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亲和动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导语: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主要的社会动机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1)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3)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
2、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1)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
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抱负水平(2)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3)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3、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
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后者则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亲和动机
实验结果
结果,实验组被试32人中有20人选择结伴,占62.5 %;控制组30人中只有10人选择结伴,占33.3%。 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清境下,合群或亲近他人 的倾向越强烈。 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出生顺序与人的亲和动 机的强度也有关。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 机较强,在恐惧情境中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 及以后者其亲和动机不如老大强列。顿伯(Dember, 1964)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老大在婴儿期受到父母较 多的关怀和照顾。
“恐惧”和“忧虑”对亲和的影响
害怕现实的对象或伤害行为的来源即恐惧
因害怕出现负面效果而产生的担心的心理现 象即忧虑
高度恐惧组:电击厉害 vs 低度恐惧组:电击微弱 高度忧虑组 :吮橡皮奶头 vs 低度忧虑组:吹哨子
研究成果:(1)恐惧导致增长的合群倾向 (2)忧虑导致减少的合群倾向
结论: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 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 的亲和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的状况下,与他 人在一起,不仅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 焦虑。
5.亲和动机的影响
利 近朱者赤
结群的乐趣
归属感
弊 近墨者黑 社会懈怠 跟风盲从 屈从 团体集一思想
6.亲和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比如交往与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 获得信息:在孤单的环境中,个体获得的信息来源很少,会产生不适应 和不安全的感觉。亲和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和发展有意义的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本能理论
第一种认为是亲和动机是人的本能,是人本身所固 有的。
☆
条件作用理论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成人依恋是个体在成年后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延续和表现,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感稳定等密切相关。
牺牲动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愿意为对方做出妥协和牺牲的心理倾向。
而亲密关系满意度则是个体在恋爱或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其依恋模式、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
问卷包括成人依恋量表、牺牲动机量表和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以测量大学生的依恋模式、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
同时,结合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1.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现状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多样,其中安全型依恋占比较大;牺牲动机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表现出愿意为亲密关系做出妥协和牺牲的倾向;亲密关系满意度整体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不满意的情况。
2.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与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学生更愿意为亲密关系做出牺牲,且其亲密关系满意度也较高;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在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上表现较差。
大学生恋爱动机(二)
大学生恋爱动机(二)引言概述:大学生恋爱动机是一个在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
恋爱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了解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对于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和促进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并对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因素进行解析。
一、寻求情感支持1. 寻求安全感:大学生在异乡求学,面对诸多未知和挑战。
恋爱关系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情感支持,满足安全和归属感的需求。
2. 探求亲密关系:大学生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并通过与恋人的亲密交往实现情感满足。
二、社会认同感1. 同侪认同:大学生恋爱动机中存在着寻求同伴认同的需求,与众多同龄人的恋爱行为共鸣,寻找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2. 角色塑造:大学生通过参与恋爱关系来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担任爱人、伴侣的角色,实现成年身份的认同。
三、情感满足和快乐1. 享受浪漫:大学生对浪漫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使他们渴望恋爱,享受甜蜜的恋爱时刻,实现情感上的满足和快乐。
