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合集下载

魏晋文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魏晋文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魏晋文学知识点总结笔记●魏晋文学起止年代●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建安元年(196)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第一节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汉末建安时期文学巨匠●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曹丕、曹植●曹操●事迹●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统一了自黄巾起义之后军阀混战多年的北方●特点●他的乐府诗大都是四言体,却是以古为新●风格●“梗概而多气”,诗朴素有力,粗犷豪迈,体现出一种豪壮的英雄主义情怀,是建安时代要求解放追求理想的时代新声●评价●曹操精通乐府音律,在内容上对旧式的乐府有所超越,是拓展乐府诗功能的第一人,让乐府诗从此走上文人化的道路●代表作●《苦寒行》《观沧海》《短歌行》●曹植●概述●曹植是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风格●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语言功力深厚●评价●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作●《洛神赋》●曹丕●概述●曹丕的作品多四言乐府诗,风格柔缓他所采择的主题多为表现游子思妇的哀怨与悲伤●代表作●《燕歌行》●这首诗,对后来七言诗的发展贡献很大●建安七子●简介●建安时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gan4)、阮瑀(yu3)、应玚(yang2)、刘桢●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他们当中以王粲的艺术成就最高,代表作《七哀诗》●评价●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蔡琰(yan3)●概述●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愤诗》很著名,并且在后来衍生为《胡笳十八拍》在民间广泛流传●特点●她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传播和喜爱,是因为她的实录,她把自己被俘到匈奴结婚生子,后来又被汉朝赎回离开夫儿同伴的经历描绘出来,写得极为真实伤感,是对那个战乱不已的时代发出的最悲愤的控●特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主要内涵●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影响●后世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二)正始之音●1 正始之音/正始体●名称由来●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被用来泛指曹魏后期的文学●背景介绍●正始时期,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异常残酷。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一、填空1、刘勰《文心雕龙》称赞左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4、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融,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尤为擅长书信体散文。

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其代表作为诗歌《七哀诗》三首和赋作《登楼赋》。

5、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有两对兄妹的创作很有名,分别是班固、班昭与鲍照、鲍令晖。

6、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晋代诗人潘岳的《悼亡诗》影响。

7、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8、曹丕,谥魏文帝,有作品集《魏文帝集》,其成就主要在诗歌上,创作了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9、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魏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

10、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郦道元创作了《水经注》,杨衒之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1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1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

13、南朝文学,诗歌走向了格律化,其突出的表现是沈约的“四声八病”说。

14、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总称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5、《七哀诗》中“西京乱无象”中的“西京”是指现在的西安。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ﻭ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基本知识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得并称。

她们以显赫得政治地位与杰出得文学才能著称于世.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得政治抱负与乱离得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得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得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得并称。

