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降糖作用之外的作用
试述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作用时间 (小时 ) 达峰时间 1- 2 1- 3 2- 4 2- 4 1- 3 4 - 12 4 - 12 12 - 24 8 - 10 无峰 无峰 2- 8 2- 8 2- 8 1- 4 1- 4
持续时间 3. 5 - 4 3- 5 5- 7 5- 8 5- 8 18 - 24 18 - 24 25 - 36 36 > 30 > 24 24 24 16 - 24 14 - 24 14 - 24
王波, 正确认识胰岛素、糖尿病之友, 2009. 7: 44。
( 1)速效胰岛 素, 皮下注 射后, 迅速发 挥作用, 达峰 时间
和作用时间均较短, 是用于解决餐后高血 糖状态的 一类胰岛
素。
( 2)短效胰岛素 : 生物 合成人 胰岛素 (诺 和灵 R、优 泌林
R、甘舒霖 R 等 ), 该类药 起效 时间 较速效 胰岛 素慢, 作 用时 间稍长, 也适合餐后血糖稍高的患者。
国外进行糖尿病患 者胰岛细胞功能研究, 发现患 者胰岛 细胞功能, 随病程延长 进行性下降, 在诊断前可能 10年就已 经存在细胞功能的 衰退, 只 是下降 的相 对较 缓慢, 而在 诊断 后不到 5年的时 间内, 细胞 功能 的衰退 呈现 快速下 降趋 势, 以每年 18. 2% 速度进 行减退。 型糖尿 病是一 种缓慢 进展 性疾病, 胰岛 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抵抗是 型糖 尿病两 个主要因素, 在糖尿病发 生以后 细胞 功能 是进行 性下 降, 其下降速度决定了糖尿病进展的 速度 [ 4]。高血糖存在 代谢 记忆 效应, 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后期强化控制血糖 对于减 少心血管事件则于事无补, 因此, 尽 早使用胰 岛素干预, 实现 并保持良好 的血 糖控 制, 减 少微 血 管和 大 血管 并发 症 的发 生, 国内糖尿病专家最新的糖尿病防治指 南与强调了 胰岛素 治疗的尽早原则, 既然选择胰岛素就要选 择安全达标 率高的 胰岛素。
胰岛素
胰岛素胰岛素(insulin,INS)自1921年由加拿大Toranto大学的Banting发现后,使得糖尿病的治疗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发现之一,1923年开始临床使用,该研究也因此于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5年我国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牛结晶胰岛素。
从牛、猪胰岛素到人胰岛素,取得了重大进步,到目前应用胰岛素类似物,给临床带来了更多的益处。
在其问世的最初50年里,临床普遍应用的胰岛素提取自猪和牛的胰腺。
20世纪70年代,人们出于对胰岛素纯度的关注,生产出了高纯度的,即单组分胰岛素;而80年代初,普通人胰岛素又成为医药商品;数年之后,即80年代末,人们又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地生物合成了普通人胰岛素。
动物胰岛素生产工艺:1.胰岛素的分类1.1 按生产来源分动物胰岛素,半合成胰岛素和DNA重组生物合成胰岛素。
1.2 在临床上,根据各种胰岛素作用时间特点,将品种繁多的胰岛素制剂分为六类。
1.2.1 速效(超短效)胰岛素如赖脯胰岛素(IL),门冬胰岛素(IA)。
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的主要特点是:①起效快,皮下注射后15分钟起效,可以在餐前即刻甚至餐后立即注射,不需提前半小时,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②达峰快,注射后15分钟起效,30~60分钟达到药效高峰,恰好与餐后血糖高峰时间相匹配,控制餐后血糖效果好;③药效维持时间短,大约在3小时左右(2~4小时)。
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与进餐后人体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十分相似,能够很好地控制当餐后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
正是由于具有上述优点,它非常适合于胰岛素泵治疗。
目前临床应用的有两种:①Insulin Lispro由Lilly公司1996年研制,它是将原来胰岛素B链上28位的脯氨酸与29位上的赖氨酸互换位置而得到的。
②Insulin Aspart(诺和锐)由Novo Nordisk公司研制,它是将胰岛素B链上28位脯氨酸替换成天冬氨酸而成。
胰岛素降血糖的原理
胰岛素降血糖的原理文章目录*一、胰岛素降血糖的原理*二、胰岛素降血糖会产生依赖吗*三、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胰岛素降血糖的原理1、胰岛素降血糖的原理1.1、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在人体内许多组织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在细胞水平发挥生理作用,首先必须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才能开始发挥其生物效应,这是胰岛素发挥正常生理作用的先决条件。
1.2、安排糖分的贮藏和使用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和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可以“命令”从食物中吸收进血液的糖分加速进入肝脏、肌肉等组织,并以糖原的形式贮藏起来备用;同时又约束贮存在这些组织里的糖原不能轻易溜回血液里,免得引起血糖过高。
1.3、帮助脂肪的合成和贮存胰岛素可以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使三酰甘油合成增多,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增快。
它还可以抑制脂解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脂肪的分解。
在这一作用下,胰岛素可以把体内一部分多余的糖分赶入到脂肪组织里,并将这些糖分转化成脂肪贮藏起来。
同时,胰岛素也不让脂肪组织随便分解成葡萄糖。
2、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治疗糖尿病、消耗性疾病。
促进血循环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促进脂肪及蛋白质的合成。
3、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代谢过程。
对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贮存,减少脂肪分解;对蛋白质: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促进蛋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以增加蛋白质合成。
