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设计
第三章_心理学实验设计
O1:
O2:
Ob1
Xb2
O3:
O21 O22 …. O2k
O4:
O41 O42 …. O4k
R R R R R R
Xa1Xb1 Xa1Xb2 Xa2Xb1 Xa2Xb2 Xa3Xb1 Xa3Xb2
O1 O2 O3 O4 O5 O6
Xb1
O11 O31 O12 O32 O1: …. O3: …. O1k O3k
X
表示事后回溯设计中的自变量,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的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1、因素与水平
因素:自变量
可以是刺激变量,也可以是被试变量
水平:因素的特定值称为“水平”或称为“处理”
2、水平结合
或者一个处理结合
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与另一因素的某一水平的结合,成为一个水平结合,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可考察各个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主效应可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交互作用可考察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效应2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模式a基本模式b数据的统计分析独立样本的多因素方差分析4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a什么是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设计中还可以用一个组的被试去接受设计中每一种因素各个水平组合成的全部处理观测得到每个被试的全部反应分数就是一个区组至于哪个被试先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则须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决定b基本模式c数据的统计分析随机化区组多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d优点a所需的被试人数少是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中的一组b减少了个体差异5分区重复测量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实验设计中对被试的分配有时采用随机分配与重复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对一种或几种自变量用随机分配法而对其它自变量则用重复测量法这种综合分配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被称为分区重复测量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a基本模式a3b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年龄组第一测试年第二测试年第三测试年交叉聚合实验设计p146148交叉聚合设计包括横断设计纵向设计和时间延迟设计推断年龄是发展的一个原因二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designs1单组准实验设计2多组准实验设计单组准实验设计1时间系列设计a设计模式
如何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步骤和注意事项
如何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时,正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确定研究目的在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可以是验证一种理论、探究某一现象的原因、检验某一观点或假设等。
明确研究目的有助于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实验的变量。
二、收集背景资料在设计实验研究之前,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和资料收集。
这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同时,通过背景资料的收集,可以为实验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和假设的基础。
三、确定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在设计实验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假设和问题。
研究假设是对研究目的的具体化,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研究问题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具体提出的、需要进行实证验证的具体问题。
明确研究假设和问题可以为实验的设计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四、确定研究变量和测量方法在设计实验研究时,需要确定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控制或操作的变量,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变量。
同时,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来测量研究变量,如问卷调查、观察、实验室测试等。
测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和变量的性质来确定。
五、制定实验设计和程序在制定实验设计和程序时,需要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
这包括实验的时间安排、实验的环境设置、实验的参与者选择等。
实验设计和程序的制定应当符合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六、进行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处理。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求选择,如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和解释。
七、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在实验数据分析完成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这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与研究假设的比较和对研究问题的回答等。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引言:实验心理学是通过科学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它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本文将以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为主题,探讨实验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设计要点。
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起点,它明确了实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实验目的通常涉及对特定心理现象的探究、心理机制的解释或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等。
在确定实验目的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确保能够得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结论。
二、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目的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它是实验设计的重要基础。
实验假设应该具备明确性、可测性、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
在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实验假设通常包括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通过对比两个假设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实验效果的显著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实验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收集方式。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实验的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的规范等因素。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应该尽量遵循科学原则,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实验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它包括实验条件的确定、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流程的安排和实验人员的培训等环节。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保证实验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实验心理学实验结果的统计和解释过程,它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科学推断。
