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中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魏晋南北朝
+
主要阐述山水画的总体与细部的关系,凡风格精神、笔墨色彩、构图布臵、 山水技法等都有精辟的说明,对景物布臵、远近比例、建筑人物、点缀鸟兽 也有精当的见解。主张“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格高而思逸 ”“笔妙而墨精”;提出“设粉壁运神情”,“路广石隔,天遥鸟征”的透
视学观点和“炎绯寒碧”、“高墨犹绿,下墨犹赪”色彩知识,及对自然景
创造了中国式佛像的艺术家。戴逵并且创造了夹纻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
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脱胎漆器的创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躯佛像, 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锡兰岛)的玉像,共称“瓦官寺三绝”。
+ 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无锡人。
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先后做过参军和散骑常侍 等官,但一生主要从事绘画活动,在中国绘画 史上是最早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他善书 画,能诗赋,今有三幅绘画作品和三篇画论传 世。他提出的“以形写神”说,具有重大理论价 值,影响深远。
面带坚定之色,突出了女史认真负责的精神。
+ 全画人物刻画细致,用笔遒劲有力,“如春蚕吐丝”。
+
《列女仁臹图》,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画应为 十五变,四十九人。现仅存八变二十八人。计男15人、女9人、童子4人。
+
画中表现“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负羁妻”、“孙叔敖母”、“晋伯州黎 妻”、“卫灵夫人”、“齐灵仲子”、“鲁漆室女”、“晋羊叔姬”、“晋范氏母”等。 每段故事情节都不画背景,个别画面有少量道具。
,作有《明佛论》。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 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 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著有《画山水序》。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是受汉朝皇帝的禅让,为正统,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所以魏和晋是一个根基,实力也最雄厚,简称魏晋。
加上后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
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3八位宗王卷入战争,史称“八王之乱”,最后东海王毒死惠帝,拥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危机,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内战,西晋力量削弱,外族趁机入侵
南方原有的郡县设置则成为“土郡县”,土断时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籍编入土郡县的方法
东晋实行过多次土断,土断过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胡汉分治
北魏
北魏前期实行“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汉魏的台省和鲜卑的氏族部落制度并行
宗主督护制
北魏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部未南逃的大地主,他们拥有宗族、部曲,修建坞壁,训练私人武装,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武装首领,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成千上万,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曾在州郡县设置地方长官,但是面对私人武装广泛存在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依靠宗族首领或坞主管理地方,于是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建国一个世纪后,对北方的统治巩固,许多遗留问题阻碍了北魏的发展,过去的制度难以存续,主要问题有: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皇权加强,官府掌握大量荒地为改革提供条件
袁绍兵多粮多但是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曹操兵粮远不及袁绍,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他通过五千兵马奇袭袁绍粮仓,在官渡以少胜多消灭袁绍主力军队,取得了统一北方的决定性胜利
几年后袁绍势力土崩瓦解,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
曹操南征荆州,荆州势力降曹,依附于荆州势力的刘备寻求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曹操军队与孙刘大军遭遇于赤壁,曹操军长途跋涉且不善水战,孙军主帅周瑜用计焚毁曹军舰船,孙刘大军水陆并进,大破曹军
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
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
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
石碑已毁。
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
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魏文帝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2、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1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
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
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
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4、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魏代汉开始,至公元581年隋朝立国止,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
“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由于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合称为六朝,所以六朝也被用作魏晋南北朝的代名词。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又加上战乱,使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缓慢。
但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文学方面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陶渊明等。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典范。
隋朝隋朝始于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隋文帝),建国隋朝。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后来由于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隋朝止。
隋朝不仅结束了长期分裂与混乱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四周国家如突厥、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与百济等国都吸收隋朝的的文化与典章制度,外交交流以日本的谴隋使最为著名。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等许多重要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文选总集的编撰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诗在各类中的数量最多。
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
由于《文选》基本上选录了当代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这一诗文总集成为历代文人所学习的榜样。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形态,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玄学家一般以研究《老子》与《庄子》为主,同时亦研究《周易》。
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
魏晋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和贵无、名教和自然、言象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利之辩。
魏晋玄学作为思辨性的哲学其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的玄言诗。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玄言诗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
汉魏晋南北朝_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游仙诗:是以描述“仙境”来寄托作者思想怀抱的诗歌。
游仙诗的来源很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但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又有萧统《文选》列“游仙诗”一类,选录晋代诗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
游仙诗有正格游仙诗,有借游仙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郭璞是西晋末年、东晋初年诗坛上以游仙诗著称的诗人,著有《游仙诗》十四首,借游仙以咏怀,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荣华富贵的鄙弃,为人所称道。
赋得体,即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命题诗。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
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此类诗中的杰作。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连续的时期,指汉代以后出现的分裂时期,至隋朝统一结束。
(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魏就是三国时期,三国中以曹魏为正统,而且晋是司马氏在推翻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脉相承故称魏晋。
南北朝——晋短暂统一之后的分裂时期。
北方兴起五胡十六国为北朝;南方兴起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六朝——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南京)合称六朝。
和魏晋南北朝时间是重合的,只不过单说南方。
××××××××××××
魏晋南北朝是指三国后至隋朝前的一段时间。
三国是魏蜀吴,魏灭了蜀,后被司马氏篡位(有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改国号为晋。
晋又灭了吴,实现了大一统。
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时,江南较为平静,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
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被灭,公元317年,司马睿镇守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的版图狭小,基本上处与安定状态,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经它和以前的东吴,以后南的宋,齐,梁,陈历朝的经营,江南繁华起来了,故史称六个王朝为"金粉六朝"。
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在历时
104年中,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出现。
后来北方被北魏统一,南方则先后由宋齐梁陈四朝更迭,史称这一段时间为南北朝。
最后北魏又被北周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却又被大将杨坚夺取了胜利果实,建立隋朝。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
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
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
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
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
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
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7、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8、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
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9、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
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10、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
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11、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
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
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画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12、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
称。
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13、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
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
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1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
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
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15、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
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
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
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
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
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16、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
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17、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
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18、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
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9、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
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
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20、《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
语言精炼,韵味隽永。
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21、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22、南朝民歌:
不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类。
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基本特点是:浪漫色彩、基调哀伤、出语天然、五言四句。
23、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指东晋至陈末时期的乐府歌词,由“无声歌曲”、
“西曲歌”、“神弦歌”三部分组成。
歌辞情调婉转,风格清丽缠绵。
多为双关谐音,写男女之间的爱情,辞彩鲜丽,情调谐婉。
多辑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少数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
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余首。
24、太康文学:晋武帝太康年间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
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为社会小康,文人多习惯于歌功颂德,故文学上重形式、重模拟、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
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
25、魏晋风流: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
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再进而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