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7.1 复习笔记一、教育计划1.教育计划的起源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
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
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1)教育计划的定义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2)教育计划的特征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
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
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
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陈孝彬习题详解
《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陈孝彬习题详解《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陈孝彬课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1复习笔记一、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管理学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管理学广义的教育管理学是指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2)狭义的教育管理学狭义的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2教育管理学的性质(1)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2)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一方面,教育管理学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
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学又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因此,它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3)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有其共同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除了经济与物质条件上的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为观念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国处理教育工作各方面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教育管理学的特点1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管理需要智慧、经验和勇气,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启迪思考、开阔眼界、增长智慧的科学。
2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管理者不能仅靠从历史文献、前人的科学著作以及各种法令、法规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来解决新问题,教育管理学就是让人学会如何迎接挑战,同自己的困境做斗争的科学。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圣才出品】
第13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13.1 复习笔记一、学校效能概述1.学校效能的概念关于学校效能的界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本质属性定义,二是操作化定义。
(1)本质属性定义本质属性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在学校效能的本质特征定义上,学者们的意见较为一致,大多数人认为:学校效能是学校选择目标的适宜程度及实现学校功能的程度。
(2)操作化定义操作化定义是为了便于研究操作而对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具体化表述。
在学校效能的操作定义上,学者们的分歧较大,不同的学者所强调的方面不同。
这一领域的主流研究主要关注了学校在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上的贡献,但批评者则认为,应该涵盖范围更广的衡量教育目标实现情况的指标,如公众及服务对象对教育的满意度,学校对社区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2.学校效能模型由于学校效能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学校效能模型,划分了多种学校效能类型。
目前划分的标准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校系统的构成及投入-产出过程;二是学校的目标或功能;三是产生效能主体的层次。
(1)学校效能的社会系统模型这一模型是荷兰学者谢润斯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提出的,如图13-1所示。
社会系统模型,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重视学校的生产功能,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产出,将学校效能等同于学校质量效果,强调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学生。
图13-1 学校效能研究的理论模型(2)学校效能的“功能-层次”模型香港学者郑燕祥从学校在现代及未来社会应承担和发挥的功能出发,划分出了25种学校效能。
如表13-1所示。
表13-1 五层面、五类别的学校效能“功能-层次”模型此外,这25种功能还可以表现为时间长度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被分为长期功能和短期功能。
长期功能是指学校长期所产生的持续功能。
短期功能是学校短期内产生的外显功能。
由于学校效能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不同研究所强调的学校效能常常并不相同,此外,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不同效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很清楚,一种效能高并不一定保证其他效能也高,一种效能在某一层面上高,也并不保证其在其他层面上也高,同一效能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有时还是相互冲突的。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行政体制)【圣才出品】
第4章 教育行政体制4.1 复习笔记一、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类型1.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是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
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是指教育行政组织的形态。
根据教育行政权力的划分及行使方式的不同,教育行政体制可以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基本类型。
(1)集权制①含义: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的教育行政体制。
集权制一般以法国为代表,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也属于集权制。
②优缺点:优点在于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缺点在于易使教育行政缺乏弹性,难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也常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分权制①含义: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对其在权限内的事项不加干涉的教育行政体制。
分权制一般以美国为代表。
