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和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合集下载

潘石屹:和老婆创业很艰难

潘石屹:和老婆创业很艰难

潘石屹:和老婆创业很艰难潘石屹:和老婆合伙办公司很艰难差点和张欣离婚我和张欣结婚后就办了一个公司,大概从结婚,办公司这都是前后半年之内完成的事情,最困难的是前面两件事情,家事、公司的事情搅和到一起,差一点儿就离婚了。

我记得我们结婚两年,办公司两年的时候,我跟我老婆几乎是天天吵,见面就吵。

有一次她说不行了,她走了,回英国去了,我就开着一个车,带着行李把她送到,往首都机场走,走到半路我们俩又吵起来了,她说你把车停下来,我停下车,她拿着行李打出租车走了,一个月没任何联系。

我想这一段婚姻要画一个句号了,公司就更不用说了。

这可能是我们危机最深的时候。

一个月之后她给我打电话,她说她还是想回到中国来,希望不要参与公司的事情。

所以,夫妻之间创业确实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她就说她在家里面生孩子吧,公司的事情就不管了。

我说行吧,我就凑合着往前做吧。

在这个做的过程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就是找公司合伙人的时候,不要是同学一个班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败笔,你会的他也会,你不会的他也不会,经历和知识结构是差不多一样的,不要在一起做合伙人,最重要的是要互补,你会的他不会,他会的你不会,这样的话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人的基础。

我看到这一点,我跟我老婆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老婆是海归,我是土鳖,她从西方来,我从西北来,所以,完全不一样,我们就互相看对方的长处。

第一步就是互相欣赏对方。

第一步就像花园里的花一样,我尽管是个小草,可是作为花能够欣赏我还是不错的。

我记得参加我老婆婚礼的一天,我老婆一个最好的朋友派他妹妹过来,我老婆这个朋友从来没见过我,就打电话问他妹妹,张欣找了个老公怎么样,他妹妹唱了歌,“没有树高,没有花香,只是一棵无名的小草”,小草和树要能够互相欣赏。

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只是互相欣赏不够,我现在最深的体会就是两个人应该合为一体,就像一束光一样,他是一束光,我是一束光,两束光合在一起,就分不出来彼此了。

年轻人要一边结婚,一边要跟自己的老婆创办公司的时候,一定想这条道路是一个很艰苦的道路。

潘石屹:是妻子张欣成就了我

潘石屹:是妻子张欣成就了我

潘石屹:是妻子张欣成就了我1994年4月,潘石屹结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当时正在内地寻找投资对象的张欣。

同年10月两人闪电结婚。

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

在中国房地产界,潘石屹无疑是个另类。

中央电视台曾经这样评价他: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

在最近发生的北京产生又一个新地王和上海楼房整体倒塌的两大新闻中,潘石屹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高度注意。

靠炒房起家潘石屹于1963年10月出生在甘肃天水,从小过着贫穷的生活。

1980年,他考入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

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

听者有心,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潘石屹:难道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深圳。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

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1991年,海南的经济遭受了第一次低潮,许多淘金者纷纷回到内地,潘石屹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开始炒房,淘到了第一桶金200万。

1992年,潘石屹到北京成立了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开发了万通新世界广场。

通过广告宣传和定价策略以及香港利达行的推广,万通新世界写字楼卖到当时市价的三倍,成为北京房地产界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和妻子闪电结婚1994年4月,潘石屹结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当时正在内地寻找投资对象的张欣。

SOHO中国潘石屹的早年创业故事:从暴穷到暴富

SOHO中国潘石屹的早年创业故事:从暴穷到暴富

SOHO中国潘石屹的早年创业故事:从暴穷到暴富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如今是中国的红人,无论是其经济财富、还是其微博的火热,还是“一潘”带来的谈资,都让这位房地产大佬成了媒体的宠儿。

然而,光环背后往往都会有不少平淡、甚至可以说是苦涩的经历。

英雄莫问出处坐在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内,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像说书一样,描述着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第一次低潮。

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和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

”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比较近,大家自以为意气相投,经常一块饮酒聊天。

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士来到潘冯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

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碰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

女士坦言,“你们惟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怕惹是非!”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数千元治理费,大地公司由冯潘经营。

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预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

原来,经过一夜反思,想到冯潘的境况,稳重的老厂长还是觉得不妥,“不能由于几千块钱惹了大麻烦!”这也才有了后来重新注册的“万通”。

多年以后,这位老厂长特地跑到已经发迹的潘石屹的办公室里叙旧,“早知道,当年就让你们干了,现在大地也成大企业了!”双方相视大笑。

听着潘石屹说书,大家的笑声不时在数百平方米的办公区内回荡。

窗外的马路上、工地上,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身影。

谁又能知道,这其中的哪一位,在多年以后,同样也会在某一个奢华的地方,谈笑风生地讲述自己“当年的落魄故事”!在净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

潘石屹创业历程

潘石屹创业历程

潘石屹创业历程潘石屹创业历程时代周报曲折商路中央电视台曾经这样评价他: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

不管他是好是坏,媒体们还是喜欢他,因为他时刻都是受众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房地产一线大佬中,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是从大连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位置上接手了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冯仑是通过组建海南省改革发展研究所开始下海,任志强则在结束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后到北京怡赢商网达公司任副总经理。

虽几经商海沉浮,至少他们有一个还不错的起点,而同样出身体制内的潘石屹,从商经历则曲折得多。

河北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潘石屹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但很快,潘石屹就放弃了这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元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

