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1)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湖北省宜昌市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稷下学宫是齐国闻名的高等学府。
齐国君主对稷下学者实行了非常优礼的看法,封了不少闻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争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这表明稷下学宫A.促成了学术百家争鸣局面 B.适应了诸侯变法须要C.实现了诸子百家同等共存 D.兼具学术和政治功能2.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
这一现象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退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别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定结果3.短缺的土地资源和浩大的人口之间的冲突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旧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
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4.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
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
”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志向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复原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5.从1896年起先,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
这主要反映出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短暂地独霸中国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6.右图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
这说明当时A.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看法B.革命派思想宣扬方式需调整C.证券变更对民众观念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起先深化人心7.1943年,中共淮北区党委指示:各乡应马上以农夫抗日救国会为中心,筹办农村合作社,使合作社真正驾驭在基本群众手里,真正成为基本群众与高利贷者及商业资本家作经济斗争的武器。
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23年3月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
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
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
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
这反映了()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B.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3.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趋势。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10年前提高了0.052。
这表明我国()A.粮食总产量得到极大提升B.农业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D.农业生产实现连年高速增长4.“范”是中国古代的模具,山东莱芜出土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四件铁范,铁范之内均铸有“李”、“汜”、“山”等文字标志。
研究发现这些铁范中的“李”、“汜”、“山”均是当地姓氏。
据此可以推断,西汉初期()A. 北方的冶铁技术较为成熟B. 政府尚未实现对铁器的全面管控C. 山东地区手工业高度发达D. 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越官营手工业5.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
英国1823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1. 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
这表明()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2. 下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部分),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通关凭证,金节上有“见其金节则毋政(征),毋予浮认,不见其金节则政(征)”的铭文,并规定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
该文物可用于研究()A.楚国霸主地位的确立B.全国性贸易网络形成C.战国时期的税收体制D.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3.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B.促使匈奴人大量内迁中原C.实现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D.开通了中国与欧亚的商路4. 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
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
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
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
”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5. 曹魏玄学家嵇康认为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法,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也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
这反映出他()A.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B.调和佛教道教理论C.克服传统儒学的局限D.力图重建精神信仰6. 《新唐书》卷52《食货志》载:“税法即行,民力未及宽,而(781年)朱滔、王武俊、田悦合从而叛,用益不给,而借商之令出。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虽然地球上的物种有许多种,但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或多或少享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如每个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基因编码、消化方式等,其最初形成可能是来自同一生物。
这种观点A.说明物种起源有渐进的演化特征 B.构建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规则C.承认环境对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 D.否定了人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2.“他是一个探索者。
他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况。
”该探索者的理论A.揭示了宇宙的基本法则B.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C.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D.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3.关于三次科技革命,有学者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下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阐述正确的是A.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B.“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C.“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D.“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4.法国作家纪德曾评价“《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作者司汤达通过于连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斗争精神和信仰,曲折的展示了19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的社会风貌,使作品闪耀着爱情小说和政治小说所具有的双重光辉。
下列作品中与《红与黑》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人间喜剧》 B.《等待戈多》 C.《老人与海》D.《巴黎圣母院》5.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被称为世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巨幅“滴色”画。
他把笔尖浸入盛着通常颜料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来作画。
江苏省南菁高中、常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菁高中、常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图为新石器时代城头山环壕村落的遗址,村落围有环壕,外有农作区,内有生活区、墓葬区等分区。
这可以用来说明( )A.村落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B.社会贫富分化的产生C.自然地理差异决定村落形态D.人居环境的建设智慧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提升个人修养B.宣传“敬天保民”的思想C.强化基层教化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3.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孙吴也创立了类似中正的“公平”之官,由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
两个分立的政权先后采取了大致相同的选举制度,这说明( )A.大一统的趋势已经形成B.九品中正制的诞生有其必然性C.民族交融现象十分明显D.人口迁移带来政治制度的认同4.苏辙认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A.背离改革初衷B.缺乏社会基础C.增加了财政收入D.缩小了贫富差距5.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改土归流。
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乡约和义学教化,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
