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称呼(一)
中国人名的几种称号
中国人名的几种称号古代中国人的号不仅是我们熟知的绰号、外号那么简单。
在古代,号有着很多的种类。
自号自号就是自己为自己所取的号。
古人的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陆游,号龟堂。
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
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
咸丰(奕)自号且乐道人。
2、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
朱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
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赠号古人增号,主要有三种情况: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
如李白,人称谪仙人。
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
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类似例子再如: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名(赠号):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完满word 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魏晋南北朝( 220 年— 589 年)朝代更替表东汉( 25—220)│ ┐┌ ————————————————————│ ↓ │蜀( 221— 263)———→ 魏( 220— 265)吴( 222— 280) ↓ │西晋( 265— 316) ←—————┘│┐┌ ————————————————————————————————│ │ ││ │ 十六国( 304— 439)│ ││┐│┌ ———————————————─——————————————— ││ ↓│ │┌——————【成汉】 (氐) 【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 347)( 304— 329)( 338— 376)│ ││↓│ │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一致 ←—【 后赵 】(羯)→ 冉魏(汉)→【前燕】 (鲜卑)│ 【前凉】(汉)││ 与前燕、前凉并存 ( 319— 351) ( 350—352) ( 337—370) │ ( 320— 376) ││↓ ↓ ↓││———————│↓↓东晋( 317— 420)————→ 前秦于 382 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一致 ←————— 【前秦 】(氐)│↑383 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场面( 351— 394)││┌ —————————————————————————————————│││┤││ │ │ │ │ │└— 西蜀(汉) 【西凉】(汉) 【后凉】(氐) 西燕(鲜卑) │( 405— 413) ( 400— 421) ( 386— 403) ( 384— 394) │ │ │ ┐ ││ │ ┌ ————————————— ││ ↓ │ │ ↓ ↓ │【北凉】(匈奴) 【南凉】(鲜卑) 【后秦】(羌)→ 东晋 【后燕】(鲜卑) │ (401— 439) (397— 414) ( 384— 417) ↑ ( 384— 409)│ │ │ │ │ │││││ │ ┌ —————┐││↓ │ │ │↓ ↓ │【西秦】(鲜卑) 【夏】(匈奴) 【南燕】(鲜卑) 【北燕】(鲜卑) ├————┐ │(385— 431) (407— 431) ( 389— 410)(409— 436) │ │↓↓ ↓↓ ││┌———————————————————————————————↓ │ │↓宋( 420— 479) 南( 420— 589) 北( 439— 581)北魏 ( 386—534)—→ 北魏于 439 年重新一致北方地区│ │ ││ ┐│ │ │ ┌ ————————————↓ │ │ │ │齐( 479— 502) 朝 朝 西魏( 534— 557) 东魏( 534— 550)↓ │ │ ↓ ↓梁( 502— 557) │ └——北周( 557— 581)←—————北齐( 550— 557)↓ │ │陈( 557— 589)→┴——————————┐ │↓ ↓隋( 581—618)注:① “↓、↑、←、→”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 “│”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中国古今对父母的称呼
中国古今对父母的称呼中国古今对父母的称呼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并称“父母”外,父母还有“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古人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怙恃”等称呼;此外,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也是对父母的并称。
关于父亲的称呼,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之称,又曾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亲。
后世对父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古今习见的对父亲称呼还有,“公”、“翁”、“尊”、“大人”、“爷”、“爹”、“爸”、“老子”等。
称自己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
此外,还有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
对于母亲的称谓,就常见的就是“母”,古今习用。
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作为对母亲的敬称。
萱草又称为忘忧草。
“萱堂”原指母亲所居住之处,故又用为对母亲的敬称,又简称为“堂”。
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来。
此外,古代官绅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于是就有“生母”、“亲母”等称呼。
生身母亲若为父亲正妻,则称生母,若为妾出,则称己母亲为亲母,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若自己是父亲的正妻所生,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少母”,此外,又称父亲的妾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考妣”是先秦时期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都可以用。
后世则称故去的父亲为“皇考”;称故去的母亲为“皇妣”,后来又改为“先考”、“先妣”。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探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探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汉语重要的质变期,文章从这个时期的亲属称谓词研究入手,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词大致有四种发展变化途径:继承、演变、新生和逐渐消失;并对其发展变化特点作了简要分析。
标签:亲属称谓词演变新生一词多义称谓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日常交际需要,表示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的称人名词,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类。
亲属称谓是反映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的名称或称呼。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的文化符号,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后产生的最原始的表示人类关系的称谓,其他的诸如社会称谓、帝王诸侯称谓、年龄称谓和情感称谓等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而产生的。
