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秘籍 (课堂笔记)
18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18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最新版)
目录
1.《论语·学而》课堂笔记
2.《孟子·公孙丑下》课堂笔记
正文
一、《论语·学而》课堂笔记
《论语·学而》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
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1.孔子提倡谦虚好学的品质,认为君子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2.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强调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提倡“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孟子·公孙丑下》课堂笔记
《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的第二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公孙丑的辩论,内容涉及仁政、王道、人性等方面。
在《公孙丑下》篇中,孟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和人性的观点,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
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君主要爱民如子,为民谋福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生来就具有良知良能,只要努力修炼,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3.孟子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强调这些品质是人性的基本要求,“忠孝仁义礼智信,此六者,孟子之道也”。
4.孟子反对法家和墨家的观点,认为不能只注重法制和利益,而应该注重道德教化,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六上
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六上
六年纪上册文言文二则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这节课的课堂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一、《伯牙鼓琴》
1.主题思想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2.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伯牙与钟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痛。
3.人物形象
俞伯牙:擅长弹琴,琴艺高超。
钟子期:擅长倾听,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4.写作特色
运用比喻,把琴声比作高山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伯牙琴艺的高超。
二、《书戴嵩画牛》
1.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杜处士喜爱书画,尤爱《斗牛图》。
第二部分: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错误。
第三部分:杜处士认为牧童说得对。
3.人物形象
杜处士:珍爱书画。
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
4.写作特色
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导语】超出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科目挑战,向自己的怠惰挑战,向自己的陋俗挑战,让自己的成绩更高。
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篇一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爱好。
本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2.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篇二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常常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四年级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课堂内容概述•本课程涉及两篇文言文。
•第一篇为《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第二篇为《鹅》,作者骆宾王。
•学生需重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春夜喜雨》笔记•描述春夜中雨水的丰沛和对大地的滋润,•作者通过描述雨后动植物的生机勃勃和自己心情的愉悦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需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轻舟已过万重山,绿水无穷关”、“新松恶欲伐,弊蘋何碍翻”。
《鹅》笔记•描述作者在山水之间遇到一只鹅,被深深的吸引。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出对鹅清纯与可爱的赞美。
•学生需注意文中对拟人手法的运用,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阅读技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文言文中字义的转换,同时要注意文中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生需对生僻字进行暂时的背诵,以便于理解整篇文章。
•学生可以通过识别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概括。
表达方式•在表达文言文的时候,学生需要注意语法和词汇的正确性。
•学生在写作文时,需要重点突出文章的主旨,且要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以通过仿写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言文的理解。
教学策略•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阐释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表达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基于差异化教育的原则,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结合互动、事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小测验、写作文等形式,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表达方式,同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文言文课文笔记模板
语文文言文课文笔记模板1、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是为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
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
2、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佣,被雇佣。
3、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
4、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5、陶宗仪之张蕴:暂停耕作跑至田埂低地上歇息。
之:动词,回去、往。
6、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怅,失意,不痛快。
7、若:代词,你,明言大胜。
8、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9、二世元年:公元前xx年。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即位,称作二世。
10、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闾左,指贫民,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
适(zhé),通“谪”,适戍,发配去守边。
11、皆次勖:都被编为遣戍的队伍。
勖,当在征调之列于。
12、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
13、亡:逃走;逃跑。
14、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下文的“举大名”意思与此相同。
15、等:同样。
16、死国:为国事而死。
17、痛秦:碍于秦(的统治者)。
