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几个连绵不断的政权转换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精髓,也为后世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本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
一、艺术和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该时期诗歌、词曲、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均有不俗的发展。
比如,王羲之创立了“八分书法”,并享有非常高的声望;王献之绘制了“洛神赋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曹操、陶渊明、王勃等几位文学巨匠更是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此外,一些文学经典和艺术创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中走红,并被后来的人们所传颂。
例如《世说新语》、《左传》、《离骚》等,这些文学经典及其作者不仅在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建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建筑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方建筑风格和建筑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二是皇家园林和私人庭院的建设在此期间愈发繁盛。
例如,灵鹫宫、云龙寺、虎丘、灵岩寺等知名景点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建的,并至今保存完整,成为了后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
此外,悬空寺、保国寺、佛国寺等也是此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三、青铜器和陶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和陶器手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文化交流的成功和经济的繁荣共同助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而这些青铜器和陶器从艺术价值、工艺技术和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山西的晉侯墓出土的《四牛图》就是魏晋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之作;同一时期出土的红土陶、黑土陶及其他各种精美的陶器,也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四、汉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较早的汉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是表现从单一的写实风格转向更注重表达情感、形象及色彩的感性方式。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工艺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魏晋南北朝是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雕塑制作规模之巨大、传世作品数量之多、艺术技巧成熟,以及雕塑艺术对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都超过了前代。
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主体地位,成就是最为突出。
吸取、借鉴外国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佛教雕塑中,经过众多雕塑匠师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在帝王和贵族的陵墓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纪念性雕刻,和供帝王及上层人物陪葬用的陶俑等雕塑品也出现了新面貌和新成就。
第一节东晋南朝的雕塑名家和绘画相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第一批知名的雕塑家,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和努力钻研的实践,在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而大量遗存在无名工匠所创造的艺术品则为人们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风貌。
雕塑家中最负盛名的戴逵(约326—约396年),字安道,谯郡轾县(今安徽宿县)人,徙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东晋著名画家,也是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哲学家、音乐家。
工书画,博学而有才气,终生遁世不仕。
在绘画方面,擅长表现人物、故实、佛像及山水。
顾恺之认为他画的《七贤图》,人物形象和意趣超过了前人(前面讲绘画时所看的竹林七贤砖画,或许其底稿即出戴氏所为);谢赫列其于第三品,与顾恺之相同,评论他的作品为“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善图圣贤,百工所范”。
他的作品对民间创作有很大影响。
戴逵尤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他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像式样而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佛教雕刻形象,为外来佛像样式的本土化改造做出了极大贡献。
“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至逵始大备”。
在为灵宝寺造丈六无量寿佛和男相端净的菩萨木像时,潜藏于帷帐中听取观众的褒贬,详加研讨,积三年时间方才制成而受到好评。
又以十年精力制作五躯佛像,此像与顾恺之画维摩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
魏晋南北朝工艺品-织绣
3、蜀地 品种:蜀锦。蜀汉量大质低,西晋量大质优
