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李金发与象征派
李金发与象征派秦楼月本章教学重点:李金发的创作概况,《弃妇》的解读及其特色。
第一节李金发的生平与创作李金发,又名李淑良。
曾用笔名华林、肩阔、兰帝、弹丸等。
广东梅县人,1900年生。
早年曾先后就读于梅县高小,香港罗马书院,上海“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留学。
在法国,先在南部的劳顿布鲁公学补习法文;后来又到第戎入美术专科学校。
李金发就在这里开始写诗的,如《微雨》里的几首诗就是在这里写的。
三个月后,他离开了美丽幽静的“百钟之城”,来到繁华喧闹的文化中心巴黎,入巴黎美术大学雕塑科就学。
生活俭朴,刻苦用功。
他的许多诗就是在仅堪容膝,冬天没有炉火的房间里写成的。
他还挑泥做雕塑。
他的肖像作品,曾就展于国家美术大展览会,听说这是第一次中国人的艺术作品在这里展出。
有一次,一个刻大理石的教授Carly来看他那一个作品是否可以施用到大理石上去,不料一开门,反吓得他连退几步,因为他的雕刻都是人类作呻吟或苦楚的状态,令人见了如入鬼魅之窟。
他处在这种环境,思想自然感染了许多颓废的成份。
这时,他又处在失恋的痛苦之中,并整天抱着波--的《恶之花》不放。
在巴黎,他继续从事新诗创作。
1923年2月,他编写了第一本诗集《微雨》,包括99首诗作和一些译作。
过二个月又写成一本《食客与凶年》,再六月成《为幸福而歌》。
后得周作人的赏识,于1925年2月起,他的诗开始在《语丝》、《小说月报》、《文学周刊》、《黎明周刊》上陆续发表。
李金发的诗名才为人们所知。
1925年十一月,《微雨》出版。
1926,1927相继印行了《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1925年6月,回国,先在上海美专任教。
反又应邀为孙中山先生铸铜像。
1927年秋,受蔡元培之聘,任国民党中央大学院秘书,与蔡朝夕相处。
1928年1月,李金发还创办了雕刻绘画和文学的综合杂志《美育》自任主编。
1938年,广州沦陷,李逃往越南,40年回广东韶关,替广东省政府管理文化工作,并创刊《文坛》杂志。
结合李金发《弃妇》、《有感》等作品,评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贡献及局限
结合李金发《弃妇》、《有感》等作品,评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贡献及局限
象征派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晚唐诗歌到宋代词歌统称的一种诗类,它
以“意”为最高审美准则,充满寓意,大量使用象征性的比喻手法,营造出
错综复杂的意象,是汉乐府诗歌传统发展的重要阶段。
李金发的《弃妇》和《有感》都是属于象征派的作品,它的优点在于:一、有浓厚的神秘感,文字比喻地托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愫;二、象征手
法把前人不容易想入股的思想延伸,使诗歌具有更多的概念可推敲,能让读
者感受到文字中更多的渊博知识;三、通过象征符号,它把情节略述中所隐
含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助于诗歌整体形象的形成。
但是象征派诗歌也有局限性,一方面,象征手法使诗歌抽象化,全一部
诗作品都是抽象的;另一方面,象征派诗歌容易沦为只重隐喻,较少关注抒情,而使个别情节受关注程度不够均衡。
总之,象征派诗歌为传统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象征性比
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有深度,但其有时只注重隐喻,使一些故事
情节受到影响,因此,在写作象征派诗歌时,需要有意旨愿地重视叙述情节,使叙述和象征在表达上相得益彰。
李金发《弃妇》的丰富内蕴-2019年文档
李金发《弃妇》的丰富内蕴一弃妇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1 男性崇拜令女性地位突降母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活渐渐的丰富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领域日渐缩小,男性成为家族的主要角色:打猎、种田、守卫家园等等,处处有男性的身影,家族的生产、生活资源几乎都来源于男性的付出,男子仿佛成了无所不能的神。
即使是文学作品中,男性的地位也得以高举,女性神祗在完成造人和救世的壮举后,就慢慢转变为男神的配角,男性主宰世界,管理众生。
于是无论在现实还是在文学、历史等方面,对男子的竭力赞扬、把男子神秘化就成为起初神话般推崇男性的表征,甚至把自然力也幻化为男性神祗,男性被全面地神化。
在这样的文化与传说的不断强化下,男子在众生中已非纯生物的存在,成为威严的历史神话。
男子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强势表现,使女性也渐渐承认:世界是属于男子的。
同时,因女性在生理方面的纤柔特性,也令女性在男性面前自觉不自觉地充当弱者、被保护的形象,习惯于男性的权威与发号施令,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
从此,贬低女性的时代开始了。
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权力及舆论都掌控于男子手中,男性可以随意改写神话、历史,甚至是当下世界,确定有利于男性的道德、审美等各种规范,通过弱化女性的社会价值。
成为神话与现实的双重主宰。
三从四德就是男权社会为女性量身打造的金牢笼,她们的命运从此不再有自己把握,处处被框定,男性中心主义被确立。
2 特殊的社会规范令女性难自立(1)男主外、女主内的认知使女性的活动被限制女性被定位于家庭,失去接触、认识社会的机会,只能活动在社会的后台、男子的背后,成为男子的附庸。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只属于男性,她们只属于家。
家庭柴米油盐的琐屑,使女性关注的世界必然定睛于日常化的生活。
出于最高统治者的家训“后宫不得干政”,实际已经成为社会通行的规范:女性与政治生活无缘。
这等同于剥夺了女性参与社会管理、运作的权力,甚至连知情权也丧失了。
这种被弃也决定了女性争取自身权益的无语状态,可以说,女性已经成为天然的弱者。
