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农村人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作者:乔天碧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年第10期《今日中国》:您认为中国共产党得天下,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赢得了农民?温铁军:建国前夕,中国85%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城市人口不到15%,其中工业人口不到5%,所谓国民就是农民。

因此,从阶级革命的角度讲,新中国的建立是农民革命的结果。

国共两党都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也都推进农民革命。

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是以保甲长为代表的、乡土社会的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为基础的,只要依靠地主,就无法真正地发动农民,也就没有开展国民动员、完成帝制解体之后新兴的国家政治建设的条件。

国民党不可能执行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的“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甚至连改良性质的减租减息都不能实现。

这在客观上造就了共产党以农民革命起家的机会,在三次土地革命战争之间,一以贯之、百折不挠地推进农民革命,从而形成了进入现代化必须的、有效的国民动员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础。

《今日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改革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温铁军:建国初,中国就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形不成统一的国家财政基础,发行的任何一张纸币都是毛票子——因为黄金储备都被国民党带到台湾去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金融在长期出现严重赤字的情况下都会破产。

于是土地革命战争起家的共产党通过土改,把当时85%的国民变成小资产阶级安定了下来。

可见,土改的实质是对这个农民国家最重要的资产——土地进行重新安排。

历代新统治者大都提出或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乡土社会稳定的条件下,小农经济带来物产丰富,于是,占总人口不到15%的城市人和民生工业也得到了稳定的供应,新生国家的严重经济危机就这样缓解了。

《今日中国》:在农村政策方面60年来有哪些变迁?温铁军:在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以按社区人口平均分地为实质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已经进行了三次。

第一次是1949年一1952年的土改;第二次即是1979年—1982年的“大包干”;第三次是1997年—1999年落实“30年不变”的延包政策。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陈圻忠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

因此,面向新的形势,如何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村级机构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更好地实现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大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在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滞后,依法办事与创业致富能力不强;民主意识缺乏,落实财务制度不严;以权谋私,在处理村级事务过程中不公不廉;班子不团结,战斗力弱等等。

为什么在新时期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村级机构的运转不能得到严密的规范和约束,从而使农村基层干部出现问题有了一定的土壤和条件。

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1 、选人用人观念滞后,选用村级干部模式“单一化”当前对选用什么样的人当村干部,观念上客观地存在有这样的看法:选老实稳重的人,不容易出现违纪违法问题,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和临时交待的任务难以完成;选有点“蛮性”的人,较容易出现工作作风问题,但能“镇”得住农民,布置的工作好开展,乡镇干部下村省劲。

一些村民也认为,选老实人当村官,在村霸、恶棍、“钉子户”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蛮性”的人当村官虽主观、独裁、专断,甚至多占多拿一点,但这种人往往能以“恶”治“恶”,村霸、恶棍、“钉子户”都忌他三分,有什么任务,大家一起沾,相对公平一些。

另外,在群众中,对村民直选的村干部只是简单片面地去认识村干部的选拔条件,甚至认为要选拔为已所用的干部,出现“宗族”、“派别”的选举村干部现象。

这些选人用人观念上的滞后,便使一些作风不实、投机钻营的人混进了村干部的队伍。

2 、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村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村干部,特别是新当选的村干部,原来接触不多或没有做过村两委工作,对村干部应当做的工作不完全清楚;还有一些村干部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偏低,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也不太了解。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都是很大的。

接下来就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吧。

篇1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发现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对于开拓新的改革思路,推动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特区到土地承包责任制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从经济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到"三农"决策到关系千家万户的教育问题,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带给我们的是翻天覆地切切实实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的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全都是毛草房。

改革开放40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

以前劳作耕田全都是用牛;而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劳作。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

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排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栽满了高大的树。

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

现在国家又给农民减免了农业费,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农业税,被彻底取消。

现在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义务教育彻底落实了,父老乡亲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国家政策好了,农村人的日子活络起来了,文化教育也跟着前进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科技日益更新了,农村人致富的门路也越来越多了,路越走越宽了,全民奔小康的日子是越来越近了。

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变化世人瞩目,对中国农民来说,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很多人是一场梦一样,发生这么大、这么深刻的变化。

举几个简单的数据来说明,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包括农民的温饱和整个国家过去都是实行配给制,要粮票、油票、豆腐票,现在都没有了,不用拿票了,说明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