亲属称谓能系统直接地反映汉民族的宗教观念、婚姻制度、民族心理和礼仪风尚。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说:“中古,即魏晋南北朝,在汉语史的划分中相当于第四期。
这个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
”(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这么关键的“质变期”,其中的亲属称谓是重要的探讨研究角度。
笔者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东晋干宝的《新辑搜神记》(李剑国辑校版)、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试图通过对其中的亲属称谓的研究,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的整体使用情况,对其发展变化作简要探析。
本文拟与秦汉时期相比,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情况大致分为四类:与秦汉时期意义一脉相承的亲属称谓词、意义或用法发生演变的亲属称谓词、新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词、魏晋南北朝之后不再使用的亲属称谓词。
由此来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一、与秦汉时期一脉相承的亲属称谓“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是亲属称谓中的十个基本词,这类称谓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繁而且与秦汉时期一脉相承,语义稳定。
“父、母、夫、妻”是建立在婚配关系上的亲属称谓词。
“父、母”在《说文》中的解释为:“父,矩也。
魏晋南北朝
《青釉人骑兽器》 高17.7cm。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 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 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 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 卧,龇牙瞋目。人、兽之 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 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 青黄色釉。 此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 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 得的艺术珍品。
《北朝文吏俑》 高61厘米
•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 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 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 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 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 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 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 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瓷 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 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 色则可烧成黑瓷。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 黑瓷著名。
名称: 青瓷羊 制造年代: 三国 材料: 瓷土 规格: 长30.5厘米, 高25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 物馆
•
•
青瓷羊全身施青色釉,匀净无瑕,光采晶莹,造型十分美观,整体 作卧伏状,身躯肥壮,昂首张口,似正在咩咩而鸣,全身装饰划纹、 圆点纹,卷曲纹。羊头上布有一个圆孔,可以插蜡烛。从实物的形 态看,因东汉已出现了蜡烛,而此类羊、狮等器其背部或头部有孔 的皆为烛台。 中国古代“羊”与“祥”相通。古人还将羊看成知礼、有德、孝顺 的化身。跪伏的羊,更是温顺谦卑的象征,最符合中国人将道德与 审美合一的思想观念。
• 堆塑罐,又称谷他仓、魂瓶,是我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 的一种特有的随葬器物 。 东汉时期,五联罐已在浙江青瓷、黑 瓷中出现,其时作品上以五联罐为主 饰,仅见少量堆塑物,至西晋时,同 类器上部罐口和附设四小鞭均消失, 代之而起的是上半部为楼阁,下半部 仍如此器,楼阁上下均堆塑人物、禽 兽等形象,因而又被称为楼阁堆塑罐, 同时,由于用于陪葬且置放谷物,因 而又有丧葬罐之称 。
中国人辈分及称呼大全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与增多,男女比例失调,在不远的将来,许多姓氏不但要成为历史,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随着独生子女的谈婚论嫁,他们的下一代将没有姨,姑,叔,伯,表妹,表哥.....等, 到那时,不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来回味一下中国上下5千年的辈分与称呼吧!一.辈分名称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PP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的认识
南朝梁武帝最为重视文化发展,开启了江南灿烂的贵族文化,对北方的 士大夫有深切的影响。《北齐书》卷二四《杜弼传》载北齐文宣帝, “江 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 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 物流散,何以为国?” 政权的对立不只是武力战争,也有政治、文化的对抗,充分显示国际间 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民族问题
生产方式是向汉族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人们往往称之为“汉化”。 6、胡族国家的社会,民族成分甚为复杂 某一胡族国家,其成员决非只有该民族。 北魏的前身,即代国,有匈奴系的部族参与鲜卑部族联盟。 民族的融合,不只是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诸民族间的融合也是不可 忽视的。 7、二元统治结构的出现 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由某部族建立的国家,其管理机构或官僚 制,不足以统治复杂的社会。因此,胡族统治者会从晋朝的官僚机构借 鉴、模仿众多制度和官名。 虽然胡族政权引用汉族的官名,但政权的主体性及本身风俗并未放弃, 所以有胡汉二元统治的制度出现。如北魏王朝,有胡汉二元官制的存 在,直到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胡汉二元制度才逐渐为汉家制度取 代。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代所牵动的范围,涉及到东亚、北亚,所以,应以国际关 系的宏观角度、势力均衡的观点来考察。 七、南北战争与南北文化的竞争与交流 自东晋偏安江南,经宋、齐、梁、陈四朝,都曾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的 国家和北朝发生南北战争。(东晋时期的殷浩、桓温北伐,北魏太武帝 时期北魏南伐刘宋,北魏孝文帝北魏对南齐的征伐。如《魏书》卷五六 《郑羲传附郑道昭传》载北魏孝文帝南郑南齐时所作诗,“白日光天无 不 耀,江左一隅独未照。) 南朝、北朝之间,除战争之外,有和谈,也有使者往来。使者往来,对 双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有深切的影响。(主要是南朝制度对北朝胡汉混合 制度的影响) 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北朝国家向南朝学习汉族先进的典籍、 制度。
