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虚假信息传播的新问题与应对_以_微博打拐_事件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微博打拐”事件中虚假信息传播新特点
与“金庸去世”的假新闻相比,打拐事件中 的虚假信息呈现了一些新特点。 首先,打拐虚假信息具有多信源、海量的特 点。 在“金庸去世”的事件中,由于金庸属于社 会焦点人物, “金庸去世”的消息迅速成为微博焦 而打拐信息本身就是多信源的海量信息,受害者、 关注者、同情者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各类来源复杂、 内容各异的信息,当海量信息铺天盖地时,核实 与辟谣的要求较高,即使能够核实真假,核实后 其次,虚假信息传播的惯性较强,即使信息 萌萌”这条微博信息在 2 月上旬已经被发现是虚 假信息了,但是,到 2011 年 2 月 22 日,这条信 息仍有人在转发。由于虚假信息传播的惯性较强, 在缺少前后语境的情况下,舆论的尾巴依然会影 第三,微博“自澄清”机制启动慢,传统媒 体充当了辟谣的主要力量。 在“金庸去世”事件 关转发人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辟谣,这种微博“自
68
2011.05
新媒体•新课题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息聚集的“信息流瀑”便生成了。处在“信息流瀑” 就是说,微博的“自澄清”机制或许是一种选择 中的用户渴望更多失散信息能够在微博上发布,以 便通过微博的力量帮助与解救受害人。此时,弥漫 在群体间的渴望汇聚在网络上表现出另一种“群体 极化”的倾向,即希望通过围观的力量解决这个社 会问题,也正是这种相对一致的群体心态,使虚假 信息有机可乘。 4.议题“碎片化”使微博虚假信息未受到足 够重视 微博的焦点议题已经转移到其他与打拐毫不相干 的地方了。微博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导致了议 题发展过程的“碎片化” ,这种议题“碎片化”的 主要表现是 :①议题焦点转移过快 ;②单位时间 ④关注的议题差异较大 ;⑤舆论场转移消散后, 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就急速降低,不再能够形成新 的舆论波。当舆论波过去以后,焦点议题带来的 舆论热度降低了,打拐虚假信息几乎是在打拐舆 论的后半段才慢慢被人关注到。当人们重视这些 虚假信息的时候,舆论热度已经大大降低,即使 这些虚假信息被曝光也未引起像“金庸去世”这 类假新闻的舆论反响,也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5.微博“自澄清”机制启动慢且存在瑕疵 机制有了比较近距离的接触,有些研究者认为微 博会通过自我发现并能澄清虚假信息。 事实上, “金 庸去世”事件呈现出来的微博的“自澄清”机制 有很多条件限制。首先,微博的“自澄清”机制 与传统媒体的几位知名人物密切相关,比如,闾 经常参加各类活动,微博用户可以轻易获知其个 人行踪,对有关其的虚假信息的核对相对比较方 便。 微博打拐过程中的虚假信息只是在传统媒体 展开调查之后才被微博重视,传统媒体核实信息 与虚假信息广泛传播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也 性迷思,是有条件的——对于大家熟知的议题, 比较容易启动“自澄清”机制 ;对于那些范围更 加广泛的信息, “自澄清”机制就难以启动。由此 看来, “自澄清”机制不可能天天启动,也无法对 所有的问题启动。
2011.05
69
新媒体•新课题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体大河报迅速派出记者跟踪报道,并通过报社的微 博进一步转发,并将被拐卖儿童的来源地等信息也 公布出来,增强了信息转发的公信力与目的性,对 解决这类事情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3.运营平台的舆情监测技术与用户参与核 实的结合。 舆情监测技术能够保证及时发现微博 舆论场变化形态,但对这类多信源、海量公共信 息舆情监控面临一个难题——海量公共信息的核 实——舆情监测系统可以成功预警某一方面信息 的快速变化,但是,对有关信息的语义倾向以及 信息真实性的研判却力不从心。今后,应由专门 机构负责微博语义倾向与信息真实性的研究,并 建立舆情监管与虚假信息判别的联动机制,对于 传播范围广的信息及时研判,鼓励更多的用户参 与到信息核实的过程中 。 4.建立公民新闻的管理责任机制。 由于具有 较高公信力的中国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转发了 “金 庸去世”的消息,让不少网友信以为真并在短时 他们错就错在放弃了把关人的职责,对于这类新 闻失实的问题,已有很多成文的规章制度可以参 照。这条失实的微博信息最终使中国新闻周刊一 名副总编辑、一名网站内容总监和一名网站编辑 挽回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公民新闻兴起之后,各类公民报道的内容成 为网络空间中的重要信息来源,相对于公民新闻 的蓬勃发展,公民新闻失实的责任追究机制目前 还不健全,缺乏相关管理条例。今后应建立公民 新闻报道的监管机制,确定公民新闻报道者的责 任主体 ;明确公民新闻报道者的社会责任以及确 立公民新闻报道者的管理规范,使公民新闻更好 地为社会服务。 5.微博媒体素养实施框架——从理念到行为。 微博是自媒体,依托这个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用户 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新的媒体素养实施框架。 首先,反思群体共识,比如,围观产生力量。在许