中国农民之思想意识现状及原因探究

中国农民之思想意识现状及原因探究

中国农民之思想意识现状及原因探究一、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简单认识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激活了东部沿海这些具有鲜明区位优势地区的经济,使市场经济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

这30年,中国以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地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

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浪潮正在席卷经历了二千多年封建自给自足经济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小城市、乡镇居民涌入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放弃耕田,走进了城市。

然而,被经济边缘化了的农村已经出现了众多问题,农业之发展远远地落后于中国工商业的发展速度。

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本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

农民的自耕意识是那样的根深蒂固。

中国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虽然自温总理这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不断地想方设法解决农村农业、发展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并且也收到了积极的效应,但是“三农”问题的根源并没有解决。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制结构制约了城市和农村的平衡协调发展。

政策上,农村没有城市那样的优惠和具有人文关怀;体制上,农村的管理方法也没有城市那样先进和完善;文化上,农村文明远远地落后于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聚集区,几乎所有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等人类智力成果均产生在城市。

同时,那些在城市已经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产品开始蔓延到农村,最终退出城市。

这就使得:一方面,城乡之间文明差距逐年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则成为城市文明的“垃圾场”。

时间一长,两者差距拉大,走向极端。

由于城市的管理、政策、文化等方面均优于农村,所以城市日渐发达,经济加速发展,进而推动政治体制、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越改革越完善,越完善越发达,进入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之轨道。

而农村则刚好相反。

农民的思想意识落后,本身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以及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好的趋势。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时下党中央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不可说中国的农民发展问题不重要。

欲做事,先做人。

贾平凹小说《秦腔》读后感

贾平凹小说《秦腔》读后感

贾平凹小说《秦腔》读后感导读:本文贾平凹小说《秦腔》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秦腔读后感(一)好久都没有认真的读完一本文学作品,这次终于通过每天晚上坚持读一点点,把上次从图书馆借的一本小说《秦腔》读完了。

上次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就一直惦记着要借一本有深度的小说回去研究,结果在二楼发现一本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小说,也就是这本《秦腔》,再一看是贾平凹写的,所以就借回来作为睡前读物。

其实,原来就一直对矛盾文学奖的小说颇有好感,从《尘埃落定》,《白鹿原》一路读下来感觉是一本比一本写的精彩,觉得这类书比当前某些书还是要有深度些。

贾先生的书以前没有多读,只读过一本叫《天狗》,感觉文字写得朴实,注重描述细节来衬托环境,对人物心理也描述得非常到位,关键是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反应每个人的行为,不是刻意的描述出每个人的好与坏。

所以不同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结论,这也是他小说高明所在。

花了几个星期把《秦腔》读完,感觉收获很多,但具体指哪方面,又说不上来。

小说像是讲故事一样叙述性的描述了一条街道(又叫村)在改革这二十多年的过程中的兴衰。

以夏天义和君恒为代表的村干部如何在农村社会形式剧变的大环境下,转化自身思想,做官为人的蜕变过程。

夏天义作为老派干部的代表与生长在新环境下的农村干部均恒在治村决策上面的种种摩擦,同时夹杂着两人是叔侄的亲戚关系,使得小村的发展在改革的浪潮中一波三折,同时也折射出农村经济发展过后传统价值观丧失的种种无赖,在此过程中,农民对财富的追求也描述得淋漓尽致。

作者我在文中是以一个身份低下,整天游手好闲的形象出现的。

“我”有一定的自我思考,对白雪的爱情也是真真切切,只是比较安于生活,所以生活一直都没有什么起色。

其实,到现在我还一直有点不明白,“我”曾经知道白雪嫁给夏家,是因为夏家经济殷实,为什么“我”没有想过办法去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呢,只是苦等老爸的抚恤金和单相思白雪。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振叶寻根观澜索源】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振叶寻根观澜索源】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振叶寻根观澜索源】迈进“七十小弟弟”的行列,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回望人生路,酸甜苦辣都有。

笔者一生的事业都在从事新闻和理论宣传工作。

在近半个世纪的新闻工作中,笔者有丰富的采编活动经验,有参与拟订报道计划和审阅稿片的体验,有多次受聘参加评定新闻高级职称和评定优稿的经历……总之,笔者虽然参加过丰富多彩的新闻活动,但做得却平平凡凡,几无夸耀之处。

