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最新整理-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2019最新整理-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湖南省湘乡市第一中学湘教版必修一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互相作用。
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络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防止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间联络的剖析,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2.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对土壤剖面的野外考察,学会用理论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3.探究与活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互相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互相作用的探究,树立辩证观,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增强可持续开展观。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间的互相作用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
教学难点各种因素与土壤互相作用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推进新课讨论分析承转过渡展示一组本校熟悉的自然风光照片考虑以下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这种联络是如何实现的?熟悉的照片提出设疑并利用多媒体导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更有亲切感。
引导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走进课堂转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读图分析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展示“先秦时森林未破坏的黄土高原〞图片考虑问题:森林有什么功能?〔由学生讨论完成〕展示“森林破坏后的黄土高原〞图片考虑问题:植被破坏后,就黄土高原〔当地〕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学生讨论完成〕展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图片考虑问题:黄土高原上植被破坏后,对黄河下游〔其他地区〕产生什么影响?〔由学生讨论完成〕图片展示增加感性认识。
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才能、知识归纳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发挥的才能。
老师总结:通过刚刚分析,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当地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能力,学会从空间、时间和尺度角度分析自然环境问题。
3.分步骤引导,突破难点:
(1)通过讲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运用GIS等技术手段,以具体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自然环境整体性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练习题,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归纳
在本节课的最后,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内涵、表现和作用。
2.指出自然环境整体性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3.强调人类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影响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因素:分析人类活动、自然演变等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自然环境整体性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保护自然环境整体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2019年高中地理 3.2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1.2.3.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1.2.3.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2.3.课时安排2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2.地球生(回答)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2.师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推进新课热带疏林草原海南岛热带季雨林问题:1.图中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2.3.1.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
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分层,有的可以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
由于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0问题:1.2.生(回答)1.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师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问题:1.若图中森林植被大2.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生1.砍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或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2.河流上中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板书:(1(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湘教版必修一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教案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理解各要素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循环、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生物循环: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成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
(2)改变水的成分。
(3)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4)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内流河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荒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实例】桂林山水的形成: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
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的]:1、 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 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所在地区的陆地环境的区域特征及其成因。
5、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1、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讲授过程]:导入:陆地环境要素的组成?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
[问题]学习了哪些循环?五大要素通过四大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
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陆地环境:是由地球表面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陆地环境各要素的一致性。
例:济南市: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夏季丰水,冬季枯水结冰。
地貌:山前冲积平原:南部山区降水携带泥沙向北流并沉积下来。
植被:由于气候所致:落叶阔叶林。
土壤:山区:褐土。
总体体现一种温带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的环境特点。
又例:西北内陆地区:环境特征上表现为“干燥” P75图2-3-1:撒哈拉大沙漠地区的气候类型…………(2)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例一:黄土高原的变迁: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例二:矿物燃料的燃烧:矿物燃料的燃烧,使地壳中的C 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局部小气候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下游堆积 河流多沙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构思】本节课,笔者着重在“如何通过整合地理教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两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于第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作为湘教版必修Ⅰ模块的第三章,教材编写时分为了3节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编写来上,则最少需要3节课或以上。
而学校实行“1+1主体建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进行教材整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课和展示点评课的课堂效率。
同时,本章内容中最主要的内容为整体性、差异性的规律掌握。
因此,对其进行教材整合,既有利于通过对比掌握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同时可以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使学生建立起关于资源相关问题的知识体系。
关于第二方面,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点评等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起到引导、释疑、梳理、总结等作用,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1.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即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落实到具体区域,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可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举例来掌握整体性特征。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因此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要将其放在某一具体区域,通过地图信息(主要是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通过读图总结四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布特点等。
【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三种地带性分异规律,并通过分析、探究等形式比较其分异规律的异同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和内涵;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4.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科学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培养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环境安全评估报告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和内涵;2.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指由地球物理、气象、生物等自然要素所形成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由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系统。
内涵自然地理环境包括:1.地形地貌——由地表自然界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之结果而形成的地球表面特征;2.气候——由地球表面辐射平衡的失调而引起的大气现象;3.水体——由水蒸气、云和降水组成的水循环系统,以及生物对水源、水循环的影响;4.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两种要素,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5.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包括地震、火山、风蚀、水蚀等现象。
2. 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从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1. 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形地貌和气候紧密相连,是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基础条件。