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得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得形象概括.建安就是汉献帝得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得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得愿望与对理想生活得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得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得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得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得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得感染力.二、思考与练习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得诗人?她们得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建安时期著名得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与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得共同特征就是:都致力于五言诗得创作,表现了乱离得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得愿望与积极进取得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得差异?曹操得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得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得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与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得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就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得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与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与谐;讲究谋篇布局。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为满足人文素养和文字应用的需要而设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具备用古代各种常见文体写作的能力.其跨度包括从先秦到近代文学的发展.内容上包括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大块.文学史重点介绍各种文学样式的演变,不同时代社会思潮对于文学的影响,有影响的作家及其作品,作品选重在欣赏有代表性的文学经典.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与演变轨迹,各种文体的推衍生成;2,要求学习者熟悉,背诵大量的名篇佳作;3,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4,具备一定的诗文表达能力;5,将古代文学的学习与学生的现代生存相关联,注重其现代人格的培养.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文学现象的生成演变,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文学能力的模仿创造;2,教学难点:阅读能力,文学表达能力;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写作,文学理论,古代汉语.五,教学内容第1编先秦文学第1章先秦文学概述(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先秦文学的界定1.2先秦文学的特征1.3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先秦文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特征;理清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先秦文学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2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上古歌谣2.2神话传说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诗歌的起源及表现形式;掌握神话的基本特征.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神话的产生及特征.作业:神话产生的条件;神话对后世的影响.第3章《诗经》(1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诗经》概貌3.2《诗经》的主要内容3.3《诗经》的艺术成就3.4《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诗经》的一般常识;了解《诗经》与周代政治文化的关系;熟练背诵和分析一些相关篇目.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诗经》与周代礼乐政治的关系;《诗经》艺术形式与音乐的关系.作业:1,复沓章法与音乐有何关系2,《诗经》得以流传的原因是什么3,举例说明什么是赋比兴4,抄录30篇,背诵10篇作品.第4章历史散文(1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叙事散文的萌芽与发展演变4.2《左传》4.3《国语》4.4《战国策》4.5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勃兴的文化背景;通过名篇的学习,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辩论技巧.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历史散文的叙事技巧.作业:用文言写一篇短文;简述《左传》的叙事技巧;背诵《苏秦始将连横》前两段.第5章诸子散文(1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5.1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发展5.2孔子与《论语》5.3墨翟与《墨子》5.4孟轲与《孟子》5.5庄周与《庄子》5.6荀况与《荀子》5.7韩非和《韩非子》5.8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其产生背景;学习诸子的写作技巧,锻炼敏锐而缜密的思维,提高分析能力.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儒家,道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影响;《孟子》的论辩技巧;《庄子》的寓言艺术.作业:1,简述儒家,道家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2,背诵《论语》中有关学习,教育,交友,修身的代表篇章;3,背诵《逍遥游》前三段;简答《逍遥游》的结构艺术.第6章屈原和楚辞(9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6.1楚辞的形成6.2屈原的生平及作品6.3《离骚》6.4《九章》,《九歌》,《招魂》及《天问》6.5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楚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文体特征;学习运用楚辞这种形式抒情.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楚辞体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离骚》的主题及比兴艺术.作业:比较《离骚》与《诗经》的比兴艺术;背诵《离骚》第一大部分;尝试用离骚体写作一篇短文.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1章秦汉散文(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李斯与秦代散文1.2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1.3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1.4东汉散文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和掌握秦及汉代散文的发展概况;结合两汉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把握不同阶段,不同体式散文的特色及成就;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秦汉政论散文铺排夸饰的特点.第2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10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司马迁生平及创作2.2《史记》的史学思想及体例特色2.3《史记》的文学成就2.4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2.5两汉史传散文的地位和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史传文学的特质;了解司马迁经历对《史记》创作的影响;掌握《史记》,《汉书》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成就及不同风格特点.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史记》,《汉书》的异同;对司马迁修史理想及"实录"精神的认识和评价;《史记》,《汉书》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特点.作业:1,《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试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4,比较《史记》和《汉书》的异同.第3章汉代辞赋(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赋体的形成与发展3.2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势3.3司马相如3.4扬雄与西汉中后期辞赋作家3.5东汉辞赋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赋的体制特点及其发展演变;了解汉代辞赋繁荣的原因;掌握汉赋内容和艺术特征,正确认识汉赋的价值和意义.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汉赋的发展流变及代表作品;汉赋(大赋)的美学特征.第4章汉代诗歌(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乐府民歌4.2五言诗的起源4.3《古诗十九首》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乐府的职能,五言诗的起源,发展等相关知识;掌握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体会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及表达技巧.