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甘肃天水人潘石屹和四川绵阳人李勇,在“蛇头”帮助下,花了50元,爬过深圳二线关铁丝网,进入深圳。

在深圳,言语不通的潘石屹在建筑工地挑过砖,推销过电话机,从业务员干到了业务经理。

1988年,“不愿一直给香港人跑腿的”潘石屹来到刚刚建省的海南,找不到工作,就在砖厂打工,挖土、和泥、脱砖坯。

后来潘石屹成为砖厂的厂长,他曾描述过那段艰辛的生活:发电机一个月内被偷过3次、和愤懑的民工商谈工资、在居所差点被砖砸、承包砖厂、砖厂倒闭……直到1991年,潘石屹才和冯仑、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重新在海口聚首,赚取了第一桶金,也有了日后轰动地产江湖的万通六君子。

1995年,潘石屹、王启富和易小迪纷纷离开万通,同年,潘石屹创办红石实业和SOHO中国,并开始开发SOHO现代城项目。

为了宣传另类而前卫的SOHO居住概念,为了将房子尽量销售出去,没有深厚背景又缺少资金的潘石屹亲自担任SOHO现代城的形象代言人,从此游走在地产和娱乐两界:作为男主角先后接拍了摩托罗拉、IBM、索尼、LG电视广告片;本色出演电影《阿斯匹林》;主持脱口秀节目《老友记》之《Mr.Pan》;写博客、微博粉丝数千万;拍照片出影集;关注PM2.5……娱乐营销无疑是成功的,潘石屹曾表示,SOHO中国用于宣传推广的费用不到每个项目的千分之七。

张欣:美人战“土鳖”

张欣:美人战“土鳖”

张欣:美人战“土鳖”潘石屹,毕业于中国石油管道学院,SOHO中国的董事长;张欣,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SOHO中国的首席执行官。

一个“土鳖”,一个“海龟”,他们的结合,曾经不被所有人看好。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两人你进我退配合默契,创造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神话,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神话。

要不要嫁给这个“土鳖”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我和潘石屹好了4天就结婚了。

我们两个人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但是,我没有被这些差距迷惑住。

首先,我觉得他挺吸引我的。

我第一次见他,他穿得乱七八糟,一件藕荷色的西装,一条大花的领带,戴一副特大的眼镜,头顶还有点秃。

按理说是挺土的吧?但是这么土的衣服穿在他身上,他泰然自若,他有一种骨子里的自信。

其次,我觉得他的思路很独特,自成体系。

再次,我比较欣赏他的品质,那种骨子里的厚道和朴实。

还有,我觉得他能教会我很多东西。

他就是我现成的又具有实际经验的老师。

我把这四点细细想过,就觉得这婚可以结,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失败了,我也会从这个婚姻中受益。

要不要放弃这段婚姻我们头两年的婚姻生活,似乎真如朋友们所料,我一直有一种水深火热的感觉。

两个人一起创业,两个人背景完全不一样,两个人又都是主意特大的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就吵架。

有一次吵得特别厉害,我冲动之下就去欧洲度假了。

跳上飞机的那一刻,我想:这婚姻到头了。

度假的那段日子,我想,我和潘石屹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把夫妻和合伙人这两个关系弄混淆了,结果搞得夫妻不像夫妻,合伙人也没做好。

我主动给潘石屹打电话,我们聊了很久,我说:“第一,我们不要离婚,还是要在一起。

第二,我们的婚姻要走到下一个阶段,就得有个孩子。

”我主动提出来:“我下岗在家生孩子,你自己干吧!”我从欧洲回来,潘石屹去机场接我,我们在机场抱头痛哭,彼此都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那个时候我体会到,他其实对我挺有感情的。

决定下岗生子,可以说是我这辈子作过的最理性最正确的决定。

要不要调整自己的角色仅仅做一个家庭主妇,不是我的理想。

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潘石屹的创业故事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1来自西北贫困农村的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管道学院录取,毕业后又顺利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

在那里,他的聪明能干深得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很多人都羡慕他,说他鲤鱼跳龙门,是个幸运儿。

但是,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天,单位里新来了一名女大学生,热心的他帮着去领办公桌,没想到,女大学生竟然挑了一个多钟头都没有挑好。

他有点发急,就说,差不多就算了,不就是一张办公桌嘛!至于这样认真吗?结果对方却一本正经地说:小潘你知道吗,我刚毕业分来,这张办公桌有可能要陪伴我一辈子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句话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难道自己这一生将与一张办公桌共同度过吗?以后他只要一想到一张办公桌将要陪伴自己一辈子,就感到不寒而栗。

为此,他毅然地离开了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生活,也主动打碎了当时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开始了自己全新的创业历程。

他是如今鼎鼎大名的地产大鳄潘石屹。

生活就是这样,也许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将改变我们许多人的一生。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2春节一过,就有媒体把潘石屹17年前海南"5斤橘子逃生"的故事刨出来,文末还"太史公曰"般地附上:"谨以此文献给正在炒作海南房地产和海南概念股的朋友们……"效果好极了。

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读起来,比时评家空洞地喊"‘三亚天价一晚’是海南楼市泡沫破灭前夜"、"海南的海景房是否会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起点?"要有力得多。

那实在是个好"桥段":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当很多人都在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甚至一个大坑被当作大厦转手十几次也无人知晓它只是一个大坑时,潘石屹竟然锲而不舍地要求去海口市规划局查看房地产项目资料。

