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名师教案_1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人教部编版【2020春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3课时)

人教部编版【2020春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3课时)

10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马诗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络”,多音字“燕”。

2.结合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把握诗意,理解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借物言志的手法。

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领悟诗情。

2.了解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板书课题:马诗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抽生朗读古诗,正音,学生出于资料了解诗人李贺。

2.学习多音字“燕”。

3.学习生字“钩”,比较认识“钓”。

4.出示第一、二句译文①理解词语:加,似,钩②介绍“大漠”、“燕山”大漠:大沙漠,在古诗词中常隐言”战场”之意。

如“沙场秋点兵”。

燕山:燕然山,汉大将窦宪大败匈奴,在此刻石纪功,后代文人常借此事表达建立军功的愿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理解诗意。

5.出示第三、四句译文①理解词语:何,当,金络脑,走,清秋——“快走”可以看出这是什么样的马?②抽生说说诗意。

③师生归结诗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情怀1.这首诗你喜欢一、二句,还是三、四两句,为什么?2.同位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①一、二句主要写什么?——追问: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一方面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完善译文。

②三、四句中”金络脑”是指精美华贵的鞍具,如果一匹马没有被关在马厩里,而是被主人配上精美华贵的鞍具,说明什么?——被重用。

——追问:披上精美的鞍具,这匹马最想干什么?4.抽生分读一、二句诗,三、四句诗;齐读全诗。

5.学生自由读,思考:一、二句是写景,三、四句又是从哪一方面写的?——追问:抒发了这匹马的什么心情?——迫切——抽生朗读三、四句,要求读出这种迫切。

6.师引导回顾全诗,全悟诗人的情怀。

①齐读全诗。

②回顾:平沙万里,月光幽幽,群山隐隐,秋高气爽,面对此景,一匹骏马,却被圈养在马场,它多么渴望能得到主人的赏识,能够在这旷野里一展雄姿态。

③那么,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还是希望获得朝庭的赏识,去建功立业?④默读诗句和译文,相互交流。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三首部编版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三首部编版

3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寒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

(按二二三的节奏读)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④“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2020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2020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精读课文授课时间3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分钟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 [唐]韩翃)【出示课件2】2.作者简介。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3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

《寒食》一诗借禁火的习俗讽刺宦官得宠;《迢迢牵牛星》一诗借民间故事抒发了内心痛苦忧伤的心情;《十五夜望月》一诗借望月抒发游子的思亲之情。

《语文课程标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依据课标理念,依据三首古诗的内容特点,本课教学以一首古诗为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两首古诗。

有扶有放,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感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注重“读”的学习方式运用,将品析与朗读紧密结合,以读促讲,以读加深感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了解涉及到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来历、故事、典故等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含有传统习俗的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做一个问卷小调查。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节日里又有哪些习俗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3.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齐读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检测生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指名读。

侯(hóu)章(zhāng)泣(qì)盈(yínɡ)脉(在本课读mò)栖(在本课读qī)鸦(yā)4.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三首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写“侯”“栖”“鸦”3个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知诗歌大意。

(三)抓住诗中的词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风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及节日风俗。

三、教学过程(一)总览古诗,明确主题1.谈话导入。

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在这个有意义的节日里你会做什么?2.揭题。

古代的诗人也喜欢用文字记录这些节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

(板书课题)3.读诗题,想想这三首诗分别在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或是民间传说有关,相机板书:传统节日习俗、民间传说)4.补充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寒食》与《十五夜望月》这两首描写寒食节与中秋节的古诗。

(板书两首诗的题目)(二)交流预学,知悉节日1.理解“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相机板书:中秋节)2.了解“寒食”。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寒食节的资料。

(相机板书:寒食节)(2)播放微课。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人1.初读古诗,读准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读通。

(2)检查朗读,重点正音:韩翃(hóng);御柳斜(xiá)(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斜”与末句“轻烟散入五侯家”的“家”押韵);树栖(qī)鸦。

(3)回顾读法,教师范读。

(七言绝句朗读遵从“前四后三”停顿的规律)(4)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2.了解诗人。

(1)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建中年间因《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他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2)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