总的作用是促进合成代谢。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作用机理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
胰岛素降血糖会产生依赖吗胰岛素确实是激素,激素也确实有存在依赖的问题。
但是,之所以发生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的本身分泌功能已经不足甚至衰竭了,这个时候即便不补充胰岛素,胰岛也很难恢复胰岛素的分泌,甚至会加重耗竭。
不同胰岛素分类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可迅速降低血糖长效作用型胰岛素可持续维持血糖稳定
不同胰岛素分类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可迅速降低血糖长效作用型胰岛素可持续维持血糖稳定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胰岛素的作用时效,胰岛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如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和长效作用型胰岛素。
不同胰岛素分类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是不同的,下面将详细介绍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对血糖的影响。
一、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也被称为短效胰岛素,其主要特点是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这类胰岛素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就能够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对血糖产生效应。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的胰岛素分子结构与人体自然分泌的胰岛素非常相似,因此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主要通过促进葡萄糖的进入细胞、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抑制葡萄糖的生成等方式调节血糖。
它在进餐前注射,能够较好地控制餐后高血糖的发生。
当餐食进入体内后,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能够迅速将血糖水平降低到正常范围,使血糖浓度保持在理想水平,并维持血糖稳定。
二、长效作用型胰岛素长效作用型胰岛素,也被称为基础胰岛素或缓释胰岛素,其主要特点是起效时间较长,能够持续维持血糖稳定。
长效作用型胰岛素在注射后会逐渐释放,提供持续而稳定的胰岛素效应。
这类胰岛素的持续时间较长,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内的胰岛素需求,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长效作用型胰岛素通过模拟人体胰岛素的分泌模式,逐渐释放胰岛素,以满足人体全天候的胰岛素需求。
它主要对肝脏进行作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的生成,减少肝脏释放新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长效作用型胰岛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空腹血糖的升高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维持血糖水平的平稳。
综上所述,不同胰岛素分类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是不同的。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能够迅速降低血糖,适用于餐前注射,能够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的发生;而长效作用型胰岛素能够持续维持血糖稳定,适用于全天候的胰岛素需求,可以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升高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降糖药与以下药物合用可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降糖药根据其特点可分为胰岛素类、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及格列苯脲等)、双胍类(二甲双胍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瑞格列奈等)及其他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等)。
降血糖药可与多种药发生相互作用,如联用合理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联用不当则可引起相反的结果,应引起注意。
( 1 )胰岛素①与磺酰脲类或双胍类口服降糖药联用,能加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
胰岛素制剂可补充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磺酰脲类可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可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抑制肝糖原异生。
三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故其中两类联用都可增强疗效。
②与可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的药物联用,可降低或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应注意调整其剂量。
③与葡萄糖和氯化钾联用,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小量胰岛素可加强组织对葡萄糖和钾的利用,增加钾的贮藏,而钾有利于葡萄糖进人缺氧的心肌细胞,三者联用可稳定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为心肌提供能源,促进钾进人受损的极化不足的心肌细胞,使心肌功能恢复,故称极化液(GIK )。
④与维生素C 混合静脉滴注可使胰岛素失活。
⑤与抗凝血药、水杨酸盐、磺胺类及抗癌药甲氨蝶吟等联用可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增多,严重者可引起低血糖或低血糖休克。
