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名词解释 糖糖韩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1. 隋唐五代文学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不仅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2. 隋唐五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歌尤为突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诗之盛世”。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 唐诗:唐诗是指唐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清丽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仙:诗仙是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和价值的诗人,其作品被后人奉为经典,影响深远。

代表诗仙的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3. 诗魂:诗魂是指诗人在创作时所表现出的灵魂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魂常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创作天赋和情感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现感情、抒发思想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隋唐五代时期,散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范畴。

5. 骈文:骈文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散文体裁,是汉语散文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格调优美、语言富丽,常用于叙事、议论等文体。

6. 题咏:题咏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以诗、赋、散文等形式来歌颂、赞美某个主题或对象。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题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常见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7. 韵律: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音韵结构的安排和运用,造成诗歌的音韵美感。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韵律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为诗歌的表现和传达增添了魅力。

8. 词牌:词牌是我国古代词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词曲创作的重要途径和规范。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词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古代词曲创作的基础。

文化常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化常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化常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一、建安诗歌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从公元 196 年至 220 年。

建安诗歌是指以这一时期为中心的汉末魏初的诗歌,建安诗人主要是曹操、曹植、曹丕父子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士。

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简练刚健的特点,文风慷慨悲凉,被誉为“建安风骨”。

建安诗人成就突出的是曹操、曹植。

建安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大量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为五言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开始了五言古诗蓬勃发展的时代。

二、田园诗与山水诗(一)田园诗1.陶渊明陶渊明(365~427),是东晋时期,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他 40 岁时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天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参加农业劳动,接触劳动人民,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被后人称为田园诗。

他开创的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2.陶渊明代表作(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二)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东晋诗人谢灵运(385~433)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三、南北朝民歌现存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其内容基本健康,多反映了青年男女之间坚贞爱情。

南朝民歌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短小,大多数五言四句;大量运用双关语,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采用对形式。

北朝民歌包括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创作,反映社会生活广泛,同南朝民歌迥异其趣,主要特点是:语言质朴无华,粗狂率直,不用隐语;风格刚健豪放;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以及七言古体与杂言都用。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1、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2、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3、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外在条件:颖悟、旷达、真率。

4、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5、曹操的《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较为完整的山水诗。

6、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曹丕的新变: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8是指汉献帝建安时期至魏明帝曹叡时期的文学创作,其间包括了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三个历史阶段。

9、曹植的诗锺嵘《诗品》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10、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11、王粲“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三首。

王粲长于辞赋,琳、瑀之章表书记。

12、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13、蔡琰:《悲愤诗》。

14、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是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等诗人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

其内涵是: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15“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16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17是指从泰始到元康间约30多年的文学创作情况。

以陆机、潘岳是为代表,诗风趋向于繁缛绮丽,讲究文辞的华美,一改汉末建安时期的古朴文风,使诗歌创作更加趋向于文人化、贵族化。

18、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二描写由简单趋向复杂;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魏晋文学名词解释阿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一种特质汉末建安时期,代表诗人:三曹、七子、蔡琰。

内容:五言诗为主要文体,反映现实战/人民苦难,抒发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风格:悲凉慷慨。

正始诗歌正始时期黑暗势力下,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

代表:阮籍、嵇康。

诗歌与玄理结合,有建安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远,寄托深远。

太康诗风西晋诗歌的主流,以陆机、潘岳、左思为代表。

表现个性,抒发私人感情/文采绮靡,追求形式技巧,语言繁缛。

—诗缘情而绮靡南北朝乐府民歌——对唐诗影响深远。

南:载于《乐府诗集》清商曲词和杂曲歌辞。

多情歌,反映人民爱情生活。

清新婉丽。

《西洲曲》抒情长诗北:载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辞和杂曲歌辞。

内容多(战争爱情游牧),反映现实和人民生活。

粗犷豪放。

《木兰诗》叙事长诗玄言诗兴起于东晋,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

是山水诗的前身。

内容:将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玄释合流。

缺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情感。

代表孙绰、许询。

永明体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形成于南朝永明年间,称为“永明体”。

特征:讲声律、对偶。

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谢脁:用平仄四声创造诗歌声律。

形成近体诗的雏形。

为唐诗提供声律基础。

宫体诗——徐庾体南朝宫体诗,代表:庾信、萧纲(始于)。

内容: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

风格轻艳、柔靡缓弱。

注重爱情心理的描写和辞藻。

新乐府运动中唐诗歌创作运动。

代表:白居易、张籍、王建内容:自创新题,用乐府诗体的叙事手法、通俗语言,反映社会现实,进行政治批评。

理论主张:白居易《与元九书》:“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序》:“为民而作”古文运动中唐散文创作运动,是中国散文的高峰之一。