九代称呼对应表
九代称呼对应表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统治时间较长,为了便于称呼各个九代的皇帝,人们发展了一套称呼制度。
下面是晋朝九代皇帝的称呼对应表:一、晋武帝司马炎(256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创立者,他是晋室第一位皇帝。
在他位于晋阳(今太原)时,他的称号是“晋公”,在他称帝后,他的称号改为“皇帝”。
当时的朝臣对他的尊称是“圣公”。
二、晋惠帝司马衍(259年-307年)晋惠帝司马衍是晋朝的第二位皇帝。
晋武帝在去世前立下遗命让晋惠帝继位。
当时的朝臣对晋惠帝的尊称是“王爷”。
三、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年)晋怀帝司马炽是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继承了晋惠帝的皇位。
当时的朝臣对晋怀帝的尊称是“陛下”。
四、晋文帝司马昭(276年-290年)晋文帝司马昭是晋朝的第四位皇帝。
由于晋文帝在位时间较短,晋朝有时也称为晋炀帝时代。
史书上多称晋文帝为“文帝”,当时的朝臣对他的尊称是“陛下”。
五、晋殇帝司马纬(306年-307年)晋殇帝司马纬是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是晋炀帝之子。
由于晋殇帝的年幼,国家事务由权臣王衍代为处理,当时的朝臣对晋殇帝的尊称是“公子”。
六、晋砺帝司马奕(296年-322年)晋砺帝司马奕是晋朝的第六位皇帝。
由于他在位期间鲜有政绩,历史上有时也称晋砺帝为“敬帝”。
当时的朝臣对他的尊称是“陛下”。
七、晋穆帝司马聃(321年-325年)晋穆帝司马聃是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继承了晋砺帝的皇位并成为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晋穆帝是晋砺帝的侄子,当时的朝臣对晋穆帝的尊称是“陛下”。
八、晋哀帝司马丕(314年-355年)晋哀帝司马丕是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是晋殇帝的庶弟。
晋哀帝在位期间国家遭受了多次战乱,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苦难。
当时的朝臣对晋哀帝的尊称是“陛下”。
九、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晋孝武帝司马曜是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晋哀帝的儿子。
晋孝武帝执政期间,晋朝遭受了西北胡族的入侵,使国家陷入了动荡局面。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魏晋南北朝部分第一部分:常识1、美誉之称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玚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慷慨任气”的风格)三张二陆二潘一左: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大小谢:谢灵运、谢眺永明体:谢眺、沈约(注意对仗和音律)徐庾体:徐陵、庾信(2、诗人字号集等诗人字号诗集备注三国魏晋曹操魏武帝,“登高必赋”,“缘事而发”乐府旧题写诗曹丕《魏文帝集》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的诗篇较出名曹植子建《曹子建集》钟嵘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诸葛亮《诸葛亮集》蜀国丞相李密初仕蜀,后仕晋王粲《王侍中集》官为侍中,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作品多抒写悲凉慷慨之情(先依刘表,后归曹操)陈琳《陈记室集》先依袁绍,后归曹操。
以军檄文书闻名阮籍《阮步兵集》隐晦曲折(比兴手法、自然景物象征、神话游仙暗示;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嵇康嵇中散《嵇中散集》“越名教而任自然”,四言成就较高西晋左思太冲《左太冲集》代表作:《咏史》八首;《三都赋》,“洛阳纸贵”刘琨越石《刘越石集》仅存《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葛洪抱朴子《西京杂记》《抱朴子》《神仙传》西晋未为伏波将军,东晋初任司徒、咨议参军东晋陶渊明靖节先生《陶渊明集》田园诗;另一类寄托抱负,悲愤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谢灵运谢康乐《谢康乐集》东晋未,南朝初人;山水诗作家;永嘉太守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古代最有名的笔记小说,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得则高简瑰奇”鲍照《鲍参军集》官临海王刘子顼参军;长七言和杂言乐府诗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诗人字号诗集备注谢眺《谢宣城集》任宣城太守;山水诗;“永明体”丘迟《丘司空集》官至司徒从事中郎,长骈文和山水诗孔稚珪《孔詹事集》官至太子詹事,《北山移文》最著名江淹文通《江文通集》“江郎才尽”钟嵘称其“诗体总杂,善于摹拟”吴均《吴朝请集》《续齐谐记》官奉朝请;“吴均体”;多描山水景物,风格清新,艺术性较高。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李)冲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 卿议之。太后曰:“立三长 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 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何为而不可?” (魏书
李冲传)
• 1、设立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 • 2、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均田制是李安世提出。规定:男子15岁以上 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为备休耕,露田中倍授给。露田年满七十还 官。桑田不必还官。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 耕牛授田30亩,限四牛。地方官按官职大小 授给公田,剌史15顷,县令6顷。
史 实 辨 析
1、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 诸葛亮应自称“汉丞相”。
2、诸葛亮领兵攻打曹魏时曹操 已死,不可能率军迎战;“魏”是曹 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曹操 不可能打“魏”的旗号。
西晋、东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户数
魏 蜀 103万 28万
人口
443万 94万
兵力
60万 10.2万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 晋 内 迁 各 族 分 布 图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 鲜 卑 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 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人民 鲜卑 匈奴 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 羯 羌 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 氐 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 反晋。
二、八王之乱
3、走向分裂--八王之乱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十六国历史始于304年, 终于439年。起始与西晋 相叠,后期与北魏相叠。 十六国主要是由“五胡” 建立的,但也有部分汉 族政权。 十六国是一个习惯性称 呼,指此期立国较长的 十六个割据政权。另有 几个政权年代较短,不 在其列。拓跋鲜卑建立 的代-北魏亦未计入。 除立国川蜀的成(汉) 外,其余十五国均在北 方。
魏晋南北朝各个政权起止时间;如何理清魏晋南北朝369年历史30多个王朝?
