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
有关新闻职业道德论文参考
有关新闻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是作为新闻记者正确履行职责的必备素养。
一、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闻传媒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导致记者队伍中出现了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1.利益至上的现象。
新闻记者在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和新闻文本的制作过程之中,掌握着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的“权利”,社会上有些人就盯上这种“权利”,素质不高的记者就此打起小算盘,他们在采访过程中,不是要求被采访方提供各种“方便”,就是赶场子拿“红包”,接受各种“土特产”等等。
这种直接收取“好处”的后果,便是记者不再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导致了“钱指挥新闻”、“假新闻”现象的产生。
2.工作态度不严谨的现象。
一些记者为了应付交差,对任务草草了事,有的新闻记者为了赚取收视率对一些消息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就报道出来,甚至对一些基本事实进行渲染炒作,夸大事实,欺骗观众导致了新闻失真、失实。
3.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
少数记者为了抢到一些热点或者独家新闻,找到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会利用职务之便,不择手段,进行偷拍或者暗访,侵犯了公众的隐私权。
4.部分编外记者行为失范的现象。
新时期,新闻传媒机构改革为事业单位性质,在按企业方式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以自由文化人和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为主要群体的编外记者。
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企业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向外招聘普通员工最多的是传媒行业,高达51%。
这些编外记者往往要冲在最前线,但又和编制内记者同工不同酬,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带来了诸如拉生意、做掮客,从中谋取私利等问题的出现。
新闻学中的法律问题与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学中的法律问题与记者的职业道德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的产生、传播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它与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常常面临各种法律问题,同时也需要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准则。
本文将就新闻学中的法律问题与记者的职业道德进行探讨。
一、新闻学中的法律问题1.言论自由与法律限制言论自由是新闻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是在实践中,记者们常常面临法律对言论的限制。
例如,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言论自由受到法律的制约,记者在报道时需要遵守新闻法规定的范畴,不能够散布谣言或者影响社会安定。
这就对记者进行了约束,需要他们在保持言论自由的前提下,谨慎地选择和处理新闻报道。
2.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平衡记者在报道时常常涉及到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他们需要在保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尊重个体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和报道中,权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并在合理范围内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披露。
3.知识产权与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常常会引用他人的作品、照片或视频等。
记者在使用他人作品时需要注意尊重原著作者的知识产权,符合版权法的规定,避免侵权行为。
同时,记者也需要注意对报道中的原创素材进行保护,避免被他人未经授权地使用。
二、记者的职业道德记者作为新闻传媒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准则,遵循公正、真实、客观、负责任的原则。
1.客观公正的报道记者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不带个人情感或偏见,不曲解事实,不歪曲真相。
他们应该对所有相关方进行平等对待,不偏袒任何一方,真实地展现事实的全貌。
2.慎重处理敏感信息记者在报道敏感信息时需要慎重处理,切忌造成社会恐慌或者不必要的伤害。
他们需要在保持新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尊重社会公众的接受能力,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或者对个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3.保护受访者的权益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尊重受访者的权益,尽量保护其隐私和尊严。
他们应该在事先取得受访者的同意,并对采访内容进行适度处理,避免公开披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题目:新闻报道的的深度与公民的隐私姓名:廖振宇学号:1005070039年级班级:10级新闻专业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权一直是受法律保护却又模糊不清的部分。
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人肉搜索”行为,其实就是一种隐私权的侵犯,却又没有相关法规加以制约。
而关于隐私,则更多的是道德伦理方面的制约。
“伦理是一个原则系统,一种行为的道德或规范。
它是被个人、群体或文化确认了的价值和生活准则。
它寻求指导人们的行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①现在的新闻报道,会去追求更多新鲜,更多爆料,以满足公民的知情欲望。
但是更多的时候,仍然需要考虑到道德伦理方面,以及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需要考虑到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正如2003年轰动美国的鹰郡性侵犯案,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涉嫌性侵犯一名18岁的女服务员。
经过两次开庭之后,科比虽然不承认强奸,但不否认发生了性关系。
诉讼最终转为民事案件,科比支付100万美元来平息这场风波。
然而就在科比被捕的日子里,原告的有关信息、照片、闲话、谣言、玩笑以及她——凯特琳·法伯——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已经充斥于互联网。
美国主流媒介长期以来避免指出强奸案和其他性犯罪案原告的姓名。
理由是,公众对原告的确认会使此类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在最脆弱的时候遭受蔑视和羞辱。
指出姓名还可能公开她们的私生活和性史,使她们面对无理的、不相干的审查。
因此,性犯罪是新闻报道应该提供完全信息这一惯例的例外。
美联社要求:一般不指明那些说他们已遭性攻击的人的身份,不同寻常的情况除外。
也不播发能识别这些人身份的图片或视频。
成年受害人自己公布身份的是例外。
对于例外情形的处理必须咨询高级主编。
然而那些公开资料的新闻人也有自己的理由:(1)新闻行业是散播新闻,而不是隐瞒新闻。
(2)编辑决策应当由制片人、主编和新闻主管做出,而不是法庭、立法机构、新闻发布室或与新闻有涉的人来干预。
(3)不公开受害者的资料就等于做了沉默的共犯,而新闻工作者需要让法律更加公正来对待事实。
学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得到的意义