2. 高兴和幸福感:恋爱使大学生体验到高兴和幸福感,满足了他们对正面情绪和情感满足的需要。
四、发展自我意识和成长1. 探索个人需求和品味:大学生恋爱动机中包含了对自我认知和了解的需求,通过与恋人的交往,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品味。
2. 发展人际技巧:恋爱关系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人际交往和解决冲突的平台,帮助他们发展人际技巧和情感智慧。
五、满足生理和生殖需求1. 探索性与满足性欲:大学生进入青春期,性与性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恋爱关系为他们提供了满足性需求的途径。
2. 繁衍后代的意愿:某些大学生恋爱的动机背后包含了对婚姻和家庭的向往,以满足传宗接代的需求。
总结:大学生恋爱动机在多个层面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包括情感支持、社会认同感、情感满足和快乐、自我意识和成长、以及满足生理和生殖需求。
了解这些动机有助于理解和支持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提升。
《社会心理学》亲和动机必须学的知识要点记录
一、亲和概念1、正确解读亲和概念2、马老师解答人为什么需要归属感(合群)3、从自然界猎豹和狮子的生存规律解读人有归属需求的潜意识因素4、一个人为什么要有亲和动机5、每一种生物都具备的两大本能二、归属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1、实验数据:在校大学生,每天花在和人相处、发短信的时间有多长?2、揭露“我不需要关系”的心理真相3、一个人获得归属感的障碍是什么?排斥4、排斥包括什么?拒绝、忽略、否定、轻视、攻击5、揭露心理疾病的本质-“一个人为什么会孤僻?一个人为什么患有自闭症?”6、一个重要的心理警示:学校里面教育者对于新生入校就要进行心理筛查7、深度解析:四十九中那个孩子跳楼带给教育者的警醒有哪些8、教师指导:当发现班里有一个孩子不爱说话,具体怎么处理合适9、心理咨询师应规避:去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1)这样的区分本身没有意义,是在弱化问题;(2)也是在间接加重来访者的心理疾病10、具体讲解心理疾病形成的两大原因11、健康标准之一:一个乐群的人才是正常的人12、为什么有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很孤僻,没有亲和的欲求13、实验依据:心理学家威廉斯设置实验只是告知被试他们两句话“你注定是一生孤独”或“遇到的人都不会愿意接纳你进入自己团体”,被试出现一些明显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14、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被一个永远不可能见面的人拒绝,也会引起一个人强烈不良反应15、小结:“无论谁拒绝谁,你排斥别人,别人也在排斥你。
”16、排斥会增加对躯体创伤做出反应的脑区活动,让身体像损伤一样疼痛,当你被拒绝的时候,你会真的感觉到痛苦,这种痛是实实在在身体上的痛17、社会排斥是一种身体的疼痛,而爱是一种天然的止痛剂18、心理学实验:回忆遭遇社会排斥的经历,会让你对温度的感知也降低5度三、亲和起源1、口欲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依恋,在这个时期依恋得到充分满足,你就越独立2、婴儿对父亲和对母亲的依恋的态度有区别3、解答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为什么是先天的4、无理由把母亲和婴儿分开,两个都会变得恐慌5、加强记忆四种依恋关系四、亲和的作用1、满足生存、互动、繁衍、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2、满足获得信息的需要(1)对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心理学解读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避免被攻击五、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景因素(1)一个人被长久关禁闭的人患上精神疾病的心理解析2、情绪因素(1)恐惧增加亲和行为,焦虑降低亲和行为。
心理学研究中的人际吸引与亲和力
心理学研究中的人际吸引与亲和力人际吸引与亲和力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关注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和融洽程度,涉及到人类交往的方方面面。
人际吸引和亲和力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容易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形成互助合作的群体,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与原因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对他人产生积极或强烈情感的倾向。
人们之所以产生吸引,通常是因为对方具有某些特点或特质,使得他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吸引的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性:相似的个体更容易互相吸引。
这是因为相似性可以带来共鸣和理解,使得双方更容易建立起深层次的联系。
比如,人们倾向于和拥有相似兴趣爱好的人交往,因为他们可以在共同的话题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2. 互补性:互补性指的是个体之间在某些方面上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使得彼此更加完整。
例如,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可能会被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所吸引,因为他们可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平衡的关系。
3. 吸引力:吸引力往往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人们往往会被外貌、声音、气质等方面所吸引。
吸引力的程度可以影响个体之间的亲近程度和交往机会。
二、人际吸引的表现形式人际吸引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际吸引的表现形式:1. 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指个体之间建立的亲密和深层次的联系。
亲密关系通常包括亲密的感情、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并伴随着相互支持和信任。
这种关系可以是恋爱关系、友谊关系或家庭关系等。
2. 吸引力:吸引力包括外貌吸引力和个性魅力。
外貌吸引力是指个体在外貌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比如面容、身材等。
个性魅力则是指个体在个性特点上所展现出的吸引力,比如幽默、自信等。
3. 亲和力:亲和力指的是个体在社交中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和融洽程度。
亲和力高的个体通常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使得交往过程更加顺畅和愉快。
三、人际吸引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人际吸引和个体的幸福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社会心理学实践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
社会心理学实践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关注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通过实践社会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类社会的运作。