魏晋南北朝各个政权起⽌时间;如何理清魏晋南北朝369年历史30多个王朝?魏晋南北朝,5个字轻松带过369年历史?还是梳理6条脉络捋清楚吧百度百家号19-05-2718:03⽥瑞安导读魏晋南北朝(220—589),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秦以来历时最长的⼤分裂时期,虽然中间有西晋的短暂统⼀。
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魏,到589年北周杨坚灭南朝陈,在长达369年中,除了各⽅粉墨登场,政权频繁更迭,战争连绵不断,还发⽣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
本⽂尝试从6条脉络出发,依次整理这段纷乱历史,与喜欢历史的朋友分享。
1、曹操⽗⼦率先垂范公元220年正⽉,曹操在洛阳病逝,⾄死也没把⾃⼰架到炉⼦上烤。
10⽉,⼉⼦曹丕迫不及待逼汉献帝让位,⾃⽴为皇帝,终于⼲了⽼爹⼀辈⼦没敢⼲的事。
改朝换代如此轻松,魏⽂帝甚是满意,封汉献帝刘协为⼭阳公,满⼝承诺“天下之珍,吾与⼭阳共之”。
刘协从不称职的皇帝岗位退休后,却成了⼀名称职的“郎中”。
为⼭阳公14年中,刘协夫妇悬壶济世,⾛乡串村为当地百姓治病,其和皇后曹节被民间誉为“龙凤医家”。
234年, 54岁的汉献帝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令以汉天⼦礼仪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这位⼀⽣担惊受怕的末代皇帝也得以善终。
雄⼼不已的曹丕40岁不到就挂了,长⼦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
229年,魏明帝追尊其⾼祖⽗曹腾为⾼皇帝,“对⾷夫⼈”吴⽒为⾼皇后,尊奉各位先帝神位进⼊洛阳宗庙,⾄此,曹腾成为曹魏王朝6位拥有帝号的⼈之⼀。
魏⾼皇帝—曹腾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叡魏元皇帝—曹奂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正统王朝正式追尊为皇帝的宦官,⼤概仅曹腾⼀⼈,这位中常侍如地下有知,定当⼼满意得。
2、司马⽗⼦如法炮制曹睿也是36岁英年早逝,临终⼜托孤不慎,遗命司马懿和曹爽辅养⼦曹芳继位。
曹爽哪⾥是⽼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对⼿,很快朝政⼤权落到司马⽒⼿上。
司马懿的⼉⼦司马师开始主宰魏朝廷,待司马师暴死,继其位者是他的弟弟司马昭,曹髦的切齿之⾔〝司马昭之⼼,路⼈皆知〞便是专横跋扈的司马昭的真实写照。
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
。
君
02
在正式场合或书面用语中,常常用“君”来尊称丈夫。
郎
03
在夫妻之间的亲密称呼中,可以用“郎”来称呼丈夫,表达亲
密和亲昵之情。
妻子称谓研究
妻
在夫系亲属称谓中,最常见的称谓是“妻”,通 常指的是妻子。
夫人
在正式场合或书面用语中,常常用“夫人”来尊 称妻子。
娘子
在夫妻之间的亲密称呼中,可以用“娘子”来称 呼妻子,表达亲密和亲昵之情。
舅舅称谓研究
• 舅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舅舅的称谓也是比较单一的 ,通常直接称为“舅舅”。这一称谓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 同,表示母亲的兄弟。舅舅在家族中地位重要,常常承担起 保护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04
魏晋南北朝夫系亲属称谓 研究
丈夫称谓研究
夫
01
在夫系亲属称谓中,最常见的称谓是“夫”,通常指的是丈夫
亲属称谓定义
亲属称谓是指人们相互之间的亲属关系所对应的称呼方式。
亲属称谓分类
亲属称谓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性别、血缘关系 、婚姻关系等。
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的特点
01 02
称谓复杂多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非常复杂,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们使 用不同的称谓,而且同一阶层、同一地区的人们也可能使用不同的称 谓。
反映社会风尚与习俗
亲属称谓受到社会风尚和习俗的影响,不同的称谓变化可以反映 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维系家族与亲情
亲属称谓在家族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明确的称谓界 定和仪式感,强化了家族内部的亲情与联系。
亲属称谓的社会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
亲属称谓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意义,它通过明确的亲疏关系界定,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魏晋南北朝称呼(二)
称女子:女郎,小娘子(注意,千万别用“小姐”一语!!!后来的北宋南宋才出现,而且是指三陪)“女郎”从《搜神记》可判断晋代已经有“女郎”一词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
” 便敕内:“卢郎已来,可令女郎妆严。
”且语充云:“君可就东廊,及至黄昏。
”内白:“女郎妆严已毕。
”《搜神记》婢女对外人也称呼自家主人的女儿为女郎。
她们不会说“我家小姐如何”,而是说“女郎如何”在《搜神记》好像只第三人称。
《太平广记》里唐朝有当面称呼为女郎的例子:翱因问曰:“女郎何为者?得不为他怪乎?”美人笑不答"小娘子"(娘子当时意思为姑娘,不是某人老婆)《太平广记》((刘)宋文帝元嘉三年八月,忽有一女子,衣青罗之衣,绝美,云:“王尚书小娘子,欲来访君”。
文昭问其所以,答曰:“小娘子闻君歌咏,有怨旷之心,著清凉之恨,故来愿荐枕席。
”言讫而至,姿容绝世。
(出《八朝穷怪录》))称男子:郎君,某郎,阿郎"郎君"(《陈书》寄字次安,少聪敏。
年数岁,客有造其父者,遇寄于门,因嘲之曰:“郎君姓虞,必当无智。
”)"某郎"(姓或者名+郎,比如独孤郎)"阿郎"(《南史》萧梁时代:法和收太子圆照兄弟三人,问圆照曰:“阿郎何以至此?”),"小郎"指小叔子(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
王献之与客谈义不胜,道韫遣婢白曰:“请与小郎解围。
”(出《独异志》)),但我在《太平广记》里看到唐朝有用“小郎”指代某家小兄弟,小男孩的意思。
