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第三章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复习资料汇总
第七章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学习目的和要求这一章分析资本的其他具体形式: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并相应地分析剩余价值的其他具体形式: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
通过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其他剥削阶级集团,如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家和大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参与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从而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和剥削的实质。
第一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投资于流通领域,独立发挥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形式。
商业资本家投资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来自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部分剩余价值是通过产业资本家的低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价值(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这种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由于商业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商业利润也只能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家不仅剥削了产业工人,而且也剥削了商业职工。
一、商业资本的产生和作用商业资本又叫商人资本,在历史上,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资本形式。
无论在什么生产方式下,商人资本的共同职能是用货币经营商品买卖,专门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
商人总是投下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资本,通过买卖商品的活动,收回货币并得到更多的货币。
所以,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G+△G)。
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和产业资本并列的商业资本,是具有客观基础的。
这是因为:第一,产业资本三种形式的职能,即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和商品资本职能是相对独立的。
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是,要使商业资本真正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形态,光有上述可能条件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在商品流通领域,推销商品这件工作已经不由产业资本家来兼任,而是专门由商人,即流通中的代理人来承担了。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备考资料(3)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备考资料(3)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是:G—W—G‘。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4、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5、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6、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7、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ABD)A.自行增殖的价值B.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一定的物品D.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E.一定数量的货币2.剩余价值(ABE)A.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B.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C.是由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D.体现着商品经济的一般经济关系E.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3.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BD)A.固定资本B.不变资本C.流动资本D.可变资本E.流通资本4.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BD)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C.降低雇佣工人工资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E.提高工人劳动强度5.资本家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BD)A.提高劳动生产率B.延长工作日C.改进生产技术D.提高劳动强度E.缩短必要劳动时间6.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CE)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7.相对过剩人口(BCD)A.产生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B.产生的原因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C.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D.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E.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ABC)A.单个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B.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矛盾E.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争夺剩余价值的矛盾三、名词解释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理解劳动力商品的 特殊性。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 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道德、历史因素 的影响。 2,劳动力商品价值不 是固定不变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降低和提高两种 因素的作用。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
2013-9-22
德语商 品为 waren
W (商品)
G (货币)
W (商品)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货币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商品,但商品类型不同。 3,此流通过程中,交换的目标是获取不同使用价值。 4,此流通过程中,两个交换均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
2013-9-22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3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 =
必需生活资料价值
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 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
2013-9-22 27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金
=
可变资本(v )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 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 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 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
2013-9-22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要点
全国高等教化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都在2004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2005年起作为该门课程自学考试的依据。
如何依据新大纲和新教材学好这门课程,取得良好的自考学习效果。
是广阔自学应考者所非常关切的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相识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政治经济学(财经类)是高等教化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考课程,它既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又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探讨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更的经济规律。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可以驾驭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变更的规律性,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坚决社会主义信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供应理论基础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对其他各种经济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和意义。
正因为政治经济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它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学问面比较宽,所以,在自学考试中,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学分相当多,达到6个学分。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以及这门课程的自学考试,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主要运用科学抽象方法来分析和探讨社会经济问题,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试验室中进行探讨,而只能结合实际经济生活,依靠人们头脑的抽象思维实力,通过概念、推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透过经济现象去相识和揭示客观经济事物发展的本质。
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必需多动脑筋,培育抽象的理论思索实力。
二、是这门课程的逻辑性强,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各个章节之间依次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前面章节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是理解后面章节理论和概念的前提。
各个重要原理相互之间,每个重要原理与相关的学问和概念之间,都有亲密的逻辑联系。