本文将通过介绍社会心理学实践的一些重要领域,来认识人们的行为动机。
一、人格与自我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社会心理学实践通过研究人格心理学,探索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
通过实践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对不同情境的反应,以及他们追求自我认同和自尊的动机。
了解人们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动机,对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心理学实践还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互动背后的心理动机。
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通过实践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而采取的行为策略。
社会心理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模拟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动机和行为。
三、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除了个体层面的心理动机外,社会心理学实践还研究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
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心理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通过实践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探讨人们参与群体行为的动机,以及群体中个体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对于社会管理和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四、社会认知和决策社会心理学实践还涉及社会认知和决策的研究。
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个人信念、社会传媒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通过实践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动机,以及他们是如何获取、解读和利用信息的。
这对于提高个人的决策效果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
通过研究人格与自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以及社会认知和决策,我们可以揭示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引言: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的形成、维持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人际吸引的形成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之间相互产生的吸引力和亲近感。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吸引的形成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选择与之相似的他人建立联系。
这是因为与相似的他人相处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从而增强吸引力。
其次,互补也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互补性指的是个体之间在某些特征上的互补,例如性格、兴趣等。
通过互补性,个体可以相互补充和完善,从而增加吸引力。
最后,人际吸引还与外貌、行为和社会认同等因素有关。
外貌吸引力可以引发初次接触的兴趣,而行为和社会认同则是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二、亲密关系的维持亲密关系是人际吸引的结果,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维持和经营。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对亲密关系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亲密关系需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
互信是指个体对于对方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只有建立了互信,个体才会愿意在关系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其次,沟通是亲密关系维持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共享,减少误解和冲突。
此外,共享积极的体验和情感也是亲密关系维持的重要因素。
通过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个体之间的亲密程度得以增强。
最后,亲密关系的维持还需要个体之间的支持和关心。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亲密关系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上的帮助,从而增强关系的稳定性。
三、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的影响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研究表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的社会需求,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提高自尊和自我认同。
其次,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也有影响。
三大社会动机:成就、亲和、权力
三大社会动机:成就、亲和、权力依我自己的看法,麦克里兰最具深度的成果是关于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es)的研究。
很多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乃至个人发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动机的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并对具体的行动措施提供有效的指导。
** 对那些动机方面的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需要做一个说明。
麦克里兰的研究中,need,motive,motivation这三个词的涵义是相同的。
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特别是motive 和motivation这两个词的涵义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要注意。
多年的咨询和研究工作,给我的一个感受是,麦克里兰是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大师,但是他的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待开发宝藏的状态,特别是社会性动机的应用方面。