“况小郎娘子魂识已随足下,慕足下深矣。
”称主人:郎主"郎主"(《宋史》奴客与符伍交接,有所藏蔽,可以得知,是以罪及奴客。
自是客身犯愆,非代郎主受罪也。
”)外人,或者仆人称呼主人的儿子:郎君(当时有公子一词,但当面一般不直接称呼公子,而是郎君。
公子多数用于第三人称)外人,或者仆人称呼主人的女儿:女郎,娘子总之,南北朝“郎君”“女郎”和后来“公子”“小姐”的用途是一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姓氏与封爵称谓——从吴简中的“步侯”、“吕侯”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姓氏与封爵称谓——从吴简中的“步侯”、“吕侯”说起苏俊林【摘要】吴简中的“步侯”、“吕侯”,分别为临湘侯步骘、番禺侯吕岱的封爵称谓.这种在封爵称谓中使用受封者姓氏的情况,秦汉时期还极为少见.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逐渐普遍化的倾向.王爵、公爵、侯爵甚至男爵的封爵称谓中,都有使用受封者姓氏的现象.此现象在南、北政权中都有存在.这种现象既是此时期世家大族强大、家族姓氏受到重视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会进一步推动姓氏在社会等级识别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家族相关的、带有私有属性的姓氏,其使用范围从官职扩展到封爵等国家公器上,说明家族等私人势力对国家事务影响的增强.【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28)002【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姓氏;封爵称谓;吴简;步侯;吕侯【作者】苏俊林【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5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多为贵族所有。
自秦汉以后,姓氏逐渐合一,且为社会上人人所有,成为人们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有门阀士族、寒门庶族之分。
郡望、大姓等带有家族姓氏的词汇成为此时期识别个人身份及家族地位的重要标识。
学界对郡望、大姓等研究较多,此不赘述。
但是在使用姓氏的诸多名号中,有在封爵称谓中使用受封者姓氏的情况,学界还未曾予以特别关注。
长沙出土的走马楼吴简中,出现了“步侯”、“吕侯”等带有受封者姓氏的封爵称谓,具有特殊意义。
学者对与步侯相关的“还民”研究较多,① 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王素、宋少华、罗新:《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文物》,1999年第5期;孟彦弘:《释“还民”》,《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于振波著:《走马楼吴简初探》,文津出版社,2004年,第40—42页;黎石生:《长沙走马楼所见“歩侯还民”简探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第107—112页;王素:《关于长沙吴简几个专门词汇的考释——<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释文探讨之二》,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二辑),崇文书局,2006年,第262—264页;胡平生:《说“步兵还民”》,《简帛研究二〇〇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4—252页。
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其中匈奴族属的有屠各、贺赖,赤沙或亦是;赤勒即敕勒,与丁零 / 高车同;羌渠、力羯, 为羯胡属。匈奴分布区域的变化:东汉时呼韩邪单于内附,其汗庭设在西河郡的美稷(今内蒙古 准噶尔旗北)。此后陆续安置的匈奴大概分布在北地(宁夏青铜峡南)、朔方(内蒙古磴口)、五 原(包头西)、云中(托克托北)、定襄(山西左云西)、雁门(山西代县西北)、代郡(山西阳高)。 人口约四五万人。数十年后,人口增长四五倍,达二十余万。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从“独居”“混居”到“聚居”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各政权的建立者,绝大多数是说阿尔泰语人群,“他们迁入长城以内 或靠近长城地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汉前期,其中相当一部分早已深入到 中原政权的腹心地区。这些游牧民族先是作为魏晋王朝统治下多族群社会的个别单元而存在,在 西晋末年的政治动荡中扮演了直接推翻西晋朝廷的角色。正是这些有鲜明部族特征的军事和政治 力量,把晋朝的政治和军事存在驱赶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中国南方,由此开始了北方中国的 十六国时代。十六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北朝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建立政权的群体、各政权统治集 团主要成员,其民族背景多与内亚阿尔泰人有关。这些进入长城以南的内亚人群及其后裔,基本 上都没有退回到草原上去,而是变成了农耕定居地区的人口,成为北朝末年开始的获得具有族群 意味的‘汉人’的一部分。” 表现在人事任用上,以本民族为先,次为其他胡族,再次为汉人。 以北魏为例,将相中胡族占 75%,汉族占 25%。金朝统治中原百年,三品以上京官共 158 人, 其中女真 101 人,占 64%。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教材精讲(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导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概况魏晋南北朝,现代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比较传统的称呼,这是因为在前四史最后一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奉曹魏政权为正朔,故有此种说法。
