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教案

《唐诗二首》精品教案教材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诗歌描写了诗人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遭受夜雨淋湿的痛苦以及期盼广厦大庇天下寒士的强烈愿望,由个人的苦难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痛苦,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诗歌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叙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段是其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生段的层层铺叙,为最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通过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其独到之处。

教学目标1.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3.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4.学习古人关注民生、心怀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重难点突破重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难点: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与背诵法: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解,力争当堂背诵,在朗读背诵中体会诗歌的大意。

2.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学法:1.自读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古诗大意。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课件

(6)卖炭得钱何所营 ( 谋求、需求 ) . (7)回 车叱牛牵向北( 调转 ) . (8)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价钱 ) . (9)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遮盖,覆盖 ) . (10)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高耸的样子) ..
3.文学常识填空。 李杜 。被后人 (1)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_____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有《_________ 杜工部集 》传世。 称为“_____” 白氏长庆集 香山居士,有《__________ (2)白居易,字乐天 ____,号________ 》(作品名)。主张“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24 唐诗二首
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 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杜甫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二)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8.“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 无礼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 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9.“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有无可奈何的心理。
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
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 长庆集》。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二首》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二首》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 唐诗二首》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歌。

这两首诗歌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分别代表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和杜甫现实主义风格,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好的熏陶作用。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杜甫的《春望》则以战争的残酷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古典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还有一定的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庐山瀑布和春望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战争的残酷。

2.诗歌讲解:分别讲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春望》,重点解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4.诗歌鉴赏: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杜甫的《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掌握其基本意蕴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对诗文的深入分析,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了解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意蕴,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感受唐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基本意蕴,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对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维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意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5.欣赏与拓展:学生欣赏其他唐诗作品,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4-唐诗二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4-唐诗二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

1、经典回顾。

2、作者介绍。

二、解题。

1、题目。

2、背景。

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诗歌朗读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个别朗读。

4、朗读指导(1)节节拍拍正正确确,,不不读读破破句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2))韵韵脚脚要要响响亮亮。

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33))语语调调和和停停顿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

((44))重重音音要要合合理理::如如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24.唐诗二首第 1 课时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教课目的1.朗读并默写本诗,领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色。

2.联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尝文章语言,感觉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领会诗人的情怀。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必定过着特别舒坦、安适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这样。

“文章憎命达”,无数交口称赞的传世之作,恰好是作者磨难生活和凄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单没有过上平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舍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类情形下的真切写照。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认识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很多反应现实、伤时感事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老迈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纪末,杜甫一家展转漂泊到了成都,在亲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舍。

两年后的一个秋季,一场狂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幸亏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尴尬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触万端,写下了《茅舍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抢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此次战乱使社会遇到了一次空前大难。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录:“宫室燃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弃,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隔离,千里冷清。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芜,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 》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 》课件
关于“说” “说”是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常常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法不拘一格 ,同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这篇文章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
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疏通文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
指深秋 江岸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 号,狂风卷走了我屋 顶上好几层茅草。茅 草乱飞,渡过浣花溪 ,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 高高的树梢上,飞得 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 池塘和洼地里。
唐诗二首
唐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唐代诗坛名人 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妇孺皆知。早在 1962年,杜甫的名字就被“世界文化名人录”收录其
导入新知
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位大诗人的诗作。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听读感知
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见此屋(xiàn)大庇(bì) 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两鬓(bìn)
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怎么
天亮
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
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 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
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
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 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
沾湿/何由彻?
雨夜屋湿,长夜难眠。
口称敕(chì)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jì)
听读感知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盗贼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资料: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编为《杜工部诗集》,诗歌多反映人民的苦难,揭露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故称其诗为“诗史”。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本文选自《杜诗详注》,属于歌行体,诗中个“丧乱”指安史之乱。

二、个别词语解释(课本没有的)【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

【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安得】如何能得到;安:如何。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蔽、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倚仗】拄着拐杖。

【昏黑】黑。

三、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写实的手法,通过自己对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已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四、理解性背诵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描写秋天凄凉气氛的句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身居漏室但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诗中抒发诗人当时政治思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透过本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8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80张PPT)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 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
(全部遮盖) (贫寒的士人)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草庐、小屋)
高耸的样子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堂检测
一、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
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
二、杜甫名句填空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 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 大雨迫至。
六.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
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题三)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 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 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睡得很少, (何由:即“由何”,怎能、如何。
指失眠)
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
入眠的痛苦。
翻译课文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 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 俄顷风定云墨色,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秋天漠漠向昏黑。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赏析

诗词鉴赏|白居易《卖炭翁》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诗词主题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掠夺,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1)伐:砍伐。

薪:柴。

(2)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理解:1、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在长安城附近的终南山。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译文: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1)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2)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4.培养学生情感态度,通过感悟诗人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培养关爱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卖炭翁》全诗的阅读理解,尤其是对诗句内涵的把握,如“伐薪烧炭南山中”描绘的劳作场景,“卖炭得钱何所营”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炭热冰消”的比喻,以及整个诗歌的结构对偶。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基本内容、诗句理解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劳动者形象和诗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劳动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能迅速把握诗中的意境,体会到劳动者的辛勤;而有的同学则对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诗歌分析练习、角色扮演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二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歌背后的深意。
-主题思想:深入探讨诗歌表达的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诗人背景: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人为何创作此诗。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卖炭翁的炭卖掉了没有,他还有什么悲惨遭遇呢?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拿起课本请同学们自读余下的诗句。
故事的结局怎样呢? (老人的炭没有卖出去,被宫使给“换”走了。)实际上就是在抢!
宫使是一种怎样的形象?(“翩翩”“把、称、叱、牵、驱将”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小结:通过两组人物鲜明的对比,体现卖炭翁的悲苦生活。
课时作业:
1.背诵《卖炭翁》这首诗。
2.片段写作: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老人辛苦到头一车木炭被抢后,他会说些什么?(100字左右)
3.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2、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 解“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
正音 (衣裳 两骑 翩翩 口称敕 叱 白衫儿等)
(2)《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惨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人寄予无限同情。
b.心理活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朗读并分析体会这两句诗歌的内容,理解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
c.运炭的辛苦:路远、天寒、地冻、牛困人饥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