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东晋时期
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的那点故事
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的那点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次的移民事件,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战争或者灾难的影响,许多底层百姓迫不得已背井离乡。
在一场场移民事件中,其实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次被称之为“衣冠南渡”的大规模汉族移民活动,并且持续时间达到了两个世纪之久。
这次移民事件的导火索,源于三国之后西晋王朝的腐败。
在三国时代以前,中国封建王朝对官员的选拔多来源于贵族阶层,不存在什么科举制度。
到了三国时代,曹操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
九品中正制的诞生,使许多寒门子弟可以依靠读书走入仕途,从很大方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而这种制度,也正是曹操在三国时代,手中人才济济的重要原因。
但是,曹操的这种制度,直接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导致世家大族对曹魏政权的不拥护。
后来的司马懿,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窃取了曹魏政权的胜利果实。
正因为司马懿代表着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换来了士族的拥护。
但是司马家族的晋朝,因为是士族拥护起来的王朝,自然会对士族们放纵一些,导致了倒行逆施的社会倒退。
逐渐地,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
而作为贵族阶层的士族们,却是奢侈无度。
在晋朝,是没有贪污这个概念的,即使某个官员被冠上贪污的名头,也无非是贵族之间的财产转移。
而三国时代,因为连年战乱,内陆兵员减少,为了弥补兵源不足,曹魏曾经利用少数游牧民族充实兵员为其卖命。
也正是在此刻,大批的胡人部落开始向内陆移民,与汉民杂居在一起。
而远在东汉开国时候,匈奴的一支投降刘秀,提出了要进入内陆聚居的要求。
谁也没有想到,一代光武大帝竟然同意了给这支匈奴划一块地方聚居,这也为后来的胡人闹事,埋下了伏笔。
汉族这个名字,其实在汉代以前并不存在,外族称汉族为“华夏”或者“诸夏”,并被视为炎黄二帝的直接后裔。
富庶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也就是黄河中下游一带。
那时候的南方并不具备现在的经济地位,反而是被称之为蛮夷之地的。
这样的情况和当时的气候,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甚至于文明起源有关。
中国历史朝代名称的速记口诀
中国历史朝代名称的速记口诀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高明,为普及历史知识而著《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并为之详加注释。
《四字歌》以四字为一句,共120句,480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让你轻松记住自夏朝建立至清朝灭亡,中国四千多年间数十个王朝兴亡更替的缘由和人物。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历史朝代名称的速记口诀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华民族,来自炎黄。
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禹传启夏,始立家邦。
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
幽王贪色,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东周洛阳。
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
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
赢政统一,自称始皇。
陈胜吴广,宁有种乎。
楚汉相争,高祖刘邦。
长安建汉,文景之治。
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风起云涌。
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光武中兴。
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
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华,掳走怀帝。
衣冠南渡,淝水东晋。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
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北魏东西,北周北齐。
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
自立隋朝,灭陈统一。
隋亡建唐,高祖李渊。
贞观之治,女主武王。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
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
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晋汉。
迨至后周,陈桥兵变。
匡胤建宋,仍都于汴。
沿袭后周,半统天下。
西夏辽金,栾渊之盟。
金袭汴京,靖康之难。
高宗南渡,行在临安。
鞑子蒙古,成吉思汗。
联宋灭金,崖山亡国。
铁骑欧亚,大都在燕。
洪武灭元,光复汉室。
成祖永乐,移都顺天。
阉党乱政,自成造反。
明帝崇祯,自缢煤山。
闯王进京,四十二天。
三桂清兵,辫子入关。
康乾两世,吃糠喝稀。
鸦片战争,列强侵犯。
太平天国,昙花一现。
戊戌变法,维新百天。
辛亥革命,中山世凯。
走向共和,溥仪逊位。
封建王朝,止于宣统。
自夏至清,年计四千。
速记口诀:第一种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建康(南京古称)详细资料大全
建康(南京古称)详细资料大全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康城范围东西南北各40里,有宫墙三重,南拥秦淮、北倚后湖、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处,宫城北有华林园,覆舟山有乐游苑,华林园、天渊池等宫苑点缀其中。
西南有石头城、西州城,东南有东府城、丹阳郡城,宣阳门至朱雀门间五里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城内外遍布佛寺,有大小寺庙五百余所。