1992年年底的一天,潘石屹在规划局吃了闭门羹。

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夫妻

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夫妻

n
g
x x
O @ V fI s o h u ,

f
{就 业 与 创 业
q
, -

‘J ▲
’ 一r
- 一


- ^ ▲
让 杜 娟 为 之 倾 慕。 19 96 年

黄光裕与

做到这



在 负责公 司 的发展



年和
t9 90
年遭遇 了两 次绑 架
1 10 0 万




杜娟终 于
199 9

土 洋结 合
黄光 裕 刚 和 大哥 黄俊钦 分家
事 业 的关键 转折 点上


处在

要 新面 貌

199 5
年 9 月 潘 石 屹在妻 子

屹 来 负责


潘 石 屹 曾打 过


个 非常形

既 漂 亮能 干
鼓舞下 离开 万 通



起创办 了红 石 实业

象的比喻:
就 像 以前耍 猴 卖艺 的


又 拥 有 良好 教 育 背 景 和 工 作 单 位 的 杜
19 97

华懋 集 团

润 投 资集 团 和私募基 金 公 司 贝 尔斯 登
名 中会 进 行 严 厉 的 批评

指 的投 资公 司
商业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

设立 了上


7


杂 美 国《 布斯 》 志 公 布 福

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夫妻

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夫妻

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夫妻作者:来源:《职业》2008年第06期“摩擦碰撞”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用12年的时间来做夫妻,是件很难的事情;这12年当中,两人不但晚上要搭伙过日子、白天更要合伙去做生意,这真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而用短短的12年时间,夫妻俩摇身一变为亿万富豪,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但现年43岁的潘石屹和42岁的张欣却把这些难事一一踩在了脚下。

1994年4月,刚从海南的房地产泡沫中“胜利大逃亡”来到北京发展的潘石屹,经冯仑介绍认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的张欣。

“土鳖”与“海龟”的爱情在半年时间内迅速开花结果,两人于当年10月举行了婚礼。

新人需要新面貌。

1995年9月,潘石屹在妻子鼓舞下离开万通,一起创办了红石实业。

在一位当年的创业伙伴眼里,这对夫妻的创业激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时张欣还没有从她任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夫妻职的单位辞职,仍在国贸中心三十几层的办公楼上上班。

有时我和潘石屹去找张欣,三个人站在临窗的办公室里眺望,潘石屹兴奋地指着远处建外SoHo和现代城的两块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地盘啊!我们听了热血沸腾,有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冲动。

”婚后一段时期,两人的创业生活并不是那么默契,而是充满了分歧与争执,虽然一度非常激烈,但经过几年的磨合,这对“夫妻档”合作得日益默契和熟稔,就连张欣的名字后来都改成了潘张欣。

两人逐渐形成了“张欣造房子,潘石屹卖房子”的合作模式,公司所有与国外的关系、商业决定以外的事情,像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由张欣来做;而谈判、销售、政府关系和所有与钱有关的事情都是潘石屹来负责。

潘石屹曾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以前耍猴卖艺的,我是先出来敲锣的,然后张欣出来耍猴,最后再出来拿帽子收钱的又是我。

”正因为有了和谐的分工与合作,这对夫妻才开创出了SoHo中国的大局面。

2007年10月8日上午9时30分,SoHo中国(香港交易所代码:410)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

以当日收盘价计算,SoHo中国总市值已经达到了477亿港元,潘石屹夫妇的身价也一飞冲天至350亿港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夫妻。

潘石屹创业成功之路的励志故事

潘石屹创业成功之路的励志故事

潘石屹创业成功之路的励志故事潘石屹,男,1963年11月14日出生于甘肃天水,著名地产商,SOHO中国的董事长,公司掌管着在中国的商业地产领域的开发业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潘石屹创业成功之路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潘石屹早年工友李勇回忆潘石屹创业成功之路。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

但这个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故事,却揭示了“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

对广大创业者来说,其中的启示永不过时。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

26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砖,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

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早已成为SOHO中国董事长,2013年,他与妻子张欣的身家高达36亿美元。

钻过铁丝网搬砖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

1987年2月,21岁的他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

7月底的一天,他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碰运气,却没有边防证过关。

他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拉着他找了个“蛇头”,各交了50元后,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

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兴奋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李勇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大他三岁的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两人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

一个多星期后,两人只剩下5元钱,仍没找到工作,只得到布吉镇一家工地挑砖,每天10元,晚上加班每小时1元。

一个月后,两人领到了350元工资,潘石屹决定离开。

李勇恋恋不舍:“一年可以存好几千元呢!”潘石屹劝他:“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李勇这才决定跟潘石屹走。

推销电话机的纸条1987年11月,两人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

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按业绩提成。

可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中口音又重,业绩始终上不去。

关于潘石屹从农民到地产明星的故事

关于潘石屹从农民到地产明星的故事

关于潘石屹从农民到地产明星的故事选择站在“聚光灯”下的潘石屹,已涉险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现在和未来,他能坦然应对所有的麻烦吗?潘石屹的聪明与麻烦50岁的潘石屹无疑是个另类。

他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的,但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