对于各章节之间、各个原理之间、各原理与相关的概念之间的这种内在逻辑联系,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理解和驾驭,从而真正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自考真题】全国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试题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试题课程代码:000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属于A.重商主义经济学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C.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使用价值A.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是抽象劳动创造的D.是交换价值的基础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A.社会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个别价值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所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剩余产品的出现6.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延长工作日的结果B.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果C.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D.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为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循环D.资本周转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A.生产阶段B.销售阶段C.消费阶段D.购买阶段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由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B.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构成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10.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价值B.企业利润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11.资本家投资银行业所获得的利润率相当于A.利息率B.土地收益率C.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1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A.劳务输出B.商品输出C.货币输出D.资本输出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B.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D.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4.现阶段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A.国家B.地方C.企业D.个人15.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A.下放产品定价权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交换C.物质资料的分配D.物质资料的生产17.以促进竞争、抑制垄断为目的的产业政策是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D.产业引进政策18.对退伍军人实施的特殊保障属于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助D.社会优抚19.借贷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A.对外无偿援助B.国际贸易C.对外直接投资D.国际间接融资20.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和输出技术属于A.进出口货物贸易B.对外资金交流C.对外技术交流D.国际劳务合作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考试真题整理(全套试卷)
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考试真题整理(全套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属于A.重商主义经济学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C.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使用价值A.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是抽象劳动创造的D.是交换价值的基础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A.社会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个别价值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所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剩余产品的出现6.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延长工作日的结果B.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果C.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D.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为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循环D.资本周转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A.生产阶段B.销售阶段C.消费阶段D.购买阶段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由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B.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构成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10.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价值B.企业利润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11.资本家投资银行业所获得的利润率相当于A.利息率B.土地收益率C.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1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A.劳务输出B.商品输出C.货币输出D.资本输出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B.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D.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4.现阶段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A.国家B.地方C.企业D.个人15.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A.下放产品定价权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交换C.物质资料的分配D.物质资料的生产17.以促进竞争、抑制垄断为目的的产业政策是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D.产业引进政策18.对退伍军人实施的特殊保障属于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助D.社会优抚19.借贷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A.对外无偿援助B.国际贸易C.对外直接投资D.国际间接融资20.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和输出技术属于A.进出口货物贸易B.对外资金交流C.对外技术交流D.国际劳务合作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政治经济学课件03_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1
(三)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决定积累量的因素
1、资本积累的动因 ◇ 内在的利益驱动 ◇ 外在的竞争压力 2、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既定条 件下,决定积累量的因素有: ★ 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 ★ 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利于积累 ★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越利于积累 ★ 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越利于积累
20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的社会影响 (1)产业后备军与蓄水池 (2)对在业工人的影响:资本家可以借机加
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周期性过剩 (2)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的过剩 (3)停滞的过剩人口:无业或基本无业
21
4、失业: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5、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 资本集中。
30
6、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 断提高,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下降,造 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又必 然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从而必然造成大 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7、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3
从物质形 态看
由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构成
资
本
构
成
从价值形 态看
由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构成
技术构成
决定
反映
价值构成
有机构成
14
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及原因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经济含义:
在总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 资本的比例不断提高;用于购买劳动力的 可变资本的比例不断下降。
这意味着随着资本的增加,总资本对生 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将快于对劳动力需求 的增长。
2018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汇总【1-4】
【导语】努⼒的苦读,把你的实⼒全部发挥,所有关爱着你的⼈,都会为你祝福、祈祷,努⼒备考,相信你会考出满意的成绩,榜上有名考⼊理想院校!以下是为⼤家整理的《2018⾃考《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汇总【1-4】》供您查阅。
【第⼀篇】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产阶级作为新⽣产⼒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的⼯⼈运动。
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命、建设、改⾰、开放中获得重⼤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产关系是⼈们在物质资料⽣产和再⽣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产关系是指直接⽣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与⼈的关系,⼴义的⽣产关系是指社会再⽣产过程中诸环节、诸⽅⾯的关系,既包括直接⽣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自考练习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自考练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4.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 b ) A.金融业 B.农业 C.工业D.旅游业4.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商业和服务业属于 C A.第一和第二产业B.第二和第三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4.根据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是( D )A.农业和工业B.轻工业和重工业C.工业和建筑业D.广义的服务业 4.根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是( C ) A.农业和工业B.轻工业和重工业C.工业和建筑业 D.工业和服务业4.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 C ) A.扩大生产场所 B.增加生产资料数量C.生产资料效率提高 D.增加劳动力数量 4.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 C )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 B.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D.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3.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 C ) A.商品生产过程 B.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C.再生产过程 D.生产关系生产过程5.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属于( C ) A.集约型增长方式 B.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C.粗放型增长方式D.内含型增长方式4.任何社会的再生产从其内容看( B ) A.既是粗放型的再生产,又是集约型的再生产 B.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3.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属于(A.外延扩大再生产 B.内涵扩大再生产 C.质量型扩大再生产D.效益型扩大再生产 5.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扩大再生产可划分为( C )A ) A.生产关系再生产和生产力再生产 B.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6.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属于( A ) A.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B.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C.