如何总结笔者的新闻(包括理论宣传)生涯,可以用三个“贴近”标尺来检验,或许能看清一些脉络。

首先,从贴近生活谈起。

所谓生活,就是人的各种活动。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毛泽东同志讲话的精神,深入生活,创作出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是不争的事实。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同样,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采录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也是不争的事实。

“生活是报道的源泉”,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体验。

让时光老人回到1989年9月29日,这一天,在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映了电视记者马厚良、郭伟亭采录的新闻片《今日黄泛区》。

当笔者看到因国民党政府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水一泻千里,饥荒连年,饿殍载道,造成了5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时,深感人祸给千百万人民酿成的巨大灾难。

随着电视画面的前移,在黄泛区的土地上出现了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新景象。

在新闻片尾,笔者听到黄泛区农场场长康中恒的同期声:“黄泛区40年来的变化连外国人也感到吃惊。

1981年我接待过美国《幸福》杂志社的编辑罗万夫妇,……他说:黄泛区和过去相比变化简直太大了,很难想象这是黄河水淹过的地方。

他最后伸出两个大拇指说:中国共产党了不起,中国人民了不起。

”黄泛区今昔对比的画面和美国人罗万的谈话,征服了国内外广大电视观众:这是千真万确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其次,谈一谈贴近群众。

笔者深感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的重要。

浅谈农村突出矛盾的根源及解决办

浅谈农村突出矛盾的根源及解决办

浅谈农村突出矛盾的根源及解决办农村突出矛盾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农村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尽管政府在多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和经济发展计划,但是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地区。

在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不仅对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都存在缺乏、不完善的问题。

这对当地农民来说,是很大的困扰。

交通道路不畅通,影响了农民出行和物流的发展,使得当地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水利工程落后,给田间灌溉带来了许多不便,对作物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设施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农村问题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水平低、农产品价格低、产品加工深度低等。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农村产业结构失调、农业规模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农民知识水平低等因素。

未来,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三、土地问题突出在农村地区,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个大问题。

目前,土地承包制度还存在缺陷,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也不利于农民放弃土地流转土地,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地缘环境及自然灾害影响,还使得农民的种植收益不稳定,只有政府在这方面加强投入,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才能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提高农民的收益。

四、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点。

农村地区人才流出去,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产业发展缓慢、资源浪费、农民生活质量下降,进一步加剧着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

为了应对农村突出矛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交通道路、水利工程、教育等设施的建设水平,使农村能够与城市相连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思想汇报对农村问题的认知

思想汇报对农村问题的认知

思想汇报对农村问题的认知思想汇报:对农村问题的认知一、引言农村问题是一个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农村问题更加凸显,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农村文化等方面对农村问题进行认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对农村经济问题的认知1.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农村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

同时,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耕地种植和牧业养殖,对外部经济变化较为敏感。

解决农村经济不平衡问题,应首先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增加农民的技能和就业机会,以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农村问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民对土地的流转利用受到限制,导致土地闲置、土地流转低效等问题。

解决土地问题,需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财产权和流转自由。

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通过确权登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另一方面,要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建立健全土地交易机制,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认知1.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方面,要增加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和设备。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平。

同时,要推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互通互联,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给农村学生。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社会与文化-大连干部学刊2021年第1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研究刘泽峰,陈彬(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000)摘要:以伦理道德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但是,当前农村道德建设却面临诸多问题:传统美德遗落、道德“恶俗”蔓延;情感关系“物化”、育养问题频发;土地情愫淡化、精神家园“失根”。

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时代快速更替带来的道德迷离,也有农村建设片面化导致的道德失范。

因此,要加强农村伦理道德建设,必须明晰道德判断和评价标准、建立有力的载体依托、创新伦理道德建设方式方法,从而实现农村伦理道德水平的提升,重构农村美丽“乡愁”。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道德建设;乡村文明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1)01-0054-0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是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我国城镇和农村发展现实状况产生的必然要求。

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指导性文件,相关文件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其中,《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次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进行宏观阐述。

这一系列宏观战略举措,则刻说明了当前国家对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则刻反映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进一步加强农村思维道德建设的迫切必要性。

对于我国农村社会而言,立足于农村广袤土地、汲养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带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伦理道德思想与价值观念,不仅仅是几千年来维系农村社会基本人伦情感的纽带,也是农村社会千百年发展传承的灵魂载体,还是保持当前及未来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

立足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传统优秀伦理道德思想与价值观念为给养,推动我国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理性建构,帮助广大农民实现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有机衔接与平稳过渡,并在新的农村社会发展背景下实现渐趋合理的动态稳定,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值得重点研究并则入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论文城乡一体化

