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3八位宗王卷入战争,史称“八王之乱”,最后东海王毒死惠帝,拥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危机,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内战,西晋力量削弱,外族趁机入侵
南方原有的郡县设置则成为“土郡县”,土断时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籍编入土郡县的方法
东晋实行过多次土断,土断过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胡汉分治
北魏
北魏前期实行“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汉魏的台省和鲜卑的氏族部落制度并行
宗主督护制
北魏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部未南逃的大地主,他们拥有宗族、部曲,修建坞壁,训练私人武装,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武装首领,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成千上万,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曾在州郡县设置地方长官,但是面对私人武装广泛存在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依靠宗族首领或坞主管理地方,于是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建国一个世纪后,对北方的统治巩固,许多遗留问题阻碍了北魏的发展,过去的制度难以存续,主要问题有: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皇权加强,官府掌握大量荒地为改革提供条件
袁绍兵多粮多但是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曹操兵粮远不及袁绍,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他通过五千兵马奇袭袁绍粮仓,在官渡以少胜多消灭袁绍主力军队,取得了统一北方的决定性胜利
几年后袁绍势力土崩瓦解,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
曹操南征荆州,荆州势力降曹,依附于荆州势力的刘备寻求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曹操军队与孙刘大军遭遇于赤壁,曹操军长途跋涉且不善水战,孙军主帅周瑜用计焚毁曹军舰船,孙刘大军水陆并进,大破曹军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长孙博-2012年版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长孙博-2012年版1.官渡之战*:(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何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
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元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
欲统一全国。
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致曹军。
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3.夷陵之战:(2008年历史学统考真题)三国初年蜀吴之问的一次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大败蜀军。
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4.九品中正制*:(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
其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
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士家制:(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
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
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6.平定南中:(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二国初年蜀对后方南中叛乱的平定。
名词解释 魏晋
13.均田制: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徒,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均田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规定每户应占有的土地数量,井严禁买卖,这种政策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国家可以进行公开的授田,将本来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农民和一些流民招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解析】“封锢山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和南朝时期世家大族庄园经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者生应能从速一方面进行分析。
19“混一戎华”:南北朝时期,统一中国北方的鲜卑族拓跋部皇帝即北魏太武帝拓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怀大志,并不以鲜卑族是少数民族而自外于中原民族的大家庭。“廓定四表,混一戎华”,这个概念最早就是由他提出的,太武帝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口号,并巩固北魏的统治长达百多年,和他提倡各民族间的融合是分不开的,而且在他的统治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也都是围绕巩固这个多民族的统一而进行的。
二、名词解释
1.“王与马,共天下”: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53?
【解析】《水经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作。考生需对其历史地位有一定的认识,井大致了解其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5min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从建安元年至魏初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被称为建安为学,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诗人。
建安文学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
风格慷慨悲凉,刚健遒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
建安七子:由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提出,指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的七位著名作家,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王粲是七子之首。
建安七子的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作品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建安之杰:“建安之杰”指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出自钟嵘《诗品》。
曹植,字子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三曹”。
曹植诗歌以曹操之死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后期多表现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曹植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三曹:“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诗歌多用四言乐府古题记实事、抒壮怀,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开启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曹丕对七言诗发展贡献重大,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著有文论著作《典论·论文》。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对五言诗发展贡献重大。
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阮籍、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成就最大。
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盛行形式主义文风,讲究形式,称为“太康诗风”。
代表作家陆机、潘岳。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艺术形式上“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描写细腻。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
魏晋南北朝文学测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
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2. 文学家族:魏晋时期政治上采取官位世袭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观念不断加强。
