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万谷初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勤奋好学《易经》的故事而来。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宝典。
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对《易》的解释如下:《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子的知行思想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的智慧又将给现代人怎样的启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产,我们应当怎生消受?如何向孔子学习,融易经于生活,迈向更圆满的人生?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是“晚年喜易”,此实为“小道”。
这使人不得不想起牛顿晚年专注于神学的故事。
牛顿虽专注于神学,但在神学上却无大成就。
这似乎也类于孔子,有人认为孔子在形而上学上也没有太多的论述。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
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
”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但笔者以为,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
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
”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
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义道德为首要原则,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丰富多彩,其中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更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的具体介绍:一、《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
其含义更是被扩展为治国、产业、世界和自我等方面。
二、《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庸的思想。
其含义是指在一切事物中,都应该坚持中庸的原则,保持适度与平和。
三、《论语》:是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其门徒的言行录,内容以言简意赅且言语含蓄为特点。
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仁爱、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四、《孟子》:是由孟子所著,学术性较高,内容包括仁者为王、人性本善等诸多思想。
五、《礼记》:是经过多位儒家大师整理所成的,包括了周礼、仪礼、春秋礼等等,集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规矩。
六、《易经》: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包括了八十一卦,其中包含了通诸事物的道理与;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事物(如天地、山水等),取得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
七、《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又称《三百诗》,要求在音乐节目上配合表演,其诗歌形式注重押韵格律,并且以历史为背景。
八、《春秋》:是古代历史著作,按各年的政治事件、战争事故记载,其中涵盖了大量关于道德、家族、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思想。
九、《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书籍,采用记年方式,记载了齐、卫、楚、吴、越、晋、燕等列国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史学和史家言论创作的重要范本。
十、《尚书》:也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注重历史崇拜,对中华古代文化、政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十一、《周礼》:也是属于礼记的一部,是一份国家级的官方礼仪和制度的重要规定。
十二、《乐经》:又叫《乐府》,是最早的音乐文献之一,包括了乐歌、乐舞、乐曲等,是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和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与周易
孔子与周易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创始人,其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显然,在大部分人眼中孔子是儒学的代表,而《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
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显然孔子更多是一种心理和形而上的研究,《周易》是形而下的研究,两者之间本没有太多关系。
但是,根据太史公的说法,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
而且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
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可见孔夫子对《易经》的喜爱程度,而《易经》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因此,孔子与《易经》之间,是有着很深的联系的。
《易经》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占卜吉凶。
然而孔子对《易经》的认识,与时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的是利用《易经》的占卜功能,预卜行为的吉凶结果。
通过史料记载,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许多的场合以及情景中,也通过《周易》去占卜。
同时,翻阅《论语》等等儒家经典著作,我们也没有看到孔子本身对于《周易》占卜作用的否定。
由此可以看到,孔子个人还是非常认可《周易》的占卜功能以及作用,认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去服务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同时,我们看到孔子对《易经》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其“古之遗言”上,关注的是其道德训诫意义。
孔子作《易传》别开生面,并非是为了作《易传》而作《易传》,这与汉学家标榜的严守经文的疏释原则是绝不相类的。
占卜本身往往是一种预测,是对于未来以及自己所不能确定情况下所运用的一种预言方式,希望借助于这样一种方式去把不确定的情况确定下来,从而明确个人未来的行为。