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D.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5.经济发展( D )A.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B.着重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C.反映国民经济的质量变化,但不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D.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的质量变化3.反映一国经济活动总量的综合性指标是( B )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净值 C.国内生产总值D.社会总产值3.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是( D ) A. 国有收入B. 社会总产值C. 国民生产总值D. 人均国民收入4.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 D ) A.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 B.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 C.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 D.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4.从社会总产值中减去同期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价值是( a )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D.工农业生产总值4.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 D ) A.货币资本的价值 B.流通资本的价值 C.商品资本的价值D.社会总产值 4.从社会总产品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余的部分是( D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5.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 A ) A.社会总产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3.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 A ))A.国民收入B.社会总产品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4.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外净要素收入的差额为( D ) A.社会总产值 B.社会生产净值 C.国民收入 D.国内生产总值5.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变动的趋势是( B )A.第二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第一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B.第二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一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C.两大部类所占比重没有变化D.两大部类所占比重很难预测3.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划分是依据( D ) A.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B.农轻重产业结构C.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 D.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32.根据我国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主要包括( ABCD A.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 B.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E.流通部门32.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包括( ABCDE ) A.两大部类产业结构B.农轻重产业结构C.传统与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D.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E.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31.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包括(ABCDE ) A.综合性比例 B.部门之间的比例 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E.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3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途径主要有( BCD ) A.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B.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C.扩大生产场地D.增加劳动力投入 E.提高劳动者素质32.任何社会再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是( AB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D.价值再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 E.生产关系再生产33.从狭义看,产业结构可分为( ABCD ) A.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C.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 E.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3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 AB ) A.基础 C.主要组成部分 E.延续31.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概括地说有(ABCDE ) A.综合性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E.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41.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等价方式,因而不 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 生了价值增殖。因此,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 盾就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价值增 殖; 生产中,生产者只能创造价值,不能得 到除所创造以外的额外价值。
(3)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条件 要解释总公式的矛盾不能只着眼于流 通,也不能脱离流通单纯研究生产,必 须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 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 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马克 思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四、资本特征与属性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 程的统一: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价值形成过 程;价值增殖过程。
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
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 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人类劳动本身;劳动对 象;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在资本家监督下为 资本家劳动;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点:自主 劳动;劳动产品归社会和劳动者自己所有。
所谓 “人力资本”概念 所谓“人力资本”概念是建立在资本 主义经济关系造成的错觉基础上的一个 概念。它把人的劳动能力等同于资本, 这样就进一步混淆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 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有他人 劳动创造的价值这两种不同的收入获得 方式。
2、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作为 生产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没有其它生活 资料来源,只能为他人劳动以获取生活 资料。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是在历史变 革中产生的。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试卷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试卷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属于A.重商主义经济学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C.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使用价值A.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是抽象劳动创造的D.是交换价值的基础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A.社会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个别价值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所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剩余产品的出现6.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延长工作日的结果B.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果C.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D.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为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循环D.资本周转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A.生产阶段B.销售阶段C.消费阶段D.购买阶段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由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B.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构成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10.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价值B.企业利润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11.资本家投资银行业所获得的利润率相当于A.利息率B.土地收益率C.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1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A.劳务输出B.商品输出C.货币输出D.资本输出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B.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D.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4.现阶段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A.国家B.地方C.企业D.个人15.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A.下放产品定价权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交换C.物质资料的分配D.物质资料的生产17.以促进竞争、抑制垄断为目的的产业政策是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D.产业引进政策18.对退伍军人实施的特殊保障属于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助D.社会优抚19.借贷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A.对外无偿援助B.国际贸易C.对外直接投资D.国际间接融资20.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和输出技术属于A.进出口货物贸易B.对外资金交流C.对外技术交流D.国际劳务合作。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三)(1)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三)(1)12. 如何理解供求机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条件?答:(1 )什么是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彼此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更,又能引起价格的变更和竞争的开展。
(2 )供求机制的功能。
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
