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设计(同名916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设计

(810200)青海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陈延林

【摘要】将信息技术优势应用于课程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其优势所在,令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耳目一新,颇具诱惑力。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也是现代历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为例,扼要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教学的一些实际经验,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案例设计;信息技术;历史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本人结合近几年在具体历史教学实践中就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及实现方法提出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教学的认识理念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面对纷繁庞杂的史料,如何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就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梦想。应当注意的是,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不可再现性、具体性、因果联系性等特征是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相对应的。历史过程发生以后便事过境迁,过眼烟云,是一个包含复杂关系、具有丰富形态和情感变化的有机整体,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这是历史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以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等)来认识历史过程,但又不是所有的历史材料都能接触到的,而且,历史过程是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又包含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条件等要素,并不是单纯、机械枯

燥的文字表述,靠语言很难再现生动真实的历史场景,只能凭借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征,通过制作历史课件,利用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手段,使繁杂、琐碎的历史知识结构和历史知识层次呈现具体内容,构筑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清晰的有机体,声形并茂、情景交融,充分展示历史知识的个别属性,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受历史信息。

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依靠的仅仅是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的面貌,又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再加上高考"3+x"的模式,要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处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可以拥有快捷丰富的信息来源:上网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大量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与历史有关的事实热点、大型考古活动的现场直播等,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了解历史渊源的兴趣。这就要求历史教学改变过去"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平面式的课堂教学,探索一种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立体化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新的世纪呼唤个别和差异性的教育,呼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互动作用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显得比较缓慢,跟不上时代的速度,使学生不能更生动活泼地学习历史,也就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而更新教学模式,必须通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网(机)、人-------人互动系统,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处理,实现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体上,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信息多媒体化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信息流通网络化。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环境下,信息具有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信息流通网络化有利于实践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信息反馈多样化。信息有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历史课程教学的案例设计

下面以高一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说明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

》》》》实施策略

1、以学习教材《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内容为基础,深化学生对甲午战争影响的认识,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带来的启示,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影响”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在网上发表、交流自己或小组的见解,再进一步从网络资源中查找相关的论述,来补充和完善观点,最后通过研讨和教师的归纳总结,达成对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基本共识。本环节旨在学习教科书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参考经典论述,开阔思路,进一步深刻理解这一内容,并为下一步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的研究做好铺垫。

3、“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的研究。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把目光由历史转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使得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基本流程是:

(1)、确定研究方向和题目。由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启示”点并在网上交流,由教师进行归纳。学生提出的“启示”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甲午战争的失败看科教兴国。“你如何看待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你如何看待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中国有句古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在19世纪90年代的消长就是这样的写照。在1890年前,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日本不相上下,甚至很多方面都超过日本,而4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军事实力却落后日本很大的距离,原因何在?如果历史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还会不会输给日本?反思甲午看台湾等等。教师从网上浏览学生提出的研究题目,加以归纳。

(2)、小组研讨。分组选题,对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按坐位分组,也可以按选题分组。学生各自根据研究题目,在网上选读有关材料,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网上发布,经过组内研讨形成小组结论。

(3)、全班研讨。在教师的组织下,各组代表口头表述研究结果,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即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又随时对讨论进程加以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