在数据分析中,需要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
数据分析的结果应该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果,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它通过明确实验目的、建立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数据,来探索和解释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和解释人类心理现象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1. 研究问题的明确在进行心理学实验前,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确立研究目的,例如探究特定行为、思维或情绪现象的成因,或验证特定理论的假设等。
明确的研究问题对实验设计至关重要,有助于指导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 变量的选择与操作在实验设计中,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可以是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等;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用于判断自变量对其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变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设计的类型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试设计、双盲设计、随机对照设计等。
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助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受试者的选择与招募实验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受试者的特征和数量。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受试者的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并合理选择和招募受试者样本,以保证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
二、实验分析1.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收集、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这包括将实验结果进行编码,并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整理,以便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验设计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实验分析的关键。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
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回答研究问题。
3.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在实验分析中,需要利用统计方法对研究的参数进行估计和假设检验。
参数估计可以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而假设检验则用于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支持或拒绝研究假设。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1.预实验设计:预实验设计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用于初步检验因果关系。
在预实验设计中,没有控制组,只进行一组实验,通过对相对较小的样本进行测量和操纵自变量,来评估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预实验设计通常仅用于提出假设,而不用于证明因果关系。
2.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在这种设计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组和对照组。
实验条件组接受特定的自变量操纵,而对照组不接受操纵。
研究者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测量结果,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产生影响。
3.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变异的实验设计方法。
在这种设计中,每个参与者都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多次测量,以评估因变量在不同操纵条件下的变化。
这种设计方法可增加实验的内部效度,并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
4.配对实验设计:配对实验设计用于解决个体差异和实验随机分组引起的偏倚问题。
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被配对成对,并且每对配对中的一个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另一个被分配到对照组。
通过在相同的偶数个体对中操纵自变量,配对实验设计能够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5.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在参与者中操纵多个自变量,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重复测量因变量,来评估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交叉设计具有高度内部效度,并且可以减少参与者间的差异。
总之,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地操纵和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可以得出关于心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结论。
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特定目的和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应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4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的步骤
1
2. 设计实验因素
2
选择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并决定其取
值范围。
3
4. 实施实验
4
按照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5
6. 数据分析
6
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并得出结 论。
1. 确定研究目的
明确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实验的目 的和假设。
3. 随机分组
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 能够控制组间个体的差异,提高内部效度。 • 分配效果能够通过统计方法进行检验。 缺点: • 样本容量要求较高。 • 某些特殊因素可能无法完全平衡。
匹配设计
优点:
• 能够减小组间个体的差异,提高内部效度。 • 可以更好地平衡特定因素。 缺点: • 匹配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 样本配对要求较高。
实验设计中的威胁因素和对策
实验设计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应用领域
实验设计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认 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的实验设计将更注重探索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 系,结合新兴技术如脑成像等,深化对心理过程的 理解。
5. 收集数据
记录实验结果和相关数据。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方法
1. 在组内设置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分别集中在一起,进行分组处理。
2. 在组间设置
随机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分配到不同的组别中。
3. 扩展设计
通过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量,增加统计效力。
随机分组设计和匹配设计的优缺点
随机分组设计
优点:
心理学研究方:4种真 实验设计
