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3 用手来测量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3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比较与测量》第二单元第三课。
前面的两课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形态进行了比较。
这节课,学生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的高度,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认识到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
在本课中,学生将体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即使用大拇指到中指之间最大的距离来测量,也就是我们说的“拃”(读作zhǎ)。
在教材中,学生借助纸带代替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并提出“预测”的要求。
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拃”作为一种非标准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具有多样性,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在这一个片段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拃”,并能用“拃”来测量身边的物体。
同时,会进行预测。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有意注意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
一拃的手势,对部分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老师可以在操作中,不一定要学生都把食指弯下来。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看到过用尺子来测量的情况,但用手来测量,见的还是很少。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思维: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探究实践:1.能对纸带的长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鱼(纸带)的长度,并标记测量的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态度责任: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乐于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并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3.能以讨论、画画和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1.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2.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观察、操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
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单元引领学生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感受植物的生命过程。
“比较与测量”单元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编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
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并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比较。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和测量。
3.科学态度目标对植物和周围世界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爱护植物。
意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五、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用手来测量》教案及反思
四、延伸
1.课堂实战:用手拃测量更多不规则的物体,如水桶有多粗。
2.课后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能作为测量工具,这些物体应该有什么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由于很多小朋友都有抱住树干玩的生活经验,由此引出我们的身体有好几把“尺子”,然后引出拃的概念,探索环节是测量桌子的高度,层层递进。最后研讨环节让学生充分表达,思考各种可能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室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
与
学
设
计
一、情景导入
1.根据比较大树的粗细来引出利用身体来测量物体。(ppt展示大树图片),明明去公园玩的时候看到了3棵很高大的树木,他想知道这三棵树那棵最粗,但是他用眼睛看不出来,你能帮他想个好办法吗?(请学生来边说边演)
2.引出用身体来测量,测量能使比较更准确直观。刚刚那位同学说得真好,他是用了什么办法来找到最粗的那棵树的呀?其实刚才那位同学使用了一个很厉害的方法,也就是用他的身体当工具来测出大树的粗细然后进行比较。看样子用身体来测量的时候大家能更好地知道树有多粗。除了用手臂来测量,你还能用身体的那个部分来测量呢?
3.利用纸条协助测量不平整物体
刚才同学们测了不少东西,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条,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测测看?
(通过学生测量来规范测量动作,每拃之间要相连)
那如果是这张凳子呢?你们觉得它的高会有几拃?哪位同学能上来挑战一下吗?
看样子,不够平整,不是很好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比较方便地知道它的高度到底是几拃呢?(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纸条来比较获得凳子的高度,再来测量纸条的长度,那就是凳子的高度)
《用手来测量》(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手来测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3节《用手来测量》,主要介绍使用手来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手的长度单位,并能够通过手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手的长度单位,并能够使用手进行简单的测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手进行测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测量技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测量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手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和使用,简单的测量技巧。
教学难点:将手的长度单位应用到实际测量中。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测量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和测量的基本知识,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测量方法,那就是用手来测量。
请伸出你们的手,比较一下你们的手的长度和这张纸带的长度。
有谁能告诉我,手的长度可以作为一种测量的单位吗?为什么?学生A:可以,因为手的长度是每个人都有的,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非常好!你说得很对。
我们可以用手的长度作为一种测量的单位。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手的长度单位。
第二环节:讲解手的长度单位老师:请看这张卡片,上面写着“手的长度单位”。
手的长度单位是指以手的长度作为测量的标准单位。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
(老师拿起一本书)老师:同学们,这本书的长度我们可以用手的长度来测量。
请你们伸出你们的手,用手的长度来测量一下这本书的长度。
学生B:老师,我的手长了8个手指头的长度。
老师:非常好!学生B用手的长度单位测量出这本书的长度是8个手指头的长度。
请大家都记录一下。
(学生们记录测量结果)第三环节:练习测量老师:现在,我给每个人发放一些测量工具,比如纸带和尺子。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三课。
本课在前两课学习比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尝试用人体的某些部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从而知道用人体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可以用数据来描述。
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到,手的长短因人而异,因此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并体验到测量单位要首尾相连。
后续的课“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测量”都是在本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本课的学习为后续的课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课的教材主要分为4部分。
聚焦:教材中通过“测量,使比较更准确”的导语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比较转向测量。
探索:教材通过驱动任务指导学生利用手一拃一拃地测量桌子的高度。
研讨: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意识到用手测量存在不足。
拓展活动:在活动手册中,引导学生选择身体的不同部位对房间、家具进行测量,并绘制家庭尺寸图。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持久性不足。
同时,基于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对“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也略知一二。
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这种模糊测量的方法是不多见的,会使用这种测量技能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限。
学生迷思概念调查:访谈法:教师课前问多位学生:1.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2.用手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学生存在迷思概念分析:从课前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用尺子来测量就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
当问到第二个问题时:绝大部分(90%)的学生都认为手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有个别(5%)学生认为见过大人用手量物体的长度、或是通过课外书籍和电视知道古人用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所以本课学生的迷失概念在于认为尺子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手是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1.2 教学内容引入测量的话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测量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讨论手作为测量工具的可能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