学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得到的意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和灵魂。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对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对其本人而言,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是工作的准则,立身的基础,强壮的法宝。
对所在的新闻媒体而言,是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做大做强的保证,是创造辉煌的光源。
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多元化思想的并存,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不良倾向的腐蚀和影响,也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带来了严峻考验和挑战,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和层面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筑牢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防线,在新闻工作中坚定不移地遵守职业道德,仍然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准确理解和把握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灵魂。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新闻行业同样如此。
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并经1994年4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二次全体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和界定。
从新闻工作者的行业特点来说,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更具有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特征和特质。
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执政党领导的各行各业,都是必须坚持、不能背离的宗旨。
新闻工作更是如此。
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是新闻工作者遵循职业道德的基本前提。
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遵守法律和纪律、也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新闻工作者也毫不例外。
因此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作风,更准确体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本质与内涵。
对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状况的审视。
确切来说,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并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着具体生动的内容,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
新闻道德论文道德建设论文:浅谈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道德论文道德建设论文:浅谈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摘要:新闻工作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职业,它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
新闻职业道德是衡量新闻工作者素质高低的一个基本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塑造媒体形象,提升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道德道德建设措施建议一、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征(一)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的特殊要求。
新闻职业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也决定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
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更接近于政治,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更加明显和直接。
它不同与法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只有新闻工作者真心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情感、意志信念时,才可能发生作用。
新闻职业道德直接决定于新闻事业的性质,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断变化。
它反映了人类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进步的需要,体现出新闻传播事业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二、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一)现阶段新闻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1、新闻宣传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些媒体为了争得更多受众的眼球,或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险情”。
比如有的媒体在报道上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甚至不惜制造、发布一些颇能吸引读者的虚假消息,出现娱乐化低俗化问题,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片面追求收视率现象,把社会公器当做牟利的工具,新闻的真实性服从于经济利益。
2、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时有所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单位或新闻工作者利用职务、采编和宣传手法,不正当地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的现象。
新闻职业道德论文
新闻职业道德论文摘要:当前,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既是新闻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改善新闻从业者形象,提升媒体公信力的需要。
本文就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对策、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意义;对策与思路新闻事业是一种社会性事业,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传播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日常生活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作为社会观察者、信息传播者、新闻报道者和舆论引导者的新闻从业人员,其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的高低程度,不仅影响着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程度。
因此,需要从社会、媒体、新闻从业者自身等方面多管齐下地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一、健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教育是提升人们道德层次的重要途径。
对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须贯穿于新闻职业行为的始终。
