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⑵实证转化为虚证
.
3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 ⑵真虚假实 ⑶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脉象;舌象;语声
.
(四)虚实证和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⑴表实证 ⑵表虚证 ⑶里虚证 ⑷虚寒证 ⑸虚热证 ⑹里实证 ⑺实热证 ⑻实寒证
.
四 阴阳辨证(疾病类别)
(一)阴证 (二)阳证
.
课堂提问
1八纲可从哪几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 2什么是表证?其临床表现如何? 3表证、里证有何联系? 4寒证、热证的关系如何? 5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各指什么? 6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如何?
.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
(二)心阳虚证:心阳不足,虚寒内生, 失于温养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短气 +阳虚证候(或脉结代)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衰,阳气暴脱 心阳虚证候+亡阳证候
咳喘无力,痰液清稀+气虚证候
.
(二)肺阴虚证:肺阴虚失于清肃, 虚热内生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难咯 +阴虚内热证候
.
(三)风寒犯肺证:风寒外袭,肺卫失宣 咳嗽,咯痰清稀+风寒表证
(四)风热犯肺证:风热外袭,肺失清肃 咳嗽,咯痰黄稠+风热表证
.
(五)燥邪犯肺证:燥邪侵犯肺卫, (多秋季感邪)肺系津液耗伤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难咯 +卫表证候 燥邪伤津表现
舌脉。 辨证要点:略
.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治法:和里。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辨证论治PPT演示课件

辨证论治PPT演示课件
邪微而 正气虚弱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基础教研室 11
三、证的类型
1、单一证 概念:即基本证型,由一组性质相同的症状与体征所组成。 特点:范围比较小,较容易辨识与掌握,论治也比较完全容易。 举例: 阴虚证——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 苔,脉细数。 风寒表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鼻塞,咳嗽,舌苔薄白, 脉浮紧。 食积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吐泻酸馊腐臭,舌苔厚腻, 脉滑数。
辨证论治概要
1
上篇 辨证论治概论
2
第一章 辨证论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辨证
第一节 证 第二节 常见的辨证方法 第三节 辨证的常见类型 第四节 辨证的内容与步骤 第五节 辨证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论治
第一节 中医治疗观 第二节 中医治疗原则 第三节 常见中医治疗方法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基础教研室 3
第一章 辨证论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一)学术萌芽——《五十二病方》 (成书战国时代,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 “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基础教研室 4
(二)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证”字的出现——《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有远近,证有 中外。” 脏腑辨证——提出“五脏咳”“六腑咳”“五脏痹”“五脏胀” 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列举了五脏虚实病证的论治。 病因辨证——提出了六淫、七情、伤食、劳逸、外伤、瘀血等 病因。 八纲辨证——散在地论述了虚、实、寒、热、内、外、阴、阳 证候。 六经辨证——《素问·热论》论述了六经证的传变规律的临床 表现。 经络辨证——《灵枢·经脉》、《灵枢·始终》详细论述了经络 辨证的 方法。 治疗思想——治病求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中医辨证学PPT优秀课件

中医辨证学PPT优秀课件
48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 理概括,
特点: 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49
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者 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难经·四十八难》“缓者为虚”、“出 者为虚”
50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概 念】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
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 机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23
【证候分析】
湿邪遏表属外湿,亦称伤湿。 湿郁遏肌腠,阻滞经络——头胀,肢体困重,
微恶寒热。 湿邪缠绵,困遏清阳——困重、闷胀、酸楚、
腻浊。
24
(五)燥邪伤表证
【概 念】 燥邪伤表证多见于外界气候干 燥,燥邪外袭,侵犯肺卫所表现的全身干 燥的证候。
【病 因】 秋令干燥或居北方干旱少雨之 处。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皮肤、口、鼻、咽 干燥。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薄白或黄,脉象濡数。
19
(三)暑邪伤表证
【证候分析】 暑邪伤表卫气不能宣发——恶寒。 暑性炎热,蒸腾津液——恶热,汗多而口渴,
尿黄。 暑病多汗,气随汗泄——疲乏而脉濡数。 暑挟湿邪,湿犯上焦——苔白或黄。
20
【证候鉴别】
伤暑既暑邪伤表证,此证严重者谓中暑,属 里证。
21
(四)湿邪遏表证
【概 念】 湿邪遏表证即湿邪外侵,郁遏 于肌腠的证候。
【病 因】 居处卑湿,冒受雾露,淋雨涉 水。
【辨证要点】 微恶寒热,头胀而重,肢体困 重,苔白薄腻。
22
(四)湿邪遏表证
【临床表现】 微恶寒热,头胀而重,胸闷, 口不渴,肢体困重或酸痛,周身倦怠,舌 苔薄白腻或滑,脉濡或缓。