许多与动机直接相关的问题,往往是从非动机的角度去解释和处理,导致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
动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体系,涉及的内容很多。
这篇博文中,我将尝试尽量通俗地解释动机,社会动机,以及麦克里兰所关注的成就、亲和、权力三大社会动机的涵义和作用机理。
其它相关的内容,会在以后的博文中逐步展开讨论。
动机概括的讲,动机是固化在个体的心理反射机制中对特定目标物的需求,它决定了个体在特定目标物出现时将产生的定向行动的强度和持久度。
目标物是触发个体动机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
养过猫的朋友大概会有这样的经历:一只趴在角落闭目养神的胖猫,给人的印象是懒散惬意到了极点,好像天塌下来都不能够让它挪一下窝。
可是,如果这时有一条小活鱼落在它面前两三米远的地方,胖猫会闪电般的现出另外一副嘴脸:两眼猛然圆睁,发出凶光,直勾勾地盯着小鱼,两只前爪用力撑起,两腿直立,双肩上耸,一副威风凛凛精神焕发的雄姿。
然后一下子扑出两三米远,用爪子紧紧按住可怜的小鱼。
整个转换过程非常迅速,往往几秒钟的功夫,一切就结束了。
这个例子展现了动机的几个最主要的特征。
动机的核心是需求。
猫喜欢鱼腥大家都知道。
这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喜欢,是基于遗传生理等特点所决定的对特定种类食物的需求所产生的喜欢。
社会心理学对性格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对性格的研究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外部环境的持续和相对稳定的多方面行为和认知特征。
它包括了人们的思考方式、情感和行为模式,对于了解人的内心、预测其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性格的研究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如何受到自身和他人的影响。
对于性格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从人性、自我、认同、权力、信任等角度出发,探究了性格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以下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介绍性格的五个构成因素,并分析人们如何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1. 亲和性亲和性通常被描述为对别人的祥和和同情,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和性可以被视为积极情绪的表现形式。
亲和性较高的人,通常具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如快乐、兴奋和感激等。
而亲和性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悲伤和愤怒等负面情绪。
2. 诚实度诚实度表示一个人在回答问题或处理情境时的诚实和坦率程度。
实践表明,诚实的人往往比不诚实的人更容易获得信任。
社会心理学家还发现,即使在风险非常高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也会坚持自己的诚信原则,这也证明了诚实度的重要性。
3. 外倾性外倾性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人的社交倾向及喜欢与人交往的程度。
通过外向性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会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外向性较高的人,通常会被视为有吸引力、友好和有领导力等积极特征。
而外向性较低的人,可能更加内向、谨慎和腼腆。
4. 神经质神经质通常被描述为一个人的情感稳定性、情绪的易变性和容易感到焦虑或压力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神经质往往与内向的外貌特征相结合,同时还表现出不稳定的行为和情绪。
过去的研究表明,神经质可以影响情感的调节和社交行为。
5. 开放性开放性涉及到一个人的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和趋于思考抽象事物的程度。
过去的研究表明,开放性与知识渴望、对多样性的包容性和对变化的适应性有关。
这些特征可以促进个人的长期成就和心理健康。
总结社会心理学对人类性格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模式。
亲和动机、求知动机对群体成员目标行为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亲和动机、求知动机对群体成员目标行为的影响的
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在团队或群体中,个体目标行为能否得到实现,除了个体自身所面
临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压力,还受到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的影响。
其中,亲和动机和求知动机是两种常见的个体心理因素,对于群体的目
标行为展现不同的影响。
研究目的:
1.探讨亲和动机和求知动机对群体成员目标行为的影响。
2.研究亲和动机和求知动机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效应。
研究方法:
1.选取一定数量的群体,在进行调查前,对群体目标行为制定标准,用问卷统计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和求知动机水平,并通过多元回归方法
分析两者对群体目标行为的影响。
2.利用实验方法,在群体中创造出不同亲和动机和求知动机水平的
情境,在控制其他变量前提下,观察群体成员的目标行为差异。
预期结果:
1.亲和动机和求知动机两种心理因素对群体目标行为均有正向影响。
2.在特定情境下,亲和动机和求知动机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可能
会对群体目标行为的表现产生显著影响。
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可以为促进群体目标行为的展现,提高组织绩效和工作效率,以及个体心理健康与成长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大学生恋爱的动机
大学生恋爱动机分析1441901113 狄新艺目录1、爱情动机的心理分析 (2)1、1生理需要。
(2)1、2心理需要。
(2)1、2、1爱与归属的需要 (2)1、2、2“移情”的需要 (2)1、2、3从众的心理 (3)1、2、4自我价值感。
(3)2、恋爱动机的正确建立 (4)2、1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4)2、2学校与家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4)2、2、1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
(4)2、2、2家庭也应承担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责任。
(4)2、3作为恋爱的主体本身,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与改善。
(5)2、3、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个对人生意义缺乏理解的人,对爱情很难有执着的追求。
(5)2、3、2认识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5)2、3、3要加强爱情的道德修养,恋人之间应相互尊重。
(6)1、爱情动机的心理分析1、1生理需要。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生殖系统已经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异性特别敏感。
