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第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第2~10页。

知识梳理知识归类知识点统一长度单位1.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做到准确估测。

2.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知道物体有多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2.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是几,物体就长几厘米。

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1.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一般用“米”作单位。

“米”用字母“m”来表示,1米记作1m。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 m=100 cm。

认识线段画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可以测量长度。

2.线段的测量方法:先把直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点,看右端点所对应的直尺上的刻度是多少,就是几厘米。

也可以先以其他刻度为起点,再找到终点对应的刻度,起点和终点对应的两个刻度的差,就是线段的长度。

3.画线段的步骤:①先画一个端点。

②再把直尺的刻度0与这个点对齐。

③从刻度0开始沿着直尺画,是几厘米的线段,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

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①头脑中要有1米和1厘米的长度表象。

②用自己身上的“尺子”估一估。

③根据实际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4.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测。

复习重难点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复习方法1.教材为本,整体复习。

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需要有“本”可依。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0: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一)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0: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一)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0: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十、百、千的位数概念;2.能够用手工和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3.熟练掌握数字0-99之间数的写法、读法及比大小;4.能够掌握简单物品分类的思想。

教学重点1.数字的写法、读法及比大小;2.加减法的口诀;3.物品分类的思想。

教学难点1.能够用手工和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2.能够掌握简单物品分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概念讲解1.介绍一、十、百、千的位数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和数量级;2.引导学生认识0-99之间的数,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和比大小。

二、口算练习1.设计一些口算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口诀;2.引导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三、计算器练习1.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计算,加深他们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2.设计一些计算器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四、物品分类讲解1.引导学生探究物品分类的方法,加深他们对物品分类的认识;2.设计一些物品分类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物品分类的方法。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2.体验法:通过口算和计算器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评价1.通过考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字读写和加减法计算方法;2.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练习,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物品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数字读写和比大小的方法,熟练掌握了加减法的口诀,掌握了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掌握了简单物品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练习,提高了计算能力和物品分类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简单的100以内加减法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简单的100以内加减法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简单的100以内加减法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的加减法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第一单元就是有关简单的100以内加减法练习。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数的加减法。

2. 熟悉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3. 能够灵活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1. 对100以内的数字了解程度。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自然数的理解程度还在初级阶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讲解。

尤其是加减法公式中的数字,学生对数字的把握程度对掌握口算技巧至关重要。

2. 口算技巧的训练。

口算技巧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并且可以减少用笔计算的时间,提高计算准确率。

但是口算技巧的训练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加练习,逐渐提高口算水平。

三、教学方法1. 通过游戏形式进入学生的视线。

通过适当的游戏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例如通过数字拼图、数字俄罗斯方块等游戏,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字的规律,有利于后续的口算训练。

2. 适时的口算训练。

口算是一项复杂的技能,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进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口算练习机会,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技巧。

3. 实际问题的运用。

教学内容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例如使用应用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加减法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计算购买物品实际需要花费的钱数等,这些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单元主题:简单的100以内加减法练习2. 教学内容:数字拼图游戏、必会数字练习、口算技巧训练、实际问题运用。

3. 教学形式:课堂讲解+小组活动+互动问答+考试/测试等。

五、教学评估1.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做好思考如何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后练习、考试测试、口头问答等。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教案: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数的认识与操作,包括认识数的大小、数字的拼读、写出规定的数、数的比较、数的序数等。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的大小:- 用手指比较数的大小。

- 用儿歌帮助学生数数。

2. 数字的拼读与书写:- 利用卡片和图片教学学生数字的读音和书写。

3. 数字的顺序和反序:- 教学学生数字的顺序和反序。

- 利用游戏练习数字的顺序和反序。

4. 数的比较:- 教学学生比较大小,学习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 利用练习题和游戏巩固学生对比较大小的能力。