李金发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
李金髮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金髮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导语】:《弃妇李金髮》全文与读后感赏析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李金发诗歌
李金发的诗歌作品
《弃妇》: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自我弃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绝望以及对于爱情的痛苦追求。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心灵比作被遗弃的妇女,抒发出自我哀怜的情感。
《里昂车中》: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异国他乡的感受和思考。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和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李金发的诗歌内容主要表现了对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以及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诗歌语言晦涩难懂,充满了意象和象征,需要读者深入思考和解读。
同时,他的诗歌也表达了一种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无常。
李金发被誉为“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1 —。
以李金发弃妇为例,简析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
以李金发弃妇为例,简析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
象征派诗歌艺术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
以意象和象征表达为特征。
以李金发的诗集《弃妇》为例,我们可以分析其中的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如下:
1. 感官意象:象征派诗歌强调通过感官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弃妇》中,李金发运用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动物和季节变化,以及人类情感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诗集的开篇《青春》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青春的繁荣。
2. 象征图景:象征派诗歌善于运用象征性的图景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弃妇》中,李金发使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景,比如诗集中的一首诗《夜行船》描述了一个孤独的船夫在深夜中漂泊,这一图景象征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迷失。
3. 音乐性语言:象征派诗歌注重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李金发的诗中充满了优美的押韵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和重复等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富有节奏感和律动感。
例如,在《弃妇》的一首诗《种花》中,李金发运用了押韵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诗的语言更具韵律感。
4. 内心体验:象征派诗歌强调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弃妇》中的诗歌多以个人的内心体验为主题,李金发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孤独和迷茫等情感。
他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转化为象征性的图景,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李金发的诗集《弃妇》展现了象征派诗歌的特征,包括感官意象、象征图景、音乐性语言和内心体验。
这些特征使其诗歌富有艺术感,并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赏析:李金发《弃妇》,作文
诗歌赏析:李金发《弃妇》,作文诗歌赏析:李金发《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赏析新化运动以后,至少是出于博爱、平等新观念,弃妇、妓女、乞丐等弱势人群开始进入学作品,而弃妇作为被社会抛弃的、或者主动与社会对立的人的形象——其实也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形象,不少人都写过。
这首诗中,弃妇的形象是:“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长发遮面,表示落魄;同时,长发也是她仅有的保护,替她隔断世人对她的蔑视和世界的惨苦——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弃妇以这个动作表示,世界对她毫无价值。
当然,这样的一个保护是极其微弱的,世界仍在不断地骚扰她,下面就要说到“蚊虫”的狂呼。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蚊鸣虽弱,但仍然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刺激,如同震撼了成吉思汗的“荒野狂风”。