18、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
数,屡次。
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劝诫。
19、上并使外将兵:皇上派遣(他)在外面领兵。
上:臣下对皇帝的称呼,指秦始皇嬴政。
20、项燕:战国末年楚国著名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
21、婉:爱戴。
22、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
诚:果真,表假设。
23、演唱:通在“兴学”,首发。
24、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宜:应当。
25、之者: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语。
2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7、读鬼:考量卜鬼的事。
读,考量、思索。
2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及笔记归纳整理技巧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及笔记归纳整理技巧一、翻译1.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译文: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养文化道德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心住下去。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6.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
21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第一则: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成日,驰精八极,惟所适怀。
翻译:我回忆起童年时期,眼睛睁开后就能看到整个天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好奇心。
笔记:童年时期,眼睛睁开就能看到整个天空,这是每个人内心最纯真、最真实的时刻。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时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自己的成长之路更加充满乐趣和意义。
第二则: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你问我能有多少忧愁,就像那滚滚的春水向东流去一样。
笔记: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迷茫。
但是,就像江水一样,这些困难最终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十八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
十八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课堂概要•本次课程内容:《李广射狮》、《孟母三迁》。
•本次授课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李广射狮》•内容简介:故事讲述了李广射狮的故事,主要描写了李广勇敢无畏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重点课堂表现:1.学生理解了“不可”和“不济”的用法。
2.学生掌握了“以……为……”的用法。
3.学生学习了“为所欲为”的用法及意义。
《孟母三迁》•内容简介:故事讲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描写了孟母用尽心思地为儿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出了贤才孟子。
•重点课堂表现:1.学生掌握了“亲力亲为”的用法及意义。
2.学生理解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义。
3.学生学习了“自身苦练,焕然一新”的精神和方法。
总结•学生在本堂课中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两篇故事,领会了勇敢、坚韧、母爱等方面的含义,培养了更好的品德观念。
•教师建议: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对文言文的独立阅读,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在讲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尝试分析课文中的句式、词汇用法等,增强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与学生互动:在讲解课文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们互相分享读后感受和理解,促进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课后作业•请学生对课上所学的文言文进行独立阅读,并在读后进行思考和总结,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请学生编写一篇关于课上学习的心得体会,包括收获和感想,并提交给教师进行评分。
评分包括字数、内容完整度、思考深度等方面。
注意事项•学生需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互动,主动思考。
•学生需要养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师需要认真备课,讲解清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上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六上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原文与翻译1.《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便感叹:“妙极了,这琴声就像汹涌奔向大海的江水!”。
2.《书戴嵩画牛》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着手掌大笑,说:“这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时候,力量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二、重点字词解释志:心里想的。
善哉:表示赞叹,相当于“太好了”。
峨峨:山高耸的样子。
洋洋:水大的样子。
曝:晒。
搐:收缩。
谬:错误。
然之:认为牧童说得对。
三、道理与启示1. 《伯牙鼓琴》告诉我们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和表达方式,真正能理解其内涵的人不多。
若遇到知音,要好好珍惜。
2. 《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应从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去观察事物,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应尊重事实。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堂笔记一、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二、字词解释。
1. 胤:车胤,晋朝人。
2. 恭勤:肃敬勤勉。
3. 通:通晓,明白。
4.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三、句子翻译。
1.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 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主题思想。
- 本文通过讲述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的故事,表现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勤奋苦学,就能取得成功。
一、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二、字词解释。
1. 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2. 是:这。
3. 老媪:老年妇女。
4. 方:正在。
5.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6. 卒业:完成学业。
三、句子翻译。
1.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世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学业)没有完成,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2.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李白)问她(在做什么),(老妇人)说:“(我)想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3.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于是)回去完成了学业。
四、主题思想。
- 这个故事通过李白看到老妇人磨铁杵想做成针而受到触动,回去继续完成学业的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的道理。