这一现象有利于( )A.加强边疆地区的自治能力B.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C.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D.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6.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一份英文文献记载唐胥铁路存在“马拉火车”的现象;在中文文献中,也没有任何一手资料提到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奇景”;互联网上关于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引用都没有原始出处。
但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说法却深入人心。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2023.3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20每题1分,21-40每题2分)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 以人为本B. 天人合一C. 崇德尚贤D. 天下为公【答案】B【解析】【详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地的运行自有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崇德尚贤意思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的特征,材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
故选B 项。
2. 《明史》中记载: “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
..谛嘉其远来,给赐优厚。
公卿以下重其人,成与晋接。
”利玛窦来华()A. 可能给万历帝进贡了钟表B. 受到朝野上下群臣百姓的重视C.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潮流D. 翻译了柏拉图的《几何原本》的【答案】A【解析】【详解】1573-1620年的西方尚未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但是当时西方的钟表业有所发展,因此利玛窦有可能给万历皇帝进贡了钟表,A项正确;利玛窦来华并不能波及基层,而且当时中国奉行的天朝观念使得民众的君臣对其并不是很重视,排除B项;当时中国尚未进入近代,并未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风潮,排除C 项;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排除D项。
故选A项。
3. 齐世荣等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
精品解析: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19.布雷顿森林体系由美国主导建立,其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孙淑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全民医保”体系的内容,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18.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关于农业的起源众说纷纭,西方学者贝廷杰认为是源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有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的;还有学者认为是竞争宴享的结果;另有富裕采集说、社会结构变迁说等等。据此可知()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普洱一中高二(下)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普洱一中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A. 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 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 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2.IT市场调查机构发布的北京市家庭信息化应用水平市场调研显示: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76%的北京市家庭已经接入互联网。
网络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下列哪一项的发明为这一现象奠定了基础()A. 有线电报B. 无线电报C. 电子计算机D. 人造卫星3.下列有关宋词繁荣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两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B.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C.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D. 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国富民强,文化高度发展4.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A. 知识即美德B. 拯救人类心灵C. 认识你自己D. 追求生命价值5.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里面“独特社会”的含义是()A.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B.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C.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D.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6.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B. 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 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D. 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7.1922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PDF版,含解析)
南阳一中2022年秋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40题总计60分)1.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农业的产生B.铁犁牛耕的应用C.生产能力的提高D.水利工程的修建2.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
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A.拓宽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结构C.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D.外来农作物开始影响欧洲3.“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
……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
”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4.某历史学家在考察某一经济作物的传播史后,认为该作物富有全球史意义。
它最初可能从印度、波斯传到埃及;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16世纪起,西班牙与葡萄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种植,再将加工产品运回欧洲。
这种经济作物应是A.棉花B.甘蔗C.胡椒D.烟草5.“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
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A.人类的地理知识不断丰富B.出现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换C.世界彻底连成了一个整体D.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6.杰里·本特利在《简明新全球史》一书中指出,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货币C.食具D.礼器2.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3.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
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
这说明当时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B.宗法制度根深蒂固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衡D.丞相制度共沿袭达到了六百多年5.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这说明统治者A.鼓励商业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农业生产D.强化思想控制6.“亲亲互隐”出自于《论语》,汉宣帝时期将其纳入法律,并进一步阐释与发展为“亲亲得相首匿”,互隐的范围由父子间扩大到夫妻之间、祖父母和孙辈间。
这一现象表明汉代()A.儒学宗教化趋势增强B.用法律评价伦理道德C.法律呈现儒家化趋势D.根除了宗法血缘观念7.《汉书·张骞传》记载,元狩四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批准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
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
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这一现象:(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2.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
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
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3.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
这反映出(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内容共计282条,见下表。
据表可以得出,该法典( )C.体现公平正义原则D.开创律例合编的先例5.19世纪的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坚信荷马史诗并非虚构,一心向往特洛伊城。
1870年后,他开始自费进行考古发掘。
对照《伊利亚特》故事里的描写,他把希腊军队的行军路线标注在地图上,最终认定小亚细亚半岛东岸的西萨立克就是特洛伊城址。
经过发掘,他终于发现了与荷马史诗描写基本一致的城垣街道遗址,特洛伊城被成功找到。
之后,谢里曼又在希腊发掘出迈锡尼城。
谢里曼靠着相信荷马而证明了荷马,这是考古学史上的一次奇迹。
这说明( )A.历史研究者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激发研究动机,其推测定得以证实B.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认识是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自身感知能力是无限的C.历史研究中可以借助史诗、文物、遗址等历史遗存客体完全再现历史原型客体D.史诗蕴含许多真实的历史内容,它不单单是“文学”,也可能是一种“历史”6.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
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