作业:1,与《诗经》相比,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有何新发展2,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3,抄录,背诵10首汉代诗歌名篇.4,模仿《古诗十九首》的形式写3首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1章建安文学(5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曹操与曹丕1.2曹植1.3"建安七子"与蔡琰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建安风骨的形成,掌握"三曹"诗歌的内容与艺术.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建安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诗歌的影响;曹操的拟乐府诗;曹植诗的艺术成就.作业:1,形成曹操诗歌古直悲凉风格的原因2,简述曹丕在诗歌史上的贡献.3,如何理解钟嵘对曹植诗的评价第2章正始文学(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正始之音2.2阮籍与嵇康2.3"竹林七贤"其他作家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正始时局对诗歌的影响;理解阮籍诗的玄远遥深,嵇康诗的理想色彩.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正始时局对诗歌的影响;阮籍的《咏怀》组诗.作业:1,正始时局对诗歌产生了哪些影响2,如何理解阮籍诗的"阮旨遥深"3,为什么说嵇康诗是四言诗的中兴第3章两晋文学(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太康诗风3.2左思与刘琨3.3游仙诗与玄言诗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太康诗风及玄言诗的特点;左思咏史诗,刘琨诗,郭璞游仙诗的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第4章杰出诗人陶渊明(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4.2陶渊明的田园诗4.3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境界及其诗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作业:1,论述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2,简述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3,试述陶渊明的圣人情结.第5章南北朝文学(6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5.1谢灵运,鲍照5.2谢脁与齐梁诗5.3梁陈"宫体诗"5.4庾信与北朝文人诗5.5南北朝民歌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南北朝文人诗,骈文与辞赋的发展线索,特点,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南北朝民歌兴盛的原因及特点;.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谢灵运,鲍照,谢脁的诗歌成就;宫体诗的特点;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特色.第6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6.1志怪小说6.2志人小说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志人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搜神记》与《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第7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7.1《典论·论文》与《文赋》7.2刘勰《文心雕龙》7.3钟嵘《诗品》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兴盛的原因;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的主要观点.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1章初唐诗歌(5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隋及初唐诗歌概述1.2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定型1.3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的诗歌贡献1.4刘希夷与张若虚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初唐诗坛的发展脉络;律诗体制的完善过程.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近体诗尤其律诗的体制特点;沈宋,四杰等诗歌的艺术贡献.作业:1,简述律诗体式与诗歌声情之关系.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四杰诗歌的总体特色.3,背诵《春江花月夜》.第2章盛唐诗坛与李白(9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盛唐诗坛概述2.2王孟与山水田园诗派2.3高岑与边塞诗派2.4天才诗人李白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盛唐诗歌的演进轨迹,把握几大诗人的艺术表现;诵读大量诗篇,把握古典诗歌的体式特征及代表诗人的艺术特色,逐步提升诗歌审美能力.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盛唐山水田园诗与六朝文学之关系;李白诗歌的个性气质.作业:1,简述山水田园诗与盛唐文化之关系.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3,抄录并背诵王,孟,李白诗歌30首.第3章杜甫与中唐诗坛(9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中唐诗坛概说3.2一代诗圣杜甫3.3韩孟诗派3.4元白诗派3.5刘禹锡与柳宗元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安史之乱对唐诗的影响,中唐诗坛丰富的诗歌景象.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特色;贬谪诗内涵;白居易的感伤诗;李贺的诗歌特色等.作业:1,具体论述杜甫诗歌的集大成特点.2,简述元和大量贬谪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风格.3,抄录,背诵中唐诗歌名篇30首.第4章晚唐诗文(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晚唐诗文概述4.2李商隐4.3杜牧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晚唐衰世对于诗歌的影响;以及小李杜的诗歌状况.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杜牧,李商隐的诗歌个性,尤其是二人的近体诗成就.作业:1,抄录,背诵小李杜诗歌名篇15首.2,李商隐绮丽朦胧的诗风表现及成因.第五章唐五代词(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5.1敦煌曲子词与唐代文人词5.2西蜀词坛5.3南唐词坛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关系,敦煌曲子词,文人词的参与与发展.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词的起源问题;温,韦词的艺术特点;李煜词的境界开拓.作业:1,词与诗比,其特质表现.2,论述李煜词的本色美.第6章古文运动(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6.1古文运动的兴起6.2韩愈的古文成就6.3柳宗元的古文成就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古文运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及韩,柳等人的理论实践.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与影响.作业:阅读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名篇.第7章唐代小说与讲唱文学(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7.1唐传奇与讲唱文学概述7.2唐传奇的主要作家及作品7.3唐传奇的地位与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唐传奇的体制特点及其发展历程;了解主要作家作品.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唐传奇的兴盛原因;传奇作品的文学成就与影响.作业:阅读唐传奇名篇.第五编宋代文学第1章北宋初期文学(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北宋初期诗歌的三大流派1.2北宋初期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宋初三大诗歌流派的特点;寇准,王禹偁等人的小令词.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作业:阅读欣赏宋初诗词名篇.第2章苏轼与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10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北宋中期诗文概述2.2北宋中期词坛2.3欧阳修,王安石2.4一代大家苏轼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北宋中期诗文发展脉络以及词坛状况,诵读并品味相关的诗词作品.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宋诗在系列诗人努力下形成的自家特色;晏,欧等人对于小令词的贡献;柳永对于词的新变;苏轼在文学上的多元成就及影响.作业:1,简述北宋前期婉约词的艺术特质.2,简述苏轼人格,思想的现实意义.3,论述苏轼的各体文学成就.4,背诵北宋前中期诗词名篇30首.第3章北宋后期文学(5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黄庭坚与江西诗派3.2北宋后期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江西诗派的理论纲领与创作风格;北宋后期词坛发展脉络及状况.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黄庭坚诗歌奇崛瘦硬的艺术特色;秦观词的深情沉郁,贺铸词的秾丽爽快;周邦彦词的富艳精工.作业:1,江西诗派对宋诗特色形成的影响2,秦观,周邦彦词的抒情手法第4章南宋初期文学(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南宋初期诗词4.2一代词宗李清照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南渡时期诗坛状况;具有时代色彩的张元干,张孝祥的词作;李清照的词学成就.