小声音有大刺激,宋代大诗人黄山谷也写过:“马(齿乞)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马吃草的声音到了午睡人的梦中,居然如暴风巨浪,这是个心理学问题,有人研究过。
何况这样的声音发生在耳后,给人的震撼就更大了,李金发在《寒夜之幻觉》还写过:“耳后万众杂沓之声/似商人曳货物而走”,耳后的声音真的是更吓人一点。
弃妇生活在无人的山谷里,“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山泉、悬崖、红叶”都是“空谷”的分写,所谓“与上帝之灵往返”只是自我解嘲而已,只说明她的哀戚无人可诉。
弃妇李金发诗歌
弃妇李金发诗歌一、作者简介李金发(1900-197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翰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在巴黎美术大学学习雕塑。
李金发在法国象征派诗歌尤其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1925年初,他受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7年秋,任中央大学秘书。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
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
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后移居美国纽约直到去世。
二、作品原文《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三、创作背景这是李金发与中国读者见面的第一篇诗作,大约写于1922年。
李金发在法国留学期间,专攻雕塑,却迷上了当时风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仑与玛拉美诗人心中沉睡的灵感被扣醒了。
从二十岁起模仿象征派写着他的诗作,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里连续写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
《弃妇》就是《微雨》中的第一首诗。
《弃妇》用大量的意象,象征弃妇幽隐悲苦的心理,表现她的孤寂的生存。
而弃妇,亦可以代指弃儿,可以是被这个世界或者被他人所抛弃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孤独寂寥生存的个体或灵魂。
四、文学赏析在这首《弃妇》里,诗人将许多联系并不密切的事物罗织在一起,并将自我的主观情感强行输入这些事物之中,借助这些情感象征物,把诗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怅惘与爱情的失意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的哀殿与悲凉极端地状写出来。
从《弃妇》看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之花 》 , 之后 马拉 美 、 韩波 、 魏尔伦 等发表 了众 多的象征主义 诗 也与社 会不是共同的世界 。艺术上唯一 的 目的 , 就是创造美 ;
歌 。象征主义流 派在题材上 侧重描 写个人幻影 和 内心 感受 , 艺 术家唯一 的工 作 , 就是 忠实表现 自己的世 界。所 以他的美 极 少涉及广 阔的社会题材 ; 艺术 上强调主 观 、 个性 , 强调 用有 的世 界 , 是 创造在 艺术 上 , 不 是建 设在社会 上 。” 他说: 诗是 质 感 的形象和 暗示 、 烘托、 对比、 联 想 的方法来 创作 , 以心 灵 “ 个人 灵感的记录表 , 是个 人陶醉后 引吭 的高歌 。” 他的这 些
二、 运 用新 奇 的 比喻 和 充满 暗 示 的意 象 。 表现 微
妙 的情境 。
象 征主义主张用 暖昧 、隐讳 的暗示来替代精 确的陈述 ,
白话诗不 同的美学原 则。初期象征 诗人 认为 : 艺 术要表现 自
我; 要运 用象 征和 暗示的 手法 ; 要重 视诗歌 语 言的色 彩美 和
人 文天下 /文化视界
从《 弃 妇》 看 中国初 期象征 主义 诗歌 的艺术特 色
黄晓 玲
《 弃妇 》 是李 金发 第一部诗集 《 微 雨》 的开卷 篇 , 也是李金
象征 主义不 满足 于描 绘事 物的 明确 的线条和 固定 的轮
发 的代 表作 。整个诗 作的 中心 意象只 有一个 , 就是 生与死 的 廓 , 它所追 求的艺 术效果 , 并 不是 要使读 者理解 诗人究 竟要
追 求朦 胧的诗意 , 运用想象 、 通感 、 象征 、 比喻等手法 。
特 的观念联络 , 读 者只有运 用 自己的联 想去填 补这些单 了中国最早 的象 征主义作 品《 微雨 》 , 观 念暗示 , 一个 完整的意象才会 出现 : 妇人被社会抛 弃 , 饱受
由李金发的《弃妇》诗谈古今文学的关联
《弃妇》李金发是我国二十年代有代表的象征派诗人。
《弃妇》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的第一首,也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
他用欧化的句法和晦涩的语言表现颓废朦胧的思想情调,被朱自清称为是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的诗人。
一李金发,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
他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来到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
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人。
李金发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当时正在法国学习雕塑。
1922-1923年在世界艺术都会巴黎的象征主义艺术氛围中,写了三本象征主义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寄回国内,在周做人的帮助下,发表了一些,并相继在1925-1927年间出版。
