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论文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论文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工业生产能力不足,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国民经济体系不完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措施。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和规划。
虽然在这个时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然而,这个时期奠定了中国经济的基础,为之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经济,吸引
外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加。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并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21世纪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占比不断提高。
中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大国和服务业大国。
总的来说,中国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断迈向世界经济的前列。
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时代脊梁作文800字议论文
时代脊梁作文800字议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度过一个甲子轮回多的岁月,新的子民诞生了一代又一代,八零后、九零后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标签贴在了我们的身上,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愈发优越,新生代的华夏子民被老一辈戏称为“温室中的花朵”,意在嘲笑我们没有历经过风雨的磨难,无法抵挡人生中的风吹日晒。
人们对我们的表现一直感到失望,认为我们无法成为中华的脊梁,无法撑起那绵延千年的华夏精神文明。
“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一切。
抗日战争中的先烈们的精神一直在昭示着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长辈们以为我们将这几句话仅仅当作了耳边风,其实对于这我们就像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的“精忠报国”对于岳飞一样,早已刻上了我们的心头,只等我们的一生去实践。
事实证明着我们的脊梁并没有弯曲,没有变软、变脆,我们可以撑起华夏大地的天空!在汶川地震中,八零后撑起了抗震救灾战场的一片天;在奥运赛场上,九零后撑起了中国金牌位的一-片天;在改革开放中,八零后、九零后共同撑起了发展进步的一- 片天。
中华的脊梁,我们可以承担下这个重任,中华的复兴,不会毁在我们的手上,我们会将华夏精神发扬光大,中华的脊梁不止落在我们的肩上,更落在了每一位华夏子民的肩上。
中华的脊梁在数千年历史的磨砺下,没有弯曲,没有折断,只是变得更加坚强。
几千年来,无论是何等乱世,都会有一群人继承与保护着中华之脊梁,让其傲立在世间。
汉初三杰、麒麟阁十一功臣、八大上柱国、凌烟格二十四功臣、东林党人、新中国开国元勋等许多人,他们都在各自所在的时代继承并守卫了中华之脊梁,而在现在这个新时代,下一群人就将是八零后和九零后,我们会在历史上成为永远,我们的脊梁会挺得更直,我们的头颅会扬得更高,我们会比先辈做得更好,因为我们在这个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
浅论“文革”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摘要:“文革”把此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弊端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专制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下的政治实践通过其政治社会化功能,对大众起了很多负面的作用。
关键词:文革经济文化影响第一,“文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是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巨大物质损失。
如大串连、“停产闹革命”使铁路运输中断、停工停产;武斗、造反、打砸抢毁坏大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设施等等。
这些有形的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在应有发展速度下取得大的成就。
这一时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速度和”文革”之前的14年(1953年至1966年)和之后的6年(1977年至1982年)平均速度相比,是比较缓慢的。
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6.8%分别低于前者的8.2%和后者的8.9%,国民收入年增长率4.9%分别低于前者的6.2%和后者的7.5%。
如果能够持续”文革”前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这10年国民收入应该多增长2793亿元。
此外,从计划指标本身看,“文革”时期的“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虽然得到完成,但确定的指标并不算高,“三五”计划本可以提前两年完成,“四五”计划原定指标较高,后来也大大压缩。
更主要的是中国永远丧失了最好经济腾飞的机会,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了差距。
再次,是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十年中,国民经济总量虽然有增加,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破坏也使经济效益降低,消耗增大,浪费严重。
许多重大项目的完成是靠多投资、“大会战”和多消耗取得的,时间也大为延长。
大中型建设项目周期,“一五”时期为6.5年,“三五”和“四五”时期分别延长到8.8年和10.7年。
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也由“一五”时期的15.5%下降到“三五”、“四五”时期的11.5%和9.4%。
最后,是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
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史学史论文3000字
中国史学史论文3000字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内容摘要: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一、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研究的两次高潮五十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代中前期,第二次是20世纪代以来。
教育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史学史被列入教材计划。
以此为契机,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引起史学界关注。
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武汉、西安等地高校、史学会及研究机构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术座谈会,就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老一代史学家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方壮猷、王毓铨、尹达、孙毓棠、何兹全、郑天挺、郑鹤声、胡厚宣、侯外庐、柴德赓、韩儒林、周谷城、耿淡如、周予同、吴泽、余兆梓、李平心、田汝康、郭圣铭等都发表了对中国史学史基本问题的看法,对中国史学史的阶段性分期以及分期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当时的讨论有不少分歧,但多数人已注意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要反映出史学史自身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与中国历史的分期相差太远,又不能将对历史的分期照搬到史学史的分期中,“大家同意基本上跟整个中国社会阶段的发展相照应,但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般总要晚些”(《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等人还进行了具体划分,试图将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引入深入。
可惜不久“文革”爆发,这次有关史学史的讨论被迫中断,分期问题也就被搁置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中国的革命历史论文
中国的革命历史论文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
中国革命历史可以被分为许多阶段和不同的政治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等。
这些事件都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
中国的革命历史起源于晚清时期的国家危机和民族危机。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深陷困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并寻求解决办法,逐渐形成了反对专制政治和封建制度的思潮。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困境,国家经济和政治仍然陷入动荡。