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第二章:用手来测量长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手指和掌测量长度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手指和掌作为测量工具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用手指和掌测量教室内不同物体的长度。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手指和掌测量长度的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交流分享。
第三章:用手来测量面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手指和掌测量面积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手指和掌作为测量工具测量面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用手指和掌测量教室内不同物体的面积。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手指和掌测量面积的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交流分享。
第四章:用手来测量体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手指和掌测量体积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手指和掌作为测量工具测量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用手指和掌测量教室内不同物体的体积。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手指和掌测量体积的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交流分享。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5.3 教学方法采用分享法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六章:实践活动:用手测量学校环境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用手测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测量学校的长度、面积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校内的地点,如操场、教室、走廊等。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进行简单测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
2. 学习使用手指、手掌进行简单测量。
3.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了解物体的长短、宽窄等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学习使用手指、手掌进行简单测量。
难点: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了解物体的长短、宽窄等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不同长度、宽度的物体,如小棒、纸条等。
2. 学生准备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不同长度、宽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宽窄。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长短、宽窄等特征。
4.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6. 拓展: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如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宽度和高度等,学生自主完成。
8.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如家庭作业、课堂练习等。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测量操作、合作意识等进行评价,鼓励优秀表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测量操作的准确性、合作意识的体现以及对测量结果的比较分析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记录学生的测量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3. 评价结果: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身体部位(如脚丫)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自己的手的特征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用手指进行简单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自己的手,了解手的特征和功能。
2. 学习用手指进行简单测量,如测量长度、宽度等。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手的特征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用手指进行简单测量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学会用手指进行简单测量。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手的手工制品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 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用于学生实践测量。
3. 准备一些小物品,如铅笔、橡皮等,用于学生实践测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手的手工制品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手的特征和功能。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手的特征和功能。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测量一些小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发放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和小物品(如铅笔、橡皮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
2. 学生在纸上记录测量结果。
3.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测量成果,引导学生讨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手的特征和功能以及用手指进行测量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拓展(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手的谜语或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2. 学生课后寻找答案,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成果。
六、教学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手的特征和功能以及用手指进行测量的方法。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测量的过程。
1.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3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准备准备测量活动所需的物品,如尺子、绳子、小棍等。
准备一些长短不同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1.5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测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手指或手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二章:用手测量物体长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3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
2.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2.5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手指和手掌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结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用手测量物体宽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宽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宽度的方法。
3.3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手测量物体的宽度。
3.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不同宽度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3.5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宽度。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手指和手掌测量不同宽度的物体。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结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用手测量物体高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高度。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设计意图】借助视频指导学生课后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测量的方法,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作业设计
1.用脚或者手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
板书设计
3.用手来测量
一拃
教学反思
《用手来测量》这一课就是一个主要活动——用手来测量课桌的高度,从学
五、分析数据,提出想法
1.分享结果。(指导:你是第几组,你量出来的桌子高度是( )。
2.引发思考。教师:咦,我们的桌子都是一样高的,怎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啊?
3.教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每个人的一拃的长短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不一样的这两组他们的每一拃的长短一样吗?
4.老师也测了一张纸袋,就在这些纸袋中,老师现在想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老师测量的纸袋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的?)
4.玩游戏“你做我查”:1号和2号同学互相检查。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帮助学生学会做“一拃”的手势,并通过“你做我查”的游戏来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让课堂更加有效。
三、初步测量,掌握方法
1.活动:学生用自己的“一拃”来量科学书的长度。
2.请生上来量一量。
教师:那我现在把科学书请到我们的黑板上,请一个小朋友能上来给大家看看你是怎么量的吗?其他同学请你们当小小观察员,仔细看。你觉得他量得好不好?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量科学书的长度,来让学生初要测量方法:1.一拃和下一拃要紧紧相连,不能漏掉。2.结果的计算,多一点用“+”。
四、活动升级,测量高度。
1.教师:会量了吗?现在老师就要请你们来量一量我们的好朋友课桌的高度有几拃?(板贴:测量桌子的高度有几拃?)