二、 “微博打拐”虚假信息生成与传播的原因
桑斯坦认为,谣言通常是由一些具有清醒的自 一是谋求一己之利者,他们通过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 益来谋求一己之利 ; 二是广义上的利己主义者,他 四是恶意中伤者。从这次事件的发展历程来看,微博 打拐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应该属于第二类,即广义上的 利己主义者,他们通过传播这些信息以吸引眼球 。 在这次微博打拐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原 因造成了网民不断自主转发虚假信息的呢? 1. “ 微关系”代替信息准确性成为微博信息 转发依据 随着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责任的下移以及微博 用户的不断增加,微博传播过程中的客观性风险也 在不断加大,相当数量的未经专业训练的用户在微 博伦理或微博素养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没有信息 传播专业背景的传播者不但对各种信息要做出真假 判断、是非判断,而且要承担微博信息传播的把关 责任,因此其传播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必然增加。
2011.05
67
新媒体•新课题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澄清”机制一度被认为是微博防止虚假信息的有 效手段。但是,在这次打拐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 微博“自澄清”的机制几乎没有启动,前面“周 萌萌”的信息在被转发了几千次以后仍然无人出 来辟谣。由于微博的议题转换很快,当微博用户 意识到这个虚假信息时,微博舆论焦点已经转移 到其他地方了,微博对打拐虚假信息采取的辟谣 措施实际上在舆论焦点过后才出现。
新媒体•新课题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微博虚假信息传播的新问题与应对
——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
□禹卫华
20
11 年春节前后,微博用户掀起了一场声 势浩大的“打拐”行动,网友通过各类
了网民信任,也愚弄了参与者的同情心。我们不 禁要问,这种被广大网友不断转发的虚假信息到 底具有何种特点能够骗取网民的信任?又是如何 使网民甘愿主动传播而没有丝毫察觉?面对虚假 信息,微博的自我澄清机制为何没有发挥作用?
年 2 月 14 日,众多网友相继转发一则寻女消息 : 的发布过程也较复杂。 发帖者言辞感人 : 失踪女孩很漂亮,大大的眼睛, 已经被证实为虚假信息, 转发仍在继续。比如“周
家不要再转和‘小小’有关的‘打拐’假消息了, 响后来人的认知与行为。
问题再一次暴露出来,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中,通过闾丘露薇等知情人的正式公布,以及相
三、微博虚假信息传播管理的应对策略
微博打拐的虚假信息传播与“金庸去世”假新 微博的“自澄清”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这则假 新闻很快就被发现。而在微博打拐事件中的虚假信 息呈现出多信源、海量的特点,再加上微博本身形 成的“信息流瀑” 、 “微信任”等因素,给信息管理 1.以意见领袖与“转发中间人”为核心的百度文库 博用户的自我纠错机制。 在打拐事件中,由于信 息海量, “信息流瀑”形成,微博“自澄清”机制 难以启动,今后在类似的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实名认证的用户以及平时习惯于转发微博信息的 中间人,应形成自我把关机制,对信息进行主动 的筛选,确保所发信息真实、可靠。转发微博时 也要判断真假,不能核实但又事关重大的事情不 要轻易转发,或者可以加上“希望知情者进一步 提醒下一个转发者或相关机构对信息进行核实。 2.第三方核实——传统媒体的介入机制。 某 些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核实系统获得认 可,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第三方”应该既有信息 的核实能力又有公信力,从这一点来说,传统媒 丘露薇虽然通过自己的微博发布消息,她依托的还 是电视媒体的信息渠道。在打拐事件中,2011 年 2 月 22 日的一个案例就说明了公共信息的公信力可 通过传统媒体与公安机关的共同合作取得。当日凌 晨,河南高速交警九支队发现拐卖婴儿的 2 名嫌疑 人,警方迅速通过微博发布这则消息,当地主流媒
