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

合集下载

微生物命名规则

微生物命名规则

引言概述:微生物是指在显微镜下可见但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为了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国际微生物学会推出了一套严格的命名规则,即国际微生物命名法规。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命名规则,并对其重要性及应用进行分析。

正文内容:1.有机体命名的基本原则:1.1.一名一物:每个已知的微生物应有一个唯一的学名,用以准确标识该微生物。

1.2.优先性:优先默认使用最早描述命名的学名。

若有新的描述被证明与旧描述不同,则新描述的学名将取代旧描述的学名。

1.3.通用名称:学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通用名称,以免造成混淆和不确定性。

2.微生物分类级别:2.1.域:根据细胞生物化学和基因组特征将微生物划分为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域。

2.2.界:将微生物根据生物形态和生态位特征进一步分成多个界,如细菌界、病毒界等。

2.3.门:介于界和纲之间,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微生物分为不同门。

2.4.纲:按照细胞形态、代谢类型等特征,将微生物分为不同的纲。

2.5.目:根据细胞及生活方式特征,将微生物分为目。

2.6.科: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微生物分为科。

2.7.属:相对较小的分类单元,将具有相似性状和遗传特征的微生物分为属。

2.8.种:最小的分类单位,根据生物学特征将微生物分为不同种。

3.个体级别的命名规则:3.1.属名和种加词:微生物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加词全小写,斜体。

3.2.拉丁文命名:微生物的学名一般采用拉丁文进行命名,以确保全球科学界在交流时具有统一的语言和命名规范。

3.3.学名缩写:微生物的学名可以进行缩写,以方便学术交流和出版物的撰写。

缩写应符合国际微生物命名法规。

4.命名的方法和来源:4.1.形态学命名法: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命名,如球菌、棒状菌等。

4.2.gen.nov.种:当新株微生物的基因组特征与已知属的微生物有所不同,但又达不到新属的标准时,可以使用gen.nov.种进行命名。

4.3.命名纪念:根据命名者的名字或相关事物进行命名,以表达对先驱科学家或研究领域的尊重和纪念。

细菌的分类及命名

细菌的分类及命名

细菌分类学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
一.细菌分类:根据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亲缘关系分类,以 不同等级编排系统。分类有两种:
1. 细菌的生理生化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 细菌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法,称种系分类或自然分类。
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
01
称,便于交流并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给予同样名
○ 学名用拉丁文,遵循“双名法”。 ○ 每一种细菌的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组成如: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属名在前,字首字母要大写,其余小写 ○ 整个属名及种名在出版物中应排成斜体 ○ 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二.分类学文献中的细菌拉丁文学名, 属名和种名之后,往往还要加上首次 定名人(加括号)、现名定名人和现 名定名年份,这些均用正体排字。
○ 如 Micrococcus sp.表示微球菌属的一个种, ○ Micrococcus spp. 表示微球菌属的一些种。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 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 上“sp.nov。”,nov 是novel的缩写。
例如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gen.Nov. sp . Nov., 译为:胞内劳森菌,新 属新种。
○ 一般兽医学及医学微生物学文献中,属名和 种名之后的部分均予省略。
○ 如:Escherichia coli
例如
大肠埃希菌的学名全名是:Escherichia coli(Migula) Castellani et Chalmers l919 指的是Migula于1895年命名此菌为Bacillu coli, Castellani及Chalmers于1919年改为现名。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

细菌得分类与命名细菌分类学细菌分类学(taxonomy)就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鉴定得一门学科。

它得任务就是在全面了解细菌得生物学特征得基础上,研究它们得种类,探索其起源、演化以及与其她类群之间得亲缘关系,进而提出能反映自然发展得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它包括三个方面:分类(class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与鉴定(identification)。

一、基本概念1、细菌分类就是根据每种细菌各自得特征,并按照它们得亲缘关系分门别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

分类有两种:①以细菌得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得表型特征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classicalclassification)与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学分析与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得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fication)。

2、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使之在生产实践、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工作中相互交流成为可能。

按照细菌命名得法规,能保证所有得科研工作者以同样方式给予细菌命名。

3、细菌鉴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当位置与已知细菌比较其相似性,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细菌得分类地位。

