价铁离子。 △迄今为止发现人体内存在3种血红素加氧酶同工酶,即HO-1,HO-2, HO-3。 △血红素的主要作用是经催化后形成胆绿素,胆绿素再经进一步催化后还 原生成胆红素
19
黄疸的分类
溶血性黄疸:也称肝前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 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
肝细胞性黄疸:也称肝原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 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 致。血清游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浓度均增高。
阻塞性黄疸:也称肝后性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 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 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 成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
6
二、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胆红素:脂溶性,难溶于水
血液:清蛋白 胆红素
清蛋白—胆红素 复合物
增高胆红素的水溶性,有利于运输 限制胆红素通透细胞膜对组织造成毒性作用
7
某些有机阴离子如磺胺类、脂肪酸、胆汁酸、水 杨酸等可与胆红素竞争与清蛋白结合,从而使胆 红素游离出来,增加其透入细胞的可能性。 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 并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倾向的病人,对多种 有机阴离子药物必需慎用。
8
三、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9
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 ppt课件
胆绿素
NAD微 PH 粒 ++C 体 HO++F+e+胞液胆 还绿 原
素 酶
胆红素
2020/11/13
5
目录
• 生成部位: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 胞微粒体与胞液中
• 胆红素是非结合性的(未与葡萄糖醛酸等结 合)、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 液中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由于其结合很稳 定,并且难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肾脏排出。 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阳性反应。故称这 种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2020/11/13
13
目录
四、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为胆素原和胆素
(一)胆素原是肠菌作用的产物
*过程 结合胆红素
肠菌
游离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
氧化 胆素
还 原 胆素原
﹡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 -尿胆素原
﹡胆 素:i-尿胆素,粪胆素, d-尿胆素
2020/11/13
14
目录
(二)少量胆素原可被肠粘膜重吸收,进入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目录
(三)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至胆小管,再随胆汁 排入肠道,是肝脏代谢胆红素的限速步骤。
➢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是一个逆浓度 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 是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的转运蛋白;
➢胆红素排泄一旦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就可返 流入血。
胆红素的代谢与黄疸
Metabolism of Bile Pigment and Jaundice
2020/11/13
1
目录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类 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 (biliverdin) 、 胆 红 素 (bilirubin) 、 胆 素 原 (bilinogen) 和胆素(bilin)等。
黄疸产生的原理
黄疸产生的原理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的症状。
要理解黄疸产生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胆红素的生成、转运和代谢。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的色素。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为120天左右,老化或损坏的红细胞由脾脏及肝脏中的巨噬细胞清除,并释放出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被分解为血红素,然后它会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不溶解于水的间接胆红素。
这种不溶解于水的胆红素无法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需要通过肝脏转化成溶解于水的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进入肝脏后,会通过肝细胞内的麦格尼氏反应转化成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可以与胆汁酸结合形成胆汁,随后经过胆道系统排出体外。
一小部分直接胆红素也会重新回到血液中,被肾脏过滤并排出体外。
然而,当胆红素代谢发生紊乱时,黄疸就会产生。
黄疸的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1. 胆红素生成过多:当红细胞破坏增加,例如在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疾病等情况下,会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增加,从而生成更多的胆红素。
此时肝脏无法及时转化全部的胆红素为直接胆红素,导致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
2. 胆红素转运障碍: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素会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解于水的间接胆红素,然后被肝脏转化成溶解于水的直接胆红素。
然而,当肝细胞受损或胆道系统阻塞时,导致胆红素转运受阻,无法顺利转化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最终导致黄疸。