德强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三月月考考试高二学年历史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48分,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1.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
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 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
这表明()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出现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2. 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A.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C.政府提倡多种经营D.刀耕火种的农业发达3.范仲淹的《书扇示门人》中有言:"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以种地为喻,很有些"得之勿喜、失之勿悲"的超脱,暗合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这反映出北宋()A.土地流转情况较为普遍B.体制改革遇到了巨大阻力C.道教精神注人理学思想D.商业经营方式进一步发展4. 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
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
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
这说明()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5.1701年,喜剧《茶迷贵妇人》在阿姆斯特丹上演,剧本描述了妇人们对茶会的狂热,忽略了作为家庭主妇的责任,恼怒的男人在酒馆里寻找安慰,并最终导致了许多家庭毁灭的故事。
湖北省文理学院附属中学15—16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6年3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月考试题高二历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
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2.古代雅典各阶层解决贵族制下社会危机的尝试中,对于雅典走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但又不能化解社会矛盾的尝试是()A.建立僭主政治B.制订成文法C.武装暴动D.建立社会保障体制3.下列关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原因B.两者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C.二者之间的斗争促成了梭伦改革D.梭伦改革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矛盾4.在雅典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雅典社会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
下列对雅典国家形成初期的平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平民占雅典人口的大多数B.平民无法真正参与国家政权C.平民都不能享有雅典公民权D.平民受到债务奴隶制的威胁5.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A.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B.元老院公民大会C.公民大会民众法庭D.公民大会元老院6.梭伦语:“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利,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A.民主原则B.公平原则C.财产原则D.中庸原则7.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公民大会和法庭的成员”。
“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8.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该是()A.雅典民主政治的开端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9.“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高二(上)文科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必修三专题一、二、三、四、五、六)
高二(上)文科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必修三专题一、二、三、四、五、六)(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命卷人:薛明石羡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1分)1.儒、道、法、墨四家学派的共同之处是A.主张仁政B.主张法治 C.反对战争D.反映时代变革2.中国古代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近代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二者的“法”对君权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C.正好相反D.互为补充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D.克已复礼4.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与这一思想类似的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B.天法道,道法自然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制天命而用之5.“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这里的“他”是指A.荀子B.董仲舒C.汉武帝D.朱熹6.李贽曾说:“《藏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李贽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该书A.指斥封建等级观念B.反映资本主义要求C.抨击男尊女卑观念D.挑战封建正统思想7.以下关于明清时期思想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B.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提倡心学,理学被心学取代D.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8.《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消石(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
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其出电,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齑粉(粉身碎骨)”。
描写的是A.火药B.造纸术C.磁石D.印刷术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所指书体是10.下列有关文物记载的表述,正确的是A.殷商时期的甲骨上记录着商王的重大活动B.殷商铜器铸有“离骚”诗句C.隋代烧制的陶器上有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D.宋代的诗文扇上有郑板桥所题“难得糊涂”之语11.我们要了解西周时期的民间生活,可阅读《诗经》的A.大雅B.国风C.颂D小雅12.“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奈俏。
高二3月月考历史(含答案)
2014年春红安三中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④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始皇个性暴虐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实现了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实现了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5.“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B.皇帝地位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6.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事务D.拥有世袭权7.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8.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9.《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B.签约双方平等协商C.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割让给外国D.都是不平等条约10.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精品解析: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81—997年的高丽(朝鲜)。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大臣崔承老主张对华夏之制,要选择性学习,可以学习华夏的思想文化、礼仪制度革除社会弊端,但是在生活习俗方面可遵循本国传统,说明在学习华夏文化时结合本国情况,注意了选择,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文化选择性吸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地位的论述,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还有向中国学习的部分,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A.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B.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推翻了建造金字塔 人是奴隶的传统说法,掌握了可以更好了解当时人们生活和饮食状况的史料和依据,说明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说法太绝对,A项错误;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只一个案例不能说明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D项错误。
8.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A项;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体现出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排除D项。故选B项。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有答案)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有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项选择1. 某位思想家强调,屈从于他律就是道德上的懦弱,道德懦弱是蒙昧主义盛行的前提;而自主的自律则是道德上的勇敢,道德上的勇敢是启蒙(思想)得以普及的前提。
这位思想家是( )A.狄德罗 B.康德C.洛克 D.伏尔泰2.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3.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甲: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 以及天下人之父”, 要“视天下为一家, 中国犹一人。