②优缺点:优点在于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弹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下级机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点在于权力过于分散,会带来对教育事业在领导与管理上的政令不统一、地方各行其是等问题,造成教育发展上的盲目混乱、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教育行政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各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做了许多尝试,一些国家在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教育行政上的中央与地方合作制,这是一种介于集权与分权两者之间的制度。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教育管理过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答:教育管理过程是为实现教育管理的预定目标,将系列的教育管理活动,按一定顺序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动态管理的客观程序;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机关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职能,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有效运转、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2.形成性评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答: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它测试的次数较频繁,概括的水平较低,重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即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有步骤的矫正,对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强化和鼓励,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判断,同时也应辅之以日常作业和评价者的观察来共同完成。
3.教育计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答: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二是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三是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
4.校本培训[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指导下,由中小学校长组织领导,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的教师在职培训形式。
校本培训的核心在于教师培训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培训的目的在于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
5.领导权变理论[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领导权变理论是指领导的有效性既不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人格特质,也不完全取决于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或领导行为是否能与特定的领导情景相匹配的一种领导理论。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8~12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贯彻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在督导工作中要相信、尊重、依靠督导对象,倾听他们的意 见,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服务,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督导工作 中的作用。
3.为什么督政是我国当前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 答:从教育督导的对象而言,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督导政府包括 政府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简称督政。另一方面是督导学校,主要是中小学校简称督学。督 政与督学密切相关,督政离不开督学,督学是督政的基础。应该说将督政作为我国教育督导 的主要任务是我国新型社会主义督导制度的一个特点,是我国的政体与教育管理体制所决定 的,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教育的需要。具体原因如下: (1)教育行政体制决定。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属于从属制,而非独立制。就是 说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必须接受各级政府的直接指挥与 监督。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领导。这也是社会发展规律 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就社会发展全局来看,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干 预教育。 (2)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教育管理体制改 革,旨在通过简政放权,实现中央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向宏观调控的转换,建立基础教育地方 化、由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教育 管理的水平,对办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专门机构了解和监督 各级政府的教育工作也就成为必需。 (3)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府也把教育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教育能否优先发展责任首先在各级政府,关键也取决于各级政府
2.简述教育督导的基本原则。 答:教育督导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导向性原则 坚持导向性原则,就是要在督导指导思想、指标设定、权重分配等方面,引导学校全面 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依法督导原则 贯彻依法督导原则,就是要求督导人员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作为 督导工作的依据,把督导过程作为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有关重大政 策贯彻落实的过程。 (3)科学性原则 贯彻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督导人员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从事督导工作,制定周 密的督导工作计划,运用系统调查和现代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以客观事实和确凿的数据为凭 据,确保教育督导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4)民主性原则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笔记及习题(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9.1 复习笔记一、教育财政概述1.教育的公共性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
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
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
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
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
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
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
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
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
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
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什么是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答: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的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1)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有其共同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除了经济与物质条件上的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为观念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2)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教育管理学就应该是启迪思考、开阔眼界、增长智慧之类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管理者如果只想从历史的文献、以及各种法令、法规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来解决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管理学就是叫人如何迎接挑战,同自己的困境做斗争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处理问题要经过三个阶段,识别信息、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管理行为的准则。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信息的管理与公开)【圣才出品