习“一拃”——预测课桌的高度——直接用手测——借助纸带用手测量,最终测出比较准确的课桌的高度,结果比较后会发现大家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再分析其中的原因。这一课的主线是很明确的,思路也很清晰,问题就在于如何组织好学生的活动。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就20分钟,如何在40分钟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组织好孩子们的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这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和组织课堂:1.借助课前活动,调动气氛。课前的手指互动游戏孩子们参与度很高,课堂从一开始就活起来了。2.借助肢体语言,调动情绪。在课堂上我通过童趣化的语言表扬,如“哇”“这样的啊”“你太厉害了”“你真会帮忙”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在动作上也比较夸张,比如在预测桌子高度环节,孩子们在听到“我们桌子的高度有几拃”的问题的时候,都会控制不住直接去测量,根本停不下来先预测,我就通过自己亲自将一张桌子搬上讲台这个大动作来吸引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这样就可以进行理性的预测。效果很好!3.借助图片、演示和视频等方式,吸引注意力。在用纸袋来量桌子高度的实验环节,我将这个实验分解为3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图片观察来认识“量高度”,第二歩通过教师亲自示范来渗透“剪纸袋”环节中的起点和终点,第三歩通过视频播放来学习如何“量纸袋”,这样三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能够让课堂显得活跃灵动。课堂的效果也很不错,孩子们都是出于乐学爱学的状态。在这一课中我也一直有一个困惑和矛盾,就是在用纸带测时是让每个孩子测两次呢还是每个孩子各测一次加起来也有两次了?其实从科学角度来说实验是要重复测量才能避免偶然性,但是一堂课的时间也确实是有限的,每个孩子都测两次的话,时间势必要花去很多,那么从前面哪里把这部分时间给省出来呢?前面的内容似乎也没什么可以再省的了。这个问题还是要再琢磨琢磨。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自己的手在不同长度和宽度方面的差异。
2. 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原因。
二、教学重点:1. 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手在不同长度和宽度方面的差异。
2. 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数据。
三、教学难点:1. 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原因。
2.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四、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的手,思考手在不同长度和宽度方面的差异。
2. 教师准备: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手套等),实验材料(如小物品、纸张等),以及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思考手在不同长度和宽度方面的差异。
2. 实验一:测量手指长度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测量活动。
b.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发测量工具,如尺子。
c. 组长指导组员测量自己的手指长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 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分享。
3. 实验二:测量手指宽度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测量活动。
b.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发测量工具,如尺子。
c. 组长指导组员测量自己的手指宽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 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分享。
4. 实验三:测量手掌长度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测量活动。
b.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发测量工具,如尺子。
c. 组长指导组员测量自己的手掌长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 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分享。
5. 实验四:测量手掌宽度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测量活动。
b.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发测量工具,如尺子。
c. 组长指导组员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 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分享。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原因。
7. 拓展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品,用自己的手测量物品的长度和宽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
用手来测量【科学概念目标】1.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 方便测量。
3. 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 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并标记测量过程。
3.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1.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 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学过程】一、聚焦1. 问题引入。
1、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起点和终点能够帮助我们比较。
2、那么为了更加精确的比较,有时候我们还需要进行测量,都有哪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测量呢?(尺子、软尺……)3、测量有许多工具,而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手测量桌子,手臂测量大树的树干的粗细)4 聚焦主题。
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看看五个手指分别叫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
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 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称为“一拃”,板书,拼音标注,我国古代人民就是利用“一拃”来测量长度的,这是人们的智慧, 沿用至今。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板书课堂:用手来测量)二、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1>用我们的手“一拃”怎样测量桌子的高度,孩子们可以观察一下桌子的高度,在观察一下手指“一拃”的长度,预测一下桌子的高度相当于几扎。
并把你的预测结果填在咱们的活动手册10页上。
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来用手来测量一下桌子的高度呢,在测量之前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从桌角开始测量2、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3、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4、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2>请几个同学演示后,说一说预测和测量的体会,预测能让测量更加准确,感觉不太准确。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测量物体长度、宽度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善于观察、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如用手指测量距离等,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乐于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手测量。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4.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2.准备手模,用于展示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测量时间。
4.准备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测量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能用手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吗?”2.呈现(5分钟)教师用手模展示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讲解测量步骤。
步骤如下:a.将手模与物体平行放置,用手模的一端对齐物体的一端。
b.用手模的另一端覆盖物体另一端,记录手模的长度。
c.重复测量几次,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分享测量数据。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用手来测量》教学课件
好大的树呀!要怎 样才能测量出这棵 树有多大呢?