代表:韩愈、柳宗元。

内容丰富多彩,多写个人生活,具有个人性、文学性。

句型自由灵活、体裁多样,主张“文以明道”、“气盛言宜”、“文从字顺”。

与儒学复兴互为表里。

边塞诗派唐诗歌流派,代表:高适、岑参描写:边塞风光、战场生活。

抒发: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爱国思想。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等许多重要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文选总集的编撰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诗在各类中的数量最多。

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

由于《文选》基本上选录了当代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这一诗文总集成为历代文人所学习的榜样。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形态,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玄学家一般以研究《老子》与《庄子》为主,同时亦研究《周易》。

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

魏晋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和贵无、名教和自然、言象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利之辩。

魏晋玄学作为思辨性的哲学其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的玄言诗。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玄言诗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

魏晋南北朝唐朝文学名词解释-华中师范大学

魏晋南北朝唐朝文学名词解释-华中师范大学

魏晋南北朝、唐朝文学史复习1、文学自觉: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三百多年才实现的。

表现为:一对文学价值的重估。

二、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三、对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创作个性、文学形式进行理论探讨。

四、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七子”和蔡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附:刘勰对建安文学的评价。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时序》)3、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形成的原因:1.汉末动乱,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2. 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在文学方面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 12 类。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基本特征的概括,此时的作家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应场、刘桢、阮瑀、徐干)、“一蔡”(蔡文姬),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太康”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隋唐文学的名词解释

隋唐文学的名词解释

隋唐文学的名词解释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

这些作品和文学家构成了隋唐文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隋唐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段光辉的文化史。

1. 诗经: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诸国的民歌、宴会歌、祭祀歌等,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它内部的296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种体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百科全书”。

2. 赋: 赋是一种以描述事物形象和表达感情为主要内容的韵文。

在隋唐时期,赋以繁复华丽、辞藻熔炉、意象鲜明为其特点,是表达作者意志和情感的高超艺术形式。

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等都是赋词的经典之作。

3.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一种由四句组成的短诗体裁,每句五个字,句与句之间通过平仄和韵脚相呼应。

五言绝句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唐诗创作的主流形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无不是五言绝句的杰出代表。

五言绝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方式,准确地抓住了时代和情感的脉搏,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

4. 近体诗: 近体诗是一种中文文学的体裁,它以七言绝句和乐府诗为代表,是继五言绝句之后的又一重要诗歌形式。

隋唐时期的近体诗在保留了古体诗的庄严和精妙之美的同时,又具备了更大的表现力和自由度,为文人赋予了创作时的灵活性。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都是近体诗的瑰宝。

5. 唐诗: 唐诗是指唐代产生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杰出艺术成就。

唐代的文学家们,如杜甫、李白、白居易和王之涣等,以其才情横溢,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

唐诗在形式上呈现了高度的多样性,既有绝句、律诗、七言绝句等多种形式,又有各种题材,如山水田园、宴会咏史、爱情思乡等。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7、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8、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贞观诗风: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力文人和南朝文士,他们对南、北文学的不同有着清醒认识,并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及其周围的一批诗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早年虽有融和南北艺术技巧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后来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七言歌行上承乐府诗即事抒情的传统,又吸收了格律诗玲珑精致的风姿,意脉流荡,波澜开合,曼词丽调,风情万种。

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七言歌行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真正被之管弦、播于乐章的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大量的还是作为诗篇流行于世。

文章四友:指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代的四个宫廷诗人,即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其诗较少雕饰,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期,才高位低;高宗时期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他们真正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2. “上官体”: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婉媚绮错为本。

上官仪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上官体”。

特点是:细致体察,情思婉转,对偶工整,致力于修辞性和装饰性的美而缺乏激情与生气。

代表作:《早春桂林殿应制》《奉和山夜临秋》。

3.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70余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4.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四妇的思想感情,大都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5.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朝经过长期发展并取得极大成就后,注意更广泛地从前代诗歌中吸取营养,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

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

虽有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国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

除韩孟外,这一派的诗人还有贾岛、姚合、卢、刘叉等。

6. 元白诗派:指中唐元稹、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的参加者张籍、王健、李绅等人所形成的诗派。

此派继承了从《诗经》]汉乐府到建安文学、杜甫诗歌等现实主义传统,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强调诗歌的讽喻性、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总的特点是明白朴实、通俗晓畅,但不够含蓄精练、失之浅切。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3-魏晋南北朝隋唐名词解释

3-魏晋南北朝隋唐名词解释

昭陵六骏1、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令雕刻名匠将他征战时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置于他的墓地前,世称“昭陵六骏”,是一组纪念性浮雕。