气候影响水文要素作用,既影响水的供应,也影响水的利用和有害辅导。
水文要素也影响气候和地形的发育。
2. 气候和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植物对气候十分敏感,他们可以影响气候,参与形成气候。
例如: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绝对光合作用系,如果不善于保护,会加剧物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对气候产生影响。
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生产区位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同时也对人类价值体系、文化传承和精神发展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说课稿湘教版必修1
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说课稿湘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融合。
也是此后学习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处置“人地关系”的理论依据。
也是高考的多频考点,命题者或结合现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考查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或已某一区域为背景考察该区域的气候、生物、水文、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举例说明整体性的表现2)能利用图片和实例活动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彼此关系。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案例,图表及实验活动来掌握本节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环境的整体美和和谐美。
2)增进学生尊重自然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4、教学重难点众所周知,咱们的生产和生活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只有全面了解咱们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适应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把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成立全世界观念,培育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是本课题的重点而难点是地理要素间的彼此作用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
学生已学习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熟悉,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互换有必然的了解,已具有大体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但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来帮忙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熟悉,进一步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为了突出重点,冲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遵循认知规律:按“从熟悉地理表象—总结地理规律—应用于地理实践”的步骤进行教学。
具体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以下时间我将有所偏重的展示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环节。
四、教学环节设计环节一:课前准备:我安排了一个学生准备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别离去搜集西北地域、西双版纳、青藏高原、东北地域的地理景观图片,各组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湘教版必修一3.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word教案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目的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经过解析土壤的形成与天气、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因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解析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3.学会解析、评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课方法事例解析法、读图教课法、组织议论法教课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解析说了然某一自然地理因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因素变化的影响。
从中我们能够初步认识到,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因素互相联系、互相限制,构成了一个整系统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此刻三个方面:表现一:每一因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余因素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地地域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因素的变化,会致使其余因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丛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因素以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同样的。
表现三:某一因素的变化,对其余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必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域砍伐丛林,致使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议论】集体达成课本P71 活动题第 4 小题。
假如某地植被遭到大批损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参照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降落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乏。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边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解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间的互相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因素,也是反应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能够反应出不同的天气、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以致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被合成为腐殖质.腐殖质与矿物质通过各种键力极易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胶体的性质,容易形成团粒结构,这种土壤结构具有水稳性和高度的孔隙性,是农业生产中最有价值的结构。
(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孔隙度大,其中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比例适。
宜,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
因而解决了土壤透水性和蓄水性的矛盾。
因为团粒与团粒之间为非毛管孔隙,有利于土壤的透水性,可减少地面径流的损失;而团粒内部或团粒与单粒之间则存在大量的毛管孔隙,由于毛管力的作用,使吸水和蓄水性能较强。
当蒸发而使表层变干时,团粒因失水而收缩,可切断毛管的联系,形成隔水层,从而可降低蒸发,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蓄。
(2)团粒结构解决了土壤蓄水性和通气性的矛盾。
团粒结构的土壤主要依靠团粒结构体内部的毛管孔隙储蓄水分,团粒之间的非毛管孔隙则可供通气和为空气所占据。
(3)由于解决了土壤水和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也较好地解决了土壤导热率和热容量的矛盾,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
(4)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
团粒结构表面通气性强,有机质好气性分解旺盛,矿质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供应;团聚体内部以毛管孔隙占优势,有机质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而且团粒结构表面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愈强,团粒内部嫌气条件也愈益加强。
所以,团粒结构较好地解决了供肥和保肥的矛盾。
团块—粒状结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因而团粒结构成为肥沃土壤的重要标志。
而团粒结构的形成必须有腐殖质的参与。
(5)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能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扦储存于生物体内,随生物的残体分解,又释放到表层。
被以后生长的植物体利用,使得生物循环不断进行,养分元素则在土壤表层富集起来。
如P、K、Ca、S、Mg等元素是生物强烈或强度聚积的,其他如Si、Fe、Al是生物中度或微度摄取的,这些元素在地表白上而下有明显的分布梯度。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材料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问题:
a.请简要阐述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b.请谈谈你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海报。
要求:
(1)海报内容需包括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现状、措施等;
教学活动:采用讲解、图示、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2)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GIS软件操作,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自然环境整体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分享学习心得。
4.实践拓展,巩固提高:
3.实践活动:
(1)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地理现象。
(2)分组讨论,探讨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总结与拓展: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现实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
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掌握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各类地理现象,提高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知识摘要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的整体性表现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A. 彼此孤立存在的B. 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C.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D. 彼此间杂乱无章的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B. 踞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3.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使大气中增多的化学元素是( )A. 碳B. 氧C. 氮D. 氢4.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 )A. 沙漠地区的骆驼刺B. 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C. 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D. 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5.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 ( )A.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 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6.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地下水位持续上升③土壤肥力下降④河流水位下降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③7.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①大气循环②水循环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地壳的物质循环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②③④8.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循环B. 水循环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地壳的物质循环9.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地球上水被分解的结果C. 火山喷发的结果D. 生物呼吸作用的结果10.从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观点出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将枯枝落叶就地烧掉B. 将枯枝落叶打扫干净送到垃圾站C. 将枯枝落叶埋在草地旁边D. 将枯枝落叶送到食堂做燃料二、综合题1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 ,B ,C 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2湘教版 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合作与讨论1.阅读材料,讨论问题。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影响下形成的肥力,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土壤肥力概念是随土壤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充实与完善的。