3. 胆红素排泄障碍:胆汁是胆红素的主要排泄途径,它通过胆道排入小肠,最终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但当肝脏受损、胆道阻塞或肝细胞内的胆汁排泄功能下降时,胆红素的排泄受到阻碍,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出现黄疸的症状。
此外,胆红素的颜色突出是由于它的黄色色素特性。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皮肤、眼球和黏膜等部位沉积形成,使得这些区域呈现黄色。
当胆红素在皮肤沉积时,可以通过腹腔镜检查和手指按压判断出是否存在黄疸。
综上所述,胆红素代谢紊乱是导致黄疸产生的原因。
黄疸的发生主要与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转运障碍和胆红素排泄障碍有关。
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课件
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异型输血后溶血、蚕豆病、 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非结 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泌能力,血中非结合 胆红素蓄积而出现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总结词
肝细胞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详细描述
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由于肝细胞受损,摄取、转 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出现黄疸。
各类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
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表现 为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皮肤、 巩膜轻度黄染,伴有贫血、肝脾
肿大等症状。
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受损引起,表现为直 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皮肤、 巩膜黄染明显,伴有肝功能损害
表现如恶心、呕吐、厌食等。
梗阻性黄疸
由于胆道梗阻引起,表现为直接 胆红素升高为主,皮肤、巩膜黄 染深重,伴有肝大、胆囊增大等
病例二: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治过程
总结词
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摄取、转化和排泄障碍,引发黄疸。
详细描述
患者因肝炎、肝硬化等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摄取、转化和排泄障碍,引发黄疸。治疗过程中需针对肝细胞受损 的原因进行治疗,同时采取药物治疗和人工肝支持等手段降低胆红素水平。
病例三:梗阻性黄疸的诊治过程
总结词
胆结石、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 ,阻碍胆红素的排泄。
胆红素代谢异常对黄疸的影响
黄疸发生
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 水平升高,引发皮肤、巩膜黄染
,即黄疸。
肝功能损害
长期胆红素代谢异常可导致肝细胞 进一步受损,影响肝功能。
神经毒性
过高的游离胆红素可对中枢神经系 统产生毒性作用,引起核黄疸等严 重并发症。
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
目录
两种胆红素旳区别
项目
别名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与重氮试剂反应 水中溶解度 经肾随尿排出
通透细胞膜对脑旳毒性 作用
游离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血胆红素 未结合 慢或间接反应
小 不能
大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肝胆红素 结合
迅速直接反应 大 能
无
目录
➢ 当血浆胆红素浓度超出34.2μmol/L(2mg/dl)时,肉 眼可见皮肤、粘膜及巩膜等组织黄染,临床上称 为显性黄疸。
➢ 若血浆胆红素升高不明显,在1~2mg/dl之间时, 肉眼观察不到皮肤与巩膜等黄染现象,称为隐性 黄疸(jaundice occult)。
胆红素
目录
• 生成部位: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 胞微粒体与胞液中
• 胆红素是非结合性旳(未与葡萄糖醛酸等结 合)、脂溶性旳,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 液中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因为其结合很稳 定,而且难溶于水,所以不能由肾脏排出。 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阳性反应。故称这 种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 属于高未结合型胆红素血症。 ➢ 此类黄疸是因为红细胞旳大量破坏,在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产生胆红素过多,超出了肝 细胞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旳能力,造成 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明显增高所致。
目录
• 原因:免疫性(异型输血)、生物性(原虫感染)、理化 性(烧伤、蛇毒)、遗传性原因(地中海贫血)
• 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生成增多﹥肝脏最大处理能力 • 特点:血清非酯型胆红素↑↑ • 粪、尿胆素原↑ • 尿胆红素(-) • 核黄疸
胆色素与黄疸课件
胆色素
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
胆色素
胆红素(bilirubin)
(bile pigment) 胆绿素(biliverdin)
胆素原(bilinogen)
胆 素(bilin)
胆素原族化合物无色外,其余均有一定颜色,故统称胆 色素
胆红素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代谢中心,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 黄色。
胆红素具有: 毒性作用
抗氧化(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
肝脏在胆色素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胆红素的生成
部 位:肝、脾及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中
限速酶: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
衰老红
血红 网状内蛋 皮白
珠蛋白
氨基酸 分解或再
细胞
细胞
血红素加单氧酶
识别 吞噬 血红素
胆绿素
NAD微 PH 粒 ++C 体 HO++F+e+胞液胆 还绿 原素 酶
肝在胆红素代谢中的作用