对于孔子而言,其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显然当时各国对于孔子的信任程度有限,且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到处碰壁。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孙熙国(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马列部,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诸子之学皆渊源于《易》。
就儒家而言,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
以此为参照,考诸《易经》,不难发现,儒家思想的许多内容,如和合精神、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思想等,皆可在《易经》中见其端绪。
关键词:易经;儒家;和合;民本;内圣外王Yi jing and the sources of Confucian thoughtsSUN Xi-guo(Center for Zhouyi &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Department of Marx Lenin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Abstract: All the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appea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pre-Qin times to the early Han Dynasty originated from Yi. As for Confucianism is concerned, its thought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social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state well to pacify the people. In the light of this and with reference to Yi jing,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quite a lot of the ideas of Confucianism, such as the spirit of harmoniousness, the people be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unity of 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ior ac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Yi jing.Key words: Yi jing; Confucianism; harmoniousness; the people be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ior action探究儒家思想之起源,古人把这一工作称为原儒或说儒。
用《易经系传》和儒家文化解读企业家文化
孔子在 易经系传 中谈 出了自己对
,
就是引导人们以一种善 良的心态去 炼
易经 的理解, 通过对 易理) ) 的解读 做事。 人在一生中总会被各种各样 的 “ 欲 和延伸, 结合 自己人生的阅历, 从历史的 望” 所包围, 有欲 必有所求 。 所有 的追
发展上 , 从世问万物万事的变化中总结 求, 其终极的目的都是为了I 为什么 央乐。
是为了 “ 物欲” 私欲 ” 最终不会有长 人、 、“ , 自己与系统相互依存的关系。 做事的
说到企业家文化, 离不开企业领导人 久的快 乐。 要么只考虑 自 要么消极地依赖 己, 只有为团队追求、 为社会追 时候, 的素质修养。 近年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 求、 为众生追求, 将己之欲求融入其中, 于社会。 程中, 引进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理论, 许多 才能乐此不疲 。 所以, 如果说 素质是建 成功的人就其思维认知而言, 一定是
诚如庄子所言 “ 水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 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此 , ”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然是一 个不断学习、 不停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
易经 在卦、 爻辞中对结果的判定
孔子在 “ 系传” 中说 : 一阴一 阳之谓 “
“ 水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有几种现象 : 凶、 、 吉、 悔 吝和无咎。 孔子 道。 因为 “ ” 继之者善也 , 成之者性也,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 ”
在谈到无咎时曾评论:‘ 咎者, 善补过 仁者见之谓之仁,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不断 智者见之谓之智。 所 此, ” 也。 反思是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企业 家 以应该 “ ” 显诸仁, 藏诸用” 能够兼容并 学习、 , 不停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 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人要善于反 蓄就能够很好的平衡 “ 阴阳” 事 隋有正 。
易经是道家还是儒家
易经是道家还是儒家guiymas3640推荐于 2017.10.14易经既是道家的,也是儒家的。
《易经》,承载了历史使命和任务,虽不乏⽂采和哲理,是道家重要经典之⼀,相传系周⼈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四卦和三百⼋⼗四⽘,卦和⽘各有说明(卦辞、⽘辞),作为占⼘之⽤。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辞的七种⽂辞共⼗篇,统称《⼗翼》,相传为孔⼦所撰;但⼀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出⾃⼀时⼀⼈之⼿。
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
“经”是后世为了尊称这些书,才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按郭店简《六德》和《语丛⼀》篇的出⼟证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孤证,⽽是⼀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先秦因孔⼦“⽼⽽好易”,导致了“⽤《易》居前”之“六经”次序的出现。
《易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
在我国⽂化史上享有最崇⾼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扩展资料:《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时代《连⼭》、《归藏》,周代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说分别作于上中下三个时代,⼀说三本书均作于上古时期)。
很多⼈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
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
