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教育目的的道德性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表达了我国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
素质。

这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
的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的
公民。

2.基本国策:教育目的明确了我国将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基本
国策来重视和发展,以提高全民素质和推动国家发展。


育被视为促进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3.德育为先:我国教育目的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
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
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

4.适应社会需求:我国教育目的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的人才。

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
性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
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5.全人发展:我国教育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
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总的来说,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被
视为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具有推动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使命。

论道德教育目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再探

论道德教育目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再探

论道德教育目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再探摘要:当前,关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对于这一问题的表述却笼统而模糊,而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正是衡量学校道德教育实效的根本依据。

本文从分析道德教育目标与学校道德实效性关系出发,寻找我国道德教育目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目的;有道德的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物质越来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然而社会腐败、犯罪、冷漠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把上述现象归结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找出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原因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然而道德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校原因,还有个人因素。

我们虽然不能把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责任完全归于学校,但肯定也有原因。

本人曾经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控制和人“自我”的缺失是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根本原因1。

在深入研究中,本文发现道德教育目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主要原因。

一、衡量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一)衡量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三个依据要讨论学校道德教育有效还是无效,首先要界定“有效”和“无效”。

“效”,指的是效果或功用,有效则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2,显然,无效则意味着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目的就是开始一项活动时预想的活动结果或事先设定通过活动要达到的要求。

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分解为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为有效果。

指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结果与预期道德教育目的的吻合程度,有无完成目的中规定的要求是评价该指标的标准。

如目的中规定要培养有道德的人,那么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需要指向培养“有道德”的人这一维度,而非“有知识”或其他的维度。

第二个指标为有效率。

所谓有效率是学校道德教育在时间和经济尺度上的衡量标准,即学校花了多少时间,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达到预设的结果,也即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与反思-2019年精选作文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与反思-2019年精选作文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与反思一、对教育目的的体会目的是指在生活、生产的活动中主体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现实而产生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事业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存在着的教育事业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在教育事业中,教育目的明确了其追求的标准,说明了为什么办教育,定位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规格。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在建立教育的制度,确定教育的任务,选择教育的内容,组织教育的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想得到的结果”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地研究教育目的,就有必要与教育价值联系起来。

“价值”一词,从哲学意义上讲,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不能形成价值”。

就此意义而言,价值就是人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观点与看法,是对主体的自我满足的需要与客体的有用性或效用性的统一。

因此,教育价值也应当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客体属性与教育主体的需要的特定的内在关系。

具体表现在教育客体属性对人和社会从产生、发展、成熟、完善这一过程的满足。

在教育史上,由于角度不同,存在着两种教育价值观,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突出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来制定教育目的。

例如,洛克(John Locke)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认为教育是要“养成正当的习惯”;杜威(Doway)注重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育即生长”,认为不但有体格方面,还有理智与道德方面的生长,等等。

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突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倾向。

例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所有的个体中,创造出一个社会的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概括地说,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强调社会的需求,有的注重教育的政治性目的,有的注重教育的经济性目的,有的注重教育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的目的,等等。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1.引言1.1 概述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方向。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基于国情和社会需求的,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其核心是“立德树人”。

这一思想强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公民,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其中,“立德”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树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培育,以及强调实践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些精神的体现,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公民的全面素质要求。

总之,我国教育目的的概述部分强调了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重要性,并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这一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践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和背景,概述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描述本文的结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脉络。

最后,我们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的讨论,探究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首先,我们将阐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指出明确的教育目的对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通过对我国教育法规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探讨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内容。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培养人才、造就未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也在不断调整。

本文将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教育目的的演变在过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思想光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

如今,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创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追求也逐渐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当中。

我国在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时,也加大了对教育目的的重视。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现状目前,我国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进步的人才和有责任感的公民。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考试分数的过度追求,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能力,而失去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教育机构和家庭共同关注,建立健康的成长环境。

实际上,当前教育的目的取向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难入”,比如按照升学指标的考试为头等大事、导致追求高考结果的心态、凌驾于健康与生命之上的考试文化、功利心理的考试观和教育观等等。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应有的教育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理论思考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反思。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明确教育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教育中一些值得追求的价值观。

下面是本文对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和思考。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代教育目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包括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应该尊重多元文化,提倡宽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活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设想和根本指针。