建康城是中国传统礼教制度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古代都城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
六朝皇宫台城,宫殿壮丽巍峨,殿阁崇伟,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被历代所传诵。
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西方的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建康•外文名称:Jiankang•别名:建业、建邺、金陵等•行政区类别:国都•所属地区:东晋、南朝•下辖地区:宫城、石头城、丹阳郡城、东府城、南琅琊郡城等•*** 驻地:台城(皇宫及台省所在)•地理位置:今南京市•面积:东西南北各四十里(约400平方千米)•人口:230万•方言:金陵雅音•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鸡鸣寺、玄武湖、建康皇宫等历史,文化,城池,经济,人口,宫殿,历史建康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对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孙吴建国,遂以为都。
城周二十余里。
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玄武湖),处天然屏障之内。
东晋南朝沿以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县,城区范围扩为东西南北各四十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表格式)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点与面本是文学艺术辩证规律的一个术语,泛指文学作品描写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点和面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
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中,为了最有效地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笔者有意识设置并执行一个清晰的"点"——建康城,通过东晋南朝时期建康城的发展凸显历史的内在关联,以小见大将整节课串联起来,从而展示出该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完整面貌。
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部编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本课历史脉络复杂,时间线长,共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子目,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有着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大胆展示。
但对部分教学重难点的历史材料解读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稍显欠缺。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以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利用情景剧的形式帮助学生参与课堂。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南朝政权更替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视频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情景剧表演板书设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一章:衣冠南渡,华夏之正朔第二章:南朝中心,王气应瑶光第三章:人兴物阜,江南佳丽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南京招商宣传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南京这一城市,并介绍其古代名称—建康,引入新课观看视频通过身边的城市,将历史与生活拉近第一章:衣冠南渡,华夏之正朔介绍江南地区所在的具体位置向学生介绍展示本课主“城”公——建康城的历史沿革展示司马睿、祖逖、刘裕等东晋重要历史人物的信息卡,学生进行完善学生小组活动:完善东晋人物信息卡,并以角色代入的方式朗读其生平事迹。
《六朝人物》草稿:牛继马后,衣冠南渡
《六朝人物》草稿:牛继马后,衣冠南渡东吴的灭亡对南京这个城市来说,显然是有严重后果。
没有东吴就没有南京,现在东吴真的没了,被灭了,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南京老百姓当然无能为力,爱怎么办怎么办。
过去的日子里,此处乃孙吴的首都,是首善之府,江东豪门士族都以居住此地为荣,甚至一些北方人士也开始在此定居,譬如孙吴的老臣张昭,他本是彭城人,也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人,传至他的曾孙张闾时,在《晋书》本传中,已经著籍为“丹杨人”。
又譬如薛综,江苏沛县人,其孙薛兼在《晋书》本传中,也成了“丹杨人”,而且已成为江东大姓,成为地道的“南京人”。
现在改朝换代,他们又应该如何选择,何去何从。
出路倒是现成,有两条,一条是回老家,从哪来,滚回哪里去,一条是追随孙后主孙皓,去洛阳寻找机会,继续捞个一官半职。
回老家说容易,也不容易,你已经是一个南京的城里人,干吗还要回到乡间去呢。
当然,东吴时期的城乡差别,跟今天完全不是一回事。
去晋都洛阳追随孙皓,必须也得有那个资格,你得有那个名望。
就算你有那个资格,就算你是那个名流大家,去北方,仍然还是“亡国之余”,还是丧家之犬。
因此事实上,大多数人只能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和过去相比,东吴不在了,南京老百姓过日子还得一切照旧,太阳照样升起,大家还得像以前那样生活,只要还能活得下去。
胜利者照例要做些事,首先南京这个昔日的首善之地,原有的名称不能再保留,要改名,要拆分,像生日蛋糕那样切成几大块。
已经不再是首都了,建业之名不能再用,还是恢复更以前的名字,叫秣陵。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路过金陵,几个陪同的术士见金陵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嘀咕了一句:“金陵有天子气。
”秦始皇听了很不高兴,此地又不是天子脚下,怎么可以有王气,不就是想造反吗,立刻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南京改为秣陵。
“秣”是草料,意思是这里不配称作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东晋衣冠南渡11个皇帝,要不没有掌握实权,要不就英年早逝(一)