第12章 教育信息的管理与公开12.1 复习笔记一、教育信息及其分类1.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指教育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也包括相关政府机构),在从事教育管理活动中所产生、获取和拥有的信息。
教育信息管理,则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对其所拥有的教育信息的管理。
2.教育信息的作用(1)为制定教育政策与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信息是决策的基础,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准确可靠、全面系统的信息基础之上的。
决策者只有获得大量可靠的信息,在保证信息收集、传递的真实性和分析推理的无误性的情况下,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2)对教育工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教育信息的分析有助于发现教育工作中的偏差,并及时向主管部门发出预警信息,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正常、协调发展。
(3)为日常的教育管理与研究提供信息咨询教育信息不仅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部门的科学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为地方教育研究机构提供了分析的基础资料。
(4)用于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提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比较关注,如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留级率、考试合格率、升学率、教师学历合格率、图书达标率、实验设备达标率、办学条件达标率、危房率等,这些信息与学校日常管理和改进措施有着比较直接的关系。
(5)促进社会公众了解、支持和监督教育教育信息的公开化,为促进社会各界了解、支持和监督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和导向作用。
3.教育信息的分类(1)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按照信息反映的事件性质不同,可以把信息分为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两类。
①正面信息反映的是政府在教育领域当中所取得的成绩与良好的效果。
②负面信息反映的是教育领域中的失败或失误的信息。
(2)常规信息与危机信息根据信息所反映的事件发生的状态,可把信息分为常规信息与危机信息两类。
①常规信息是指正常教育工作中所产生的信息。
②危机信息反映的是突发事件中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这类信息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制性,并且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应。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和答案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四、材料分析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第2章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第3章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第4章教育行政体制第5章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第6章教育政策与法律第7章教育计划第8章教育督导第9章教育财政第10章教育课程行政第11章教师人事行政第12章教育信息的管理与公开第13章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第14章学校管理过程第15章学校组织管理第16章学校质量管理第17章学校建筑管理第18章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第19章学校领导•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教育管理过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答:教育管理过程是为实现教育管理的预定目标,将系列的教育管理活动,按一定顺序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动态管理的客观程序;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机关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职能,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有效运转、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2形成性评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答: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它测试的次数较频繁,概括的水平较低,重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即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地发现其问题并有步骤地予以矫正,对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强化和鼓励,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判断,同时也应辅之以日常作业和评价者的观察来共同完成。
3教育计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答: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15章)【圣才出品】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章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位学者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研究学校效能的理论模型?()A.谢润斯B.郑燕祥C.莫特摩雷D.高登斯坦【答案】A2.郑燕祥等人总结了八种评估学校效能的理念模式,其中常用于评估学校表现和研究学校效能的模式是()。
A.目标模式B.资源输入模式C.全面质量管理模式D.满意模式【答案】A3.资源—输入模式的缺点在于()。
A.学校目标并不一定是清晰的、普遍认同的B.如果过度依赖这种评估模式,可能会使学校关注短期外部效果,而忽视对学校内部过程的优化C.该模式容易造成重方法轻结果的后果D.该模式容易造成学校对内部教育过程的疏于管理,甚至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或造成资源浪费【答案】D4.()认为,变化的教育环境几乎对学校功能的每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应对环境的冲击和内部障碍的挑战,便成为评估学校效能的关键所在。
A.过程模式B.认可模式C.组织学习模式D.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答案】C5.1980年代,面对学校效能研究方法多样化及研究结论重复验证的挑战,学校效能研究在方法上的进步表现为()。
A.寻找替代传统回归分析方法的新技术B.开始在研究设计上考虑进行有效推论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C.采用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等方法D.采用更加复杂的研究设计,探讨学校作用的内在过程及机制【答案】C6.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学校效能研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
A.统计分析方法及研究样本大小的挑战B.研究方法多样化及研究结论重复验证的挑战C.全面的概念挑战D.学校效果研究的结论能否同样应用到不同的社会和种族中的挑战【答案】C7.目前常用的测量学校效能的方法主要是(),又称统计控制法。
A.多元线性回归技术B.实验法C.准实验法D.“附加值”法【答案】D8.与传统的回归分析相比,多层线性模型的优点不包括()。
A.考虑了不同层次的随机误差和变量信息,其标准误差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更加准确和有效B.可以通过计算不同水平变异在总变异中所占的比率来确定不同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C.可以分析重复测量的数据,即将测试个体看作第一水平,将测量看作第二水平D.可以分析离散型的数据资料【答案】C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学校效能?答:学校效能系指一所学校利用其本身的条件及相关环境,透过各种方法、步骤或策略的运用,获取有限并具价值的资源,以发挥功能,让学校在各方面均能有良好的表现。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督导)【圣才出品】