若与已知细菌相同即采用已知菌得名称,不同者则按命名原则确定一个新名称。

二、分类等级细菌得分类等级与其她生物相同,依次为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包括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与螺旋体.分类等级拉丁字尾比较固定,表示方法如下:目—ales、亚目-ineae、科-aceae、亚科—oideaae、族—eae、亚族-inae。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是指以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形态存在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对微生物进行分类与命名是为了方便对其进行研究和了解其特性。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分类方法及相应的命名规范。

一、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细菌的分类主要基于形态、生理特性、生长条件、代谢方式等多个方面。

1. 形态分类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球菌(cocci)、杆菌(bacilli)、弧菌(vibrios)、螺旋菌(spirilla)等类型。

其中,球菌为球状或椭圆状,杆菌为长形或短杆状,弧菌为弧形,螺旋菌为螺旋形。

2. 生理特性分类细菌的生理特性也是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

比如,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能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厌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能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3. 生长条件分类根据细菌的生长条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嗜热菌(thermophile)、嗜酸菌(acidophile)、嗜盐菌(halophile)等类型。

嗜热菌适应高温环境,嗜酸菌适应酸性环境,嗜盐菌适应高盐浓度环境。

细菌的命名通常遵循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定的规范。

该规范要求使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词根作为细菌的属名(genus),并加上表征特定种类的表名(specific epithet)。

例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Escherichia”为属名,“coli”为表名。

二、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真菌根据其生活方式、营养特性和菌丝形态等进行分类。

1. 营养分类真菌的营养方式主要分为 saprophytes(腐生菌)和 parasites(寄生菌)。

腐生菌通过分解死物质为自己提供营养,寄生菌则寄生于其他寄主生物体上。

2. 菌丝形态分类真菌的菌丝形态也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分类学细菌分类学 (taxonomy)就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判定的一门学科。

它的任务就是在全面认识细菌的生物学特色的基础上,研究它们的种类 ,探究其发源、演化以及与其她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提出能反应自然发展的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

它包含三个方面:分类 (classification)、命名 (nomenclature)与鉴定 (identification) 。

一、基本观点1、细菌分类就是依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色,并依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类 ,以不一样样级编排成系统。

分类有两种 :①以细菌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为依照的表型特色分类法 ,包含有传统分类法 (classical classification)与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学剖析与核酸剖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 (核酸、蛋白质 )构造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fication)。

2、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 ,赐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使之在生产实践、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工作中互相沟通成为可能。

依照细菌命名的法例,能保证全部的科研工作者以相同方式赐予细菌命名。

3、细菌判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合地点与已知细菌比较其相像性 ,用对照剖析方法确立细菌的分类地位。

若与已知细菌相同即采纳已知菌的名称 ,不一样者则按命名原则确立一个新名称。

二、分类等级细菌的分类等级与其她生物相同,挨次为界 (kingdom)、门(division) 、纲 (class)、目(order)、科 (family) 、属 (genus)、种 (species)。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 (procaryotae),包含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与螺旋体。

微生物的命名规则

微生物的命名规则

一、通用分类单元七级分类单元: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必要时可在两级之间添加辅助单元,如亚门。

这七级分类单元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而且整个名称用正体字表示。

&例:子囊菌纲 Ascomycetes种: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新种:sp. Nov. 或 nov. sp.是species novel 的缩写,附在学名后。

二、学名俗名:普通的、通俗的、地区性的名字。

&例:用“结核杆菌”表示“结核分枝杆菌”。

学名:一个菌种的科学名称,是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则》命名的,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正式名字。

学名的命名:采用“双名制”的国际植物命名法则。

“双名制”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Linneaus)于1953年介绍的植物命名原则,该方法已广泛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命名。

“双名制”是用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组成的一个学名。

三、学名的命名方法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书写时:属名+种名;翻译时,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印刷时,学名用斜体字;书写时,在学名下加一横线表示斜体字母。

&例:Aspergillusniger 或Aspergillus niger属名(曲霉)种名(黑)前后有两个或数个学名排在一起时,在属名相同的情况下,后一学名中的属名可缩写成一个大写字母加一句号的形式。

&例1:Bacillus(芽孢杆菌属)可缩写成B.&例2:若可能产生混淆,也可写成二至三个字母,如:Bac.属名:表示微生物的主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或以研究者的人名表示。