论文城乡一体化

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内容提要城乡一体化,是一项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性变革。

它不仅仅是从思想观念上促使城乡居民对社会地位及生活方式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从政策方针及具体行动措施的变化;不仅是体制创新和机制变革,更是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城乡经济、环境及生态的差距,让所有人均等共享社会发展“大蛋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户籍改革;利益均等一、前言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城乡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条例规定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居民划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此后,国家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量的包含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在内的公共服务,城市居民不仅享有高质量的医疗资源,高水平的教育环境,还有大量的社会补助及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严重滞后,孩子的教育水平跟不上,青年的就业途径堵塞,中年的生活负担重,老年的养老问题突出,导致大量的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大量农田荒废、进城农民工难融城市生活及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

因此城乡一体化作为改变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关键势在必行,以此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让城乡居民最基本的利益均等的权利得以实现。

当前城乡居民交流矛盾突出,农村居民靠种地根本难以支撑基本的生活需求,便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进城热潮,然而低收入使得他们根本难以在城市安家,成为农村回不去城市融不进的无根群体。

《创业史》、“文学柳青”与底层形象呈现问题

《创业史》、“文学柳青”与底层形象呈现问题

《创业史》、“文学柳青”与底层形象呈现问题〔*〕○钱雯【摘要】〔摘要〕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创业史》已被反复讨论。

一部并不复杂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作了各种观念交锋的场地,结果使作品本身的面目变得模糊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学界提出“文学柳青”问题〔1〕“文学柳青”不仅是文学史问题,也是底层形象的文学呈现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底层不能自我表述,只能通过与知识分子建立对话关系才能表达自身。

〔2〕这种说法是以利益表达为主要线索的,不能解决底层人的形象与尊严如何呈现的问题。

《创业史》从文学的意义上回答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令人尊重的价值。

【期刊名称】学术界【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17【关键词】〔关键词〕《创业史》;“文学柳青”;底层形象【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academics_thesis/0201215209962.html·学术批评·1960年代的严、柳之争把柳青和《创业史》卷入文学评论的漩涡,并对《创业史》的接受造成长期的后果,影响至今。

考察这场作者与评论者之争,其中包含建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共同意愿,但是,从文学上理解规范还是从规范上理解文学,划出两者思想分野。

评论者的认识会随着政治的要求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也是如此;作者的立场则通过作品的内在完整性和自我解释功能表达出来,比较起来,更具有稳定性。

从《创业史》本身出发,柳青的意见其实更值得尊重。

柳青不接受严家炎对梁生宝形象的褒贬意见,还包含对评论者“特殊理解和特殊爱好”,即评论的主观性的批评。

经历1943-1945年的“转弯”,尤其是1953年后移居皇甫村的生活,柳青把他的生活与创作从根本上转换到对象世界,由此发生对文学深刻和彻底的理解。

这个“文学柳青”形象,在严、柳之争后,与柳青的作品一起被评论界所忽视。

严、柳之争还有另一条线索,柳青未作直接回应,即对梁三老汉形象的评价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素质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素质问题
维普资讯
高等农 业教 育 ,2 0 — ,5 - 0 65 ;69
H ih rAg iu t r lEd c to , 2 0 — g e rc lu a u a in 0 6 5, 5: 69 -
“ 三农” 问题 的根本 是农 民素质 问题
刘 朝 臣,鲍 步 云 ,陈 学 法
的产 物 。主 要 有 三 个 方 面 的 目的 :一 是 为 了完 成 计 划
割。第三 ,我国历史 上就有 重农 抑商 的传 统 ,长 期 以 来将农业视 为 “ ,将商业 视 为 “ 本” 末” ,这种重 农抑
管理 的 目标 ,即催 耕催 种 ;二是 为 了保 证 国家 的工业 化战略能够 实 现 ,严格 控制农 村 和农 民;三是 当时 的
的发 展 ,使 农 业 失 血 过 多 和 农 业 资 金 的 积 累 不 足 ,农 效益低 的粮 食 。我国 “ 三农 ” 问题 的这种 资源约束 和
民只能获得基本的生 活需要 ,根 本 没有 能力 扩大 再生 社会 功 能是 大 部 分 发 达 国家 所 没 有 的 ,这 也 是 中 国 产 ;第二 ,长期的城 乡二 元分割 ,使农 村难 以得 到先 “ 农 ” 问题 的 特 殊 性 之 一 。 三 进城市 文 明 和 工业 文 明 的辐 射 和 带 动 。国 家要 保 证
( )特 殊 的 历 史背 景 一
如此多 的农村 剩余 劳动力要转移 这也是我 国 “ 三农”
从 15 9 2年到 17 9 8年 ,农 业 部 门通过 剪 刀差 的方 问题 的特殊性 二是人均资源少 ,特别是人均耕 地少 。
式累计 向工业部 门转移 农业 剩余 3 0 . 7亿元 ,平 均 农业主要依赖 于水 资 源和土地 资 源 ,但是 我 国这 两种 40 1