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词学大家李清照的创作经历与不凡追求;易安体的个性气质.作业:1,李清照的创作经历与词学特色2,抄录并背诵李清照代表词作10首.第5章南宋中期文学(6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5.1南宋中兴四大诗人5.2辛弃疾及辛派词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南宋中期诗坛状况,尤其是中兴四大诗人的表现;了解辛弃疾及其他词人的创作.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诚斋体的艺术内涵;范成大田园诗的特色;陆游诗歌的多元化风格;稼轩体的艺术个性.作业:1,论述诚斋体与天然情趣的关系.2,论述范成大田园诗的变迁.第6章南宋后期文学(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6.1南宋后期词人6.2南宋后期诗坛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南宋后期词坛状况;以江湖诗派为代表的诗坛情形;宋末以文天祥为首的爱国诗人.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姜夔词的清空典雅风格;吴文英词的密丽晦涩色彩;宋末遗民词人.作业:阅读欣赏姜夔,吴文英的代表词作.第7章辽金文学(1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7.1辽代文学概述7.2元好问与金诗词7.3《西厢记诸宫调》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辽,金文学的发展概况;元好问的诗歌及诗论;《西厢记诸宫调》的题材来源与体制特点.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元好问的丧乱诗;诸宫调的体制特点与董西厢的艺术成就.作业:1,元好问诗与其理论"国家不幸诗家幸"之关系2,阅读董西厢.第六编元代文学第1章关汉卿与元代前期杂剧(6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元杂剧的兴起1.2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1.3王实甫与西厢记1.4白朴,马致远及其他杂剧作家的创作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关汉卿戏剧创作的特点,特别是悲剧创作与历史剧创作的风格;了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关汉卿的婚恋剧创作;窦娥悲剧形象及婚恋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作业:1,窦娥悲剧形象分析.2,阅读《西厢记》.第2章元后期杂剧(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郑光祖的杂剧2.2秦简夫及其他作家作品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郑光祖的杂剧及其他作家作品.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倩女离魂》.作业:阅读《倩女离魂》.第3章元代散曲(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散曲的兴起和特点3.2元代前期散曲3.3元代后期散曲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散曲的基础知识;熟练背诵和分析一些相关篇目.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散曲的艺术特点.作业:背诵5篇作品.第4章元代诗文(1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元代诗文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元代诗文的发展线索.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元代诗文的特点.作业:阅读名家诗文作品.第5章元代南戏(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5.1南戏的形成和发展5.2高明的《琵琶记》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琵琶记》的艺术特点.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赵五娘,蔡伯喈形象塑造.作业:阅读《琵琶记》.第七编明代文学第1章概述(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社会概况1.2明代诗歌1.3明代散文1.4明代戏剧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明代重要诗文流派;明代戏剧发展脉络.第2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章回体的形成2.2《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2.3"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2.4《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2.5《三国演义》的地位和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及"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学习《三国演义》的艺术表现技巧.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作业:通读整部小说;分析第21回.第3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3.2《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3.4《水浒传》的地位及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水浒传》绿林文化精神的形成,学习其艺术表现.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水浒传》的绿林文化精神;人物塑造艺术.作业:通读《水浒传》;分析景阳岗武松打虎一节的视角艺术.第4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4.2《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及原型精神4.3《西游记》的艺术成就4.4《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西游记》的成书,内容与艺术.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西游记》的原型精神,艺术成就.作业:通读《西游记》.第5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5.1 《金瓶梅》的成书,作者及版本5.2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5.3《金瓶梅》的艺术成就5.4《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金瓶梅》的内容与社会意义;了解明代其他长篇小说的发展.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金瓶梅》的思想及艺术.作业:阅读《金瓶梅》.第6章"三言"," 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6.1宋元话本概述6.2拟话本小说的产生及特点6.3冯梦龙和"三言"6.4凌蒙初与"二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话本及拟话本的区别;把握"三言","二拍"描写世俗人情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三言","二拍"的"重商"与"重情"思想.作业:阅读相关篇目.第7章汤显祖与《牡丹亭》(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7.1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7.2 《牡丹亭》7.3汤显祖的其他剧作7.4汤显祖的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汤显祖的戏剧思想;《牡丹亭》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抗和否定.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至情女子"杜丽娘"形象的塑造;《牡丹亭》的独特艺术.作业:阅读《牡丹亭》.第八编清代文学第1章清代文学概述(3学时)本章教学内容:1.1清代社会概况1.2清代诗词文1.3戏剧1.4小说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清代诗词文流派.第2章《聊斋志异》(3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2.2《聊斋志异》的内容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2.3《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2.4地位与影响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聊斋志异》的内容及艺术成就.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神鬼世界的内涵.作业:阅读《聊斋志异》有关篇章.第3章《儒林外史》(2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3.2《儒林外史》的文人群体形象3.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儒林外史》思想及艺术特点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儒林外史》的艺术特点.作业:阅读相关回目.第4章《红楼梦》(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4.2"红学"概况4.3 《红楼梦》的思想意义4.4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红楼梦》的思想及艺术特点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红楼梦》的艺术特点.第5章《长生殿》,《桃花扇》与清代前中期戏剧(4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5.1洪升与《长生殿》5.2孔尚任与《桃花扇》5.3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思想及艺术特色;李渔的戏剧思想.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长生殿》的主旨;《桃花扇》的结构.作业:1,阅读《长生殿》,《桃花扇》.2,分析《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第6章近代文学文学概述(1学时)6.1近代社会概况6.2近代诗歌6.3近代散文6.4近代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魏晋南北朝部分学习笔记一、曹丕《典论.论文》1、什么是曹丕《典论.论文》?答:曹丕,字子桓,220年即位。

