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行政管理公共伦理学作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道德困境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伦理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 2、简要评述公平与效率有何关系? 3、如何认识制度伦理与与公民道德建设二者的联系? 4、简述公共管理者承担的角色 ? 5、简述政府组织伦理与个人伦理原则区别? 6、简要评述制度、体制、机制三者关系? 7、简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原则。 8、简述公共项目评估导向作用表现。 9、简述制度与伦理的区别与联系? 10、简要评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制度安排的含义? 11、简述政府善治的现状及措施。 12、简述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13、简述公共伦理的特征。 14、简要评述社会公德与公共伦理的区别 ? 15、简述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关系? 16、简述公务员职业道德含义。
第 4 页 共 6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6、公共组织 11、社会组织 16、项目管理
7、阶层 12、公共项目
8、管理 13、道德素质
9、公共事务 14、公共责任
10、行政审批 15、官员问责制 20、政府组织伦理
17、公共权力分化
18、社会角色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希特勒的权威命令如此迅速、顺利地得到执行,这本身不只是程 序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执行者理性判断与( A.个体道德选择的能力 C.学历修养的层次 ) 。
B.科学技术的水平 D.服从命令的意识
2、纳粹政府的所有政策与命令都是在行政人员和各级官员毫不怀疑的服从下执行的,在这种 情况下,集体责任与个体责任无法区分,行政个体也往往倾向于在( ) 。 A.个体责任中逃避集体责任 C.集体责任中逃避社会责任 B.集体责任中逃避自己责任 D.个体责任中逃避社会责任
3、 “三个有利于”的论述告诉我们,当我们用道德标准判断一个行为的善恶时,依据的对象只 能是( ) 。 A.价值取向 B.主观动机 C.行为效果 D.客观环境
4、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只有当一个政府能够高效地组织社会合作和利益分配时,这个政府才是 ( ) 。 A.完全正义的 B.充分自由的 C.高效率的 D.绝对民主的
《公共伦理学》作业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 1: 二战中,德国党卫军公安部与盖世太保、秘密警察等各种警察机关合并,成立了国家公安部(RSHA) ,国家 公安部的第六局第四科为犹太人问题科, 直接听命于希姆莱和海特利希的指挥, 处理犹太人的各种行动大都是党 卫军中校艾希曼直接负责。 1960 年艾希曼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被以色列特工绑架。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法庭上,艾希曼不承认自 己是反犹太主义者,他从来没有读过《我的奋斗》 ,对党的纲领一无所知,反复表示自己只是对希特勒的计划执 行而已,只不过“服从命令” ,同时也是“服从法律” 。但是,艾希曼最终还是被判处死刑。 与此相反,西德从 1958 年至 1963 年间,在一百二十名战时犯有杀人、协助杀人罪行的被告(内不少是党卫军高级军官)中,判十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仅二十九人。 法院对许多犯有滔天大罪的纳粹党徒都作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轻微判刑, 如参与夺 取四万犹太人生命的奥托•勃拉特菲歇博士仅判十年徒刑; 曾任艾希曼法律顾问的奥托•法拉齐在战争结束前强制 移送了一千二百名犹太人,并“解决”了其中的六百余人,仅判五年徒刑,而且不剥夺公民权。战后不少在欧洲 其他国家被判处死刑的纳粹罪犯,如在西德法庭受审的话,不仅生命无虞,还处以极轻的刑罚。在西德,很多杀 人多达三位数不足四位数的罪犯都被判处“无罪” 。 艾希曼的审判引起对人们政治与道德关系问题的关心。二战的战犯在法庭上都把罪责归于社会(国家)的犯 罪,完全没有个人的罪恶感。在耶路撒冷法庭上律师和检察官争论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国家犯罪和个人责任 问题;二是服从命令与犯罪的问题。比如艾希曼的律师就强调,艾希曼只不过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有学者指出: 这里根本的问题, 不是国家体制起什么功能的问题, 而是为什么会成为这个体制的官员的问题。 希特勒之流梦寐以求的就是那种不能追求个人责任的极权社会体制。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体现了我国政府管理的( A.公平原则 B.正义原则 C.效率原则 D.组织原则 ) 。
2、功利主义在对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率的追求中,尤其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很有 可能会牺牲全社会的( ) 。 A.效率 B.公平 C.增长 D.速度
3、与功利主义不同,义务论认为政府有责任根据平等的要求,矫正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模式,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遵循“差别原则”与( ) 。
A.“平均原则” B.“机会平等原则” C.“分化原则” D.“干预原则” 4、我国政府对效率导向可能带来的分配不公的矫正原则是() 。 A.“共同富裕” B.“效率优先” C.“牺牲效率” D.“鼓励分化”
5、 即使在同一时期内, 行政伦理导向往往也是多元的、复合的,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在“经 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就取决于行政人员能否正确理解( A.经济增长的意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提高效率的作用 B.行政伦理的目标 D.利益分化的反应 ) 。
二、名词解释 1、公共伦理 2、非政府组织 3、群体 4、 公共权力 5、制度伦理
5、在邓小平的伦理思想中,政府行政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从来不是抽象的,行政道德价值也不是
第 2 页 共 6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存在于思辨的道德论证中, 他认为检验政府行为的道德价值, 只能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创造出比资 本主义更多的( A.理论 ) 。 B.意识形态 C.制度 D.财富
5、官僚制高度服从下的个人无自主性和盲从性源于科层组织系统中的有序性和( ) 。 A.效率优先 案例 2:
邓小平是 20 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 “两 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 “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 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 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 正如在法律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靠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 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在 1992 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这一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案例 3:
2001 年,H 市开始淡化官员政绩考核中的 GDP 指标考核。当年,GDP 考核指标从占整个考核指标的 10%调减 至 8%,2002 年减至 4%,2003 年只占 2%。2003 年 12 月 16 日,H 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 核工作的意见》 ,取消了 GDP 直接指标的考核,调整后的考核指标如下: 一、财政总收入;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四、招商引资;五、外贸和外经工 作;六、工业经济;七、农业经济;八、第三产业;九、科技教育;十、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一、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十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三、民主政治建设;十四、精神文明建设;十五、党的建设;十 六、社会稳定。 2004 年 3 月 23 日,新华社以“干部政绩考核‘遭遇’变革”为题报道了 H 市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取消了 GDP 指标一事。当年 3 月 28 日,央视《新闻联播》以“考核不重‘GDP’干部转变政绩观”为题再次报道了此事。新 考核标准提高了对财政总收入、群众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政府办事效率等内容的考核比重,取代了过去以 GDP 为中心的考核,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有分析人士认为,此迹象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开始对现行政绩考核 制度进行反思。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将 GDP 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标准、衡量工作绩效的唯一尺度,这是一种单纯的( ) 。 A.效率导向 B.价值导向 C.公平导向 D.权利导向 2、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要评判政府和个体行政人员行为的道德价值,需要通过比较决策结 果的( ) 。 A.行为动机 B.相对利益量 C.绝对收益 D.执行速度 3、功利主义通过计算利益的大小来确定行为的道德价值,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下,政府 在设计行政职责与目标时,往往关注的是政府管理的( ) 。 A.长远利益 B.当前绩效 C.最终价值 D.行为动机 4、 功利主义的政绩观将 GDP 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 而案例中有关地方政府则试图 “将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 ,这种 对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认识就是一种( ) 。 A.科学发展观 B.功利主义观念 C.效果主义观念 D.片面发展观 5、以本案例为代表,对 GDP 指标地位的反思与争论意味着在日后的公共行政活动中( ) 。 A.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 B.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C.将发展等同于增长 D.效率高于一切
案例 4:
第 3 页 共 6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邓小平“先富”带“共富”的思想深刻揭示和肯定了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收入差距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由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以及由此而规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不可能使人们同时、 同步、 同等程度地实现富裕。 加之各人体力、智力存在差异,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不同,总会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出现贫富差别。 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无论是实践还是统计数据都表明贫富 差距已经拉得过大。根据国际惯例,通常把基尼系数 0.4 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表明 贫富过于不均,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目前,对于中国的基尼系数,说法各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 0.4 左右,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 0.454,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已经超过 0.5。但是考虑到最高收入阶层 中有不少没有经过统计的灰色收入,因此很可能事实上中国已经超过警戒线。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 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甚至略微超过美国的水平。 必须清楚的是, 我国是在人均 GDP 不到 1000 美元 (美国接近 30000 美元)时达到这么高的基尼系数的。它显示我国最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还难以满足。现在的收入差距 扩大明显反映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由此导致社会的紧张。
B.组织规模
C.等级差序
D.权利本位
1、从案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我们可以得出推论:道德的依据不存在于主 观领域,而是存在于客观效果中。这种道德论在道德评价上必然逻辑地推论出( ) 。 A.义务论 B.公平论 C.权利论 D.效果论
2、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更多的体现为一种() 。 A.效果评价 B.道德评价 C.功利评价 D.实利评价
3、在艾希曼的辩护中,职业良心不再基于“个体人”的人性,而是基于一种( ) 。 A.人性假设 B.绝对命令 C.工具理性
第 1 页 共 6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D.广泛人性
4、行政人员要避免盲目服从,以便独立地行使自主行为,关键在于摆脱( ) 。 A.组织制约 B.代理状态 C.法律约束 D.道德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