它包括教育目的的思想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是教育目的的思想性。

我们讲教育目的的思想性,主要是指它体现着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或集团对于教育的基本要求,规定着受教育者在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影响。

正确的教育目的,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或时代的精神,表达一定社会或时代教育发展的水平,并且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政治性——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特点。

教育的政治功能和价值主要通过教育目的的政治属性来体现。

由于政治属性是教育目的最本质的属性,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政治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目的不仅应当而且必须以为社会服务为根本目的,即以政治功能和价值为最终的指导原则,这种观点成为我国教育目的的政治本质所在。

无论何种社会形态,教育的政治功能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任何社会形态都十分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都把教育的政治功能放在首位,希望通过对教育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现存的政治权力,从而实现社会政治权力的转移,为维护现存的政治权力的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教育目的的思想性。

教育目的的思想性是指它必须从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总和出发,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需要和愿望,同时又指引着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教育目的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具有超越时代、民族和国家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目的对人的教育行为的制约力,就是它的思想性在起作用。

例如,《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教育思想的指南。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党制定的教育方针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思想性。

我国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或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总的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个自古以来重视教育的国家,我国对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儒家的“以立德树人”到现代政策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我国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影响。

一、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重要目的。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唐诗宋词,都是世界独具特色的文化宝库。

因此,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传承这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传承中华文化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的感悟力和对经典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和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文化面临的是被西方文化冲击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更需要强化教育的目的,让我们的教育更具有中华文化独特性与特色。

二、培养人才,助力国家建设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壮大与人才密不可分。

我国现在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人才对于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因此,我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拥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以助力国家的建设。

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这一点,教育机构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从拥有基本的综合素质,到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再到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素养,我们的学生需要全面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促进公平,减少社会不平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促进公平,减少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是我们国家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因此,我国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在于缩小教育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差距。

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这一点,我们需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

我们应该降低教育的门槛,鼓励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参加高等教育,提供机会平等的教育系统。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各类人群的特殊需求和差异,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

四、培育品德,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培育品德,弘扬良好道德风尚。

教育目的之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之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之素质教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教育目的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

只有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准则,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人。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传承文明。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文化修养上得到提高。

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创新和进取。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学校也需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政策支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其次,学校应该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

最后,学校还应该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语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支持和宣传,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只有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

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又认为社会存在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人的闲暇时间极其充裕,消灭了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

这就既避免了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抽象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性;又避免了将满足社会需要,在阶级社会实际上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唯一和根本目的,否定个人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社会需要取代个人需要的片面性。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

但是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

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等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

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

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结合实际谈谈教育理论修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答: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浅析我国教育目的的道德性

浅析我国教育目的的道德性
国 家 还 是 个 人 , 应 该 重 新 审 视 教 育 目 的 , 教 育 目 的 重 回 “ 人 ”的 都 使 为
本质。
地 进行 教 育 决 策 、 活 地 执 行 教 育 活 动 。 灵
3 育 目的 中 的公 正 . 教
【 关键词 】 关键词 】教 育 目的 ; 【 道德 性 ; 人道

公 正 是 依 据 一 定 标 准 的 价 值 判 断 , 着 社 会 主 流 价 值 观 念 的 随 变 化 , 判 断 的标 准也 发 生 变 化 。公 正 不 是 “ 等 ”它 允 许 存 在 差 其 平 , 异 , 们 这 里 讲 的公 正 是协 调 、 我 和谐 的意 思 。 教 育 目 的的 公 正 性 还 体 现 在 制 定 教 育 目标 的 主 体 身 上 , 育 教 目 的 的话 语 权 不 能 集 中于 具 有 权 威 的 国 家 领 导 身 上 , 兼 顾 具 体 要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 教 育 者 的意 见 , 育 目的 的 制 定 不 能 是 个 人 决 受 教 策、 中央 指示 , 要 进 行 集 体 理 性 讨 论 , 样 才 能 公 正 地 制 定 出 培 而 这 目标 。

教 育 目的 的 道 德 性
( ) 育 目的 一 教
《 育 大 辞 典 》 “ 育 目 的” 义 为 : 养 人 的 总 目标 , 关 系 教 将 教 定 培 它
到 把 受 教 育 者 培 养 成 为什 么 样 的 社 会 角 色 和 具 有 什 么样 素 质 的根
本 性 问 题 [】 75。 通俗 地 讲 教 育 目 的 就 是 通 过 教 育 想 得 到 什 么 1p 6) (
浅析我 国教 育 目‘ 的的道德性
肖 鹏 -