这些诗给人以怪异的感觉,于是作者也被称为“诗怪”。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派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派诗人。
李金发的诗作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在思想上,这位诗人不像“五四”时期的作家那样关心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命运,那样具有人道理想,充满改革热忱,他的胸怀并不宽广,所感受到的只是身边的悲观,又因为深受巴黎忧郁症的感染,他觉得“我有一切的忧郁,无端的恐怖”,因而他所写的大多数都是爱情、死亡、忧郁、苦闷,社会情状描写消退了,内心情趣的显示也突出了。
在艺术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也不在注重描写的客观性和典型性,而讲究表现的意象性和象征性。
李金发说:“诗之需要形象犹人身之需要血液”[1]这就是象征艺术的重要性。
因为讲究意象的象征性,所以多用比喻,特别是隐喻,更加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感,所以显得跳跃、朦胧、令人费解。
雕刻和诗文是李金发业余的最大爱好。
蔡元培先生称他为“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雕刻诚能为”。
他在20年代留学期间,诗歌创作已取得了辉煌成就。
名诗《弃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名诗《弃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弃妇》李金发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峰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赏析】这是李金发的早期杰作,冠于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之首,是公认的也是他本人自认的代表作。
全诗四节,表面描写了流落在穷困之中的弃妇的悲哀痛苦,其象征含义则写出诗人在这冷漠的世界中感到的凄凉与孤独,他冷寂的内心在这浊世之中体味着被遗弃的悲哀。
第一节,诗人用典型的象征派手法描绘弃妇的悲惨形象,“长发”、“鲜血”、“枯骨”构成形象的主体,环绕在她周围的是黑夜、蚊虫、狂风。
这一切在急流、沉睡、狂呼、怒号等令人恐怖的动态的搅动下着实让人感到战栗,弃妇的形象让我们感到惊异,而她周围的世界则让人憎恶,从这个形象上不难意识到她与世界的隔膜以及世界对她的遗弃。
第二节,描写的弃妇的内心世界更是凄凉,唯一的精神寄托是靠一纤细草与上帝之灵相互交往。
山泉长泻,红叶飘零,弃妇的灵魂在无常的世界中游荡,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互相映证,弃妇的丑恶完全是由遗弃她的世界造成的。
第三、四节,诗人改用第三人称描写弃妇的孤寂之感,“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哀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幕之侧”,这里虚幻的精神内容作者直接用形态动作表现,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产生动感的飞跃,构成了特定的审美世界。
第三人称的写法把诗人的自我分离出来反过去审视这个审美世界,这是象征主义诗歌表现方法的全部精髓。
“弃妇”虽然被遗弃,但还希望理解这个世界,重新被世界所容纳。
“弃妇”渴望“夕阳之火”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尽力抛洒出去,然后留下清灵的“自我”,在一个宁静的属于我的世界中“静听舟子之歌”,“永无热泪”实际上是正话反说,谴责世界的同时表达了对世界的挚爱之情,外冷里热,这是象征派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李金发《弃妇》赏析
李金发《弃妇》赏析李金发(1900-1976)本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
著有诗集《微雨》、《食客与凶手》等多种。
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赏析这首诗选自李金发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也是诗人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第一人,李金发认为“诗之需要image(形象,象征)犹人身之需要血液”。
他在早期的诗歌作品中,创造了大量的象征性意象,诗的意蕴因此而曲折隐晦。
《弃妇》写的是一位被遗弃的妇女,所感受到的种种悲哀之情。
弃妇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类型,《诗经》里就有大量表现弃妇哀怨的诗句,如“不念昔者,伊余来塈”(《邶风·谷风》),“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郑风·遵大路》)等等。
《弃妇》不是单纯的感情宣泄,而是通过各种意象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将这种哀怨之情表现到了极致。
诗的第一节,写弃妇遭弃之后的悲惨情景:长发不再梳洗,而如鬼魅般披于眼前,遮住颜面。
弃妇不愿看到他人充满嘲讽的目光,只有将自己封闭,将自己的生活与外界隔离。
而后蚊虫越过短墙的侵扰,不仅体现出弃妇生活的艰辛,更是象征着前文“羞恶之疾视”:众人对弃妇的恶意指责与议论。
第二节,弃妇在这样的生活里,倍感孤单与无助。
她彷徨地向上帝求救,向草儿祈祷,然而这份求救却是哀戚的,无法被世人所理解。
即使全知全能的上帝,也无法理解弃妇的苦衷,于是弃妇的悲哀只能深印于游峰之脑,随山泉红叶,长泻山崖。
李金发弃妇赏析