初中文言文笔记整理
初中文言文笔记整理一、通假字(1)坐:通“座”,座位。
例句:而置之其坐。
(2)反:通“返”,返回。
例句:反归取之。
(3)强:通“僵”,僵硬。
例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僵。
(4)阙:通“缺”,断开。
例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转:通“啭”,婉转发声。
例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傍:通“旁”。
例句:土人谓之“傍不肯”。
(7)伏:通“服”,佩服。
例句:人皆伏其精练。
(8)说:通“悦”,愉快,高兴。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罔:通“惘”,迷惑而无所得。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
(10)殆:通“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例句:思而不学则殆。
(11)识:通“志”,记住。
例句:默而识之。
(12)止:通“只”,仅仅。
例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13)止:通“只”,不过,仅仅。
例句:技止此耳。
(14)曷:通“何”,什么。
例句:缚者曷为者也。
(15)熙:通“嬉”,取笑,开玩笑。
例句:圣人非所与熙也。
(16)食:通“饲”,喂养。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7)见:通“现”,显现,表现。
例句:才美不外见。
(18)材:通“才”,才能,才干。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19)邪:通“耶”,吗。
例句:其真无马邪。
(20)板:通“版”。
例句:板印书籍。
(21)已:通“以”,以后。
例句: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22)止:通“只”,仅仅。
例句:若止印三二本。
(23)有:通“又”。
例句:舟首位长约八分有奇。
(24)诎:通“屈”,使弯曲。
例句:诎右臂支船。
(25)衡:通“横”。
例句:左手倚一衡木。
(26)攀:通“扳”。
例句:右手攀右趾。
(27)甫:通“父”,男子美称。
例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8)简:通“拣”,挑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9)裁:通“才”,仅仅。
例句:裁如星点。
(30)坐:通“座”。
例句: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1)支:通“肢”,四肢。
例句:四支僵劲不能动。
(32)灌:通“盥”。
例句:媵人持汤沃灌。
(33)被:通“披”。
18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
18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
18课文言文二则课堂
课文介绍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王维作品,体现出他的禅意诗风和山水诗的特点。
•《游山西村》:明代文学家陈维崧作品,形象地描绘了山民的生活,体现出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歌特点
•抒情性强: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绘,流露出作者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唯美主义:用诗歌语言描绘出高远的大自然,赋予草原以美的含义。
•禅意色彩:体现出作者的禅意和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诗歌分析
•前四句: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绘,引出对别离的感叹,显示出作者禅意的色彩。
•后四句:最后一句点明了“草”的意义,以草比五更,表达对离别的挽留之情。
游山西村
诗歌特点
•唯物主义:通过对山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现实生活的艰苦和残酷。
•象征主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赋予自然以深刻的人文含义。
•犀利锋芒: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贫苦百姓的同情,表现出文艺复兴的鲜明特点。
诗歌分析
•前四句:介绍了景色和人物,半句唯美,半句写实。
•后四句:描写了百姓的艰辛生活和对朝廷的怨憎之情,既写实又批判。
课堂重点
•了解唐代禅意诗的特点,探究《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禅意色彩。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探究《游山西村》的唯物主义和犀利批判。
•学习如何运用诗歌表现情感和思想,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总结反思
•课文语言优美,体现出古代诗歌和现代课堂的结合。
•通过这两篇诗歌的学习,了解到古代诗歌和古代思想文化的内涵。
•课堂上,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欣赏、鉴赏和分析诗歌,培养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文言文复习笔记(珍藏版)
与朱元思书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 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阅读探究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课内文言文复习笔记
课内文言文复习笔记10.三峡复习要点:1.原文、注释、译文2.问答题(1)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三峡的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1)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
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3)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三峡的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写出了三峡的山高峻、陡峭的特点。
用意: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4)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
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1.原文、注释、译文2.问答题(1)《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有言外之意是什么?(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作为一篇山水名篇,请结合文段分析其意境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请简要赏析“沉鳞竞跃”中的“竞”字。
(1)《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下文言文两则上课课堂笔记
六下文言文两则上课课堂笔记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通过写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
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伯牙古琴课堂笔记
伯牙古琴课堂笔记一、课程导入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伯牙有关的文言文《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传达了知音难觅、珍惜友谊的道理。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世界。
二、课文学习1. 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伯牙鼓琴》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句子。
(2)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本上做上标记,待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
2. 课文解析(1)伯牙鼓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伯牙是一个擅长弹琴的人,他的琴艺高超,无人能及。
而钟子期则是一个善于欣赏音乐的人,他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其所表达的意境。
(2)伯牙鼓琴时,心中所想的不同景象,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领会。
当伯牙想到高山时,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想到流水时,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他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成为了知音。