第8章 教育督导8.1 复习笔记一、教育督导的意义1.教育督导的含义教育督导也常被称作教育视导,是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按照督导的原则和标准,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工作通过精密的观察、调查和考核,进而作出审慎的分析和评定,指出成绩和缺点,并提出积极改进意见,使教育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活动。
它是教育行政的一个职能,是教育行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督导的性质(1)教育督导的实质是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如行政领导机关或专门监督机关对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监督,其价值取向主要是秩序和效率。
这种监督实际上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手段。
(2)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所具有的指令性、执法性和权威性①教育督导工作所具有的指令性是有限的行政指令性。
教育督导是上级对下级的、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为前提进行的,因此具有指令性。
但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现代督导的专业性和民主性,通常情况下,教育督导机构或督学对被督导单位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是指导性的。
②教育督导工作具有执法性。
教育督导的执法性表现在教育督导机构与人员依法进行以引导被督导者给予重视并加以贯彻,达到保证执法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类督导活动的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其违法行为以达到有效实施法规的目的。
③教育督导工作的权威性。
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的权威性,与行政监督一样来自其凭借的职权和法纪。
现代教育督导活动越来越强调督导人员不仅依靠职权去影响被督导者,更要依据自然权力即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品行、性格魅力、领导艺术等引导被督导者。
3.教育督导的意义(1)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加强政府对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2)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实现依法治教的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二、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与具体任务1.教育督导的两个基本职能——监督和指导教育督导的职能,是指教育督导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又指教育督导机关及人员为执行其任务所进行的职务活动。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第三版)笔记整理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
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
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
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
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课程行政)【圣才出品】
第10章 教育课程行政10.1 复习笔记一、教育课程的含义及编订权1.教育课程的含义教育课程,在教育行政中一般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
简言之,教育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行政关心和作用的重要领域。
2.教育课程的编订权(1)教育行政体制对教育课程编订权的影响①教育行政体制为中央集权型的或者说中央集权色彩浓重的国家,其教育课程编订权,一般在中央或国家一级。
法国、前苏联、日本、韩国、埃及等国基本属于这一类。
②教育行政体制为分权型或具有明显分权倾向的国家,对教育课程的管理权一般留给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通常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如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2)教育课程编订权划分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由于各国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使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渐从规模的扩大转向质量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各国教育课程编订权的划分也由于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发生了变化。
其变化的趋势呈现为:课程编订权在地方的国家适当向中央集权,而课程编订权在中央的适度向地方放权。
(3)我国教育课程的编订权①建国以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育课程的编订权一直属于中央。
这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或批准颁发的一系列有关教育和课程的法规和行政性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
②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积极推进了教育课程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课程机构、下放课程编订权、制定法规、推行“三级课程制”(中央、省市、县)等措施,使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课程编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教育课程单一的现象不断得到改善,逐步走向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统一与多样相结合。
二、教育课程的构成内容1.教学计划(1)教学计划的含义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2001年我国课程改革后,改称课程方案。
它不仅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笔记及习题(教师人事行政)【圣才出品】
第11章教师人事行政11.1 复习笔记一、教师人事行政的含义与意义1.含义教师人事行政是指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和措施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奖惩及福利待遇等事宜所实施的管理。
教师人事行政的根本目的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质量高、数量足的教师。
2.意义教师人事行政是开发教师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
教育活动需要人、财、物等多种资源的投入,而现代资源理论和人事管理新观念指出人是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开发,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就可以使其升值,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教师人事行政可以对教师实施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教师的选拔任用、培训等工作不仅注意教育的现实需要而且预测到未来的需要,不仅要注意现实的选拔还要为未来投资,不仅要对适用的教师个体进行分析还要对全国或地区的教师整体进行分析。
此外还要考虑各级各类教师之间的比例,优化组合与平衡发展的问题,以保证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的优化和教育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2)教师人事行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是直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是教师人事行政工作的对象、客体,对教师进行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教育的发展制定教师需求预测和培养计划、制定师资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师人事行政的最终目的,即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1.专业的含义专业是指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也称为专门职业,是相对于普通职业而言的。