肝细胞膜特异受体 肝细胞浆内载体蛋白 内质网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联合作用
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化与排泄
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肠道中约10%~20%的胆素原可被 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 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腔,形成胆色 素的肠肝循环(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血胆红素
l
↑↑
↑
尿三胆
尿胆红素 —
—
++
++
尿胆素原 少量
↑
不一定
↓
尿胆素 少量
↑
不一定
↓
粪便颜色 正常
深
变浅或正常 完全阻塞
临床检验胆红素代谢及黄疸类型知识点
临床检验胆红素代谢及黄疸类型知识点胆红素代谢流程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
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素,血红素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处理,生成胆红素,胆红素在血液中与白蛋白结合,此时称为游离胆红素。
肝脏:胆红素通过白蛋白的运输作用到达肝脏,与葡糖醛酸结合成葡糖醛酸胆红素,此时称为结合胆红素。
肠道: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菌酶的作用下,脱去葡糖醛酸基,还原成为尿胆原。
尿胆原在肠道下段接触空气后被氧化为棕黄色粪胆素,并随粪便排出。
肠肝循环: 10%-20%的尿胆原被肠黏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胆道,此为经典的“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肾脏:少部分尿胆原经血液代谢于尿中,与空气接触后变为尿胆素。
黄疸1.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大量的游离胆红素无法被处理而潴留在血液中引起黄疸。
但肝脏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经胆管排泄正常。
因此,血液中没有结合胆红素,即尿胆红素阴性。
(游离胆红素是不溶于水的,与血清清蛋白结合运输,因此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因此,尿中是不会出现非结合胆红素的)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被破坏,肝脏处理游离胆红素能力下降,因而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
此外,肝细胞毛细胆管阻塞和胆小管受压迫,胆汁排泄受阻,导致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使血液中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尿胆红素阳性为最早出现阳性的检测指标之一。
3.梗阻性黄疸:即阻塞性黄疸,因胆汁淤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结合胆红素逆流进入血液,造成血液结合胆红素升高,因而从肾脏排出体外,尿胆红素呈现阳性。
另一方面,由于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进入肠道,肠道尿胆原生成减少,粪胆素减少,粪便呈白陶土色。
尿胆原阴性,尿胆素阴性。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肝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
过亲 生脂 物、 胞疏 膜水 ,, 有不 毒能 性透
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
胆红素代谢的过程
1.胆红素在网状内皮系统生成 衰老RBC Hb
珠蛋白
血红素
血 红 素 加 氧 酶 系
胆绿素
2.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及意义 1)运输形式
血液中以胆红素-清蛋白结合物而运输
许多外源性物质(如磺胺类药物等)
高胆红素血症与黄疸(jaundice)
1.高胆红素血症
凡能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摄取、结合、 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因素,均可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增 高,称高胆红素血症。
2.黄疸(jaundice)的定义
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引起 皮肤、巩膜、黏膜等黄染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3.黄疸的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
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
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黄疸。
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血清胆红素 类型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 尿胆原
尿内胆色素 粪便颜色
溶血性黄疸
高度增加
正常或微增
阴性
显著增加
加深
肝细胞性黄疸
增加
增加
阳性
不定
变浅
梗阻性黄疸
不变或微增
高度增加
强阳性
减少或消失
变浅或陶土 色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机制
新生儿的血清TB<86μmol/L。
原因: ●新生儿红细胞溶解过多;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高;
●缺乏Y蛋白;
●孕二醇对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有抑制作用; ●无效造血生成的血红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红素是由4个吡咯环连接形成的环形化合物,并螯合1个二价铁离子。 迄今为止发现人体内存在 3 中血红素加氢酶主要存在于肝、脾和骨髓 等讲解衰老红细胞的组织器官。 血红素的主要作用是经催化后形成胆绿素,胆绿素再经过进一步催化 后还原生成胆红素。
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泌入胆小管 血液中的胆红素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的形式运输到肝后,在被肝细 胞摄取前先与清蛋白分离,然后迅速被肝细胞摄取。 胆红素在内质网结合葡糖醛酸生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
问题讨论
1.哪些原因可以导致阻塞性黄疸?还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帮助确诊阻 塞的原因? 2阻塞性黄疸导致全身皮肤、巩膜出现黄染的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而未结合胆红素没有增 高? 4为什么小便黄如浓茶,大便呈陶土色,而尿胆红素+++,粪胆原、尿 胆原阴性?