魏晋南北朝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是世人所熟悉的三国时期(220—280AD);第二个时期是由西晋一统至五胡十六国与东晋对峙时期(280—420AD);第三个时期是南北朝对峙时期(420—589A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政治上的分裂与混乱,东汉帝国在184AD受到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后,中央日渐衰弱,地方豪强势力和州牧刺史政府结合起来,事实上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到220AD,汉献帝刘协以禅让的合法方式将政权让与权臣曹丕,曹魏政权正式成为北方的合法统治者。
而南方的蜀汉和东吴政权也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统治,“三分天下”的局面得以出现。
263AD,魏灭蜀汉,统一的契机再次出现。
266AD,魏元帝曹奂以禅让方式将政权让与权臣司马炎,晋朝由此建立,晋武帝司马炎于280AD灭吴,三国归于一统,西晋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天下”的政权。
但晋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炎是个白痴,分封到地方的司马氏诸侯迅速起兵作乱,这就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彻底打乱了西晋在北方的统治秩序,自东汉时期移居内地的诸“胡”族藉此起兵争夺天下,北方由此陷入一片动荡之中,史称“五胡乱华”,北方自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失去对北方的控制后,南迁的北方世家大族与南方的世家大族结合起来,拥戴晋琅琊王司马睿继位,即晋元帝,在南方继续维持着晋朝的统治,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东晋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吸引大量北方民众南迁到东晋统治区域内,即所谓“侨民”,东晋也借此在其统治区域内建立了“侨郡”(侨州),以安置北方流民。
北方的十六国则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混乱,最终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下,于439AD 统一北方。
魏晋南北朝女子名整理
乱花间的霁月风光~~魏晋南北朝女子名整理(一)魏晋很流行单名,比如杨艳,左芬(兰芝),杨俊之类的,和本国上世纪末没有什么区别,不想做主要探讨对象。
南北朝开始流行复名,本文收集了当时史书,墓碑志上出现的女子复名,主要给写小说的网友们做参考。
东晋之后很多记载女儿名的资料里只写着“字”某某。
这让我很迷惑,开始以为她们的大名被避讳了,可后来发现北魏清河王元怿的三女儿元季葱在其兄,其夫的墓碑志上都只见字,而不见名,便有点怀疑是不是她只有一个“名字代号”。
晋时候的女子往往“字”“名”分明,可能因为当时时髦单名,不方便称呼,只好再起一个“字”便于生活中使用。
也许之后父母给女孩子起名不像给男孩子起名那么复杂,名,字都得齐全,所以很多女孩子只有一个“名”,或者说是“字”,于是乎文人们普遍把女子“名”和“字”混为一谈了。
同样的情况也见于男子,比如高百年的志中,直接写着他字百年,为什么不写上名?而正史里也没有提过他还有另外的“名字代号”。
怀疑“字”在这里就是“名”的意思。
可惜我的推测还没得到证实,下面的文字里,用括号括起了“字”,其余如果没有特殊指明的话,只是“名字代号”,不区别“字”和“名”。
如果有生僻姓氏的话,我会在姓名间加个“氏”作为割断,如“吐谷浑氏静媚”。
* 女儿名:(看上去很有些春秋遗风。
)某姬:元华(字遗姬,墓志中好像并不姓元,而是姓孟,双名元华),于仙姬,李贞姬,舆龙姬,明姬(这个姓氏不明),耿寿姬,王元姬,沈容姬,夏侯光姬(小字铜环),韩令姬(灵太后时宫女),司马令姬,蔡文姬,曹慧姬,王媛姬(晋怀帝的母亲,晋武帝的中才人。
),童秦姬,张安姬,卫姬王相姬、俊蒙文姬、瓽姬娥、瓽姬香、荔非贵姬、雷贵姬、成定姬、夫蒙荣姬、雷明姬、同(王帝)矢姬、同(王帝)文姬、同(王帝)树姬、同(王帝)照姬、夫蒙光姬,王简姬一作王兰姬。
想姬、男姬,石定姬(赵阿祥妻)朱双姬(孟阿妃小女儿)邱静姬(刘宋时人,名字出自墓志)刘茂姬(刘道怜孙女)杨容姬(潘岳的爱妻)。
“奴才”最早出现于魏晋 需皇帝认可了才能叫
“奴才”最早出现于魏晋需皇帝认可了才能叫导读:“奴才”,在中国似乎并不是什么好词语。
不过,即使是“奴才”这一称号,也不是随便就能叫的。
清朝的宦官,作为皇上的家奴,自称奴才是有的。
但如果一下上溯到唐代,宦官们也自称奴才起来,皇上们估计也只能目瞪口呆,不知所以然了。
奴才,是指待奉主子的奴仆,现在一般用于讽刺,含负面意义。
当我们看古装剧时,看到宫里的人对皇上说话时总爱自称奴才,听多了也就习以为然了。
其实,奴才在古时候最多是用来骂人的,而用来作为自称是清朝的事了。
所以您再看古装剧时,清代以前的人自称奴才那可就是开玩笑了,就好像《至尊红颜》中那位胖胖的唐朝宦官元宝和前太极殿总管太监段常德,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自己为“奴才”,元宝还和皇上说“您别拿奴才开玩笑了”,这哪儿是皇帝跟他开玩笑?是他和观众开玩笑呢!“奴才”,在中国似乎并不是什么好词语。
不过,即使是“奴才”这一称号,也不是随便就能叫的。
清朝的宦官,作为皇上的家奴,自称奴才是有的。
但如果一下上溯到唐代,宦官们也自称奴才起来,皇上们估计也只能目瞪口呆,不知所以然了。
“奴才”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始者刘渊就曾经因成都王颖不用其言而导致兵败,而大骂其为奴才。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明清时期,“奴才”的用法才逐渐扩大为某些人的自称。
清时期太监面对皇帝会自称奴才,满族大臣和入旗的汉族大臣面对皇帝也会自称奴才,而没入旗籍的汉臣却不自称奴才,即使官职再大,也不敢贸然自称奴才,只能称臣。
可见,“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
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
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
“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
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
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