中医辨证(精)ppt

中医辨证(精)ppt

现代中医的辨证理论
教材与专著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及各类中医专著为现代中医辨 证理论提供了依据。
现代名老中医经验
现代名老中医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辨证理论有着重要贡献。
辨证理论的实践意义
指导诊断与治疗
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为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 制定提供了依据。
寒证定义
寒证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机体失于温煦,出现以冷寒、凝 滞为主要特征的证候。
寒证分类
寒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为寒邪 侵袭,虚证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 不足等引起的虚寒证。
热证定义
热证是指体内阳热过盛,阴液不足 ,机体失于滋润,出现以热性、干 燥为特征的证候。
热证分类
热证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为阳邪 侵袭,虚热为脏腑功能亢进、阴虚 火旺等引起的虚热证。
体质养生法
总结词
体质养生法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进行 保健的方法。
02
阴虚体质
注重滋阴降火、润燥生津的食物,如 银耳、梨、蜂蜜等,避免辛辣、煎炸 等刺激性食物。
01
血瘀体质
注重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食物,如 黑木耳、山楂、柠檬等,避免过度饮 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05
03
阳虚体质
注重温阳补肾、益气健脾的食物,如 羊肉、鸡肉、韭菜等,避免生冷、寒 凉等食物。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定义
脏腑辨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它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判 断病变的脏腑,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分为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六腑两大类,其中五脏包括心、肝 、脾、肺、肾,六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针对不同脏腑 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八纲辨证》PPT课件

《中医八纲辨证》PPT课件

寒证辨析与治疗方法
寒证的临床表现
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口 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 苔白,脉沉迟或紧等。
寒证的治疗方法
治宜温中散寒,常用方剂有理中汤、四 逆汤等,常用中药有干姜、附子、肉桂 等。同时可配合针灸、艾灸等外治法。
热证辨析与治疗方法
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 数等。
阴证的治疗方法
温阳散寒、益气养阴等,常用方剂如四逆汤、理中丸等。
阳证辨析与治疗方法
阳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大便秘 结、小便短黄等。
阳证的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热邪或内伤七情,导致体内阳气亢盛或 阴液不足。
阳证的治疗方法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常用方剂如白虎汤、黄 连解毒汤等。
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问题探讨
真寒假热的表现
外有热象而内有真寒,如身大热而反欲盖衣被,口渴而喜热饮等。
真热假寒的表现
外有寒象而内有真热,如手足逆冷而胸腹灼热,脉沉伏而按之有力 等。
辨别真假寒热的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观察症状,仔细分析脉象等。
调整阴阳平衡在八纲中应用
01
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 验,提高技能
关注前沿动态,积极参 与学术交流与研讨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 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病机与八纲联系
病因与八纲联系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 外因三类。通过八纲辨证可以了解 病因的性质和特点,为治疗提供依 据。
病机与八纲联系

八纲辨证课件-PPT

八纲辨证课件-PPT

阳气耗损
〔表现〕 冷

清 阳虚则寒 倦
气虚之象:气短,神疲,乏力
迟 痛
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面红如妆,便干尿难,自汗或无汗等
(5)亡阳证(气脱证) (极重的虚寒证)
――阳气衰竭,而欲脱失所形成的危重证候。 【成因】阴寒极盛,暴伤阳气
阳虚日久,渐至亡脱 亡阳 亡阴导致亡阳 【表现】 汗 ――冷汗淋漓,质稀味淡 肢 ――四肢厥冷 面 ――面色苍白 息 ――呼吸微弱 神 ――神志模糊 脉 ――微细欲绝
二、寒热辨证
•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而是通过
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 的概括。
•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一)寒证
•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 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 狭义的证候相兼(本处)——
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 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证候存在。
一、证候相兼 (一)概念:
广义――各种证候相兼存在
如:麻黄汤证 ―――表寒证
• 阳热偏盛——恶热喜冷。 • 大热伤阴,津液被耗——小便短赤; • 津伤则须引水自救——口渴冷饮。 • 火性上炎——面红目赤。 • 热扰心神——烦躁不宁。
证候分析
• 津液被阳热煎熬——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大便燥结。
• 舌红苔黄——热征,舌干少津——伤阴。 • 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数脉。
(二)阳证
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

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纲间的关系
相兼:两纲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