⑥使用胰岛素时,若饮酒或注射含乙醇的药物,可引起低血糖或脑损害。
( 2 )磺酰脲类①与可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的药物联用,可减弱或增强其降血糖作用,应注意调整其剂量。
②与磺胺类、水杨酸类、丙磺舒、保泰松、叫噪美辛、甲氨蝶吟、土霉素、氯霉素、青霉素类联用,可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引起低血糖反应。
③与镇静催眠药联用,磺酰脲类可延缓其体内清除,使其血药浓度升高。
④与甲氨蝶吟联用,甲苯磺丁脉可增强甲氨蝶吟的毒性。
⑤与利福平联用可使甲苯磺丁脲半衰期缩短,降血糖作用减弱。
⑥与口服抗凝血药联用可使甲苯磺丁脉半衰期延长,降血糖作用增强。
⑦与别嗦吟醇联用可使氯磺丙脲半衰期延长,降血糖作用增强。
GLP-1RA的10大降糖外作用
GLP-1RA的10大降糖外作用概述1964年,研究者发现口服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静脉输注葡萄糖诱发的胰岛素分泌,随着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样多肽(GIP)的发现,这种效应被定义为“肠促胰岛素效应”。
1987年,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被发现,GLP-1相较GIP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峰浓度。
自2005年,首款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上市以来,其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强效的降糖作用——短效GLP-1RA 主要影响餐后血糖,长效GLP-1RA对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有影响。
降糖之外,GLP-1RAs同样带来了诸多惊喜,结合最新专家共识,本文对GLP-1RAs的降糖外作用进行梳理。
图1 GLP-1对代谢的影响减重研究显示,1.0mg司美格鲁肽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30周时患者体重较基线下降4.0kg;度拉糖肽1.5mg单药治疗26周,体重较基线下降1.5kg。
另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同样显示,应用利拉鲁肽5年,可显著降低平均体重达5.3 kg,BMI指数平均下降1.98。
在肥胖和超重且无糖尿病的成年人中,不同GLP-1RA的平均减重为2.49~17.36kg。
GLP-1RAs减重机制主要源于对摄食行为、能量代谢两方面的影响。
具体包括:➤抑制食欲,减少摄食,显著增加下丘脑弓状核饱食信号的水平,并抑制弓状核饥饿信号的增加,从而增加饱食感,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内脏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化,并促进棕色脂肪产热;➤作用于胃肠道,延缓胃排空和胃肠蠕动,并减少五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
心血管保护作用目前证据表明,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均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其中利拉鲁肽是首个证实具有心血管获益的GLP-1RA。
荟萃分析显示,GLP-1RA可使心肌梗死相对风险降低9%,卒中相对风险降低14%,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2%。
GLP-1RA不会增加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并且不同GLP-1RA的心血管获益并不一致。
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及小鼠解剖,医学实验报告
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及小鼠解剖一.实验目的1. 掌握小鼠的抓取和固定方法2. 掌握小鼠的解剖方法3. 了解胰岛素的降血糖原理二.实验原理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状态分泌和餐时爆发分泌。
基础状态的胰岛素全天持续分泌,餐时爆发分泌在每次进餐后出现,一个正常人每天的胰岛素分泌量共计50单位左右。
胰岛素主要作用于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调节糖、蛋白质和脂类的代谢和贮存,它是主要的合成代谢激素,在肝脏胰岛素与肝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促进糖原合成和脂肪酸的合成,使葡萄糖变成糖原储存起来,抑制糖原分解和酮体生成,抑制其他物质转化成糖,从而降低了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此外,胰岛素还可以刺激某些外周组织,特别是骨骼肌和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在肌肉组织它可以使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储存起来,以备肌肉活动利用,在脂肪组织它可以帮助合成脂肪酸储存能量。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小鼠一只,蛙板一块,固定针2根 ,手术剪,眼科剪,玻璃分针两根,注射器及消毒棉, 50%的葡萄糖溶液、胰岛素溶液、麻醉剂,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 小鼠的抓取与固定2. 探究胰岛素的降低血糖的作用:将小鼠分为2组,一组注射0.3ml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观察两组小鼠的变化情况,分别标记为一号和二号。
3. 小鼠被毛去除4.小鼠的麻醉:左手提起并固定小鼠,使小鼠腹部朝上,鼠头略低于尾部,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下腹部靠近腹腔白线的两侧进行穿刺,针头刺入皮肤后进针3mm左右,接着使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45度角刺入腹肌,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
当针尖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后抵抗感消失。
固定针头,保持针尖不动,回抽针栓,如无回血、肠液和尿液后即可注射药液。
5. 解剖: 从腹部开始,查看腹部脏器,以肝脏胃脾肾输尿管姨小肠大肠膀胱前列腺性腺顺序。
然后再看胸部,看到肺脏心脏胸腺等器官,并在直视的情况下进行了心脏的采血。
糖尿病药物,您知道多少?
R b n g
蒋尿 病药 物 您 知道 多少?