读书心得——莫言《四十一炮》中的乡村书写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莫言《四十一炮》中的乡村书写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莫言《四十一炮》中的乡村书写及其意义莫言是当代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在莫言眼里,“社会生活、政治问题始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可不关注的重大的问题。

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也永远是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最主要的一个题材。

”莫言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小说极少从政治层面对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从民间立场出发,立足于人而非阶级的、政治的立场来关注当下社会中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将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隐喻的形式表达他对现实的针砭。

《四十一炮》就是这样一部体现莫言个人风格的小说。

小说通过一个身体已经长大但精神依然停留在儿童时代的罗小通的诉说,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及其所在村庄的变迁史,展示了1990年代改革之初,一个名为屠宰村的村庄在商业化浪潮中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蜕变过程,在揭示人性裂变与扭曲的同时,也写出了在非理性欲望的刺激下,整个村庄日益陷入道德沦丧与人性迷失的失控局面。

一、社会变革中的乡村图景在传统社会里,农村和城市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两极,彼此之间是一种并置和静态的关系,城乡之间虽然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是自然形成的,二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这种情况到了现代之后发生了改变,城乡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并置、静态转向对立和动态。

由于现代文明首先在城市登陆,城市被视为现代化的象征,意味着文明与进步,乡村则意味着愚昧和落后。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和隔阂逐渐加大。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农业集体化大生产、统购统销、工农产品剪刀差以及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全面实施后,广大农民逐步成为落后愚昧的“乡下人”、沦为“城市发展祭坛上的牺牲品”。

莫言出生在1950年代,饥饿与贫穷是他与同时代人共同的人生记忆之一。

对长期处在饥饿与贫穷中的人而言,贫穷与饥饿强化了人的欲望,人一旦有了摆脱这种境遇的机会,他们长期受压抑的欲望往往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为了欲望的满足往往不择手段。

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问题

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问题

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问题农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农民承担着粮食供应和人口养活的重任。

然而,农村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以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农村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农村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的差异,我国的农村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发展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加大了农民的收入分配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中不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的均衡发展。

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失,农村中的年轻人口逐渐减少,老年人口比例逐步增加,使得农村的生产力下降。

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差,给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吸引年轻人扎根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农村土地问题是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民通过购买和流转土地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土地流转难、土地权属不清等问题,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加强对土地权属的保护和确认,创造条件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第四,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农村孩子上学的困难和质量不高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浅谈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问题

浅谈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问题

浅谈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问题浅谈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问题近年来,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偏僻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农村,思想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的需要,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几种农民思想观念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与农民兄弟朝夕相处,深切感受到以下几种农民思想观念还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过分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

一是一些农村干部怕得罪人,啥事都政府那里推。

他们不愿做、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遇到矛盾和辣手的问题,就是一句话:“你们找乡政府去”。

在落实农村各项任务上,办法不多,只会当传令兵,工作一旦遇到阻力,也是一句话“这是乡里让干的,你们找乡政府去”。

二是一些农民自立自强意识差,啥事都要找政府。

如:有的是自己购买了假农药、假种子,上当受骗了,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是采用堵政府门的办法要求政府予以赔偿,“反正政府得管”。

三是“等要靠”思想严重。

村上的路坏了、桥塌了、渠毁了,“你政府不给点钱,我是不会自力更生去修的”。

在一些农民思想观念里,政府就是万能的。

(二)图安稳的思想观念。

据某乡对所在的10个行政村的调查:有70%的农民靠种地、庭院养殖,解决了温饱问题,且稍有积蓄,日子安稳。

但他们宁可让这些小积蓄压在箱底下,藏在枕头里,也不愿拿出来搞经营,闯市场,再发展。

(三)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

千百年来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今天在一些农村仍然存在。

如某乡政府所在地有3000多人口,可在街道上120多个经商户中,只有一半商户是本地人。

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理发、修鞋、当裁缝是丢人的行当,宁愿种地,也不愿学手艺、搞经商。