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揭示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对外国列强的压迫和剥削深感愤怒。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寻求民族复兴和民主改革的道路,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革命斗争。
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则是中国革命历史中最为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事件。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战争,它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曙光。
土地革命则是中国农民对封建制度的反抗运动,它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农村的地位,并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中国的革命历史达到了高潮,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革命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面貌,为中国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
总之,中国的革命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历史中的种种事件和政治运动,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历史的意义,从中吸取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中国人民在革命历史中所取得的胜利,反映了他们对民族团结和自我解放的坚定信念。
建党百年论文范文(通用17篇)
建党百年论文范文(通用17篇)论建党百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奋斗了28年的革命斗争胜利结束,中华民族结束了千年封建帝制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共产党的形式发生过变化,但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
一、坚决执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路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目标。
为此,中国共产党抛弃了传统的单纯比武、枪杆子政治,转而发动了广泛的人民群众,依靠民众的力量推翻了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成功地实现了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继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土地改革、铁路公私合营、工厂改组、群众性防疫,均有卓越战果,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了社会稳定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动工农群众以及知识分子、中小企业家等各个社会阶层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并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改革,开展反腐倡廉运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三、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推动现代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确保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行稳致远。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坚决打破那些长期困扰中国的旧体制和旧思想,积极推进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政策与制度体系,豁然开朗地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议论文)介绍中国的议论文800字
介绍中国的议论文800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
下面是我整理的介绍中国的议论文800字,欢送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介绍中国的议论文800字1中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那么是一个文明的概念。
古代中国,是封建地主轮流坐庄,社会进步缓慢的文明。
随着先进政体的轮替,我们在近40年创造出近现代西方文明从未有过的开展速度。
自古以来,我们从来是对内力量强盛的社会,但如今“中国力量〞步入人类文明主流,我们该如何展现并发挥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经历过2021年初的经济小阳春,又有年中的贸易战、叠加2021年新冠爆发,社会对于经济波动愈发敏感。
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充分预判当前经济的严峻〞,而寻底路漫漫。
更多人把经济下行的原因指向外部,然而内部存在的旧病于15年前后才是主导经济换挡的最重要因素。
2021年后经济预计会再下台阶,改革也迫切地要进入“深水区〞,如何稳增长、保就业,又如何实现在外部环境上的“维稳〞是关乎中国力量保持中长期开展的关键问题。
如今中国有着健全的经济体系,已不像前苏联那样经济与社会问题频发,“中国力量〞足以支撑起外部压力。
中美两国的贸易体系虽根深蒂固,在各产业上互相依存,但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因此两国渐渐靠拢,或是完全脱钩,其概率都在逐渐减小。
无论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何方,我方最好的应对是维持开展的源动力——改革开放,努力做好自己的事。
中国的力量对内应时刻保持清醒冷静,认清开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近来数个国际事件无疑是中国的清醒剂,首先它让我们意识到欧美意识形态在局部领域的薄弱性,“全盘西化〞的改革思维只会毁坏原有结构。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在高端制造、根底学科等领域的薄弱;而履入世承诺:降低关税,保护产权正是推动目前中国力量向前开展之“药〞。
深层次来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中国力量的开展战略。
精选最新建国七十周年论文三篇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处在这个关键节点的我们,应不负前贤之努力,继往开来,在新节点上敢于作为,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七十年来,新中国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从雨后初生,到如今的枝繁叶茂。
在这一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几代青年人的青春,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是他们的勇敢创新,是他们的弃小家以成大家的精神。
所以,处在新时期节点上的我们,不应故步自封,而要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勇于作为,共铸中国梦!新时代青年,当求真务实,勇于反思,勇于改错,彰显复兴决心。
祖国的七十年岁月并非一帆风顺,亦有过迷茫和徘徊,但终于在反思中开始了改革的阵痛。
一九七八年开始的平反冤假错案,吸取经验教训,便是体现大国风范;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了改变二十一世纪世界格局的伟大壮举;新时期来临前夕,开始了大规模的反贪反腐的行动;“求真务实”是从那之后的座右铭,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为一个目标——中华复兴!处于新时期的我们更应继承这种求真务实、勇敢反思的精神,在实现梦想途中不断反思,不空谈,要实干。
要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大国青年,应勇敢地站在时代的潮头,树立创新精神。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站在祖国七十年华诞的节点上回望先前的奋斗者,不难发现他们所共有的品质——创新。
三峡工程,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全球关注;二十年青丝白发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几十年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氢弹之父”于敏……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科技成就强国,创新铸就未来。
故,处于新节点的我们应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攻破梦想之路上,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应脚踏大地,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在泥泞之中,也要坚定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信念。
这必将给我们带来与众不同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也必将与我们的时代交相辉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论文