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对异性的需求,性冲动就是大学生恋爱行为的诱因之一。
1、2心理需要。
1、2、1爱与归属的需要。
恋爱这种亲密关系就给了大学生以爱与归属的高级需要。
在恋爱关系中,双方体会到被对方接纳、关心、信赖、理解、承诺。
归属需要表明亲密感就是美好生活所必需的。
青春期阶段正处于埃里克森的“亲密对孤独”阶段。
在这一阶段,青年人必须形成亲密关系,否则就会遭到孤独,这样个体才能获得充分的同一性,度过心理危机阶段。
1、2、2“移情”的需要。
所谓移情作用就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1、2、3从众的心理。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中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与身边的同学做比较。
社会性理学论文 亲和动机
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情节:一群人遇到危险,原本相处不好的同伴也会冰释前嫌,然后并肩作战,最后化险为夷。
在生活中,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也总会想着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相处。
正如我们到了大学里,没有朋友就会觉得特别孤单,觉得生活好像少了什么一样。
这些现象是因为什么呢?人类是群集动物。
几乎所有的人类个体都是在与其他人的密切交往中度过其一生的,这种交往不只局限在其狭窄的家庭成员中间。
许多事实和研究已经证明,之所以只有我们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并且在有了人类后就使地球文明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是群集的,我们在群体中和其他人彼此相处,并相互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人是社会性的,任何人类个体都有意愿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这就是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当它引发的亲和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个人就感到安全、温暖、有信心;当亲和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恐惧。
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人类天生带有许多先天固有的特性,其中有一种就是要寻求伙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
就好像蚂蚁喜欢结群生活一样。
人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这样做是好的或正确的,也不是因为是有用的,而是一种人们不用想就有的行为。
如果要追溯这种行为的源头就要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给予本能观的解释了。
原始的祖先们要从残酷的自然界中直接掠取食物,要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尽可能地变成自己的食物,而他们没有武器,只能依靠双手。
正是这残酷的现实,使祖先们认识到,只有和大家在一起,人多力量大,集体狩猎才更有可能战胜猛兽,得到食物,从而每一个个体生存的机会。
那些单独行动的原始祖先们,在单独面对强大的野兽时,很有可能因为寡不敌众而成为猛兽的大餐。
那些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仅自己活了下来,也是带有自己基因的后代在群体的保护下,一代代活了下来。
亲和效应
亲和效应
“亲和效应”是社会心理学用此,指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存在着某种共同或近似之处,感到相互更容易接近;接近后,又因此萌生亲切感。
这些共同之处,可以是血缘、地域、学缘,也可以是志向、兴趣、爱好、利益。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往往更喜欢与那些与自己志向相同、利益一致,或者同属于某一团体、组织的人做朋友。
“您老家哪里?”“您吃了吗?”这样的见面客套话,同样反映出人们在交往中寻求共同点的想法。
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我们会更加乐于接近。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寻找或创造双方的共同点,拉近彼此的距离。
亲和动机的名词解释
亲和动机的名词解释在人类社会中,亲和动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驱动力,指的是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体现友爱、和蔼可亲的心态和行为。
亲和动机在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维系、团队协作、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亲和动机的形成原因亲和动机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它与人类的生物进化有关。
人类是群居动物,个体生存发展需要与他人合作。
因此,亲和动机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融入,增加自身生存的机会。
其次,亲和动机还具有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对他人友好、合作的心理倾向。
最后,个体自身的自尊心、归属感也会促使其主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满足社交需求。
二、亲和动机的表现形式亲和动机在个体行为上表现出多种形式。
首先,个体会主动展示友好态度和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怀。
例如,通过问候、微笑、握手等来展示友善和亲近的情感。
其次,个体会主动表达理解和同情,并提供支持。
无论是朋友面临困难还是陌生人需要帮助,亲和动机能够促使个体表达出同情和关怀,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
此外,亲和动机还体现在合作行为上。
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或追求共同目标时,会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努力,达成最佳结果。
三、亲和动机的心理机制亲和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机制实现的。
首先,亲和动机可以激发个体对他人情感的感受和认知,增强情感共鸣。
个体通过感知他人的情绪和需要,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产生共鸣,形成亲和的心态。
其次,亲和动机可以促使个体自发地采取积极的行为来满足他人的需求。
这种行为可以是提供物质帮助,也可以是情感支持。
最后,亲和动机可以促进恰当的沟通与交流。
个体主动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亲近。