单数,字首大写。

&例1:根霉属、毛霉属——形态特征&例2:丙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生理特征+形态特征&例3:沙门氏杆菌属——研究者的人名 + 形态特征种名:说明微生物的颜色、形状、用途,有时用人名、地名、微生物寄生的宿主名称和致病的性质来表示。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界(Kindom):真菌界门(Phyllum):真菌门纲(Class):子囊菌纲目(Order):内孢霉目科(Family):内孢霉科属(Genus):酵母属种(Species):啤酒酵母(一)、微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种的概念定义: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为具体标本,它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新种:sp.nov.或nov. sp.,新被鉴定的种发表时应在其学名后标上sp.nov.的符号,新种发表前应将其模式菌株的培养物存放在一个永久性的保藏机构,并应允许人们从中取得。

1.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①菌株(strain): 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

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Escherichia coli B 和Escherichia coli K12★菌株的表示法:★如果说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那末菌株实际上是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微生物的分类单位-2②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为种内的再分类。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

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属于巢状(套式)病毒目 (Order:Nidovi)、 冠状病毒属 (Genus:Coronavirus)。 正义单链RNA病毒。在形态学上最显著的特征
是包膜 (envelope)外有棒状子粒 ,状如王冠
第27页/共34页
第4页/共34页
常用的细菌分类术语
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 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任 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 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 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 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 菌株相区别。
第5页/共34页
型(form或type),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 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 异,不足以分为心的亚种时,可以细分 为不同的型。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 单元和分类等级。
第6页/共34页
二. 微生物的命名
1.分类单元的命名 ⑴ 属名 属名用一个单数主格名词或当作名词用
2005年出版的《病毒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八次 报告》,超过5450株病毒可以归类到3个病毒目、或73 个病毒科或73个病毒科、9个病毒亚科、287个病毒属、 1938个病毒种
第32页/共34页
二、病毒的分类系统 1995年,由Murphy等整理发表了第六次病毒学分
类报告,将动物病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DNA 病毒;第二类为DNA和RNA反录病毒;第三类是 RNA病毒。经过以后的几次修改和补充,2000年 出版了第7次分类报告,在部分科之上建立了3个 目,其中一个尾病毒目(Nidovirales),涉及噬菌 体,另2个目涉及动物病毒,分别是单负股病毒目 (Mononegavirales)和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 另外将卫星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归在亚病毒类。 其中类病毒科的词尾为“viroidae”、属名词尾是 “viroid”。有关病毒分类与命名的现状详见表3-1。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正确分类和命名微生物对于研究其特性、功能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一、微生物的分类1. 界(kingdom):微生物可以分为五个界,即细菌界(Bacteria)、病毒界(Viruses)、真菌界(Fungi)、古细菌界(Archaea)和原生动物界(Protista)。

2. 门(phylum):每个界包含若干个门,用于进一步细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3. 纲(class):门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纲,纲是进一步划分微生物种类的方式之一。

4. 目(order):在纲下,进一步的分类单位是目,用于确定微生物之间的更具体的关系。

5. 科(family):目下面是科,科是微生物分类中的一个重要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微生物的分类。

6. 属(genus):科下面是属,是对微生物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

7. 种(species):最具体的分类单位是种,常以拉丁学名表示,包含科学名称和命名者的缩写。

二、微生物的命名规则1. 拉丁化命名:微生物的种命名通常使用拉丁学名,以便在不同语言之间保持一致。

2. 属名+种加词:微生物的种名通常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种加词通常是为了描述或特指某种微生物,或者以某个人的名字命名。

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其中“Escherichia”是属名,而“coli”是种加词。

3. 学名缩写:在科学文献中,为了方便引用,可以使用微生物的学名缩写,通常是属名的首字母缩写加上种加词的首字母缩写。

例如,大肠杆菌的学名缩写为E. coli。

4. 命名者的缩写:在微生物的拉丁学名中,通常会包含命名者的缩写,以表明该微生物是由哪位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命名的。

5. 国际命名规则:微生物的命名受到国际命名规则的约束,以确保命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案例分析以细菌为例,某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并决定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微生物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是对其进行科学归纳和命名的方法,以便于研究和交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命名规则,以及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的分类原则微生物的分类是基于其形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和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的。

下面将介绍三个常用的微生物分类方法。

1. 形态分类法形态分类法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仅限于通过直接观察和测量微生物形态特征的方法,如细胞形态、胞壁结构等。

常见的形态分类方法有鉴定微生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等。

2. 生理分类法生理分类法是以微生物的生理过程和生物化学代谢为基础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物的利用方式、产生特定产品的能力、对气体需求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根据其细胞的染色结果和细胞壁结构。