本节将介绍心理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包括定义、重要性、步骤、实验 组与对照组设置、随机分组与匹配设计的优缺点、威胁因素与对策、实验结 果统计分析以及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趋势。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内在机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一、设计心理学实验的步骤1.确定实验问题设计心理学实验前,需要确定实验问题。
实验问题应该是明确、具体并且有相关性的。
例如,我们想研究孤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实验问题:孤独是否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2.制定假设在确定实验问题后,接下来需要制定假设。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假设检验,实验设计也不例外。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预测性陈述。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孤独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3.选择实验参与者实验设计需要选取参与者。
参与者可以是来自社会各层面的人群,但是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特征和标准:要有代表性,要有可比性,要尽可能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
4.制定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心理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应该是根据实验假设和预测研究问题设计的,一般包括任务、量表、仪器、现象的记录等等。
5.随机分组心理学实验中,随机分组是很重要的一环。
随机分组可以控制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并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通过随机分组来消除参与者或环境的个体差异,增加实验效度等等。
6.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尽量保证实验的可控性。
实验者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清晰地说明实验目的和参与者的权利,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参与者进行保护。
同时,实验者需要仔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心理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1.测量手段的应用数据分析要依据测量的数据来进行,所以选择适当的测量手段非常必要。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统计等等。
2.研究方法的选择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实验组对照组对比法、事例对比法、交叉设计法。
每种方法都有特点,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3.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如抽样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检验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等。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机制。
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正确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设计方法1. 实验目的确定在进行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或者问题。
2. 变量选择实验中有两种主要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操作和改变的变量,而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便研究相关的心理现象。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在实验设计中,常常需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介入,而对照组则接受标准条件下的处理或介入。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判断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否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
4. 随机分组和对照为了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样可以保证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而非个体差异导致的。
5. 实验材料和任务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设计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任务。
实验材料和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并且能够准确地测量所要考察的心理现象。
6. 控制变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控制一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些变量称为控制变量,可以通过在实验设计中加入额外条件或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控制。
二、实验实施方法1. 实验前的说明和知情同意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向参与者提供必要的实验说明,并获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实验说明应包括实验的目的、程序、可能的风险和福利等信息,以确保参与者了解实验的性质并自愿参与。
2. 实验环境的准备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准备适当的实验环境,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篇一: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一、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
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 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
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
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han, s.,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of human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masuda, t.,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81(5), 922.nisbett, r.e.,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19),11163-11170.出版社. 324-328.——————————————————03.28 更新一下——————————————————三、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
高中心理学课堂的实验设计
高中心理学课堂的实验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关注人的思维、情感以及个体差异,还涉及到社会心理、发展心理等各个方面。
在高中心理学课堂,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个适合高中心理学课堂的实验设计。
实验一:短期记忆容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试学生的短期记忆容量,了解记忆的限制和记忆效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段数字串(例如:1 2 3 4 5 6 7 8 9 10)。
2. 按照阅读速度,将数字串展示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3. 让学生回忆他们刚刚看到的数字串,并写下来。
4. 根据学生回忆的准确率,计算他们的短期记忆容量。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记忆容量有所差异。
2. 分析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模式,如数字串的顺序错误、遗漏、替换等。
实验二:暗示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暗示实验,观察学生对于外界暗示的反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与学习能力有关的暗示词语,如“聪明”、“天才”、“愚蠢”等。
2. 将这些词语逐个展示给学生,要求他们在心里自我评价。
3. 让学生写下他们在每个词语出现后的自我评价。
4. 统计学生在不同暗示词语下的自我评价反应。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学生在面对外界暗示时的心理反应和自我评价。
