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月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 67 -

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李 颖

(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摘 要〕李金发作为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处女作《弃妇》是功不可没的。文章从作者的生活与心境出发,细致探讨了该诗歌的创作背景。

〔关键词〕李金发 弃妇 创作背景

驻足于李金发构筑的诗歌艺术殿堂前,人们心中会滋生出一种奇特的感觉:李金发算不上是天才的诗人,但却重要得无法回避:是他把象征主义诗歌引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源头;是他以独特的诗歌思维术、逻辑学与朦胧美创造,矫正当时诗坛流弊,为后来者设置了丰富的经验启迪场。

1925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语丝》杂志,刊登了一首题为《弃妇》的诗歌,这便是李金发(当时用的笔名是李淑良)与中国读者见面的处女作。同年11月,李金发的《微雨》出版,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文学青年竞相效仿,掀起新诗史上的象征主义运动。

《弃妇》诗中作者以“弃妇”自居,述说了孤寂悲苦的情怀,在奇异的字句排列和组合中,营造了一个颓废和没落的氛围,象征人生的坎坷和无奈。诗中出现了一些新鲜的意向:“黑夜与蚁虫连步徐来”、“松鼠之沉睡”、“时间之烦闷”、“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等等,让人展开自由的联想,感受“欲哭无泪,欲说不能”的隐痛,

出人意料地刺激了读者习惯于接受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美感神经,在新奇的体验中感受现代人生存的艰难与困苦。

《弃妇》在表面的意义上是写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悲哀。全诗分四节,第一节写弃妇心境的痛苦:因为孤寂苦痛,无心洗沐,长长的头发被散在眼前,这样就隔断了周围人们投来的一切羞辱与厌恶的目光,同时也隔断了自己生的欢乐和死的痛苦。第二节则写弃妇不被理解的孤独感。而到了第三节,诗的叙述的主体发生了转变,弃妇独自隐去,诗人直接出场。这也是象征主义诗人常用的手法。没变的是,诗人仍以意象烘托弃妇的隐忧与烦闷。他告诉人们:弃妇内心的隐忧与烦闷是无法排遣的。这种隐忧使得她行动艰难而迟缓,这种无法排遣的烦闷连时间的流逝也不能得到解除。诗的最后一节,写弃妇在极度的孤独与哀戚中,只身到墓地上徘徊,想向那永诀的人一诉自己的痛苦心境。这种悲苦是那么久了,人苍老了,泪哭干了。诗的结尾是十分沉重而绝望的:“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李颖(1979—),女,湖北师范学院毕业,讲师。

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 68 -

比起前面的诗行来,这短促的句式更增强了痛苦感情的表达。

整首诗看来,诗人对弃妇内心的悲哀、孤独和绝望,写得相当深刻入微,形象蕴藉,充满了心境逐渐推移和深化的流动感。诗人的同情与弃妇的命运融为一体,没有概念的铺叙或情感的直白的弊病。

其实《弃妇》大约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还不满22岁,为何会在诗中抒写那么多的痛苦、忧郁和颓废绝望?这得从作者的生活与心境出发,来探讨诗歌创作的写作背景。

一、寂寞童年的无趣感

1900年,李金发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为了谋生,该地的男子大多到南洋等东南亚各地寻求出路,村落里仅剩下老人妇女和孩童,李金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里。李金发父亲娶妻两房,共生下5子8女。李金发是后妻朱氏所生,在5子中排行第四。虽然母亲很疼爱他,但兄弟姐妹太多,实在疼爱不了许多。李金发启蒙之时,父亲从毛里求斯告老还乡,为了让儿子将来能到南洋去继承和发展他的事业,他经常教育儿子当“志在四方”并围绕“勤俭”和“字墨算盘”对后代进行严格的管教。李金发小时营养不良,赢弱多病。父亲也毫不怜悯,对他的学业抓得极紧,不让孩子有自由玩耍的机会,连蹦跳、嬉笑、大声叫喊、吹口哨以及游水等,都在严厉禁止呵斥责骂之列。李金发从小就落下了孤寂的性格,感到生活的贫乏和父爱的缺少。他曾感叹地说“我的童年是在无生趣中过去的”。这种无趣的童年无疑是李金发忧郁性格形成的最初根源,也是他诗歌中忧郁、烦闷的写照。

李金发读完小学后,父亲病逝。这也给他的童年时代增添了一些阴影。后到梅县县城读初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生产生矛盾,学潮风起,学生纷纷退学,李金发也随大流退学回了家。时李金发17岁。他成天躲在书房里,读《玉梨魂》一类的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和《牡丹亭》之类的戏曲,特别是把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读得惊天动地、如醉如痴。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不仅使他更加孤独忧郁、多愁善感,也为他日后到法国与以忧郁为重要美学特征的象征派一拍即合。

二、异乡生活的孤独感

与中国新文学作家不同,李金发一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海外。1919年,李金发到法兰西留学,由于20年代前往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很少,因此,在金发碧眼高鼻的西方人眼里,像李金发这些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学生简直就是未开化的原始人,并经常受到羞辱,称他们为“戴禽兽之冠”的“化外顽民”。而林凤眠被强行脱下裤子,两臀染上许多油彩一事,使李金发深受触动。正如他在回忆录中说:“不知什么心理,我特别喜欢颓废派的Charles Baudelaire 的《恶之花》及Paul Verlaine 的象征派诗,将他的全集买来,愈看愈入神,他的书简全集,我亦从头细看,无形中羡慕他的性格及生活。”这样的遭遇使他陷人了更加深刻的孤独忧郁和悲观之中,这些在他此时的雕塑习作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当然,他感情的宣泄也找到了最佳的通道——诗歌创作。

三、发妻自杀的绝望感

1922年,李金发虽然在艺术和诗歌两个领域的成绩都相当可观,但他的发妻朱亚凤在家乡久不闻他的音讯,忧郁苦闷不堪,服毒自杀。消息传来,李金发陷人无边的苦闷之中。这可能也是促成他创作《弃妇》的一个直接因素。

综述所述,我们可以将李金发创作《弃妇》的原因归结为:父母之弃、家国之弃、妻子之弃。幼时的无爱无趣的童年生活及父亲的逝世,是父母之弃;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涯中的那种离国思家、孤立无援,是家国之弃;发妻的自杀是妻子之弃。这感觉同《弃妇》何其相似,因此,弃妇的人生悲苦、孤寂,弃妇的不能被理解以及她对温存的渴望都是李金发这一时期内心的真实写照。弃妇身上集中了李金发全部忧郁的情感,是表现这种情感的形象代表。这样就不难看出李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