东晋衣冠南渡11个皇帝,要不没有掌握实权,要不就英年早逝(一)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
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一、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
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
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
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
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
但在当时也获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绍的高度评价。
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
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
王氏家园所在的琅邪国,是司马睿的封国。
司马睿的琅邪国在西晋算是大国公元307年九月,司马睿带着王导渡江至建邺。
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
南渡后,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公元316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
公元318年4年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消息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
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
盘点南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家、陈郡谢家、陈郡袁家、兰陵萧家
盘点南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家、陈郡谢家、陈郡袁家、兰陵萧家“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其中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述了乌衣巷曾经的繁华,以及当时王谢两大家族的没落。
其实,在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中,名门贵族多如牛毛。
但是,从对当时历史进程和对后世影响来看,也只有四家才是名副其实的望族。
也许有些读者已经猜到了。
他们分别是:琅琊的王家、陈郡的谢家、陈郡的袁家还有兰陵的萧家。
下面,笔者将逐一盘点这四家的风流人物和兴衰历史。
琅琊王家琅邪王氏兴起于汉朝,到了东晋时期已经发展为最高的门阀世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在当时并称“王谢”。
衣冠南渡时,琅琊王氏为东晋司马氏的政权建立和稳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第一望族”,时人皆谓“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有东晋著名丞相王导、东晋大将军王敦、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人。
整个家族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共出现过九位皇后,七位驸马。
南朝梁武帝时期,侯景举兵谋反,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乱梁”。
侯景在攻陷南梁的都城建康(现在南京)后,纵兵抢掠,极大的危害江南氏族的利益。
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由于拒绝了侯景提出的联姻,两大家族被侯景报复性地大屠杀,自此琅琊王家人才凋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陈郡谢家东晋士人衣冠南渡后,谢家还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士族。
东晋初年,谢裒为儿子谢石向琅琊的诸葛氏求婚,被诸葛恢以门第理由拒绝。
一直到谢万出仕,掌控了豫州之后,谢家子弟才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当时的谢万也被阮裕等人鄙视,称其为暴发户。
真正让谢氏成为东晋大士族的事件,就是公年383年的淝水之战了,此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精彩程度不逊于赤壁之战。
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人领导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前秦苻坚,从而保全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东晋追论功绩,追封谢安为庐陵郡公,封谢石为南康郡公,谢玄为康乐县公,谢琰为望蔡县公,陈郡谢氏一门四公,从此奠定了一流士族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十大世家大族
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十大世家大族一、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
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
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
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农杨氏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
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
三次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在什么朝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次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在什么朝代
导语:三次衣冠南渡众所周知,历史上主要有三次衣冠南渡,那么这三次衣冠南渡都是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三次衣冠南渡的原因一样
三次衣冠南渡
众所周知,历史上主要有三次衣冠南渡,那么这三次衣冠南渡都是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三次衣冠南渡的原因一样么?正式因为历史上有三次衣冠南渡,因此,为了区分这三次衣冠南渡,就在衣冠南渡前加上前缀词,例如“永嘉衣冠南渡”等。