2. 分析学生对于正面暗示和负面暗示的不同反应,了解暗示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实验三:社交压力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社交场景,观察学生在社交压力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实验步骤:1. 设计一个社交场景,如模拟面对陌生人的自我介绍情境。
2. 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参与到社交场景中。
3. 观察学生在社交场景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
4. 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获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反馈。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学生在社交压力下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表现,通过对不同实验组的心理学实验进行设计和观察,来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二、实验背景。
心理学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实验,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
本实验将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条件,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学数据。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一,情绪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激发,观察他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表现。
实验对象将被分为愉快、悲伤和中性情绪三组,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情绪表达和认知能力,来分析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2. 实验二,社会压力。
本实验将对实验对象进行社会压力的实验,通过模拟社会压力情境,观察实验对象在压力下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实验对象将分为高压力组和低压力组,通过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分析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 实验三,注意力分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注意力分配的实验,通过不同的任务和干扰条件,观察实验对象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和认知表现。
实验对象将分为单任务组和多任务组,通过观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任务完成情况和错误率,来分析不同注意力分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四、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应为成年人,无严重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材料的准备,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情绪激发材料、社会压力情境模拟材料和注意力分配任务材料。
3. 实验流程的设计,根据实验内容,设计详细的实验流程和步骤,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4. 实验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五、实验预期。
通过以上实验设计,我们预期可以获得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学数据,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方法及应用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方法及应用一、实验设计的方法心理学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合理的实验通常能帮助心理学研究者探索问题、验证假设以及推断成因。
以下是实验设计的一些重要方法:1. 假设的建立:实验设计的前提是有明确的假设,它可能来自文献回顾、个人经验、理论推断等领域。
在确立假设的时候需要注意验证性假设和非验证性假设的区别,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研究者的目标、方法和结果的解释。
2. 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实验设计需要精准有效地回答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研究者在实验前进行科学、细致地思考和规划,严格地界定问题领域、范畴以及问题在实验中的操作性。
3. 独立变量的控制和操作:在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需要精心设计独立变量,即要进行操作的变量。
控制这些变量能够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靠。
4. 选取适当的依赖变量:心理学实验设计也需要依赖变量,它通常是需要被测量的心理学现象。
选择合适的依赖变量对实验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5. 随机化控制:随机化控制是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样本的非均等性,控制干扰因素,减少不确定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重现性。
6.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高级实验设计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中的主观影响和偏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双盲实验要求研究者、试验者以及被试者均不得知实验条件和操作的细节,以避免期望和偏差的干扰。
7. 分组设计:分组设计是心理学实验设计中一种广泛应用的设计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将参与者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来探索心理学问题的答案。
二、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类思考、知觉和注意力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学科,实验设计也是该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主要关注人类思考的过程中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如何具体的执行操作和计算等等,并通常借助实验室研究中使用高级的心理学实验和实验仪器。
如何设计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
如何设计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通过严谨而科学的实验设计,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有关心理现象的客观数据,并进一步推断和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设计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变量的选择、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
一、明确实验目的在设计实验方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预期要达到的研究目标。
例如,研究者可能想要探讨人类记忆的工作原理,或者研究人们对于恐惧刺激的心理反应。
明确实验目的有助于确定实验所需的变量,并为实验设计提供指导。
二、选择合适的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操作和测量的因素,直接关系着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设计实验方法时,需要确定自变量(影响其他变量的因素)和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
必要时,也可以引入干扰变量(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因素)进行控制。
选取合适的实验变量是设计有效实验的基础。
三、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将实验中的因素组织和排列的方式。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和随机对照设计等。
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取决于研究问题和实验要求。
例如,如果研究者想要比较不同学习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以使用前后设计,即将同一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进行成绩测量。