文◎ 易罗英 本 刊编辑
要 想 满 意 地 控 制 糖 尿 病 ,您
您 往 往还 要 服 用 阿 司 匹林 , 需要
有 当 B细胞 出现 功能 障碍 ,引起胰
就 得 在 治 疗 方 面 多 费 点 , LU。 除 对 高血 压 和高血 脂 进行 积极 治 疗 。 了控制饮食 、加强锻炼之外 ,了解
您 所 吃 的药 也 是 必 不 可 少 的一个
岛素 水 平 降低 或 者 当 A 细 胞 和 B 传 统 1 降 糖 药 根 据 作 用 机 细 胞 的 功能 障碍 使 得 肝 糖 原 分 解 : 3服
制的不 同可 分 为 以下几类 :1 )可 增 加 时 ,西 他 列 汀 才 能 通 过 对
血糖素 类似物 ,每天注射 2 ,在 次 降 糖 的 同时 它 还 可 以产 生 减 轻 体
重 的 效应 。
间 、血 药峰值 、持续 时间 、降低糖
最 近 ,一 种 新 型 的 口服 降糖
V DP 4 化血红蛋 白的能 力 、副作用 、价 格 药二肽基 肽酶 l ( P - )抑 制剂
以及 耐 受 性等 等 诸 多 方面 都 会 有
一
西他 列 汀 已获得 F DA ( 国食 品 美 与药 品监督 管理局 )批 准 ,这种 口
还 有一种 降糖 药 普兰 林肽 , 这 种 药 可 以让使 用胰 岛 素 的患 者 胰 淀 素 水 平得 到恢 复 ,从 而 帮 助 降 低血 糖 。 这种 药在 每 次 进 餐 前
注 射 ,现 在 已有 相 应 的笔 型 注 射
定 的区别。
不 仅 如 此 ,降 糖 药经 常 一起 服 药 能 增 强被 称 为 肠 促 胰 岛 素 合 用 ,甚 至还 经 常和 一 些 调 节 血 脂 、降低血 压 的药物联 用。要知道 糖 尿 病 在 某种 意 义 上 讲 等 同于 心 脏 病 ,因此 除 了要 吃 降糖 药之外 , 系统 ”的生理 作用 ,通 过影响胰腺 中的 B细 胞 ( 泌胰 岛 素 ,降低血 分 糖 ) A 细 胞 ( 泌胰 高血 糖 素 , 和 分 升高血糖 )来 调节葡萄糖 水平 。只
常见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
不良反应
1、可有腹泻、恶心、呕吐、头痛、胃痛或不适;
2 、少见而严重的有黄疸、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 减少症
禁忌症
下列情况应禁用: 1、1型糖尿病人 2、2型糖尿病人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外 伤和重大手术等应激情况 3、肝、肾功能不全者 4、对磺胺药过敏者 5、白细胞减少的病人 6、体质虚弱、高热、恶心和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人 7、用药期间应定期测血糖、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和肝、肾功 能,并进行眼科检查等。
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胰岛分泌功能缺陷
胰岛素分泌 不足(β细胞 功能缺陷)
对胰高血糖
素抑制不足 (α-细胞功 能缺陷)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应答
受损)
延缓碳水化合 物的吸收
磺脲类药物
格列奈类药物
胰岛素分泌剂
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
非胰岛素促泌剂
磺酰脲类
常用的有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美脲;第三代格列齐特
注意事项
1、1型糖尿病不应单独应用本品 2、用药期间经常检查空腹血糖、尿糖及尿酮体,定期测血肌酐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常用药物:阿卡波糖(拜糖平)
适应症:1、治疗糖尿病 2、降低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规格:50mg
用法用量: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起始剂量一 次50mg(一次1片),一日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0.1片(一次2片),一日3 次。个别情况下,可增加至一次0.2g(一次4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 1、常见有: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 2、有时有乏力、疲倦、头晕、皮疹 3、乳酸性酸中毒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应予注意。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过度换气、神志障碍 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加不能用 4、可减少肠道吸收维生素B12,使血红蛋白减少,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引起吸收不良。
一个单位胰岛素降多少血糖
一个单位胰岛素降多少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武器。
但很多患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单位胰岛素能降多少血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因为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够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能量或者储存起来,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当身体自身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就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补充。
一个单位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幅度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在生理状态下,一个单位的正规胰岛素大概可以降低 2 3 毫摩尔/升的血糖。
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值,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患者的体重是影响胰岛素降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体重越大,需要的胰岛素量相对就越多,一个单位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果可能就越不明显。
相反,体重较轻的患者,一个单位胰岛素可能会产生更显著的降糖作用。
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也是关键。
如果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较好,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比较灵敏,那么一个单位胰岛素就能发挥较好的降糖作用,降低的血糖值可能相对较多。
但如果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也就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那么一个单位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饮食和运动也会对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产生影响。
如果在注射胰岛素后,患者进食了大量高糖、高热量的食物,那么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可能就会被削弱,一个单位胰岛素降低的血糖值就会减少。
相反,如果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进行了适当的运动,促进了葡萄糖的消耗,那么胰岛素的降糖效果就会增强,一个单位胰岛素降低的血糖值可能就会增加。
另外,不同类型的胰岛素,其降糖效果也有所不同。
比如,短效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一个单位的降糖效果可能相对较明显。
而长效胰岛素作用时间长,但其降糖效果相对较为平稳,一个单位的降糖效果可能不太容易直接观察到。
糖尿病的类型也会影响胰岛素的降糖效果。
1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绝对缺乏,往往对胰岛素比较敏感,一个单位胰岛素可能会产生较为明显的降糖作用。