4、新疆 中心:龟兹(库车)、疏勒(喀什)、高昌(吐鲁 番)、于田(和田) 品种:锦,“丘慈(龟兹)锦”、“疏勒锦” 意义:与汉地区别蜡缬毛织品
五、棉麻织物
棉——
西南、南部少数民族
闽广木本棉五色斑布“文最繁缛”
西北
出土:东汉,新疆吐鲁番
品种:白叠
发展:曹魏已享誉
南北朝名产
麻—— 地位:尤其在南方,最多
蓝印花布(北朝,长11,宽7厘米) 南疆 出土,形象与同期中国装饰风格不同。
名品:西南筒中黄润,精美在柔细
高昌“吉”字纹锦
植物纹—— 大量出现:南北朝后期 种类:暂未发见的莲花、忍冬(佛教)
对鸡对羊灯树纹锦(高昌,长24厘 米) 锦面上的灯树,显然是受西 方的影响,鸡、羊则又与“吉祥” 谐音,已有吉祥图案的意味。
树纹锦(高昌,长20厘米) 同墓还 出土了一块同纹织锦,其上共有七行 图案,可能表现的是摩尼教的七重宝 树。6-10世纪,当地摩尼教昌盛。
三、刺绣
孙吴赵夫人——“针绝” 贡献:小说《拾遗记》,绣孙权军事地图 形象:“列万国于方帛之上” ,“五岳、河海、城邑、 行阵”等细部绘出
重要绣像——说法图 造作: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首都平城(大同) 施主:广阳王元嘉 出土:敦煌莫高窟 形象:供养人衣孝文帝改制前鲜卑贵族女装 意义:现有最早的绣像
龙凤虎纹锦幡头(北朝,长15.8厘米)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汉晋,长18.5,宽
构图虽仍似东汉,但花纹趋于写实, 12.5厘米) 面貌与习见的东汉锦相同。“中国”含
魏晋南北朝工艺品-其它门类
三、铜镜和玉器
铜镜—— 概况: 延续东汉后期的低谷 种类: 神兽镜、变形四叶纹 镜、夔凤镜、瑞兽镜 生产: 南盛于方,浙江绍兴、 湖北鄂城(孙吴前期都 城) 影响: 日本仿铸神兽镜
玉器—— 概况:萎靡不振,大多欠精彩 种类:殊少新意,礼器、葬具
镂空龙纹白玉带头(南朝宋,长19.5 厘米) 宋简文帝御用,原嵌物已脱 落。铭文说,造它“用工七百”。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484年)出土石柱础
装饰 题材:马、羊、牛、鹿、神兽 技术:掐丝镶嵌,东汉传入中国,源头西亚、南欧
镶珠宝金饰(北齐,残长15厘米) 嵌物有珍珠、玛瑙、蓝宝石、绿松 石、贝壳、玻璃等。其中的蓝宝石、玻璃已非中国所产,玛瑙应也不是。
容器—— 西方输入:中亚、波斯、东罗马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爱慕 出土:北方或西北,入土时代基本在北朝 所得不足20件,多半被确认来自西方 本土制作 《洛阳伽蓝记》:河间王元琛 “以银为槽,金为锁环” 北魏和平二年(461年)秋作黄金合盘十二具 赞皇李希宗夫妇墓(544、575年):银碗产地有争议
彩绘鸟兽鱼纹漆槅(三国 吴,高4.8,长25.4厘米) 到两晋,这样的器物已很 流行,由于颇便实用,今 日仍时时出现。古人的智 慧实在令人赞叹。
彩绘瑞兽纹漆攒盒(东晋,高3.5、上弧长11.5,下弧长4.5 厘米) 攒盒的制作也见于今日。图示者已非全套,全套的, 可单只使用,也可几只一组,紧密地拼为某种几何形。
意义—— 融汇:中国传统、北方草原、西方文明 后世:唐代辉煌创造条件
西方金银器
甘肃靖远北魏墓出土鎏金银盘 神话故事图鎏金银壶(高37.5厘米) 出土在 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李贤墓。虽为西 方造,但这种造型对唐代流行的胡瓶影响重大。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 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 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 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绑住,称为缚裤。
• 到晋朝裤褶就成了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的 常服,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此时,汉 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南朝的裤褶, 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 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 装款式。
瓷釉莲花尊
第二节
漆器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 家具工艺、建筑工艺、石雕工艺
• 一、漆器工艺、金属工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
器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工艺装饰手法也更加细致深。髹 漆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制作技术有所改进、重心有所转移。 脱胎像的兴起,绿沉色漆的出现,金玉镶嵌漆器的发展, 是这个时期髹漆工艺的新贡献。六朝盛行佛教,教徒们 为了宣传教义,扩大宗教影响,开始利用夹苎工艺塑造 佛像。这一时期,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增加, 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入画,舞蹈、音乐、宴会、 狩猎以及人物叙事等叙事性内容,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漆 器上。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 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 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 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 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 这种短衣长裤形式。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 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 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概述
• 2、陶与瓷的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又叫高岭土);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3)物理性质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
