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边塞诗
【边塞诗概述】
自秦汉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边境掳掠人口、抢劫财物的行为就一直没有停歇,史称“边患”。边塞诗就是一种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集中表现边塞各类题材内容的诗歌。边塞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其内容围绕着“战争”、“行役”与“怀乡”展开。其主旋律是爱国精神,洋溢着豪迈的气概与必胜的信念。但也不乏悲凉感伤情怀的流露。所以如果将《诗经》时代视为边塞诗的滥觞期,那么秦汉则是其发展定型期、魏晋是过渡期,唐朝是成熟、巅峰期。宋明虽有低谷,但是清朝又出现边塞诗的新气象。以唐朝为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多边塞诗写作圣手,例如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益、李颀等等。其原因就是国家的拓边主义政策有效地激发、唤醒了唐代士人的开拓外疆的抱负,而边塞诗就成为这种情感的产物。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边塞诗中的浓郁的汉代情结。例如出现了“以汉代唐”的情况,但凡是唐朝的事物,都冠以“汉”字,即汉将、汉兵、汉月、汉关等。同时,汉代英雄,诸如卫青、霍去病、班超、马援等人也经常出现于文人的笔下。
【知识点】
1.与战争相关联的器物:干戈、旗鼓、战车、号角、狼烟、烽火、辕门。
2.与战争相关联的地点:玉门、阴山、黑山、瀚海、凉州、黄河、长城。
3.与战争相关联的人物:可汗、吐谷浑、胡人、单于。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鼓角、琵琶、胡琴、羌笛、胡笳、芦管。
5.边塞诗中常见的标题:《从军行》、《凉州词》、《出塞》、《征人怨》、《关山月》。所以判断一首诗是否是边塞诗,只要抓题目、抓注释、抓意象即可,其中抓意象最为牢靠。
【品味寄托】
关于边塞诗的情感寄托,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切入,思考。
第一、环境描写角度。理解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挖掘典型意象所构建的意境氛围,进而有效体察边塞的地域特征、诗人的情感内涵。例如,如果参与者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边塞自然风物的话,那么其笔下的景物应该是“雄浑壮阔、奇丽峻峭”的,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岑参笔下对火山、雪海等描写,雪海描写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参与者是以消极的心态来观照边塞自然风物的话,即无法忍受狂风、暴雪、炽热等极端恶劣天气条件,那么边塞给予其印象就是“萧条肃杀、荒凉苦寒”。另外,有时候阴沉凝重的自然环境的刻画,其旨在渲染战事的紧张,一触即发。例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而第二句是红旗半卷不仅是因为急行军的需要,同时也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第二、戍边战士角度。如果戍边战士是以积极地心态来看待从军边塞的话,其情感取向大概如此:渴望通过武功来建功立业(这是科举应试之外,士人的另一种人生抉择。杨炯《从军行》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士人有着虽死犹荣、视死如归的气质,例如王维的《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情感基调是“慷慨悲壮”的,始终充满一种战争必胜的信念。(如果注释标明击败敌人的背景,那么诗中多为此种情感的流露)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如果是以消极的心态来审视边塞生活的话,戍边战士显然是充满了厌战情绪,其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边塞环境的恶劣艰苦,是戍边战士无法长期忍受的。其次是战争破坏了人们正常和平的、温馨的家庭生活。例如李白《子夜吴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最后是思念家乡、挂念亲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如果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旁观者则会对那些投笔从戎、主动请缨的士兵进行礼赞。同时希望边关停止战事,民族能够尽早团结统一。如果战争的非正义的,或者因为国家的衰落而引发的,那么旁观者表露的是:对生活于塞外艰苦生活的戍边战士的同情,控诉战争的罪恶,讽刺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例如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另外,有些旁观者也吐露了一己之私怨:不被重用、壮志未酬。例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高考真题汇编】
(2012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010年新课标)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2009年全国卷2)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006天津卷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