李金发《弃妇》赏析原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背景:一:童年的无趣李金发生于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环境闭塞,父亲儿女众多,李金发收到的关爱很少。
父亲对他很严厉,李金发从小就落下了孤僻的性格,感到生活的贫乏和父爱的缺少。
这种无趣的童年无疑使李金发忧郁性格形成的最初根源,也是他诗歌中忧郁、烦闷的写照。
二:孤独的生活之身一人在外国生活,受到外国人的羞辱,生活很颓废,后来他自称涨到了自己宣泄情感的方法——诗歌创作。
三:丧妻的痛苦李金发的妻子很长时间都没有听闻他的消息,忧郁不堪,服毒自杀。
李金发听到这个消息也陷入了长久的抑郁中,这或许是他创作《弃妇》的直接原因。
意象的赏析:贯穿全文的事“弃妇”这个人物形象而作者笔下的这个“弃妇”披头散发、灰头土脸,透出一种颓废、悲伤地气质。
还有两眼之前的长发、黑夜、蚁虫、短墙等意象在诗歌的一开始都营造出一种阴冷、令人不禁战栗的诡异气氛,奠定了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黑暗的。
孤草、空谷、游峰、山泉、红叶。
营造出一种空旷的环境,使得孤草更“孤”。
火红的夕阳下,弃妇孤独的听着舟山的吟唱,思绪万千,仿佛被世俗隔绝,被世界抛弃。
也让我们读者有了想象的空间,感受“欲哭无泪,欲说无词”的隐痛。
大意的赏析:第一节:弃妇长长的头发垂在双眼前,因为内心忧虑无心打扮,遭到人们的嘲笑和侮辱。
弃妇将这些都置之度外,同时也将生死置之度外。
给人一种弃妇的对世俗的无奈。
李金发弃妇作品的贡献
李金发弃妇作品的贡献
1 李金发的简介
李金发(1922年至1987年),原名李安,字小毛,汉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和翻译家。
20世纪50年代以前,李金发就以其非凡的创作才能,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他的小说和散文,
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刻画人物家庭悲剧,尤其是他的弃妇作品,受
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2 李金发作品的特点
弃妇系列作品是李金发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最为人所熟悉的
作品。
弃妇作品涉及到农村社会问题,阐述了乡间生活面貌,乡土情
怀和改革开放变革前后的阶层关系。
主要作品有《夏夜客》、《河面上》《好汉堵门》《村野书迹》等。
3 李金发弃妇作品的贡献
李金发的著作,是对50年代农村现实生活的再现,也是突破他人
的文学文体类型的叛逆创作,使得他的弃妇作品成为一代的经典。
他
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野,去感受到我国50年代农村的真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主题中取得精神意义。
他坚实的文学功底,深刻的洞察
能力,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融汇在一起,阐释精神的真理,表
达文学的激情。
4 结语
李金发的弃妇作品曾在50年代激发了创作的热情,他的作品现在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凝练而独特,他的作品触及了许多人的内心,他的弃妇作品为50年代农村的热潮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读者看到李金发的弃妇作品时,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多的是在重温历史,深入思考过去与今天的文化内涵。
新奇怪丽的歌声——李金发《弃妇》简评
新奇怪丽的歌声——李金发《弃妇》简评《弃妇》,或许在他眼中,人生如弃妇,最终只能被命运所抛弃。
《弃妇》选自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读诗先读诗人,李金发这个一生充满着传奇的人物,将艺术中独有的求异审美贯彻在诗歌创作中,并引进西方现代象征主义并中国传统的诗歌精粹,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弃妇》作为李金发的代表作在诗歌风格、意象选取、表意方式、言辞表达等方面都展现了异样的美感,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对诗歌做简单的赏析。
诗风之新。
《弃妇》的诗风之新,可对比于当时同时期的新诗体系。
这种“异域的熏风”给中国新诗坛注入的一种新的活力,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弃妇”诗,虽显得抑郁,但又神秘;同时也异于同时代的新月派诗,虽也节制自己的情感,但又无均匀和谐之美,无作者“自我”的存在,而是完全寄托于意象之上,形成一种“在意象之上的感情的一泻千里”。
作为诗歌界的“一支异军”,李金发的晦涩难懂诗歌能够轰动当时诗坛并为许多年轻人所模仿,又何其不是因为它的新,它的绝无仅有呢。
《弃妇》,毋容置疑就是这种象征主义新诗风的最佳代表作。
意象之奇。
记得第一次看《弃妇》这首诗,是大二的文学课上,当时觉得这首诗写得有些满。
意象的组合还是有些牵强。
意象爆发的联想在许多地方都不尽人意。
这种自白式的诗句和那些寄寓诗人丰富情感的主观“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当然,意象倾注、断片气质、词语欲望、形式冲动是李金发诗歌写作中最为主要的特点。
他对事物的敏感是源自他情感的富有。
沉默带给他巨大的情感空间,使他能进入到事物的中心,进入事物的悲欢爱恨,因而每一事物都是其不断倾注的意象。
他善于从事物的根性把握意象,让意象成为自己情感的延伸点,把自己的内心生活全部给予意象,给予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领域。
在诗中作者以“弃妇”自居,述说了孤寂悲苦的情怀,在奇异的字句排列和组合中,营造了一个颓废和没落的氛围,象征人生的坎坷和无奈。
诗中出现了一些新鲜的意向:长发、鲜血、枯骨、蚊虫、荒野、灰烬、游鸦、丘墓等等都是直接源于波德莱尔等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这些意象是在西方民族文化语境中生长出来,却植根于李金发抑郁的情感土壤里。