三次衣冠南渡
中华文明从诞生到北宋大部分时期内,中原地区一直都是各个朝代的都城、经济中心。
但因为战乱、人口、政权等所在地的变迁,就形成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衣冠南渡”现象。
第一次衣冠南渡是在西晋时期,中原地区总是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周边的部落也开始了建立各自的政权,威胁西晋王朝,以致于酿成永嘉之祸。
因此,晋元帝率领文臣武将一起往南迁移,也就是历史上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也是首次大规模南迁。
第二次衣冠南渡是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正是因为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在这之后,胡族进攻中原,唐朝进入割据时代,混乱的五代十国等等,都造成了人口迁移。
因此,在中晚唐到五代十国这期间发生的衣冠南渡,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第三次衣冠南渡发生在靖康之难时期,公元1126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北宋都城,之后北宋灭亡,中原地区的那些汉族人大量向南方迁移,不久之后蒙古有占领了中原地带,久而久之,南方地区就成立南宋的统治中心,这一次的衣冠南渡就被称为“建炎南渡”。
生活常识分享。
南渡衣冠少王导赏析
南渡衣冠少王导赏析《南渡衣冠少王导》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王导的缅怀和敬仰。
王导是东晋时期的名臣,曾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首联“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开篇即点明了作者对王导的怀念之情。
南渡指的是晋室南迁,衣冠少王导则表达了王导在南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缺失。
北来消息欠刘琨则表达了对刘琨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颔联“黄云水驿秋笳噎,白日渔阳戍鼓喧”,描述了王导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能和功绩。
黄云水驿秋笳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王导在战争中的英勇气概和卓越才能。
白日渔阳戍鼓喧则表达了王导在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治理方面的功绩。
颈联“千古江山晋英杰,三分功业鲁诸生”,进一步强调了王导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千古江山晋英杰,表达了王导在东晋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分功业鲁诸生则用比喻的手法,将王导的功绩比作鲁国的三个杰出人物,强调了他在历史上的卓越地位。
尾联“萧瑟秋风今又是,惟有寒芜伴日光”,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萧瑟秋风今又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惟有寒芜伴日光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历史的悲剧会再次重演。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王导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通过对王导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的描述,强调了他在东晋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此外,《南渡衣冠少王导》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王导的缅怀和敬仰,可以更好地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文化、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三次衣冠南渡说起,看南方是如何超过北方,成为全国中心的
◆从三次衣冠南渡说起,看南方是如何超过北方,成为全国中心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的北方向南方大规模转移的现象,这三次分别给南方带来了不同的经济文化和其他发展,从某种层次上来说也算是实现了民族的统一,这三次分别是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南宋的靖康之难,不难看出早期这些政权都建立在北方,但是因为内乱或外患导致大规模往南迁移,最终顺利将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第一次衣冠南渡前的南方秦天命之国。
晋英雄之国。
鲁宗祖之国。
齐开放之国。
楚蛮夷也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是位于南方的一个政权,但是因为南方的偏僻所以也被称之为蛮夷之国,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南方是处于一个排斥的现象,而看当时的地图,确实优厚的资源都位于北方和中原,这是因为长江以北地区开发得较早一些,造成农业发达从而形成经济重心,比如最早的霸主齐国,正是因为土地的先天优势再加上人才的管理,最终率先在春秋称霸。
从楚国灭亡之后,天下开始大一统,秦朝和汉朝的首都都位于中原并无大规模南移的现象,可见当时南方虽有人口但是远不如中原繁华,直到东汉末年孙权在江东扎根,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这才有了继楚国之后的下一个南方政权。
这时候的南方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是论人力和技术还是远远不如北方,那么为何在后世的发展中南方以异军突起之势,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呢?这就是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还提供了先进的技术.那么三次不同时期的衣冠南渡,分别给南方带来哪些发展?第一次衣冠南渡:永嘉之乱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史通·邑里》其实可以将衣冠南渡简单的理解为中原政权遭到威胁,中原士族向南方迁移,第一次出现中原士族大规模向南方转移就是西晋末期,由于晋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所以导致大批士族和百姓往南方迁移,同时也代表着西晋的灭亡东晋的建立,南移之后大臣王导联合东吴士族辅佐司马睿上位。
什么是衣冠南渡?历史上三次的大规模衣冠南渡在什么时候?