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标的目的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 )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更,供给与需求背离的时间、标的目的、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
供求关系在不竭变更中取得相对的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13. 为什么说价值表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答:价值是无不同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并非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
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它表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彼此比力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4. 什么是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及劳动生产率?答: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凹凸程度。
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15. 什么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什么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答: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必然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本身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各章节必背大题串讲资料
第一章导论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有哪些?(加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关于劳动过程几个要素的观点)3.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的作用是什么?4.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 试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 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7. 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规律的类型、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区别)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9.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第2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商品具有哪些属性?2.说明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区别与联系。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4.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5.怎样理解商品和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6.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什么劳动为基础计量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区分、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7.区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意义是什么?8.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9.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10.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1.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或简单商品经济)有哪些作用?(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中发生作用的形式有什么不同)12.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对我国国有企业重视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起着促进作用?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l、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2.货币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或货币和资本有什么区别?(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3.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或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什么?4.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5.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3.1 货币转化资本一、资本总公式运动过程一定量的货币更多量的货币资本总公式为:G—W—G’G′=G+⊿G(剩余价值)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比较(1)二者的流通形式不同:货币是W-G-W,为买而卖;而资本是G-W-G′,为卖而买。
(2)二者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W-G-W的本质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目的是为了取得新的使用价值;而G-W-G′的内容和实质则是全部为了使价值发生增殖,取得更多的货币。
(3)二者流通的趋势不同:W-G-W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目的达到后,商品生产者就退出流通,进入消费;而G-W-G′是为了价值增殖,价值增殖是没有止境的。
2、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资本首先是一种价值属性。
(2)这种价值属性具有增殖性。
(3)这种价值的增殖被冠以“剩余价值”,说明资本范畴实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价值决定规律资本总公式价值规律G—W—G’等价交换规律(一)矛盾解决前提条件1、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②不等价交换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2、离开流通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3、也不可能是G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必然在W上。
而且只可能在W的使用价值上,即对其使用价值的使用可以创造价值而且是比其价值更多的价值(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
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并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够自己支配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可能。
(2)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丧失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必然。
2、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即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了保证劳动力的延续,劳动者赡养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为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的费用劳动力使用价值:创造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的耗费就是劳动3.2 剩余价值的来源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劳动过程:1、概念:是劳动者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使用价值的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三章 参考答案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它必须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5.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是以生产资料存在形式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7.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8.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9.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0.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1.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剩余价值。
12.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3.是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14.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
15.是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16.是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④3.④4.③5.④6.②7.③8.④9.③10.③11.④12.②13.②14.①15.②16.④17.③18.④19.④20.②21.①22.④23.④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⑤2.③⑤3.①②⑤4.①④⑤5.①③④⑤6.①②③7.①③④⑤8.①②④⑤9.①④⑤10.①③11.①②③④⑤12.①②③④⑤13.①②③④⑤14.①③④15.①②③④⑤16.①②③④⑤17.①②④⑤18.①③⑤19.①③20.①②③④⑤21.①②⑤22.①⑤四、填空题1.商品—货币—商品(或W—G—W)货币—商品—货币(或G—W—G′)2.不会也不可能3.生活资料4.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5.可变资本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6.工作日长短(或工作日)7.剩余价值规律8.必要劳动剩余劳动9.劳动价值形成10.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11.剩余劳动劳动力12.个别价值社会价值13.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必要劳动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劳动1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5.劳动劳动力16.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17.经济强制1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五、简答题1.答:(1)资本总公式是:G—W—G′。
2018年10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课程代码:00009一、单项选择题:本小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属于(C)。
A重商主义经济学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C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为资本主义辩护、粉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产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马尔萨斯和法国的萨伊。
2、使用价值(B)。
A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是抽象劳动创造的D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解析:不论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A)。
A社会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个别价值解析:社会必要劳务时间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所执行的职能是(B)。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解析:流通手段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C)。
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中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剩余产品的出现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