确性,虚假信息就乘虚而入。 2.意见领袖与“转发中间人”推动了信息扩散 意见领袖在微博上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在舆论 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微博信息扩散的核 心。在打拐虚假信息扩散过程中,某些经过实名认 证的微博用户也参与了转发,实际上推动了这些虚 假信息的扩散。还有一部分人,虽不具备舆论领袖 的影响力,自主生产的内容也不多,却通过不停转 发也拥有大量粉丝。而且, 微博传播机制中将粉丝、 评论、转发、私信等等都进行了量化统计,这种量 化方式对于微博用户而言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心理鼓 互动的方式来促进粉丝数等相关数量的增长,从而 获得虚拟交往的快感和成就感。在这种传播心理驱 发布或者转发微博的用户。这种类型的微博用户可 称之为“微博控” , 他们转发的把关标注准通常 根据“关注”与“被关注”关系中的具象化的数据 的高低,评论数越多,转发数越高,被转发中间人 再次转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这次打拐虚假信息中, 那则关于 “周萌萌” 的信息在被确认为虚假信息时, 在微博上的转发量、评论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数量 级。 3. “ 信息流瀑”现象是虚假信息扩散的一个 社会条件 互联网信息传播很容易形成集体认知,一旦 形成,将很难被打破,桑斯坦将其称为“信息流 瀑” 。信息得到不断强化之后,形成群体认知,对 于任何个人来说,这种群体认知都代表了无形的 群体权威。群体共识以权威信息的方式在互联网 上迅速散播,“流瀑”一旦形成,反对声音就显 得比较微弱。 微博打拐在短时期形成了强大舆论场,微博 用户群体呈现出热情与焦虑交织的现象,随着时 间的推移,微博打拐就成为社会的焦点事件、主 流议题,当这种认知在网民中间逐渐成型时,后 续参加进来的用户的认知与行为就会跟随,打拐信
手持终端拍摄流浪儿童,并将这些影像资料上传 至微博,依靠用户的大量转发形成了一次依托微 博平台的、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凭借微博巨大 的影响力,许多悬而未决的案件得到了及时处理, 破碎多年的家庭又找到了亲人。一时间,人们赞 叹微博凝聚社会的巨大力量,甚至将微博视为解 决社会问题的不二之选。 然而正当微博“打拐”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 虚假信息又一次侵入微博空间,譬如, “4 岁男孩 刘晨光西安雁塔被拐” 、 “4 岁女童郭佳美辽宁盘

我意识的传播者故意制造的。他将这些人分为四类 : 励机制,促使微博用户不断通过发布新信息和加强
们传播谣言是为了吸引眼球 ; 三是追求政治利益者 ; 使下,出现了一些全天在线或者依托手机不断进行
在这次微博打拐过程中,未经训练、无需担 责的传播者依靠“微关系”不断转发多信源、海 量信息,由于信息不断在转发,使得转发人、接 收人与信息本源之间的关系被剥离,转发人根本 无从知晓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转发人基于微 博关系而非事实真相转发信息,当信息客观性被 忽视以后,但凡“寻找孩子”的信息都被归类为 需要转发的行列而忽略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与准
当传统媒体还在深入调查打拐问题的时候, 闻的传播有诸多不同, 在“金庸去世”的应对方面,
里议题的转换方向不定 ; ③同时存在多个舆论场 ; 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管理。
“金庸去世”事件使人们对于微博的“自澄清” 提供背景资料”之类的话来进一步核实 ,或者
丘露薇站出来辟谣 ;其次,金庸属于社会名流, 体与微博存在互补性。在“金庸去世”事件中,闾
锦走丢” 、 “6 岁女孩周萌萌四川彭州被拐” , 等等 。 点, 信息关注对象较为单一, 核实与辟谣相对容易。 这些曾经获得网友巨大同情并被海量转发的信息 最终被证实是虚假信息,它们要么子虚乌有、凭 空捏造,要么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其中, “6 岁 女孩周萌萌四川彭州被拐”最具典型意义。2011 “周萌萌,六岁半,1 月 31 日在四川彭州被拐。 ” 十分惹人怜爱, “母亲因思念过度住院” 。网帖短 短数天内被疯转, 引来无数网友关心。事实上, “失 踪女孩”现为 6 岁的杭州网络红人“西子小小徐 湘涵” 。2 月 16 日,徐湘涵在微博中辟谣 : “请大 把时间花在真正‘打拐’上吧。 ” 继去年底的“金庸去世”之后微博虚假信息 在展现社会良知的“打拐”行动中,它不但骗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