出身甘肃小山村的他出书、拍电影、写博客、发微博,用高调的言论与宣传,将自己塑造成“最有娱乐精神的地产商”,时时身处聚光灯下。

有时,这种聚焦成为他营销的推动力。

有时,这种聚焦却给他带来麻烦。

潘石屹的聪明与麻烦,成为中国地产界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记。

廊坊桌椅VS深圳衣橱导演贾樟柯拍电影《语路》时,曾在甘肃天水小山村潘集寨取景,并感慨说:“太不容易了,这地方居然能出一个他。

”这个“他”,说的就是潘石屹。

1963年,潘石屹出生于潘集寨。

因为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生病,潘石屹幼时家里穷到两个妹妹甚至被送人。

上中学时,他只有一条裤子,为了防止裤子磨破,他从来不洗,“整整穿了730天。

”1979年,潘石屹考入兰州培黎学校(中专)。

父亲对他说:“孩子,你要出门了,不管在什么时候,没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

”日后,他的行事处处都透着父亲的这个叮咛。

1981年,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被河北的中国石油管道学院(大专)录取,三年后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被确定为“第三梯队”成员。

即使100多元工资在那个年代已算高薪,但两个妹妹都考上了大学,母亲也需要医药费,潘石屹的钱仍不够用。

日复一日中,潘石屹的未来被两个人改变了。

一个新来的女大学生对分给她的桌椅十分挑剔,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

”潘石屹被深深触动了:难道这个生就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而让他下决心改变的人是他称为老师的牟其中,牟当时在深圳开着一家公司,以“北方姑娘的衣柜里最多只有两件衬衫,而深圳姑娘的衣橱里有10件以上的衬衫,还都是的确良的”,来打动潘石屹那颗渴望赚钱的心。

创业名人案例

创业名人案例

创业名人案例【篇一:创业名人案例】作者:创业故事网 | 分类: | 阅读:678 views | 标签:, ,【篇二:创业名人案例】成功名人创业故事案例篇1:soho潘石屹在中国,谈论房地产风云几乎不可能不谈到soho中国公司的潘石屹,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永远不变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上。

9月1日,是潘石屹创办soho 中国10周年的日子,他向记者来了一次忆苦思甜,谈起走红之前的那段艰辛淘金路。

英雄莫问出处坐在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内,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像说书一样,描述着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第一次低潮。

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和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

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比较近,大家自认为意气相投,常常一块喝酒聊天。

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士来到潘冯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

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遇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

女士坦言,你们惟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怕惹是非!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数千元管理费,大地公司由冯潘经营。

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准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

原来,经过一夜,想到冯潘的境况,稳重的老厂长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因为几千块钱惹了大麻烦! 这也才有了后来重新注册的万通。

多年以后,这位老厂长特地跑到已经发迹的潘石屹的办公室里叙旧,早知道,当年就让你们干了,现在大地也成大企业了! 双方相视大笑。

听着潘石屹说书,大家的笑声不时在数百平方米的办公区内回荡。

窗外的马路上、工地上,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身影。

潘石屹创业初期合伙人

潘石屹创业初期合伙人

潘石屹创业初期合伙人潘石屹的创业故事1.在清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

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

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

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2.在兰州:自我介绍引来哄堂大笑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

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

“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

“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

”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

”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3.在深圳:花50块搞“偷渡”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

“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有实力拿出行动来证明励志文章

有实力拿出行动来证明励志文章

有实力拿出行动来证明励志文章有实力拿出行动来证明励志文章张欣这个名字的被人经常提起,往往是因为她大名鼎鼎的丈夫潘石屹。

其实,她自己本身就是SOHO中国的联席总裁。

她和丈夫潘石屹联手创办房地产公司,创下了一年销售二十亿的奇迹。

当她十四岁时,张欣随母亲移居香港,在香港做流水线上的女工,她除了很快就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外,还会讲一口流利的粗话。

因为她发现,作为一个外来妹,如果自己很乖的样子,就会被人看为笨,好欺负。

后来,张欣只身去到英国留学,获得了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紧接着,成为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投资顾问。

当她决定从华尔街回北京时,面对竭力劝阻她的朋友,张欣只有一句话:我想好了,我会证明给你们看!公司成立之初,面对经营理念的严重分歧,张欣依然是那句话:我是对的,我将证明给你们看!事实证明,张欣每次都用实力说服了所有人。

她经常会说出这样的一些话:很多人生命的萎顿,就在于放弃了更新自我的能力。

她还会说:一个人如果见识多了,成功的经历多了,是不可能装出一副期期艾艾的样子的。

她也会说:如果你有想法就说出来呗,你不说别人就以为你没想法,你就做不了人士。

做不了专业人士,别人就不会信赖你。

这样的观点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她对人们说:如果你是有实力的,就不能示弱,证明给人看。

这就是张欣一贯坚持的四个观点。

我们应该明白,这是一个经济极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信息高度畅通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生命发展的.机遇,那一定是我们的才华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她还说过:才华不要只是怀在身上,如果你有实力,就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证明给人看!我这个人虽说没多大本事,早些年,由于健康情况不好,眼看着自己年纪一天比一天大,当然心态就更不好了。

消沉、绝望成了我那时的生命迹象。

现在精神似乎一天比一天好了,就觉得自己应该干点儿啥。

于是就到处机会和机缘。

反正只要我自己努力了,就算是一事无成,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我觉得像张欣才是我应该的榜样。

创业的名人故事励志正能量

创业的名人故事励志正能量

创业的名人故事励志正能量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如果你坚持不下去了,就看看这些创业的名人故事,看他们是如何创业成功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创业的名人故事篇,希望大家喜欢!创业的名人故事篇1:李兴浩农民创业不知道做什么,好的创业项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