中华人民浅共谈和三国年史经论济文困难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1级)朱新发1107114013浅谈三年经济困难我们通常认为,经济状况不利或威胁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时,才称之为经济困难或经济灾害,纵观历史的各种灾害,无不是天灾与人害的结合才构成了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作为我国1959--1961的三年经济困难(灾害)同样如此,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析,铭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关键词:经济困难灾害决策一.经济困难的基本概况1.灾害状况1951—1961的三年经济灾害中受灾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高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的《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称1958年以前自然灾害的程度基本为中等或以下,但在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受灾面积之大达4463万公顷,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占受灾面积的30.8%,同时,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的生长影响十分严重。
1959年的的灾害种类更是繁多,且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
除旱灾、霜冻、洪灾、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并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等。
到1960年,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50年来首位。
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
1960年大灾害不仅成灾面积超过以往,而且是在1959年的基础上连续发生的,危害更大。
另一个特点是旱洪灾同时发生,反差极大,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部分地区则持续干旱,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到1961年,全国第三年连续发生特大灾害,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1960年,为建国50年来的第二位。
成灾面积2883万公顷,为1994年以前最高,其中四分之一面积绝收,成灾人口16300万,也超过1960年。
巨大严重的自然灾害,直接加剧了经济困难2、经济状况由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1959—1961经济状况严重告急的局面,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危和人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史摘要: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
中国近代史有开端一步步的发展,期间出现很多历史事件,由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党的成立极具代表性,从其失败与成功得出的教训或经验中,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其中汲取知识,以指导我们大学生的实践。
上述突出的“体制”上的共性,让我们明白,要变革的重要性。
从体制的转变从而获得发展的新契机。
关键词:近代史事件启示体制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源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这样悲情的开始为落后的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向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一印上清王朝的大印。
抚今追昔我们唏嘘不已,难道泱泱大国就真的成为了东亚病夫。
在此过程中涌现出诸多仁人志士,他们使中国不致亡国。
他们有的抗击外敌,有的谋求改革振兴中华之道,有的推翻腐朽的帝制,有的坚持革命。
最终有一群人坚持马列主义,成就了新中国。
读读中国近代史仿佛就是在解读在这些仁人志士们一步步的奋斗史,我想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会从中获益良多。
1中国近代史的进程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虽然如晴空霹雳般出现,几乎席卷半壁江山,但在短短时间内又退出了历史舞台。
失败的原因很多,主观上:1.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且无法克服阶级局限性,无法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滋长与长期的团结3.以宗教发动群众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还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论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关键字:中国共产党、新中国、革命、发展。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和飞跃。
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通知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开拓前进,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恢弘壮丽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几个关键时刻,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了重大政治抉择,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实现了起飞,保证我们的国家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进。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近代史时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道路。
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对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进行过长期的、英勇的斗争。
这些斗争之所以收效甚少,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农民领袖,还是资产阶级民主派,都没有能力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
对于这个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一年,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
党的二大明确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论文]中华民族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历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皇帝时代算起,约有4700年。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00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在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开发黄河流域的同时,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区,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百越等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区,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或在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都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先后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辽西、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9个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我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族的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共和国记忆小论文
共和国记忆小论文60 年的岁月,60 年漫漫历程。
60 年的奋斗,60 年成绩斐然。
60 年的成长,60 年记忆萦绕。
2009 年10 月1 日,我的祖国,今天是您的生日。
1949 到2009,60 年的岁月穿越着苦难与甜蜜的韶光,承载了60 年的激进、迷惘、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发展、成就、辉煌。
60 年征程风云变幻,回顾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影像,追寻共和国的记忆,心绪翻腾不已。
片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 年10 月1 日,北京的雄鸡刚引颈高唱,漆黑的夜空还没有破晓,人们就从暖和的被窝里起来,打开衣柜,拿出那件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穿的衣服,喜气洋洋地迎接新的一天。
他们,身着盛装,或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或庄严地哼着《义勇军进行曲》,从四面八方涌入天安门,庆祝一个扬眉吐气的日子———这一天,天安门城楼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向着亿万人民骄傲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浓厚的湖南口音,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这一天,共和国,一片红色,一片沸腾,一片喜庆。