什么是衣冠南渡?历史上三次的大规模衣冠南渡在什么时候?衣冠南渡,从字面上来看,衣冠指衣和冠,也泛指衣服和穿戴;礼服;代缙绅和士大夫;文明礼教。
南渡顾名思义向南而渡,古代晋元帝和宋高宗都渡过长江将都城迁到南方被称为南渡。
因此衣冠南渡是一历史事件,是指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南下。
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其南渡的背景和意义也都大致相同,或是为了躲避战乱或是为了掠夺土地。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迁移南下要追溯到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周边部族也开始逐渐的建立了各自的政权,是西晋王朝受到了威胁到,晋元帝为了躲避战乱与当时很多缙绅和士大夫一起渡江南下,因此晋元帝率领文臣武将南迁就是历史上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也是首次大规模南迁。
第二次衣冠南渡是在安史之乱的期间,因为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而胡族进攻中原也使唐朝进入了割据时代,混乱的五代十国都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因此在中晚唐到五代十国期间发生的衣冠南渡,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第三次衣冠南渡是在靖康之难时,北方的金兵攻克北宋都城致使北宋灭亡,大量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向南迁移,同时也使得蒙古部族在不久之后就占领了中原地带,久而久之南方地区便成为了南宋的新的统治中心,而这一次的衣冠南渡被称为建炎南渡。
中国的古代经过三次衣冠南渡,人口迁和都城的迁移使得经济中心有中原地区转向江南地区,近代的很多学者都在争论衣冠南渡主要迁移到到苏南浙北地区,根据《中国移民史》可以清楚地知道尽管几次衣冠南渡发起地区不同,但迁移的终点主要在江苏省和安微省,因此衣冠南渡只要迁移到哪里的问题已经了然。
据史料记载现在的南京、镇江一代是当初古代衣冠南渡移民驻扎最多的地区,而移民的主要来自是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江苏省之所以成为接纳移民最多的地区,或许是因为江苏省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但不可忽略的是东晋一直到南朝定都形成的一种对移民的吸引力吧。
六朝兴废事32——衣冠南渡
六朝兴废事32——衣冠南渡上次我们把十六国的大乱世做了一个了结,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与十六国同一时期的南方东晋的故事。
西晋王朝是一个自作孽灭亡的王朝,这些故事在一开始也已经说过了。
西晋灭亡之后,在南方做安东将军的司马睿正式继承了晋皇室的火炬,在建邺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延续了晋朝的统治。
公元316年,西晋朝廷首都长安被拿下,晋愍帝被俘虏,司马睿在第二年正式继承晋王位,延续了晋朝的统治。
公元318年,司马睿正式称帝,定都建邺,因为“邺”字犯了皇帝司马邺的忌讳,所以改建邺为建康,这就是今天的南京。
司马睿可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喽啰一举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这也是有着一段故事的。
司马睿,生于公元276年,字景文,是西晋王朝奠基者司马懿的曾孙,爷爷是琅琊(今山东临沂)武王司马伷(司马懿第五子),老爸是司马觐。
司马睿出生时,他和晋皇室的关系已经十分疏远了,如果不出意外,他是绝对不会当上皇帝的。
但世界是充满意外的,司马睿偏偏就当上了晋朝的皇帝,而且还是东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睿是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在史书上关于他父亲是否是司马觐还存在着意见的分歧,这就是著名的典故“牛继马后”的故事了。
话说当年司马懿十分威水,把皇帝都当玩具把玩,说一不二,完全冲着取代曹魏而去,但司马懿也是有担忧的,就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司马氏家族千秋万代传下去。
一天,司马懿闲来无事做看到了一部谶书,叫《玄石图》,书上面记载着一个“牛继马后”的故事。
司马懿当时心里就犯嘀咕了,觉得这个有点不吉祥,于是就叫占卜师为自己占卜,结果占卜师说的和《玄石图》预测的一样。
这可吓到了司马懿了,他十分担心自己司马氏家族会被别人取代,所以在掌权不久,就把自己手下一个叫牛金的将军毒死了,还对儿子司马师说是为了防止这姓牛的危害司马家族产业。
牛金死了,司马懿当然就解脱了,以为威胁就此结束。
但世事难料,人算不如天算,当将军的牛金死了,另一位叫牛金的家伙却出现了。
这就是司马觐家里的仆人牛金。
魏晋衣冠南渡、琅琊王氏
魏晋衣冠南渡、琅琊王氏上期:王澄终日醉酒,不理政务,轻率杀人,又弃众逃奔,引起杜弢之乱。
路过豫章去拜访王敦的时候,王澄对其军功视而不见,对王敦出言不逊,屡尽侮辱之意,使王敦越发忿怒。
王敦将其左右灌醉,命力士将王澄绞杀,时年四十四。