然而,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弹琴。
3. 课文讨论(1)伯牙鼓琴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伯牙鼓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理念上的,知音难觅,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用心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2)为什么伯牙在钟子期去世后要把琴摔碎,终身不弹琴?答:伯牙把琴摔碎,终身不弹琴,是因为他觉得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没有了知音,他的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三、拓展延伸1. 伯牙鼓琴的故事在后世传为佳话,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其他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2.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伯牙鼓琴的故事,感受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理念上的,知音难觅,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用心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精卫填海文言文课堂笔记
《精卫填海》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以下是我对这篇文言文的课堂笔记:
1. 文章背景: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古代神话故事,关于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决心填平大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信息: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2. 精卫的形象:精卫是一只勇敢、坚定、不屈不挠的小鸟。
文章中描述她被大海吞噬后,仍然不放弃,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填平大海。
她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毅力。
3. 文章结构:文章开头介绍了精卫的身份和遭遇,然后描述了她对大海的愤怒和决心填海的决定。
接着,文章通过描写精卫填海的行动和她的坚持,展现了她的勇气和毅力。
最后,文章以精卫成功填平大海,展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4. 重点词句: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如“怒而湮于东海”、“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等,表现了精卫的毅力和决心。
这些词句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是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的重要线索。
5. 文章主题:文章的主题是勇气和毅力。
精卫虽然只是一只小鸟,但她面对困难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
她的毅力和决心让她最终成功填平了大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讨论这个故事的寓意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探讨精卫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她在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讨论这个故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言文技巧翻译笔记
夫文言文,古之遗风,载道传情,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鲜能通其意,遂有翻译之术,以解后世之惑。
余尝涉猎文言,略得一二,谨笔录之,以飨同好。
一、理解原文,揣摩语境文言文翻译,首在理解原文。
须细心揣摩,逐字逐句,力求明白其意。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直译为“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然实则,孔子欲言学之乐趣,故翻译时宜作“学习并不断温习,其乐无穷也。
”二、掌握词性,辨析古今异义文言文中,词性较为固定,然古今异义现象亦不少。
翻译时,需辨析其义,不可随意替换。
如“马”字,古时泛指马、骡、驴等四蹄动物,今则专指马。
又如“父母”一词,古时指父母双方,今则专指父亲和母亲。
翻译时,应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三、注意句式,把握结构文言文句式多样,有主谓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需注意句式结构,使译文通顺。
如《左传》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一句,宜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此句中,将“小鲁”和“小天下”译为动词短语,使译文结构更加清晰。
四、翻译技巧,灵活运用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忠实原文,不增不减;意译则根据语境,适当调整,使译文更加通顺。
如《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句,直译为“得道的人多帮助,失道的人少帮助。
”意译则可作“行善者得人心,行恶者失人心。
”2.增删词语,使译文通顺。
翻译时,根据需要增删词语,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句,可译为“那青青的衣领,令我心中思绪万千。
”3.采用比喻,使译文生动。
比喻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可运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使译文生动形象。
如《庄子》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一句,可译为“大鹏鸟乘风而起,直上九万里高空。
”五、总结归纳,反复校对翻译完成后,需反复校对,确保译文准确、通顺。
同时,总结归纳翻译技巧,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资料,绝密放送文言文秘籍
海边语文诚意出品
文言文知识框架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什么?
领先小升初文言文要求
掌握至少100个常考实词
熟悉至少10个重点虚词
领先中考文言文要求
熟读至少100篇经典文言文
掌握至少150个常考实词
熟悉至少18个重点虚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相关文学常识
课文内容理解
重点文言现象
练习题
下列方括号中的字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又【何】间焉
B、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C、何【以】战;可【以】一战
D、公问其【故】;【故】逐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题
【例题4】下列【】中的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芳草【鲜美】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练习题
下列方括号里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临】溪而渔;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佳木【秀】而繁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下列【】中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向】所志;便扶【向】路
B、问所从来,具答【之】;处处志【之】
C、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D、后【遂】无问津者;【遂】迷,不复得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春秋三传”的一项是()。
A、《左传》
B、《春秋经传集解》
C、《谷梁传》
D、《公羊传》
下列方括号中的字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养)
B、又何【间】焉(离间)
C、必以【情】(人情)
D、小大之【狱】(监狱)
复习巩固
下列方括号中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射】者中(射箭)
B、林【壑】尤美(山峰)
C、树林阴【翳】(遮盖)
D、云归而岩穴【暝】(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