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一、综述欢迎来到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学习之旅!这一单元我们将探索一个个神奇的自然科学现象,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它们就像一把把宝藏的钥匙,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到宇宙的大奥秘,我们都能找到科学的足迹。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踏上这段充满惊喜和发现的科学之旅吧!1. 介绍科学第二单元的主题和重要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探索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这个主题看似平常,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哦!不论是身边的小事物,还是大自然的神奇现象,都离不开科学的解释。
这个单元会带我们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让我们明白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的原理。
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上?这些奇妙的现象不仅让我们的童年充满好奇,也是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还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奇妙时刻。
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吧!2. 阐述知识点总结梳理的目的和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梳理,说到学习我们都知道很重要。
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点总结梳理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这门课程中的知识点。
这样做的话,我们不仅能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还能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样的总结梳理,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帮我们编织一个知识网,把分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更有条理地学习科学知识啦!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你们说对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之后,我们可以更有自信、更有把握地去应对科学课程的各种挑战。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2(K12教育文档)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2(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六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第二单元整理复习提纲|教科版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5、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7、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8、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10、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
12、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1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14、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15、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魏铭洋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1、我们身边的物质构成的。
4、我们身边的书、本子、桌子、电灯、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风、声音也是物质。
5、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1、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实验,两种物质基本没变,属物理变化。
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先是由固体的糖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既发生了物理变化,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
7、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8、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1、在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生成的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3、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4、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②放入液体中,松开橡皮囊;③从容器中拿出滴管,把液体滴入要实验的材料中,注意滴管不能碰到实验材料。
1、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3。
2、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盖玻璃盖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气体因操作不当散失。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汇总
【新教科版知识梳理及精典考题】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的多样性2.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科版)基础知识梳理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不同的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动、植物等。
2.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4.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物的贡献:蒸馒头需要用到酵母菌;森林能够调节空气、为人类提供木材、保护水资源等。
5.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6.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松树、苔藓、狗尾草、柳树、杜鹃花、杨树等。
7.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麻雀、燕子、蚜虫、鼠妇、瓢虫、蚯蚓、蚂蚁、蜈蚣、苍蝇等。
8.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9.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10.调查的基本过程:明确调查任务、制订调查方案和进行实地调查。
11.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常考题型★判断题1.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
( √ )2.生态环境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 √ )3.病毒对生物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 × )解析:利用灭活的病毒研制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4.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藏起来的动物。
( √ )5.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随意采摘植物和任意捕捉小动物。
( × )6.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 √ )7.现在环境好了,自然界里的小鸟太多了,我们捕捉几只没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梳理
1.1.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门窗、梁、墙体、楼板、房顶等。
1.2.住房的基本系统包括供水系统、供暖系统、采光系统和电路系统等。
1.3.住房建造过程中要经历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几个重要阶段。
2.1.港珠澳大桥能为港珠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2.2.工程的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环能力等。
2.3.港珠澳大桥会受船舶航道和香港机场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建造海底隧道。
2.4.隧道与桥梁之间需要岛屿连接,没有可用自然岛屿,解决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屿。
2.5.建岛的海床有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解决的办法是用圆钢管围岛。
2.6.工程建设的一般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方案)、测试模型、评估改进、实施建设。
2.7.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也能推动技术发展。
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3.1.塔台竞标标书包括建塔位置、材料、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内容。
3.2.塔的设计需要考虑塔高、塔型、实用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3.工程设计和竞标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3.4.项目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3.5.项目安全性包括稳固程度、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等。
3.6.标书可以用文字、画图、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4.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4.2.制作塔台模型需要经过设计、制作、测试、评估和改进等过程。
4.3.设计作品的关键是达到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
5.1.塔台整体应该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制作塔台模型要与模型设计方案一致。
5.2.塔台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也要考虑节省胶带。
立柱尽量等高,防止塔台的倾斜。
6.1.塔台模型测试主要测试塔高、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分工合作和美观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其中球形的透明物体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小;放大镜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大。
4、培根创造了眼镜。
通过〔放大镜〕能观察电视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通过放大镜观察到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科学研究说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7、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取汁液,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8、自然界中的大局部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味精、碱面非晶体有:玻璃、松香、琥珀、珍珠晶体的大小:大的肉眼可见,小的那么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晶体制作方法:降低温度和减少水分。
我们课堂上制作晶体是采用了〔蒸发〕10、常见昆虫的触角蝴蝶〔棒状〕蚕蛾〔羽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蝗虫〔丝状〕11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动。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通过观察一块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12、洋葱表皮一个个像房间似的结构是〔细胞〕。
而中间的小黑点那么是细胞核1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4、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细胞〕。
15、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型硅藻〕〔喇叭虫、团藻、眼虫〕。
16、载玻片的形状是〔长方形〕盖玻片的形状是〔正方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结果原因 :铁生锈与水有 关
分析
:
第六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的现象是:
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
(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
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逐渐变成
红褐色。(溶液中变为硫酸亚铁)
【 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Cu+FeSO4 】
产生沉淀、颜色变化
( P37 ) 本质特征
产生新的物质