《典论.论文》,“典”有“常”或“法”的意思。

“典论”,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

“论文”,是就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

2、《典论.论文》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全文六个自然段,主要是评论建安七子的作品优劣,并发表自己对文学的一些看法。

第一自然段: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

即想炫耀自己,因而只看见自己的长处,只寻找别人的短处。

第二自然段:列举建安七子都具有博学和独创精神,他们各以自己的专长齐驾并驱,驰骋在当时文坛。

但要以自己的长处使别人倾服,是难于做到的。

故提出“审己以度人”的原则,克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毛病。

这就是曹丕《论文》的宗旨。

第三段:具体论述建安七子的文章得失。

“王粲长于辞赋,徐擀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汤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

”曹丕对不同的作家及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开创了我国作家风格论的先河。

第四段:泛论文人毛病,以及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

照应首段,指出文人不但相轻,而且还存在“贵远贱近”,即“厚古薄今”;“暗于自见”即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

接着,转述论文体的不同特点。

第五段: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主张“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第六段:论述文章的价值。

把文章肯定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3、什么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以及“文气说”有什么影响?答:“文以气为主”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论诗论文的观点,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因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文言小说、演讲和散文等。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和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 兴起了辞章派文学辞章派是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之一。

辞章派的代表性作品是《楚辞》和《乐府诗集》。

这些作品以辞章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

2. 文言小说的兴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重要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演义》和《东汉演义》。

这些小说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运用虚构的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3. 诗歌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以五言古诗为主,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4. 辞章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辞章文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其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辞章文学注重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了后世文学家的文学表达能力,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1. 陈寿陈寿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三国志》。

《三国志》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传统史书的典范。

2.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笔记

魏晋南北朝学人认为三个比较重要的时代。

包括魏晋南北朝。

一、文学自觉的时代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年7月的演讲):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2.渊源:1920年,日人铃木虎雄提出“魏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之说。