片段二:50 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
一身戎装的人民解放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
他们,为捍卫国土安全,为保护国家和平,在那片热土上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片段三:“铁人”王进喜跳入油田。
盼了多少年的画面,终于在神州大地上出现,新中国的工人在大庆油田上钻出了第一桶油,打破了世界对中国贫油国的论调。
那个片段,至今让华夏儿女热血沸腾。
发展的脚步迈向前方,共和国的脚印,在历史长河中,浑厚,有力。
片段四: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
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片段五:外交史的春天。
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宣告了新中国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的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中美关系打破坚冰,开始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让20 世纪的历史画上一个惊叹号!片段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笑脸。
关于新中国史论文字
关于新中国史论文字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学家们开始对新中国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撰写。
在这个过程中,“新中国史”的学术和理论的形成也逐渐得到了确认和推广,形成了关于新中国史论的一些重要论述。
一、新中国史的特点新中国史涉及的时代比较具体,即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国发生了巨变和大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而形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的特点。
新中国历史的研究,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这一过程。
新中国的历史具有近代主义的特点,在世界和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下,中国发生了许多突破性的变化。
新中国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实践,提出了一些新时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二、新中国史没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1、宏观历史:主要研究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的大问题,通过对整个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解读来探究其特征和内涵。
2、文化、科技、教育和文学:主要研究新中国的文化产业、科技发展、教育改革、文化文学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历史。
3、环境和人口问题:主要研究新中国社会和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人口变化、社会结构演变等问题。
三、关于新中国史的理论创新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价值。
新中国史论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阐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程和理论总结,以此为基础提出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特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并带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新中国史界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将对新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理论建构产生重要影响。
3、新中国历史的综合理论框架:在新中国史的理论发展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重点是系统性、整合性、协同性和综合性。
建立起综合理论框架将对新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理论建构产生重要作用。
中国崛起论文
强大的母亲——崛起的中国08年北京奥运会,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全球的媒体都将闪光灯对准了中国,他们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身上。
与此同时,中国崛起亦成为世界口中难以避及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中国崛起呢?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压迫终于被终结,中国人民从此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率先开放沿海城市为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探索,从此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花开全国。
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的高度对外开放,大量的能源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持续贸易顺差和大量外汇储备,所有这些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包括劳资利益格局、全球产业链、各国通胀形势、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结构等,近几年来这些影响日渐明显。
围绕这种经济增长及其影响,中国展开全方位经济外交,国际影响力迅速增加,军事硬件也在相应改进。
这一切的一切被誉为“中国奇迹”。
中国崛起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
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
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和平崛起表现在,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创造良好的经济机制和环境,调整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总归起来,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都影响着中国的崛起进程。
回眸历史,在我国五千年文明长河史中,我国已有过三次崛起。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世纪帝国统一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次完整意义上了统一;第二次是在公元七八世纪期间,唐朝统一中国,并在大唐的治理下古老的中国呈现出一派祥和、繁荣富强的局面并成为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第三次是依靠清王朝的军事实力而达到鼎盛。
中国现代史论文
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历史上每一次推翻和建立政权,都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本质。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彻底推翻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立了与封建社会有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社会。
所以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进百年来蒙受的屈辱。
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
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积累,标志着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后胜利。
这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它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趋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
新中国历史论文500
新中国历史论文500[摘要]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存续了两千多年,虽有王朝的更迭,但君主专制的制度始终不移,并抹如西方-样走向民主道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具有迥异于西方的政治文化观。
[关键词]君住专制;政治文化观;儒学思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得以一路沿袭而没有演变成西方式的王权治理,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具有迥异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观,它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借以建立并不断推向极致的基础。
从文化与制度间关系的视角去探析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长存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反思现实,剔除国家治理中的”专制” 流弊。