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通常被称之为专业人员。
一般认为典型的专业人员是指医生、律师、工程师、建筑师等。
对于教师是否为专业工作者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
2.专业标准(1)专业工作是具有高度技术性的职业,必须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13-19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13.1复习笔记一、学校效能概述1.学校效能的概念关于学校效能的界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本质属性定义,二是操作化定义。
(1)本质属性定义本质属性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在学校效能的本质特征定义上,学者们的意见较为一致,大多数人认为:学校效能是学校选择目标的适宜程度及实现学校功能的程度。
(2)操作化定义操作化定义是为了便于研究操作而对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具体化表述。
在学校效能的操作定义上,学者们的分歧较大,不同的学者所强调的方面不同。
这一领域的主流研究主要关注了学校在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上的贡献,但批评者则认为,应该涵盖范围更广的衡量教育目标实现情况的指标,如公众及服务对象对教育的满意度,学校对社区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2.学校效能模型由于学校效能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学校效能模型,划分了多种学校效能类型。
目前划分的标准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校系统的构成及投入-产出过程;二是学校的目标或功能;三是产生效能主体的层次。
(1)学校效能的社会系统模型这一模型是荷兰学者谢润斯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提出的,如图13-1所示。
社会系统模型,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重视学校的生产功能,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产出,将学校效能等同于学校质量效果,强调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学生。
图13-1学校效能研究的理论模型(2)学校效能的“功能-层次”模型香港学者郑燕祥从学校在现代及未来社会应承担和发挥的功能出发,划分出了25种学校效能。
如表13-1所示。
表13-1五层面、五类别的学校效能“功能-层次”模型此外,这25种功能还可以表现为时间长度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被分为长期功能和短期功能。
长期功能是指学校长期所产生的持续功能。
短期功能是学校短期内产生的外显功能。
由于学校效能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不同研究所强调的学校效能常常并不相同,此外,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不同效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很清楚,一种效能高并不一定保证其他效能也高,一种效能在某一层面上高,也并不保证其在其他层面上也高,同一效能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有时还是相互冲突的。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4~7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4章教育行政体制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行政的中心问题是()。
A.教育行政机构B.学校管理C.教育行政体制D.制度的完善【答案】C2.教育体制是()。
A.教育制度的简称B.教育组织的根本制度C.教育机构的统一体D.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答案】D3.教育体制的子体制是指学校教育体制与()。
A.学校运行体制B.教育管理体制C.学校评价标准D.教育法律制度【答案】B4.决定各国教育行政体制形式不同的根本点,在于()。
A.对教育行政权力的划分与行使的方式不同B.政体不同C.文化背景不同D.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答案】A5.社会主义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
A.实施民主集中制B.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C.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D.人民享有参与管理的权利【答案】B6.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主要是指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其核心是()。
A.提高投入B.简政放权C.制定政策D.加强协调【答案】B7.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
A.分级管理、以省为主B.分级管理、以市为主C.分级管理、以县为主D.分级管理、以乡为主【答案】C8.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更接近于()。
A.中央集权B.地方分权C.学校自治D.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答案】D9.在教育管理职能方面,地方分权制的国家更强调()。
A.计划监督B.行政监督C.法律监督D.社会监督【答案】C10.教育管理体制包括()。
A.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B.学校教育体制和校外教育体制C.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教育体制D.学校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答案】A二、名词解释1.教育行政体制答: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
陈孝彬的教育管理学笔记
陈孝彬的教育管理学笔记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
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
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
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圣才出
第2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2.1 复习笔记一、管理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管理。
(2)管理的职能①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管理可以把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力诸因素进行合理组合,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
②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马克思把这种管理职能称作“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他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产者通过管理来实现其对雇佣劳动者的统治、奴役和剥削,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
③管理具有两重属性:a.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它具有组织共同劳动、协调生产过程的作用,是超越一切生产关系而存在的。
b.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决定的。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管理的社会属性的核心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它是有阶级性的。
(3)管理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组织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使管理科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1)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具有民族性。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2)组织文化文化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之中,它还表现在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形成了各自的群体文化,也就是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反映了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组织在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②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