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农民创业!卖冰棍儿发现不少商机1982年,近而立之年的农民李兴浩决定离开已经耕耘十年的土地去卖冰棍。

当时,这种四五分钱一根的生意在他看来已是暴利。

如今,这个佛山商人的主业是微利的空调制造,但却早已有了足够的身家,登上中国任何一份关于富豪财富的排名榜。

和很多粤商一样,有钱就滚大是他的生意经。

幸运的是,他也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商业嗅觉。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

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李兴浩的原始积累似乎永远不会停止。

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

李兴浩说,进入空调业,同样是随机而动。

进空调行业之前,我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个月下来,维修费就上1000元。

后来,我就干脆请一个师傅来工作。

很快,李兴浩发现,维修电器比卖海鲜更赚钱。

1989年,他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海南,四处吆喝兴隆的名号。

两年后,公司成了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业务做到了整个广东。

顺着自己的生意链,我与一个台湾老板各出600万元合资建厂,最终进入了空调制造这一领域。

农民创业!800万白条成传奇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在投产的第三天,李兴浩就碰上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这场大战引发的后遗症,几乎将新生的志高空调扼杀在襁褓之中。

潘石屹社会创业行为案例分析

潘石屹社会创业行为案例分析
1.2 潘石屹简介
中 文 名:潘石屹
出生日期:1963年10月
毕业院校: HYPERLINK "/view/3396732.htm" 中国石油管道学院
信 仰: HYPERLINK "/view/110280.htm" 巴哈伊教
3 潘石屹的机会开发阶段
3.1 潘石屹的团队
1990年潘石屹、冯仑、王功权、刘军、易小迪、王启富六人在海南岛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万通前身)1991年8月,成立万通公司,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地产,在海南省第二波经济热潮中半年多赚取一千多万元。
2003年1月16日 由新浪网与北京房地产交易所联合推出的2002年北京房地产十大热销楼盘排行榜隆重揭晓,建外SOHO以2002年总销售额24.13亿的佳绩名列榜首。据统计,此次评出的十大楼盘销售额占北京市全部楼盘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而建外SOHO的销售额占这十大楼盘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
2003年3月 博鳌蓝色海岸,因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获得香港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建筑大奖之境外作品奖。
2003年12月 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又一新项目“SOHO城”顺利完成设计规划招标。 HYPERLINK "/view/353186.htm" 扎哈·哈迪德 从三个世界顶级建筑师的方案中胜出,成为位于北京物流港区域内新项目“SOHO城”的建筑设计规划者。
在上述三个特点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能源、资源类客户的渠道拓展属于最厉害的杀手锏。
4 SOHO中国机会价值实现阶段,企业如何获益、生存并成长。
1998年-2001年 开发建设SOHO现代城,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社区内共有居民2200多户。

潘石屹和张欣

潘石屹和张欣

潘石屹和张欣
SOHO中国是远近闻名的夫妻店。

潘石屹和张欣1995年创立公司,通力合作,开发了SOHO现代城、长城脚下的公社、建外SOHO、SOHO尚都等一系列著名的楼盘。

在这些年的苦心经营中,他们俩不但把SOHO中国创建成为一个“知名品牌”,还把潘石屹打造成为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可谓功德圆满。

据说,两人的结合,从当时他们的背景出身看,反差极大,但经过几年磨合,终于走上了平稳合作的轨道。

潘石屹和张欣的分工很明确,也有些传统———基本遵循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

用张欣的话来说就是:“所有与国外的关系,商业决定以外的事情,像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由我做;谈判、销售、政府关系和所有与钱有关的事情都是他做。

潘石屹打过比喻,就像以前耍猴卖艺的,他是先出来敲锣的,然后我出来耍猴,最后再出来拿帽子收钱的又是他。


在这样的分工下,潘张二人配合十分默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楼市概念和奇迹。

潘石屹几乎拿到了国内应该拿的奖项,而张欣拿到的奖项都是国际性的,比如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等等。

按理,潘石屹很难有走红的资本,借用他个人主页的描述:“人称老潘,甘肃天水人,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但身手头脑均敏捷矫健。

年龄未及不惑,吃过文革的苦,享过改革的福,故能上能下,可屈可伸。

”就是这么一个人,不但引领着楼市,还把个人在楼市之外的事业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立起个人形象品牌。

时代周刊曾经这样描述潘石屹,“房地产商潘石屹给中国一贯单调的公寓和写字楼带来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楼盘在品位上已国际化。

”这个评价无疑是很高的。

点评:他们给人们带来欢乐。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的名人故事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的名人故事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的名人故事潘石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也是一个传奇。

他把西红柿卖一个水果价的本事一直是房地产从业人员急于探究的秘诀。

在媒体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个是非不断的叛逆者,他在举手投足间似乎都透露出另类。

而潘石屹和张欣夫妻的成功,更被看作是我国新时期新政策下成长起来的超级成功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儒商的新面孔。

潘石屹的创业轨迹和所有的营销案例,正是得益于有意无意间实践的蓝海战略,因此能在生生不息的蓝海里,左右逢源,发展壮大。

其实,潘石屹只能算是一个小地产商:一方面,老潘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另一方面,潘石屹虽然身为SOHO中国的掌门人,但在资本说话、富豪云集的房地产界,潘石屹算不上实力超群。

相较于王石之万科、任志强之华远.甚至以前的搭档冯仑之万通,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不论是企业规模、资本实力、开发体量都与他们不在同一个级别。