一.文化与制度间的关系制度由深厚的文化支撑,文化是制度的基础,作为-种集体行动的产物,制度有赖于传统习惯和文化观念的支持。
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后指出,中国没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其文化特性的不同,韦伯强烈地意识到宗教观念文化精神、道德伦理等对于资本主义产生与否的重要支持作用,将制度变迁与文化演进联系在一起,指出制度变迁的过程受到文化因素的支持。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文化基础早在王朝政体成立之前的公社形态下就大致成熟了,在漫长的公社时期,社会关系靠伦理道德规范调节,而伦理道德又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核心内容,”尊尊也,亲也,男女有别,此不可与人变革者也。
”二、维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文化价值观(一) "君权”的合法性,关于君的来源,有多种观点,《春秋繁露尧舜汤武》认为: "天以天下予尧舜,舜受命于天而天下。
”《春秋繁露尧舜汤武》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二)“易君”的合法性,董仲舒说: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天命不常” 一“有道伐无道”一"反皇帝不反皇权” 的王权理论,是通过极端形式对君主政治的运行进行调整,最终结果仍是重建君主统治的体系,但这种理论提供了制约君权的理论依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调节君权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
评分______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封面)课程名称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史_____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2009年两会热点分析_____指导老师_______宋银桂_______姓名_____莫俊______学号2008191321班级名称__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_学院名称___公共管理学院_交阅时间_2009年5月27日前言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的来袭,各国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关注度也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而不断提高。
2008年对于崛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注定是不可忘却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战暴风雪、抗震救灾;我们喜迎奥运、神七飞天;我们众志成城共同抵御金融风暴。
2009,我们继往开来,两会的召开带来我们对祖国未来的期盼。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此次两会的召开更多的展示了我们应对金融风暴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关注民生的、解决民生的重大决策!四万个亿的投资计划不仅让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更让世界为中国的负责任的大国表现而折服!一、政府转型为经济保驾护航两会议案对政府行政进行机构改革成为热点关注议论话题。
当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大理念。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府转型过程。
在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政府职能范围非常有限,基本定位在“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承担了调解社会经济供求关系职能。
随着19—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市场失灵”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逐步扩大了宏观调控、调解收入分配、维护公平竞争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职能。
19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问题凸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成为新的焦点,结果引发了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浪潮,并突破了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电信行业等。
至此,这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并趋于稳定,反映在公共支出结构上,转移性支出以及有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成为主体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分______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封面)课程名称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史_____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2009年两会热点分析_____指导老师_______宋银桂_______姓名_____莫俊______学号2008191321班级名称__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_学院名称___公共管理学院_交阅时间_2009年5月27日前言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的来袭,各国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关注度也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而不断提高。
2008年对于崛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注定是不可忘却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战暴风雪、抗震救灾;我们喜迎奥运、神七飞天;我们众志成城共同抵御金融风暴。
2009,我们继往开来,两会的召开带来我们对祖国未来的期盼。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此次两会的召开更多的展示了我们应对金融风暴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关注民生的、解决民生的重大决策!四万个亿的投资计划不仅让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更让世界为中国的负责任的大国表现而折服!一、政府转型为经济保驾护航两会议案对政府行政进行机构改革成为热点关注议论话题。
当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大理念。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府转型过程。
在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政府职能范围非常有限,基本定位在“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承担了调解社会经济供求关系职能。
随着19—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市场失灵”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逐步扩大了宏观调控、调解收入分配、维护公平竞争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职能。
19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问题凸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成为新的焦点,结果引发了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浪潮,并突破了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电信行业等。
至此,这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并趋于稳定,反映在公共支出结构上,转移性支出以及有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成为主体部分。
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
而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彼此不能或难以相互替代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良性互动。
这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过程相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转型尽管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共性,但转型的起点和走向则呈现出不同的轨迹。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政府转型所面临的初始问题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
这样,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矫枉过正”情形,市场经济国家更有可能发生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的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
从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的广泛存在,既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