新闻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对新闻院校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完善新闻单位的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制度。
三是重视新闻在职人员的岗位职业道德培训。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来健全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体系,使得每个新闻从业者从就业前到整个从业过程都始终能够受到及时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对于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准将会起到有效作用。
二、提升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教育的质量。
目前,全国有500余所大学设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在各种层次学习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在校学生达十几万人。
据了解,在这些新闻院系中,大多数只是在新闻理论和某些新闻业务课中作为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捎带讲讲。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教材、缺师资等。
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对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许多新闻院系没有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正式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这样就很难在时间上和制度上保证教学和教育的质量。
因此,当前着力提升新闻院系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十分重要。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新闻事业的看法,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声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范文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分析摘要:从大数据宏观视野上来看,新闻传播领域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而这些变革也必然会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产生连带影响,这就要求媒体工作人员在数据统计、图表分析、漫画创作等方式上要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
鉴于此,新华网工作人员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数据、图文展现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如何改进新闻业务才能为其他同行在向数据化新闻方向转化方面提供积极示范的作用等问题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大数据;新华网;新闻工作者在当今的信息碎片化时代,相当数量的网民通过手机、电脑、Pad等新媒体工具在网上浏览新闻。
但由于数据新闻在中国内地刚刚起步,业界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实践经验,社会认知度较低,造成媒体行业投入与产出比相差较大,往往得不偿失。
而其中的“新华网”,作为媒体行业在数据新闻制作方面的资深者和领航者,其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的新闻把关,科学地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种数据进行简要的取舍,从而符合新闻价值在各个方面的要求,被摆在当今社会媒体转型的重要关头。
令人惋惜的是,新华网虽然在经济和人力上都对数据新闻这个栏目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是效果甚微,受众认可度较低。
一、以受众为中心开发数据新闻作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传统媒体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
围绕“让新闻离你更近”的理念,新华网将用户体验和内容品质放在了首要位置。
例如,2014年,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文章主要是围绕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发展历程以及媒体融合的趋势来论述的。
如马轶群的《当新闻先生遇上数据小姐——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探索》,根据热点解码系列、政策解读系列、生活服务系列、科普知识系列、交互数据系列这五大系列来讲解新华网对数据驱动新闻的认知探索。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活动的总称,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首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与全国人大立法共同构成中国国家立法的整体,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国务院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依法制定和变动行政法规、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以及从事其他立法活动的总称。
煽动,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鼓吹煽动,意图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动的内容或去实行所煽动的分裂国家的行为,而非行为人自己实行,这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与分裂国家罪的根本区别。
名誉,是社会或他人对公民品德、才干、信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
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媒介审判主要有2个负面影响:1、亵渎了法治原则。
2、造成了新闻媒介的角色错位。
抗辩事由,是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曾格案”,是指1733年曾格创办的《纽约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抨击了省政府管理者的政策,随后曾格因此被指控犯有煽动性(反政府)的诽谤罪,最后陪审团宣判他无罪。
该案件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有关法律和出版自由的著名案例,标志着美洲殖民地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要胜利。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二是“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三是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一是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二是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
有关新闻职业道德论文
有关新闻职业道德论文谈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摘要】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传媒技术与报道方式的改进突破,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壮大。