” 乙: “工、商皆民生之本。
”“天下为主, 君为客。
”丙: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丁: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D.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4.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这句名言的核心思想是()A.“理” B.“道” C.“仁” D.“气”5.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6. 明确主张“社会契约论”的启蒙思想家有()①霍布斯②洛克③伏尔泰④卢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针对启蒙运动“不承认任何外在的权威”,提出人应该独立思考。
针对启蒙思想家以理性的化身安排社会和个人生活,提出人非工具,并大声疾呼“理性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7-2018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选修一、四;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易中天教授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A.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B.在地方确立郡县制C.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D.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2.“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实行更戍法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3.《左转》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
书中记载“欲绮夺夷阳五田欲隹与长鱼矫争田”.“晋欲至与周争堠田”.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4.西周时诸侯国的国君相对于周王来说应是( )A.大宗B.小宗C.关系是相对的D.不确定5.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
从中可以看出()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6.“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种制度应该是A. 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 元代的中书省制度D. 明代的内阁制7.中国开始实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A.西汉 B.东汉 C.宋朝 D.元朝8.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9.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④结果出现王国问题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10.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祸。
”两汉时期频频出现外戚干政,在本质上反映了A. 外戚与皇家的特殊关系B. 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C. 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完善D. 专制政治的权力异化11.下列属于古代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 秦朝的“道”B. 汉代的州部C. 唐代的“道”D. 元朝宣政院12.《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唐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A. 中书省负责封驳审议职能B. 三省宰相拥有最终决定权C.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D. 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13.下列表述中,时间与具体历史实事相符合的是A. 秦朝丞相可以要求御史大夫向其汇报工作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是由于家世门第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C. 唐代“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唐玄宗的腐败无能D. 明太祖要求阁臣对奏章进行“票拟”,最后由他进行“批红”14.分封制与内外服联盟相比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A. 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15.按照古代宗法制的基本原则,诸候爵位的继承人是( )A.天子 B.士 C.嫡长子 D.卿大夫16.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
这说明唐朝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17.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 秦朝的御史大夫B. 明朝的内阁C. 唐朝的中书省D. 宋朝的枢密使18.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 皇权至上B. 三公九卿制C. 皇位世袭制D. 权力高度集中19.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与此相符的措施是A. 建立中朝B. 设三省六部C. 设三司使D. 设立军机处20.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四个儿子,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那么继承王位的应该是A.甲 B.乙 C.丙 D.丁21.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生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这些专属称谓意在A. 以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B. 突出皇权的神秘色彩C.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22.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A. “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B. 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D. 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23.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 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24.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A. 实现思想的统一B. 便于与民休息,社会稳定C. 巩固与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D. 尊重学术25.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③文化专制,以确保思想的一统④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18年3月份月考高二历史试题答题卡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必答题)26.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26分)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6分)(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钱穆和陈寅恪对赵宋王朝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8分)(3)材料三、四,明太祖是如何看待丞相制度的?(2分)明清又是如何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请各举一例说明。
(6分)(4)综上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看法?(4分)三、选答题★选修一27.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材料二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4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6分)(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6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6分)★★选修四28.在中外历史演进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下列图片与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4分)(1)简述图一和图二人物分别对理想中的统治者提出了什么要求?(4分)(2)图三人物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式上有何特点?(6分)(3)为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图四人物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4)你在学习上述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中,感悟到哪些积极的人生态度?(6分)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5C D B B D 6—10D D D AD 11—15 ACBC C16—20 ADDB B 21—25 DCCC B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答案】(1)秦汉: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3分,仅有史论给2分);唐:发展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中央官制的发展,确立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发展了科举制(3分,仅有史论给2分)(2)概括:钱穆认为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没有什么建树;陈寅恪认为赵宋王朝是中国文明的鼎盛时期。
(4分)论证:钱穆的观点:主要从宋王朝积贫积弱的角度来论证,比如未真正实现政治大一统,长期受周边少数民族的欺辱;政治体制上只是对前代进行了一些改进,未出现创新性的发展;一味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导致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国力空虚,积贫积弱等陈寅恪的观点:政治上,通过推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举措基本解决了历代以来存在的地方权重而导致封建割据的问题;经济上,宋代是历代以来商品最为发达的时代;教育上,科举制在宋代进一步得到完善,出现三级考试制度和糊名法等;文化上,宋代诗词文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词,是宋代的文化象征之一;科技上,四大发明最终成型于宋代等(可在两者中任选一人的观点进行论证,总计4分,只进行理论性阐述而无史实依托的,不得超过3分)(3)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导致国家动荡甚至灭亡的最主要原因。