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唐诗五言绝句精选:登鹳雀楼
幼儿古诗五言绝句锦集
幼儿古诗五言绝句锦集幼儿古诗五言绝句锦集绝句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古诗五言绝句锦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幼儿古诗五言绝句1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9、《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0、《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1、《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2、《暮秋山行》唐·岑参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3、《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五言绝句有仄起、平起二格。
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
全篇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特色。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
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
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
“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
(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
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赏析二】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
小学生 唐诗300首 五言绝句 (二)
(十六)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市,楼高三层,下临黄河,河对岸是中条山,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
依:依傍。
尽:消失。
欲:想要。
穷: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头慢慢地西沉,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如果想要看更远的风景,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二十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漆黑的夜晚,雁群飞的很高,匈奴的首领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所佩的弓刀。
(二十七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释:
故国:故乡
君:唐武宗
译文:
我远离自己的故乡三千里远,在深宫中幽闭了二十年。听到一声《何满子》曲,我忍不住就落下了眼泪。
从前的行宫一片冷清,宫中的春花虽然红颜依旧,却无人欣赏。只留下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起玄宗时的往事来。
(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慕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阴岭:山岭背向太阳的一面,一般指背面。
林表:林梢。
霁色:像雨后晴空那样的颜色。
译文:
终南山北面的山岭,山色多么秀丽;峰顶上积雪,像是浮在云端一样。雨过雪后。天色放晴,林梢一片明亮;夜幕渐渐来到,城中觉得更加寒冷了。
(二十五)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领,没在石棱中。
注释: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多是买哦谢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
五言绝句幼儿古诗
五言绝句幼儿古诗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引言:王之涣写过一首有名的《登鹳雀楼》的五言绝句,而于畅当所写的《登鹳雀楼》并不为人熟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畅当《登鹳雀楼》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登鹳雀楼朝代:唐代作者: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古诗简介《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翻译/译文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
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注释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
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
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登鹳雀楼》简析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
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
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中条山脉西接华山。
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
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
作者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习题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习题《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登鹳雀楼》原文唐代: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①唐代河中府名胜,因经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后被河水冲没。
②迥临:高高的在上面。
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③世尘:尘世。
④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
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⑤断山:陡峭的高山。
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登鹳雀楼》习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得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1)B、E(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个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唐诗: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唐诗: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王之涣是盛唐时代杰出诗人,其诗造境极为深远,虽说作品仅存绝句六首,但影响极大。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传说常有鹳雀在此栖息,故名。
其楼体壮观,气势雄伟。
楼共有三层,结构奇特,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
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常到此登高赋诗,并留下许多佳作。
王之涣这首诗,即为登临时挥笔写下的传诵千古的艺术珍品。
诗中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时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短短二十字,囊括天地,浓缩古今,摘日揽山,挽河控海,情景并用,虚实相生,既描绘了雄浑壮阔的登楼之景,又抒发了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拈于口头诵之,则音韵流走,快人耳目;含于心扉品之,则余味不尽,如蜜灌心。
在中国,提起此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011年,中华书局依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历代评点唐诗、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四个方面的数据,在唐诗排行榜上将此诗列为第四。
清代朱子荆更在《增订唐诗摘钞》中称此诗:“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和影响力之大。
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
”这首诗干净利落,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融为一体,使之浑化无迹。
山岳为天下之至秀,河海为天下之至通。
前两句写登楼时所见,属实写,为后两句说理作形象上的铺垫。
继而由实向虚,后两句写登楼时所想,是在前两句基础上的延伸,是在写景后的艺术升华,属虚写。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第一句写太阳,写的是仰望,写的是远景上景、由东向西飞动之景,是眼前景。
唐诗《登鹳雀楼》诗文赏析
唐诗《登鹳雀楼》诗文赏析唐诗《登鹳雀楼》诗文赏析引言:《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登鹳雀楼》诗文赏析及拓展阅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诗文赏析: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翻译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
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
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
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
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
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
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
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
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
”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
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
(《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
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
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
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登鹳雀楼 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五言绝句1.我登上鹳雀楼,那感觉就像鸟儿飞向蓝天。
“欲穷千里目”,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看透世间所有的美好。
站在楼上,风呼呼地吹着我的脸,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抚摸我。
我心想,古人登楼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激动呢?那时候,他们望着远方,是不是也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你说,在这高高的楼上,是不是能把所有烦恼都抛掉呢?2.3.登鹳雀楼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那首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太阳慢慢落下山,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躲起来了。
我和朋友一起上的楼,朋友兴奋地大喊:“哇,这也太美了吧!”我笑着说:“是这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
”我们站在那儿,都不想离开了。
你要是在这儿,肯定也会被这景色迷住的,这楼就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每一个来的人。
4.我来到鹳雀楼,就像探险家发现了宝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想要看到更多,就得不断努力。
我看到一个小孩,他好奇地问他爸爸:“爸爸,为什么古人要写这个楼呀?”他爸爸笑着回答:“因为这里的景色值得被记录呀。
”我听了,心里暗暗赞同。
这鹳雀楼就像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5.登鹳雀楼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了。
“黄河入海流”,那黄河水就像一条金色的丝带,飘向远方。
我自己在那儿嘀咕:“古人可真厉害,这么几句诗就把这景色写活了。
”旁边有个游客说:“是啊,这诗就像这景色的灵魂。
”我觉得他说得对极了。
这楼就像一个舞台,黄河是主角,而那首五言绝句就是最美的旁白。
鹳雀楼就在眼前啦。
我像个兴奋的孩子冲向它。
“白日依山尽”,那落日的余晖洒在楼上,就像给楼披了一件金色的外衣。
我在楼里碰到一对情侣,女的对男的说:“亲爱的,在这儿感觉好浪漫哦。
”男的紧紧握着她的手。
我想,这楼见证了多少这样的甜蜜时刻呢?它就像一个爱情的港湾,在美景中孕育着幸福。
7.我登上鹳雀楼,心里就像燃起了一团火。
“欲穷千里目”,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渴望啊。
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想要吃到美食一样。
古诗《登鹳雀楼》译文
古诗《登鹳雀楼》译文古诗《登鹳雀楼》译文《登鹳雀楼》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古诗《登鹳雀楼》译文,欢迎大家阅读!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是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需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而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了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幼儿背唐诗登鹳雀楼
幼儿背唐诗登鹳雀楼篇1:原文《登鹳雀楼》年代: 唐作者: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幼儿背唐诗登鹳雀楼篇2: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幼儿背唐诗登鹳雀楼篇3:赏析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王之涣古诗意思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目录1234登鹳雀楼1作品原文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译文【译文】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On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王之涣《登鹳雀楼》内容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内容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作者介绍】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20] 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写作背景】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诗句鉴赏】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古诗大意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唐诗五言绝句精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
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
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
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
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
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
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
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
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
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
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
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
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
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
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
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
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
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
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
来仅仅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个登楼的过程,而含意长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
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来说,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
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理应仅仅说,诗歌不要
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
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使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
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
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
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
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
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
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
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使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