后收入1925年《中国诗论史》。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观点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受日本的影响很大。

可以做一篇论文。

)3.晚清开始,受外面的影响,一是西方,二是日本及日本的西方。

①文学纯艺术论,脱离了政教的观念,没有美刺的目的。

为艺术而艺术。

政教,毛氏父子,美刺比兴,《诗大序》有明显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里面,也用经书作为判断事理与政事的标准。

春秋断狱、诗的解释。

②反思(上一世纪8,90年代)许多学者参与了争论,提出了新的观点。

汉代就有了文学自觉。

晚明,才有文学自觉,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有帮助。

文学,西方的。

应该用跨文化视野去看这个问题。

二、诗赋文1.小说《世说新语》和《搜神记》成为后世志人和志怪小说的源头。

(至于《世说新语》是否是小说,还值得推敲。

)2.文学理论。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文笔特别好,比如陆机和刘勰都是用骈文写的。

写得非常美。

第一章建安时期三曹与七子以及围绕曹氏集团的文人、蜀吴文人。

东汉末年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计二十五年。

建安为什么不归入汉代这个时期?原因:1.政治上:实际掌权在曹操手上2.文学上:曹氏这些人的作品与汉代不一样了。

第一节曹操一、曹操其人1.出现在《三国志·魏志》中,也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戏曲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奸臣的形象。

这与历史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

《三国志》作者:陈寿,注:裴松之。

2.《三国志•武帝纪第一》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有志气的人物。

刘备也是枭雄,是曹操对刘备的评价。

曹操说“惟使君与曹尔。

”3. 曹操畏天,好读书,注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皆传於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

二十卷。

东晋干宝作。

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

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

语言精炼,韵味隽永。

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

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魏晋南北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魏晋南北朝部分
左思《咏史八首》 其旨不外借古讽今, 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把忿激之 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倒置的社会制度和 持权骄宠的显贵。全诗情调高昂,气韵沉雄, 笔调劲挺,这就是钟嵘《诗品》中所谓“左 思风力”。实际是“建安风骨”的延续,是 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主流。
三、西晋诗歌
艺术特点:一是它的结构很奇特。一般咏 史诗多借史实以言志,少用比兴,而这首诗 和其八“习习笼中鸟”却采用了比兴。二全 诗皆以上下、大小、高低、贵贱、贤愚等正 反对比,来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 合理的事实,达到讽喻的最佳效果。
一、建安诗赋
3、王粲的《七哀诗》共三首,这是第 一首叙事诗,记述了诗人离开长安到荆州 途中所见所闻,深刻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 争战,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苦不聊 生的悲惨情形。诗人面向血淋淋的现实生 活,毫不掩饰地加以暴露,充满悲愤之情 的血和泪的控诉。
一、建安诗赋
《七哀诗》,可说是“建安风骨”的代表 作。这固然主要是社会原因,但和“粲性躁竞” 的个性气质也分不开。因此王粲的诗中哀怨悲 惨的气氛,胜于慷慨悲壮之气。当然,这不一 定是王粲诗的缺点,反之,这种尽性缘情之作, 正是六朝缘情绮靡诗风的开始, 比“哀而不 伤”的温柔敦厚诗教有很大的突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
主讲教师
刘孟虎
一、建安诗赋
(一)背景知识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是中国文学 中古期的第一段。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 潮,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 为标志的。期间,文学的自觉性和创作的个 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
一、建安诗赋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 为中心形成了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 使文学在不同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同群体性 的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与政治的权力一起世 代相传。南朝以后逐渐减少。

初中语文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对于文学的追求日益深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才华横溢的文人。

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体现在“文人”的身份和追求上。

这个时期的文人多是官僚士人,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才情,并常以政治、文学、音乐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

文人们非常重视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注重以文言文进行写作,在文学作品中追求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其次,草书和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草书是一种流派独特的书法艺术,与文学结合紧密。

南朝时期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草书作品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文字记述散文,通过记载时人言谈举止,展示了时代风貌和人物形象,是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镜像。

另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一种奇幻、神秘的小说体裁,内容常常涉及怪异的现象和神怪的事件。