穿越千年的荒冢哀吟——细读李金发《弃妇》
在 生存与死灭的抉择面前 ,弃妇并不愿轻易 向命运 低
末节 , “ 衰老的裙裾” 终于走近了死亡线。 然而, 当 真正来到丘墓之时 ,弃妇原本平静的心境却再掀波 澜, 对尘世的深深眷恋 、 积郁多年 的委屈痛苦此刻全
万念俱灰 之际 , 还是毁 灭 的人 类难题 再次横 生存 亘于弃 妇 面前 。这一艰 难抉 择为我们了解弃妇 的繁 复 内心提供了极为重要 的契机 。 也就 是诗歌的第三节 。 这
界的沟通交流 ,以自闭的形式筑起一道精神防线 , 把
柔 弱 的内心深藏 其中 。然而 , 流言 蜚语 的强势进 攻 在 下, 她苦心 经营 的防线 不过是 可 以轻 易跨越 的“ 墙 ” 短
而 已 。闲言碎语如 蚊 虫一般在 夜色掩 护下 , 在罪 恶礼
9 文学 4
起首 ‘ 隐院” 二字甚妙。 身为见弃之人 , 弃妇在礼教f统 专 下没有任何申辩的权利 , 也没有入愿意为其分担痛苦。 藏而不表的羞辱长期郁积 头,融聚为炽热奔涌的情 人别出心裁地将“ 隐陇” 堆积” 与“ 相搭配 , 乍看颇为突
兀 。因为“ 堆积 ” 这一动作 的施动 者往 往是沉重庞杂 的
了 由痛苦走 向抗争 , 由抗争走 向逃避 , 由逃避 走向死灭 的心灵变迁 。 空然无物 、 这 万籁俱静的画 面背后潜隐着
弃妇去意已决的绝望心境 , 她的生存处境也在此时变 随时会被狂涛巨浪冲刷的“ 海啸之石” 。面对歹 卒 自随 E申勺
纵 观全 篇 ,诗人 始 终以强 大 的理 眭意 识和 思辨
是座万难破毁的铁屋子, 正面的反抗终究是徒劳的。 那
人生悲苦命运的象征——论李金发《弃妇》的象征意象
2 9 第4 总 l期) 0 年 期( 第l 0 6
人 生悲 苦 命运 的象征
论 李金发 《 弃妇》 象征 意 象 的
厉 向 君
(日照广 播 电视 大 学 教 学科研处 , 山东 日照 2 6 2 ) 7 8 6
[ 摘 要 ]李金发是我国二十年代有代表性的象征派诗人。《 弃妇》 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 意象内涵具有多义性
雨》 里的第一首。这是 一篇典型 的象 征主义作 品 , 意象 内涵
具有 多 义 性 和不 确 定 性 , 表 面 看 , 中 的 “ ” 是 弃 妇 本 从 诗 我 就 人 。诗 中写 了弃 妇 心 境 的 痛 苦 : 为无 心 洗 沐 , 长 的 头 发 因 长 披 散 在 眼前 , 样也 就 隔 断 了 周 围人 们 投 来 的一 切 羞 辱 与 厌 这
的艺术效果。如“ 弃妇之 隐忧堆积 在动作上 , 阳之火 不能 夕
根 弱 不 禁风 的 小 草 儿 , 上 帝 的 神 灵 在 空 旷 的 山 谷 里 往 返 与 “ 话 ” 实 际上 无 法 把 痛苦 向上 帝 诉说 。我 的悲 哀 只有 小 到 对 , 可 怜 的 “ 蜂 之 脑 ” 留下 印 象 , 者 寂 寞 地 与 “ 泉 ” 起 游 能 或 山 一 “ 在 悬 崖 ” , 零 的红 叶而 被 飘 去 了 。接 着 诗 中转 变 了叙 泻 上 孤 述 的 主体 , 妇 的独 自变 成 了诗 人 直 接 的叙 述 。这 一 抒 情 角 弃 度 的转 换 有 利 于从 外 形 来 雕 塑 弃 妇 的 外 在 形 态 与 内心 痛 楚 。
人 漂 泊 异 邦 孤独 、 望 的 自我 形 象 , 把 想 像 和 象 征 融 合 在 绝 他
一
起 , 成 一 种 特异 的 效 果 , 《 妇 》 弃 妇 的痛 苦 和 不 被 造 如 弃 写
从时间走向空间——谈李金发《微雨》中的“弃妇”情绪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时间走向空间——谈李金发《微雨》中的“弃妇”情绪黄慧辰 武汉大学文学院摘 要:作为李金发的代表诗作之一,《弃妇》不仅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弃妇”艰难的生存处境和绝望无依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在《微雨》中,李金发曾多次抒发自己张皇而绝望的“弃妇”情绪,而这主要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建构得以实现的。
本文主要立足于文本细读,从《弃妇》出发,继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解读流露在《微雨》中的“弃妇”情绪。
关键词:李金发;弃妇;《微雨》;时间;空间作者简介:黄慧辰(1995-),女,汉族,湖南娄底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专业: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38-02李金发堪称是中国现代诗坛中“晦涩诗”的始作俑者,其诗歌中繁杂古怪的意象一向令多数人望而却步。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如果一味地执着于对意象的分类和解读,我们很可能会忽略那流动在诗中的微妙感觉和情绪体验。
诚然,研读、分析象征的相关意义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但是本文更愿意从感受入手,感受李金发。
一、《弃妇》中的情绪导向感受李金发,从感受《弃妇》始。
在《弃妇》中,前人分析最多的当是第一段中的内容。
如“长发披遍”、“羞恶之疾视”、“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等,着重强调弃妇不修边幅的外貌、其周遭恶意的态度以及她本身已与死亡相关联的精神状态。
然而这首诗中还有一组自成体系的意象群体,或许不及前者风格鲜明而令人印象深刻,却更贴近弃妇的内在感受,更能引导我们在看似晦涩难懂的诗句中寻到一缕情感的脉络,找到整诗的突破口。
这组意象群体共有八个,即“一根草儿”、“游蜂之脑”、“山泉长泻在悬崖”、“随红叶俱去”、“灰烬从烟突里飞去”、“游鸦之羽”、“海啸之石”、“舟子之歌”。
解象征密码——李金发《弃妇》赏析
解象征密码——李金发《弃妇》赏析
解象征密码——李金发《弃妇》赏析
余苗
【期刊名称】《青年文学家》
【年(卷),期】2010(000)017
【摘要】李金发素来被认为是诗中怪才,作为中国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以意义晦涩和语言诘屈著称.本文就试图以他的代表作<弃妇>为例,破解李金发诗歌的象征密码,品味这"难解的笨迷"背后李金发的艺术含蕴.
