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事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冠中“设计事理学”讲座心得
本科阶段曾经拜读过柳冠中先生的《事理学论纲》,似懂非懂中感悟到了一种诠释设计的新视角——事理学;通过听讲座,对事物情理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柳冠中先生在设计中始终强调从事物情理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设计,而不是仅仅空谈一种设计理念,比如绿色设计、低碳设计、可持续发展等,而是从人们生活的情理出发,通过注重用户的需求进行适用的设计,正如他的名言所说:设计创造生活方式。
从事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进行设计,这是一种很适宜的角度,能够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很贴切地融入设计中,通过设计创造更好更适宜的生活方式,使设计能够更好地为人服务、带来便利。柳冠中先生首创的“设计事理学”,是以“事”作为思考和研究的起点,从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事物的本质,以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案、方法及组织和管理机制的方案。从而实现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飞跃,使设计不仅仅是通过更好的“物”的产品来服务于人,更能够通过产品所传递的深邃而耐人寻味的品质和魅力,无形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产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设计“事”。而如何实现这一飞跃,就需要设计师充分开拓想象空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够将技术和艺术充分地整合,通过工程和人文的结合创造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一点,我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柳冠中先生的访谈,1995年在日本大阪召开的亚洲设计会议上,松下洗衣机的设计部部长大谈21世纪的洗衣机应该怎样怎样,要用什么技术,讲得很得意,主持人是东京大学的材料专家,问中国要怎么样?柳冠中先生说:中国要在21世纪淘汰洗衣机。大家当时都愣了问为什么。老百姓需要的不是洗衣机而是干净的衣服,100年前没有洗衣机,100年后非要还用洗衣机吗?最爱干净的家庭每天用两个小时,利用率不到10%,而生产洗衣机要耗费多少资源能源,还要在屋里占用一个空间,从能源角度、从环境角度讲,洗衣机要用大量的水,而淡水是最缺乏的资源。为什么不能改变这个固有公式上的某一个因子呢?洗的目的是把脏东西去掉,如果衣服不脏了还为什么要洗啊?当纺织材料改变了,新的技术用进来,就完全没有必要去洗。
这个例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尤其是柳冠中先生对于洗衣机设计的理解——老百姓需要的不是洗衣机而是干净的衣服,100年前没有洗衣机,100年后非要还用洗衣机吗?只有对设计的真正目的有过研究和深刻的理解,才能有如此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像大多数人做设计一样,拘泥于“物“的限制,对于洗衣机的设计,仅仅停留在洗衣机本身,而无法从更深层次探求人们洗衣服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洗衣服本身,而是为了有干净的衣服可以穿。只有从人们生活的事物情理去感受和理解,才能发散思维、换角度思考、另辟蹊径。让人们从内心对设计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引导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同时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设计不是技术的罗列,更不是纯艺术的展示,而是一种工业文化,包含着人们的生活哲学,因此要求设计师绝不是形式供应商、不是创造风格,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始终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做出好的设计,这种好的设计是关怀的,能给大家带来利益以及永恒性。这一点让我联想起自己最喜欢的北欧和德国的设计,非常冷静、含蓄,几乎是看不到设计,却是再贴切不过了,体现人性在里面。提倡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用设计引导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我觉得应该遵循这样的法则:注重需求目标系统而不是功能;注重事而不是物;注重物的外部因素而不是物的内部因素;注重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因子;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注重祈使而不是叙述;注重设计师与用户的“主体间性”;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在设计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用“实事”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用“求是”解决问题;用“事”构建检验设计好坏的评价体系;把设计结果放到具体的“事”中去,在行事过程中看是否“合情合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设计事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