四、确保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实验操作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设计进行的具体操作步骤。
为了确保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研究者需要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
此外,还需要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实验设备和使用的材料,以便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并验证结果。
五、考虑实验的伦理问题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方法时,研究者需要遵守相关的伦理规范,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尊重、公正和保护被试的权益。
例如,研究者需要确保被试的知情同意,并保障他们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在实验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可能引起身体或心理不适的刺激,研究者需要提前评估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障被试的安全。
课后习题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课后习题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实验设计与分析在心理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心理现象,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的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操作、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等方面,论述课后习题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1. 实验设计的步骤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步骤通常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制定假设、选择实验参与者、设计实验任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结果解释等。
在课后习题心理学实验中,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比如探究习题练习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影响。
然后制定假设,例如习题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接着根据实验参与者的特点,如年龄、教育水平等,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并确定实验任务的内容与形式。
2. 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研究对象和实验目的来确定。
在课后习题心理学实验中,可以选择常见的学科习题,如数学、英语、物理等题目,亦可根据特定的研究问题设计新的习题。
此外,实验材料还应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以便观察和记录实验参与者的表现和变化。
3. 实验变量的操作实验变量是心理学实验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在实验中研究和操作的因素。
在课后习题心理学实验中,可以选择操纵习题练习的数量、难度、练习时间等因素作为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的操作应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确保每位实验参与者在实验前具备相似的基线水平,并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数据收集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记录。
在课后习题心理学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学生的答题准确率、答题速度和记忆结果等指标来收集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比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以便得出客观的实验结果。
同时,还可以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果的显著性检验和差异性比较。
5. 结果的解释与讨论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针对课后习题心理学实验的数据结果,可以对习题练习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影响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结论。
心理学著名的实验设计
心理学著名的实验设计
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Philip Zimbardo)设计的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监狱环境对人的影响。
实验
通过招募志愿者将其分为囚犯和监狱警卫,并在一个模拟监狱中进行。
结果显示,短时间内监狱环境会导致囚犯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而警
卫则会变得残忍和冷酷。
2. 梦幻实验:由苏格拉底提出,试图回答“什么是真实的”这
个哲学问题。
他让学生们想象自己睡着后梦到自己在做某种活动,甚
至无法分辨梦境与现实,从中得出我们的感知把世界分成了客观和主
观两个层面。
这个实验包含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
3. 阴暗实验:由亨利塔·克拉克(Henrietta Leavitt)在20
世纪初期设计,通过观测星系中变星的亮度,以此来测定不同远离地
球的恒星距离。
她发现星体的亮度与其距离呈现规律性关系。
4. 束缚实验:由斯坦利·米洛格拉德设计,旨在探究人类对自
由的需求。
实验中,参与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穿着特殊的衣服,限
制了其行动能力。
结果显示,束缚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有负面影响,
使其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5. 加仑特实验:由艾伦·加仑特(Alan Garnham)设计,用于
研究语言理解过程。
参与者需要判断呈现在屏幕上的单词是不是英语
中的实词(有意义的词汇),结果显示,人们会基于语境、规则和先
入为主的想法来理解所见的单词。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心理学实验设计
选择的问题是: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实验设计一:单因素被试内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10名,每个被试依次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内被试分配图3.实验材料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
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
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二: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45名。
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报告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报告一、设计1.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首先确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例如,如果研究主题是工作压力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问题可能是“工作压力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2.文献回顾:进行文献回顾,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3.设计实验: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回顾的结果,设计符合科学原理和伦理要求的实验。
包括实验因素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被试选择与分组、实验过程和材料设计等。
4.确定实验变量:确定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观察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人员操作和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人员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5.写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所用材料和被试的选择等内容。
确保实验过程可复制。