沟通是建立和谐、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四、亲和动机的积极影响亲和动机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对个体而言,亲和动机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亲和行为和友好态度能够减轻个体的压力和焦虑感,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亲和动机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亲和动机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亲和动机是指人们具有以社交互动为核心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以建立亲密关系和维持群体凝聚力为目标的心理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心理机制,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亲和动机的定义与特征亲和动机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由于内在的需要和愿望,产生对彼此建立亲近和维护关系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关注、关心、支持和认同,以及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维持群体凝聚力。
亲和动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他人:个体对他人的情感状态、需求和兴趣产生关注,并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
- 影响他人:个体通过与他人积极交流和互动,尽可能地对他人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以促进彼此的关系发展。
- 维持关系:个体努力维持与他人的关系,并关注和满足彼此的需求,以确保关系的稳定和持久。
- 建立亲密关系:个体有意识地努力建立亲密关系,包括友谊、爱情和家庭关系等,通过共享、合作和互助来强化彼此的联系。
2. 亲和动机的心理机制亲和动机是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心理机制,它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认知层面,亲和动机与个体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期望密切相关。
个体往往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评价和期望,以促使自己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同时,个体也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内心世界,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彼此。
在情感层面,亲和动机与个体对他人的情感联系和情感支持有密切关系。
个体会倾向于对他人表达情感,如友好、亲密、爱和关怀等,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情感支持。
在行为层面,亲和动机与个体的社交互动和行为表现紧密相关。
个体会通过各种行为,如交谈、合作、帮助和分享等,主动参与和影响他人,以达到建立亲密关系和维持群体凝聚力的目的。
3. 亲和动机的重要意义亲和动机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亲和动机有助于满足社交需求和获得情感支持,促进自我成长和幸福感的提升。
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个体能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
积极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教育文档
积极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研究目的探讨阈上启动方式下,积极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积极人格特质的启动和助人情景是否都存在主效应以及二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二、研究假设假设一:在一般情境下,积极人格特质启动组比控制启动组的助人水平高,积极人格特质启动对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
假设二:在紧急情境下,积极人格特质启动组比控制启动组的助人水平高,积极人格特质启动对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
三、研究方法1、被试选取。
为了提升被试的代表性,本研究以年级单位,从中全校中选取160名学生为有效被试。
在任课教师协助下随堂进行的,男女比例相当,年龄范围18-22。
根据实验要求,为了使实验更具严谨性,在正式试验时,将每个实验组的被试控制在相同的范围内,并随机分为成4组。
4个实验组分别为:一般情境下特质启动组40人、一般情境下控制启动组40人、紧急情境下特质启动组40人、紧急情境下控制启动组40人,以问卷形式给被试发放实验材料。
2、实验设计。
采用2×2被试间设计。
自变量为:启动类型(积极启动、控制启动)、助人情境特征(一般情境、紧急情境)。
因变量为助人时间。
3、实验材料。
组合句子测验:该测验共有25道题,在每道题中,向被试呈现5个顺序混乱的词汇或短语,要求他们用其中4个词汇或短语组成一个符合语法的句子。
例如,“基本准则、朦胧、诚实守信、做人的、是”,被试可以组成“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样的句子。
该测验本研究有2个不同的组合句子测验内容,积极启动和控制启动两种类32型。
在积极启动组合句子测验的内容中有25个描写积极人格特质的词汇,例如积极乐观、诚实守信、自制力强等等;在控制启动的测验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与积极人格特质无关的中性词汇。
两种测验内容都标志为“组合句子测验”。
自编的助人情境材料:为研究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在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一般情境、紧急情境2个情境变量,助人情境分为2种类型:类型一为一般情境下的助人行为(试验求助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大学生亲和动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一、绪论
亲和动机,这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动机,通俗的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结群交往,希望相互支援陪伴的内在需求。
至今为止有很多的理论试图解释这种动机存在的原因,有的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寻求交往的同时也有追求安静的需求,而对于个体的外界刺激量决定了个体所偏向产生的心理动机;有的理论则认为亲和动机是天生的本能,是产生结群交往的原动力,可称“人之初,本亲和”;还有的理论认为在某些本能条件下产生的趋利避害的行为,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沙赫特于1959年进行的实验为例,他通过实验影响志愿者的恐惧程度,与此同时,给予亲和机会,通过他们的亲和行为程度比较,发现恐惧程度越高,亲和动机越强。
当然本文并不是考察哪种说法更合理,毕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理论的问题不在本文分析范围内,本文暂时以第三种说法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即亲和动机的产生是由于一些外界的因素条件影响下,人趋利避害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
同时考虑到人生阅历及资料的有限性,仅仅就大学生的亲和动机进行一系列分析,主要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三方面进行考虑,探讨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亲和动机,思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和动机所造成的一系列行为和表现。
二、正文