曾一度从军,世称王司马。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

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3.结合注释,解词连句,晓古诗大意。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主备: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上课时间:年月日总第课时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3.课堂小结这是一首讽刺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是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旬暗寓讽喻之情。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慕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迢迢牵牛星》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4个生字。

(重点)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

(重点)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5.课文整体感知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

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

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

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顾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标引领知识与能力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教师参考)初读诗歌,模仿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含义。

(2)理解《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古诗《泊船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王勃,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学习《泊船瓜洲》(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瓜洲美景”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3.学习《游园不值》(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游园不值”为主题,进行讨论或写作。

4.学习《江上渔者》(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江上渔者”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欣赏大自然。

6.作业布置(1)背诵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创意改编,如绘画、写作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分析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和理解,体验不同古诗的风格特征。

4.通过看注释,查找古汉语词典,联系学过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字词的解释,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2.灵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查找相关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新课导入诗的风格各异,类型多样,联系所学知识,大家了解边塞诗吗?都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边塞诗人李贺的世界,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马诗》。

马诗(板书)二、初读古诗(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大声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精读古诗(一)纵观全文,背景简介1.师:大家了解诗人李贺吗?现在让我们初步了解他。

(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2.师:《马诗》是一首边塞诗,那么何为边塞诗呢?(1)课件出示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2)点名朗读。

3.反馈交流:(1)指名交流。

(2)首先,通读全文,找出反映出边塞诗意象的词语。

(大漠、沙、燕山、钩、金络脑)(3)这些意象对于写作边塞诗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什么画面?(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2020年春季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

2020年春季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

3.古诗三首教课方案年六年级级课古诗三首题识字与写字目标教学阅读目标学科语文拟订日期课型新授主备人教课2时间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1、认识诗歌粗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目标习作目标及感情态度与价值观2、借助说明、图画认识、想象诗中描述的光景。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认识诗歌粗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2、借助说明、图画认识、想象诗中描述的光景。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课过程一、古诗导入《元日》王安石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经过写节日的古诗引出二、检查预习成效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

(读后指导)2、齐读三首诗。

过渡:读的已经特别好了,此刻我们来复习一下怎么学习古诗。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1、知作者2、读诗文3、明诗意4、悟诗情第一课时一、学习《寒食》和《迢迢牵牛星》(一)1、知作者,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先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民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品,故名寒食。

2、读诗文春城 / 无处 / 不飞花,寒食 / 东风 / 御柳斜。

日暮 / 汉宫 / 传蜡烛,轻烟 / 散入 / 五侯家。

3、春城:春时节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 105 天,清明前的 1~2 天,节日期间不可以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能够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4、明诗意暮春长安城到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宫御花园中的柳树。

夜晚汉宫传递蜡烛赏赏给贵爵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5、悟诗情诗人借古讽今 ,以汉喻唐 ,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 古诗三首【教案】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 古诗三首【教案】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2020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0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0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马诗)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1 / 9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燕山似金络脑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指边塞。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部编版六年级下《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下《古诗三首》教案1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望月兴叹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名师精品教案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名师精品教案

长。

”意思是手帕、蘑菇、线香等本身是供百姓享用,但是却遭贪官污吏搜刮,导致民众遭殃,我什么也不带,两袖清风去觐见天子,免得百姓不满。

(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2.郑燮的题画诗
《荆棘丛兰石图》: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

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柱石图》: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

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3.郑燮开仓放粮遭罢官的故事
郑燮曾写过《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

郑燮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

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送与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

他又上书请示开仓放赈,救济百姓。

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结果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

(编写人: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俞晓云)118 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六年级下册。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001)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001)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精读课文授课时间3课时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目标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第一课时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教学2.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目标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课件准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导入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了解作者及写作分钟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真情。

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名师教案2020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马诗》▶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马诗)【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课件出示:燕(yàn)山(shān)似(sì)金(jīn)络(luò)脑(nǎo)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板块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指边塞。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课件出示钩的图片)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

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件出示:(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板块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第2课时《石灰吟》《竹石》▶课时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二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fénshāo)/若等闲。

粉骨/碎(suì)身/浑(hún)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①学生交流。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

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板块三学习《竹石》1.自学,读懂《竹石》。

(1)回顾学习方法:板书“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

课件出示: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小组汇报,组员补充。

(1)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预设:生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生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