【总页数】1页(13-13)
【关键词】李金发;弃妇;象征
【作者】余苗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比较韦应物和李金发“象征”手段的得与失 [J], 王四四
2.浅谈李金发诗歌《弃妇》的象征意象 [J], 袁丹
3.人生悲苦命运的象征——论李金发《弃妇》的象征意象 [J], 厉向君
4.波德莱尔对李金发诗歌创作的影响 [J], 尹成君; 栗广峰
5.寓哲理于暗示之中——读李金发《律》 [J], 高平; 刘琛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弃妇》教案
弃妇一、李金发与象征派:李金发在一首怀念故乡的诗中曾这样写道:“我的故乡,远出南海一百里,有天末的热气和海里的凉风,藤荆碍路,落叶谐和,一切静寂,松荫遮断溪流。
”这“远出南海一百里”的地方,就是地处我国南疆的广东梅县。
梅县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现代有新中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叶剑英元帅,近代则有“诗界革命”的主将黄遵宪等。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出生于梅县梅南镇。
原名李权兴,“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其他的笔名还有瓶内野蛟三郎、片山潜雀等。
李金发高小毕业时,因为教育厅规定实行秋季始学秋季毕业、须再读半年才能拿到文凭,学生们一怒之下纷纷退学,李金发也随之退学回家。
闲居无聊中打发日子时,把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读得如醉如痴,童年时代在他身上埋下的孤独、忧郁的种子,使孤独忧郁、多愁善感成为少年李金发的一种精神气质乃至审美情趣,而正是这种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成为他日后在法国与以忧郁为重要美学特征的象征派一拍即合的重要的内在因素。
李金发于1919年夏来到上海,当时正值兴起于20世纪初的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他很快被卷进了这一股时代的浪潮去到法国留学。
李金发选择的专业是雕塑艺术。
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一是醉心于法国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认为这是中国还没有的艺术,很有发展前途;二是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认为文艺是高尚的事业值得一生努力。
由于学习勤奋他在雕塑方面进步相当快。
但他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
异国生活孤寂清苦,加之异国学生的歧视和欺侮都加深了他自幼形成的多愁善感、孤独忧郁的性格。
再加上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中那种颓废倾向的影响,使他陷入了更加深刻的孤独、忧郁和悲观之中。
在巴黎美学院时期,李金发读了不少法国象征派特别是波德莱尔和魏尔仑的诗,而正是他们把他引入了象征诗歌的殿堂,使他成了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创者。
法国象征派,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的主要派别。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诗的目地是通过象征去暗示超现实的“理想世界"而不是再现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月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 67 -
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李 颖
(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摘 要〕李金发作为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处女作《弃妇》是功不可没的。
文章从作者的生活与心境出发,细致探讨了该诗歌的创作背景。
〔关键词〕李金发 弃妇 创作背景
驻足于李金发构筑的诗歌艺术殿堂前,人们心中会滋生出一种奇特的感觉:李金发算不上是天才的诗人,但却重要得无法回避:是他把象征主义诗歌引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源头;是他以独特的诗歌思维术、逻辑学与朦胧美创造,矫正当时诗坛流弊,为后来者设置了丰富的经验启迪场。
1925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语丝》杂志,刊登了一首题为《弃妇》的诗歌,这便是李金发(当时用的笔名是李淑良)与中国读者见面的处女作。
同年11月,李金发的《微雨》出版,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文学青年竞相效仿,掀起新诗史上的象征主义运动。
《弃妇》诗中作者以“弃妇”自居,述说了孤寂悲苦的情怀,在奇异的字句排列和组合中,营造了一个颓废和没落的氛围,象征人生的坎坷和无奈。
诗中出现了一些新鲜的意向:“黑夜与蚁虫连步徐来”、“松鼠之沉睡”、“时间之烦闷”、“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等等,让人展开自由的联想,感受“欲哭无泪,欲说不能”的隐痛,
出人意料地刺激了读者习惯于接受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美感神经,在新奇的体验中感受现代人生存的艰难与困苦。
《弃妇》在表面的意义上是写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悲哀。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写弃妇心境的痛苦:因为孤寂苦痛,无心洗沐,长长的头发被散在眼前,这样就隔断了周围人们投来的一切羞辱与厌恶的目光,同时也隔断了自己生的欢乐和死的痛苦。
第二节则写弃妇不被理解的孤独感。
而到了第三节,诗的叙述的主体发生了转变,弃妇独自隐去,诗人直接出场。
这也是象征主义诗人常用的手法。
没变的是,诗人仍以意象烘托弃妇的隐忧与烦闷。
他告诉人们:弃妇内心的隐忧与烦闷是无法排遣的。
这种隐忧使得她行动艰难而迟缓,这种无法排遣的烦闷连时间的流逝也不能得到解除。