魏晋南北朝
《青釉人骑兽器》 高17.7cm。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 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 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 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 卧,龇牙瞋目。人、兽之 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 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 青黄色釉。 此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 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 得的艺术珍品。
《北朝文吏俑》 高61厘米
•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 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 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 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 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 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 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 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瓷 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 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 色则可烧成黑瓷。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 黑瓷著名。
名称: 青瓷羊 制造年代: 三国 材料: 瓷土 规格: 长30.5厘米, 高25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 物馆
•
•
青瓷羊全身施青色釉,匀净无瑕,光采晶莹,造型十分美观,整体 作卧伏状,身躯肥壮,昂首张口,似正在咩咩而鸣,全身装饰划纹、 圆点纹,卷曲纹。羊头上布有一个圆孔,可以插蜡烛。从实物的形 态看,因东汉已出现了蜡烛,而此类羊、狮等器其背部或头部有孔 的皆为烛台。 中国古代“羊”与“祥”相通。古人还将羊看成知礼、有德、孝顺 的化身。跪伏的羊,更是温顺谦卑的象征,最符合中国人将道德与 审美合一的思想观念。
• 堆塑罐,又称谷他仓、魂瓶,是我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 的一种特有的随葬器物 。 东汉时期,五联罐已在浙江青瓷、黑 瓷中出现,其时作品上以五联罐为主 饰,仅见少量堆塑物,至西晋时,同 类器上部罐口和附设四小鞭均消失, 代之而起的是上半部为楼阁,下半部 仍如此器,楼阁上下均堆塑人物、禽 兽等形象,因而又被称为楼阁堆塑罐, 同时,由于用于陪葬且置放谷物,因 而又有丧葬罐之称 。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飞天样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形 象优美、飘逸、神秘,是古代艺术家对自由与和谐的完 美诠释。
文化意义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 观念,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独特 理解,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历史价值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是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缩影,通过 对飞天样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研究
2023-11-03
目 录
•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概述 •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的艺术特点 •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的文化内涵 •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的表现手法 •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的影响与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概述
飞天的起源与演变
飞天起源于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飞天形象 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
对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飞天样式被广泛应用于佛教艺术 中,为佛教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表现 形式。
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01 02
成为现代艺术的借鉴对象
魏晋南北朝的飞天样式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现代 艺术家们的借鉴对象,不少现代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飞 天样式的影子。
审美观念
飘逸之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文化盛行,追求个性自由和内在修养,飞天形象以其轻盈飘逸的身姿,表现了 当时人们追求的自由、轻盈、空灵的审美观念。
神秘之美
飞天形象作为宗教艺术中的神秘形象,具有神秘和超凡的力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敬畏 和追求。
04
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的表 现手法