2、昭陵六骏石刻分别是飒露紫、青雅、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骡、拳毛開。

3、六骏浮雕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4、其中的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驭者为其拔箭医治的间,具有情节性。

5、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6、六骏石刻风姿英武,具有悄节性和高超的写实艺术的表现力、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隗,是唐代陵墓雕刻的代表。

孝子画像石棺1、孝子画像石棺属北魏时期作品,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洛阳域郊出土,后流落海外。

2、在石棺的两外侧线刻着内容为孝子故事的画像,如舜、郭巨、董永、蔡顺、王琳等的行孝事迹。

3、各组故事间以树木分割成三组独立且连续的画面、每个画面表现一个孝子故事,每幅独立画面上方刻有标题。

4、画像以阴线刻画,线的运用十分成功。

5、人物情态生动树木山石与人物的比例关系协调,山水背景的处理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反映出北魏晚期绘画领域的发展面貌。

娄叡墓壁画1、娄叡墓壁画为北齐墓室壁画,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墓主叡墓为北齐右丞相,封安东王。

2、内容多为描绘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如出行图、回归图,或表现其死后升仙的虚幻境界等。

3、其手法写实,线条洗练遒劲,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晕染法运用纯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具有实体和空间感。

4、布局延续了汉代帛画所流行的“天上一一人间一一地下”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突出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代表着北朝绘画的新水平。

昙曜五窟1、山西大同云网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五所石窟,即今天的云网1620窟,通称“县曜五窟”。

2、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魏晋到唐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魏晋到唐代

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的画面。

这种诗歌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为后人所追慕,并成为反对腐糜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三曹:指的是建安文学时期对文坛影响较大的曹操、曹丕、曹植三人。

曹操是建安文学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诗文俱佳,风格清俊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

其作《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五言诗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五言诗的完全成熟。

钟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并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名作有《洛神赋》。

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作家,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以七人并举,故称“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七子中孔融早逝,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当时的文学活动。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共同的特征。

其中王粲的成就最为突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因他们同居于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诗人们的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因此多抒写个人私愤的诗歌。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是风百年的词旨深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的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

嵇康、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

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原因,太康诗人们的努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拟古。

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主要表现为追求华丽辞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对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复习资料三曹: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建安七子:指建安时期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祯七位作家,他们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中王粲的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因他们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曹丕《典论·论文》)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

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

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

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

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曹刘: 指建安诗人曹植和刘祯。

因他们都以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故后人将其并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七步诗:相传是曹植所作。

据《世说新语·文学》载:曹丕曾命曹植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

曹植应声便为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称为《七步诗》。

五言《悲愤诗》:五言《悲愤诗》为汉末女诗人蔡琰所作。

它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长达108句,540字。

这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叙述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被乱军所掠,辗转流于南匈奴,后被赎还乡,见家园残破,心情凄怆。

作品通过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骚体《悲愤诗》:内容与五言《悲愤诗》大致相同。

但艺术成就不如五言《悲愤诗》。

其中的有些内容与蔡琰的生平不符,故后代多有人疑是伪作。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稽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人大都狂放不羁,相与友善,常集于竹林之下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

(见《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大小阮:指魏晋间的诗人阮籍与其侄阮咸。

两人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世称阮籍为“大阮”,阮咸为“小阮”。

后人并以大小阮作为叔侄关系的代称。

太康体:是指晋武帝太康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风。

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等。

这类诗歌内容贫乏,大都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词藻的华美,渐流于轻绮靡丽,是形式主义的作品。

(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西晋太康时期的几位诗人、文学家。

“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弟张协、张亢。

“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

“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

“一左”,指诗人左思。

(梁代钟嵘在《诗品序》中将他们并称)悼亡诗:是西晋太康诗人潘岳为悼念亡妻而作的,共三首,感情真挚,文辞华美,读来真切动人,是潘岳的代表作品。

后人遂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

潘、陆:西晋太康诗人潘岳、陆机的并称。

两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

《南齐书·文学传论》:“潘陆齐名”,《宋书·谢灵运传论》也以“潘陆”并举。

左思风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其诗情调高昂,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他的代表作咏史诗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钟嵘《诗品》称为“左思风力”。

玄言诗:是西晋末至东晋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体。

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等人。

西晋末年,由于清淡玄理风气的盛行,“因谈余气,流成文体”,到东晋时期玄言诗便统治了诗坛。

玄言诗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严重地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失去了艺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郭璞的《游仙诗》:共十四首,是他的代表作品。

内容上是借游仙咏写怀抱,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如第一首表示了对朱门的轻蔑与否定;第四首表现了求仙的渺茫和伤时叹逝的感情;第五道概叹才志之士生不逢时,抱负无法施展;第六首对统治者的淫靡寓有讽刺。

