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思路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思路调整
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县的经济增长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保增长、保就业和节能减排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显现,短期内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会加大,很难在全县形成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合力。要改善我县的生态环境,一是需得到国家和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二是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一、调整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思路
环境问题在片面发展中产生,只能靠科学发展来解决。环境保护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问题,应该说它本质上是一个发展方式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和消费方式问题。2012—2020年,我县对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思路调整: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转变为生态治理和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四是从单一的生态建设转变为生态建设加强有力的后续管护制度;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从以小流域为单元转变为以行政村或片区为单元进行规划设计;六是争取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从单位投资总体控制转变为全面规划,全方位投入,力争达到综合治理效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治理、保护、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全方位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制度层面形成全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合力,优先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和实行对环境质量的健康风险管理。
二、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
根据国发〔2012〕2号文件的要求,并考虑到2020年达成全面小康目标的需要,我县提出如下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
1、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我县地处黔中南部,辖国土面积2283.7平方公里,县境内碳酸盐岩类出露面积大,岩溶面积达1528.3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6.93%;非岩溶面积755.32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3.07%。岩溶面积中:无石漠化面积212.64平方公里,占岩溶面积的13.91%;石漠化面积1315.74平方公里,占岩溶面积的86.09%。其中: 潜在石漠化406.32平方公里, 占石漠化面积的30.88%;轻度石漠化308.11平方公里,占石漠化面积的23.42%;中度石漠化255.35平方公里,占石漠化面积的19.41%;强度石漠化252.61平方公里,占石漠化面积的19.2%;极强度石漠化93.35平方公里,占石漠化面积的7.09%。截止目前已治理石漠化面积74平方公里,自2012年起,我县计划每个年度治理石漠化面积130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完成1170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
三、政策建议
基于前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思路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六方面政策建议:
1、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合理布局产业,解决重点区域问题
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难以限制对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产业的发展,为此应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加强地区分类指导,以环境容量确定产业布局、以污染防治优化产业结构,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分类管理的环境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政策,以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确保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降低污染物的人群暴露水平。具体来说,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优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实行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基本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2、优化制度建设,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和治理行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是保护环境的治本之策。为此,应强化政策导向,在产业政策上强化环境准入。在确定钢铁、有色、建材、电力、轻工等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另外,还应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议在我国进出口手续增加一个可调节的环境保护“闸门”,限制资源环境密集产品出口,鼓励资源环境密集产品进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闸门”可设置在以下三个环节: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环节、投资环节。
3、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完善政策协调体制,落实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责
首先要加强国家监察,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其次要落实单位和领导负责,综合运用约束
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严格执行环境法规与标准,自觉治理污染,保护生态。这其中,尤其要加强使环境保护形成硬约束并以规划、考核、审批等硬手段体现的制度建设,将依托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度建立起来的“区域限批”和环境保护绩效根据主体功能区划的不同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占据相应权重这两项措施在全国普遍制度化;第三要强化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在其他部门工作中的前置性门槛作用,并通过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
4、以人体健康为本优化环境保护相关行政资源配置并形成以人群健康影响为依据的环境管理制度把“以人体健康为本”作为环保部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按照“以人体健康为本”的目标需求来配置环境保护行政资源,优先解决易于导致人群健康损害的污染。环保部门在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对象上要从目前的传统污染物(如COD、和颗粒物PM10)“压倒一切”的模式逐渐、分区域的向兼顾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以及细颗粒物(PM2.5)等对人体健康更具危害性的污染物控制模式转变。为此,要把构建国家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要环境因素及环境所致健康损害调查,基本弄清我国环境污染所致健康损害的种类、程度、性质及分布情况,掌握环境污染所致疾病谱,依据风险评估制订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等级区划,确定特征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将其纳入常规监测体系并形成以健康影响为依据的环境管理制度,实行对环境质量的健康风险管理,对八项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健康化改造。
5、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管理效能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仍然不得不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应通过产业、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激励高污染行业的技术进步,以提高单位环境容量资源的经济产出,减小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同时,要大力推动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管理效能。
6、进行农村环境重点整治
以农村聚居点人居环境质量为重点,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从资源配置上看,要有效推进公共资源均等配置,应统筹安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将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覆盖到农村,加大农村聚居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支持力度;从生产要素流动看,工业下乡必须符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注释:
)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
①相关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包括主要污染物(废水COD和SO
2
盖率达到20%等。预期性指标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010年达到60%,年均增长4.2%。环境保护部2009年底公布这两个“十一五”减排目标均提前一年实现;而2008年我国的森林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