高中生物 激素作用机理考查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生物试题
激素作用机理考查1.下图是雌性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情况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雌性激素相应的受体在细胞内B.雌性激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该“激素—受体”复合体能直接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D.雌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穿过两层膜并作用于核内DNA2.下图是某种雌性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据图可以看出,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导致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结构不同C.从图中可以看出,雌性激素是进入细胞后发挥作用的D.雌性激素是通过影响DNA的复制过程来影响细胞代谢的3.下图是高等动物雌性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A 、B 、C代表器官,a、b、d、e代表物质,①、②和③代表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选项不合理的是( )A.雌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跨膜运输后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B.图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A处C.血液中雌性激素含量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相对稳定D.该雌性激素通过影响DNA的复制过程调节代谢过程4.下图表示某种激素的作用机理,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此激素通过受体经协助扩散经过细胞膜B.此激素由质、核受体主动运输跨过核膜C.此激素与质、核受体形成复合物启动基因表达D.此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将其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中心法则传递到mRNA上5.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氨基酸衍生物,其调节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能识别糖皮质激素B.刺激糖皮质激素释放的因素可能是血糖浓度降低C.糖皮质激素对非糖物质的转化具有催化作用D.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具有协同关系6.下图为激素与靶细胞发生作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结构②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如果①表示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靶细胞为垂体C.如果①是胰岛素,靶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该激素能促进骨骼肌细胞中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D.激素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②结合,激活细胞的特殊功能,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7.下图为激素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激素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或多肽B.图中“A”表示膜的载体蛋白,它可协助激素分子进入靶细胞C.若“激素”为胰高血糖素,则其靶细胞可以是肝细胞和肌细胞D.图示信息表明,激素可作为催化剂,催化细胞的代谢反应8.GLUT-4是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
各种降糖药的作用原理
各种降糖药的作用原理
各种降糖药常用的作用原理如下:
1. 口服降糖药:主要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或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如磺脲类、胰岛素分泌剂等,通过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的利用。
- 胰岛素增敏剂:如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等,通过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和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
2. 胰岛素注射剂:胰岛素注射剂常用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无法分泌的情况下,供体外补充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
根据作用时间的不同,胰岛素注射剂可以分为快速作用型、短效型、中效型和长效型。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中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阻断糖类从肠道吸收的过程,减缓葡萄糖的上升速率,从而降低后续血糖的升高。
4.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药物:通过模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生物效应,延长血糖的吸收时间,抑制胃排空,增加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响应,促进胰岛素释放。
5. 过氧化物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糖尿病患者体内反应氧化物生成,阻断氧化应
激反应,减轻细胞氧化损伤,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降糖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需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胰岛素的降糖原理
胰岛素的降糖原理
胰岛素的降糖原理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首先,胰岛素能够促进肌肉、脂肪和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它在肌肉中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分解为能量,同时抑制葡萄糖的合成。
在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转化为甘油的脂肪酯,抑制脂肪分解和游离脂肪酸的释放。
在肝脏中,胰岛素抑制葡萄糖的分解并促进葡萄糖的合成。
此外,胰岛素还能够抑制肝脏中的糖原分解,减少葡萄糖的产生,并促进糖原的合成。
胰岛素还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能够提高血糖水平的激素。
胰岛素还与其他激素共同发挥作用。
例如,它能够与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相互作用,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此外,胰岛素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也有影响,能够促进血管舒张和改善心血管功能。
总之,胰岛素通过调节多种途径和激素的相互作用,在机体内起到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
糖尿病用药教育—胰岛素篇
糖尿病用药教育——胰岛素篇您是否有“心理胰岛素抵抗”?➢认为胰岛素治疗意味着病情加重,害怕严重并发症;➢认为胰岛素治疗意味着自我管理失败;➢害怕注射疼痛,注射不方便;➢担心低血糖;➢对胰岛素的临床益处不明确;➢存在误解,认为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担心治疗费用贵;➢担心体重增加。