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有违新闻真实性的种种行为。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闻记者》评选出“2021年十大假新闻”产生以及报道的特点,探讨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为新闻工作与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假新闻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负面影响也日渐产生。
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体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为了匡正新闻理念,警戒新闻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新闻环境,《新闻记者》连续多年评选每年度的十大假新闻。
2021年初,又评选出了包括“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以及“金庸去世”等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则新闻不一定报道得多么生动,但真实性是必备的。
假新闻的出现离不开记者的报道,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亲历者,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社会现象是记者基本的职业素质,而虚假新闻的出现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与专业理念匮乏的突出体现。
一、2021年十大假新闻的案例分析“捍卫新闻真实”一直是《新闻记者》高举的一面旗帜。
在2021年的十大假新闻的评选中,各种错误频繁出现,不论是记者职业水平的不足还是道德理念的缺失,都是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因素。
本文列举十大假新闻中的三组案例,具体分析新闻出现虚假失实的表现与特点。
案例一: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2021年3月30日《重庆时报》和《华西都市报》分别报道了中国作协在重庆举行会议时,有的作家入住五星级酒店,甚至是总统套房,吃的是2000多远一桌的宴席等等奢华的行为。
新闻媒体中的传播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
新闻媒体中的传播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新闻媒体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舆论引导、信息传播、监督执政、服务社会等重要职责和使命。
然而,当代新闻传媒领域的发展却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和道德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媒体的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原则。
它是对媒体从业者行为规范的体现,是维护公共利益和道德权利的保证。
在新闻媒体传播中,传播伦理涉及多个方面,如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平衡性、尊重隐私权等。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中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可靠。
新闻媒体应该遵循“事实至上”的原则来进行报道,准确地反映事件的真相,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避免主观色彩和个人喜好的干扰。
新闻媒体的报道应该遵循“听取两方”“三思而后行”的原则,既不主观肆意地渲染事实,也不篡改事实,而是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明确、分析和判断。
公正性是指新闻报道要有公正、平等的立场和态度,并且依据事实进行报道。
新闻媒体应该遵循“公正第一”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在争议和矛盾的问题上,始终把公正置于最高的位置。
平衡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全面、平衡地进行,避免片面、偏颇的报道风格。
新闻媒体应该注重报道中涉及到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避免单方向的报道,避免让大众形成偏见。
尊重隐私权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个人权利。
新闻报道应该遵循“慎重保密”的原则,尊重被报道人的隐私权,不披露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尽可能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个职业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操守,它是维护职业形象和社会信誉的保障。
在新闻媒体领域,职业道德的遵守是新闻媒体从业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涉及多个方面,如核实事实、尊重版权、独立自主、保持安全等。
在报道新闻时要严格核实事实,不能因急于报道、缺乏证据等原因扭曲事实。
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广播电视编辑加强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把关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把它们分成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把关的问题。
编辑的把关,从逻辑上来讲,它是一个正题,也就是说把关工作是我们编辑的日常必须要接触的,必须要做的,也是必须要做好的。
但是,如果把关的工作做不好,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新闻的舆论引导走向另一面。
舆论引导的失误就是我们说的反题。
把关和舆论引导两者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如果把关过度或者是违反了某些规则,我们就认为它是社会责任的失范。
1 新闻道德沦丧的原因剖析1.1 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周克华被击毙后,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在没有打上马赛克的情况下,展示他不堪入目的“死相”,而不顾此类血腥的画面将造成的影响。
这归根到底是某些新闻工作者单纯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职业道德素养的表现。
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机制的引入刺激并推动了新闻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也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然而,随着媒体生存环境日渐窘迫和行业竞争压力的剧增,一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动摇,职业道德的约束在金钱和利益的诱导下逐渐变的松弛了。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建设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在道德精神层面的建设却相对匮乏。
有的媒体以戏谑的态度描述周克华被击毙这一事件,不少新闻报道甚至呈现出娱乐化的态势。
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缺乏同情心的表现,不仅给周克华的家庭带去了深深的伤害,也污染了社会文明的风气。
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很有可能做出有害社会的行为。
造就当前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自律的缺失。
由于没有严格的行业道德标准,或者说行业道德在经济利益系统支配下的失效,致使某些媒体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沦陷。