A延长工作日的结果B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果C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D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解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为(A)。
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循环D资本周转解析: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B)。
A生产阶段B销售阶段C消费阶段D购买阶段解析: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由(A)。
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真题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课程代码:000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属于A.重商主义经济学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C.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使用价值A.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是抽象劳动创造的D.是交换价值的基础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A.社会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个别价值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所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剩余产品的出现6.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延长工作日的结果B.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果C.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D.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为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循环D.资本周转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A.生产阶段B.销售阶段C.消费阶段D.购买阶段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由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B.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构成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10.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价值B.企业利润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11.资本家投资银行业所获得的利润率相当于A.利息率B.土地收益率C.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1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A.劳务输出B.商品输出C.货币输出D.资本输出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B.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D.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4.现阶段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A.国家B.地方C.企业D.个人15.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A.下放产品定价权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交换C.物质资料的分配D.物质资料的生产17.以促进竞争、抑制垄断为目的的产业政策是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D.产业引进政策18.对退伍军人实施的特殊保障属于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助D.社会优抚19.借贷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A.对外无偿援助B.国际贸易C.对外直接投资D.国际间接融资20.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和输出技术属于A.进出口货物贸易B.对外资金交流C.对外技术交流D.国际劳务合作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
第三章
1、货币
①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两种使用价值)
②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 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价值形式
①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5种价值形式中可能单考其中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是简单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②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③ 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一种商品= 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④ 等价形式的3个特征:
⑴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⑵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3、价格
①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 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价值尺度(04简答,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① 是货币表现、衡量、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②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表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不同)
④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5、流通手段(06辨析,4分)
06辨析: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只能决定的。
①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不足值的铸币、纸币就是由此只能演化而来的)
④ 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但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W1-G-W2。
6、贮藏手段
①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 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 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具备储蓄手段功能,但在现实纸币流通条件下,也可储蓄作持币待购,但还是有区别的)
7、支付手段
① 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8、世界货币
① 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②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9、货币流通
① 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流通的、不断的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
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②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流通必须同商品流通相适应。
10、通货膨胀(08辨析,4分)
08辨析:金本位制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没有纸币流通)
①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 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
11、通货紧缩
① 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②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12、外汇
① 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包含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
② 动态外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以便清偿国际间债券、债务关系的一种活动。
③ 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通常情况下,外汇指的是静态含义。
④在国际结算的条件下,它包括:银行存款、商业汇票、银行支票、外国政府国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公司债券、股票及息票、外国钞票、有外汇价值的资产等。
13、汇率
① 汇率是指用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率,实际上,汇率是一种价格,是用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也即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价格,所以汇率也称为汇价。
② 汇率有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③ 汇率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④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国际收支状况、一国物价水平、国际间利率的差距、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外汇储备、财政状况。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1)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结合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性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
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 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汇率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汇率的变动。
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
(1)国际收支状况会产生直接影响。
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相反,逆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降。
(2)一国物价水平会影响其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物价上涨一般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
同时,一国货币对内币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子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从而导致汇率下浮。
(3)国际间利率的差距,将会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就会趋于上浮,反之,资本外流,汇率下浮。
(4)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是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一国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自动下浮,反之,自动上浮。
4、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① 货币层次的定义
②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M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通常称为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
M0和M1称为狭义货币,或交易货币,即主要用于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
把M2、M3、M4…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③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是为了把握流通中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不同流通性的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时就不能同样对待,应选择流通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时,中央银行对不同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各种金融机构作出相应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