加之两汉时期,当权者重视经学,世族为迎合政治需要,逐渐垄断了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经学的传播由师传变成了家传,平民基本接触到这些,也没有门路。
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在文化上形成了极高的声望,文化素养成为门第高低的评判标准,世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社会价值取向,大力提高族中子弟素养,形成良好家风,维持家族声誉和影响,经过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家族。
如:“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如干宝《搜神记》等。
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独立的艺术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电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
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魏晋南北朝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王与马,共天下”: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
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解析】东晋的世家大族地位相当之高,比如王氏、谢氏等等,他们对东晋王朝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
所以考生在回答有关东晋的问题时,注意对这个角度的把握与分析。
2.六镇:北魏前期在都城乎城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主要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柔然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
北魏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
北魏边镇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
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
【解析】六镇是北魏边防的重要建制,也包含了北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
最重要的是六镇从创立到起义,其中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矛盾,考生应注意对六镇具体情况的大致掌51握,尤其是北魏末年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3.土断:土断是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目的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
土断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
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
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
【解析】东晋时期南来的人口增多,以及设置侨州郡县,难以掌握实际的人口情况是实行土断的原因,考生需要将土断的政策与东晋实行的其他相关的政策放在一起来掌握,尤其是土断的实行效果和影响。
4.傅粉何郎;何郎指的是三国曾魏时的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
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
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
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
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
石碑已毁。
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
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魏文帝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2、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1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
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
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
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4、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1.官渡之战* :(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何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
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元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
欲统一全国。
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致曹军。
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3.夷陵之战:(20XX年历史学统考真题)三国初年蜀吴之问的一次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大败蜀军。
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4.九品中正制* :(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
其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
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士家制:(北京大学20XX年中国通史真题)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
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
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6.平定南中:(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二国初年蜀对后方南中叛乱的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o r p e r s o n a l u s e o n l y i n s t u d y a n d r e s a r c h n o t f r c o m me r c i a l u s e肁1、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
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
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
石碑已毁。
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
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魏文帝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薆2、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1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芆3、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
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
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
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肃4、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
也是当时整个长安城中最宏伟的宫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
它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
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
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
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殿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
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当时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为百官朝见的方便,在殿前修建了二条平行的斜坡砖石阶道,长70米,群臣即由此而上。
这两条阶道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生而垂其尾,极为壮观,称为龙尾道。
龙尾道的修筑更加映衬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伟,但也因这条道坡长阶高,成为年边大臣朝见之畏途。
含元殿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蒇5、号墓为陵:唐代高级贵族墓葬。