5. 数的序数:- 教学学生数字的序数表示法。

- 利用实物和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数字的序数表示法。

三、教学步骤:1. 认识数的大小:- 讲解数的大小的概念,示范用手指比较数的大小。

-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唱儿歌,帮助学生数数。

2. 数字的拼读与书写:- 准备数字卡片和相应的图片,教师展示数字和图片,学生跟读数字的名称和写出相应的数字。

- 学生自己动手写出指定的数字。

3. 数字的顺序和反序:- 利用数字卡片教学学生数字的顺序和反序。

例如,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2、3,学生按照卡片上的数字排列升序和降序。

- 利用游戏加深学生对数字顺序和反序的理解,例如学生站成一排,教师口头给出数字,学生按照数字的顺序或反序站队。

4. 数的比较:- 教师口头给出两个数字,学生根据大小在黑板上用符号“>”、“<”、“=”比较大小。

- 利用练习题和游戏让学生练习数字的比较。

5. 数的序数:- 教师用实物和数字卡片教学学生数字的序数表示法,例如教师拿出三个苹果,学生用数字卡片1、2、3指出苹果的数量。

- 利用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数字的序数表示法。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数字的认识和操作的准确性、反应的灵活性等。

2. 制作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范文教学活动进程应当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

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那么教师应当怎么写出一个好教案呢?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X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X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范文1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师:同学们爱好做游戏吧!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手指”的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就这样顺次往下数,当你说出数到的某一个数,我就可以猜出你数的是哪一个手指。

听明白了吗?想不想试一试?你们是否觉得老师的反应特快?想知道它的奥妙吗?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就知道要领了。

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老师在黑板上摆一个正方形师: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生:4根小棒。

2、用老师给你的小棒摆正方形,每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看看你手里的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显现了什么情形?请三个学生到黑板摆,其余在座位上摆。

3、学生汇报摆的结果。

师:你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显现了什么情形?生1:一共有12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

生2:一共有14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2根。

生3:一共有13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4、师:为何有些同学没剩余的,有些同学有剩余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把这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5、看图师:有几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13÷4 = 3 …… 16、师:这道题我们学过用除法竖式运算,谁上来把这道算式列成除法竖式?指一位学生到黑板列竖式7、有余数的情形你也能列成除法算式呢?(看黑板的图形说;有几根小棒,每几根摆一个正方形,摆了几个?还剩几根?)怎样列式呢?学生说,老师板书。

(余数和商之间为何点6个点?你会读这条算式吗?(1)指名读算式,师范读,全班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课教案(集锦12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课教案(集锦12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课教案(集锦12篇)篇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一、情境诱思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二、解决问题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3、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5+5+5+5+5+5+5=35(人) 5×7=35(人)7+7+7+7+7=35(人) 7×5=35(人)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课教案篇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免费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教案【范本模板】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教案【范本模板】

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一、本单元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加与减、巧算、方框里填几。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复习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主要内容——两位数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加与减:学生对于加减法应用题已有了认知基础,教材通过小猫捞鱼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用线段图分析及建立加法和减法的简单数学模型.巧算:能根据“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将一些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来进行计算,达到巧算的目的。

方框里填几:对于解决类似于a+□=b, □+a=b,□—a=b,a-□=b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一年级主要是利用尝试、调整的方法来解决的,教材在此处要求学生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此类问题。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四、本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计算。

2、知道“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将一些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进行巧算。

3、进一步学习线段图,会看线段图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够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求适合下列算式中□的数:a+□=b,□+a=b,□-a=b,a-□=b。

5、经历“利用‘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和“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将一些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进行巧算.6、经历用线段图分析简单数量关系并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7、通过解决a+□=b,□+a=b,□-a=b,a-□=b这类问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数的思想。

第一单元加与减复习(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加与减复习(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加与减复习(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复习,让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更为熟练。

2.让学生熟悉使用加、减号及其应用场景。

3.学会运用积木等教具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通过实例进行加减的说明,使学生理解。

2.让学生熟悉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学习把握加减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问题,并学会较为简便地进行数学计算。

2.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加减计算策略。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复习加法从实际问题中引入加法,例如:恐龙妈妈要为宝宝买小饰品,共需要买15件,已经买了7件,还差几件?让学生用心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

然后,通过学生答案的不同,让学生理解加法的作用场景,并学习使用“+”号进行计算。

在操场上搬砖块的例子,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使用“+”号进行计算。

第二部分:复习减法利用恐龙宝宝摆饰品的例子,提出“恐龙宝宝发现自己的饰品被偷走了两个,现在还有几个饰品?”,让学生用心算的思路进行推理,并学会使用“-”号进行计算。

然后,通过小学生自己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减法的重要作用,并学习使用“-”号进行计算。

