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情感赏析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ppt课件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


的评价。 怀古咏史诗 借事—— 讽(伤)今

借人—— 自喻

借古事:讽谏统治阶级;用兴盛对比感叹朝
代兴亡、人生岁月无常。借古人:表达对所写之人
的情感(褒贬)抒发自己志向(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8
1.山水诗。
2.田园诗。
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
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32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 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 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 盛今衰,繁华易逝引发的冷寂落寞 感伤之情。
33
不同题型解答模式
• 分析意象题 • 按照“指出意象→分析特征→点明情感”格式 • 分析意境题 • 按照“概括特征→描述画面→点出情感”格式 • 分析炼字炼句题 • 按照“指出炼字炼句→分析含义手法→点明情感”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 分,况是蔡家亲。
接 【注】蔡家亲:表亲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3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 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悲的是 年老荒居,孤苦无依,生活贫困。喜 的是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
24
整合思路 规范解答
张伟明先生(国家考试中心语文命题发言人) 的几点提醒 (1)命题材料一定浅显易懂---不必紧张 (2)主观题包括填空和简答---对症下药 (3)考查对象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
37
千锤百炼显功力 祝君高考创佳绩
38
• 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 思乡怀人;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感分析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感分析课件

直抒胸臆
01
含义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方法。
02 03
表达方式
直抒胸臆即直率地表达胸中的感情。就是心里是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 受,不拐弯抹角,不隐晦含蓄。这种抒情方式,往往以坦荡的胸襟、淋 漓的笔墨,直陈肺腑,倾泻激情。
例子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不屈的反抗精神。
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 特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等 。
熟悉诗歌情感鉴赏的题型特点,如情 感表达、意境描绘、象征手法等。
掌握答题步骤和技巧
审读诗歌,理解大意
认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背 景、主题和情感基调。
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 、象征等手法,深入把握诗人 的情感世界。
03
现代诗歌情感表达技巧
象征手法运用
1 2
借助具体物象表达抽象情感
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象,如青松、落花等, 赋予其特定的情感意义,从而表达诗人的内心感 受。
营造特定氛围
利用象征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
深化诗歌主题
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得更加深刻、含蓄,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关注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有 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 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06
学生自主练习及课堂互动环节

诗歌赏析精美ppt课件

诗歌赏析精美ppt课件

哲理诗
总结词
富含哲理,表达对人生、世界的思考 和感悟。
详细描述
哲理诗以表达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 感悟为主要内容,通常包含深刻的道 理和寓意,通过诗歌的形式来传达诗 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讽刺诗
总结词
以讽刺、挖苦为主要特点。
详细描述
讽刺诗通常以讽刺、挖苦为主要特点,通过幽默、 戏谑的语言来批评、嘲讽社会现象或人物,具有尖 锐、机智、幽默等特点。
详细描述
这类诗歌通过对山水、花草、动物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诗 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文主题
总结词
人文主题的诗歌关注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反 映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详细描述
这类诗歌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传承、历 史事件、人性探索等。诗人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刻画人 物形象等方式,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 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借代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借代,诗人可以 形象地表达某个概念或情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例如,“红颜血泪”这句话通过借代将“红颜”和“血泪 ”两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和悲惨 命运。
夸张
总结词
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数量、程度等来表达某种情感 或强调某个观点。
详细描述
这类诗歌通常以死亡为背景,通过对生命过程的反思和 死亡意义的探索,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死亡的场景、表达对死亡的感受等方式, 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面对死亡的 态度和心态。
05
著名诗人及其作品赏析
Chapter