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与道德教育则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价值观指的是教育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和它所强调的人类价值观,而道德教育则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育目的的价值观是指教育活动所希望培养的人类价值观,它体现了社会对于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期望。

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如何,教育目的的价值观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因为道德品质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道德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道德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福利,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道德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等。

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首先,教育目的的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德育人,因此,在教育目的的引领下,道德教育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真善美,应当如何正确行事。

其次,道德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之一。

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现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最后,教育目的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是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力量。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教育目的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对于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期望,而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关键。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古代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中的首要目标就是“德”。

唐代中叶后,随着儒家经典地位的提高,封建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更加重视,尤其是在文科,讲求实用,注重道德。

宋代程颢等人将道德修养放到教育的第一位,提出了著名的“仁学”,要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清时期,官方对知识分子重新定位,文人士大夫为“天地君亲师”的五伦之一,道德教化应列在五伦之前,德育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1.教育的政治性质不可能自然形成。

2.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任务的重要内容。

3.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4.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素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有明确的阶级性质二、有明确的阶级性质。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断改善教育环境。

四、有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我们教育工作者遵循这些原则,教育取得很好效果。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不足;贫富差距仍然较大;高校扩招,加剧了就业压力;学校规模过大,造成资源浪费。

第一节:为什么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科学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推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5、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坚持依法治教,维护社会稳定。

7、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

教育的属性及其目标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

教育的属性及其目标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

教育的属性及其目标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属性可视为一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价值观念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不仅能够获取所需的学科知识和实用技能,还可以发展其社会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属性以及其目标之一——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

首先,教育的属性之一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育旨在向学生传递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同时培养其实用技能,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生活。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历史、文学、数学等学科,了解世界的运作机理和人类智慧的积累。

通过培养实用技能,例如写作、演讲、计算和问题解决等,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和应对挑战。

其次,教育的属性还包括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学生将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并且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道德准则。

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体的幸福至关重要。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对社会和政治事务的认同和理解,以及对个人在其中所负责的角色的认识。

通过教育,学生将了解国家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他们将理解投票的重要性,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以及追求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公民行为和民主价值观。

除了培养公民意识外,教育还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指个人对于对错、善恶、正义和公正的判断和态度。

教育应当教导学生区分是非,明辨善恶,并培养他们积极践行道德准则。

通过教育,学生将理解诚实、宽容、尊重、助人等道德价值,并在行为中体现这些价值观。

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价值观念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是一项重要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并向读者展示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目标和期望。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公民。

道德品质包括诚实、正直、尊重他人、责任感等。

通过教育,学校和教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然而,要实现教育目的,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原则和规范。

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教育方针不仅包括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还包括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提供。

例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通过教育案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

此外,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倡导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校园文化。

正是通过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学生的道德品质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首先,教育的目的和方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教育目的和方针提供了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指导和参考。

教育目的和方针确立了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标准。

学校和教师作为榜样和引导者,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行为规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正确引导。

最后,教育目的和方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

通过学校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目的、手段与教育的有效性

道德教育:目的、手段与教育的有效性

道德教育:目的、手段与教育的有效性在当前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存在重目的轻手段的倾向,认为为实现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德性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一倾向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割裂了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的人的。

从目的与手段的哲学关系出发,在探究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可提出道德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观点,并构建了四条确保道德教育合道德性的策略。

标签:道德教育;道德性;目的;手段一、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手段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成员不断掌握社会道德准则、践履道德义务,最终形成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从道德教育的内在逻辑和主要功能——培育人的德性来讲,道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目的、手段、内容等要素都必须是道德的,都应具有道德性(道德性一般包含三个要素:自由性,即为个体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提供可能性;公正性,即教育个体公正对待各种价值观;仁爱性,即以爱心、责任为内容熏染个体。

然而,不管是历史上的道德教育还是现实中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国内的道德教育还是国外的道德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只要是为了学生好,哪怕采取极端一点的手段也是可以得到理解和谅解的”的现象,甚至为了达成德育目的而不择手段,“目的就是一切,手段算不了什么”,道德教育手段的道德性丧失了,道德教育的道德性不断被削弱。