第七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一、科学讨论会 1、根据前面课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与水有关” 2、为什么说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答: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和放置在水中的铁钉,都在同时受到空气和水的共 同作用,所以说 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 二、铁生锈的快慢 1、铁生锈的速度对比实验研究记录
2、 火药 是我国的 四大发明 之一,从印度传入阿拉伯,又经西班牙传入欧洲。
煅烧水泥 ,, 这些是化学变化。
4、制作饮料 【课外制作】 “制作橙汁汽水” : 用料、方法和制作过程
将一只橙子去皮、榨汁,加上一勺白糖,添加温开水一杯,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柠檬汽水” :
在一杯水中,加 2 勺糖,少许柠檬酸,再加入半勺小苏打,略加搅拌,这时的饮料会冒泡,就是汽水了。
第二单元
资料库
2、本单元所学习的物质的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状态改变
易拉罐压扁
形状改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10.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末状。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液体,刺鼻酸味。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书、橡皮、桌子,包括人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 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2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9.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30.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
8.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被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9.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类别
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面包、馒头、山药、南瓜、香蕉、胡萝卜(含较少)、米饭、碗豆、绿豆、红豆、莲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探索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环境、生产原料。
2.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3.在调查校园生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铲子、放大镜等工具。
4.调查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物,我们也要用文字、绘图、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
5.在校园中调查动植物时,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
经常飞来的鸟也要记录下来。
第二单元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二歧分类法)通过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 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2.我们利用二歧分类法(如把植物分为绿叶植物和非绿叶植物,把植物叶脉分成网状脉和非网状脉;把植物叶脉分成平行脉和非平行脉,)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分类,通过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来呈现调查结果。
3.根据茎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成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根据茎的特点,把茎分成草质茎和木质茎。
4.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由于生物种类较多,可以用编号方法来进行标注,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5.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第二单元第3课形形色色的植物1.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3.孟德尔花了八年的实践用豌豆进行实验,终于揭开了生物一代与一代之间像与不像奥秘,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
4.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龙生龙、凤生凤描述的就是遗传现象。
5.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一母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就是变异。
6.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出了许多植物新品种,比如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抗倒伏小麦, 不同品种的玉米、蔬菜、水果等,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要、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第1课放大镜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 )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3、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用放大镜看见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是(彩色的小圆点)组成的。
这些点的颜色由(红、绿、蓝)组成的。
8、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睛。
9、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呢?答:书上第2页。
10、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答;因为放大镜镜片是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所以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判断题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4、用眼睛直接观察数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7、水滴也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 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 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 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 但他们的视力很差, 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 蝗蟋丝, 蜜蚂膝, 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它的大小如针眼,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 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 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 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最新改版教科版专用全册精品知识点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多个分类标准)(1)从功能分类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2)从高度分类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
(3)从楼体结构分类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
2.住房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
3.住房由供水、排水、供暖、采光、通风、电路、煤气、承重、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
4.住房建造的过程: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5.住房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
第2课认识工程1.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3.认识港珠澳大桥(1)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港珠澳大桥面临的限制和挑战以及解决办法限制和挑战解决办法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修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相结合桥梁和隧道缺少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底淤泥问题与环境保护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4.梳理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5.“中国天眼”、高铁、“鸟巢”体育场、“天宫”空间站等宏大的工程都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6.工程与技术的关系:工程与技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技术的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的实施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
第3课建造塔台1.建造塔台需要考虑的因素(1)足球教练训练塔台不固定位置,可以随需要变换位置。
(2)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美观、成本等属于在重点基础上的综合点。
(3)对一项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
2.制订标书(1)从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方面,制作标书。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由物质构成的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并发生变化。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等。
2.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大小,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包括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而想法、兴趣、理想则不是物质。
5.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大小;而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等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样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和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时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2.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某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有淀粉的食物包括谷类、面类(如米饭、年糕、麦片、面包等)、根茎类(如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等)和豆类蔬菜(如碗豆、绿豆、红豆等)等。
不含淀粉的食物包括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和洋葱等。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呈粉状。
白醋则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2.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会产生气泡并发出“嗤嗤”声,同时杯子外壁会感到有点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班级:姓名:1、世界是由( 物质) 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4、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5、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物质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P27)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混合沙子和豆子,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它们没有发生变化。
(P28)
2、加热白糖,白糖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可以闻到焦糊味。
分析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白糖由固体状态熔化变成了液体状态,它仍是白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是物理变化;接着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至全部炭化,有焦糊味,这时已经不再是白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3、蜡烛在燃烧时的变化:蜡烛由固体变成液体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液体蜡烛油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定义:(P 29)
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会变味的米饭
1、在咀嚼米饭时,为什么会有甜味?