3.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是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基因组、核酸序列、拷贝数和基因型等遗传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微生物的亲缘关系。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有基因测序、DNA指纹图谱等。

二、微生物的命名法微生物的命名法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命名的规则,包括属名和种名的命名规则。

下面将介绍微生物的命名法的基本原则和命名规则。

1. 命名法的基本原则微生物的命名法遵循国际野生菌学和细菌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制定的规则。

该委员会根据科学共识和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命名法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微生物的命名规范和稳定。

2. 种名的命名规则微生物的种名是由属名和种加词(trivial epithet)组成。

种加词是用来描述微生物特征的词汇,通常用拉丁文或其它国际科学语言表示。

种名应尽量与已有的命名规则保持一致,既要具有描述特征的准确性,又要易于记忆和使用。

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如何分类你知道吗?你对细菌的分类了解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细菌的分类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一)细菌与原核生物界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支原体归属于原核生物界其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二)真菌与真菌界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真菌界(三)病毒与病毒界病毒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归属于病毒界病毒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科、属、种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一)细菌的分类单位细菌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科,依次类推。

标准菌株:具有该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标准菌株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二)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文双命名法:属名 (名词大写) + 种名 (形容词小写)(印刷用斜体)例: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中文名: 种名 + 属名例: 结核分枝杆菌(三)细菌的分类系统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

也有采用CDC(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分类系统。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1.传统分类法原则:生物的基本性质主次原则。

按细胞形态、革兰染色性、鞭毛及代谢特点作为较高一级分类依据。

科、属、种的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

2.数值分类法原则:细菌的基本性质同等重要原则采用标准化、成品化和配套生化反应试剂条,检测细菌的数十个生理生化特性。

阴阳性结果—数字—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比较、测定相似度—区分细菌的种群—确定细菌亲缘关系(二)遗传学分类法以细菌的核酸、蛋白质等在组成上的同源程度分类。

目前较为稳定的遗传学的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1.DNA G+C mol测定,简称G-C比。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志”(IJSEM)原名“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 (IJSB)发表,如在其他杂志发表,必须提
交论文副本给该杂志公布,两年后无异议,
所提出的新细菌名称才能生效。
第二节 细菌的命名
• 细菌的命名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规采用 “双名法”命名。即用“属名”加“种名” 来表示一个生物的学名。
• 书写时“属名”在前,用拉丁文或拉丁化 的名词表示,且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 在后,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形容词或名词 所有格,小写。译成中文时,种名在前, 属名在后。
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分类单元
• 在微生物分类中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 的分类单元,相似的种划归到一起构 成属,相似属构成科,依此类推,最 高的分类单元为界。
• 目前科和科以上的划分在细菌学中还 不太完善,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科、 属的划分还会发生变动。
三、种和种以下分类单位及含义
1、种(species)
第1卷 一般医学和工业方面重要的G-细菌(1984年) 第2卷 放线菌以外的G+细菌(1986年) 第3卷 古细菌、蓝细菌及其他G-细菌(1989年) 第4卷 放线菌(1989 年)
• 从2001年开始发行第2版,共分5卷,计划在数 年内出齐,内容将反映分子水平的细菌分类。
• 该书的姐妹篇是“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
目前分类主要的依据 • 主要是根据种系发生关系,即分析其 基因的同源性,从而确定分类地位。 方法主要采用三种: 测定DNA分子中碱基(G+C)mol% 核酸分子杂交 16SrRNA寡核苷酸编目
五、细菌的分类体系
• 《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ology),由美国细菌学家Holt 主编,共四卷:

第七章 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及鉴定.

第七章 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及鉴定.