(回顾点链接)永嘉四年的西晋杜弢【1】起义始于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结束于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整整持续了四年,在这场变乱之外,正如前文所说,西晋政权也已经走到了末路穷途的地步。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汉主刘聪命晋怀帝着青衣奉酒,西晋旧臣不胜悲愤,令刘聪心生厌恶,后又有消息传来,说庾珉等人暗通刘琨,于是刘聪便将晋怀帝、庾珉等十余人全部杀了。
消息传到长安,皇太子司马邺即位,是为晋愍帝。
但此时的长安,“户不盈百,蒿棘成林;公私有车四乘,百官无章服、印绶,唯桑版署号而已”,显然已经被众人放弃了。
晋愍帝也深知这一点,便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
但实际上,即便是众望所归,亦或是不得不归的江东,也不尽如人意。
除了之前提到的对江东本地豪族信任不足,所任官员大多是中州逃亡过来的士族,因此“吴人颇怨”以外,司马睿最大的政治败笔在于此时对帮助自己立足江东的琅琊王氏起了忌惮之心。
当时司马睿府中参佐大多不问实事,以游山玩水,清谈自逸为要务。
录事参军陈頵出身寒素,对朝中流弊忧心十分,南渡后曾劝过王导,认为朝廷但以名望取官,以至于有才之士无法施展抱负,若能“明赏信罚,拔卓茂于密县,显朱邑于桐乡”,则大业可举,中兴可冀,但王导没有听从。
陈頵又劝谏司马睿说:“洛阳颠覆,正是因为朝臣都以小心恭恪为凡俗,以偃蹇倨肆为优雅,而现在僚属们继承了那时候的风气,恐怕又会复蹈前车之覆”,建议将称病不愿做事的官员统统撤职。
陈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所提的建议太过激进。
其时江东基业未稳,吴人并没有完全依附晋室,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安定江东,拉拢南渡士人才是最重要的事,王导后来所谓的“人言我愦愦(糊涂),后人当思此愦愦”,也是这个意思。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句话有没有历史依据?晋怀帝匈奴石勒晋愍帝刘渊八王之乱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句话有没有历史依据?晋怀帝匈奴
石勒晋愍帝刘渊八王之乱
亚平宁空心粉[网易内蒙古呼和浩特手机网友] 9 顶
衣冠”:东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衣冠楚楚。
因普通人家无力负担搬迁费用,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名门世族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
亚平宁空心粉[网易内蒙古呼和浩特手机网友] 9 顶
“衣冠”:东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衣冠楚楚。
因普通人家无力负担搬迁费用,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名门世族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
同时“衣冠”象征文明,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們心理的描述—以東晉王敦之亂為例〉、臺靜農〈詩人名士剽劫者〉。 2、蘇峻之亂;何謂「流民帥」?郗鑒、庾亮是怎樣的人物?蘇峻何以起事?亂
事平定,何人之功?溫嶠與陶侃各是怎樣的人物? 庾亮字元規,美姿容,善文論,性好老莊,風格峻整,動由禮節,閨門之內不肅 而成,時人或以為夏侯太初、陳長文之倫也。(《晉書.庾亮傳》) 石頭故事,朝廷傾覆,温忠武與庾文康投陶公求援。陶公云:「肅祖顧命不及見, 且蘇峻作亂,釁由諸庾,誅其兄弟,不足以謝天下!」于時庾在温船後,聞之, 憂怖無計。別日,温勸庾見陶,庾猶豫未能往。温曰:「傒狗我所悉,卿但見之, 必無憂也!」庾風姿神貌,陶一見便改觀;談宴竟日,愛重頓至。(《世說新語》) 陶侃性聰敏恭勤,終日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閒。常語人曰:「大 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但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
聞於後,是自棄也!」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 於江,將吏則加鞭扑,曰:「樗蒱者,牧豬奴戲耳!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 不益實用。君子當正其威儀,何有蓬頭、跣足,自謂宏達邪!」有奉饋者,必問 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還其所 饋。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 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作, 家足人足。嘗造船,其木屑竹頭,侃今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 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濕,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 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晉明帝太寧三年,325) 及薨,尚書梅陶與親人曹識書曰:「陶公神機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 抗諸人不能及也。」謝安每言:「陶公用法而恒得法外意。」(334) 3、桓温北伐;桓温是怎樣的人物?桓温揮軍進入關中,駐軍灞上,不入長安,