如果与这些地产界的大鳄硬碰硬,潘石屹肯定会陷入割喉式的血腥价格竞争之中,最后血流成河,成为一片红色海洋,即所谓的红海战略。

但是,潘石屹却以四两拨千斤之势,以相对小的公司规模和开发体量却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长城脚下的公社、建外SOHO、尚都SOHO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盘,名利双收。

蓝海战略的精髓在于价值创新。

蓝海战略认为创造蓝色海洋,取决于不以竞争对手为标竿的完全不同的策略逻辑与价值创新上,这是蓝海战略的基石。

而价值创新体现在潘石屹项目运作的方方面面。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之一只为少数人盖房子房地产的定位是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投资。

如果定位准确,不利的位置反而可能变得有利;反之,黄金地段的项目也可能成为烂尾楼。

聪明的潘石屹十分注重观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人们生活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从这些变化和趋势中演绎出人们对房子功能的需求,从而开发出迎合前卫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创出无人竞争的蓝色海域。

潘石屹一直强调自己生产的房子不同于市场上纯粹的写字楼或者普通公寓。

潘石屹自述:老婆是最好的合伙人

潘石屹自述:老婆是最好的合伙人

潘石屹自述:老婆是最好的合伙人作者:来源:《读天下》2013年第13期我和张欣结婚后就办了一个公司。

结婚、办公司,我们把两件最重要的事情放在这前后半年之内完成了。

而之后才发现最困难的不是赶着结婚办公司一起,而是家事、公司的事情搅和到一起,那时我们差一点儿就离婚了。

我记得在我们结婚两年,也是办公司两年的时候,我跟张欣几乎是天天吵架,一见面就吵。

有一次她说实在受不了,不想继续这样吵架了,她要离开这,回英国去。

我就开着一个车,带着行李送她去机场,可是,在去首都机场走的路上,我们俩又吵了起来,她气得说你把车停下来,我停下车,她就拿着行李打出租车走了。

之后一个月,我们没任何联系。

当时,我想这一段婚姻要画一个句号了,那公司就更不用说了。

这可能是我们危机最深的时候。

一个月之后她给我打电话,她说她还是想回到中国来,但是希望不要参与公司的事情,她就在家里生孩子带孩子,公司的事情就不管了。

我说行吧,我就凑合着带着公司往前做吧。

经过这个危机,我才明确地发现,夫妻一起创业、一起经营公司确实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

在开办公司的过程中我还有这样一些体会:就是找公司合伙人的时候,不能找同学尤其是同班同学,这实际上是一个败笔,你会的他也会,你不会的他也不会,经历和知识结构差不多的,不要在一起做合伙人。

合伙人最重要的是要互补,你会的他不会,他会的你不会,这样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人的基础,才能在合作中产生“火花”。

基于还是上面这一点,我看到的是,我和张欣是最好的合伙人,因为我跟张欣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欣是海归,我是土鳖,她从西方来,我从西北来,所以,完全不一样,我们就互相看对方的长处,互相欣赏。

我记得我们举行婚礼的那天,张欣最好的朋友没空来参加,就派他妹妹过来的。

婚礼结束之后,张欣的朋友就打电话问他妹妹,张欣找的老公怎么样,因为他之前从来没见过我,他妹妹就唱了首歌来形容我,“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一棵无名的小草。

”我尽管是个小草,可是有花能够欣赏我还是不错的,而且我们是互相欣赏。

“王”的女人

“王”的女人

“王”的女人作者:艾理来源:《爱你·心灵读本》2016年第02期据某女性网站调查,将近四成的女性网友坦言会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老公和别人的进行比较,并且总觉得别人家的就是好。

当马云、潘石屹、李彦宏成为能在业内称“王”的男人时,很多女人以为自己与这些“王”的女人之间只差一份机缘。

张欣:向潘石屹妥协张欣15岁时是香港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打工妹,5年后带着打工攒下的钱到英国念书,27岁时获得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华尔街做投资顾问,然后认识了潘石屹。

两人的教育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创办“SOHO中国”后,两人的矛盾更加突出。

当时公司不到10个人,张欣经常开会进行民主式的讨论。

潘石屹对此非常焦虑,他认为办公司就是一个人想清楚后说给别人去执行就可以了,治理国家要民主,但办公司就得独裁。

张欣特别反对这一点。

由于做事情的方式不一样,两人经常从家里吵到公司,再从公司吵到家里。

又一次大吵后,双方崩溃了,潘石屹去了日本,张欣则去了欧洲。

张欣在英国的朋友家里“疗伤”,开始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婚姻。

她慢慢意识到两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把“夫妻”和“合伙人”的关系混淆了,结果搞得“夫妻”不像“夫妻”,“合伙人”也没做好。

张欣主动打电话给潘石屹,说:“我们的婚姻要走到下一个阶段就得要个孩子。

要不我在家生孩子,你自己干吧?”张欣从欧洲回来时,潘石屹去机场接她,两个人抱头痛哭。

不久,张欣怀孕了,潘石屹独自经营公司,两人终于回归“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生活。

直到儿子上了幼儿园,不甘心一直做家庭主妇的张欣才准备“出山”。

潘石屹擅长商业谈判和销售,张欣就退到幕后做建筑设计。

事实证明两人的分工非常妥当。

2003年,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界建筑舞台获奖。

直到现在,张欣都认为当年的“让步”是自己一生中做出的最理智的决定:“婚姻的智慧其实是一种权衡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欣和潘石屹的创业故事夫妻联手创业21载,一个负责设计,一个负责销售,当年就以24.13亿的销售额位居北京地产年度销售榜榜首。