6.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实验设定,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数据的收集。
收集完成后,进行数据的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
7.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对研究问题的初步结论。
8.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的结果和讨论部分。
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原因,并对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二、实验报告1.标题和摘要:简短明确地概括实验内容和结论。
2.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3.方法: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和材料。
包括实验因素和变量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被试选择和分组,实验过程的步骤和材料的使用等。
4.结果: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并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展示和描述。
5.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包括结果的合理性、可能的原因和存在的局限性。
还可以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改进的建议。
比较实验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与差异。
6.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对研究问题是否得到回答进行概括。
8.附录:包括实验所用的调查问卷、实验材料和其他支持材料。
实验报告需要遵循学术写作的规范,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且能够被其他研究者复制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体大小对不同自恋水平大学生词汇分类任务的影响摘要本研究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自恋者的特征进行研究,采用自我相关词汇、他人相关词汇、积极词汇、消极词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操纵材料词汇的书写大小来研究不同自恋水平者在词类归类任务的区别,目的是考察字体大小、词性及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不同自恋水平本科生分类速度的影响。
关键词自恋字体大小词汇内隐态度问题提出自恋的定义取自古希腊神话中Narcissus的凄美故事。
神话中Narcissus 是一位美貌少年,因为对山林女神Echo的爱无动于衷致使Echo心碎而死,遭到报复之神Nemesis的惩罚。
Narcissus爱上泉水中自己的倒影,最终为了拥抱水中的倒影投水身亡,化为一株水仙。
Narcissism—词最早于1898年被Havelock Ellis用来描述病理性自恋。
至1914年,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首次系统论述了自恋的相关问题。
美国精神病协会于1980年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DSM-III)将自恋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对自恋型精神障碍作出明文规定。
2000年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TR)再次明确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认为自恋包括以下特征:①一种自我夸大的、需要赞美与共情的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
②妄自尊大的夸大观念,如夸大才能。
③对无限的成功、权力、智慧、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的先占观念。
④具有他或她的特殊的信念,只能被其他特殊或者地位高的人理解,并只能与他们交往面对权力的态度倾向与满足期待。
⑤要求过度的赞美。
⑥利用他人达到目的。
⑦缺乏共情。
⑧经常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在嫉妒。
⑨傲慢的举止。
从心理动力学观点来看,自恋强调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对自我他人的看法和对二者之间相对重要的无意识知觉。
自恋者在潜意识中如果意识到自己较之他人更为重要,并且这种相对重要性是维持自恋者积极、夸大的自我概念的动力,那么反应在内隐态度层面上,自恋者对自己的内隐态度也应当高于对他人的内隐态度。
1999年Lakoff 与Johnson就提出“大体型显得更加重要,小体型显得不重要”,认为形状大小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并且这是一种普遍适用众所周知的知识,这说明大小的觉知会对内隐加工产生影响,大的物体被知觉为更具有优越性。
Mazure(2005)认为体型的大小会为个体营造一种处于优势或劣势的氛围,相对于小体型个体更偏爱采用大体型来为自己创造一种优越性。
Tracy和Robins (2004)的研究也证实骄傲、自我加强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操作体型的大小来实现。
Meier ,Robins与 Caven(2008)证实,当喜爱的刺激用大体型呈现时,个体能很快对其进行分类,而当不喜欢的刺激用小体型呈现时,个体对其分类速度也快,这些结果都证明了一个“大即好”的普遍真理。
研究表明,词汇相同时,个体对大字体词汇的视觉搜索反应时要显著少于小字体词汇(宫殿坤,郝春东,王殿春,2009)。
这些研究说明大小这种物理属性与物体的优劣息息相关,同时对大小的控制可以通过给被试营造一种优势和劣势的情景进而影响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本研究希望能通过控制大小这种物理属性,对自恋者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初探,探索自恋者是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如何维持自己积极的形象。
同时还对自恋者的内隐态度进行研究,期望探索出自恋者的认知加工方式对其内隐态度的影响。
研究目的研究字体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词汇分类任务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选用釆用两种字体书写的自我、他人相关词汇为实验材料,目的是为了验证以不同字号书写的自我相关词与他人相关词汇对不同自恋水平的被试词汇分类速度的影响。
实验2选用积极、消极形容词为实验材料,通过考察不同自恋水平的本科生在词语分类任务中的反应,探讨词语的大小、词性及其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本科生词汇分类速度的影响。
研究假设假设一词类属性和书写大小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分类速度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所有被试对大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正常书写词汇的反应速度快,对自我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他人词汇的反应速度快,词汇的属性与字体的交互作用显著。
假设二字体大小和词性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分类速度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高自恋水平被试对积极词汇的反应速度显著高于对消极词汇的反应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低自恋水平被试;高自恋水平被试对大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显著高于对小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低自恋水平被试;字体与词性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研究方法被试选取在本次研究前,选取来自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共300人参加问卷测量。
对这些被试施测自恋人格问卷NPI(Raskin&Terryl988),据此考査高中生自恋水平的总体特征。
根据测量结果将量表成绩按顺序排列,分别选取两端27%的被试进行实验。
研究工具和材料自恋人格问卷NPI(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Raskin & Terry 1988)该量表是测量显性自恋的有效量表。
量表由40个二选一迫选项目组成,问卷采用“1”、“0”计分,总量表得分范围从0到40,分数越高表示自恋水平越高。
在本次研究中a系数为0.69,分半信度为0.67。
实验1中采用在人格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词汇,包括:自我词:我、俺、我的、自己、本人、自己的、俺的他人词:他、他人、外人、他人的、别人的、他的、别人实验2中材料的选取主要参照了内隐态度研究中常用的词汇。
在实验前,首先选取大量词语,然后经筛选与补充,按照①意义清晰不会产生歧义;②不带有显而易见感情色彩;③与优越感、权欲等自恋特征相关三个标准,最终得到以下词汇:消极词:低级、肮脏、廉价、卑鄙、狡猾、妒忌、冷漠、服从、抑郁、残暴积极词:高贵、统帅、领袖、霸业、诚实、热情、魅力、智慧、优秀、风趣实验1中共制作出四组材料“大自我词汇”“大他人词汇”“小自我词汇”“小他人词汇”;实验2中共有四组词汇“大消极词”“大积极词”“小消极词”“小积极词”。