1.3 管理人员责任的缺失当前,新闻事业的管理人员水平良莠不齐,缺乏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对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视而不见,部分人员甚至还亲身参与到一些有损职业道德的事情中。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论文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论文新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传播职业的新闻人,在长期的职业实践和新闻传播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关系的总和。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论文篇1论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途径[摘要]21 世纪是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华民族将挤入世界迅猛发展的潮流中,中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繁忙,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将更加迅捷,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碰惯愈发显得激烈。
集信息传播的采集人、传递人、公众舆论代言人,社会精神产品塑造者,社会人为一体的新闻记者就愈发显得重要。
他们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途径一、新闻记者应勇于自我批评提高自身的修养道德修养的方法,除了学习道德理论和参加社会实践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方法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两种道德观念激烈斗争的过程。
因此,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方法,否则也就算不上“修养”了。
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才能做到这些。
因为,他们批判地吸取历史上这些思想的精华,并通过道德实践的检验,证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毛泽东同志曾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形象地比做打扫房子和洗脸,认为经常这样做才能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的思想。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指导,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的一种思想武器,运用到道德修养之中。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完全对立的。
因而,我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必然充满社会主义道德同一切旧道德思想和观念的激烈斗争。
不要说来自旧社会的人,就是新社会成长起来的人,也会受到某些旧道德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头脑里会或多或少的残留一些旧道德的思想和观念。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论文
课 程 论文论文题目: 浅谈隐性采访与新闻职业道德小组成员: 于 磊 班 级: 161092 学 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指导教师: 尚媛媛浅谈隐性采访与新闻职业道德摘要近年来,隐性采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行其道。
隐性采访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因此通过此法写出的新闻常常具有巨大的卖点。
但这种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与真实性。
隐性采访对于媒体公信力而言无疑是把双刃剑。
隐性采访同时又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和社会现象,隐性采访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如何使用隐性采访而不伤害新闻职业道德,已经成为传媒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隐性采访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一、隐性采访的定义隐性采访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
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隐性采访被理解为暗访、秘密采访、偷拍偷录……可以说,隐性采访的定义被异化了。
目前,比较常见的定义有以下几种: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以更好地接近采访者,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
[1]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认为:‚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方式。
今天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通俗地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
‛上述表述都明确出了隐性采访两点基本特征:一是隐瞒记者身份,一是隐瞒采访目的。
离开这两点,就无所谓隐性采访。
二、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由于目前我国的立法中没有新闻法,这使得隐性采访的合理存在没有直接、明确法律依据。
但综观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一般认为隐性采访可以利用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新闻自由权和公民知情权这两项。
1、新闻自由权新闻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的权利,主要包括采访权和报道权。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作为新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法律保护的,这就保障了记者对新闻事件有采访、报道、批评的权利,有选择挖掘新闻事件真相的权利。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题目:新闻报道的的深度与公民的隐私姓名:廖振宇学号:年级班级:10级新闻专业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权一直是受法律保护却又模糊不清的部分。
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人肉搜索”行为,其实就是一种隐私权的侵犯,却又没有相关法规加以制约。
而关于隐私,则更多的是道德伦理方面的制约。
“伦理是一个原则系统,一种行为的道德或规范。
它是被个人、群体或文化确认了的价值和生活准则。
它寻求指导人们的行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①现在的新闻报道,会去追求更多新鲜,更多爆料,以满足公民的知情欲望。
但是更多的时候,仍然需要考虑到道德伦理方面,以及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需要考虑到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正如2003年轰动美国的鹰郡性侵犯案,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涉嫌性侵犯一名18岁的女服务员。
经过两次开庭之后,科比虽然不承认强奸,但不否认发生了性关系。
诉讼最终转为民事案件,科比支付100万美元来平息这场风波。
然而就在科比被捕的日子里,原告的有关信息、照片、闲话、谣言、玩笑以及她——凯特琳·法伯——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已经充斥于互联网。
美国主流媒介长期以来避免指出强奸案和其他性犯罪案原告的姓名。
理由是,公众对原告的确认会使此类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在最脆弱的时候遭受蔑视和羞辱。
指出姓名还可能公开她们的私生活和性史,使她们面对无理的、不相干的审查。
因此,性犯罪是新闻报道应该提供完全信息这一惯例的例外。
美联社要求:一般不指明那些说他们已遭性攻击的人的身份,不同寻常的情况除外。
也不播发能识别这些人身份的图片或视频。