按照南怀瑾先⽣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
儒家的⽂化、道家的⽂化,有部分是从⽂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
所以诸⼦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个卦。
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
⼀是《连⼭易》,⼆是《归藏易》,三是《周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参考资料来源:央视⽹-《周易》简介。
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部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许多经典著作。
下面列举了十三部儒家经典,每部经典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
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强调了仁爱和孝道的重要性。
2. 《大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出了培养完人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 《中庸》:也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篇章。
该书强调“中庸之道”,即处事要有节制、保持中庸之道,既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拘泥。
4.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该书强调人性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政治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成就。
5.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强调了君主的仁德和礼制的重要性。
6. 《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记录了古代礼制的内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仪式的重要性,倡导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7.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包括了许多民间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8.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通过卦象和卦辞的解释,探讨了宇宙的变化规律和人生的哲理,被视为一部预测和指导人生的书籍。
9. 《论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辩论文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包括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讨论,强调了思辨和辩证的重要性。
10. 《春秋左传》:是《春秋》的注释和解释,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通过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解读,强调了君主的仁德和政治治理的重要性。
11.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政治和军事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包含了管仲和子思的思想和观点,强调了政治治理和军事策略的重要性。
儒家对周易的解释
儒家对周易的解释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自古以来备受儒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从儒家对周易的解释入手,探讨儒家对周易的理解和解读。
一、儒家对周易的认可与立场儒家对周易的态度可以用“推崇”一词来形容。
在儒家经典中,周易被认为是“五经”之首,其地位相当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与伦理的修养,而周易则提供了一种解读宇宙之道的方法,对人们的修养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儒家对周易的解释主要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进行的。
二、儒家对周易的解释路径1. 孟子的观点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周易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周易则是通过对阴阳、五行等万事万物的分析,揭示出一种人与宇宙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指导。
他用周易的理论来证明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共通性,通过《易传》的解读,表达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程朱理学的解释程朱理学是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绎,其对周易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系统。
程朱理学主张将周易作为道德修养的工具,并通过对《易经》、《易传》、《象传》等经典文献的解读,构建了一套周易的哲学系统。
程朱理学认为,周易是宇宙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关系的表达,通过周易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使人们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儒家与周易之间的联系儒家学派和周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儒家经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仁、义、礼、智等,都能在周易中找到相应的解释和依据。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和和谐相处,而周易则提供了一种宇宙和谐的哲学基础。
儒家借鉴周易的宇宙观念和道德原则,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四、儒家对周易的局限与争议儒家对周易的解释和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和争议。
一方面,周易作为一本较为晦涩的经典,其内涵和含义并非一目了然,不同的儒家学者对周易的解释可能存在差异。
《周易》与先秦儒家、道家思想
作者: 何根德
作者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66页
主题词: 周易;儒道;取象;内修;处世
摘要: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源渊。
《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
