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重点
毛概总复习之第四章重点及出题方向2
一、名词解释和平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过渡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在无产阶级国家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过渡的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1、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什么样的新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思路是什么?答: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在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广泛的个体农民所有制。
党中央对农村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极为关注,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农业合作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而且在我国农村也极有实现合作化的可能性:一是广大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党有能力领导农民进入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页3、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P104最后一段4、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P105倒数第五行5、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而不是暴力没收?答:1.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2.中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有着长期的统一战线的关系。
3.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4.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P101第一段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P101第二段三、材料题案例一“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的集体,其中有一面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鲜红旗帜——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的“穷棒子”社。
它以勤俭创业的非凡业绩,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表彰,被赞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单选题: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多选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三大改造指的是 "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10.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加工订货委托加工11.1951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判断题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关于“两步走”的设想,最早是在1963年9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来的。当时设想,第 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 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 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1800余人参加的 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毛做《正处》报告
1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原因
一、社会变革,矛盾转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阶 级斗争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 矛盾却日显突出和复杂多样(表现为“十大关 系”中的绝大部分)。 二、化解矛盾,建设社会主义 。只有正确处理 好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才能调动国内外一切 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苏东前车之鉴。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
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 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1964年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 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 普及教育、满足各类学生升学 的需要,单靠一种教育制度是 不行的,国家负担不了,家长 负担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在 全日制学校以外,创办一些半 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实 行两种教育制度,势必有两种 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的8 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
解决方法
社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属非对抗性 无须阶级斗争来 解决,而是依靠 社义自身力量, 通过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 互不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来解决
毛概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型社会形态【过渡期1949——1956】。
过渡时期的特征☪三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三种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过程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理由:从1949年到1952年三年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个转变 稳步的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为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物质基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重要依据: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的要求。
☪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
☪有利的国际环境: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朝鲜战争停战也是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积极表现在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毛概第四章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围绕把 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 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 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 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以团结 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在1954年6月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 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 造。”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发展重工业 才能改变。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建国初期,“因为 我们没有经验,在 经济建设方面,我 们只得照抄苏联。”
经验教训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是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团探索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开端
确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 针
十大关系: 农轻重比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 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工业化道路问 题)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 者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 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问题)
毛概 第四章
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毛概第4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手 工
业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 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 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
工商界人士和广 大群众一同欢呼 社会主义改造的 伟大胜利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 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 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 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 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 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 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 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 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 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1956年1月10日, 毛泽东在上海视察 申新九厂,左二为 荣毅仁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 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四马分肥”,即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 分配。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毛概第四章总结
毛概第四章总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国大学本科教材之一,第四章《实践论》是其中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探讨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深刻理解到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正确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毛泽东在这一章对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这句话使我深受启发。
我们的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而实践的目的是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不仅是普通人们的活动方式,也是科学家、哲学家等知识分子的认识方式。
正是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和思考,人们才能够逐步提高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毛泽东提出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服务于实践”的原理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而认识则是指导实践的阶段和手段。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中不断验证,才能改善我们的认识水平。
这种辩证关系使得我们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实践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另外,毛泽东还通过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深入阐述了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的作用。
他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够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判断。
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人通过实践来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毛泽东强调,实现主观能动性需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实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
毛泽东在本章中分别从这些方面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他指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实践的目的”,这告诉我们实践的核心是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他还强调了实践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斗争中求生存,为斗争而求发展”。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更加科学。
毛概第四章知识点思维导图
毛概第四章知识点思维导图家庭农业经济家庭农业经济是指农村家庭通过种植、养殖等活动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获取收入的经济活动。
在毛泽东思想中,家庭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一环。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家庭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1. 发展家庭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保障粮食安全:家庭农业经济是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发展家庭农业经济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的安全。
•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家庭农业经济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家庭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2. 家庭承包责任制•定义: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指国家通过土地承包给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制度安排。
•特点:农民在承包土地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并享受相应的经济收益。
•目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目的是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战线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将农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方面,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民的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集体化,实现食品、农业产品集体经营。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
4. 农村人民公社•定义:农村人民公社是毛泽东时代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组织形式,通过将农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集中起来,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经济制度。
•组织结构:农村人民公社由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组成,生产大队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基本单位。
•特点:农村人民公社的特点是集体化经营、社员劳动参与程度高、生产要求严格,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5. 农村人民公社的优点与问题•优点:农村人民公社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势,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加强了农民的组织和纪律性,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毛概第四章重点内容
毛概第四章重点内容一、工农业生产对广大农民的影响在毛泽东同志的农村革命经验中,工农联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第四章中详细阐述了工农联盟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广大农民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业和农业之间是密切相互依赖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而农业需要依靠工业的支持来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因此,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工业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工业化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毛泽东同志也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他提到了城乡差别的问题,即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生活水平差异。
毛泽东同志强调要解决工农差别问题,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组织的重要性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同志还着重介绍了土地改革和农民组织的重要性。
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步。
通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这种改革不仅使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还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统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同志还强调了农民组织的重要性。
农民组织是农民争取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
农会和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和生产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农民组织还可以促进农民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然而,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了农民组织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一些农会和合作社存在官僚主义的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集体经济与农村发展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同志还着重强调了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农村发展的问题。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之第四章考点精细总结材料分析
1.材料分析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53年2 月16日毛泽东说,中国有三个敌人已经被打倒了,还有民族资产阶级、个体农业、手工业和文盲三个问题,当然对待这些人不能用对待前三个敌人的办法。
个体农业,要用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去代替,手工业要用现代工业去代替。
手工业目前还要依靠,还要提倡,没有它不行。
对民族资产阶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
请回答:(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提出的依据与意义。
(2)如何认识我国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作用?答案:(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才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而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有赖于国家的工业化,即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②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这就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③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具有走互相合作道路的要求。
互相合作形式是避免产生两极分化、增加生产、抗御自然灾害,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完整word版)毛概第四章一节讲义
复习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不过当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模式的,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完善,它存在很多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所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
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
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
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
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此可见当时我们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
毛概第四章
讨论结论2
(1)目标: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即由“私”变 “公”; (2)途径:国家资本主义; (3)方式:和平赎买,即让资本家在一定年 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4)弊端:改造过快、改造过急,对私有制 认识的局限性 。
Back
国家资本主义的实现形式:
Back
经验3.