胰岛素认识常见误区:误区一: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招,意味着糖尿病病情加重,无药可救?●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最理想也是最安全的治疗方式;●胰岛素可以有效延缓慢性并发症的进展;如果等到其它药物都不能控制血糖时再使用胰岛素,并发症则可能已经严重损害您的健康。
●胰岛素可以避免肝肾功能损伤。
✧胰岛素治疗新观念:从原先的降糖达标即可转换为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保护胰岛功能。
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是首先使用口服降糖药来维持,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控制血糖的作用。
但这些药物尤其是磺脲类药物,是通过刺激残存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作用的。
在发病初期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β细胞数量已经是正常人的一半,数年后患者体内残存胰岛β细胞最终完全衰竭,这时再使用胰岛素治疗将为时已晚。
而如果早期使用胰岛素来治疗就减轻了β细胞的负担,使其有修养生息的机会,在以后的生存期内保持残存的生理性β细胞功能,这是任何外源性人工因素无法替代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不仅可以控制血糖,同时还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炎症反应,及早及长期使用对身体有益无害。
误区二:打胰岛素会上瘾,一旦用了胰岛素就必需终生应用?●胰岛素是人体自身胰岛β细胞分泌的唯一降血糖的物质;●注射的人胰岛素制剂与人体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一致;●外源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补充或替代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缺陷。
误区三:胰岛素比口服降糖药更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都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状况;●糖尿病病人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血糖监测、适时合理调整用药剂量,低血糖是可以避免的。
药理笔记 34 第三十四章 降血糖药
第三十二章抗糖尿病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是拮抗胰岛素的胰高血糖素过多所致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效应特点、主要不良反应第一节胰岛素【作用】1.降低血糖1)增加G去路:促进G进入细胞,加速G酵解和氧化,促进肝、肌糖原合成和储存,促进G转变为脂肪2)减少G来源: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2.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丙酮酸的生成3.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加速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4.激活细胞膜Na+,K+-ATP酶,促进K+进入细胞,降低血钾5.促进生长【作用机制】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用途】1.治疗糖尿病以胰岛素缺乏(Ⅰ型)为主的各型糖尿病1)重症糖尿病:幼年型糖尿病2)伴合并症:高热、重度感染、分娩、创伤、手术…3)饮食控制和口服降血糖药无效的中、轻型糖尿病4)并发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性昏迷2.纠正细胞内缺钾和治疗高血钾症联用:GIK3.重病恢复期增加食欲4.治疗精神分裂症依据:低血糖休克【不良反应】1.低血糖反应严重时低血糖休克解救轻者口服糖水重者i.v.50%葡萄糖20~40ml2.过敏反应解决措施轻者H1受体阻断药、糖皮质激素重者换药3.胰岛素耐受性4.反应性高血糖5.局部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拮抗胰岛素作用:β受体阻断药,抑制糖酵解,阻断胰岛素低血糖时的代偿性升血糖反应,掩盖心率加快等早期低血糖反应。
药效学协同:磺酰脲类、乙醇可增加胰岛素的低血糖反应。
药效学拮抗:噻嗪类、呋噻米、氯苯甲噻嗪抑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药,升高血糖。
药动学协同:保泰松,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增强胰岛素作用。
第二节口服降血糖药目前常用:磺酰脲类药、双胍类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胰岛素增敏药及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药共五类。
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和格列苯脲(优降糖)【作用】1.对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都有降血糖作用。
胰岛素的分类及应用
7
胰岛素分类
按起源分 按照作用特点分 按照剂型分
8
按起源胰岛素能够分为:动物胰岛素、人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动物胰岛素中常见旳为猪提取旳一般胰岛 素,另外还有牛胰岛素,后者比较少见; 人胰岛素有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预 混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分为速效胰岛素 类似物、长期有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
24
胰岛素注射时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
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旳主要手 段之一,除了制定合理旳治疗方案之外, 胰岛素注射环节要正确,某些操作细节应 该让糖尿病患者知晓,假如操作不当可能 会出现某些副作用,还会影响疗效。
25
皮下脂肪增生
某些糖尿病患者长久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旳皮下组织出现增厚旳 “橡皮样”病变,质地硬或呈瘢痕样变化,这些病变称为“皮下脂肪 增生”。
21
忘记注射怎样处理
22
胰岛素旳保存
1.未开封使用应在2-8度冷藏于冰箱中,须放置至 室温后使用,切勿冷冻。
2.正在使用或随身携带旳备用具在室温(不超出 25-30度)保存最长4-6周,保存在原包装盒内以 避光和过热。
3.外出旅行时应装入随身携带旳包中,防止冷、 热及反复震荡。
23
使用注意事项
液呈均匀旳混悬状态或乳浊液。 5.同一注射区域内按顺时针方向轮换注射点,任何部位注射均应距上次注射点
1cm以上。运动前不要在大腿和上臂注射。 6.每次注射后卸下针头,防止药液从针头漏出造成挥霍。假如不卸下针头虽然
盖上笔帽也可造成细菌经过针管进入笔芯,增长药液污染机会,使药物失效; 另外,岛素漏液造成百分比变化,影响血糖控制。 7.每次注射应更换针头。反复使用针头会加重注射部位疼痛,造成针头断裂或 针管堵塞甚至部分折在体内,影响剂量旳精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降糖作用之外的作用作者:王梅杰李臣鸿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第02期[摘要] 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已为治疗糖尿病患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胰岛素的非降糖作用却还未能为大家所熟知。
基于动物及体外实验的研究均多次证实胰岛素除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外,还有抗炎症作用、心血管保护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降低血钾等一系列非降糖作用。