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写景精丽如画,写人物颇有神采,鲜明而生动。

不过《游仙诗》的主旨毕竟在歌咏高蹈遗世,所以消极方面也是明显的。

田园诗,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封建时代的一些因不满现实而退居乡野的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来抒发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

有的以讴歌“静穆”、“平和”的田园生活,来表达自己对农村田园的热爱;还有的表现了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田园诗的开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他在归隐田园之后,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诗中充满了他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山水诗,是以描写山水景物为内容的一种诗歌。

它的开创者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这类诗脱胎于玄言诗,而且同玄言诗一样反映的是士族文人的生活情趣。

但在士族诗坛上,它取代了玄言诗的地位。

因而自谢灵运之后,便在我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山水诗派。

自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之后,山水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作家的山水田园诗派。

五柳、五柳先生: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写了一个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以自况,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后人遂称陶渊明为五柳先生,以“五柳”代指隐居之处。

吴声歌:是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保存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

它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的地区,这些地方古为吴地,故称“吴声歌”。

现存诗歌三百二十六首,内容几乎全是情歌,且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但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

篇制短小,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是其艺术上的特点。

西曲歌:是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

大抵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荆(今湖北江陵县)、那(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樊(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一带,故称“西曲歌”。

现存诗歌一百四十二首,内容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送别怀人之情。

形式以五言四句为多,语言率真自然,意味隽永。

神弦曲:共十八首,全是南朝民歌,属于“清商曲辞”。

它是江南建业(今南京市)附近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具有人、神恋爱的特色,与《楚辞·九歌》相似。

鼓角横吹曲: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做“鼓角横吹曲”。

这些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和其它北方各族人民。

现存歌词六十多首,数量虽较南歌少,但富有战斗性,酷似汉乐府民歌。

其内容有反映战争、赞美保卫国家英雄的,也有反映北方人民尚武精神的,有反映人民疾苦的,也有描写爱情生活的。

艺术上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明快。

这些诗歌被南朝梁采入乐府,故又名“梁鼓角横吹曲”。

敕勒歌:是一首反映北方民族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北朝北歌,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

歌词系从鲜卑语译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仅二十七个字,便描绘出北方草原茫茫辽阔的景象,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

元嘉体:是指南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

这类诗歌的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偶的工整。

代表作家是颜延之、谢灵运等。

(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颜、谢:指南朝宋诗人颜延年(颜延之)和谢灵运。

两人在当时士族诗坛齐名,故并称。

《宋书·颜延之传》:“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采齐名,……江左称颜谢焉。

”三谢、二谢、大小谢“三谢”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惠连和齐诗人谢朓。

两人都以善写山水诗著名。

“大小谢”:谢灵运和族弟谢惠连的并称。

时称灵运为“大谢”,惠连为“小谢”。

谢灵运与谢朓的并称。

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四声八病“四声八病”之说为南朝齐诗人沈约提出。

“四声”指汉字的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由南朝齐永明年间的周顒发现。

同时的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把四声用于诗歌格律应该避免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沈约所提出的这一声律说,对后来格律诗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但由于对声律要求过于苛严,也容易影响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古体、近体、永明体“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产生时间较早。

第篇句数不限。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它不要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近体”亦称“今体”,同“古体”相对而言。

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它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所形成的诗体,亦称“新体诗”。

代表作家是谢朓等人。

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照四声八病之说,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是由比较自由的“古体”过渡到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种诗体。

宫体、徐庾体和齐梁体“宫体”是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提倡。

内容淫靡,大都描写色情,是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反映。

《梁书·简文帝本纪》;“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

“徐庾体”即“宫体”。

为梁代绮靡文风的代表。

徐指徐摛、徐陵父子;庾,指庾肩吾、庾信父子。

他们都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

《周书·庾信传》:“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齐梁体”是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

这类诗歌,大都讲求音律和对偶,绮丽浮艳。

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骈文、四六文“骈文”是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俪句、偶句为主,对声律以及用典、比喻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后来字数渐趋骈四俪六,世称“四六文”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缓。

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

”骈文注重形式美,但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典故,故内容大多空洞贫乏。

不过也有一些内容充实深刻,具有独创风格的佳作。

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江淹的《别赋》和庚信的《哀江南赋》等。

文笔①古代用以泛指文章、文辞。

后用以指文章的笔法,称文章的写作技巧为“文笔”。

②南北朝人把文学范围以内的作品区分为文、笔。

有韵的文章称为“文”,无韵的作品称为“笔”。

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后来梁元帝萧绎则泛称有情采的作品为“文”,叙述议论一类的文章称为“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