《周易》对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易经》的取象方式为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
二、《易经》“大和”的思想为儒道两家提供了通过内修方式消解矛盾的哲学手段。
三、《易经》阐述的事物关系,影响到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
邓晓芒:《周易》是道家经典,还是儒家经典?
邓晓芒:《周易》是道家经典,还是儒家经典?孔⼦的思想⽆疑可以视为对《易经》中的实践哲学的⼀种阐发,《系辞》中许多话都是托孔⼦之名⽽⾔之,⽽就精神实质来说,孔⼦学说更是典型的伦理学说,就此⽽⾔,与⽼⼦的学说颇有相通之处。
孔⼦⽐⽼⼦年轻20岁,据《庄⼦》所⾔,孔⼦曾问道于⽼⼦。
⼜据司马迁《史记·孔⼦世家》记载,孔⼦“读易,韦编三绝”,把编⽵简的⽜⽪绳⼦都读断了三次(或多次)。
显然,孔⼦正如⽼⼦⼀样,也在努⼒从《易经》中寻求做⼈和治天下的道理,因此长期以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易经》属于儒家经典,并且致⼒于从儒家思想来解读《易经》。
但这⼀做法遭到了⼀些⼈的强烈反对,如陈⿎应先⽣在其《周易今注今译》⼀书的“前⾔”中就认为,这种所谓的“不刊之论”实际上“使得《周易》的研究⼀直被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对《周易》经传研究的肤浅、⽚⾯甚⾄曲解都与此相关。
”他还在该书的“商务印书馆重排版序”中⼤⼒强调《周易》《⽼⼦》《庄⼦》这“三⽞”应同属于道家思想的经典,从哲学史的观点看,其重要性远远胜过《论语》《孟⼦》《⼤学》,虽然从⽂化史的⾓度看其影响⼒可能不如后三者。
所以《周易》从哲学的眼光看更应该归于道家经典⽽不是儒家经典。
为证明这⼀点,他提出了四点理由:(1)天⼈关系、天道和⼈道在思想上的紧密联系具见于“三⽞”,⽽孔⼦则“罕⾔天道”,“其视线则仅限于⼈事”;(2)“三⽞”着重讨论了宇宙论与⼈⽣论上的变动观,⽽孔孟则从不思考万物变化及其法则的问题;(3)阴阳学说主要来⾃⽼庄,《论语》《孟⼦》《⼤学》和《中庸》则“不及⼀见”;(4)“⽼⼦的道论成为历代哲学理论的基⽯,⽽《易传》的道论,见于《系辞》者两条,⼀⽈‘⼀阴⼀阳之谓道’,⼀⽈‘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前者乃对⽼⼦(四⼗⼆章)道与阴阳关系所作的综合的诠释;后者则是以命题形式对⽼⼦道器观念所作概括性的表述。
……⽽孔孟则从来没有形⽽上道论这类的哲学问题意识。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孔⼦对易经的贡献 孔⼦名孔丘,字仲尼,⼈称孔夫⼦(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时代伟⼤的思想家、政治家、易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鲁国陬⾢(今⼭东曲⾩)⼈。
孔⼦对《易经》的贡献第⼀,发现《易经》并将其列⼊六经。
“韦编三绝”的故事:《史记·孔⼦世家》说:“读易,韦编三绝。
”韦是指熟⽜⽪,韦编,就是⽤熟⽜⽪绳把⽵简编连起来。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为材料制造的⽵简,⽤⽕烘⼲后在上⾯写字。
⽵简有⼀定的长度和宽度,⼀根⽵简写不了多少字,所以⼀部书要⽤许多⽵简,这些⽵简必须⽤熟⽜⽪绳之类牢固的绳⼦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经》这样的书,需要由许许多多⽵简编连起来,因此也是相当重的。
孔⼦为了深⼊研究《易经》,并给弟⼦讲解,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简的⽜⽪绳⼦也给磨断了⼏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但即便如此,孔⼦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经》的⽂与质了〈“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 “居则在席,⾏则在囊”的故事:据长沙马王堆出⼟的《周易帛书》记载:“夫⼦⽼⽽好《易》,居则在席,⾏则在囊。
”孔⼦爱好《易经》),在家则把书放在床头,出门就背在⽪囊⾥。
孔⼦把《易经》)列⼊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并将其作为教材,从此,《易经》登上了⼤雅之堂,成为了中国⼈思想⽂化的主⼲,影响中国⼏千年。
第⼆,⾼举《易经》义理⼤旗。
“名观其义⽿”的故事:据《周易帛书》载:⼀天,孔⼦的得意门⽣⼦贡问孔⼦:“⽼师,你算命吗?”孔⼦回答:“我不算命,我研究的是《易经》的哲理。
”(⼦贡问:夫⼦信其筮乎?⼦⽈:我观其义⽿。
吾与史巫同途⽽殊归。
)孔⼦⾼举《易经》》义理⽽不是占筮,引领了《易经》发展的主流。
什么叫义理呢?与其对应的还有⼀个概念叫象数,在此我⼀并给⼤家作个介绍: 义理:《易经》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也;坎,陷也;离,顾也;⾉,⽌也;兑,说也。
儒家经典文学
儒家经典文学儒家经典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形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这里,我将列举十个儒家经典文学作品,带您一起领略儒家智慧的魅力。
一、《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文学的代表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
它以简洁的语言、精辟的论述,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治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被视为儒家经典文学之一。
它主要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对社会的重要性。
《大学》对于塑造人格、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文学之一,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它强调“中庸之道”,即处事不偏激、不极端,追求平衡和谐。
《中庸》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四、《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思想构成。
它主要阐述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以“仁”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五、《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经典文学之一。
它记载了周朝的历史、政治、礼制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还提供了治国和治民的经验和教训。
六、《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也是儒家经典文学之一。
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风貌、家庭琐事等。
《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儒家经典文学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应如何顺应自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八、《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经典文学之一。