社会心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的理论课程,在大量实验数据(或者准确的说,大量的个体社会现象和行为)基础上,寻求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增强个体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群体的生活质量。
而大学作为年轻人正式迈入社会前最后的一站,在具有本身年龄特质的同时,显而易见,亦会有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大学生涯也是人生中最后可能重塑世界观、方法论的地方,鉴于此,对于当代大学生亲和动机进行简单的分析,思考我们应该有的以及应该的改正的思想,为迈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1、学习生活
进入大学,不同于以前的包分配年代的观念,学习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第一要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不知不觉间也改变成了“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都不怕”,学霸、学渣、学神、学弱,这些一个又一个新鲜词汇不断冲进大一新生的眼中。
更有好事者,编写如下图谱,对于模糊的界限进行可视化的定义:
而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讨论场所常常会出现一群人围着一个人问
问题的现象(当然也不乏一些教授课后答疑现场)。
以身边应用数学系的一位优秀同学为例,他由于数学方面出色表现,经常晚上不在寝室,被同学请去答疑解惑。
有时寝室集体活动外出,经常会在半路上遇到向他打招呼的同学,一问情况,都是在答疑的过程中认识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就业前景、未来蓝图的压迫下,绩点的重要性似乎成为了当代学生交流的一个主要动力,而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尤其是和一些优秀学生的交流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处于这样的一个内在和外在的并存的压力需求下,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向一些比较优秀的同学靠近。
萨加列说过“如果要求我说一些对青年有益的话,那么,我就要求你时常与比你优秀的人一起行动;就学习而言或就人生而言,这是最有益的;学习正当的尊敬他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换言之,“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人类从动物中来,却依然保留着动物的一些习惯:隐形的等级制度、隐形的身份高低、隐形的职业高低,尽管提倡人人平等至今,但谁又不希望能够成为人上之人,竞争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总有着获得高质量生活的心态,从另一方面看,社会进步需要竞争,无论是科技、人文、政治,竞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另类的更新换代。
2、日常生活
大学作为大部分青年从象牙塔走上社会的第一站,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出现在一个小小的校园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1)消费观念
亲和动机在消费中最常见的就是集群式的大规模跟风购买,一方面,或许是经常在一起活动,兴趣爱好趋向一致;另一方面,就有一种“大家都买了,就我不买,那我太另类了”的思想担忧。
大学中人员复杂,来自天南海北,人生地不熟,不自觉的就有一种跟风随大流的心态,这一点或许与弱势动物的集体行动相似,担心自己一下子成为“出头鸟”。
随大众买东西,不需要担心另类,始终抱着“反正有人和我一样,跟风没风险”的心态。
更深层次的探究就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判断力在身边环境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想法,采取大众式的消费形式,换言之,认为只有与大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一致,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
大学生处于同一时代、社会环境和相同的集体中,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交往,都容易倾向于一致。
但是大学生往往喜欢追求“新、奇、美”,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
有的看到其他同学买了电脑或手机等物品,不管自己是否需要都买。
由于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信心,不少大学生深受此种从众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无谓的浪费。
2)出行活动
“民以食为天”,从“食”这件简单的小事,可以观察到大学生无意识的亲和动机。
如果走进大学食堂,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一张桌子、四个位子,经常性的以此为一个吃饭单位,出行吃饭更习惯于身边有一个认识的同学。
如果没有同伴,大多数都会草草了事,随便找点东西应付一下肚子。
而这种情况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更加明显,如果活动中自由分组,对其中一个组进行调查,超过90%的概率大部分人之间相互认识,而组与组之间往往并不太熟悉。
从另一方面来看,人对于未知或是不熟悉的事或人往往存在防备心理,而在陌生的环境中,人的亲和动机会更加的明显,寻求相互依靠的群体。
不过这也是我们所要避免的,以后留学他乡,甚至是孤独终老,总归会有那么一天离开所有人,一个人走下去,独立自主坚强。
3、情感生活
有人说,大学总要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也有人说,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不圆满的大学生活。
抛开一些动机不纯的恋爱暧昧,大学的感情还是很真诚的,不过能最后走到一起的又能有几对呢?为什么超过60%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拥有一段感情?有时候并不只是单纯为了感情,更多的是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孤单,甚至有超过25%的大学生只是想寻求一个同
伴,一起度过难熬的孤独,能够在任何时候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大学的恋爱或许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恋爱”。
另一方面,大学生恋爱还有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像之前在讨论消费问题的观点一样,周围的男男女女成双入对,一个人单身总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没法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随波逐流去尝试着恋爱,尝试着在一起。
作为旁观者,这样的心态或许是对感情的不负责,但在双方都自愿的情况,对于度过这样一段转折的时间,也不可否认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三、总结
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亲和动机这个命题,由于篇幅和能力有限,不能够完全的表述;仅仅对于大学生学业、生活、情感这几块比较大的方面中比较突出的点进行了讨论,思考大学生亲和动机的社会心理学原因,去避免一些不值得提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