第三部分:综合训练通过教具积木进行加减综合计算的练习,例如:有6个积木,拿掉3个,现在还有几个?或者:有4个积木,再加上3个积木,现在有多少积木?同时,仍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加减计算策略。

课后练习1.请用计算器算出52 + 14 =2.张三有18个糖果,他把6个糖果送给了他的好朋友,现在他还有几个糖果?3.请用计算器算出88 - 42=4.爸爸有24颗苹果,妈妈给他买了10颗,现在爸爸有几颗苹果?5.有12支笔,其中有4支是蓝色的,其余是红色的,请问有多少支笔是红色的?6.有15个球,其中5个是红色的,其余是黄色的,请问有多少个球是黄色的?总结本次加减计算的复习教学中,我们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和使用教具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加减的含义,并学会应用加减符号计算出正确答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如何,是否有启示性和针对性,相当程度上反应出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可采取问答法、暗示法、讨论归纳法等。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算一日之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分。

教学重点区分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运算一日之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进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学前准备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二、探究新知1、创设谈话情形。

(1)了解学生外出旅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视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觉了什么?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1)视察情形,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2)说明:火车9:00动身,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量长时间吗?教师:怎样来运算经过的时间呢?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运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运算吗?引导学生回答。

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运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知道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3)集体交换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王桥英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江春玉
课题认识线段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的内容,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并学
会用刻度尺量线段,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
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
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技能




重点认识线段、量线段、画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准备刻度尺、米尺、绳子、课件



一复习引入。

1、照样子量一量,填一填。

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一步长约()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线段)
②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

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④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11。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学历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学历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学历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学习案
第一单元:认识数字0-100
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程中,第一单元通常是学习认识数字0到100。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会识别、书写和比较这些数字,为之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1. 认识数字0-100
学生将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逐步认识数字0到100。

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数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熟悉这些数字的书写和读法。

2. 数字的大小比较
学生将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这些数学符号比较数字的大小。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数字大小的游戏或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概念。

3. 数字的顺序排列
学生将学习将数字按照大小顺序排列,这有助于他们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数字排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一技能。

4. 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认识数字的基础上,学生将学习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老师可以通过数字游戏、实际情境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运算的基本规则。

5. 数的比较与分类
学生将学会将数字按照大小、奇偶等特征进行比较和分类。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分类数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这些概念。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建立起对数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为之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内容奠定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一单元中认真学习,掌握好数字的基本知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学生学习进步!。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课Hale Waihona Puke 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情境图。
今天,我们就从这些玩具开始我们
的课程。
【设计意图】由谈话引人,既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由学生喜爱的玩具开始课程,学生更有兴趣。
探新
1.从教材第8页第2题图中所获得了哪些信息?
(1)如果让你买你最喜欢的两种玩具,你会选哪两种,大约要花多少钱?
(2)给你100元,你想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钱?
这个猫头鹰一共用了80粒葵花子,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葵花子少39粒。淘气一共用了多少粒南瓜子?
先小组内交流讨论,再独立列式解答。最后,在小组内对照检查。
3.(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3题)这里有6道混合运算题,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列竖式计算,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小组汇报,评出优胜组。
巩固
1.完成教材第8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交流,对照检查。
2.完成教材第9页面第7题。小组交流汇报,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本节课的知识,熟练解题方法。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2):
(3):
反思
(略)
板书
练习一
1.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训练
2.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把你的思考和计算的结果讲给你的同组的其他同学听,让他们来判断一下你的想法和计算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汇报你的解法。
(3)我们有这么多种方法,你们知道买哪两种玩具后,剩下的钱最多?为什么?
那么,你们算一算,还剩下多少钱?
教师板书:100-23-15=62(元)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一些中常见的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的教案二: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程设计

的教案二: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程设计

优秀的教案二: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0-20,10以内10以内数的组成和比较。

2.初步理解零的概念,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概念。

3.初步认识不等式,通过比较大小开始发展比大小的能力。

4.发展数学思想,锻炼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数0-20,10以内10以内数的组成和比较。

2.初步理解零的概念,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认识不等式,通过比较大小开始发展比大小的能力。

2.发展数学思想,锻炼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2.分组探究法3.游戏教学法五、教学流程:1.引入活动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谈论数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为后续课程打好铺垫。