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
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
具体如下:<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搜神记》《颜氏家训><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杂宝藏经》《贤愚经》《百喻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
(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谦二字:商、应,皆不仕。
~字”为“子”之误,故剔除;一些异文称谓,改动后纳入,如“婿”本文作“婿”,“蛭”作“侄”。
(4)王室贵族的专门亲属称谓,如“命妇、太子”不纳入研究范围。
(5)礼貌亲属称谓,指以敬称、谦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贵舅、贤从孙、家兄等;谥称亲属称谓,指以谥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先君、亡兄等。
不作为研究对象。
(6)对于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亲属称谓,因篇幅关系,且冯汉骥(1989)【副、胡士云(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体分析。
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辈称谓(一)祖父、祖母在这个时期,指称“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母”的称谓有“祖母、大母、母、祖亲”等,合称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表1祖父、祖母称谓(1)“祖亲”称呼祖母,出现于中古汉语时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志>:“祖初古拔,祖亲西长公主。
”(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
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
”“母”有时特指“祖母”。
如《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
(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世说新语•排调>:“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宜以子戏父!”(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
<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玉篇•女部》有收录:“婆,蒲何切,婆娑。
又婆母。
”可见汉代以后才有“婆”用在称呼上【5】。
(二)外祖父、外祖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外祖父的称谓有。
外祖父、外王父”两类,指称外祖母的称谓有“外祖母、外王母”两类,列表2如下:这部分称谓词都是沿袭上古汉语,其中“外祖父、外祖母”通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称呼外公、外婆的书面语。
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父辈称谓(一)父亲、母亲在这个时期,指称父亲的称谓有“父、考、君、公、侯、翁、耶、尊”八类,指称母亲的称谓有“母、妣、婆、姥、壹尔”四类,还有合称“亲、二亲”,列表3如下:表3父亲、母亲称谓(1)合称父母为“亲”,广见于先秦典籍,后世袭用。
在魏晋时期,“亲”专指母亲。
北魏《魏故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父灵遵,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广川哀王。
亲河南宇文氏,父伯升,镇东府长史悬氏侯。
“亲”在此特指“母亲”。
“尊”,<说文•酋部>:“酒器也。
”后引申对帝王等尊贵者的敬称,包括父母。
魏吉迦夜与昙曜共译《杂宝藏经•罗汉祗夜多驱恶龙人海缘》:。
复白父母言:‘愿尊先许听我出家。
”可专指父亲,<世说新语•品藻》:“问父日:‘刘尹语何如尊?”(2)称谓词“老父”老母”在上古汉语时期指年老的父亲、年老的母亲;至中古汉语时期,词素“老”的意义开始虚化,成为一个只起补充音节作用的词头。
“老父~老母”意同“父“母”。
如<世说新语•政事>:“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晋书•周琥传》:。
境日:‘蒙国厚恩,以至今日。
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
”文中的“老父~老母”并不在于指父亲或母亲年老,而是在社会交际中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带有谦称的意味。
“阿父~阿母”是中古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在汉译佛经的影响下。
“阿”逐渐虚化为一个无义的音节形式【6】。
<南史•谢晦传>:“晦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聪明有才貌。
被发徒跣与晦诀日:‘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
奈何狼籍都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3)“大君”指称父亲,是三国时期的新生称谓,见于<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载董昭与袁春卿书日:“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
”敬称袁春卿的父亲为“大君”,<汉语称谓大词典》失收此义项。
“侯”指称父亲,通行于魏晋时期。
<三国志•吴志•蒋济传》注引<列异传》:“愿母为白侯,属阿令转我得乐处。
”蒋济爵为陵亭侯,其子称之为“侯”。
如果说这可能是从他称谓,沿属吏及奴仆之辞,那么《梁书•吉粉传》载廷尉谓吉羽;}日:“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