他们就是SOHO中国的联合创始人张欣和潘石屹。

本是两条平行线张欣,1965年出生在北京,父母曾在北京外文局做翻译,后因政治立场不同,婚姻走到尽头,张欣跟着母亲辗转河南、香港等地,在电子厂打过工,也在轮胎公司当过小秘书。

直到21岁的张欣考入苏塞克斯大学经济系,攻读剑桥大学攻读硕士,人生的轨迹就此发生改变。

硕士还没毕业,她就被巴林银行相中,可没多久巴林银行就被高盛收购,张欣就阴差阳错的成为了高盛的一名分析员。

2年后张欣在美国旅行者集团从事投资银行,年薪15万美元。

潘石屹,1963年出生在甘肃天水潘集寨,家中兄姐五个,潘石屹排行老大。

3年自然灾害刚过,西北还是颗粒无收,潘石屹是吃红薯面长大的,经历颇为坎坷。

1982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背胛骨。

高考时,他打着绷带上考场,无奈伤口太严重,没能坚持到化学试卷考完就退出了考场,最后分数只能上一个大专,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

毕业后,潘石屹在廊坊石油管道局工作了2年,随后去深圳做过咨询工作,在海南收购过一家砖厂,干一行赔一行,直到潘石屹开了个电脑培训班,生活才有了转机。

办电脑培训班需要印刷教材,开小型印刷厂的易小迪主动找上门来,潘石屹就成了易小迪的第一个固定客户。

1991年6月,潘石屹,通过易小迪在海甸岛认识了冯仑、王功权、易小迪、王启富、刘军四人,也就是传说中的万通六君子,他们成立了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

此后你知道的,万通六君子热衷炒楼,而海南房地产大爆发,万通大赚几千万!1993年,万通在北京开发了新世界广场项目,卖到了当时市价的三倍,潘石屹跟万通的名气不胫而走。

一件事成就一桩姻缘1994年5月,张欣在剑桥的同学张维迎给她推荐了国内一家叫万通的公司,当时他们想上市。

回国后,张欣约见了万通六君子,自然而然就见到了潘石屹,身穿一件藕荷色西装、一条大花的领带,带着一副特大的眼睛,头顶还有点秃,“土”那是张欣对潘石屹的第一印象。

但潘石屹说起业务来,那可就散发了不一样的魅力,潘石屹说公司虽然没有一整套的奖惩制度和管理规则,但是公司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公司业务在蓬勃发展,所以管理层应该更关心市场而不是管人。

“那时候和他交流,他随便一句话都能让我觉得新鲜。

”中午,冯总请张欣吃鱼翅,“这和粉丝有什么区别啊,还这么贵,以后可别点这种东西了。

”要知道,潘石屹最爱吃的东西就是他老家的煮老玉米和不削皮的苹果,张欣看到了潘石屹骨子里的朴实和厚道。

当时,张欣已经在国外生活10年,不过她内心深处还是留念国内,尤其是她通过与万通等地产商接触,隐隐约约感觉中国经济将迎来一波巨大的牛市,这种窗口期绝对不能错过去。

一个是海龟,在国外生活多年,想要尽快融入中国,一个是土鳖,土生土长,是经受过海南血与火的考验,是最接地气的老油子。

就这样,潘石屹成了张欣的中国老师,1个月后两人确定关系,4天后,俩人领证。

创业前的危机1995年,潘石屹从万通辞职,创立了SOHO,生意还怎么样呢,感情就先出了问题,首先是在经营理念上的分歧。

潘石屹打算建造一个集公寓和写字楼为一体的大型房地产项目,张欣一心想用她的优势和资源吸引老外。

其次是项目合作方上的分歧。

当时他们筹建的第一个项目是第一机床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张欣就出面寻找外资。

有一次招来一个德国投资方,张欣抛开了潘石屹和翻译,直接跟对方谈判,这让潘石屹的内心很不爽,事后两人大吵一架。

后来张欣又找来了新加坡政府公司谈合作,前前后后一共谈了将近两年,最终签下了合同。

没想到,协议刚刚达成,就遇上了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所有的合同全部泡汤。

资金断裂,项目停摆,潘石屹大发雷霆。

1997年的夏天,两个人坐同一辆出租车去机场,张欣是去欧洲散心,潘石屹则去日本参禅。

冷静了2个星期,夫妻二人达成协议,张欣怀孕生子,潘石屹独自经营公司。

直到两个儿子都上了幼儿园,张欣这才复出。

夫妻档1999年,建外SOHO的地块已经开始启动,不过有了前车之鉴,俩人分工合作:张欣负责建筑设计,潘石屹负责销售。

张欣引入了IBM给波音公司研发的软件,波音在造飞机之前,先在电脑上把飞机造一编,张欣也也是如此把房子在电脑上先建一遍,看各工序之间不吻合的地方,节省时间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

搞定了模型,接下了就是实践。

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建筑去设计,那SOHO跟普通商业建筑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张欣选择建筑设计师的标准,跟其他房地产开发商自然不同,张欣的目标锁定在那些从未做过商业项目的设计师,没有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更有创造性。

但是去哪里找这样的设计师呢?张欣国内国外参加大大小小的博览会,她会从里面小的项目里找到有趣的建筑师,所以人们也说张欣是建筑师的伯乐,她会鼓励这些建筑师给中国盖房子。