2.名字认知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的认知”课前预习活动,包括对“数”的定义、数的数量、数的符号等方面的理解。

3.静态图片、动态图片展示教师通过静态图片、动态图片展示来让学生了解0-20这些数的大小及用途。

4.组合游戏由教师出示一定数量的物品,让学生通过组合的方式,找出它们所组成的数。

5.比较游戏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大小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不等式,初步建立比大小概念。

6.案例分析通过数的b数与a数进行五个方面的比较:大小、同异、前后、相邻和分别讨论。

七、课后巩固1.作业的布置作业主要包括指定范围内的数的认读、写出、比较,以及增加数的数量方面的练习。

2.课后测查测试内容包括数的识别及对大小、同异、前后、相邻的比较。

八、教学反思1.活动设计:通过游戏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数字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活动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探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锻炼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巩固作业:通过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教材同时加强对学生灵活性的培养,不强求学生非要进行单纯的固定计算,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材。

2.教具:尺子、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差异。

2.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讲解:通过示范示例,解释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4.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转换的掌握情况。

2.讲解:介绍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3.操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强化他们的计算能力。

4.综合练习:设计几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相信大家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以及设计的作业题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掌握,如有疑问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第一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3 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 5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 + 26 35 - 7 35 + 6 45 - 20 68 + 9 70 - 8
二、算出每条线上 3 个数的和,填在( )里。(出示 P5 第 3 题)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出示 P5 第 4、5 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指名板演。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9+5
7+3+6
19-6-7
17-9-5
2、用竖式计算
19+27
90-25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
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 19 只,小紫折了 27 只,小兰折了 26 只。
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答这类问题时, 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 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但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 略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解摆圆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 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 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给学生足够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结合动手操作的经验,总结规律,既能提高 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整体提高。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篇: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1课题变花---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魔术变花的情景。

图中的信息有:魔术师变花,变了3次每次2朵;有4个鱼缸,每个鱼缸4条鱼;空中挂着5串灯笼,每串3个;有4盏聚光灯,每盏有6个灯泡。

情境创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生:2+2+2=6(朵)第二题:4+4+4+4=16(条)第三题:3+3+3+3+3+3=15(个)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

2+2+2是几个2相加?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生:很麻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一)》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前三个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算;2.学生能够通过运算合理地分配日常生活中的时间;3.学生能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按照要求完成综合性的数学运算;2.通过时间表的制定理性地安排生活时间。

教学难点:1.综合性数学题目需要对前三个单元所学知识有较高的掌握度;2.制定合理的时间表需要对日常生活的时间及任务有较好的把握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数学:1.综合性数学题目,要求使用加、减、乘、除、比较大小、组合等多种运算符号和方法来解决综合性数学问题;2.思考实例:今天是星期四,那么在下面这个表格中,应该放置哪些数字? | 星期 | 时间 | |——|——-| | 一 | 16 | | 二 | 12 | | 三 | 17 | | 四 | 10 | | 五 | | | 六 | | | 日 | 7 |2. 时间规划: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进行分析,制定一份合理的时间表,并于班级内分享,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2.思考实例:你需要在一天之内完成上学、做作业、看电视、读书、和其他户外活动等任务。

请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时间表,并在班级内进行分析和分享。

四、教学方法1.通过授课、讲解和演示,对数学知识和制定时间表的方法进行讲解;2.采用小组分析和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3.通过实例演练、真实生活案例的分析,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老师评价:对学生制定的时间表和数学运算进行评分;2.同学评价:小组间相互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2. 评价标准:1.数学运算:正确性、规范性、方法的多样化;2.时间表的制定:合理性、可操作性、实用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老师出示一道综合性数学题目,进行初步讨论;2.向学生介绍制定时间表的重要性,引出本堂课重点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上数学第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二上数学第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第2~10页。

知识梳理知识归类知识点统一长度单位1.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做到准确估测。

2.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知道物体有多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2.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是几,物体就长几厘米。

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1.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一般用“米”作单位。

“米”用字母“m”来表示,1米记作1m。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m=100cm。

认识线段画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可以测量长度。

2.线段的测量方法:先把直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点,看右端点所对应的直尺上的刻度是多少,就是几厘米。