绘画表现
色彩与纹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癿収展开 辟了广阔癿前景。 自从东汉収明瓷器以来,我国瓷业得到了连续丌断癿収展, 在两千年癿収展历程中,中国瓷业高潮迭起,出现了为数众 多癿著名窑场和丌朽名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収展癿第 一个高峰,此间南方烧造青瓷癿窑场迅速增多,烧造觃模扩 大;北方亍南北朝时期烧制成功白瓷。白瓷癿烧造成功是我 国陶瓷史上癿大事,它为陶瓷美术癿収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癿 道路。
陶瓷工艺
陶与瓷的区别与联系
人们总是把瓷不陶相提幵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 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不土癿艴术。由亍陶器収明在前,瓷器収
明在后,所以瓷器癿収明,很多方面叐到了陶器生产癿影响。
如人们对火癿性能癿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癿充分认识等。但陶 不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癿丌 同。
盘口壶 青瓷神兽尊
瓷虎子
建筑艺术
佛教建筑的大量建造
从建筑癿类型看,佛教建筑可分为佛寺,石窟和塔三种类型。 1.佛寺癿布局有两种,一种是中心佛塔式,另一种是佛寺。
盘口壶 青瓷神兽尊
2.石窟在中国北方一觇多,因地制宜癿建造。有著名癿洛阳 龙门石窟(结合了木结构癿建筑)、山西大同于冈石窟、敦 煌莫高窟、新疆兊孜尔石窟。石窟是对佛寺癿模仿。 3.塔,是最有中国特色癿佛教建筑。有重叠式、楼阁式、金 刚宝座式等等。
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储程 5092029011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陶瓷巟艴 染织巟艴 服装巟艴 家具巟艴 建筑艴术
概述
魏晋南北朝社会概况
1.社会动荡 2.玄学兴起 3.佛教繁盛 4.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流 自乐汉灭亡到隋统一癿数百年间,社会风雨飘摇、戓乱频繁, 人生癿苦旅迫使人们寻找精神避难所,亍是佛教便在中国癿 广大地域内获得滋生,宗教艴术也应运而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史
概述
汉代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 期分裂战乱的时代,社会经 济、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 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1、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中最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的完成, 它替代了铜器而制作出各种生活器皿。 2、此外,染织、金工、漆器等也都具有各自的时代特 色。 3、战乱局面给人们生活带来深重的痛苦,精神的苦闷 给佛教以兴起和传布的机 。 北方大凿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 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南方广建寺院。 4、杜牧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 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 时代特征:齐鲁地区衰落,四川和江南织锦工艺有 所发展,以蜀锦为代表。六朝政府促进了江南禅丝绸区 域的扩大。北方传统地区丝织业发展处于停滞、衰落 状态,但东北和西北地区,蚕桑丝织业得到了一定的 推广和发展。为隋唐丝织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丝织技术:缫丝用沸水煮茧;对丝织品质的检验标 准是柔韧性和白度。络车和纺车已大量运用到纺丝工 序中。 3. 丝织品种:缯、绮、缣、缟、练、绫、绣、绢、纱、 纨、素等20多种。 4. 印染技术:丝绸精炼工艺在当时分为灰练和水练两 类。 5. 印染方法:绞缬应用广泛,一般为缝线缚结法,即 扎结防染。夹缬染和绞缬染在北魏时有很大发展。
石麒麟:南朝齐武帝萧赜景安 陵前。麒麟颈躯修长,四肢跨 度极大,显得体势异常高耸、 劲健而迅猛。麒麟长须下垂, 双目圆睁,胸部突出,臀部肥 大,兽尾自然卷曲至底座处, 脚爪前后分置,整个身躯作S 型扭动,显得无比勇武。麒麟 的长须、批毛和双翼、进行了 高度的装饰化处理,雕刻有华 丽的花纹,使石兽神异非凡的 气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 山石窟麦积山 位于甘肃省天 水市东南约35 公里处 。山峰 的西南面为悬 崖峭壁,石窟 就开凿在峭壁 上,有的距山 基二三十米, 有的达七八十 米。在如此陡 峻的悬崖上开 凿成百上千的 洞窟和佛像, 在我国的石窟 中是罕见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
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
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
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
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
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
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
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
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
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
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
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
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
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
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