成年受害人自己公布身份的是例外。
对于例外情形的处理必须咨询高级主编。
然而那些公开资料的新闻人也有自己的理由:(1)新闻行业是散播新闻,而不是隐瞒新闻。
(2)编辑决策应当由制片人、主编和新闻主管做出,而不是法庭、立法机构、新闻发布室或与新闻有涉的人来干预。
(3)不公开受害者的资料就等于做了沉默的共犯,而新闻工作者需要让法律更加公正来对待事实。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依法治国下的新闻之路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宣传和监督工具,在现代社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不少法律都对新闻媒体及其报道的内容、方式等进行了规制.尽管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新闻法》,但散落在各个法律法规中有关新闻媒体的法条,均对新闻媒体在某方面所负有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有着明确的规制,实际上正在对新闻媒体的从业行为产生着制约与影响。
但截至目前,这些有关新闻媒体的法条还尚未被系统地归纳和整理过,人们对新闻媒体和法律之间关系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新闻媒体被诉侵权的具体案例上,就我国法律法规总体上对新闻媒体所产生的规制与影响则少有涉及。
而如果不从整体角度,就当前法律对新闻媒体的规制进行归纳与总结,则很难对当前法律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也是片面的。
新闻传播立法被称为“必须解决的最困难、最危险、最重要的问题”,新闻传播立法因此产生了种种矛盾现象:其一,立法忽视现法绩效,探索未有实质突破。
我国尚无宏观的新闻传播法绩效评估成果,立法实践和立法研究空有学理性而极缺针对性。
其二,立法牵涉因素甚多,立法落空归因甚简.二十世纪80年代的立法活动无果而终,无疑是诸多原因合力的结果,然而后世多有将之归责于个别领导同志的研究结论,以偏概全可见一斑。
其三,立法呼声经久不息,立法实践裹足不前。
改革开放以始,学界、业界甚至政界为新闻传播立法之努力未曾终止,二十世纪80年代的立法活动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但新闻传播至今仍是我国三十多年改革最滞后的第二个领域.所以,目前我国的新闻法规立法之路任重而道远,吾辈仍将为此而不懈努力既然目前暂无专类成文的约束法规,我们就不得不说道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业经历了从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巨大变革,传播方式从单向传播发展到多向传播,由此引发的媒体间的竞争也更趋激烈.或受利益驱使、或因蓄意炒作,使得“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低俗新闻"以及“虚假、违法和不良广告”问题屡禁不止,成为新闻界备受社会苛责的“绵绵心痛”.如何解决目前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新闻工作者自身素养,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职业道德监督制约机制。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相关论文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相关论⽂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为规范或准则。
它既不同于新闻法规,也不同于新闻纪律。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相关论⽂,希望⼤家喜欢!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相关论⽂篇⼀ 《台湾地区的新闻法规和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台湾新闻的法制管理经历过⼀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与百年台湾历史中所经历的那些社会动荡密切相关。
为了巩固政权台湾制定了重重法令规章,加强对新闻媒体及传播活动的⽇常管理。
迫于两岸⽂化和民间交流不断发展的现状,台湾⾏政院新闻局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以规范两岸的新闻传播活动,这客观上促进了两岸交流。
为了控制台湾新闻局⾯的恶性发展,台湾新闻评议组织成⽴后,制订了⼀批内容具体、规定详尽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但所制定的条⽂达不到真正实现约束的⽬的。
关键词:台湾;新闻法规;职业道德;新闻⾃律 在⼤众传播中,任何⽣态失控或失衡都会对⼈类的⽣产和⽣活产⽣极其巨⼤的影响,对已经形成的媒介⽣态平衡带来破坏。
媒介⽣态要维持动态平衡,就要充分发挥媒介⽣态系统的⾃控、⾃净能⼒和社会⾃动调节装置的监督作⽤。
任何媒介的违规操作或不法⾏为,都会引发众怒或促使国家启动制裁机器。
新闻法规是⼀种法律条⽂,以⽴法的形式强制新闻⼯作者服从;⽽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作者⾃⽴的⾏为准则,它借助于舆论⼒量促使新闻⼯作者⾃觉遵守。
新闻法规是他律,新闻职业道德是⾃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督促新闻⼯作者完成社会使命。
从两岸传媒⽐较研究上看,新闻的制作、传播与管理存在着更多的差异,彼此的猜忌与隔阂也更深。
⽽在法制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这⽅⾯,可供分析⽐较、参考借鉴的地⽅⾃然也就更多⼀些。
⼀、台湾新闻的法制管理 台湾新闻的法制管理经历过⼀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与百年台湾历史中所经历的那些社会动荡密切相关。
⽇据时期的台湾新闻事业毫⽆新闻⾃由可⾔,新闻法规却多如⽜⽑,其⽤意本来就不是为了促进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反倒是为了限制,以便为⽇本的长期殖民服务的。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摘要:职业操守是理性的结晶,职业道德是感性的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侧重于理性方面的,它是执行具体工作的依据;而职业道德则侧重于感性方面的,它是一种行为的手段。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职业一、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辩证关系(一)职业操守是理性的结晶,职业道德是感性的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侧重于理性方面的,它是执行具体工作的依据;而职业道德则侧重于感性方面的,它是一种行为的手段。
但是理性与感性是很难并存的,两者经常处于对立和矛盾的状态。
在世界新闻史上,曾发生过一件震撼人心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发生冲突的重大事件,1993年,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到非洲北部边界拍摄遍地饿殍的苏丹的叛乱活动,正当他准备拍摄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时,一只大鹰进入了镜头,为了使照片更具有震撼力,记者等待了20分钟,最后拍摄了照片,但是这张照片受到了众多民众的批判,凯文·卡特也因心中深深的自责,而自杀了。
从职业操守的角度分析,凯文·卡特的做法并没有错,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实而震撼的新闻线索;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凯文·卡特的做法是不人道的,小女孩随时都会有危险,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将“人性”放在第一位。
至今,没有人能够评断遇到此类事件到底该如何选择,但是凯文·卡特的自杀也为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艰难选择敲响了警钟。
(二)职业操守是法律原则,职业道德是社会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以法律原则为保证的,触犯了法律原则,就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职业道德则是以社会规范为体现的,两者的冲突在于,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事件中,往往会放大职业道德的作用,而轻视职业操守的法律原则。