它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以及各国的政治、战争、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春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论,展示了儒家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智慧。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孔子与《易经》的渊源
2.孔子晚年喜易的原因
3.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正文
1.孔子与《易经》的渊源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立者,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在孔子的学术体系中,《易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曾言:“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
”可见孔子对《易经》的高度重视。
2.孔子晚年喜易的原因
孔子晚年喜易的原因有二:其一,《易经》包罗万象,融汇了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对孔子的儒家学说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其二,孔子认为《易经》具有变通、应变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并取得成功。
3.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彖:孔子为《易经》撰写了序彖,对《易经》的卦辞、爻辞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阐述,使得《易经》的哲学思想更加明确、完整。
(2)象:孔子提出了“象”的概念,即将《易经》中的卦象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从而进一步阐述和发挥《易经》的哲学思想。
(3)说卦:孔子创作了“说卦”篇,对《易经》中的八卦进行了深
入的解读和诠释,使得《易经》的卦象体系更加完善。
(4)文言翻译:孔子对《易经》的古文进行了翻译,使得《易经》的文字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易经》的传播和普及。
综上所述,孔子对《易经》的学术贡献是巨大的。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
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
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
《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
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
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
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
《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
《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不断提高,国学成为了现在的潮流,不少人重新阅读经典,其中《论语》、《道德经》、《周易》这三本古籍是最受欢迎的,但在重新领略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人们也会发出疑问:这三者关系如何?哪部更为经典?《周易》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笔者认为以上三者都包含中国古老哲学思想,呈现互补的关系,接下来将从中华民族文化理论结构层次上来说明这层关系。
01儒家经典《论语》的意义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此时周王室日渐衰微,其权威无法再辐射到辽阔的领土上,因而各路诸侯逐渐挣脱周王室的束缚,彼此发生兼并战火。
周王室自承天命的权威性的解体,宣布着那时的人民将不再受到“天”的庇佑,在精神层次方面,人将不再有所依托,人成为了世界的孤儿。
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并伴随着人对世界和人自身的怀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从精神层面上看,是天人关系的崩塌。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以具有人性的“仁”代替神秘的“天”,以道德的“仁”代替神圣的“天”。
“仁”具有这一功能的原因在于:“仁”的建构根植于现实之中,孔子以横纵的孝悌为基础建构“仁学”,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爱,这两者都是自然的爱。
但是如若依据“人同此心”的同情感就可以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效果,从而这种自然的爱就成为了社会的爱,从个人的意识就成为了集体的意识。
毫无疑问《论语》中的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代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天下关怀”思想都和“仁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塑造了中华民族健壮、刚强的民族性格。
02《道德经》的意义及儒道互补以现世的“仁”代替“天”重构天人关系是孔子救世的道路,与之不同,老子以形而上的“道”代替政治性的“天”重构天人关系,如果说孔子所强调的是对现实的执着与责任感,那么老子所强调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摆脱,追求人的自由。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易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儒家与《易经》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易经》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易经》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儒家学派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中国,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而《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相传为伏羲所创。
尽管两者在创作时间上存在差异,但《易经》中的许多观念与儒家思想相契合,形成了独特的共鸣。
二、《易经》对儒家仁爱之道的影响儒家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倡以仁爱之道来治理社会。
而《易经》中的“易”则主张“道法自然”,注重万物之间的变化和平衡。
儒家学者将《易经》中的“易”与仁爱的观念相结合,追求社会的和谐与人伦之道。
三、《易经》在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地位在儒家政治思想中,《易经》具有独特的地位。
儒家强调统治者的德行与才能,并强调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易经》中的“君道”,被儒家学者视为统治者应遵循的原则,即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推演管理国家的有效方式。
