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适合考研及期末参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3)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

⼀、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

⼀类是“坎壈咏怀,⾮列仙之趣也。

”如《游仙诗》其⼀、另⼀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之主题,以⾼蹈轻举、复⾷采药为主旨。

如《游仙诗》其六。

⼆、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

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动,⾊泽丰富。

如“风⽣梁栋间,云出窗户⾥。

” 第四章杰出诗⼈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境界 ⼀、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少年罕⼈事,游好在六经”,⼀⽅⾯“学不称师,⽂取皆达。

” ⼆、陶渊明达到了⼀种物我⼀、⼼与道冥的⼈⽣境界。

他领悟到⼤⾃然的不息⽣机是⾃⼰⽣命的安归之所,完全融⼊到⾃然中去。

没有⽤语⾔赞美⾃然,⽽⾃然的美去从⼼⾥流露出来。

⾯对⼈⽣的苦患,以⽼庄的⽆为的⽞学⼈⽣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量。

陶渊明摆脱了⼈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然合⼀的境界,由此⽽创造了格⾼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学的⼀⼤贡献,就是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园诗。

⼀、亲切⾃然地描绘出⽥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描,流露出对⽥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那纯净的⼼地和平静的⼼境,与简朴恬静的⽥园风光交融为⼀、 ⼆、真实地描写了⾃⼰的躬耕⽣活,对劳动的艰⾟诗⼈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中于西⽥获早稻》写出了诗⼈的⼈⽣观“⼈⽣归有道,⾐⾷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以求⾃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为。

如《归园⽥居》其三“种⾖南⼭下,草盛⾖苗稀。

晨兴理荒*。

带⽉荷锄归。

” 三、陶渊明的⽥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素⼼挚友的往还,如《移居》⼆⾸。

试论陶渊明⽥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在中国⽂学的另⼀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淡不是淡⽽⽆味,⽽是意味隽永。

平和淡泊的⼈⽣境界,⾃然流露于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完整word版)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完整word版)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辽金文学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

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不考作家生平,文学理论分析问题:代表作,作家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别号一、初唐1、上官仪和上官体:上官仪的诗以绮错婉媚著称,时人多效仿,称为“上官体”。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学主张: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追求浓郁的感情和壮大的气势。

3、陈子昂的评价:(主要是对诗风滴转变)•陈子昂对初唐到盛唐的诗风转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理论上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以复古来矫正文坛时弊。

•他的诗歌能够体现自己的理论主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写对现实的思考和慨叹,感情真挚充沛。

但议论过多,形象不够鲜明是其缺陷。

二、盛唐中唐1、王维(1)创作王维诗在题材上有奉和应制、游侠边塞、讽世贬俗、酬唱赠答、言志抒怀、描写妇女生活遭遇及山水田园几类。

(2)维诗歌中的禅意1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在对于清幽静寂境界的追求上。

2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露出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随缘任运”的思想。

《终南别业》《酬张少府》2、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1 繁荣的经济与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人提供了物质条件。

2 学道求仙对于隐逸之风的促进。

3 游学观览的风气和集会的普及产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

4 晋宋到初唐的山水诗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为盛唐山水诗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3、王昌龄:以七绝见重,有“七绝圣手”之称。

4、岑参(老师说岑参的艺术性更强)1 描绘了中原罕见的异域风光2 以奇特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抒发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3 声韵音节多变高岑边塞诗比较:1 风格上,高偏于沉雄悲壮;岑偏于奇异明丽2 抒情方式上,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在叙事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借助奇异的形象来表达感情3 感情基调上,高诗富于现实关怀,沉郁浑厚;岑诗积极浪漫,蓬勃昂扬。

5、李白***(重要)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兼有儒、道、墨、纵横家的成分,而以儒、道为主。

总的说来,李白思想的渊源从先秦各家思想中各吸取其中的一部分,对墨家取任侠仗义、对纵横家取游说诸侯、对道家取其隐逸放达、访道求仙和功成身退、对儒家取兼济天下,融会成自己的理想。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陈子昂初唐最杰出的文学家,其文学理论和创作推动了唐代的诗文革新1.诗歌理论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其诗歌理论主张▪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其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2.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孟浩然主要内容:山水诗:1、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2、家乡自然风光《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田园诗: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过故人庄》等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A、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等B、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2、语淡而味浓。

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

因此,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王维主要内容:1.边塞诗和游侠诗:《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2.山水田园诗: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艺术特点:1、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下)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一、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说、刻、画一体诗、歌、舞一体二、源头:中国文学的形态和体裁,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咒语;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三、中西对比:与西方史诗的发达不尽相同,先秦抒情诗占有极大比重,巫歌媚神,颂诗感戴,二雅怨刺,风诗传情,骚辞抒愤。

由此出发,中国古代诗歌“言志”“缘情”终成正宗。

而同以抒情为主体的《诗经》和楚辞,一重真切实在的感受抒发,一重营造升天人地的奇异幻境,又形成了偏于写实与偏于想象的迥异诗风。

四、先秦谣谚歌诗表达:如《周易》“潜龙”以表“勿用”,《诗经》“燕燕”以兴送别,《离骚》香草以况美德,《九辩》落叶以托愁思,皆属立象尽意,授物达意,借景打情,这从本源上决定了中国古典创作对于意填、的味、象外之旨的追求,并引出一条以心物、情景立说的诗学之路。

五、史官文化: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史载与传说结合的历史散文的发达,《左传》《国语》《琐语》《晏于春秋》《战国策》等,其中许多部分或篇目都十分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

影响所及,直接导致了《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出现。

由此中国叙事文学形成了偏重历史题材和追求情节性的传统。

六、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先秦文学的特别奉献,其对后代文学影响所及,首先在于作家观念意识的学理偏重,或儒或道,抑或儒道相兼,成为把握作家倾向性的重要尺度。

作为百家争鸣语境中论述问题的载体,诸子散文孕育、催化了精妙绝伦且风格各异的说理、论辩艺术,或寓理于喻,或设问以答,或畅快恣肆,或恢怪奇谲,其手段,其风貌,首先在汉代散文中熠熠生辉,而魏晋谈玄论道,唐宋八家撰文,甚至清代桐城派的文章,仍可约略见到先秦各派的身姿和语调。

七、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

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人了较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整理版)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整理版)

第一部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

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

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和基本内容、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理论作品等方面对文学史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类,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扬马:指西汉扬雄、司马相如。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3)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笔记

1、汤显祖“至情”的表现:第一,从宏观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他认为“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万物之情,各有其志”。

第二,从程度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生死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第三,从途径看,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临川四梦》的前两戏,是标举真情、至情的可歌可泣;后两戏是揭露矫情、无情的可鄙可憎,他的创作都围绕一个“情”字。

2、科举的社会意义: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3、科举的危害: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科举制的本质是公务员考试,由于其回报高,在国人心中形成了官本位思想。

科举制过于单一,对自然科学极不重视,这不利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

科举考试最大的坏处,在于它越来越以一个单一的硬性的标准来选拔人,进而束缚人。

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打印)模板

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打印)模板

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