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
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被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近年来开始受到不少质疑。
对此应该作具体分析。
一是要考虑到改革的初始背景是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窒息了社会活力,而且平均主义只强调结果均等,否认不同个人、群体的贡献,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二是当时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不同指向,效率是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相联系的,选择了市场也就选择了效率;而“兼顾公平”主要是为避免因市场效率引致分配结果差距过大,其内涵与今天我们一般说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很大不同。
三是当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府转型主要在微观“搞活”经济方面,分配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
因此,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当初的改革原则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以及实践中存在对改革原则的扭曲或片面理解,致使人们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根据改革进程的深化与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说,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选择的侧重只是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才出现的,最终则是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
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了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认识的深化。
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是不同的。
市场运行必然以效率为取向,这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属性;市场运行也要求公平(竞争规则、秩序的公平),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这种公平。
政府虽然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而间接实现的,不是政府直接追求微观效率。
政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受托者的本质属性。
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是源于政府坚持了“效率”原则,而是在于政府放弃了直接追求效率,把效率机制交给了市场,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提供效率,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应该是我国市场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
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利益是政府、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共同需求,也是各类主体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来维护的;财产的公共所有不再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唯一选择,非公有产权在基本制度规范下同样可以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参与主体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在这个意义上,政府转型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公有产权和非公有产权的关系。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
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首先取决于政府转型的方向。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先后提出过,政府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
这种情况表明,在政府转型的方向上,社会存在广泛的共识,并且这种共识在不断深化。
问题在于,如何将这种共识贯彻到政府功能定位之中。
例如,政府直接控制企业究竟是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还是以“保值、增值”为主?政府的公共投资是以政府“经营”为主还是以政府监控下社会经营为主?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什么,社会就消费什么”,还是应充分反映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评价与监督?等等。
这些认识问题不解决,政府转型就会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目前政府职能存在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就难以消除。
理念之四: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是政府转型的关键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基本不存在独立的经济利益,虽然党政干部并非没有利益追求,但追求机制主要是取得“上级”对自己执行决策结果的认可。
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行政性分权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大,不仅使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具有了相对独立利益,而且也使权力与市场“交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政府及其部门利用经济资源的控制权为本地区、本部门谋利的动机日益增强,政府职能转变由原来主要受传统观念制约逐步演变为主要受利益得失的制约。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期地方和部门利益基本通过与“上级”讨价还价方式实现,那么在走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的控制或“干预”程度则直接决定“获利”的程度。
政府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大幅度减少直接配置资源和控制市场运行的权力,同时也意味着不同层级政府及其部门原有利益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政府转型的关键是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首先是要在权力运行中贯彻法治原则,即坚持依法行政。
政府依法行政是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利益的基本要求。
只有政府依法行政,政府权力才有可能被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其次是坚持行政公开,“透明”行政,避免“暗箱”操作。
第三是完善政府行政的横向监督机制。
横向监督机制有利于克服政府层级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是公共权力运行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保障。
因此,完善政府行政监督,不仅要加强权力机关、行政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专门机关的职能监督,而且要形成包括群众组织、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监督在内的广泛社会监督机制。
第四是加强反垄断机制的建设。
转型期的垄断具有明显的权力与市场相结合的特征,同时又有与传统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国有经济理念和所谓资源稀缺性、自然垄断性等支撑“依据”,但实际上在垄断集团的利益驱使下,往往演变为集团转嫁经营成本和谋取超额利润的工具。
反垄断的要害在于引入权利平等的竞争者,如果一定要坚持垄断,就必须把垄断部门置于公开的社会监督之下。
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这种破坏性的影响在2009年将会更为明显,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快速扩散和蔓延。
经济学家预测,2009年将是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中国的发展也将在这一年迎接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大的挑战。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抓经济建设不放松。
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复杂多变,无论各种突发事件怎样接踵而来,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突出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从而牢牢掌握了应对这场危机的主动权。
2.出台相关政策,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底,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