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
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
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
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
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
南京发现,属常用容器,吴晋的陶器以冥器居多。
北方的陶器以铅釉最为出色,有黄地加绿彩,白地加绿彩,黄、绿、褐三彩并用等,釉质晶莹明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一、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以“魏碑”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文、题字等书法作品,其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北方气息。
同时,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也致力于研究汉字的构造和笔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代表。
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和神态为主,其风格细腻、传神,代表作品有顾恺之的《女史葴图》等。
而山水画则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其风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品有展子虔的《游春图》等。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三、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佛像”为代表。
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佛像的雕刻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佛像雕刻风格庄重、肃穆,代表作品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佛像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由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和印度元素,如塔楼、飞檐等建筑元素的运用。
同时,由于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苏州的拙政园等。
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五、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工艺品以瓷器、铜器、玉器等为主,其工艺精湛、细腻,如青瓷、铜镜、玉佩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手工艺水平。
六、文化交流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自西域的文化元素如佛教、音乐、舞蹈等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自东汉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不已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里,建筑和工艺美术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和工艺美术。
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建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汉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的,所以很多古代建筑都已经失传。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建筑开始采用砖、石等材料建造,这对于建筑的长期保存非常重要。
从建筑结构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开始出现了定轴、对称、分层等特点。
这些特征不仅使建筑美观,也有利于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中,宫殿、庙宇等建筑代表了时代的高度文化成就。
如南朝梁代的天柱殿,被称为“中国第一建筑奇迹”,其雕刻精美、造型独特,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得非常迅速,涵盖了很多工艺领域,包括陶瓷、丝绸、漆器等。
其中,以陶瓷为代表的工艺美术成就尤为突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汝窑了。
汝窑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代表之一,其制作技艺高超,釉面细腻,色彩鲜艳,形制多样。
至今,汝窑瓷器仍然是收藏家眼中的香饽饽。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漆器等工艺也逐渐发展壮大。
丝绸在这个时期里,不仅制作技术得到了提升,款式、色彩等方面也逐渐丰富多彩。
漆器则更是逐渐将艺术性融入到制作之中,丰富了造型和使用功能。
结语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和工艺美术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文化。
在历经多年的变迁和发展之后,这些古代文化宝藏仍然历久弥新。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遗产。
魏晋时期工艺的特点是
魏晋时期工艺的特点是
1. 精细细腻:魏晋时期的工艺制品以精细细腻而闻名,工匠们注重细节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精美的瓷器、玉器等工艺品。
2. 雕刻技艺:在魏晋时期,雕刻技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工匠们能够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人物等形象,使工艺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价值。