四、《易经》与儒家修身养性的关系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培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而《易经》中的“卦象”和“变爻”,被儒家学者用来揭示人类行为和命运之间的关联。
儒家通过研究《易经》来探索人类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原则,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五、《易经》在儒家教育中的应用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易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在儒家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易经》来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行为的原则,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领导能力。
六、儒家与《易经》的发展演变儒家学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与《易经》的关系也因此不断演变。
在宋代,程颢和程颐倡导将《易经》纳入儒家正统学术体系,形成了“理学”的学派;而在明清时期,朱熹则强调《易经》中的“象数”与儒家学说的关联,发展了“新理学”。
论《易经》对孔子天道观的影响
论《易经》对孔子天道观的影响《易经》作为儒家五经之首,一直以来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后来大儒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与儒家其他著作一起开创了中华文化的新局面。
一、儒家著作与《易经》一样强调天人合一这里面包含了人与天(自然、道)、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天”是那么高大、伟大,连圣王尧也要效法它,表明“天”是至高、至善的存在,作为宇宙的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最高级的生灵,我们必须遵守天道的规则而不能违背。
《易传》提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将人与天地并提,把人的地位看得很高。
《易传》把人的“继善成性”的过程看作是人自觉地继承、发扬天道的过程,是宇宙大化流行的一个特殊表现。
这种“继”的精神,是基于对天道的深刻体认而获得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
综上所述,天地人关系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儒家的天人观是整体性的大生命观,它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体,人类是其中有机的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主要体现为人是宇宙中最灵秀的动物,人性根源于天道,人的心性具有自觉能动性,能自觉意识到人与天具有深刻的关联性,其中蕴涵宗教、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的意义。
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易经》中的仁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施由亲始,由家庭之爱推到社会之爱、天下之爱,以至于爱天地万物。
仁以为己任,直到死而后已,必要时“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成仁即成全理想的人格。
“义者,宜也”(《中庸》),就是适宜、合理、正当的意思。
儒家重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又说“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义是仁德在处理公私关系上的原则表现,即尊重和不侵犯别人的正当权益,故说“义以正之”(《礼记·乐记》)。
“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表明义是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感情,并引申出恩义、情义,指人不能忘恩负德。
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是什么
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是什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五经: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儒家经书之一,是一部先秦文献汇编,内容以上古及夏、商、西周君臣讲话记录为主。
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四书:孟子《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时代中后期。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五经:春秋左传《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四书: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书:论语《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
《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经: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
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
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
《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
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
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
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
别说孔子这样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就是王公贵族也很难看到。
所以说,孔子读《易》不得,是很苦恼的。
孔子能最终读到《易经》,还是沾了时代的光。
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周王室衰微以后,原来在周天子身边当文官的知识分子为了生计,都跑到各路诸侯国去了。
但这些人出走,并没有空着手,临走还要捞一把,随身带走了一些东西。
带走的什么?文人嘛!当然带的是书。
就像今天我们很多知识分子搬家,最为珍贵的还是书籍。
在被这些人带有的书籍当中,很可能就有《易经》。
孔子晚年定居鲁国,当了个编纂鲁国历史的小官,才得以见到《易经》的庐山真面目。
孔子看到《易经》以后,欣喜异常,如饥似渴地读这本所谓的人间秘籍,完全可以理解。
也许,正是因为孔子在晚年在读到《易经》,因此已经无法再对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行创新了。