因为米饭里有淀粉,咀嚼时在口腔里的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发生变化,变成了麦芽糖。
所以我们感到了甜味。
淀粉变成了麦芽糖是化学变化
二、米饭、淀粉和碘酒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为什么会变成蓝色?它还是淀粉吗?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淀粉的新物质。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检验那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或问:我们可以怎样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答:将碘酒滴在要检验的食物上,如果发现颜色变蓝,就可以认为此种食物含有淀粉。
4、富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面、薯类;含淀粉较少的食物是:青菜类蔬菜、水果、
四、制作神秘的信件
1、调制淀粉溶液:用温水将淀粉溶解,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取澄清的淀粉溶液;
2、用毛笔蘸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然后晾干。
3、显影:用药棉蘸碘酒溶液在信件纸上涂搽,用淀粉液写的字就显现出来。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小苏打的的特点:白色颗粒晶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闻着有酸味。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要求、过程及注意点:
①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汤匙醋,然后倒入一汤匙小苏打,
②在杯子口上盖上一块玻璃片,【立即盖上,不要让产生的气体散失】
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马上产生反应,平静的液体产生大量的气泡,等小苏打在液体中完全消失后,气体气泡也观察不到了。
④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温度要低;
⑤将玻璃片从玻璃杯口平移开,把点燃的火柴伸入玻璃杯当中,火柴马上就熄灭了;(或者:将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熄灭)。
【注意不要把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出来】 三、产生了什么气体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和醋酸钠),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P33 )
2、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和醋酸钠,这个变化就是 化学变化 。
3、二氧化碳气体能使让少的火焰熄灭。
二氧化碳也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4、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产生了光和热,变成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 和 水 。
第五课 铁生锈了
一、观察铁锈
1、铁锈和铁皮铁片有什么不同?
2、根据铁盒铁锈的比较,我们可以确定:铁与铁锈是不同的,铁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二、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设计实验: 【注意: 实验时一定要做对比实验,控制好单一的变量,其它不变量要做到相同 】 实验方案: 【例表 参照 P38 第七课 第一部分 “科学讨论会”】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有关。
因为我们发现铁钉
沾了水的生锈了,没有沾水的干燥铁钉不生锈。
实验材料: 三个盘子、3个新铁钉、菜油少许、水
实验方法 :⑴用同样大小的3个盘子,其中一个干燥,一个放上菜油,一个放上水;
⑵把一个铁钉放在空盘子里,一个浸没放在油盘子里,一个浸没一半在水里,三个铁钉均为平放; ⑶每天观察记录一次,定时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
原因分析 :
第六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的现象是: 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逐渐变成 红褐色。
(溶液中变为硫酸亚铁) 【 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Cu+FeSO4 】
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 P 37 )
2、整理我们学过的 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第七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一、科学讨论会
1、根据前面课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与水有关”
2、为什么说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答: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和放置在水中的铁钉,都在同时受到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所以说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二、铁生锈的快慢
1、铁生锈的速度对比实验研究记录
2、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答:根据铁生锈的原理,人们采用的防锈措施,都是把空气和水进行隔绝,达到防锈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干燥保存、隔绝空气、涂上油漆、表面打蜡、上油、贴上隔膜、镀光、搪瓷等。
(另外,在铁里添加镉、铬、镍、锰等,做成合金,由于这些金属极不易生锈,铁里掺入后,就增强了抗腐蚀能力)
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单元总结课】
1、物质的世界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不产生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本单元所学习的物质的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3
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是化学变化,有的是物理变化。
把木材加工成家具、泡茶叶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水里、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温度计……这些是物理变化;放鞭炮、礼花、燃烧蜡烛、烧煤、汽车行驶燃油、煅烧水泥……这些是化学变化。
4、制作饮料【课外制作】
“制作橙汁汽水”:用料、方法和制作过程
将一只橙子去皮、榨汁,加上一勺白糖,添加温开水一杯,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柠檬汽水”:
在一杯水中,加2勺糖,少许柠檬酸,再加入半勺小苏打,略加搅拌,这时的饮料会冒泡,就是汽水了。
第二单元资料库
一、铁为什么会生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分和氧气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2、光有水,不会使铁生锈。
只有氧气溶解在水中时,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氧化铁的东西,就是铁锈。
3、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 8 倍。
如果不将铁锈除去,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生锈得更快了。
4、涂了油漆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是因为油漆起到了隔绝空气和水的作用。
二、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
1、蜡烛燃烧不断减少,产生的新物质到哪里去了?
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是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飞散到了空气中,所以没有看到。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铁和铜进行了交换,铜附着在铁钉表面,而铁进入了溶液,变成了硫酸亚铁。
3、醋和小苏打反应后,除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一种叫做醋酸钠的物质。
4、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三、火药的发明
1、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由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末状物质的均匀混合物。
2、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从印度传入阿拉伯,又经西班牙传入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