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称呼(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
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具体如下:<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搜神记》《颜氏家训><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杂宝藏经》《贤愚经》《百喻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
(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谦二字:商、应,皆不仕。~字”为“子”之误,故剔除;一些异文称谓,改动后纳入,如“婿”本文作“婿”,“蛭”作“侄”。
(4)王室贵族的专门亲属称谓,如“命妇、太子”不纳入研究范围。(5)礼貌亲属称谓,指以敬称、谦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贵舅、贤从孙、家兄等;谥称
亲属称谓,指以谥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先君、亡兄等。不作为研究对象。(6)对于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亲属称谓,因篇幅关系,且冯汉骥(1989)【副、胡士云
(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体分析。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辈称谓
(一)祖父、祖母在这个时期,指称“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母”的称谓有“祖
母、大母、母、祖亲”等,合称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表1祖父、祖母称谓(1)“祖亲”称呼祖母,出现于中古汉语时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志>:“祖初古拔,祖亲西长公主。”
(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
“母”有时特指“祖母”。如《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
(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世说新语•排调>:“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玉篇•女部》有收录:“婆,蒲何切,婆娑。又婆母。”可见汉代以后才有“婆”用在称呼上【5】。
(二)外祖父、外祖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外祖父的称谓有。外祖父、外王父”两类,指称外祖母的称谓有
“外祖母、外王母”两类,列表2如下:
这部分称谓词都是沿袭上古汉语,其中“外祖父、外祖母”通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称
呼外公、外婆的书面语。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父辈称谓(一)父亲、母亲
在这个时期,指称父亲的称谓有“父、考、君、公、侯、翁、耶、尊”八类,指称母亲的称谓有“母、妣、婆、姥、壹尔”四类,还有合称“亲、二亲”,列表3如下:
表3父亲、母亲称谓(1)合称父母为“亲”,广见于先秦典籍,后世袭用。在魏晋时期,“亲”专指母亲。北魏《魏故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父灵遵,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广川哀王。亲河南宇文氏,父伯升,镇东府长史悬氏侯。“亲”在此特指“母亲”。
“尊”,<说文•酋部>:“酒器也。”后引申对帝王等尊贵者的敬称,包括父母。魏吉迦夜与昙曜共译《杂宝藏经•罗汉祗夜多驱恶龙人海缘》:。复白父母言:‘愿尊先许听我出家。”可专指父亲,<世说新语•品藻》:“问父日:‘刘尹语何如尊?”
(2)称谓词“老父”老母”在上古汉语时期指年老的父亲、年老的母亲;至中古汉语时期,词素“老”的意义开始虚化,成为一个只起补充音节作用的词头。“老父~老母”意同“父“母”。如
<世说新语•政事>:“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晋书•周琥传》:。境日:‘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文中的“老父~老母”并不在于指父亲或母亲年老,而是在社会交际中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带有谦称的意味。
“阿父~阿母”是中古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在汉译佛经的影响下。“阿”逐渐虚化为一个无义的音节形式【6】。<南史•谢晦传>:“晦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聪明有才貌。被发徒跣与晦诀日:
‘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籍都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3)“大君”指称父亲,是三国时期的新生称谓,见于<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载董昭与袁春卿书日:“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敬称袁春卿的父亲为“大君”,<汉语称谓大词典》失收此义项。
“侯”指称父亲,通行于魏晋时期。<三国志•吴志•蒋济传》注引<列异传》:“愿母为白侯,属阿令转我得乐处。”蒋济爵为陵亭侯,其子称之为“侯”。如果说这可能是从他称谓,沿属吏及奴仆之辞,那么《梁书•吉粉传》载廷尉谓吉羽;}日:“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吉珊之父职为吴
兴原乡令,而廷尉对吉粉称其父为“尊侯”,“侯”已经成为亲属称谓了,“尊”在亲属称谓之前表示礼敬。又如《世说新语•言语》:“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日:‘患虐也。’主人日:‘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日:‘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二书没有提及其父的职位官衔,“侯”都是父亲的意思。“侯”原是表示爵位的封号,与“公”同属于五等爵位。“公”同时也可以指称父亲,
《战国策•魏策一>:“(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行。”因为这个关系,“侯”相因生义,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