实验1每组7张共28张图片,实验2每组十张共40张图片。
大字体词汇采用28号宋体书写,为了保证小字体的可辨认度,小字体词汇采用20号宋体书写。
每张图片上的正中央只呈现一个词汇。
所有材料均采用E-prime程序呈现,每次呈现一张图片,被试做出反应后由程序自动记录反应时间。
研究设计为了研究字体、词类属性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反应速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2(自恋水平:高、低)×2(字体大小:大、小)×2(词类属性:自我、他人)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恋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字体与词类属性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归类速度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实验2采用2(自恋水平:高、低)×2(字体大小:大、小)×2(词性:积极、消极)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自恋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字体与词性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归类速度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研究过程分类任务实验前先对被试施测自恋人格问卷,之后根据问卷结果筛选出高低自恋水平两组被试。
一周后进行词汇分类任务实验,实验采用计算机呈现的方式进行。
整个实验分为练习和正式实验,被试先完成练习实验,熟悉实验操作方法后自行控制进行之后的正式练习。
在实验开始前,由主试向学生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待学生没有疑问后开始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时,计算机屏幕上会呈现指导语:您好,欢迎参加此次实验,此次实验包括实验1和实验2两部分。
每个实验中包括若干组不同任务。
您需要根据每组任务中具体的指导语进行实验。
阅读完该指导语后,请按“空格”键继续。
被试按键反应后进入实验1,实验中首先在屏幕中呈现指导语: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屏幕中会呈现一个注视点“+”,注视点消失后屏幕中会呈现词语,你的任务就是对词语进行归类。
如果呈现的词语与“自我”相关,请按“F”键反应。
如果呈现的词语与“他人”相关,请按“J”键反应。
请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反应,当你准备好时,请按“空格”键进入练习实验。
练习实验中,首先会呈现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700ms随机不等。
注视点消失后呈现实验材料,被试做出反应后刺激消失,紧接着呈现反馈“√”或“×”,反馈时间呈现500ms。
如果被试没有对材料做出按键反应,则不能继续进行。
所有材料均随机呈现,全部呈现完毕之后,告知被试:练习实验结束,接下来进行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中没有反馈。
请稍作休息,休息结束后,按“空格”自行进入正式实验。
在整个实验中,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后,由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正式实验中,实验1结束之后,被试可以根据指导语自行进入实验2,除材料和部分指导语不同外,实验2与实验1的整个程序相同,根据指导语的提示,被试可以自行完成实验。
数据处理使用SPSS17.0、 WPS版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之前要参照被试的反应正确率,删除反应正确率低于90%的被试数据;同时将低于300ms的数据用300ms代替,将大于3000ms的数据以3000ms代替。
预期结果词类属性和书写大小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分类速度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所有被试对大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正常书写词汇的反应速度快,对自我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他人词汇的反应速度快,词汇的属性与字体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于高自恋被试组这种交互作用尤其显著。
字体大小和词性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分类速度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高自恋水平被试对积极词汇的反应速度显著高于对消极词汇的反应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低自恋水平被试,高自恋水平被试对大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显著高于对小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低自恋水平被试;字体与词性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岑延远,郑雪.(2004).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7(5),1184-1186.宫殿坤,郝春东,王殿春.(2009).字体特征与搜索方式对视觉搜索反应时的影响.心理科学,32(5),1142-1145.江雅.(2007).隐性与显性自恋者在同伴拒绝下的攻击行为差异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李凌.(2004).自我知觉积极偏向的理论解释和意义分析.心理科学,27(4), 1013-1015.吴芸杉,张进辅.(2010).自恋研究概述.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7(2),85-89.赵静,张海钟.(2007).自恋研究进展.精神医学杂志,20(1), 52-57.郑涌,黄藜.(2005).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心理科学,28(5), 1259-1262.令狐萌,施春华.(2011).大学生自恋特质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4),454-456.Baumeister,R. F.,& V ohs, K.D. (2007).Narcissism as addiction to esteem. Psychological Inquiry,12,06-209.Campbell,W. K.(2005).When you love a man who loves himself: How to deal with a one-way relationship.Chicago: Sourcebooks Casablanca.Fetterman,A.K,& Robinson,M. D. (2010). Contingent self-importance among pathological narcissists: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task.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4,691-697.Jonason,P.K.,Li,N. P.,& Buss,D. M. (2010).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ark Triad:Implications for mate poaching and mate retention tactic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8,373-378.Locke,K.D. (2009). Aggression, narcissism,self-esteem,and the attribution of desirable and humanizing traits to self versus ot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3,99-102.Martinez,M. A.,Zeichner,A.,Reidy,D. E.,& Miller,J. D. (2008).Narcissism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 Effects of positive,negative,and delayed feedback.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4,140-149.Miller,& Campbell.(2008).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 conceptualization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76,449-476.Okada,R.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ulnerable narcissism and aggression in Japa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9,113-118.Vazire,S.,&Funder,D. C. (2006). Impulsivity and the self-defeating behavior of narcissist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0,15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