测量大树有多粗,我们可以采用 “环抱法”。张开双手抱住大树,这 样的长度叫做“一抱”,抱住大树要 几个人,这棵树的“腰围”就是几抱。
测量科学活动手册有多长
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指端 之间的距离就叫做一拃。
请同学们打开科学活动手册
测量班级中的桌子, 并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中
起点
确定桌子的起点和终点, 测量桌子的高度
终点
课桌的侧面并不是一个平面,也不方便做标记,该怎么保 证测量的准确性呢?
拿出一张纸条,将纸条贴的 一段对准桌子的终点,在起点处 画上标记。
剪出一条和桌 子高度相同的 纸带
一拃一拃首尾相连。 画出这条纸带有几拃。
同学之间比较填写内容,再比较纸带,你发现了什么?
把我们的两臂侧平举 张开,指尖到指尖的距离 叫做“一庹(tuǒ)”。 “庹测法”是最常用的估 算长度的方法。
一臂
一拳
一足
用我们的身体来测一测
这节课就看到这里 我们下节课再见
测量结果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是否出现误差; 2.是否使用了同一根手指测量; 3.是否做到了一拃紧连着一拃; 4.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等; 5.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相等;......
正常情况下,人的每一步距离 都是差不多相等的。我们可以用走 过多少步来测量距离,这种测量方 法叫做“步测法”。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手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简单的长度和宽度的测量。
1.2 教学内容导入课程,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手来测量》。
讲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测量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如尺子测量书本长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想到的测量方法。
第二章:学习用手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使用手作为测量工具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2.2 教学内容讲解用手测量长度的方法:伸出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掌长”。
讲解用手测量宽度的方法:张开手指,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指宽”。
2.3 教学活动教师进行示范,用手指测量教具的长度和宽度,并解释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实践,使用手指测量教具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章:用手测量实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手测量长度和宽度,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选择教室内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用手指测量其长度和宽度。
3.3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测量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用手测量长度和宽度的方法。
学生反思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自己的收获。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第五章:家庭作业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用手测量长度和宽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测量习惯。
5.2 教学内容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用手指测量其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用手来测量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3课时用手来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纸带来取出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差。
2.能用手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意识到细致的用一拃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精确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小组:每位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教学过程】一、聚焦承接前两课,从比较桌、椅的高度引入,科学比较两者的高度差,并引出活动: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1.问题引入(1)出示桌子和放在讲台上的椅子。
提问:“同学们比较一下,桌子和椅子哪个高?”(2)提问:“如何公平地比较?”放在同一平面进行对比。
2.聚焦提问:“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二、探索:桌子比椅子高多少?“高多少?”已经从单纯的对比进展到量化的测量比较了,通过用纸带固定并取出两者的高度差,再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来统一量化这个高度差并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意识到使用统一单位,并细致测量的重要性。
1.你能用手比划一下,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吗?请多个孩子上台展示长度,发现因为两手之间的距离无法固定,都不太准确。
2.能利用纸带量出两者高度相差多少,并剪出这个高度差吗?提醒:2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起点和终点。
3.两人小组合作用纸带量出桌椅的高度差,并剪出这段长度。
4.这段长度究竟是多长呢?我们能用身体来当作测量工具吗?你用它怎么测量的?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5.总结;大家都用不同的部位来进行描述,很难统一交流,那么我们今天就用“拃”(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进行测量到底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吧!6.用拃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通过用“拃”来科学的进行测量就用规范学生测量流程:预测—实测—比较—分析。
一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新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科目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午
早自习
1
2
3
4
下 午
5
6
7
8
教 学 进 度 计 划 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科学始业课》
2
《我们知道的植物》
3
《观察一棵植物》
4
《观察叶》
5
《这是谁的叶》
6
《植物是“活的”吗》
7
《校园里的植物》
8
第一单元科学阅读
9
《在观察中比较》
10
《起点和终点》
11
《用手来测量》
12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四、种一颗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在土里生长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活动手册的第一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并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好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三、科学态度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记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每个小组准备:1条纸带、1把剪刀、1支油性彩笔。
为班级准备:班级记录表2张。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玩了一个“青蛙跳一跳”的游戏。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知道哪个青蛙跳得最远吗?