例如,在北京人民医院,眼科医生高伟峰第二天要做眼角膜移植手术,但是原来准备好的眼角膜不能用了,高医生选择了到太平间,取下了一位死者的眼角膜,第二天手术很成功,两位患者重见光明,但是死者家属却将医生告到了法庭。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方面论文范文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论⽂范⽂ 伴随着媒体市场的风起云涌,也出现了⼀些不和谐⾳,例如有偿新闻、媒体低俗之风、新闻炒作等现象使新闻职业道德受到极⼤的挑战。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论⽂范⽂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论⽂范⽂篇1 浅析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约束及评价 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灵感到深深的震撼,⼀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是我们内⼼崇⾼的道德法则。
”道德是⼀种特殊的社会⽂化,是保障社会平稳运⾏和发展的⼿段,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也不例外,道德约束与道德评价在⼀定意义上成为了控制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重要⼿段。
⼀、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概念 所谓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传播职业的新闻⼈,在长期的职业实践和新闻传播中所形成的⾏为规范和⼯作关系的总和。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在新闻出现后⼈类在实践中,由于⼯作需要⽽总结出来的,是源于最早期的⼀些社会关系。
职业道德的形成标准主要参考⼏个⽅⾯,⾸先,依据相关的宪法和法律。
例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保护法》。
其次,参考有关的新闻政策和社会规则。
例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党内政治⽣活的若⼲准则》。
职业道德规范是检验新闻⼈是否合格的具体标准,《中国新闻⼯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构成了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约束与评价的具体内容。
⼆、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约束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约束的作⽤ 1.管理作⽤。
道德约束对于新闻传播职业的重要作⽤⾸先体现在管理上,道德约束相对于⾏政和法律等冰冷的硬性管理,道德约束的管理更具有温和性和间接性,更容易使传播者和被管理者接受,完善道德约束的奖赏机制能够调动个⼈的积极性,是提⾼新闻传播职业素质的重要⼿段。
2.认识作⽤。
道德约束的认识作⽤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展⽰,引导新闻传播职业的正确舆论,不断完善社会发展的机制,提⾼社会道德的境界。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
一、绪论(一)论文写作的目的以及背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一处的特殊要求。
当前,在新闻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在执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造成了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危害。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及价值近年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共媒体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本课题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重新树立公共媒体在人民心中敢于说话,敢于报道的正面形象。
从某种角度上说新闻职业道德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甚至可以说新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新闻领域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进而探讨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及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方案。
(三)论文的主要结构内容本课题讨论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析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缺失问题,然后对这些缺失问题提出看法,并提出解决办法,重点在于怎么建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本文首先了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含义,导出概念和特点,之后分析了新闻道德的缺失表现,分析出现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如何重新建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虽然目前新闻道德方面还存在很多缺失,但是发展前景很大,只要不断的完善下去,一定能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概述(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概念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互相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它是新闻职业出现之后,新闻呢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新闻道德出了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其自己的个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题目:新闻报道的的深度与公民的隐私姓名:廖振宇学号:年级班级:10级新闻专业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权一直是受法律保护却又模糊不清的部分。
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人肉搜索”行为,其实就是一种隐私权的侵犯,却又没有相关法规加以制约。
而关于隐私,则更多的是道德伦理方面的制约。
“伦理是一个原则系统,一种行为的道德或规范。
它是被个人、群体或文化确认了的价值和生活准则。
它寻求指导人们的行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①现在的新闻报道,会去追求更多新鲜,更多爆料,以满足公民的知情欲望。
但是更多的时候,仍然需要考虑到道德伦理方面,以及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需要考虑到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正如2003年轰动美国的鹰郡性侵犯案,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涉嫌性侵犯一名18岁的女服务员。
经过两次开庭之后,科比虽然不承认强奸,但不否认发生了性关系。
诉讼最终转为民事案件,科比支付100万美元来平息这场风波。
然而就在科比被捕的日子里,原告的有关信息、照片、闲话、谣言、玩笑以及她——凯特琳·法伯——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已经充斥于互联网。
美国主流媒介长期以来避免指出强奸案和其他性犯罪案原告的姓名。
理由是,公众对原告的确认会使此类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在最脆弱的时候遭受蔑视和羞辱。
指出姓名还可能公开她们的私生活和性史,使她们面对无理的、不相干的审查。
因此,性犯罪是新闻报道应该提供完全信息这一惯例的例外。
美联社要求:一般不指明那些说他们已遭性攻击的人的身份,不同寻常的情况除外。
也不播发能识别这些人身份的图片或视频。