这些作用虽不像其降糖作用那么引人注目,但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关键词] 胰岛素;非降糖作用;心血管;血清钾[中图分类号] Q578;R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1(b)-0196-03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合成和分泌,含有51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
胰岛素主要作用靶位为肝脏、脂肪、肌肉等组织,其主要功能包括: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糖原的合成和储存,抑制糖异生;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酸合成和储存,促进蛋白质合成等。
现将胰岛素的一系列非降糖作用总结如下。
1 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证实,胰岛素的心肌保护作用是其在不依赖于降低血糖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激活心血管内源性PI3K-Akt-eNOS系统,激活细胞生存信号保护缺血心脏,促进心肌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抑制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进而增加NO产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灌注,发挥硝基酯样作用[1]。
2 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卒中及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不过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有了新的发现,胰岛素能够通过Akt-eNOS信号通路增加NO的产生,在不改变动脉血压的情况下增加血流量[2],尽量减少冠状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内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保护可行的冠状内皮细胞来应对自身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舒张调节因子,乙酰胆碱(ACH),缓激肽,前列腺素等,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3]。
3 抗炎症作用3.1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与释放核因子NF-KB是体内的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能够调控机体防御、炎症反应、细胞分化、组织损伤、细胞凋亡所必需的200多个基因转录[4],当NF-KB活性升高的情况下,与炎症相关的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C型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等都会表达增加。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体内,CRP,SAA的浓度都会增加,但是当体内注射按2.5 U/h的量注射胰岛素时,体内CRP,SAA的浓度的浓度会降低40%~50%[5],从而达到治疗病人的效果。
3.2 增加抗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Jeschke[6]通过烧伤的动物模型所做实验表明:胰岛素不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维持自身的代谢而间接地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能够通过自身直接和一些信号转录因子(SOCS,RANTES)结合,增加SOCS和RANTES等信号转录因子的表达,减少STAT-5和C/EBP-β等与促炎性细胞因子转录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升高白介素IL-2,IL-4,IL-10的水平的目的。
3.3 促进eNOS表达,抑制iNOS表达胰岛素能够通过与自身受体结合,激活PI3K-Akt通路,从而调节eNOS的活性及其表达。
Gao等[7]对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给予INS治疗,发现其蛋白激酶B(PKB)和磷酸化eNOS 的浓度明显升高,研究者认为INS 通过磷脂酞肌醇-3肌酶(PIK-3)途径激活Akt,从而增加了eNOS的合成。
而iNOS在机体内大量表达是有害的,Langouche[8]的最新研究表明:给ICU的危重病人输注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结果如预期那样,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e-选择素等分子的浓度降低了,同时血液中NO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除血液中NO浓度显著升高外,死亡病人的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扭曲、内膜分离和电子传递酶链异常;而且肝脏枯否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大量iNOS,而eNOS的表达不变;推测血液中高浓度NO是iNOS过度表达的结果,而胰岛素的输注抑制了iNOS过度表达,预防了肝细胞损害。
4 抗氧化应激作用2004年美国Ceriello教授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上提出共同土壤学说(Common soil hypothesis),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共同基础,这一学说至今几乎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
在生物体内,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能够导致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能够直接使DNA、蛋白质、脂类氧化和损伤,还可作为功能性分子信号,使细胞内多种应激敏感信号通路激活[9-10]。
而胰岛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抑制NADPH氧化酶的亚基(p47phox)的表达,p47phox与超氧化自由基的生成有关。
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EMI)的病人注射胰岛素葡萄糖(GIK),发现相比对照组,p47phox的含量降低了49%左右[5]。
这样就阻止了一系列的氧化应激的级联反应。
5 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病变所导致的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足部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的疾病状态,足部溃疡面愈合较慢。
患有糖尿病足的病人在溃疡处进入注射胰岛素,治疗7 d,相对于对照组,创面下浸润注射胰岛素可以加速其创面的再上皮化作用,有利于创面的愈合,肉芽组织生长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对全身血糖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11]。
6 胰岛素对β细胞的作用β细胞是胰岛细胞内分泌胰岛素的一种细胞,与其他组织相比,胰岛β细胞可以合成少量过氧化物解毒酶,例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分解H2O2的能力有限,因此β细胞容易受到ROS的损伤,但是胰岛素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经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TC)、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降低,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transferase,GSM)含量增加,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减少,所以能够很好的阻止ROS对β细胞造成的损害[12]。