诗的最后一节,写弃妇在极度的孤独与哀戚中,只身到墓地上徘徊,想向那永诀的人一诉自己的痛苦心境。
这种悲苦是那么久了,人苍老了,泪哭干了。
诗的结尾是十分沉重而绝望的:“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
李颖(1979—),女,湖北师范学院毕业,讲师。
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 68 -
比起前面的诗行来,这短促的句式更增强了痛苦感情的表达。
整首诗看来,诗人对弃妇内心的悲哀、孤独和绝望,写得相当深刻入微,形象蕴藉,充满了心境逐渐推移和深化的流动感。
诗人的同情与弃妇的命运融为一体,没有概念的铺叙或情感的直白的弊病。
其实《弃妇》大约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还不满22岁,为何会在诗中抒写那么多的痛苦、忧郁和颓废绝望?这得从作者的生活与心境出发,来探讨诗歌创作的写作背景。
一、寂寞童年的无趣感
1900年,李金发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客家人聚集的地方。
为了谋生,该地的男子大多到南洋等东南亚各地寻求出路,村落里仅剩下老人妇女和孩童,李金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里。
李金发父亲娶妻两房,共生下5子8女。
李金发是后妻朱氏所生,在5子中排行第四。
虽然母亲很疼爱他,但兄弟姐妹太多,实在疼爱不了许多。
李金发启蒙之时,父亲从毛里求斯告老还乡,为了让儿子将来能到南洋去继承和发展他的事业,他经常教育儿子当“志在四方”并围绕“勤俭”和“字墨算盘”对后代进行严格的管教。
李金发小时营养不良,赢弱多病。
父亲也毫不怜悯,对他的学业抓得极紧,不让孩子有自由玩耍的机会,连蹦跳、嬉笑、大声叫喊、吹口哨以及游水等,都在严厉禁止呵斥责骂之列。
李金发从小就落下了孤寂的性格,感到生活的贫乏和父爱的缺少。
他曾感叹地说“我的童年是在无生趣中过去的”。
这种无趣的童年无疑是李金发忧郁性格形成的最初根源,也是他诗歌中忧郁、烦闷的写照。
李金发读完小学后,父亲病逝。
这也给他的童年时代增添了一些阴影。
后到梅县县城读初中。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生产生矛盾,学潮风起,学生纷纷退学,李金发也随大流退学回了家。
时李金发17岁。
他成天躲在书房里,读《玉梨魂》一类的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和《牡丹亭》之类的戏曲,特别是把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读得惊天动地、如醉如痴。
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不仅使他更加孤独忧郁、多愁善感,也为他日后到法国与以忧郁为重要美学特征的象征派一拍即合。
二、异乡生活的孤独感
与中国新文学作家不同,李金发一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海外。
1919年,李金发到法兰西留学,由于20年代前往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很少,因此,在金发碧眼高鼻的西方人眼里,像李金发这些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学生简直就是未开化的原始人,并经常受到羞辱,称他们为“戴禽兽之冠”的“化外顽民”。
而林凤眠被强行脱下裤子,两臀染上许多油彩一事,使李金发深受触动。
正如他在回忆录中说:“不知什么心理,我特别喜欢颓废派的Charles Baudelaire 的《恶之花》及Paul Verlaine 的象征派诗,将他的全集买来,愈看愈入神,他的书简全集,我亦从头细看,无形中羡慕他的性格及生活。
”这样的遭遇使他陷人了更加深刻的孤独忧郁和悲观之中,这些在他此时的雕塑习作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
当然,他感情的宣泄也找到了最佳的通道——诗歌创作。
三、发妻自杀的绝望感
1922年,李金发虽然在艺术和诗歌两个领域的成绩都相当可观,但他的发妻朱亚凤在家乡久不闻他的音讯,忧郁苦闷不堪,服毒自杀。
消息传来,李金发陷人无边的苦闷之中。
这可能也是促成他创作《弃妇》的一个直接因素。
综述所述,我们可以将李金发创作《弃妇》的原因归结为:父母之弃、家国之弃、妻子之弃。
幼时的无爱无趣的童年生活及父亲的逝世,是父母之弃;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涯中的那种离国思家、孤立无援,是家国之弃;发妻的自杀是妻子之弃。
这感觉同《弃妇》何其相似,因此,弃妇的人生悲苦、孤寂,弃妇的不能被理解以及她对温存的渴望都是李金发这一时期内心的真实写照。
弃妇身上集中了李金发全部忧郁的情感,是表现这种情感的形象代表。
这样就不难看出李金
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 69 -
发创作《弃妇》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1]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中心出版公司,1998.
[2]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汪剑钊.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吴跃农.李金发的奇特人生[J].文史精华,2004,(10):102-106.
[5]李敏.忧郁的歌唱——评李金发诗歌中的忧郁情结[J].邢台学院学报,2006,21(3):88-92.
Analysis of Creation Background of Li Jinfa's Poem Deserted Wife
Li Yin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Li Jinfa is regared as the first man of introducing western symbolist poetry into China, whose maiden work Deserted Wif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the poem from the author’s mood and life.
〔Key words 〕Li Jinfa Deserted Wife creation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