何以故? (桓)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少與沛國劉惔善,惔嘗稱之曰:「温 眼如紫石棱,鬚作蝟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晉書.桓温傳》) 北海王猛,少好學,倜儻有大志,不屑細務,人皆輕之。猛悠然自得,隱居華陰。 聞桓温入關,披褐詣之,捫蝨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温異之,問曰:「吾奉 天子之命,將銳兵十萬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 不遠千里,深入敵境,今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温 默然無以應,徐曰:「江東無卿比也!」乃署猛軍謀祭酒。温與秦丞相苻雄戰於 白鹿原,温兵不利,死者萬餘人。初,温指秦麥以為糧,既而秦人悉芟麥,清野 以待之,温軍乏食。六月,徙關中三千餘石而歸。以王猛為高官督護,欲與俱還, 猛辭不就。(胡注:猛不肯從温,温豈不欲殺之邪!蓋温軍已敗,匆匆退師,不 暇殺之也。)(穆帝永和十年,354) 4、桓温北伐,郗超的意見為何?郗超是一位怎樣的人物? 5、桓温北伐未成,進窺朝政,有不遜之志,何以未能得逞? 三、謝安主政,情勢何以扭轉? 1、謝安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北府兵如何組成?淝水之戰,何以擊敗苻堅? 安四歲時 譙郡桓彝見而歎曰:「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及總角,神 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弱冠,詣王濛清言良久,既去,濛子修曰:「向客 何如大人?」濛曰:「此客舋舋,為來逼人。」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晉. 書.謝安傳》) 謝安得驛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胡 注:言其喜甚也。史言安矯情鎮物。人臣以安社稷為悅者也,大敵壓境,一戰而 破之,安得不喜乎!屐齒之折,亦非安之訾也。) 2、孫恩之亂,因何而起?影響為何? 3、劉裕何以是「門閥政治」的掘墓人?
怎樣的人物?「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出處。 戴若思,名犯高祖廟諱。若思有風儀,性閑爽,少好遊俠,不拘操行。遇陸機赴 洛,船裝甚盛,遂與其徒共掠之。若思登岸,據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機 察見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遙謂之曰:「卿才如此,乃復作劫邪!」若思感悟, 因流涕,投劍就之。機與言,深加賞異,遂與定交焉(《晉書》) 參考讀物:唐長孺,〈王敦之亂與所謂刻碎之政〉、張 元,〈《資治通鑑》中關於
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課程綱要 96-12-21 擬 98-2-24 修訂 衣冠南渡----東晉時期
一、東晉政權如何建立?有何意義? 1、江東吳人如何看待這些南渡的士人? 2、南渡衣冠如何看待這個新來乍到的地方? 「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新亭對泣」,「擊楫渡江」各是怎樣的態度? 3、王導的政策:「為政以靜」與「結好新舊」,意義何在?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伍拾晉書王導傳多溢美條云:「王導傳一篇凡六千餘字, 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實乃無一事,徒有門閥顯榮,子孫官秩而 已。所謂翼載中興稱『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寅恪案,王氏為 清代史學名家,此書復為世所習知,而此條所言乖謬特甚,故本文考辨史實,證 明茂弘實為民族之功臣。……本文僅據當日情勢,闡明王導在東晉初期之功業一 點,或可供讀史者之參考也。…… 總而言之,西晉末年北人被迫南徙孫吳舊壤,當時胡羯強盛,而江東之實力掌握 於孫吳舊統治階級之手,一般庶族勢力微薄,觀陳敏之敗亡可以為證。王導之籠 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北人之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 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 功業〉) 指定閱讀:田餘慶,〈釋「王與馬共天下」〉載《東晉門閥政治》。 二、東晉政權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荊揚對立」指何而言?造成哪些事件? 1、王敦之亂;王敦起兵,原因為何?「刻碎之政」,指何而言?周顗、戴淵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