(四)妒贤嫉能、怕别人比自己强的思想观念。

一是一些村干部妒贤嫉能,对一些有本事的年轻人、能致富的带头人,看不惯,压着这些能人不让入党,唯恐他们入了党后,有一天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导致了“八个党员七颗牙”的现象。

浅析当前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浅析当前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浅析当前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重心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快慢和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这一变化的产生,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对如何做好乡镇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我们要是还用过去的老方法去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将显得非常被动。

以下将主要从农民群众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浅析:一、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第一、思想极端化,法制意识淡薄。

近年来,因为经济利益或矛盾纠纷引起的群众上访、缠访现象不断增多,部分群众“得理不饶人”或“无理胡缠人”的风气比较严重,遇事稍不满意就产生极端化思想,不听、不认、不理现象突出,严重依赖政府,群访、越级访案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农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不强,对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够熟悉,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不清楚,当自身无法无力解决时,往往采取找领导、上访或直接面对面舞刀弄棒动拳头的方式,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群众性集体上访事件明显增多。

因争水争地引起的民事纠纷、斗殴、危害乡里等现象并未绝根。

第二、小农意识严重,集体观念淡漠,重权利轻义务。

个体经济调动了个人积极性,但也限制了生产规模的发展。

在小农经济方式中的人们,常常表现为满足于自给自足,缺少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目光,他们更看重眼前利益而难有长远打算。

由于小农意识作怪,农民普遍存在着害怕竞争,不敢承担市场风险的思想。

村里存在的问题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村里存在的问题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村里存在的问题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村里存在的问题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村里存在的问题群众因素:
1.部分农民的思想认知水平较低,存在松懈涣散、自私狭隘的思想。

一些人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对乡村两级干部管理漠然置之;
2.农民群体出现多样化。

目前的农民群体实际上已经分化成普通农民、农民工、基层干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若干阶层.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情感、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各有不同,一代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

农民的“不安分”心态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难度。

二、自身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深,提高素质能力的紧迫感不够强。

2、一如既往的艰苦奋斗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没有一贯的坚持下来。

3、创新精神不够强。

【形成】农民问题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形成】农民问题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关键字】形成农民问题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民主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国情,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以农民问题为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原则,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就是根植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土壤之中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农民就是塔的底基,农民阶级备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

进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体制,土地集中加剧,巨额的战争赔款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在农民头上,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更给农民造成无穷的灾难,这一切都加速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崩溃,使广大农民贫困化加剧,民变风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社会状况,一切有志于中国社会改良的文人志士和政治团体,都在寻求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案。

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维新纲领中提出的“养民”措施;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乃至30年代“救治乡村”,的吁声和“乡村建设”理论等等。

然而,这些纲领要么是从传统的平均主义理想中寻找理论依据;要么是企图在不触动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和封建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改良或农业技术改良;要么是想以“土地国有”的方式平均地权,既有悖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又脱离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其结果是都以失败宣告结束。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1](第16页)历史证明,在中国能否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二、在农民革命中毛泽东思想由产生到成熟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关注农民问题,研究农民问题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领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对农民问题的科学分析是毛泽东思想体系得以形成的—个重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一)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集中了当时党内的正确思想,提出了以农民革命为中心的新民主义基本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根底。

思想汇报对农村问题的认知

思想汇报对农村问题的认知

思想汇报对农村问题的认知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对于农村问题的认知,不仅需要从经济角度来思考,还需要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系统地探讨农村问题,并分析其根源、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一、农村问题的根源农村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过去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农村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由地主统治。

这种经济体制导致了农民贫困、权利受限的问题。

尽管在农民起义和革命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农村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农村土地问题:在中国,土地是农民的最重要资产。

然而,由于集体所有制的限制,农民无法将土地流转、抵押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和资本,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致富空间。

2. 农村经济结构问题:农村经济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农民的生产能力受到了限制。

同时,农村经济仍然依赖于传统农业生产,缺乏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有限。

3.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薄弱,对农民的基本权益保障不足。

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农民面临病痛和贫困的风险。

4. 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相较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这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二、农村问题的现状当前的农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分配不均衡: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