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坚持和平的方 法和自愿的原则 ;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资本主工商业的改造 ,以和平赎买的方 法进行,同时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 和改造的方针。
Back
教训1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在改造过程中,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表现了明显 的优越性。”“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
Back
经验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农业:突破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设想,创造出 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产力 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手工业: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 且为手工业逐步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 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和平赎买, 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剧烈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两个层面
2、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
Forward
问题思考与学生讨论(一)
1、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1)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决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Back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最 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毛泽 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 己的政治主张。我们将来的纲领,是要将中 国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 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 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 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 Back
毛概第四章主要内容总结
毛概第四章主要内容总结引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毛概》)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部组织专门编写的政治课教材。
本文总结了《毛概》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成为统治者,并且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通过国家统一控制和管理。
公有制的建立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了经济命脉。
2.劳动人民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以集体的形式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管理。
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并享受劳动成果的权益。
3.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民主专政是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它民主制度的建立,人民可以通过选举和选举权的行使,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
4.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目的是根据劳动者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促进激励和主动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将之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性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一个过程。
其中包含了许多矛盾和斗争,需要经过矛盾的对抗和斗争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3.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解决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 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 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 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 义劳动者
• 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 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 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 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 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5 年,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乐松生,询问 了他生活、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为医药事业多做贡献。同 年,他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任北京市 副市长。 1956 年 1 月 13 日,北京国药业全行业公私 合营,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 东报喜。 点评:从案例中可看出,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中经历了 疑惧、兴奋、较量和服从的过程。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 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 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 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经过公私合营后 , 企业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中国共产党采 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得到了民族资本家的拥护。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道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概-第四章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步骤:
1949年10月—1953年底 1954年1月—1955年上 1955年下—1956年底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1.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步骤:
1949年10月—1953年底,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 1916年,出生于江苏 无锡荣氏家族 • 1949年,决定留在大 陆 • 1956年,将自己的商 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企业
• 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 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 取一部分利润。)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上述5种经济成分 。 哪个阶级看到会由忐忑不安到舒心欢迎?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 盾。
新中国这时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了 吗?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3.认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必然性的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 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 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 借鉴作用。——国际环境
大学毛概第 4 章
4)缺点与偏差:
一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改造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单一; 二是对个体农业的改造,从初级社到高级社过 快,基础不巩固; 三是在城市,个体经济保留过少,也存在一些 不合理因素; 四是生产关系方面追求单纯的、单一的公有制, 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五是误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从而 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
2)改造的方针和政策:
利用: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民生有利的资本 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定发展; 限制: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 极作用; 改造:把资本家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 有制,利用、限制都是为了改造,改造是政策的核心。
3 )赎买政策: 给资本家以一定数量的股息、红利,实行 “四马分肥”,即:按国家得税、企业公积金、职 工福利奖金、资方股息和红利等四方面进行分配。 国 家 税 收:34.5% 职 工 福 利:15% 企业公积金: 30% 资本家红利: 20.5% “赎买”政策是和平改造方式,国家资本主 义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目的是壮大全民经济的实 力。
2、经济条件:
第二,经济结构:
一是官僚垄断资本占旧中国经济的80%;
二是私人资本主义占旧中国经济的20%;
三是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
2、经济条件: 第三,经济成分: 一是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二是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三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营; 四是国家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践与意义
(中国的特色)
第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 会过渡: 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没 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 1949年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因此,我国不可能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毛概第四章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 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 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 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 督,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 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 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 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 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 主义性质。
五种经济成分
个 体 经 济 私 人 资 本 主 义 合 作 社 经 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国 营 经 济
1918年由北大的法科教授胡钧及其学生们 共同组织创办的“北大消费公社”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合作社。1922年9月毛泽东、李 立三、易礼容在安源创办的“路矿工人消费 合作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合作 社。
招股简章规定:每股股金银元5角;工薪在9 元以下者劝认1股,9元以上者劝认2股,多 认不限;股金年底分红,股息6厘4;分红比 例为:股息占40%,合作社基金占30%,工 人俱乐部基金占20%,合作社工作人员酬劳 金占10%。到1923年,共集资1万多元。
2/3的安源居民参加了工人消费合作社,营业 单位由1个社发展为2个分社,资金增加到 28000元,营业额每月达到80000元,生意越 做越大。
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 业
赎买、全行业 公私合营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基 本 确 立
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初级形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
赎买≠购买
国家所得税 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费 15% 资方红利 2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十大关系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
答: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主要内容: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建设起来的。
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答: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行政党建设。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章
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答:三步走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范畴,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动态的。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赋予不同的时代特点,现代化的第三个发展台阶代表的是一定时期世界现代化的先进形态。
因此,实现发达现代化,应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其标准也是相对的和动态的。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现代化的内涵远比工业化宽泛。
现代化的内涵具有的特征,虽然什么是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现代化,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所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涵义是:其一,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即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其二,这个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还是初步的,基本的,或中等发达的。
从工业化开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