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被广泛流传并影响了后世的文学作品,如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包括了许多志怪故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抒发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他们对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以及个人处境的苦闷感受,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抒发,形成了独特的魏晋文学氛围。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陆机的《文赋》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批优秀的文人诗歌创作出现。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于时代的思考。

朝野之间的动荡变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代表性的诗人有曹操、王粲、谢灵运等。

他们的诗作多以豪放奔放的风格为主,充满了个性和激情。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文人的身份和追求、草书和世说新语、志怪小说、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抒发以及诗歌创作等都是这个时期文学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总结1.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1)古代文学的三个阶段:初期文学、古代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

(2)古代文学的分期:古代文学从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可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六朝文学”。

2.先秦文学:(1)《诗经》:包括《风》、《雅》、《颂》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纯文学作品集合。

(2)《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内容多为爱国主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4)墨子、老子等代表性著作。

3.两汉文学:(1)历史文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2)辞赋文学:杨雄的《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3)乐府民歌:《陌上桑》、《长歌行》等。

4.六朝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谢灵运的《咏史诗》等。

(2)骈文的盛行:王粲的《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3)佛教文学:鉴真的《大唐西域记》、慧远的《维摩诘经》等。

5.古代文学的特点:(1)形式多样:包括诗歌、骈文、辞章等多种文学形式。

(2)社会功能鲜明:文学被用作表达感情、赞美人物、教化民众等社会功能。

(3)艺术风格多样:田园诗、山水诗、婉约诗、豪放诗等多种风格并存。

6.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的因素:(1)政治因素:政治的变迁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影响。

(3)士人文化的兴起:士人阶层的崛起和士人文化的繁荣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的简要总结,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查缺补漏。

同时还应该重点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理解其艺术风格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终极背诵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重点)第四章:南北朝诗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凤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重点)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凤的北进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姓名:李延帅学院:文学院班级:中本0902电话:1328762881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是中古期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为标志。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前期鼎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个性化,期间宫廷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趋同性使文学呈现群体性风格,使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在五古和辞赋方面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出现。

文学自觉的标志:(一)文学从学术中分化成为独立门类。

1、汉朝人所谓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

2、南朝文学有独立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学并立,《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同时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二)体裁的细致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臸和风格有明确认识。

1、《艺文志》、《东观汉纪》蔡邕《独断》刘熙《释名》等反映早期文体辨析意识。

2、《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明晰而自觉。

3、《文赋》将文体分为10类,对每类特点有所论述,并将诗赋分成两类,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4、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追溯起源,考察演变,并列举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耐烦《中国文学史(二)》重点知识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填空题:1.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及唐代前期,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2.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代表: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①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②梁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5.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7.玄学三典:《庄子》、《老子》、《易经》。

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9.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传。

11.曹操的部分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1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13.曹操诗歌的特点:用古题写诗;发扬光大四言体诗。

14.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曹丕和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邺下文人集团)。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12 类。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基本特征的概括,此时的作家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应场、刘桢、阮瑀、徐干)、“一蔡”(蔡文姬),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太康”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中国文学史笔记〔暂缺秦汉文学、清代文学〕2015 涉外文新下载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2诗经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5屈原与楚辞(二)秦汉文学1秦及西汉散文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3司马迁与史记4两汉乐府诗5东汉辞赋6汉书及东汉散文7东汉文人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2两晋诗坛3陶渊明4南北朝民歌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四)隋唐五代文学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唐初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3李白杜甫 4大历诗风5韩孟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10晚唐诗歌11李商隐12词的初级及晚唐五代词(五)宋元文学……(六)明清文学……〔七〕近代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

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

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
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如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

如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南朝的谢朓、何逊、吴均等人,他们的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这些文人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书法艺术方面,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被誉为“书圣”,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等绘画大师,他们的作品注重意境和气韵,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繁荣。

这些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南北朝之间的交往,各种文化元素不断交流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例如,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开来,与本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

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

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电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

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

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主要内容有: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

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

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

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

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

“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

《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基本知识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

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

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

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正始文学一、基本知识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思考与练习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

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

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三章两晋文学一、基本知识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二、思考与练习1、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

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

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第四章陶渊明一、基本知识1、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二、思考与练习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

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

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划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

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

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第五章南朝诗歌一、基本知识1、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

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2、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3、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

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

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二、思考与练习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一、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二、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三、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

2、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3、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