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
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
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
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
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
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
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
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
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
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
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
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更多地体现了私权的特点;高中教育的强制性适中,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权的特点。
从法学角度看,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利,具有公权的特点。
这为政府建立公立教育体系提供了法理依据。
综上所述,不论从经济还是从法律的角度,政府都有建立公共教育体系并为之提供经费的理由。
3.教育的公共选择
(1)公共选择的相关概念
公共选择(社会选择或集体选择)是指根据既定规则通过政治互动进行决策的过程,是政府提供公共品的通用方式。
公共选择过程依赖于国家政治体制。
公共选择的规则包括一致同意和多数裁定两种。
一致同意表明决策属于帕累托改进,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同时也意味着一票否决,这在现实中很难满足。
多数裁定规则包括简单多数、超多数和计点投票三种规则。
公共选择的形式包括直接民主制和代议民主制两种。
直接民主制就是全体选民通过直接投票方式参与表决。
代议民主制是指由选民选出代表,由代表进行投票表决的方式。
(2)教育的公共选择
教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公共事务,教育预算是公共选择的重要内容。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对教育财政有直接影响,只有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确保教育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育财政的政策目标
公平、充分性和效率是教育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
(1)公平
公平包括机会公平、条件公平和结果公平等很多方面。
其中,确保机会公平和防止结果的过度不公平是政策追求的目标。
此外,教育财政的公平性不仅体现在辖区内的学校和学生之间,而且还体现在辖区间。
为了平衡辖区间的教育财政状况,学者们提出了财政中立原则。
所谓财政中立是指教育投入独立于财力状况。
(2)充分性
教育财政的充分性主要是对地方政府提出的要求,因为教育主要还是地方政府的责任。
根据美国学者Odden和Picus的研究,确定一个学区和学校教育投入的充分性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只考虑实际投入不直接考虑产出的投入确定法;第二种是业绩-投入类比法;第三种是业绩-投入标杆法。
这三种方法由确定投入和产出的不同方法组合而来:第一种方法确定成本采用的是会计方法,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采用的是成本函数法来确定投入。
第一种方法对办学质量的确定采用专家估计,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中则采用直接的学业成绩测试。
根据确定办学成本和办学质量的不同方法,还可以组合出其他确定教育投入充分性的方法。
(3)效率
效率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在经济学中衡量经济效率的一般准则为帕累托准则。
教育生产具有特殊性,其产出不易被测量,而当前教育又有成本不断扩展的趋势,因此,教育缺乏效率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仍然是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过程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总之,公平、充分性和效率是教育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教育财政政策应紧扣这些目标。
二、教育财政体制
1.教育预算管理体制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体制的一部分。
讨论教育预算制度首先应了解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
①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政体制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国家税收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
狭义的财政体制是指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②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简称“教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教育管理体制受一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制约,随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教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变化而调整和改革。
(2)教育预算与教育预算制度改革
①教育预算。
教育预算是国家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国家及地方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等都要通过教育预算来实现。
②教育预算制度。
教育预算制度受国家预算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对预算和教育预算进行规范。
这些法律、法规确定了我国教育预算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大致框架以及教育预算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③教育预算制度改革。
教育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财政管理体制,所
以,教育预算制度改革受制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
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是我国预算编制改革的方向。
但教育绩效难于准确测量,所以在教育预算编制时,首先应考虑的还是满足基本需求。
绩效预算在教育预算编制中,不宜独立使用。
零基预算的技术难度比较大,可以先从具体项目开始积累经验。
总之,改革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做好教育预算对于实现教育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
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是确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顺利履行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
合理划分基础教育的政府间财政责任需要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看,建立中央、省和县三级财政体系的可能性很大。
未来影响基础教育投入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主要是中央、省和县政府间的财政责任划分,特别是省和县两级地方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的划分。
理顺省、县两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有两种思路:
(1)按照教育层次来划分教育事权和财权。
基础教育可分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按照这种思路,应由省县两级政府分别承担这两个阶段的教育。
短期来看,采用这种分担方式,县财政的压力仍比较大。
但从长期看,高中教育的规模会逐渐扩展,考虑到省财政同时还要负担地方高等教育,这种划分相对能较好地平衡省和县的财政负担。
(2)按照教育经费的构成项目进行分担。
省、县两级政府分担教育财政责任可以选择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较大、结构相对简单的人员经费。
具体的分担比例可以根据各县的实际需求、可用财力和财政努力程度等因素综合进行测算。
以上两种思路,并不对立。
即使按照教育层次对政府间教育事权和财权进行划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