成年受害人自己公布身份的是例外。
对于例外情形的处理必须咨询高级主编。
然而那些公开资料的新闻人也有自己的理由:(1)新闻行业是散播新闻,而不是隐瞒新闻。
(2)编辑决策应当由制片人、主编和新闻主管做出,而不是法庭、立法机构、新闻发布室或与新闻有涉的人来干预。
(3)不公开受害者的资料就等于做了沉默的共犯,而新闻工作者需要让法律更加公正来对待事实。
无独有偶,在2011年10月23日晚,广东发生了一起强奸案,随后深入的报道也让主人公接近崩溃。
(以下内容摘自法制日报新闻原稿)广东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瘦弱女人躺在床上,脸色惨白,瑟瑟发抖,直勾勾盯着天花板,床下还有一大摊血迹。
忽然,她从床上坐起,挥舞双手,嚎啕大哭。
一有陌生人靠近,她就呼天抢地,狠狠地用头撞墙,似乎感受不到疼痛29岁的王娟(化名)近乎精神失常,半个月来不吃不喝,还数次试图割腕自杀。
10月23日晚上,广东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办径背社区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她的家中,一通乱砸后,对她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她的丈夫杨武(化名)则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
草根夫妻遭遇飞来横祸他害怕被打躲进杂物间杨武今年31岁,安徽阜阳人,14岁丧父辍学后,一直在外打工流浪。
10年前,他来到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租下一栋农民房的一楼,开了家修电器的小店。
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带着前妻留下的两个女儿,杨武经熟人介绍与小他两岁的老乡王娟结为夫妻。
两人感情深厚,很快又添了一对儿女。
杨武说,他每月只挣1000多元,日子过得非常紧巴,还常受人欺负,但不敢惹事就一直忍着,好歹也勉强活着。
然而,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脆弱的平静。
杨武回忆,10月23日晚上8点多,浑身酒气的西乡街道办径背社区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带着两名壮汉闯进他家里,叫嚷着“老子要弄死你们!”杨武说,杨喜利作为联防队员每日在社区巡逻,维护治安,协助警方工作,“性格暴躁,经常打人砸车,没有人敢管他”。
事发时杨武刚洗完澡,王娟也洗漱完毕,穿上睡衣,忙着做家务。
由于害怕被打,杨武马上躲进杂物间,外面的家具和杂物被杨喜利用钢管一通乱砸。
王娟过去制止也遭到毒打,杨喜利揪住她的头发狠狠朝桌上撞去,她越是挣扎反抗,杨喜利就打得越凶,“你们报警都没用,我是联防队员,跟警察都是哥们!”杨武76岁的母亲称,杨喜利还对她进行了羞辱,并拿着钢管将她和杨武13岁的大女儿赶出房间很远。
杨武躲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大气也不敢出。
耳闻妻子受辱凄惨哭喊丈夫咬牙不敢哭出声来杨武说,杨喜利以前就经常欺负他们,但夫妻俩胆小怕事,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报警求助。
杨武一度以为,这次会和以往一样,被打几下,被砸些东西,等杨喜利发泄完就好了,但他错了。
不到几分钟,杨喜利折返回来,用安徽话喊:“你们两个给我把风,不要让任何人进来!”随后,两名壮汉走出去,把房门关上。
“救命啊,救命啊,要打死人了!”面对王娟的哭求,杨喜利不为所动,反而搂抱着王娟开始乱摸,还说着污言秽语。
王娟死命推开,又遭来一顿毒打,“还反抗,打死你!”躲在杂物间里,杨武听见外面劈里啪啦的厮打声、辱骂声,还有妻子凄惨的哭喊声……在这个不到50平方米的房间里,杂物间和里间门挨门,杨武的藏身处与里间床的直线距离仅约两米。
杨武说,他能清楚地听到房间里发生的一切。
事实上,记者探访现场发现,如果杨武稍微抬下头,客厅和里间发生什么都能尽收眼底,但杨武只是悄悄垂泪,甚至咬牙不敢哭出声来。
杨武听到,厮打持续20分钟后,杨喜利撕扯着王娟的衣服,将她拖进里间。
随后,他听到床的晃动声、杨喜利淫荡的呻吟声。
杨武判断,杨喜利正一边强奸自己的妻子,一边继续对其进行殴打。
杨武为防被敲诈而安装在家中的摄像头记录下部分案情经过。
监控清晰显示,杨喜利将王娟像小鸡一样抓起,毒打十几分钟后,从后面搂抱、强吻和乱摸,跑出门外交代同伙后又将王娟拉进房间。
沉默一小时后终于报警小声说“我老婆被强奸”杨武感到既害怕又难过。
他身高不到1米6,记者见到他时,他穿着破烂的红色T恤,脸上毫无血色,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杨武说,自己根本不是身高近1米8的杨喜利的对手,何况对方还有凶器和两名同伙,“我想拿刀冲进去,劈死这个畜生!”杨武痛哭流涕地说,但想到家里有4个小孩要抚养,还有76岁的老母亲要赡养,“如果我杀人坐牢了,他们可怎么办?我不能家破人亡啊!”纠结中,杨武一次次选择沉默。
大约一个小时后,杨武终于鼓起勇气选择报警。
据他描述,当时浑身瘫软,哆哆嗦嗦,害怕甚至压过愤怒。
拨通110后,杨武只敢很小声地说:“我的老婆被强奸了。
”由于声音太小,110接线员最初将“强奸”听成“抢劫”,前后打了几次110,杨武才把事情经过说清楚,告诉警方案发的确切地点。
几分钟后,警察带着联防队员赶过来。
见警察冲进来,杨武也从藏身处冲出来。
杨武说,当时杨喜利赤身裸体,已经实施完强奸,正继续殴打王娟,王娟则一丝不挂地躺在地上,哭喊救命,大量鲜血流在地上。
杨武先是忙着给妻子找衣服。
慌乱中,杨喜利提起裤子想逃跑,杨武追上去,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幕正好被参与抓捕的联防队员看见。
妻子王娟遍体鳞伤,满脸是血,喃喃地说:“实在没有脸面活着了,死掉算了。
”见杨武赶过来,王娟哭着责骂他“不是男人”。
杨武连忙将妻子送进医院,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但因为拿不出钱,入院不到10个小时,他只好带着妻子回到家里。
76岁的母亲也哭着将杨武责打了一顿,骂他是“没用的丈夫,没用的儿子”,“我的儿子太老实了,对不住我那媳妇啊!”老太太长跪在地,哭求儿媳原谅。
“新闻报道历来存在尺度、界限之说,它们不只存在于一些敏感报道领域,也存在于个人生活领域。
如果前者是因为个人不可抗的巨大强制,后者则主要系于新闻人自身,那些排除新闻专业主义之外的东西。
”……③以下是记者对当事人丈夫的采访记者:杨喜利带人冲进来的时候,你怎么躲避了?杨武:我不是男人,被他打怕了。
他欺负我老实,我又打不过他,如果反抗,他就会往死里打。
我的性格是逆来顺受,从小胆小怕事,凡事都忍让。
记者:老婆被打、被侵犯,也能够忍让?杨武:刚开始以为他像往常一样,打砸一番,将妻子打一顿,他就会离开的,没有想到他做出了如此不堪的畜生事情来。
记者:没有想到冲出去救妻子?杨武:我也想冲出去,但他拿着钢管和警棍,还有两个同伙,我根本打不过他们,我怕被他们打死。
记者:为什么不报警?杨武:他说自己是联防队员,每天跟警察在一起,跟警察是铁哥们,我担心报警没用。
再加上我还要在这里打工,只能忍气吞声,不然会被猛烈报复。
记者:他拖你老婆进房间,不担心出事?杨武:我吓傻了,浑身哆嗦,大气都不敢出,担心他发现我。
后来我听到了床摇动的声音,意识到妻子被强奸了,声音很大,我距离只有几米远。
鲜血直冲脑门,这是男人最屈辱的时候,我很想冲出去拿刀砍死他。
记者:这种耻辱你能够忍下来?杨武:我能有什么办法呢(哭)只怪我没用。
……②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懦弱的丈夫,亲眼看到一个男人强暴了自己的妻子,在这种情况下,丈夫和妻子的精神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对他们进行如此深度的采访,让他们回忆着不该回忆的过去,这样的作法是否残忍?已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女受害者在家中被媒体堵截,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她蜷缩在床上,用毛巾紧捂住脸,侧身避挡着镜头。
好心人前来看望受辱丈夫,丈夫跪地接钱、感激涕零,画面几乎特写般地定格在了这一刻。
这样的画面,所有人看到都会觉得心酸。
应该说,媒体的报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真相得昭彰、恶行被谴责、正义被呼唤、法律程序启动,但媒体的迅猛聚集,以及从受害者那里得到的一手的、快速的、“丰富”的信息,也让人悲凉。
真实被认为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没有真实,新闻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
当我们在一味追求着新闻的真实度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现今很多记者打着“追求真实”的旗号,却从不换位思考地强迫性地采访当事人,这对当事人,是莫大的伤害。
①Conrad C. Fink:MEDIA ETHICS IN THE NEWSROOM AND BEYOND, McGRANW-HILL BOOK COMPANY 1988②摘自法制时报2011年11月9日③摘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