其特点是随机的和非系统的。
2、数值分类法
又称表现型分类法。其原理是将多种分类依据如形态、着色性、 有无鞭毛和芽孢、生化反应、营养需要及致病性等全部等同编号, 并将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和比较,从数字角度来计算细 菌间的相似值,从而确定各种细菌间的亲缘关系。即将拟分类的细 菌按其性状相似程度归类定位。其特点是采用多项分类依据。
菌株
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同一种细菌可以有许多菌株,其主 要性状应完全相同,其次要性状可稍有差异。
(三) 细菌的分类方法
1、传统分类法
该方法是采用传统的双歧法进行分类,即主要依据形态特征,
其次是生理生化特征,然后在细菌的各种性状中,选择一项或数 项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基本性质,作为分类指征,在最高一级的分 类等阶上将细菌分成若干类别;然后在这些类别中选择数项次要 性状为指征,将细菌作次一等阶分类,依此类推,一直划分到种。
及蓝细菌、紫色光合细菌等。
(二) 细菌分类单元
细菌分类单位和动植物一样,也有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 类单元,其次是属。

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 16SrRnA序列有较大的差异,但尚未提出差异的量化标准。

是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它 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凡是16S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 97%的两株细菌 即可确定为同一种。
形 态 学 检 查
病 原 学 检 查
血 清 学 检 查
报告鉴定结果
(二)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1、病料的采集
正确采集病料是细菌分离鉴定的重要环节。采集病料时力求在濒死时或 死后数小时内无菌或尽量减少杂菌污染进行采集。通常可根据所怀疑病的类型 和特性来决定采取哪些器官或组织的病料。一般要求采取病原微生物含量多、 病变明显的部位,同时易于采取,易于保存和运送。如果缺乏临诊资料,剖检 时又难于分析诊断可能属何种病时,应比较全面地取材,例如血液、肝、脾、 肺、肾、脑和淋巴结等,同时要注意带有病变的部分,如怀疑炭疽,则非必要 时不准作尸体剖检。

国家食品微生物标准

国家食品微生物标准

国家食品微生物标准一、菌种分类与命名1.1 规定食品中微生物的分类系统,明确各类微生物的归属和命名规则。

1.2 发布各类微生物的详细描述和鉴定方法,以确保食品微生物标准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微生物检验方法与标准2.1 建立针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处理、检验和结果报告等环节。

2.2 制定食品中微生物的限量标准,明确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限制。

三、食品中微生物限量3.1 制定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微生物限量标准,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限制。

3.2 根据食品类型和微生物特点,不断更新和优化微生物限量标准。

四、食品加工环节微生物控制4.1 规定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和微生物控制措施,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

4.2 针对不同食品加工环节,提出有效的微生物控制方法和管理措施。

五、微生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5.1 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

5.2 制定针对关键控制点的监控计划和纠正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六、微生物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6.1 建立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对不同食品中的微生物风险进行评估。

6.2 制定针对高风险食品的预防措施和风险管理计划,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七、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验检疫7.1 规定进出口食品的微生物检验检疫程序和要求,确保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质量。

7.2 对进出口食品中的典型微生物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通报食品安全问题。

八、微生物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8.1 发布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指南,包括传统培养法、快速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8.2 推广新型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九、微生物实验室建设与认可9.1 规范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认可程序,确保实验室具备开展相关检测和研究的资质和能力。

9.2 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定期评估和审核,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是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而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则是研究微生物领域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世界。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其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原核生物又可以分为细菌和古细菌两个域,真核生物包括原生动物、酵母菌、霉菌和藻类等多个类群。

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具有单细胞结构和简单的细胞结构。

古细菌则是生命的三大域之一,具有相对特殊的生存环境和适应特性。

二、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的命名主要遵循国际微生物命名法规定的规范。

微生物按照属、种的分类顺序进行命名,例如: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种(E.coli)。

在微生物的命名中,拉丁或希腊语是最常用的命名语言,以确保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明确理解。

此外,微生物的命名还要遵循唯一性原则,确保每个微生物种类的名称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的意义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不仅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历史,也为微生物在医学、农业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推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总结: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命名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知识,促进微生物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发展。

微生物的双命名法名词解释

微生物的双命名法名词解释

微生物的双命名法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为了准确地描述和研究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科学家们采用了双命名法来给它们命名。

双命名法是一种系统命名的方法,包括学名和种加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微生物的分类。

一、学名学名是指对一类生物进行命名的惯用术语,通常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形式。

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属于),第二部分是种加名(种的特征),用拉丁文表示。

例如,对于人类这一类生物,其学名为Homo sapiens。

在这个学名中,Homo代表人类的属名,sapiens代表人类的种加名。

每个学名都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微生物需要有不同的学名,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准确地互相交流和研究。

学名的命名原则基于生物的分类,遵循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物命名规范。

通过给微生物命名,科学家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特征,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比较。