也可以先以其他刻度为起点,再找到终点对应的刻度,起点和终点对应的两个刻度的差,就是线段的长度。

3.画线段的步骤:①先画一个端点。

②再把直尺的刻度0与这个点对齐。

③从刻度0开始沿着直尺画,是几厘米的线段,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

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①头脑中要有1米和1厘米的长度表象。

②用自己身上的“尺子”估一估。

③根据实际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4.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测。

复习重难点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复习方法1.教材为本,整体复习。

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需要有“本”可依。

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使所学的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复习是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总结性训练,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某些知识点要进行归纳和对比,提高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从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本课中教学采用实物演示法、探究法、观察法,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

复习过程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引用导入:师:万圣之师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就是说把之前学过的知识通过重新学习、温习的方式可以加深印象,这样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也可以把知识记得更牢固。

今天我们要一起上一节复习课,现在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

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指生回答)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

“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出示课题)[品析:教师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不仅突出复习总结的重要性,而且渗透学习方法。

在猜老师身高的思考中导入复习课。

]趣味日记导入:出示小猪皮皮的日记: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快速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用40米长的毛巾擦脸。

然后坐在80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牛奶。

我以每分钟100厘米的速度跑到学校,刚到门口就碰见身高165米的大象校长,我连忙向校长问好。

到教室后,我拿出1米厚的课本看起来。

小朋友们,看完小猪皮皮的日记,你一定笑破了肚皮!我们已经学完了长度单位的知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帮小猪皮皮改一改吧![品析:创设趣味日记的情景,引来学生的发笑,在笑声中感悟长度单位的选择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复习厘米和米。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小结: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它们分别用字母“m”和“cm”表示。

2.回忆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吗?1米呢?(1)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比画出1厘米。

(2)张开双臂用庹表示1米的长度,指一指从地面到自己身体什么部位是1米的高度。

(3)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

如:手指宽、图钉长、数学书的厚度等。

(4)具体估测,请大家拿出数学书,用你的手指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1)先估一估课桌的长度,再用尺子量一量。

(2)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

(3)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4)刻度0不见了怎么办?◎复习线段。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出示线段)1.线段有什么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2.画线段。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画对了,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3)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并同桌互相检查。

[品析:在复习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实践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第一关:填空题。

(以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并加以实物演示说明)(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要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子的( ),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3)一把尺的刻度从0到5是( )厘米,从6到10是( )厘米。

(本题学生回答的答案可能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是计算还是推算。

)(4)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10厘米,原来的绳子全长( )厘米。

(本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20厘米、30厘米或者40厘米,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实物演示的教法,将40厘米长的彩带进行对折再对折,得出结论。

)(5)用一把25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的纸条,需要量( )次。

(学生可能会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在黑板上演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第二关:判断题。

(1)厘米是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学生1厘米和1米的长度。

)(2)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

( )(学生可能会认为是对的,提醒学生注意线段的特点,中间的一段是直的。

小组合作,上讲台说明判断的理由。

)第三关:在括号里填“米”或“厘米”。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室长8( ) 黑板长4( ) 课桌长50( ) 小明身高120( )第四关:计算题。

1米-10厘米=( )厘米7厘米+8厘米=( )厘米30米+6米=( )米21米-4米=( )米94厘米+6厘米=( )厘米=( )米第五关:在里填上“>”“”或“=”。

(小组讨论,说出结果,并说明理由)3米3厘米20厘米2米2米26厘米2m+30m50m提示:先计算再比大小,或者数字相同看单位,单位相同看数字等。

第六关:画线段。

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汇报结果)教师幻灯片补充画法:先用5厘米减去2厘米,等于3厘米,再用刻度尺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第七关:解决问题。

小明家离学校50米,离超市70米。

小明从家走到超市比从家走到学校要多走多少米?[品析:通过闯关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轻轻松松学知识,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答案]第一关:(1)尺子(2)刻度0 (3)5 4 (4)40 (5)4第二关:(1)√(2)×第三关:米米厘米厘米第四关:90 15 36 17 100 1第五关:> >第六关:略第七关:70-50=20(米)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觉得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品析: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这一课时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米与厘米,能在生活中熟练地应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其次,对线段知识的掌握又得到了巩固。

这种课型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我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