这一状况的现实表现就是,在德育过程中十分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有意或无意忽略对学生的启发和疏导,非常强调社会规范性要求而有意或无意忽略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喜欢用固定、僵化的道德教条教育学生,常常用奖惩驯服学生,主张用命令纠错的方式压服学生,以学生是否服从、听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品德的好坏、高低。

尽管我们不排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有些不道德、卑劣的手段促成了个体良好德性的养成,达成了道德教育目的这种可能性,但从目的与手段的逻辑关系出发,可以确证的是不择手段的道德教育违背了社会道德要求的基本初衷,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即使带来的效果再显著也是不光彩的,更会贻害无穷。

教育目的与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目的与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目的与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塑造青少年个性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然而,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教育目的与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公民。

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传递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还负有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责任。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传递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给学生。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讲述伟大领袖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正直、勇敢和公正等道德品质的追求。

此外,课外活动如志愿服务和社区实践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实践道德价值观的机会。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家庭是孩子道德观念的第一道防线,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引导他们识别对错并培养正确的品德。

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道德意识产生影响,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与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相连。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通过各自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贡献力量。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公民,他们能够为社会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

教育教学道德小结

教育教学道德小结

教育教学道德小结
教育教学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教育工作中,
注重道德素质可以增强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能
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教育
教学道德的重要性。

一、教育者的职责:道德是教育者的立身之本,是教育者行动
的准则。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如果教育者没有道德素质,势必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育者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和行为。

二、课堂教学的规范: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研究的过程。

课堂上,教育者要尊重每位学生,不刻意让某个学生失败,也要给予每位学生积极正面的激励。

教育者还需营造一个正向、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好的研究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者不仅要注重自己的道德层面,也要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德方向。

教育途中,教育者要成为学生
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不断发展研究能力和社交能力。

教育者要在
教学中当好学生的榜样,耐心教导,注重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知道如何更好地尊重和关心周围的人。

总之,教育教学道德是一项重要的事业,需要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教育者在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前提下,才能让学生在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中发展成长,成为有道德思想的现代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我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我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我见摘要: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消除“重智轻德”教育现象,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师风道德修养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含义及重要现实意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德是做人的根本,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而每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

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德为才之帅”,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树人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最终目标在于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思想品德、生活修养及科学文化教育,通过这种系统教育去塑造学生健康美好的灵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蔓延。

教师作为社会民众的组成部分,也免不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弱化,爱岗敬业精神缺乏,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导致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发生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学态度、言行仪表与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密切相连的。

