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15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芳华观后感1500字
:即使被骗,也依然选择相信善良,善良像是一把利剑,可以抵挡一切,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芳华观后感》。
在北京如此寂寂的冬夜,独自一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影院观看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影片结束,“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的片尾曲响起,满场观众仍在动听的旋律中久久不肯离去……
特殊的心境和际遇,更容易和文艺作品发生碰撞和共鸣。一个西南军区文工团的故事,演绎着那些被无情的国家机器和肆虐的时代车轮所碾压的善良和芳华,看似是那样特殊的背景,看似是那样个性化的经历,却无不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这句旁白,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一句话。在满地鸡毛、破落不堪的现实面前,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忽然想起今年暑假,在上海浦东,朝阳义塾孙源源校长的一句话:即使被骗,我依然选择相信。
这多么像历尽沧海桑田而矢志不渝的人生宣言?
当我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刘峰拖着假手,被联防队员推推搡搡,却不得不低头“被讹”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就是一个好人、一个活雷锋、一个战斗英雄的悲惨“结局”吗?
刘峰实实在在是个好人。每次出门,大包小包不辞辛苦地给大家带东西;战友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自己修好;食堂煮破的饺子总是他主动打来吃;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让;战友结婚没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就连猪跑了,别人也是第一时间喊他去帮忙。
就是这样一个竭尽全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却没有得到大家真正的认可,他所做的一切在别人眼里只是“理所应该”。在他被下放的时候,除了何小萍,竟然没有一个人来送他。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但国家没有给予相应的认同,他只得跌落到社会底层,拖着残疾的身躯,苦苦挣扎。
他的善良,像撞到了一堵厚厚的冷冰冰的墙。电影中,没有清晰地展示刘峰在那样的境遇后真实的内心世界,他,能够承受吗?他,会后悔吗?
他的内心,究竟需要多么强大,才能扛过这一切?
这个世界,注定有一些真相会永远被埋没。
刘峰与林丁丁如此。在最关键的时刻,刘峰深爱的林丁丁选择了落井下石,编造了刘峰“腐蚀”自己的谎言,并制造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生动细节,让所有人把刘峰当做了“流氓”。几乎没有人站在刘峰这边,大家就那么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从“活雷锋”的神坛上,重重地跌落人间。这样的时候,真相还存在吗?
何小萍同样如此。一个“假胸事件”淋漓尽致,没有任何证据,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认定,那个让胸罩耻辱地飘舞在蓝天之下的
人,一定是何小萍。于是逼她交代,甚至粗暴地扒她衣服,渴望她的丑态被曝光而后快,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至于那个“假胸”到底是谁的,还重要吗?
生活中的事情大都如此,人们只是根据需要,来选择自己所期盼的“事实”。真相,往往取决于权威,取决于地位,取决于僵化的思想,而与事实无关。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红色江山都是我们家打下来的,溅你身水怎么了,怎么了?”
这样的逻辑就赤裸裸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才是决定真相的人,那个人,可能永远不是你。“溅你身水”,如果换成“泼你身泥”,换成“给你一个臭名”,是否照样理直气壮?
所幸,故事并未在灰暗的情绪中落幕。
当影片结尾处,刘峰与何小萍在站台长椅上安静相依,那一瞬间,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化为乌有,美好终于像黄昏的阳光一样,温暖地洒下来。旁白声起: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人生仍然值得期待:青春的芳华易逝,但人性的芳华却可以永恒。虽历经苦难,但最后的“知足”和“温和”,何尝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何尝不是命运给予刘峰和何小萍的最珍贵的馈赠?作为好人,两颗善良的心足以相互取暖,过去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何必纠结于苦难,纠结于真相,纠结于内心的挣扎和不
甘,并在纠结中产生无尽的怀疑和幻灭?
多年前,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求乞的少年,跪在冷冷的风里。当我递给他五十元钱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愕和惶恐。要知道,那时候的我,一个月只有不足三百元的工资。朋友说,你太善良了,那很可能就是个骗子。
我笑笑,不语。真是骗子又如何?我只知道,孩子与我对视的眼神里曾有一瞬间的温暖闪过,如果那样的情景下,我没有伸出援助的手,或许我的内心留下的将是不安。
善良,不是为了寻求回报。一个人拥有金子般珍贵的善良的品性,这本身就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
巧合的是,看电影前,刚刚在北师大聆听了于丹老师的分享。她也谈到了《芳华》,谈到了善良的话题。
她说:当老师是奢侈的,我们要有教师的职业尊严,被那么多纯洁的心灵所期待,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做好人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对自己有个交待,呕心沥血,付出一辈子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坦然。
的确,做老师不容易,做个有良知的好老师更不容易,来自社会、领导、家长、学生的重重压力,时时刻刻裹挟着我们,让我们常常喘不过气来,随时可能发生的质疑、误解、伤害,甚至会让我们在某些时刻心生绝望,让我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灰暗和茫然。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善根的,做一个老师,就不得不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全更多好人的人。面对孩子,
面对复杂的生活,不断提高我们净化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若干年前,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后来离开了那里。几年后我去那里办事,坐在长途客车上,突然发现路上一个小伙子,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边追边喊,截停了客车。在满车人惊讶的注视下,他三两步冲上客车,冒着满头大汗,跑到我身边,一把把我抱在怀里,激动地说:王老师,我太想你了。
而那,是我任教班级里中途辍学的一个孩子,我家访,我给他垫付学费,但最终无果。
那一刻,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在北京开往常州的高铁上。我的邻座,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大姐。聊起来,她竟然也是教师,而且是15岁参加工作,到现在退休18年,仍然坚持没离开教育的人。我们聊了很久。她谈到对目前教育中只考虑成绩,不关注做人的深深的忧虑;她谈到高考改革给教育带来的新的思考和启迪;她谈到自己和学生间发生的那样一些细碎却意义深远的故事;她谈到自己坚持学习,了解国家政策,熟悉新的教材;她甚至谈到自己复杂的成长经历,以及家风给自己带来的深远影响。聊天中我知道,她原来在北京海淀区工作,曾经是第一批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表彰的优秀班主任,而她七十一岁了,每周都要到丹阳来四天,原因竟然是为了帮助一个出了问题的小学生……恍惚间,我突然幻想,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也能像施大姐一样,那真的是教育赐给我的幸福。常州下车,她转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