学生回答。
回答的要点:“画起跳线”“在纸带上画出青蛙跳了多远起点量到终点。
用同一只手量。
一拃一拃地量,画线。
首尾相连。
三、探究
谈话:大家都会用拃量物体了,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新的挑战——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1.预测: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一下桌子的高度,预测桌子的高度大约有多少拃。
2.指导记录:将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3.用纸带来帮忙。
谈话:用手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没办法做标记,很难做到首尾相连。下面,我们可以借助测量纸带来测量。
3.做“一拃”的手势。
部分学生做一拃会有些难度,总会和“一虎口”混淆,课堂上多练习,让两人互相检查,帮助同伴纠正不正确的手势。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发现他们手的大小不同,每人的一拃都不太一样,为达到本课的目标埋下伏笔。
4.前后活动的衔接与呼应。
前后相关联的活动设计更贴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像解开谜底一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如用青蛙跳远比赛引入新课,既与上一课进行衔接,复习了上一课“起点、终点、比量”等知识点,又用“这只冠军小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怎么才能知道”的问题,开启了本课的研究。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小青蛙继续登场,让学生用“拃”量出小青蛙到底跳了多远。
谈话:我们比出了哪只青蛙跳得最远,那么这只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怎么才能知道?
学生回答:用尺子量……
过渡:如果手边没有尺子,你还有办法吗?
二、聚焦话题
谈话: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在用什么方法测量大树的树干有多粗?(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用手臂测量……
谈话: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用手来测量”。(板书课题)
1.认识“一拃”。
谈话: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像老师一样,跟着老师说: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叫做“一拃”。用“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2.试一试。
谈话:用拃量一量我们的活动手册。边试边思考,你打算怎样量?怎样量会更准?
3.说一说。
班级讨论:
4.活动:用纸带比量桌子。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合作量出与桌子同高的纸带。
5.活动:量纸带。
谈话:请你提醒一下旁边的伙伴,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用同一只手测量。
前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
量完一拃就在结尾处画线作为记号。
6.指导记录。测量两次,分别记录下来,并观察测量结果。
7.展示汇报。
3.认同以图表的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地、一拃一拃地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难点:理解“预测”的作用和意义;会观察、比较纸带上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器材准备】
在这一单元的活动中,“合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质量、默契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完成的质量,但这一点正是学生的弱点。对于刚开始上科学课的学生,不太懂得合作,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爱动手的抢着做,不爱动手的看别人做,或者游离在活动之外。因此,教师训练学生如何进行合作时不能只停留在一句话、一个词上,要有具体的指导。如在活动开始前明确要求:一个人用手量,另一个人检查是否首尾相连、画线、标数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并在活动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
第一个活动要让学生认识“拃”这个用手测量时特有的单位,要强调伸出大拇指和中指进行测量,才是一拃,要与“一虎口”区分开。可以通过“量桌面长度”的活动,让学生多尝试、多体验。
第二个活动要让学生量课桌的高度。测量高度有点麻烦,用纸带来作为高度的替代物,学生就会在纸带上从起点开始一拃一拃地量,量一拃画一条线,首尾相连做标记。
(5)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也不同。
五、总结拓展
1.谈话。
还记得那只跳得最远的青蛙吗?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知道它跳得有多远吗?测量的结果准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用拃来测量、不能测出跳了多远、每个人的手不一样大……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拃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谁的青蛙跳得远?这个问题通过比纸带就能得到结果。跳得最远的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这个问题用比量的方法就解决不了了。当需要用数据来表达的时候就要用到测量这个方法了。刚开始要学习使用我们的身体来测量,最方便的就是用手来测量,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测量活动。
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
2.知识拓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手来测量,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还能用作测量工具呢?
教师出示课件:一虎口、一脚、一步、一臂、一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不同的“单位”,并强调用什么部位测量,单位就是什么。
3.活动拓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第三个活动是收集数据、做班级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如果学生学会用“多一点点”的词语来表达,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测量的单位和要测量的物体并不完全匹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学生会通过观察数据和测量纸带思考:“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会发现用手作为工具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会变化,从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也不同,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太准确,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一个测量工具是有相应的测量单位的,并且这个单位要首尾相连、不断重复,这样才能得出结果。
将测量完的纸带粘贴在黑板上。
四、研讨
1.观察思考。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班级记录表及纸带,看看大家的测量记录和结果。
思考: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学生概括。
(1)用纸带标识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
(2)是否是用同一人的同一只手进行测量;
(3)是否做到了一拃紧挨着一拃,即首尾相连;
(4)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
【学生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预测。
在本课中,“预测”这个词首次出现,学生不完全明白什么叫预测,他们会认为就是猜,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只做名词解释,而是要带着他们做预测。
比如,先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高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2.合作。
谈话: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对房间、家具进行测量,并绘制如图所示的家庭尺寸图(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图)。测量步骤:先预测,再选择用哪个单位合适,然后量一量,记录下来。
【相关表单】
班级记录表
词汇表
一拃首尾相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