7 治疗高血钾症临床上常把葡萄糖和胰岛素联合起来使用治疗高血钾,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在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ATP的生成及糖原的合成均需要钾离子的参与,而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糖原,同时抑制糖原分解,能够促进钾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降低血钾浓度,达到治疗高血钾的目的,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高血钾容易出现低血糖,加入的葡萄糖也避免了这一现象的出现[13]。
8 胰岛素非降糖作用的意义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尤其重要的,任何的应激反应都会打破机体的平衡状态,引起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
胰岛素作为维持内环境平衡重要的一员,与其他激素协同或拮抗维持内环境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证实了胰岛素能够起到保护心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而且临床上已经用胰岛素治疗高血钾,促进创面愈合。
胰岛素治疗剂量不足,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用量过大,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产生休克。
加之胰岛素本身是一种蛋白质类的激素,目前市面上的是人工合成或者生物工程提纯的,和自身产生的胰岛素还是不一样,患者对外源性的胰岛素就容易产生抵抗,且无法消除,这样患者只好无耐的长期打胰岛素,造成很多患者误以为会对胰岛素产生依赖性,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思考在利用胰岛素的非降糖作用治疗相关疾病的时候,考虑胰岛素的用量和抗原问题,既能很好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不会带来其他不良反应。
总之,我们在关注胰岛素降糖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去关注其非降糖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或许我们也可以说胰岛素的降糖和非降糖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但终究深入探究对以后机体生理以及病理生理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Gao F,Gao E,Yue TL,Ohlstein EH,Lopez BL,Christopher TA,et al. Nitric oxide mediates th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insulin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the roles of PI3-kinase, Akt,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hosphorylation[J].Circulation,2002(105):1497-502.[2] Huo JH, Zhang HX, Su H, Zhang HF, Liang SJ, Wang YM, et al. Effects of glucose-insulin-potassium on cardiac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myocardial injury in dog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J].Chin Heart J,2005(17):397.[3] Zhao ZQ, Morris CD, Budde JM, Wang NP, Muraki S, Sun HY, et al. Inhibition of myocardial apoptosis reduces infarct size and improves regional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during reperfusion[J].Cardiovasc Res,2003(59):132.[4] Patel S, Santani D. Role of NF-KB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 and its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J].Pharmacol Rep, 2009(61):595-603.[5] Chaudhuri A,Janicke D, Wilson MF, Tripathy D, Garg R, Bandyopadhyay A,Calieri J, Hoffmeyer D,Syed T,Ghanim H,Aljada A, andona P: Anti-Inflammatory and Profibrinolytic Effect of Insulin in Acute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M]. In,2004: 849-854.[6] Jeschke MG, Einspanier R, Klein D, et al. Insulin attenuates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thermal trauma[J].Mol Med,2002(8):443-445.[7] Gao F, Gao E, Yue TL,et al. Nitric oxide mediates th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insulin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The roles of Y13 -Kinase,Akt, 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hosphoylation-Cicculation[J].2002(105): 1497-1502.[8] Langouche L, Vanhorebeek I, Vlasselaers D,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 rapy protects the endothelium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J Clin Invest,2005(115):2277-2286.[9] Reddy VP, Zhu X, Perry G,Smith MA. Oxidative stress in diabetes and Alzheimer’s disease[J].J Alzheimers Dis,2009, 16(4): 763–774.[10] Valko M, Leibfritz D, Moncol J, Cronin MT, Mazur M, Telser J. Free radicals and antioxidants in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disease[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7,39(1): 44-84.[11] Ma XM(马晓梅). The effect of wound local injections of insulin on systemic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s and ulcer surface microvascular density[J].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 4434.[12] Wang DF(王德峰), Sun L, Miao GY, G RP, Zhang H, Shi HF.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ic rats oxidative stress and islet B cell apoptosis[J].Medical Review(医学综述),2011,17(1):146.[13] Chen XF, Fang JF. 5 cases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postoperative nursing of hyperkalemia[J].Harbin Medical Journal(哈尔滨医药),2009,29(5): 97-98.(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