“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规格相似者有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则等,都有前后两室。
这些墓葬多长墓道多天井,如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
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
始于唐中宗初期。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
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
“号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李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
他们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
由此观之,“号墓为陵”制度的出现有强烈的政治背景,因此,它的实施极短,仅有熬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这两座墓是按此制修建的。
这3 3 3 座壁画墓规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
蚈6、克孜尔石窟: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拜城县东南,主要是4---8世纪的遗存。
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
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莄7、永乐宫:蒙古及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宫殿,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元代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
重要建筑包括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其建筑构架基本上沿袭了宋式但有新的变化,是研究木结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
薃8、鸡冠壶:辽代陶瓷制品,模仿契丹族各种皮囊容器烧制。
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耳,故名鸡冠壶。
式样颇多,有扁身单孔、圆身环梁等多种,其年代早晚多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
芈9、萨珊银币:萨珊波斯(226-651年)是伊朗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政权。
从4世纪起,萨珊银币就已在中国各地出现,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及广东等地都有发现。
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都是很惊人的。
萨珊波斯银币的流行,是中古时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
隋唐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更为频繁,从初唐时期的金银器造型到随葬的丝绸织锦纹饰,均呈现出浓郁的波斯风格和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1970年,在张掖大佛寺内金塔殿基下舍利石函内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市,就是与波斯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物证。
蒅10、永宁寺遗址:中国佛寺遗址。
位于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内。
原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寺院,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永熙三年焚毁。
20 世纪60 ~80 年代勘察、发掘后发现,寺院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夯筑围墙。
佛塔居寺院正中,山门在塔前,正殿在塔后,三者位于中轴线上,属于中国早期寺院典型布局。
佛塔原为木构,九级,是当时闻名国内外的高层建筑。
今存方形塔基,四周有青石包砌,每面各设一踏塔基中心部位,残存木柱与土坯混筑的方形实心体,残高3.6米。
其南东西三面壁上,各有5座弧形佛龛;北壁有方形柱槽,是当年用来支架木梯登塔的。
蒂11、冯素弗墓: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合葬墓。
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是鲜卑化的汉人,生前官职显赫,死于太平七年(415)。
其墓位于辽宁北票西官营子村,1965年发掘。
该夫妇合葬墓为同冢异穴,并列两具石椁,椁内壁有彩画,包括天象图及墓主人家居、出行等内容。
椁室内的木棺七彩绘云气、羽人、屋宇等图像。
表明北燕沿用汉制,皇室勋臣使用画棺。
其妻椁内殉犬,应是鲜卑风俗。
冯素弗随葬龟纽“范阳公章”金印和“大司马章”铜印,是汉族官制的体现。
墓内随葬品丰富,有陶、铜、漆、玉、铁及玻璃器等,总数达四百七十余件。
其中的步摇金冠饰,金冠饰冠前饰片上有一佛二菩萨的形象,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佛像资料,反映出当时佛教的东传情况。
两只鎏金铜马镫制作颇为精致,是研究马具发展的重要资料。
嵌骨长方漆盒用菱形骨片作镶嵌平列成行的几何纹图案。
盒上有带链环的六瓣花形铜饰件及小铜把手,制作精美。
此盒为现知较早的嵌骨漆器。
1号墓出土玻璃器有五件,晶莹剔透,色彩艳丽。
鸭形玻璃水注美观精致,堪称珍贵的古代工艺品,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提供了宝贵资料。
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以透明深浅绿色为特征,器胎较薄又是卷边,玻璃碗下仍留有粘疤残痕。
鸭形玻璃注更是造型奇特,以粘贴玻璃条装饰细部,这一切都是以吹制工艺闻名于世的古罗马玻璃器的重要特征。
羂12、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
石窟分布在河岸两旁的峭壁上,南北长约1公里。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余年,从五代到清代也有少数的雕凿。
龙门石窟共有窟龛2100余个,佛塔43 座,碑刻题记3600余方,大小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仅2厘米。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集世俗化和民族化于一体,完全摆脱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外来影响。
到了盛唐时期,石窟造像艺术更是别出心裁,自成一格,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药方洞中提刻的治疗140 多种疾病的药方,集书法艺术之大成的"龙门二十品"等,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和书法发展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集中表现。
羈13、内蒙古辽耶律羽之家族墓群:耶律羽之墓,是辽太主耶律阿保机之堂弟。
耶律羽之家族墓群在阿旗罕苏木苏木古日班呼硕嘎查的朝格图山南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辽代前期墓葬,其墓室建造之豪华,结构精细考究,犹如地下宫殿。
尤其墓室地面采用琉璃砖铺砌,整个墓室典雅豪华,四壁溢彩,这在以往发现的辽墓中尚无先例,堪称一绝。
耶律羽之家族墓群被列为1992年十大考古发现。
据墓志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建立东丹国时,“乃授公(指耶律羽之——笔者注)中台右平章事。
”耶律羽之墓志当属近年的发现中较为重要的一方,是耶律羽之墓出土文物(20张)研究契丹早期至辽初历史弥足珍贵的资料。
耶律羽之为契丹皇族成员,其仕途生涯的辉煌时期,是从辽初东丹国的建立开始,此后执相柄近十六年,成为东丹初创时期最具盛名的人物。
蒆14、安伽墓:北周时期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
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
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
墓葬中首次出土的围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图,反映的多为中亚人的生活场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丝绸之路”贸易的具有一定官职的粟特贵族。
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为粟特人的生活场景,另有一部分则反映了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面。
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出土一批罕见的浅浮雕贴金彩绘石刻,为研究祆教徒的葬俗及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袅15、墓志: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
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韵语所作志铭,故又称为墓志铭。
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延平元年(106)贾武仲妻马姜墓志,虽不自称为墓志,但所记内容已与墓志相近。
江苏省邳县元嘉元年(151)缪宇墓后室石门上方所刻题记,又官职姓名、死葬日期、韵语颂词,实为后世墓志铭之滥觞。
由于东汉盛行在墓前立碑,故此种埋入墓中的石刻文字实很少见到的。
魏晋时期由于严禁在墓前立碑,而埋入墓中的小型墓碑的数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