诗歌感情PPT课件

诗歌感情PPT课件

05 诗歌情感的鉴赏与领悟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 2 3
直接抒情
是指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借助任 何外界的事物或形象,直接抒情可以使诗歌更加 鲜明、坦率、真挚。
间接抒情
是指诗人借助外界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 感和思想,间接抒情可以使诗歌更加含蓄、深刻、 耐人寻味。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作用
表达。
05 诗歌情感的鉴赏与领悟
如何领悟诗歌情感
深入阅读
反复阅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联想与想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 画面和情境,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共鸣
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 情感,产生共鸣。
如何鉴赏诗歌情感
了解诗歌背景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以及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感情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 体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 反映。
诗歌感情
是指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和思想,是诗歌的核心和 灵魂。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深入探讨诗歌感情,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
意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 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念和关爱等方式来表达亲情情感。
03
亲情情感的象征
在诗歌中,亲情情感常常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如家庭照片、家信等
元素,以及家庭聚会、节日等场景。
亲情情感
01
亲情情感
亲情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之一,也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诗歌中,亲情情感通常表现为对家人的思念、关爱和牵挂。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课件 (22张PPT)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课件 (22张PPT)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典型例题
• 秋日酬王昭仪① • 汪元量
•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 注 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 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 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 答题点拨 首先从题目“恨别”看,诗人远离家乡 和亲人,应该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首联“-别 四千里”写远离家乡,颈联“思家”“忆弟”写亲 人离散,颔联下句“兵戈阻绝”,写诗人无法回乡, 也无法见到亲人,正好佐证了这一点。而题目之 “恨”,正是由不得归乡而生发的痛苦,“胡骑长 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诗人对 此痛恨不已。尾联“司徒急为破幽燕”,“急”字 不仅写出了司徒之急切,更写出了诗人自己在听到 战事告捷的消息后,渴望早日平叛的急切心情。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 3.有人说,这首诗歌颂了/批判了....…你怎么看?
• 4.有人认为这首诗可以用**来概括,你同意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知人论世
•1、了解社会现实生活,诗人的生平、思 想和性格等;
•2、通过注解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 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3、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大略了解诗中 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
• 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包 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是言近旨远,辞约 情丰。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6分)
• 答案: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了远离家 乡,“思家”“忆弟”写出了亲人分离,思亲情深。 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 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了 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加急切地盼望平定叛乱。 (必须结合诗句分析,每点2分)