3. 铜器工艺:魏晋时期的铜器工艺也十分发达,工匠们擅长铸造各种器皿、器物和器具,具有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
4. 综合技艺:工艺品制作多采用综合技艺,如在瓷器制作中加入绘画、装饰等艺术元素,使工艺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工艺特点是以精细细腻、雕刻技艺、铜器工艺和综合技艺为主要特点,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的界定 从公元220年曹魏取代汉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 一全国,共369年。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公元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公元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京建立偏安的晋王朝, 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余个国家, 被称为“十六国”。东晋以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 陈 ,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统一 北方,继而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 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 南北分裂的局面。
对鸟菱纹绮花纹摹写图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二、毛纺织工艺 织品有:呢布,组织细密,呈色均匀;罽(ji),薄细 柔软;褐,斜纹或方格,如粗毛呢。同时,毛毯广为 应用。南北朝时,西北民族编制毛毯,用“之”字形 打结,底经底纬斜纹组织,便于采用简易机械代替手 工操作,从而提高产量。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漆画,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 展,主要涂画在棺椁(guo音 果)、屏风等木魏墓木板漆绘,有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椁 等内容。另有神话故事、生 活图像,也有描绘墓主人形 象的。
漆色较多,鲜艳明快,勾画 细致认真。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一、漆器 三国尚承汉制。晋代以豪华奇巧著称。皇家婚 礼所用漆器应有尽有,品种有漆杯、漆碗、漆盘香 奁,镜匣、熏笼、衣簏等。纹样有蟠螭、文虎、鸾 凤、华虫、花鸟、山林、云气、忠孝、四神等。 晋代漆器,生产管理有法令规定:“欲作漆器 卖者,各注主吏者名乃得作家。当用淳漆着布,器 成,以朱漆题年、月、姓名。”要求艺人保证商品 质量。晋代漆器有漆盘、漆碟、漆耳杯、漆勺、漆 镜奁、漆剑鞘、贴金铜顶漆盒等,漆色纹饰清晰, 明显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表现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表现及其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也是充满了鲜明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及其特点。
一、绘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峰值。
绘画家们开始尝试用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这使得绘画作品充满了浓浓的意境。
绘画主题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以山水、花卉为主的绘画形式。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其线条简洁流畅,色墨浓淡分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雕刻艺术除了绘画艺术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很多精美的雕刻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多半是以石头、玉石等为材料,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形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些艺术品具有很高的雕刻技艺,其造型也基本上呈现出自然而真实的特点,而且很多艺术品中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三、音乐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也很有特色。
当时的音乐艺术多半是以声乐和乐器演奏为主,其中以琴、瑟和办乐为代表。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文人雅士为主的音乐艺术,他们在演奏音乐的时候往往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演奏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性。
四、陶器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陶器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当时的陶器艺术主要以官窑和民窑为代表。
其中官窑出产的瓷器多半是以白瓷和青瓷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而民窑出产的陶器则以彩陶和黑陶为主,制作工艺也具有很高的技艺。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表现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性。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追求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和文化内涵,这使得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Section Five Crafts of Wei-Jin-North and South Dynasty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在交流融合中相互补充,使得工艺品的样式、工艺技术、品种、装饰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一陶瓷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瓷器在东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于政权南北分裂,瓷器也渐渐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南秀北雄,两大瓷系正式确立。