”吉珊之父职为吴兴原乡令,而廷尉对吉粉称其父为“尊侯”,“侯”已经成为亲属称谓了,“尊”在亲属称谓之前表示礼敬。
又如《世说新语•言语》:“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
主人问病,日:‘患虐也。
’主人日:‘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颜氏家训•风操》:。
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日:‘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
”二书没有提及其父的职位官衔,“侯”都是父亲的意思。
“侯”原是表示爵位的封号,与“公”同属于五等爵位。
“公”同时也可以指称父亲,《战国策•魏策一>:“(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行。
”因为这个关系,“侯”相因生义,产生出“父亲”的意义来了。
“阿翁”是在亲属称谓“翁”的前面加一词头“阿”,指称父亲,魏晋时期口语化的亲属称谓,见于《三国志•魏志•武文世公王•赵王干传》注引《魏略:》:“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
”“耶”指称父亲,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
”《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
爷”,<说文解字》未收,梁顾野王《玉篇•父部>:“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
”“所估”指称父亲.见于《全后汉文•郎中郑固碑》:“陨命颠沛,家失所怙。
~所”是古汉语中的名词化标记,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使之成为体词性成分。
“所怙”本是“恃估、依赖的物体(或人)”的意思,其中“怙”是动词,“所”加在“估”前,使其名词化,最终从词组转化成为一个称谓词。
“所估”是依赖、恃怙的意思,故常在强调失去依赖对象时使用。
(4)“姥”字《说文》未收,《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今以女老为姥。
”泛指老年女人。
中古汉语时期,“姥”可指称母亲,如《乐府诗集•琅琊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炸”见于《颜氏家训•风操》:“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
”《集解>引刘盼遂:“按江东人痛呼祢,当是呼盘尔。
烁者,母之俗字,人穷则呼母,古今不异。
”“慈~慈阴”指称母亲,反映了严父慈母、男阳女阴的中国传统思想。
晋潘岳《闲居赋》:“寿觞举,慈颜和。
”王羲之《杂帖》:“建安灵柩至,慈阴幽绝,垂卅年。
”(二)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父亲的兄弟不分长幼,合称为“诸父、从父、阿父”;分开指称,关于伯父的称谓有“伯父、世父”两类,关于叔父的称谓为“叔父”。
他们的妻子,分别为“伯母”“叔母”,列表4如下:表4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称谓(1)魏晋时期出现了以“阿父”称呼父之兄弟。
例如《宋书•王球传>:“球徐日:‘阿父在,汝亦何忧!”<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七年>:“阿父在,汝亦何忧!”胡三省注:“江南人士呼叔父、伯父为阿父,亦为伯父、叔父者以自呼。
”又《宋书•二凶•刘劭传>:“义恭诘劭日:‘我背逆归顺,有何大罪,顿杀我家十二儿?’劭答日:‘杀诸弟,此事负阿父。
”在古人看来,叔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宋代王桥在《野客丛书•弟侄献言》中指出:“兄弟之子犹子也,古人视以父道⋯⋯而事叔亦以子礼,叔侄之分,与父子同。
”因此古人有称叔侄为父子的,如《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
”疏广为太子少傅,其兄子疏受为少傅。
《世说新语• 文学》:“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
”指殷融和兄子殷浩。
《晋书•谢安传》朝廷欲委谢玄以要职,谢安以为“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谢安谢玄为叔侄关系。
相应的,侄辈以“父”称呼叔伯,又如《南齐书•郁林王纪>:“中书令何胤以皇后从叔见亲,使直殿省,尝随后呼胤为三父。
”《梁书•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
”①皆是证明。
(2)六朝时期新生“伯、叔”称谓。
<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界单呼伯、叔。
”(三)姑母、姑父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姑母的称谓为“姑”,指称姑父为“姑夫”,列表5如下:表5姑母、姑父称谓指称姑父的称谓,先秦汉语时期尚未出现。
至三国时期,新生称谓“姑夫、姑婿”。
<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李恢)仕郡督邮,姑夫爨习为建伶令。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汉嘉郡界旄牛夷种类四千余户,其率狼路欲为姑婿冬逢报怨,遣叔父离将逢众相度形势。
”(四)舅父、舅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舅父的称谓为“舅”,舅母为“舅母”,列表6如下:表6舅父、舅母称谓舅父舅母舅舅,舅氏舅母舅母“舅母”是六朝的新生称谓。
《世说新语-言语>:“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宜以‘渭阳’为名。
”刘孝标注:“按《魏书》,帝于后园为象母起观,名其里日渭阳。
然则象母即帝之舅母,非外祖母也。
”(五)姨母、姨父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姨母的称谓有“从母、姨”三类,指称姨父的称谓有“姨父”类,列表7如下:表7姨母、姨父称谓(1)“阿姨”出现比较晚,原是在佛教典籍中称呼比丘尼,<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九:“今称比丘尼为阿姨者,有云:以大爱道比丘尼是佛姨母,故效唤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