每一名教师都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把言谈举止、仪态仪表与内在学识、道德修养有机统一起来,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做学生灵魂的合格工程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 社 会 活 动,是 社 会 为 了 自 身 得 以 延 续 发 展 而 进 行 的 社 会 实 践,是 社 会 生 活 中 长 辈 为 了 下 一 代 的 幸 福 而 献 的爱心,它本身是责任和爱的象征,其在本质上具有“道 德 性”。 本 文 从 明 确 现 阶 段 我 国 教 育 目 的 的 道 德 困 境 出 发 ,重 新 构 建 我 国 教 育 目 的 、重 申 教 育 道 德 性 及 今 后 教 育 的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教育目的的公正性还 体 现 在 制 定 教 育 目 标 的 主 体 身 上 ,教 育 目 的 的 话 语 权 不 能 集 中 于 具 有 权 威 的 国 家 领 导 身 上 ,要 兼 顾 具 体 的教育工作者、受 教 育 者 的 意 见,教 育 目 的 的 制 定 不 能 是 个 人 决 策、中央指示,而要进行 集 体 理 性 讨 论,这 样 才 能 公 正 地 制 定 出 培 养目标。
地 进 行 教 育 决 策 、灵 活 地 执 行 教 育 活 动 。 3.教 育 目 的 中 的 公 正 公正是依据一定标准 的 价 值 判 断,随 着 社 会 主 流 价 值 观 念 的
变化,其判断的标准也发生变化。公正不是“平等”,它允 许 存 在 差 异 ,我 们 这 里 讲 的 公 正 是 协 调 、和 谐 的 意 思 。
二 、现 阶 段 我 国 教 育 目 的 面 临 的 道 德 困 境 及 成 因 分 析 1.教 育 目 的 呈 现 极 大 的 功 利 性 色 彩 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目的 就 是 培 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 人。 计 划 经 济 条 件 下,教 育 是 无 产 阶 级 专 政 的工具,教育的道德性被政治性所替代。市场经济时代 的 到 来,使 人们摆脱了“对 人 的 依 赖 ”,教 育 不 再 依 附 于 政 治 ,摆 脱 原 有 的 束 缚,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育的道德性;但同时“对物的依赖”使 人 们 把追求物质上的最大 满 足 作 为 人 生 目 标,“教 育 也 被 市 场 化、产 业 化、商品化,受教育机会、受 教 育 权 利、教 育 资 源、教 育 结 果 都 在 市 场中待价而沽”[3](p10)。 于 是 人 们 的 价 值 观 存 在 工 具 化 、功 利 化 ,教 育 也 出 现 工 具 化 、功 利 化 。 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把受教育者当成一 种 工 具,或 谋 利 或 谋 权 或 谋 生,而 不 是 本 着 谋 求 个 性 的 和 谐 发 展 和 完 美 健 全 人格的培养。市场经济 中 人 的 个 性 解 放 是 “以 对 物 的 依 赖 性 为 基 础的”,它的不彻底解 放 性 把 刚 独 立 的 人 推 到 经 济 的 枷 锁 中 ,人 性 解 放 后 又 被 物 化 扭 曲 ,教 育 的 道 德 性 也 在 物 化 中 面 临 新 的 挑 战 。 2.教 育 方 针 有 太 宽 泛 的 适 应 性 ,不 利 于 指 导 实 践 杜威在他《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者必须警 惕 所 谓 一 般的和终极的目的”[4](p86),他主张用具体的教育目的 指 导 儿 童 的 发 展 ,反 对 用 一 般 的 教 育 目 的 指 导 教 育 实 践 。 纵观我国各时期的教 育 政 策 文 件,关 于 教 育 目 的 的 表 述 宽 泛 而简短,文件中又没有 作 相 关 的 内 涵 阐 述,在 具 体 实 践 中,教 育 工 作 者 只 能 根 据 自 己 的 理 解 来 指 导 教 育 实 践 ,这 难 免 会 使 教 育 目 的 出现偏差,甚至违背教育目的的根本,出现有失道德的 目 的。 比 如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均 衡 发 展,也 有人认为是相 对 个 性 发 展 的 一 种 发 展 ,强 调 个 性 就 是 否 定 全 面 。 这样的结果是,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而错误的 理 解 必 定有悖于教育目的的道德性。 3.教 育 缺 乏 “自 由 ”是 阻 碍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的 原 因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 展”思 想 的 本 质 含 义 是:每 个 人 不 受 强 制 性的限制,自我意志获 得 自 由 体 现。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人 的 发 展 理论中,“自由”占据 着 核 心 的 地 位。 但 是 长 期 以 来,我 们 只 提 “人 的全面发展”,“自由”则被忽略了。我国“德智体等方面 全 面 发 展” 的教育目的,由于缺乏“自由发展”的规定性,使受教育者 的 主 体 地 位 难 以 确 立,在 实 际 教 育 中,教 育 者 往 往 占 主 要 地 位,“教 师 中 心 论”大行其道。受教育者无法根据自身意愿、兴趣和特长 进 行 自 主 发 展 ,更 难 以 有 所 创 新 。 4.教 育 目 的 话 语 权 的 不 均 衡 ,使 教 育 主 体 具 有 不 确 定 性 。 “教育目的的制定掌握在国家手中,我国教育目的包括 教 育 方