诗歌赏析pptppt课件.ppt

诗歌赏析pptppt课件.ppt

4、天净沙 秋
〔元 白朴〕
【注释】 ①残霞:晚霞。 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③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大 意】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
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 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 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 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宋 辛弃疾 】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
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 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显现,出现。
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 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 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 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 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 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 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 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 片。诗人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 夏夜的山村风光。上阙写黄沙道生机勃勃, 下阙写诗人夜行的乐趣。情景交融,优美 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流露出诗人 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课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课件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2、对比或对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一联以“江湖夜雨”对“桃李春风”,巨大的反差,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与欢乐。以“十年灯”与“一杯酒”相对,更是进一层:不仅在时间上给人以“长夜难熬”的感觉,还突出了作者独对孤灯的沉重和思念的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度一:分析评价主旨内容 高考对分析评价主旨内容的考查角度是:概括诗(词)的 主旨或内容;分析诗(词)的主旨或内容的具体表现。 【题1】(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问题: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3.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 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 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 确的判断。
二、掌握鉴赏方法(六“抓”) 1.抓注释。通过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 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2.抓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往往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感 情取向,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抓诗句。准确理解诗句中字词的含义后,就要全面理解 诗句的含意。 4.抓题材。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思乡 怀旧诗表达的是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写离愁别绪;咏 史诗多借古喻今,等等。多阅读古诗,熟悉了古诗的题材,便 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规范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概括作 者心情,3分)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 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 开。(做简要分析,3分)
【点题】失分警示,归纳技巧 1.遗漏要点,概括不全面。如只答出其中“落寞惆怅”而 漏掉“若有所失”(“沉吟”)。 2.理解错误,概括不准确。如将“相思”理解成“情人间 的思念”,以致错误地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破题】抓住关键,迅速突破 1.看关键句。“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无家客”。 2.看题干。①考查的是对“不眠”原因的把握;②答案要 点不止一个;③要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规范作答,注意采点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不眠” 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联,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 故答题时要对诗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 联,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模板提示:(1)要点一:由关键语句一看出要点一;(2)要 点二:由关键语句二看出要点二;(3)要点三:由关键语句 三看出要点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
【变题】变式设问,触类旁通 1.这首诗(词)有什么深刻含意? 2.本诗(词)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句子中? 3.这首诗(词)写到“×××××”,表现在哪些方面?
角度二:分析评价思想感情 高考对分析评价思想感情的考查角度是:概括诗歌表现的 思想感情;结合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分析诗歌表现的思想感 情。 【题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后面的问题。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 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 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问题: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破题】抓住关键,迅速突破 1.看作者。从【作者简介】可知作者在“明朝曾为官,入 清不仕”,是拒绝与清室合作。本诗应是这种心志的表白。 2.看关键句。“发短髯长眉有棱”(不剃发),“霜侵雨 打(清廷对明朝遗民的残酷镇压)寻常事”,“仿佛终南(隐 士栖居之地)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隐居生活), “折腰”(用陶渊明典,指做官)。 3.看题干。①考查的是对主旨句“折腰久矣谢无能”的理 解;②要具体分析。
【答题】规范作答,注意采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评价能力。我们 可以从“日落寒鸦起”的环境渲染以及“沉吟”“却望”“独 自回”的动作描写来揣度作者心情。 模板提示:(1)要点一:由关键语句一看出要点一;(2)要 点二:由关键语句二看出要点二;(3)要点三:由关键语句 三看出要点三……
【我来评卷】 现场答案:从“无家客”可以看出作者“不眠”的原因是思家 心切。 得分:1分 理由:遗漏要点“喜爱山中夜景”,扣1分;未结合诗句作具 体分析,扣2分。
【方法归纳】 1.解题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2)观象取意,理解诗境。把握诗歌主旨,应抓住诗人所
描绘的意象,体察诗人所展示的诗境,体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情, 综合概括出诗歌主旨。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四)》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文天祥《过零丁洋》
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
杜甫《兵车行》
类型
内涵
羁旅愁思
思乡 怀人
思念亲人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生活 杂感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仕途失意的苦闷
对生活哲理阐释
典例 温庭筠《商山早行》
杜甫《月夜》 范仲淹《渔家傲》
【答题】规范作答,注意采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要 分析语句的意义,重点理解“折腰”是“为官”的意思,“谢” 是“推辞”的意思,结合语境翻译全句。然后结合【作者简介】 和【注】,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从而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是表 现自己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与气节。 模板提示:(1)要点一:由关键语句一看出要点一; (2)要点二:由关键语句二看出要点二; (3)要点三:由关键语句三看出要点三……
规范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 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 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原因一及分析,2分)二是思家, 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 情。(原因二及分析,2分)
【点题】失分警示,归纳技巧 1.遗漏要点,概括不全面。如只答出其中“思家之情”而 漏掉“惜夜景”这个要点。 2.没有分析。如只概括了两个原因,但未结合诗句分析。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词)句进 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 中肯的评价。
【变题】变式设问,触类旁通 (1)诗(词)人对××事件(人物、事物)的评价是怎 样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 合全诗(词)简要分析。
类型
内涵
忧国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伤时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 运的担忧
典例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春望》 白居易《卖炭翁》
杜甫《登岳阳楼》
类型
建功 报国
内涵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慨叹年华易逝、
壮志难酬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典例
曹操《龟虽寿》
【我来评卷】 现场答案: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 借口来推辞。表明作者厌倦了官场生活,愿意归隐田园。 得分:1分 理由:对深层意义理解错误,扣2分。
【方法归纳】 分析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解题方法 (1)了解写作背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把握作者的观 点态度。 (2)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把 握了诗歌的情感,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领悟作者的观点 态度。 (3)分析诗(词)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 点态度。 (4)从辨析诗歌用典的角度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评价思想感情 ——深入理解,综合分析
一、明确考查类型 1.分析评价主旨内容 高考中这类题目不多,有时要求概括整首诗词的主旨内容, 有时只要求概括诗词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的主旨内容,真正评 价性的题目很少。 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 分析评价思想感情,就是分析评价诗歌直接抒发的或通过 写景、叙事等间接流露出的对某事、某物的感情。这是高考考 查的重点,往往单独设问,多要求简要分析。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问题: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破题】抓住关键,迅速突破 1.看关键句。“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折 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 荆独自回”。 2.看题干。①答题区间是“最后一联”;②考查作者的思 想感情;③要结合全诗内容,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
(3)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物、 事、景),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 样的观点,表明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
(4)辩证分析,实事求是。对作品的内容主旨要准确理解, 不拔高,不贬低,从文本出发,做出恰当的评价。
2.答题步骤 诗歌主旨内容赏析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诗歌类别,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 征战诗等。
1.(2013·甘孜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雨 宋·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这首诗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人 喜爱春雨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高考对分析评价观点态度的考查角度是:概括诗歌中体现 的观点态度;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评价诗歌体现的观点态 度。 【题3】(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 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 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规范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 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浅层意义,1分)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深层意义,2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