所以他才慨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所以,孔子晚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易经》与自己的学说之间的结合上,他的学说才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再加上他身后几位天子很高的学生的努力,《易》终于成了儒家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旁的不说,《中庸》明显就是从《周易》中衍生出来的。
可见《易经》对儒家的影响。
也正是儒家学说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被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了显学,成了热门。
而孔子本人,也被称为“圣人”可惜,这些荣耀孔子本人可能并没有看到。
或许有些遗憾吧!正如尼采所说的那样:天上的星星燃烧以后,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在到达我们的眼睛。
话说回来,《易经》本来是一本占卜的书,难道孔子对《易经》迷恋是为了占卜?在这一点上我们一点要认识清楚,否则我们就无法深刻认识《易经》到底对儒家意味着什么。
不错,孔子在读到《周易》之前,确实把这本书当作了一本占卜的书。
并且他不主张占筮。
可是自从读到《易经》之后,孔子开始陷入占卜当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是痴迷。
《论语》中记载,孔子曾一度热衷于占筮,并且非常频繁。
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吾百占而七十当”。
意思是说,占卜的准确率达到了70%。
可以想象,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如果有研究彩票的爱好,结果会是怎样。
正因为此,孔子迷恋占卜的行为,遭到了他的学生的反对。
子贡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
’……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老师不是经常教导我们吗?那些没有德行的人才趋向神灵的保佑,缺乏智谋的人才去频繁地占筮。
而今天,强调“德行”而远离“鬼神”的老师怎么会玩起占卜的游戏了呢?子贡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
”正如今天,那些作奸犯科之徒大多都信佛,原因很简单,办得坏事太多了,心里发虚,无法向别人坦白,又找不到寄托,只能去信佛了,希望佛能保佑他。
而大部分老老实实的平民百姓,则是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
同样,那些凭自己的力量挣取劳动果实的人,也不会把主要精力花在研究彩票和赌博上。
但是,孔子为什么痴迷占卜呢?其实很简单,孔子被“占卜”这个游戏给迷住了,并不是用来预测吉凶。
就像今天我们沉迷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一样,是被这个游戏过程吸引了,而没有想到玩完了游戏会得到什么奖赏。
所以,游戏不是赌博,它在人性的深处是自娱自乐。
孔子占卜也是如此,他占卜并不是预测吉凶,而是被阴阳两爻之间的这种无穷无尽的变化吸引住了。
正所谓“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他如此喜爱《周易》的文辞,甚至连其占筮之用都忘记了。
一个“玩”无疑表明,就是单纯地演卦,也能给人无穷无尽的乐趣。
不知道今天那些开发电脑游戏的人,是否能将《易经》这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开发给大家玩,不仅可以益智,开发大脑,还可以领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岂不是一举两得?话又要说回来,孔子读《易》占卜,单纯是为了“玩”吗?肯定不是。
如果仅仅是自娱自乐的话,孔子胸怀天下的气魄也就没有了,而《易》也就不可能为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那么,孔子在这种近乎游戏的“占卜”中到底发现了什么呢?正是频繁地占卜,使得孔子对《易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说占卜是为了一种自我的陶醉和快乐,那么,从《易经》中微言大义,为儒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打通个人和社会的内生外王之路,才是孔子的根本目的。
在这一点上,孔子虽然认为占卜这个游戏非常好玩,但却是反对占卜的。
这其实并不矛盾。
占卜作为游戏玩玩,对于个人是没有错的。
但是,用占卜来祈求祸福,祈求保佑,却是孔子极力反对的。
“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孔子的这一立场从来都没有改变,——道德丧失,才去求助神灵,缺少知谋,才去占筮。
这种祭祀祈祷于上天的“天命观”早已经随着商朝的灭亡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周朝灭商,靠的是重人事,修道德,将“天命”和“人事”结合了起来,做到了“尽人事而知天命”。
所以,孔子重视《易经》,是想通过人,为了人,建立真正属于人的文明,而不是将自己的命运在寄托于和人的生活毫无关联的“天命”上面。
而周朝灭商,在文化意义上则是人文观对天命观的胜利。
这种“尽人事而知天命”,在孔子看来正是文明的希望和可采取的路径。
所以孔子才说:“周监于二代,郁郁文乎哉,我从周”。
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解读《易经》,是带着目的的。
或者说,他是带着有色眼镜的。
他要在《易经》中读出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要从里面读出人文,读出属于人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占卜以祈上天赐福和保佑。
这种人文的力量,在孔子看来,就是“德”。
经过对《周易》的认真研究以后,孔子发现,在孔子看来,“德”和“神灵”正是相对立的力量,前者属于人自己,而后者属于人之外的神灵。
“德行”的取得要靠人自身的努力,而后者的取得正是要靠祭祀和祈祷。
对外依赖越多,对自己的依靠也就越少。
“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孔子对卜筮是持明确的否定态度的:“《易》,吾后其祝卜矣,吾观其德义耳也。
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乎耳。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乎德,则其为之史。
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
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
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
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祝巫卜筮其后乎?”孔子的意思是说,他虽然和祝巫都在研究《易经》,但目的是不一样的,是同归而殊途。
祝巫卜筮是为了祈福避难,而自己研究《易经》是为了“求其德”。
不仅如此,孔子还区分了研究《易经》的三种境界:“赞”、“数”、“德”。
“赞”是最低的层次,仅仅知道按照《易经》中的规则演卦预测吉凶,这种人把《易经》当成了说明书,就像我们今天的各种电器的说明手册一样。
从事这个行当的是“巫”。
“数”是第二个层次,就是在研究《周易》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穷无穷尽的变化,看到了数的推衍,领会到了演卦作为一种游戏实在高深莫测。
能够领会到这一层次是“史”。
而“德”是最高的层次,是从中微言出来的大义,领会其中道理的是君子,他们很少祭祀,而是靠德行求福;他们很少卜筮,而是以仁义求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