山本理显就是张欣请来的第一位建筑师,他是最早提出SOHO概念的日本人,可惜在日本并未获得认可,这恰恰与张欣的想法不谋而合,张欣力邀,让山本理显的理想了有了发挥的空间。

那SOHO要建设成什么样呢?第一,提高使用率。

1997年,张欣盖了一个叫山语间的房子,传统的三室一厅,那时候没有孩子,只是考虑夫妻二人和客人的需求,但是孩子大了上学了,卧室也就闲置了,所以张欣更关注SOHO的使用率。

建外SOHO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

由18栋楼、l6条小街、300个店铺组成。

楼里可供商住的单位打破了传统三室一厅的概念,在楼道里设置了公共起居室,完全是开放式的空间。

第二,向南偏东30度的房子。

住宅你知道的,都是正南或者正北的朝向,排列也是整整齐齐,但SOHO的建筑向南偏东转个30度的角,排列上交叉落错。

一来不会有邻居对视的尴尬,二来错动之后的建筑,四个角分别正对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面角让给两部电梯和公共起居室,其余的三个角由三户人家各自把守,每户人家能从早到晚公平地享受来自三面阳光的照耀。

第三,修长的体形。

每个建筑体量只有27米*27米,长有什么好处?第一,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增大了,建外SOHO的楼间距达40米之宽;第二,每层的住户少了,每户分享的阳光多了,每户都把着个90度的角,拥有两侧玻璃墙,面宽大了,通风也好。

SOHO竣工后,张欣就看潘石屹的销售了。

潘石屹自然也不是吃素的。

2000年以后,中小型企业迅猛发展,这就是建外SOHO最强劲的购买群。

那SOHO 怎么才能卖出去?潘石屹运用他的个人形象将SOHO概念推向中国的各个角落。

潘石屹也是赫赫有名的万通六君子之一,潘石屹就经常深入到各个城市演讲,潘石屹走到哪里,当地媒体就跟到哪里。

他每到一个城市演讲一次,便会带来来自该城市的几笔订单,所以潘石屹有时会带上他的销售,在演讲现场办公售房。

在建外SOHO的客户中,外地人占到58%,外籍人士占12%。

2002年,张欣设计的“长城下的公社”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时,潘石屹让他的手机连续工作了25个小时,向6000多人发送了这一信息。

渐渐潘石屹就在媒体界有了名气!就连索尼都把潘石屹当成了明星,请他代言。

红了之后的潘石屹是个借力的高手。

特别是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渠道。

潘石屹的微博粉丝数已有740多万,他随时制造话题来保证自己的关注度。

2011年,潘石屹在应对乔布斯去世这个热点事件时,从苹果手机售价太高的缺憾入手,发了那条“调侃”乔布斯的微博,引来无数网友的炮轰。

但潘石屹和他的SOHO在这次事件中确实火了,而且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极大的曝光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友们骂够了、恨也泄了,自然也就对此事不了了之了。

要说广告宣传是绝大多数地产商的必杀技,可建外SOHO几乎不打广告,建外SOHO一年40亿元的销售额,其推广费用还未达到总额的1%,而大多数的开发商全年的推广费用至少也占其销售额的3%~4%。

潘石屹还把定价权交给客户,潘石屹曾经问过一位美国的基金经理,“你们投资项目的标准是什么?”“企业要有定价权。

垄断企业有定价权,他们就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但垄断一定不是未来,未来是企业要处于被动位置,放弃自己的定价权,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和客户,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有未来。

让市场和客户定价才是未来的企业形态。

”当年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入住纠纷非常严重,潘石屹就率先推出了无理由退房,我将退房的权力完全交给了客户,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当年SOHO就以24.13亿的销售额位居北京地产年度销售榜榜首。

而后,发改委要求所有开发商实施“一房一价”。

潘石屹将建外SOHO 9号楼2层半公寓1965平方米,放到网上进行拍卖,让购房者从零开始自己决定房子的价格。

在拍卖的最后一秒钟,所有房子同时加价500万元,总价格一下跳成3477万元。

这次拍卖的9号楼单价比刚刚结束销售的6号楼每平方米单价平均增加了2800元,达到17700元/平方米。

2007年10月,SOHO中国募集19亿美元,在香港上市时创造了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IPO。

潘石屹直言“是张欣成就了我”。

售转租,租转售2012年8月,SOHO中国宣布由散售商业模式转为持有出租物业,然而,转型后,SOHO中国的业绩却出现了连续3年的下滑。

那夫妻二人为何又会作出如此决定?那是因为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由于政策调整,买房盖房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如果SOHO一直坚持拿地盖房子,到最后就没生意做了。

不过,在张欣看来,业绩下滑也是暂时的“卖房子多少钱,租房子才多少钱,销售额这么算的话,永远没法比的。

”但是,你想想也知道,这几年北上广深的地价翻了多少倍,这一转型,SOHO更加升值了。

2016年,SOHO每个楼的出租率高达100%,潘石屹、张欣夫妇以220亿元财富居胡润财富榜第95位。

可以说非常成功了。

可就在2017年6月26日,潘石屹以35.73亿元出售了上海虹口SOHO。

此后不足10天,又宣布整售光华路SOHO和凌空SOHO 两个项目。

10天之内抛售3个项目,消息一出,市场哗然,有人提出论调:“SOHO中国要告别房地产。

”告别房地产那是不可能的,不过炒房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潘石屹表示未来SOHO将大力进军共享办公领域。

潘石屹和张欣夫妇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拭目以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