二、种加名种加名是指对某一类生物进行进一步细分的名称,对于微生物而言,种加名更为具体和详细。

科学家们通过仔细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信息等,来确定每个种加名的独特性。

种加名可以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地理分布、生理特性、寄生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例如,对细菌来说,种加名可能会根据其形态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

对真菌来说,种加名可能会根据其繁殖方式、菌丝形态等进行分类。

在使用种加名时,通常需要使用斜体字体来表示,以与其他普通文字进行区分。

这样有助于科学家们准确地阅读和引用有关微生物的研究文献。

三、应用与挑战双命名法对于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比于通用名称,学名可以准确地指代某一类微生物,避免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命名混淆。

在生物学领域,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学名来交流和分享关于微生物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推动微生物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双命名法也存在着一些挑战与争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新的微生物种类,这就需要给新发现的微生物进行命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分类学细菌分类学(taxonomy)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鉴定的一门学科。

它的任务是在全面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它们的种类,探索其起源、演化以及与其他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提出能反映自然发展的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

它包括三个方面:分类(class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和鉴定(identification)。

一、基本概念1.细菌分类是根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

分类有两种:①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的表型特征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classical classification)和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fication)。

2.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使之在生产实践、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相互交流成为可能。

按照细菌命名的法规,能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以同样方式给予细菌命名。

3.细菌鉴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当位置和已知细菌比较其相似性,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

若与已知细菌相同即采用已知菌的名称,不同者则按命名原则确定一个新名称。

二、分类等级细菌的分类等级和其他生物相同,依次为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包括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分类等级拉丁字尾比较固定,表示方法如下:目-ales、亚目-ineae、科-aceae、亚科-oideaae、族-eae、亚族-inae。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将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归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相近的属归为一科;依次类推。

在两个等级之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和亚种等。

群和组不是正式分类等级,是泛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某个集体,任何等级都可借用。

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可再分成亚种(subspecies),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为型(type),以区别某些特殊的特征。

例如抗原结构不同而分的血清型(serotype);对噬菌体敏感性不同的噬菌体型(phagetype);对细菌素敏感性不同的细菌素型(bacteriocin-type),生化反应和某些生物学性状不同的生物型(biotype)。

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称为株(strain)。

株的建立是从一次单独分离物的单个原始菌落传代的纯培养物,例如从10个肺结核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的10株结核分枝杆菌。

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模式菌(typical strain)或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它是该种菌株的参比菌株。

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以模式菌为依据,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三、细菌命名法《国际细菌命名法典》(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uture of bacteria)1990年修订本(1992年ASM出版)是目前公认的命名法典,是在1975年出版的基础上,经历了10余年,3届国际微生物学会议的努力而通过的一部法典,它确认了1980年1月1日后,由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IJSB)合法发表的细菌命名。

细菌的科学名称(学名)的生物双名式(binomen),具备拉丁化文字的形式和明确分类等级的两个特点,即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构成。

属名在前,是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是形容词,不论是否为人名或地名均须小写;两者均用斜体表示。

细菌学名的中文译名则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例如Mycobe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Salmonella typhi(沙寒沙门菌)。

属名也可用第一个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S typhi等。

有时某些常见的细菌也可用习惯通用俗名如tuberoulosis (结核杆菌)、typhoid bacilus(伤寒杆菌)等。

有时泛指某一属细菌而不特指其中的某个细菌则可在属名之后加上sp,如Mycobacterium sp,Salmonella sp,即表示分枝杆菌属和沙门菌属细菌(sp代表菌种species,复数用spp);如果使用1个亚种的名称,则在种名后再加亚种名如Klesbsiella penumoniae subspecies pneumoniae。

命名法典规定,新的细菌名称必须在IJSB发表后,经过世界公认的国际细菌命名裁定委员会公布,菌名批准目录刊登后正式应用。

凡有关细菌研究的学术论文必须使用上述正式命名的细菌学名。

细菌分类方法细菌的分类是在对细菌的大量分类标记进行鉴定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用作细菌的分类标记有形态学、生理生化学、免疫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性状。

近年来,应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研究细胞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它们的来源关系,为发展细菌分类学开拓了前景。

一、按表型特征分类法细菌的形态、染色以及细菌的特殊结构是最早和最基本的分类依据,众多的理化特征如细菌生长条件、营养要求、需氧或厌氧、抵抗力、菌体成分、能否利用某些糖类和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代谢途径、代谢产生、呼吸酸、毒性酶、毒素、致病力等也一直作为分类依据。