三 、建 构 和 实 施 道 德 的 教 育 目 的 既然教育面临困境和挑战,那么我们必然要做出改变,使 教 育 目 的 符 合 道 德,所 以 构 建 和 实 施 道 德 的 教 育 目 的 就 必 须 从 宏 观 层 面 和 微 观 层 面 同 时 进 行 ,才 能 有 效 地 走 出 道 德 困 境 。 (一 )宏 观 理 论 方 面 1、要突出“人”在教 育 目 的 中 的 主 体 地 位,培 养 学 生 主 体 性 道 德人格 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 某 些 外 在 的 目 的 ,接 受 现 成的道德规范,而在于培养出能够自主、自 觉、能 动 地 进 行 价 值 选 择、生活方式选择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 教 育 力 图 标 识 这 样 一 个 方 面,即 个 体 人 格 尊 严 的 确 立 和 对 个 人 自 主 选 择 的 尊重,既是 道 德 教 育 的 目 标,也 是 道 德 教 育 得 以 有 效 进 行 的 前 提。”[6]主体性道德 人 格 的 培 养,其 意 义 是 实 现 教 育 对 人 性 的 尊 重和解放,是引导学生 对 价 值 的 选 择 和 自 主 的 建 构,也 符 合 教 育 的人道精神。 2.教 育 目 的 的 内 容 有 待 构 建 我国学者陈佑清教授很早就提出,从知识、技能和素质 三 方 面 构建教育目的。他认为:知识为人的活动提供经验参考 和 借 鉴,使 活动避免盲目性;技能则是主体自身活动的经验,它保证主 体 能 从 事 某 项 活 动 ,而 素 质 则 是 决 定 主 体 活 动 状 况 优 劣 好 坏 的 条 件 。 国家宏观的教育目的 应 首 先 转 化 为 具 体 的 目 的 规 范 ,然 后 让 广大教师接受、领会,并 转 变 为 教 师 的 教 育 目 的,教 师 本 着 正 确 的 教育思想去选 择 的 教 学 手 段、教 育 方 法 才 符 合 当 初 的 教 育 目 标 。 教 育 是 一 种 培 养 人 的 社 会 活 动 ,其 复 杂 性 及 长 期 性 要 求 必 须 制 定
一 个 明 确 的 教 育 目 标,这 样 才 能 给 各 方 面 的 教 育 力 量 和 教 育 影 响 指出共同遵循 的 方 向,才 能 激 发 受 教 育 者 的 能 动 性 、积 极 性 和 创 造性。
一 、教 育 目 的 的 道 德 性 (一 )教 育 目 的 《教育大辞典》将“教育目的”定义为:培养人的总目 标,它 关 系 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 本性问题[1](p765)。 通 俗 地 讲 教 育 目 的 就 是 通 过 教 育 想 得 到 什 么样的结果。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 活 动 的 核 心,同 时 也 是 教 育 实 践 活 动 的 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和目标给予指导与 限 制,是 人们对教育活动与行为的道德性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教育目的 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不仅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产生影响,而 且 它 也对学校及社会产生影响。 (二 )教 育 目 的 的 道 德 性 内 涵 教育目的的道德性,是 指 教 育 目 的 要 合 乎 “人 性 ”、“人 道 ”和 “理性”的基本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保 护 受 教 育 者 的 利 益 ,即 “用 人的道德本质来审视 教 育 活 动、规 范 教 育 活 动,使 教 育 这 一 人 的 实践领域能够最大限 度 地 反 映 出 人 的 良 性,摈 弃 和 避 免 种 种 教 育 暴 力、腐败和悲剧,达到最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的。”[2](p57) 1.教 育 目 的 中 的 人 道 教育目的要体现人 道,就 是 说 教 育 要 为 “人”,以 人 为 中 心,教 育活动中要凸显个人 的 主 体 性,把 人 本 身 当 做 教 育 的 目 的。 也 就 是说教育除了发展人、培养人外,没有其他外加的目的。 教 育 目 的 不 应 该 是 为 统 治 者 培 养 统 治 人 才 ,也 不 应 该 是 培 养 经 济 进 一 步 发 展所需要的劳动力,那种把 人 当 做 “生 产 工 具 ”来 培 养 的 教 育 目 标 是缺乏仁道的体现。只有摒除附着在教育目的上的“为政 治”、“为 经济”那些东西,只有 把 人 当 人 而 不 把 人 当 成 工 具 来 培 养 ,教 育 目 的方能体现其道德性。 2.教 育 目 的 中 的 理 性 “理性”这个词语也 是 个 很 丰 富 的 话 题,理 性 是 人 抽 象 思 维 及 意 志 特 性 的 反 映,而 思 维 和 意 志 的 自 由 特 性 决 定 的 自 由 与 自 觉 是 理性存在的条件。理性 是 遵 循 自 己 本 身 的 规 律,任 何 外 在 的 要 求 和限制都是抹杀理性的匕首。 教育活动是诸多因素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有 其 自 身 的 内 在 规 律 与逻辑 。我们说教育 理 性,就 是 说 教 育 内 部 因 素 的 自 组 织 性,教 育本身的自觉性:即主动把握和探寻自身规律。通常的,就 是 教 育 主 体 主 动 地 探 究 教 育 活 动 规 律 包 括 有 原 则 的 进 行 教 育 研 究 、科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