一方面,富裕地区的农民通过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农业和农村企业取得了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边远的、资源匮乏的地区的农民收入较低,贫富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 城乡差距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远超过农村地区,大量农民从农村转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

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乡村振兴考点汇总全

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乡村振兴考点汇总全

一、单选题1、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年。

:三十"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土地制度"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的基础上。

人身安全"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5、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结构性矛盾"6、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政策体系"7、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8、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分置制度。

9、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坚持()优先发展。

:农业农村"10、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为主攻方向。

:农业供给质量"二、多选题11、七大新经济包含;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命经济()。

: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慧经济"品质经济"12、可以通过()来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13、可通过()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14、可以通过()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15、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农村人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比严重不平衡
医院由于提供B超鉴别男女胎儿
这就更加导致了男孩比女孩多
现在中国有3000万光棍
这会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导致社会不稳定
犯罪率上升
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
农村经济条件普遍落后于城里
在农村自古代思想是男孩将来长大了可以帮助家里面做农活可以做许多家里需要的事情帮家里分担任务
当父母老了
男孩还可以照顾赡养父母
这也是农村重男轻女的一个原因
国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考虑
首先
如果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降低
政府给予家庭一定的补贴
就会削减甚至消除重男轻女的思想
这样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所以政府很有必要给予生女孩的家庭一定的补贴
其次
政府给予生理女孩的农村家庭一定的补贴后
农民的家庭负担就会降低
也就不存在农村人认为的生男孩和生女孩的差异了
这样还可以使农民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会因为家庭负担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给予生女孩的农村家庭一定的补贴很有必要
最后
政府给生女孩的农村家庭一定的补贴
这也算是对家庭的一种保障
包括当父母年老时候的养老保障以及日常生活保障
这有利于长远发展
这样就不会导致农村家庭担心年纪大后的赡养问题
总之
政府对生女孩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补贴很有必要
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给予农村家庭一定的补贴有利于削减甚至消除重男轻女思想
2,给予农村家庭一定的补贴是对其日常生活的一种保障,削减了生男孩生女孩的差异
3,给予农村家庭一定的补贴对农村家庭父母提供了养老以及日常生活保障,消除了他们的担忧
First
I think that the nation has much of the necessity the family for livinging
a girl to the village to give a certain subsidy
Because this will cut down the idea that even gets rid of a heavy male light female of village
The underneath is elaborated that I support the reason of this standpoint all of a sudden by me
The village weighs the male light female's problem very always seriously This problem by the root speaks to is the problem that thoughts idea because of the person of village
Compare serious unbalance in the our country village population sex The hospital is because of providing the B the baby who is super to discriminate men and women
This caused boy more than girl more
Now there are 30,000,000 bachelors in China
This will increase the obstacle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use society unsteady
The crime rate rises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related section should arouse a value
The village economic condition widespreadly gets behind with a city inside
At village from the ancient thought is a boy in the future grew up in aid of
home noodles to do an agriculture to live
Can do many affairs that the home needs to share a task for home When the parents are old
The boy can also look after to provide for parents
This is also reason of heavy male light village female
The nation wants to want to work out this problem to by the root consider First
If the life burden of village family lowers
The government gives the home certain subsidy
Will cut down the thought that even gets rid of a heavy male light female Also be advantageous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like this
So the government has much of necessity the home for giving to living a girl certain subsidy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gives the physiology the girl's village family certain subsidy empress
The home of the farmer the burden will lower
Also the nonexistent village person thinks of give birth to a boy and living the girl's difference
Can also make farmer families lead like this up better life
Can't because of family burden influence life quality
The village family that consequently gives to living a girl certain subsidy has much of necessity
End
Government to living the girl's village family certain subsidy
This is also regarded as a kind of guarantee to the family
Include when parents' in old age waits of retire to enjoy life guarantee and daily life guarantee
This is advantageous to a farsighted development
Can't make village families worried so old empress of provide for a problem
In fine
Government's village in livinging a girl family gives certain subsidy to have much of a necessity
The reason that I tally up includes as follows at 3:00
1, give the village home certain subsidy to be advantageous to reduction even get rid of heavy the male is light female thought
2, give the village home certain subsidy is as to it's a kind of guarantee of daily life, cut down to give birth to the difference that the boy gives birth to a girl
3, give the village home's certain subsidy provided to retire to enjoy life to the parents of the family of village and daily life guarantee, got rid of their misgiving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