目前,以生理生化学作为细菌分类方法有两种,即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

(一)传统分类法19世纪以来,以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了传统的分类基础,它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作为分类依据,然后按主次顺序逐级区分。

这种方法使用方便,分类亦较为明确,但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二)数值分类法20世纪60年代,随计算机的应用而发展的细菌分类方法。

它对细菌的各种生物学性状按“等重要原则”进行分类,一般需选用50项以上的生理、生化指标逐一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分析各菌间相似度,划分细菌的属和种,并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二、遗传学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是以细菌的核酸、蛋白质等在组成的同源程度分类。

该分类法具有下述的优点:(1)对细菌的“种”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概念;(2)使分类不会出现经常性或根本性的变化;(3)可制定可靠的细菌鉴定方案;(4)有利于了解细菌的进化和原始亲缘关系。

目前较稳定的基因型细菌分类法有如下几种。

(一)DNA G+C mol/%测定DNA分子两条链上4种碱基的总分子量为100,测定其中G+G或A+T摩尔百分比,能反映出细菌间DNA分子同源程度,习惯上以G+C作为细菌分类标记。

不同菌属间的G+Cmol%范围很大,在25%~75%之间,但同一种细菌G+Cmol%相当稳定,不受菌龄、培养条件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亲缘关系越近的细菌,它们G+C mol/%越相近。

目前测定的技术多用加热变性法。

加热变性的DNA由于双链DNA分开,使A 260紫外吸收度增加。

紫外吸收度的增加与解链程度成正比。

用Tm表示DNA分子中50%解链时的温度,Tm随G+Cmol%的含量线性增加。

在通常条件下,G+Cmol%为40的DNA其Tm约为87℃,每增加1%G+Cmol含量,Tm约增加0.4℃,因而通过Tm可测出G+Cmol%含量。

(二)核酸同源值测定同一种细菌的G+Cmol%固然应该相同,但G+Cmol%相同的却并不一定是同一细菌。

因为G+Cmol%不能反映其碱基的序列。

精确的办法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测定DNA分子的相似度。

其基本步骤均是先提取菌株的DNA,加热变性解链,然后将两种变性的DNA(其中一种为标记DNA或rRNA)混合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保温复性,重新得到杂交的双螺旋DNA分子,鉴定其双螺旋结合率。

结合率的大小反映了DNA碱基序列的相似程度和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亲疏。

DNA/DNA杂交时,同一菌的结合率为100%,80%~90%的同源为同一种内、同一亚种的细菌,60%~70%的同源性为同一种内不同亚种的细菌,20%~60%则认为是同一属中的不同菌种。

(三)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测定细菌核蛋白体RNA序列比较保守,其变化十分缓慢。

分离提取细菌16SrRNA,用T1核酸酶消化,分析寡核苷酸的碱基序列可测出rRNA的相关性。

绘制各类群关系和树状谱,从而确定种系的发生关系。

另一种研究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的方法是rRNA-DNA杂交,其基本原理和DNA-DNA杂交方法相同,只是最后的结果表示方法不同,常用于两个有差距的微生物间测定,例如用rRNA-DNA杂交将假单胞菌属至少可分成5群rRNA同源群。

细菌分类系统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Bergey)分类系统,自1923年《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第一版问世以来,每隔四五年修订一次,至1974年已出版至第八版。

1984年将其易版为《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ic bacteriology),共分4卷。

在此新版中,对细菌的高级分类作了重新安排,以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将原核生物界分为4个菌门:薄壁菌门(Gracilicu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疵壁菌门(Mendosicutes)。

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1卷(1984年)登载医学、工业和普通微生物中重要革兰阴性细菌;第2卷(1986年)为放线菌外的革兰阳性菌,第3卷为古细菌、蓝藻菌和其他革兰阴性菌;第4卷为放线菌。

1994年出版《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第9版,该版摘录《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1卷~4卷所有菌属的表型描述,把所有细菌根据类型排列成1~35群,除群11蓝藻菌保留“目”分类单位,其余细菌不设目,除了群5保留肠杆菌科、弧菌科和巴斯德菌科科名和群11蓝藻菌科外,其他均无科名,但以细菌表型为基础的4个主要类型和《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提出的4个菌门正好相对应。

临床上也有采用CDC系统分类,该系统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使用核酸杂交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编排,如肠杆菌科的CDC分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