1 7世纪时海耳蒙特根据他著名的柳枝土培试验,认为植物从土壤中除得到水分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物质。
其后,德国的A·D·泰伊尔提出,除了水分以外,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唯一能作为植物养料的物质,是植物碳素营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源泉,错误地认为腐殖质可以被植物所直接利用。
直至1840年,德国的J·von李比希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以后。
土壤肥力概念才得到较为科学的解释。
李比希认为,矿物质是植物的营养基础。
土壤则是植物获得矿物质营养物质的源泉。
这个学说首次明确地指出了土壤矿物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从而修正了泰伊尔的错误。
它不仅在土壤科学和农业化学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他忽视了土壤中除土壤矿质营养物质以外的其他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以致有将土壤肥力的概念与土壤矿质营养物质完全等同起来的倾向。
至今,仍有人将土壤肥力仅仅理解为土壤中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的数量与有效性是一种状况。
20世纪初,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同时地、不断地供给植物矿质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对土壤肥力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表述。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
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理解各要素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循环、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生物循环: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成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
(2)改变水的成分。
(3)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4)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内流河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荒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实例】桂林山水的形成: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
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尤其以4~7月降水较多。
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
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提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随变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实例】灌溉――水分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灌溉土壤湿度增大土壤吸收的热量增加土壤热容量增大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小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发作用增强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大最高温度降低【思考】阅读课本回答:植被破坏将会导致哪些后果?河流上中游水土流失后果: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与低地海拔升高-→气温降水垂直变化-→植被垂直变化-→动物、土壤等分布变化 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气候恶化-→水旱灾害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用右图反映了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相互作用关系。
五大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彼此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了环境的发展变化。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它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特别是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
土壤形成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在 与 的长期作用下,逐渐转变成可生长 的土壤。
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 ,含 和 较多,含 较少; 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 ,含 较多,含 和 较少; 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较多;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有明显的 特征。
土壤形成阶段土壤性状及肥力状况成土母质 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矿物养分 原始土壤 岩体风化加速,有机物质积累,母质性能改善,增加了氮素养分,肥力不断发展成熟土壤 有机物质更加丰富,并在微生物作用下促使土粒团聚,形成养分,肥力不断发展耕作土壤表层形成肥沃高产的耕作层;下层形成了紧实的犁底层,具有保肥、保温和蓄水作用气候土壤地貌 生物 (植被) 水文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 )作用 ( )植物着生 ( )植物着生 耕作土壤人类耕作培育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与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养分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母质虽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的矿物养分,如钾、磷、钙、镁等。
思考 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二)气候与土壤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 和 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与 。
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常年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2、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在适宜的 和 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于水中溶解的微量 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 ,对岩石进行 、 风化。
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之间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
此后,一些 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生长起来,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 、 和 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 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
(P74阅读内容) ▲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 ①有机质积累过程 ②养分元素的积累 读右图回答:(1)图中ABCD 代表的含义:A 岩石风化 B 腐殖质 C 吸收 D 淋失 (2)图示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表现为哪两个过程(同上两个过程) (3)B 代表的物质有哪些功能?释放土壤母质所没有的氮素养分,并促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4)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生物 。
生物与土壤关系图解:(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 、 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图解如下: A BC D植 物草类森林动 物 微生物生 物土壤有机质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 落 叶 排泄物、分泌物、残体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地势 气候、植被 坡度坡向地形山区 土壤垂直变化水流速度光热、水分条件物质迁移速度陡坡平地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发育成深厚土壤阳坡阴坡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温度、降水和湿度垂直变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 和 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和 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图解如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会产生消极、不利的一面。
一方面,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如水稻土。
另一方面,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规律,造成了土壤的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由上述整体性分析,可看出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重视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否则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反过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1)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要素中某种成分,必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后果:①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状况――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下降②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④破坏野生动物生境――自然环境恶化,食物来源缺乏⑤对小气候产生影响――湿度降低、温差增大,水旱灾害加剧全球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已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灌溉 自 然 土壤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 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 耕耘 收获 施肥耕 作 土 壤过渡开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入河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升 地下水位升高 泄洪能力下降 影响地表水系演化 洪涝概率增加 土壤盐碱化严重(3)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它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如: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出142吨废渣。
同时,开采矿石是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 、气候恶化B 、水旱灾害增多C 、农业减产D 、土壤肥力下降E 、威胁人类生产F 、全球变暖 315264(4)将下列选项按因果关系用字母代号把图填写完整。
A.全球海平面上升B.表层海水出现热膨胀C.极地冰川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F.大量燃烧矿石燃料G.全球气温上升 H.大量植被受破坏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大气中的CO 2增多 沿海低地被淹 干旱地区更干旱② ① ④ ③ ⑤⑥环 境 恶化沙暴盛行 F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