转化:一定条件下,各纲证侯性质可向对立面
转化。
夹杂:可同时出现两纲以上性质对立的症状。
真假:病危时可出现与病性相反的假象。
卫气营血辨证鉴别

•证 型 病 机
卫分证 热郁肌表 肺失宣降
气分证 热结胃肠 里热亢盛
营分证 热陷心营 扰乱心神
血分证 瘀热内阻 动血耗血
亡阴
1.概念
体内阴液大量耗伤,严重不足而表现出的危 重证候。
2.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 燥扰,恶热,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 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
亡阳
1.概念 体内阳气极度衰弱,而表现出阳气欲脱
的危重证候。 2.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清稀,神情淡漠,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危,面色苍白,舌 淡而润,脉危欲绝。
斗争剧烈,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邪气盛
为矛盾主要方面、病理反应剧烈、有余
的证候。
2、病因病机:
外感病邪 气滞、痰饮、瘀血 虫积、食积
阻滞脏腑气机
实证
3、临床表现特点:
形体壮实,声高息粗,脘 腹 胀满,胸闷烦躁,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苔厚腻,脉有力。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病程 体质 形 态 疼痛
二 便 舌 象 脉象
精神萎靡 隐痛 大便稀溏 舌淡嫩 脉弱 虚 证 久病 虚弱 气短懒言 喜按 小便清长 苔薄
精神亢奋 疼痛 大便秘结 舌质老 脉有 实 证 新病 壮实 声高气粗 拒按 小便短赤 苔厚 力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自学)
( 四)阴 阳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 领,是八纲的总纲。
阴证: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 所做的概括。
辨证: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 的病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变化,从 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症与证
症是现象(辨证的依据) 证是疾病的本质(辨证的结果)
二、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三焦辨证
三、八 纲 辨 证
卫气受遏 肺气失宣
表证
3、 临床表现:
必有症状:恶寒 特有症状:鼻塞、流清涕、脉浮 常见症状:头身痛 一般症状:舌淡红、苔薄白、咳嗽、发 热
(二)里证
1.概念: 泛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
表现的证候。
2.病因病机: 表证不解,病邪入里 外邪直入,侵犯脏腑 情志内伤,饮食劳倦
里证 里证 里证
3、临床表现:
– 不同病位,表现各异。 – 基本特征:无新起的恶寒发热。 – 主要表现:脏腑症状。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因
病位 病势 病程 临床表现
表证 六 淫
恶寒、发热, 表 轻 短 苔薄,脉浮
表邪入里
里证

脏腑功能失调
重长
病位不同, 表现各异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自学)
(二)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概念: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概
括病变的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变化, 从而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 候。
(一)表 里
表里是判断疾病病位、病情 轻重和病势的一对纲领。
表证
1、概念:
表证是六淫侵袭人体肌表而
产生的证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病因病机:
皮毛 六淫 口鼻
寒证
1、概念: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气受损,
机体机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2、病因病机:
外感寒湿 阳虚生寒
寒盛伤阳 温化失职
寒证
3、临床表现:冷、淡、稀、润、静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白
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 淡苔白润、脉迟。
(二)热证
1、概念: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亢阴衰,机体 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自学)
(三)虚 实
虚实是判断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正邪双方盛衰变化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万病不出于虚实两端”
虚证
1、概念: 虚证 是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
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正气虚衰为矛盾主要方面、 以虚弱、衰退、不足为主的证候。
2、病因病机:
调摄不当 先天不足 疾病或误治 后天失养
阳证
凡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 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表现于 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 为阴邪。
例如:外感风热 肝阳上亢
阳虚
1、概念:
阳虚 体内阳气亏损,温煦,推动,蒸腾,气 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出的虚寒证候。
2、临床表现:
畏寒,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稀溏,面色 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 口微渴,脉浮数 大热、大汗、 大渴、脉洪大 身热夜甚、心烦 不寐,舌红绛 斑疹、出血, 舌深绛
第八节辨证
重医附一院中医科 徐婧钰
学习目标
1.掌握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概念。 2.掌握八纲辨证各证型的主要临床表
现。熟悉脏腑辨证的临床表现。 3.能够熟练运用八纲辩证、脏腑辨证理论知
识进行辩证。
一、 概 述
概念:
症:症状。 疾病表现于外的单个 现象。
证:证候。疾病处于某一阶段时 的病理概括。即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
阴证
凡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 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表现于 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 为阴邪。
例如:外感风寒 脾阳虚
阴虚
1.概念 阴虚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虚而无以制阳,
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出的虚热证候,属 虚证热证。 2.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 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脉细数。
2、病因病机:
外感暑热 过食辛辣 阴虚生热
阳热炽盛
热证
3、临床表现:热、赤(黄)、稠、干、动 发热喜冷、口渴喜冷饮 面红目赤, 大便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数。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证型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淡白 冷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苔白 迟 热证 红赤 热 怕热 口渴 干结 短赤 舌红苔黄 数
虚证
3、 临床表现:
证型
主症
舌脉
气虚证 面色无华,气短乏力 舌淡,
自汗,动则加重
脉虚弱
血虚证 面唇苍白,头昏眼花 舌淡,
心悸失眠
脉细无力
阴虚证 两颧发红,潮热盗汗, 舌红少苔,
手足心热,咽干欲饮, 脉细数
阳虚证 面色白,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
口淡不渴
脉弱
实证
1、概念:
实证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邪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