白瓷的产生,为瓷器向丰富多彩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国时期,烧造青瓷的中心地区在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
西晋时期,江苏宜兴、均山一带制瓷技术也相当成熟。
仅宜兴周墓墩出土的青瓷就达20多种。
此外,绍兴西面的肖山和宜兴南面的吴兴,在西晋时期也开始烧造青瓷。
东晋是青瓷大发展的时期,肖山上董、德清戴家山、余姚鳌唇山、金华五珠堂,郭县小白市、浙江南部的永嘉夏瓷山等地都烧造青瓷。
到了南朝,除旧有的地点以外,又出现了一批新产地,如临河三孔岙,丽水吕步坑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而且相当密集。
江浙之外,湖北、河南、四川、广州等广大地区也都有青瓷器出土。
北方瓷器,西晋、北魏、十六国时期仍以青瓷为主,且发展不大。
东魏、北齐是中原陶瓷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土的瓷器从外观、化学组成烧成温度等方面与南方青瓷有明显不同。
北方白瓷发展较快,70年代在河南宋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首先发现了北朝的白瓷器。
这批早期的白瓷有明显的特点是,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士。
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见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
青瓷和白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
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为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
瓷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色则可烧成黑瓷。
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黑瓷著名。
青瓷虎子三国吴高15.7,长20.9,口径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士岗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溺之器,一是贮水之器。
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常见的器物,墓葬中多有出土。
青瓷虎子多作虎形装饰,或塑成虎形,堆塑、刻划兼施,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瓷羊三国吴高23.4,长32厘米 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吴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件青瓷羊虽在墓中历一千多年,仍完好如初,尤其是釉色之精,甚至可以与唐宋青瓷相媲美。
有关青瓷羊的用途,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烛台,其头顶的圆孔可以插蜡烛。
也有人考证这类动物造型的瓷器是用作祭祀和宴饮的酒器,可称为尊。
青瓷兽形尊西晋高27.9,口径13.3厘米1976年江苏省宜兴县周墓墩出土南京博物院藏此尊出土的墓中有刻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的铭文砖。
兽形尊随葬墓中,可能作镇墓祛邪之器,因其堆塑兽面狰狞,与当时的镇墓兽、辟邪风格相近。
青瓷扁壶西晋高23.2厘米 1970年8月江苏省金坛县白塔惠群出土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藏扁壶在陶瓷器皿中不多见,此壶通体施青釉,造型独具特色,并有铭文,是西晋青瓷中的珍品。
青瓷釉下彩盘口壶三国吴末晋初南京市博物馆藏通高32.1,口径12.6,腹径31.2,底径13.6厘米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长岗村墓葬出土办法这件盘口壶胎质灰白,通体施青釉,釉层厚薄均匀,透明度较强。
褐彩装饰是其显著特征,是用一种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在坯体上绘制纹饰,然后施釉,经高温烧成,因此称之为釉下彩。
它是迄今已发现最早的釉下彩装饰瓷器,证明我国早在三国末期已掌握了烧制釉下彩瓷的工艺。
青瓷刻花壶南朝高21.5,口径11,底径1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莲花纹装饰自东晋开始流行,至南朝更盛,与佛教的传播有直接关系。
南朝青瓷莲花纹较为常见,多采用刻划手法,此器纹饰较为典型。
此外,所饰卷草纹,波状结构,循环往复,婉转流动,节奏鲜明,是已知运用于瓷器装饰的最早实例。
它与北魏云岗石刻忍冬纹很接近,有人认为是受到外来艺术影响的产物。
青瓷仰覆莲花尊北朝高63.6,口径19.4厘米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关于莲花尊的用途,有不同见解,一种认为是酒器,另一种认为是陈设礼器。
器体所饰莲花、菩提树叶、飞天、忍冬纹皆与佛教相关,而佛教是戒酒的,似乎不会在酒器上装饰复杂的佛教题材纹样。
南北朝佛教兴盛,建寺、开窟造像十分风行。
莲花尊造型庄重、气势恢宏,与当时的佛教造像神相通,而与普通的日用器皿迥然不同,将其作为佛教供器较为恰当。
黑釉鸡头壶东晋高18,口径8厘米浙江省德清县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壶是德清窑黑瓷的代表作。
黄釉乐舞纹扁壶北齐高19.5,口径6.4厘米 1971年河南省安阳市范粹墓(575年)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此壶通体施黄釉,色深光亮,经测定,属铅釉陶器。
因其制作精美,过去曾被误认作瓷器。
二书画材料――文房四宝魏晋南北朝文房四宝的改进,也是值得重视的。
