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意义的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有意义的教育

作者:张艳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从电影《Dead Poets Society》出发,提出了对当前教育的思考,认为教育应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追求自由和梦想。

关键词:《Dead Poets Society》;教育;梦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37-01

自决定在教育领域潜心研习以来,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常有一个问题萦绕于思绪: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记得周国平曾译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对于其中一段话印象颇深:

“每个人直到他每块肌肉的运动都是他自己,只是他自己,而且,只要这样严格地贯彻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而可观的,就像大自然的每个作品一样新奇而令人难以置信,绝对不会使人厌倦。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蔑视人类时,他是在蔑视他们的懒惰: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显得如同工厂的产品,千篇一律……”

“当年轻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光荣的死,当年长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卑贱的活。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守望者,守望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理想,以防它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坠落和被自己遗忘。在平庸的活着和无悔的死去这两者之间,我义无返顾地选择后者。”看来,《麦田的守望者》中的这句话是想让我读到“人因梦想而伟大”的震慑力吧?

但是,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多数人的主动性,即作为一个生活思考者的自由性(请允许我将这两个短语等同),又是如何一点点损失耗尽的呢,是因为社会?教育?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己?

一连串的疑问之后,我想起一部电影:Dead Poets Society,普遍的译名是“死亡诗社”,在我看来,这也许是借用“由死向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身的那部分灵魂与思想死去,才能把握住真正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生命,从而开始真正清醒地过活。还有一个译名是“春风化雨”,意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灵感应该是源于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译名的重点是在强调教育、教师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作用。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佛蒙特州的一所男生大学预科学校——威尔顿学院。在当时,作为一所以“Tradition(传统)、Honor(荣誉)、Discipline(纪律)、Excellence(卓越)”为校训的百年名校,刻板、严谨、封闭是它最大的特点。在这里,老师们循规蹈矩地按照校规校训的要求教书育人,学生们则在家长的殷切期望下,为了考取名牌大学而循规蹈矩地学习和生活。新学期文学老师基廷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他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带领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启发他们如何反思人生的意义;他让学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告诉他们怎样找到前进的方向;他鼓励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学会用自己內心的视角俯瞰世界……

毫无疑问,基廷是一位崇尚自由、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老师。他是刻板沉闷的威尔顿学院里一束不合时宜的阳光。他是一位诗人,犹如一缕春风,在不遗余力地唤醒学生们沉睡的心灵。基廷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大家渐渐学会如何自由地思考,勇敢地追问自己的人生路途,甚至是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那段日子里,青春懵懂的孩子们自由地追着梦,心里闪耀着好奇的光芒,同时憧憬着自己的爱情与未来。

然而,这股如春日般暖阳的气息与整个学院的刻板压抑格格不入,基廷的革新思想没有得到学校主导实力的认同,最后被迫离校。当他与学生们道别时,往日里最懦弱的学生跳上课桌,吟诵着昔日里老师教给的诗句,大家纷纷站在课桌上,以这种神圣而庄严的形式表达着对老师的爱。没错,基廷是离开了,但他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了自由的种子,学生们心中美好的自由之树开始生根发芽……

对于基廷,也许他注定要成为一名“盗火者”,即使背负着“盗”的恶名,可是只要有人因此得到了光明和自由,那么“盗者”所做的一切就是有意义的,他让孩子们接受着爱的呼唤与洗礼,演绎出一场传奇的“爱与救赎”的童话。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梭罗的诗句在那本册子的扉页熠熠生辉,震慑着人们的心灵,照亮大家追寻自己自由的道路。

社会经济的发展,似乎要求把孩子们塑造成符合现实利益的人,而非主动创造社会的人。学生们不过是被送进学校工厂,经过流水线加工后,再被送出去的产品。这种“流水线”的感觉,就如同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的演绎,充满了讽刺意味。这种模式下的学生们真正独立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吗?他们真的能独立自由地对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吗?或许,我们也需要基廷那样的“盗火者”,那样的“传道士”,那样的春风化雨,那样的润物无声,去唤醒心灵深处那些渴望追寻自由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