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摄取 转化 排泄
受 体
载体蛋白-胆红素
载体蛋白 Y蛋白 Z蛋白
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为胆素原和胆素 经肝细胞转化 的葡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并还原生成 d-尿胆素原和中胆素原。后者可进一步还原生成粪胆素原,这些 统称为胆素原 大部分胆素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问题讨论1
一、是良性的病因,像是最常见的 (1)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石头阻塞了胆管,造成胆汁无法排入十二指肠。 (2)慢性胰脏炎病人形成胰头部假性肿瘤,从外而内压迫胆管。
(3) 胆管因发炎或手术后造成之狭窄。
(4)其他如罕见的胆道出血,血块阻塞了胆管,造成黄疸;肝吸虫或误入胆道的 蠕虫等。 二、是恶性的病因, (1)胆管本身或胆囊的恶性肿瘤(胆管癌) (2)胰脏头部癌 (3)华特壶腹癌──即十二指肠乳头癌 (4)肝癌栓塞子堵住胆管─ 即所谓的黄疸型肝癌 (5)癌症病患胆管旁之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 还可以用 B 超 、 CT 、 PT C( 经 皮 肝 穿 刺 ) 、 MR CP( 磁 共振胰胆管 成 像 ) 、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有创或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措施,以明确梗阻 原因
(bile pigment)
胆素原族化合物无色外,其余均有一定颜色,故统称胆色素
胆红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降解产物
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 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的胆红素,其中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 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小部分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 早破坏或者无效红细胞的生成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郑政 临床(2)班
胆色素的概念
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
胆色素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 胆红素(bilirubin) 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它是 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 胆绿素(biliverdin) 有毒性,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 不可逆的损害,但也有抗氧化剂功 胆素原(bilinogen) 能,可以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 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 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胆 素(bilin)
两种胆红素的区别
未结合胆红素 别 名 间接胆红素 未结合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结合
与葡糖醛酸结合
与重氮试剂反应
慢或间接反应
迅速、直接反应
水中溶解度
小
大
经肾随尿排出
通透细胞膜
不能
易
能
难
案例
患者男性,69岁,因“腹痛、腹胀5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入 院,小便黄如浓茶,大便呈陶土色。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 B超检查提示肝胆大小正常,肝内单管、胆总管、主胰管扩张,胰头 后方实性包块,考虑壶腹周围占位病变。 实验室检验:血清总胆红素406μmol/L,结合胆红素397.4μmol/L,未结 合胆红素8.6μmol/L,尿胆红素+++,粪胆原、尿胆原阴性。 初步诊断为阻塞性黄疸,胰腺癌?
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 肠道细菌
葡萄糖醛酸基
胆素原(无色) (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尿胆素原)
粪胆素
尿胆素
胆素
胆色素的肝肠循环
肠道中约10%~20%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 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腔,形成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转运蛋白 (MRP2)
问题2
由于肝内胆总管、主胰管扩张,血液
中胆红素过多,过量的胆红素会扩散 进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就会导致全 身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问题3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 120 天。
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经 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汁, 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由于 胆道阻塞,使胆汁无法顺利排泄, 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增高
问题4
血液里的胆红素增多,肾大量滤过胆
红素,从而造成小便黄如浓茶。由于 肝内的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到肠腔内, 使得肠腔内无胆素,胆素无法转化为 粪胆原,所以粪便呈陶土色。尿中的 胆素原增加了,故尿胆红素+++,而胆 素无法进入到肠腔内,故无法转化为 胆素原,从而粪胆原、尿胆原阴性。
大部分 胆素原(少量)
胆管 肾 小部分 胆素原 O2 胆红素 葡糖醛酸 葡糖醛酸胆红素
胆素原 O2 尿胆素 (尿)
粪胆素 (粪便)
肠管
血液胆红素含量增高可出现黄疸
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
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能力下降等 因素均可引起血浆胆红素增多。当血 浆胆红素含量超过一定值后称为高胆 红素血症。胆红素为橙黄色物质,过 量的胆红素可扩散进入组织造成组织 黄染,这一体征称为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