自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设立“鸿都门学”以后,书画被正式列入最高学府的必修课,书画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与书画的发展相适应,文房四宝也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发展。
两汉书画材料用丝织品绢,六朝已普遍用纸。
两汉已有纸,但纸的原料主要是破棉絮、破鱼网之类。
六朝已采用植物纤维如桑麻楮等等。
制纸漂白技术也大有提高。
六朝纸见于记载的有“侧理纸”、“茧纸”、“楮皮纸”、“由拳纸”、“藤纸”、“蜜香纸”、“凝霜纸”、其中的凝霜纸代表了当时造纸的最高水平。
凝霜纸同时亦名银光纸、凝光纸,纸质如银光凝霜,则洁白光润,实同今之宣纸。
中国造纸术从汉代经魏晋时代的改进,技术进步,又经南朝文化水准的提高,故能创造出这样高质量的纸。
史书载,南齐高帝特设有“官纸署”,为专门造纸之所。
曾造银光纸,以赐当时的书家王僧虔。
又据陈槱《负暄野录》载,东晋王羲之写《兰亭序》系用鼠须笔,乌丝栏茧纸,所谓茧纸就是棉纸,以破布、棉絮为原料,棉纸韧性大,不怕卷拆,不渗水,遇水则成窠臼状。
墨,东汉以前主要使用石墨,属矿物质。
东汉流行松烟墨。
曹植有诗说:“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
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
”松烟墨材料易寻,墨色较石墨滋润,“石墨自魏晋以后无闻”(晁贯之《墨经》)是必然的趋势。
笔,两汉笔皆重外表装饰,如傅玄所云,汉末一笔之柙,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
其笔非文犀之桢,必象齿之管,丰狐之柱,秋兔之翰矣。
东晋之后笔之用场扩大,文人们对笔则多强调轻便适用,外表装饰则被推到次要地位。
如王羲之《笔经》所说;“营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
”制笔已成职业,笔工们相互竞争,“班匠竭巧,良工逞术。
”三、织锈工艺养蚕和丝织源于中国,公元六世纪左右,中国的养蚕业才传入西方。
在此以前,欧洲欲得中国丝织品要从离中国较近的叙利亚转手,叙利亚织工往往由中国输入丝和丝织品,再转手与大秦交易,从中牟利。
后来据说大秦觉得不合算,便通过下嫁公主与瞿萨旦那(今和田)王,由公主把蚕种藏在帽子里带到了大秦,从此欧洲开始学会养蚕和制丝。
还有传说,是由两名波斯僧人把中国蚕藏在手杖空隙中带给了拜占庭帝国查立了尼皇帝。
从此,欧洲才有养蚕业和丝织业。
与中国邻近的西亚诸国,很早就学会了养蚕和丝织技术,他们的纺织技术传统是斜纹组织(当然也有平纹组织)以及以纬线起花,他们从中国学去了养蚕法和提花机,但是不仅花纹图案保留他们自己的传统,便是织锦的技术方面,也保留了他们的纬线起花和斜纹组织的传统。
中国为了满足西方市场的需要,在纹饰和织法方面,也注意吸收他们的特点,如1967年在新疆阿斯塔那北朝墓中发现的丝织物,就出现了中亚、西亚流行的纹样和在纬线上起花的新工艺。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淖墓出土蜀锦,有很高的水平。
其织锦结构虽沿用汉代的传统,但纹样多数已是全新的了。
如采取对称循环式纹饰布局,为汉锦所未见。
蜀锦颜色丰富,即有藏青、缥青、大红、退红、大白、绛、绿、黄、蓝、橙、粉绿、海蓝、浅青、墨绿等。
纹样有狮、象、人物、树木、孔雀、鸡、羊、夔等。
动物纹锦高昌长30,宽16.5厘米 196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八号墓(567年)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对鸡对羊灯树纹锦高昌长24,宽21厘米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锦面上的灯树,显然是受西方生命树的影响,鸡、羊则又与“吉祥”谐音,已有吉祥图案的意味。
图案对称,形象写实,这是当时的新风尚。
联珠对孔雀纹锦高昌长13.5,宽20.5厘米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七零号墓(558年)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胡王”联珠纹锦高昌残长19.5,宽15厘米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十八号墓(589年)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胡”是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北方各族人的称呼,这应表明,此锦产在中国,那时,丝绸之路是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通过它来到中国的西方首领及其使团络绎不绝,这片织锦展现的正是中西交流的盛况。
绞缬[xié]绢(局部)北朝残长32,宽8厘米1959年新疆于田县屋于来克故城遗址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绞缬即今日的扎染,是古代极流行的织物装饰方法,用不同的工具和扎系方法,可染出不同的花纹。
图示花纹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坯料上点好花位,再以针挑起花位,按十字折叠,以线扎系两圈,一个纹样的染前处理即告完成,待全部扎系完毕,入清水浸透,再入染,染毕晾干,拆除系线。
供养人像刺绣北魏长49.4,宽29.5厘米1965年甘肃省敦煌莫高窟105 ----106窟窟前出土甘肃省敦煌文物研究所藏这是刺绣佛像的供养人部分,原绣已残为几块。
图示的主体是五个女性供养人,题名尚存,右方为比丘尼,袒右肩,左肩低蓝绿色偏衫,身着红袈裟,其左方的四人右起依次为元嘉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她们头戴紫褐色高冠,身着窄袖对襟长衫,其上的花纹为红或褐色的桃形忍冬和卷草忍冬,下有绿或黄色的长裙曳地,是孝文帝改革服制前的鲜卑贵族女装。
这幅佛像是在黄褐色丝织物上以辫绣针法绣出的,针针相接,十分紧密,绣地几不可见,色彩颇丰富,用工很多。
在佛家看来,布施物越精工,信仰便越虔诚。
据研究,这幅绣像曾被供养了近三百年。
在同类作品中,是已知较早的一件。
蓝印花两种北朝上长19,宽4,下长11,宽7厘米1959年新疆于田县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蓝地白花。
上方的一块纹样较大,花朵七瓣,以略小的朵花组成菱形,内填稍大的朵花。
下方的一块纹样较小,以七瓣朵花和圆点交叉排列。
它们的纹样都很单纯,却具有双重的装饰效果,上方略小的朵花是相邻的菱形共用的,对左右、上下稍大的朵花都起环绕作用;下方的图案既可视为朵花组成菱形环绕圆点,又可看成圆点组成菱形环绕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